儿童心理:安全型依恋有利孩子身心健康
安全依恋关系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
![安全依恋关系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e494fb34376baf1ffc4fad61.png)
安全依恋关系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尝试和面对困难,表现出生气和沮丧。
学龄儿童总是欺负其他孩子,总是坚持自己的玩法,不能和别的孩子共同玩耍。
上初中的孩子在参加夏令营时不能很快结交新朋友。
谈恋爱时过分嫉妒,过分依赖,频繁恋爱分手或者同时结交多个浪漫伴侣。
……以上这些状况,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但是不管是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是成年人所遭遇的情感问题,很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都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其根源是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黑色或白色,好的或坏的。
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人,不会要求其他人是完美的,他们会理解人性的复杂。
他们遇到不好的感情经历时会更懂得如何面对,如何继续生活而不是不停抱怨。
其实,每个人在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都很受震撼。
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关心孩子的智力发育,而且对智力发展的关心远远胜过对他们情感需求的关心。
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而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
孩子和父母的情感模式一般有三种大多数父母爱孩子,但是并没有教育自己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爱让孩子成长。
当孩子在学习时遇到困难退缩、当孩子不能与其他孩子正常交往、当孩子不懂得如何爱与被爱的时候,父母是否知道这些其实根源于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你还会认为,孩子的智力发育是第一重要的吗?美国的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的观察记录方法为依恋关系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基础,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这个理论,将依恋关系分成了三种类型:安全的依恋关系;焦虑-矛盾型关系;回避型关系。
安全型关系(securely attached)。
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
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
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fcec2d4b14e852458fb5718.png)
收稿日期:2009-12-26作者简介:张林(1972-),男,吉林长春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March,2010第23卷第2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23No.2 2010年3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一、引言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依恋的研究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视。
在依恋的研究历史上,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依恋指的是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情感联结[1]。
表现为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如恐惧感,可见依恋对象能给婴儿提供一种安全感。
Ainsworth(1979)基于儿童的表现差异把依恋分为三类:(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这类儿童在母亲在场时能安逸地游戏和探索,母亲离开时会出现情绪困扰,但母亲回来后又很快恢复平静。
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这类儿童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也并不表现出分离焦虑,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真正依恋。
(3)矛盾—抵抗型依恋(ambivalent-re-sistant attachment)这类儿童似乎离不开母亲,母亲离开时极度痛苦,但母亲返回后又表现出矛盾心理,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2]。
后经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恋的儿童易成长为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个体,矛盾—抵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表现出退缩行为。
1990年,有的学者提出依恋的第四种类型,即混乱型依恋或不安全—解体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对抚养者表现出恐惧、过分任性。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10308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e.png)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早期儿童发展中与关爱者形成的情感连接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父母关系、亲子互动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
一、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安全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或主要照料者)之间建立的稳定、亲密的关系。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对父母的信任、情感稳定和对外界的积极探索性行为。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展现出较强的自尊和自信。
2. 不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常常试图避免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独立性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情感冷漠的特点。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感,常常出现过度依赖和焦虑的情绪。
混合型依恋则是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结合。
研究发现,这些不安全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二、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1. 父母行为的培养父母的行为对于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适度体贴和关心孩子的需求,建立起安全的情感连接。
父母的稳定性和情感支持也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依恋模式。
2.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也是依恋模式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稳定、支持和爱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而在不稳定或有暴力等不安全因素存在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则更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
3. 心理治疗的帮助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过去依恋模式所带来的困扰。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互动,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通过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来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安全依恋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安全依恋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研究论文
![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759ce979563c1ec4da71b4.png)
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研究论文一、幼儿依恋的意义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
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
为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依恋感,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特点Ainsworth 与同事(1978)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传统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
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及教师的引导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父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8f4367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e.png)
父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父母依恋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依附。
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依恋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社交能力以及情感安全感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父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育儿建议。
一、父母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依恋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的父母依恋能够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反之,消极的父母依恋可能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自尊心较低,并在社交中表现出不安全的行为。
二、父母依恋对儿童社交发展的影响父母依恋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温暖的父母依恋能够培养子女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
这种积极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的自我认同和对外界的信任感。
然而,负面的父母依恋可能导致儿童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和回避,表现出社交障碍等问题。
三、父母依恋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父母依恋方面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发展。
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能够培养儿童的个人特长和良好的性格品质,如责任感、同理心和合作精神等。
如果父母依恋不良,可能导致儿童性格扭曲、情感抑郁等问题。
四、父母依恋对儿童情感安全感的影响父母依恋对于儿童情感安全感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关怀的父母依恋能够给予儿童稳定和安全的情感支持,使其从小建立起感受爱和被爱的认知。
相反,消极的父母依恋可能导致儿童对情感依赖和缺乏安全感。
五、育儿建议:培养积极的父母依恋1.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通过温暖的陪伴和沟通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父母应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充分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以积极的语言来回应孩子。
3. 提供情感安全感: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关心他们的成长过程,以提高孩子的情感安全感。
4. 建立良好的父母关系:夫妻关系稳定和谐,对于孩子的依恋发展至关重要。
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9879119fc4ffe473368abf7.png)
三、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高质量的依恋,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
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均智商提高32分,而在孤儿院中的对比组落后21分。
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有三分之一进了大学,而对比组的大多数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关系的确立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照顾,婴儿以后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高。
另外,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质量。
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时间多,与孩子说话,逗他玩的时间多,这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积极地模仿父母的语言,父母自然就成为婴儿学习语言的重要基地,在敏感而热情的父母的关注和有意的教导下,儿童的语言技能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研究也表明:母亲亲切的拥抱,热情的对待早期婴儿的程度预示了2岁时这批婴儿在认知、语言能力上的发展程度。
而在孤儿院成长的婴儿因缺少父母充满关爱的精心照顾,婴儿多有语言发展迟滞或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问题。
由此可见,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护理和教导。
(二)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儿童在2岁左右显露出性格的萌芽,对父母的爱有依恋感。
4岁左右具有想独占父母并讨父母欢喜的感情,6岁左右,孩子初步形成性格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9286bf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e.png)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养育和心理健康干预都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包括其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在每个阶段中可以采取的支持措施。
一、胎儿期(0-9个月)在胎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生理基础。
尽管这个时期的婴儿尚未完全形成其外部的认知能力,但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内就能够感知声音、触觉和母体情感微妙变化。
这一时期,母亲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影响因素母亲的情绪状态:产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激素影响胎儿的发展。
环境因素:如孕期吸烟、饮酒及药物使用等都会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不利后果。
支持措施为了确保胎儿能够健康发展,母亲应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注意均衡饮食与适当的身体活动。
此外,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及时排查出生缺陷及其他潜在风险。
二、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体验来探索世界。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尚处在初级水平,但精细运动技能和感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
特征感知与运动:婴儿依赖视觉、听觉、触觉来了解周围环境。
对光线、声音和物体的反应是这个阶段最典型的表现。
依恋关系: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通常表现为对主要照顾者(如父母)的依恋。
影响因素依恋风格:安全型依恋可以促进儿童自信心与社交技能的培养,而不安全型则可能导致焦虑或社交障碍。
家庭环境:温暖且支持性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婴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支持措施父母应注重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互动,通过抚触、语言交流等方式增进情感联结。
同时,为婴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刺激环境,如不同类型的玩具,可以帮助促进其感官和运动发展。
进入幼儿期,儿童开始展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索欲望。
在这一阶段,他们不仅能够使用语言进行基本交流,而且开始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体验。
【心理教育】安全性依恋感有利孩子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安全性依恋感有利孩子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a09b428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d.png)
【心理教育】安全性依恋感有利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爱和安全感。
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依恋感。
一般来说,儿童与母亲之间存在三种依恋:安全依恋、冷漠依恋和纠缠抵抗依恋。
有安全依恋的孩子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积极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一起友好玩耍,很少有异常行为问题。
依恋冷漠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外显行为问题,如经常抢劫其他儿童的玩具、欺负其他儿童等。
依恋有抵触情绪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怯、退缩、情绪低落等,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做才是重视孩子的依恋感,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依恋期呢?母亲想成为孩子的第一个“依赖的情人”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现在的许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责任给推出去了。
虽然,这种教养方式短时间内看不到对孩子的伤害,但是,孩子也不会白白地做出让步,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必将是影响孩子日后成长质量的一个隐患,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有一对父母,年轻而富有。
他们不想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家里,所以他们想出国,认为当他们的孩子老了,他们就没有时间出去了。
所以他们把孩子托付给了一位亲戚,而这位亲戚没有多少时间来教育他们。
当孩子们三岁的时候,当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感到惊讶。
他们自己的孩子视他们为陌生人,拒绝与他们一起生活。
孩子们经常无视父母的问题,违反父母的纪律。
父母尝了尝苦果后后悔了。
所以,每一位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
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
“依赖情人”指的是孩子在饥饿和困倦时最想见到的人。
依赖性恋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a0a8e22783e0912a2162a6c.png)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陈小莺1、依恋的定义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1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2、3个月➢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依恋关系确立期➢6个月~3岁➢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4)伙伴关系阶段➢依恋关系成熟期➢3岁以后➢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2.2依恋理论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的基础和相关行为有不同的看法。
【儿童心理】敏感妈妈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
![【儿童心理】敏感妈妈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https://img.taocdn.com/s3/m/98c97cf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6a.png)
【儿童心理】敏感妈妈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导语: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宝宝形成健康的心理。
要让宝宝形成良好的依恋,就必须做一个敏感的妈妈,正确地理解宝宝发出的信号,并做出适当地回应。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妈妈不仅能满足宝宝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也是宝宝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
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依恋感。
一、憧憬的类型一般来说,孩子与妈妈的依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
淡漠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比如,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
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比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
二、创建安全型憧憬的关键意义建立牢固的积极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宝宝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
从半岁乃至一岁半,是宝宝形成巩固的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
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都能很好地形成良好的依恋。
因此要尽量拓宽宝宝的接触面,让宝宝在陌生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促使宝宝更好的社会化,为将来良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宝宝与妈妈的安全型憧憬关系一旦创建,宝宝就可以经常欢乐而太少抽搐,情绪悠扬、活跃而好积极探索,讨厌操弄、操作方式物体,讨厌尝试着吻合新事物、崭新情景甚至陌生人,这些都有利于宝宝构成积极主动、身心健康的情绪情感,培养自信心、坚强、勇于积极探索的人格个性,并推动宝宝的智力发展,培育宝宝乐意与人相处、信任人的基本相处态度。
三、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憧憬中个体差异的构成,关键阶段就是0-1岁。
在这个时期起至主要影响促进作用的就是妈妈。
妈妈与宝宝关系的性质,包含妈妈与否能敏锐地和适度地对宝宝的犯罪行为作出反应,妈妈与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同她的小宝宝碰触,妈妈与否能够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及软弱性,妈妈与否能够在亲吻她的小宝宝时更小心体贴,妈妈若想在宝宝大哭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宽慰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憧憬的构成。
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5c2d7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4.png)
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恋模式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规律,它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方式和依赖关系。
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成人依恋模式、儿童依恋模式以及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成人依恋模式成人依恋模式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指成年人具备信任他人、自我价值感和良好的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种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自尊心,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焦虑型依恋的成人往往对他人抱有过度的担心和依赖需求,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焦虑情绪。
这种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抑郁、自卑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回避型依恋的成人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对于依赖他人往往持冷漠态度。
这种依恋模式也对心理健康形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二、儿童依恋模式儿童依恋模式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够在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陪伴下感到安全和放心,并能在分离时适应并迅速安抚自己的情绪。
这种依恋模式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焦虑型依恋的儿童对分离情境中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忧,缺乏安全感。
这种依恋模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导致自卑、恐惧心理和对他人依赖过度等问题。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面对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时,表现出冷漠和不关心的态度。
这种依恋模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情绪抑制、社交困难等问题。
三、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不同的依恋模式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模式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反,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模式则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焦虑型依恋者由于过度依赖他人,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心身健康。
形成安全依恋让幼儿快乐地实现“蜕变”
![形成安全依恋让幼儿快乐地实现“蜕变”](https://img.taocdn.com/s3/m/dc161f89e53a580216fcfe11.png)
儿 童 发 展心 理 学 的 依 恋理 论 认 为 .依 恋 是 儿 童成 长 过 程
中 应 该 而且 必须 形 成 的社 会 性 情 感 ,在 儿 童 发展 的过 程 中 , 依 恋虽 然 会 随 着年 龄 的 增 长 而逐 渐 减 弱 ,但 让 六 岁儿 童 对 成 人 完全 没 有 一 点依 恋 感 是 脱 离幼 s J 童 的 客观 实 际 的 。 随着 bL
看 护人 ( 们可 以把 陪 伴 孩 子一 天 学 习生 活 的教 师 看作 学 校 我 看 护 人 )的 变化 ,儿 童 只有 增 加 新 的安 全 依 恋 ,才 能 避 免 焦 虑 、稳 定情 绪 。 因此 ,教师 应 该 尽快 和孩 子 们 建立 新 的 安 全 依恋 ,为 孩 子 们 创 设 安 全 的心 理 环 境 , 以打 消 他 们 的焦 虑 、 闻惑 、烦 躁 与不 安 ,让 他们 从 幼 儿快 乐地 “ 变 ” 为一 名 合 蜕
需 要衔 接 什 么 ?
1 一 日生 活 内容 安 排 的衔 接 .
渗 透 到 游 戏 中 ,让 幼儿 在 自主性 操 作 的 过 程 中 发现 问题 、解 决 问题 。 而 小 学对 课 程 的定 义 ,通 常 是 指 学校 学 生 所 应 学 习 的 学 科 总 和 及 其 进 程 与 安 排 ,注 重 将 教 学 内 容 灌 输 给 孩 子 ,
0 @ @ 0
彤成安全依恋 让幼儿快乐地实现 “ 蜕变”
口 王 云仙
满 怀期 望 地 盼 到 一年 级 新 生 到来 ,却 意外 不 断 :开学 几 天 了 ,杨虹 上 课 总 是趴 在 桌 子 上 不理 人 :依敏 每 天 上 学都 要
们 看作 自己 的孩 子 ,不 责 备 他 们 ,绝 对 不对 他 们 大 声 呵斥 , 如 此 ,孩 子 就会 精 神 轻松 。如 ,泽 成 大哭 影 响 了全 班 同学 午 休 ,我只 是 温柔 地 安 慰 ,轻 轻 拍 他 的 肩膀 ,等 他稳 定 情 绪 后
安全依恋对幼儿的重要性
![安全依恋对幼儿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6918bcae2e3f5727a4e96214.png)
安全依恋对幼儿的重要性(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安全依恋对幼儿的重要性摘要:安全依恋是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产生于幼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安全依恋是幼儿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不仅是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起点,也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幼儿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形成、情绪的调整和人际关系的培养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安全依恋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智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的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本文分析了安全依恋在幼儿生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安全依恋;幼儿;性格;智力The Significance of Safety Attachment to Infants Abstract: Safety attachment is a kind of special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nts and their parents, which generated from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and a kind of emotional bond and link. Safety attach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relationship in infants’ early life. It’s not only origin of infants’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ndividual sociality.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s’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moo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 good safety attachment contributes to infants’ intelligence,positive character, wholesome personality and excell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es and effect of safety attachment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provided reference of infant education.Keywords: safety attachment; infant; character; intelligence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简述艾斯沃斯对依恋的分类
![简述艾斯沃斯对依恋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722488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9.png)
简述艾斯沃斯对依恋的分类艾斯沃斯依恋分类法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艾斯沃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通过观察儿童与母亲之间互动的方式,将依恋关系分类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预警型和混合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儿童对母亲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更强。
当母亲离开时,儿童会感到有些不安,但当母亲回来后,他们会逐渐恢复平静,并继续探索周围环境。
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可以在母亲的支持下发展出健康、独立和安全的自尊心和依赖性。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指儿童对母亲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不够强,并且不愿接近母亲,甚至会试图避免与母亲互动。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表现得无所谓,毫不在意,当母亲回来后也不会因为母亲的出现而表现出兴奋或困扰。
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通常不会寻求母亲的亲密关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独立性会更强。
3.焦虑预警型依恋焦虑预警型依恋是指儿童对母亲的依赖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他们非常担心母亲可能离开、不回来或不再爱他们。
当母亲离开时,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不安,而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和担心。
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少的独立精神和积极性,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安慰。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指儿童同时表现出安全型和焦虑预警型依恋的特征,即一方面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很强,另一方面却也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复杂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总的来说,艾斯沃斯依恋分类法为了解孩子的依恋情况提供了有用的工具,让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四种依恋类型并不是绝对的,孩子的依恋模式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需要父母和教育者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和心理健康。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长大后容易信任他人、帮助他人。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长大后容易信任他人、帮助他人。](https://img.taocdn.com/s3/m/46100ab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f.png)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长大后容易信任他人、帮助他人。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特殊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指儿童可以在被父母爱的情况下获得教育、祝福和撒但。
与孩子们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紧密相关的是他们的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孩子长大后他们将具备哪些能力,是父母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大量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长大后较容易建立信任他人、帮助他人的能力,同时也显示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往往是情绪稳定的乐观主义者,能够从容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并拥有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渴望以及较高的自尊心。
除此之外,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勇于主动发起、做出艰难抉择以及善于思考问题、交流想法的能力。
他们体现出更多的社会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善于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能够理解他人看法和接受新思想,更易获得帮助和更有效地与他人交流。
学前教育是早年形成安全型依恋的重要过程,孩子饱受爱的氛围里能够学习到充满理解的社会思维,也早早拥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应对未来的挑战及变更。
培养儿童拥有良好的社会品格,为他们行程的路途上披上一面太阳普照的护幕,才是最重要的宝贵财富。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3062e4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4.png)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并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一直影响其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安全性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发展,而非安全性的依恋则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许多的问题,其理论的建立过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依恋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养育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启示。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研究证实,儿章的依恋类型在形成之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会对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安全型依恋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不安全型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儿童依恋对其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在这方面主要是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安全型依恋会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建立。
黎志华的研究认为,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支持,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将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安全型依恋的2至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
在儿童长大之后,不同类型的依恋的仍然会在生活之中对其发展造成影响。
顾验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疏离感愈强,依恋安全性越差,子女的攻击性倾向愈高,显示亲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行为有保护作用。
当儿童长大成人之后,依恋依然在发挥着作用,Hazan和Shaver认为,不同的早期依恋类型在恋爱关系中有着相对应的体现。
其实验发现,三种依恋类型的出现次数类似于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的比例依然最大。
由此可见,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于儿童来说,在社会性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依恋对教育者和抚育者的启示:通过前文我们可以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于儿童来说将受益终生。
因此,家长应该树立起为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意识,并通过系统了解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此找到正确教养孩子的途径。
首先,父母亲在婴幼儿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内要积极地与婴幼儿建立沟通和互动,母亲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对婴幼儿行为反应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其照料养育的质量,做到生理和心理兼顾。
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
![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05e3b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png)
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安沃斯(JohnBowlby)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儿童依恋理论,这是探索如何建立和维持各种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安沃斯提出了四种主要类型的依恋模式,它们被称为安全依恋模式、不安全依恋模式、失去对依恋对象的关注模式和拒绝依恋模式。
安全依恋模式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是一个儿童建立安全感的最佳类型。
在这种模式中,孩子和家长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双方互相认可和尊重,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解释当时发生的事情,并以正面、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
因此,孩子在心理上会感到安全,并认为他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依赖他们的家长或照顾者。
不安全依恋模式不安全型依恋模式较安全型依恋模式更为亢奋,这种类型的儿童更容易有焦虑的表现。
在这种模式中,孩子没有被认可和尊重,家长可能对孩子的需求表现出否定、无理和抗拒,他们不能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事件,而是以自己观点为依据。
孩子由于不被理解,有不安全感,害怕被拒绝,抑制情绪和显现任性等表现。
失去对依恋对象的关注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孩子在遇到某种不良刺激时,他们会被这种刺激所影响,对依恋对象失去了兴趣。
孩子在遇到不良刺激时,会被内疚情绪和焦虑情绪所困扰,从而失去对父母的关注,他们会变得更加自我中心,偏离父母,或使用避免的方式来处理情绪,例如自恋、降低自我期望等。
拒绝依恋模式拒绝型依恋模式指的是孩子对依恋对象没有正面的开放性,他们可能拒绝接受某种照顾,也可能缺乏接受别人照顾的愿望。
他们更加倾向于他们自己的活动和自主行为,也可能表现出无视父母和他人的行为,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结论以上便是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模式,这四种模式都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实际情况,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如何更好地建立与孩子的关系的建议。
而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是最理想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和谐和安全的,而其他不安全性的依恋模式则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水平。
父母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
![父母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https://img.taocdn.com/s3/m/422a856d52d380eb62946dc5.png)
父母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
依恋是逐渐发展的,生后6—7个月时开始明显,3岁后能逐渐耐受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亲子依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
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良好的亲子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
婴儿所依恋的人出现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婴儿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使婴儿视野扩大,认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母爱与感情依恋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各种教育环境刺激是心智潜能的“开发剂”。
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
那种负责任的、充满爱心的母亲,其孩子常为安全型依恋;反之,则可能是反抗型或回避型依恋。
从0.5—1.5岁,是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母亲是否能够敏锐而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做出反应,积极地跟宝宝接触,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及软弱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母子依恋的形成。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6feb840f7ec4afe04a1df43.png)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智力、性格和情绪等方面。
【关键词】依恋;心理发展一、依恋及其形成依恋是一种社会行情感联结,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它产生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依恋的类型由于婴儿与照顾者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依恋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包括回避型和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总是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心、愉快的玩耍玩具,自信的探索环境。
而且能够与母亲进行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交往,但是当母亲离开时,会受到影响,对自己的探索行为表现出苦恼,但没有过分的焦虑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就会迅速的回到母亲身旁,寻求安慰和保护,很快的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于母亲在场与否的反应不大。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的紧张或是忧虑的表现。
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很少与母亲主动交谈,与母亲的分享行为少。
对于陌生的人和事物,显得胆子大、不畏惧,能进行主动的探究。
反抗性依恋的儿童对母亲离开显得非常警惕。
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母亲离开后极度痛苦,等母亲回来后有表现出矛盾情绪。
他们一方面寻求与母亲接触,同时在和母亲亲近是又拒绝、对陌生人表现出退缩、难以接近的现象。
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儿童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对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
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温暖和爱意,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满足,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https://img.taocdn.com/s3/m/a494e1e80066f5335b812116.png)
安全型依恋摘要】虽然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倾注了大量的爱。
但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而且和孩子本身性格、社会家庭环境都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有“依恋障碍”的孩子并不少。
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安全型依恋的养成以及对孩子今后有什么好处。
【关键词】依恋;安全型;儿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5-0149-01一、依恋类型儿童依恋的一方面是寻求并企图在躯体上、情感上与一位非常熟悉的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另一方面是亲子的积极行为,它包括对孩子饱含深情的感情联系,生活照顾,认知培育等等,对小儿形成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重要意义。
安斯沃恩在陌生情境中测量儿童的表现后认为,1—1.5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有三种模式:1.第一种是无顾虑的依恋。
母亲离开时,婴儿稍有抗议的表示。
母亲回来时,就去亲近她。
但很容易平静下来。
2.第二种是回避的依恋。
母亲离去时不抗议,母亲回来时不理她。
3.第三种是反抗性的依恋。
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母亲回来时一会儿依偎着她一会儿推开她。
儿童的依恋类型往往取决于家庭提供的氛围和环境。
父母应当多加注意,让儿童的依恋更倾向于安全型。
二、培养安全型依恋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1、要掌握一定的育儿知识,保持育儿热情。
通过定期教养知识的指导,主动接触、观察、了解、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准确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含义,并做出及时的反馈。
回避型依恋儿童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的提高。
比如宝宝想去稍远一点儿的地方拿一个玩具,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着妈妈。
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宝宝这种微小的信号,而要积极回应、鼓励他。
这样,宝宝就敢于大胆地去探索周围世界。
因为他知道,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在他身后支持他。
2、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
母亲不仅要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还要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提高与孩子间情感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孩子想到一起、做到一起、玩到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安全型依恋有利孩子身心健康儿童心理:安全型依恋有利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爱和安全感。
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依恋感。
一般来说,孩子与妈妈的依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淡漠型依恋和缠人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
淡漠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比如,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
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比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
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做才是重视孩子的依恋感,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依恋期呢?
1、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
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现在的许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责任给推出去了。
虽然,这种教养方式短时间内看不到对孩子的伤害,但是,孩子也不会白白地做出让步,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必将是影响孩子日后成长质量的一个隐患,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有一对父母,年轻而且家境又好,他们不想把时间都耗在家里,就想着到国外去看看,认为孩子大了就没有时间出去了。
于是,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亲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
等孩子三岁时,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无比惊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经常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更不服从父母的管教。
这对父母这下尝到了苦果,后悔不已。
所以,每一位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能天天见到孩子。
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
“依恋人”是指孩子在饥饿和困乏时最想见到的人。
依恋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孩子只有建立起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在心理上形成与依恋人的依赖关
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依恋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孩子 12岁之前,这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
依恋现象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依恋感越重。
如果依恋人在孩子10岁左右离开孩子或者去世,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依恋就会丧失。
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面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后妈总是不如亲妈亲近的原因。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心理依恋关系,那么,孩子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这种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方面的性格更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他人、残酷无情、神经质等消极的、异常的现象。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遭遇抛弃的孤儿,往往容易出现自卑、冷漠、无情等负面的性格特征。
因此,我想告诉父母们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的大小,不在于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于父母智慧有多少,更不在于父母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于父母为孩子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于父母在孩子依恋时期(0至12岁)的陪伴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