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德国的教育

合集下载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重视学前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初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初等教育的发展上,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等教育内容逐渐扩展。

19世纪初,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这些学科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师范教育。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

由于19世纪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当务之急。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摘要: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文: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德国初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受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康德的影响,初等教育开始在德国得到重视。

在此基础上,德国初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为辅的体系。

在德国,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为6至10岁儿童提供教育。

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1.全面发展:德国初等教育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素质。

2.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强调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

4.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尊重国家象征的品质。

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德国初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教育水平下降的现象。

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提高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3.改革教育体制: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促进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初等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看管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教育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ing! 授课教师:安珍珍
外国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十五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一、0年代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 育机构
19世纪20年代——40 年代
• 英国幼儿学校的影 响
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初—20年代)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内 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 ,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
为主,教育是附带的。 •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
负担。 •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
19世纪初——2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解决妇女劳动就业, 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纷纷建立不少私立的、冠以各 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多为季节性设施。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学号:10171240116 姓名ຫໍສະໝຸດ 庞璐二战期间德国采用的新式武器
•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 世界上第一款喷气轰炸机(容克 JUEF132); • 世界上第一款空空导弹Hs298; •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空空导弹x-4; • 世界上第一款巡航导弹v1; • 世界上第一款地弹道导弹A4; • 世界上第一款地空导弹EMWwasserfall.
德国的教育行政
•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各州 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自治和自主权; • 教育的行政管理权主要由各州通过各自的 教育部实施; • 由此导致德国各州的学校教育各具特色.
初等教育发展
一.产生 德国的初等教育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时期; ( 宗教改革以后,一些新教派在德国站住 了脚跟。为扩大新教派的势力,各教派都 把初等教育视为传播新教教义的工具,因 而,初等教育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 17至18世纪的德国总的来说比较重视初等 教育,但教育质量并不高,宗教教育占据 主导地位,教师水平比较低下,教学设备 简陋。
三.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泛爱主义和新人文 主义的影响,德国的初等教育有了较大的 发展。许多邦国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 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初等学校改为国民学校,旨在培养忠君爱 国的臣民。
初等教育速度加快的表现
• 1.国家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2.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 • 3初等学校数量增加; • 4初等学校的内容增加,除4R外,另外增加 了数学、博物学、自然、几何、地理等学 科;
谢谢观赏
O(∩_∩)O~

赫尔巴特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赫尔巴特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和智力。

以下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运用方式:1.个别差异的考虑:赫尔巴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课程设置的连贯性:赫尔巴特提倡课程设置应具有连贯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注意前后课程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

3.应用教学:赫尔巴特鼓励教师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意义。

4.启发式教学:赫尔巴特主张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5.情感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感和社会情感。

6.反思与评价: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应该是反思性的,教师应该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教学评价,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7.个案研究:赫尔巴特提倡进行个案研究,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8.师生关系:赫尔巴特强调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榜样,积极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全面发展,这些思想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赫尔巴特的教育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体验。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职业教育一直是其重点发展的领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发展历程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农业时期(19世纪初至中期)在这个时期,德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职业教育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各地的农村学校大量出现。

这些学校提供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中以营养、畜牧和农业机械最为重要。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开始向工业教育转型。

2. 工业时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德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也向工业教育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高效的职业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

1840年,萨克森州成为德国第一个有工业职业学校的地区。

之后,类似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这些学校培训各种不同的工人,例如铁匠、木匠、电工等。

同时,一些公司也开始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设立职业学校,培训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职业技能。

3. 公立职业教育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德国公立职业教育的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显现出来。

此时,从事职业教育的机构增加到了五个,分别是基础教育、学徒制度、高级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

整个公立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德国的经济提供满足未来需要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为职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资格认证。

4. 节制经济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纳粹党执政,实施了一套经济和教育政策。

纳粹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们不仅引入了“工匠”的概念,也加强了学徒完工考试的约束力度。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职业院校,旨在以更严格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纳粹“国家工匠”标准的工人。

纳粹的政策不仅改变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5. 向现代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逐渐向现代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

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看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看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 9世 纪德 国的经济情 况 、 一 1 生产 力 、 科技 发


含着两 个方 面的 意 义 : 一方 面 , 教育 要 受 一定 社 会
的经济 、 治 、 化 等 的制 约 ; 政 文 另一 方 面 , 教育 要 对
定社 会 的经 济 、 治 、 政 文化 的发展起 作用 。 以推 动 社 会 的进步 ” 1。 l ]
制. 但新 兴 的资产 阶级力 量 已在一定 范 围和一 定程 度 上得 到社会 的承认 . 为社 会 阶层 的一个重 要组 成
成部 分 。为 了发展 资本 主义经 济 . 为 了让子 女们 也 学 习到一 定 的专业 知 识 以具备 谋 生 能 力 或 经 营能
从 教 育 的外 部 关 系规 律 看 1 纪 德 国 9世 高 等 教 育 的变 革 与 发 展
王超
( 兰州 大学 , 肃 兰州 7 0 0 ) 甘 300
[ 摘
要 ] 育与 社会发 展 的关 系就 是教 育 的 外部 关 系。1 纪初 期 , 洪堡 的领 导 下 , 鲁 士 教 9世 在 普
德 国对其教 育 尤其是 高等教 育进 行 了大刀 阔斧 的改 革 。 对后 世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从 “ 育的 教
外部 关 系规 律 ” 这样一 个 角度 来诠 释 1 纪德 国高等教 育 变革与发 展 的相 关 内容 . 9世 可从 中得 到

些促 进我 国高等教 育 变革 与发展 的启 示 。
产生 了 巨大而深 远 的影 响 。甚至有 一种 观点认 为 : “ 现代研 究 生 教 育 产 生 于 德 国”2。那 么 , 种 现 _ ] 这
象产生 的原 因和 影响有 哪些 ?通过 分析 . 能带 给我 们一些 怎样 的思 索 ?笔 者 试 着从 教 育 的外 部 关 系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引言概述: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德国开始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德国学前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进。

本文将分析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并探讨五个主要的阶段:启蒙时期、普及时期、革新时期、民主化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每个阶段将介绍该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和相关政策,以及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正文内容:1. 启蒙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启蒙思想家开始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 面对贫困、不发达的学前教育条件,早期学前教育主要由宗教组织提供。

- 德国启蒙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约翰·海因里希·庞德夫实施的幼儿教育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培养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综合方法。

2. 普及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和标准。

-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加速了学前教育的普及,政府开始提供资金和培训机会。

3. 革新时期:-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革新和改进。

- 弗里德里希·弗雷贝尔提出了“自由活动”教育方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引导。

- 德国的学前教育法规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4. 民主化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历了民主化和教育改革。

- 学前教育成为了社会公开领域的议题,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 德国教育法和组织结构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5. 现代化时期:- 进入21世纪,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 政府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培训。

- 德国将学前教育纳入综合教育体系,为儿童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

总结: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经历了普及时期、革新时期、民主化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政府的介入和教育改革是推动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初等学校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

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

初等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

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

(二) 中学和大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

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

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

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

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内容。

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

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他的创始人是巴斯多(J.Basedow)。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

泛爱主义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

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德意志帝国时期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德国的学前教育扮演着重要且独特的角色。

这一时期的德国学前教育,不仅为德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 世纪初期,德国的学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还较为有限,学前教育机构也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福禄贝尔是德国近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先驱。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德国乃至全球的学前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

福禄贝尔强调,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

他主张通过“恩物”和“作业”来激发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创造力。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套玩具,通过这些玩具,儿童能够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作业”则是指儿童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在福禄贝尔的影响下,德国陆续出现了一批以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注重为儿童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观察者。

除了福禄贝尔的贡献,德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19 世纪中期,德国的一些城市开始设立公立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

这些公立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除了基础的语言、数学等知识,还包括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学前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

教师会组织儿童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儿童可以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能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德国近代学前教育还注重家园合作。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它们之间存在着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是以普遍教育为核心的,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纽曼模式则是以专门教育为导向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洪堡模式与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

洪堡模式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也被称为维学教育模式。

此模式以普遍教育为目标,主张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品质、社交技能和知识水平等方面。

洪堡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等能力。

他主张学习各种学科,并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纽曼模式则是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教育理念,由牛津大学校长纽曼提出。

该模式以专门教育为导向,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纽曼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

他主张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注重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方法上,洪堡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而纽曼模式则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对象。

尽管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它们都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洪堡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批判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纽曼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使得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的世纪纠结变得更加显著。

教育机构和学生面临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如何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素养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等方式,使得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相互融合,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以及“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

其主要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实践活动①1797年-1799年在不来梅担任家庭教师;②1800-1802年从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③1802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完成普通教育学;④1809-1833年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将5种道德观念作为其伦理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如下:①内心自由。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原则。

②完善。

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③仁慈。

绝对的善。

④正义。

守法的观念。

⑤公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统觉理论,即新的刺激在头脑中发生作用后,表象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能够唤醒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就结合起来,形成统觉团,进而知识获得。

3.道德教育理论(1)道德教育的目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和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具体如下:①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之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②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2)教育性教学原则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是通过教学进行教育的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②赫尔巴特清楚地揭示了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创性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教学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17-19世纪德国教育

17-19世纪德国教育

评价: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政权掌管教育事事业的国家,在初等教育发展方面,德国走在欧美各国前列
泛爱学校
Please enter a title here
巴西多(Johann Bevnhazd Basedow,1723-1790),也译作巴泽多。生于德国汉堡市,其父做假发生意,性情粗暴,其母性情也不好,他的童年缺少慈爱。巴西多小时没有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后进入汉堡的文科中学学习,受他的老师黎玛士的影响,开始研究哲学与神学。1744年升入莱比锡大学专修神学。后又做过贵族的家庭教师。著书《对于学科与感化敬告志士仁人》、《序论》(《对于教育法敬告世之父母》)、《初级读本》、《教育方法手册》等。1774年巴西多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100帧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1774年在安哈尔特-德绍建立了一所新型的、示范性的学校,命名为泛爱学校(Philanthropium)又称"一视同仁"学校。 泛爱学校试图以人类互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世界观教育儿童,使其成为幸福的、身体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所收儿童不分贫富、不管宗教派别。
(一)人与教育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不同点:>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在教育上康德强调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知识和道德成为有道德有理性的文明人。来知识的来源: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材料,理性(“知性”)提供形成知识的结构与组织。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泛爱学校特质
Please enter a title here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他对德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贡献。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和合理的人生观,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做到忠诚、诚实、宽容和乐观。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责任心强、道德品质健全、思想独立、社会贡献大的人。

2.德育的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方法应该是用教育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用外力强制学生遵守道德准则。

3.德育的内容: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知识和学习道德。

知识是德育的基础,道德是德育的目的。

4.德育的组成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精神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责任心强、思想独立、社会贡献大的公民;精神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合理人生观、有强烈的追求精神的人。

5.德育的原则: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原则包括教育应该有目的、教育应该有方法、教育应该有内容、教育应该有组成部分。

这四条原则是德育的基本原则,是德育的指导原则。

6.德育的过程: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感性阶段、概念阶段、规范阶段和自由阶段。

在感性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直接感受而形成的;在概念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概念理解而形成的;在规范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规范规定而形成的;在自由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自主选择而形成的。

7.德育的工具: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工具包括教师、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

教师是德育的核心,负责带领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是德育的基础,要丰富、实用、科学;学习方式是德育的手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性。

8.德育的环境: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环境,是学生的第二故乡;家庭是德育的重要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基地;社会是德育的支持环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德国 17——19世纪教育政策

德国 17——19世纪教育政策

德国18世纪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和欧美各国的榜样。

国立初等教育:16世纪中期,受路德思想影响,颁布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是,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泛爱学校:18世纪后期,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的新式学校。

创办人:巴西多对象:贵族子弟目的: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方法: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游戏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重视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初级读本》科学基础知识,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中等教育:中等学校的类型非常的多特殊:骑士学院对象——上层贵族实科教育哈勒学园现代大学的雏形:国家影响加强;实科教育的风气;科学技术的发明;培根、笛卡尔思想的传播使德国出现了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哈勒大学是第一所新式大学(1694年)新大学的特征:内容上吸收哲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师上聘用有知识、有科研能力的学者;提倡教自由、学自由;重视现代外国语;上课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法19世纪德国教育大致情况:19世纪初到30年代——发展;40年代到60年代——复辟;70年代到19世纪末——复兴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法案《初等义务教育法》丰富教学内容师范教育(提高初等教育质量)首个培养教师的机构——柏林师范学校(裴斯泰洛齐)中等教育1.对文科中学实行改革把各种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规定教师资格(市委议会委任)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结合)2.实科中学受重视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提高,为国家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旨在使柏林大学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

新的办学思路:1.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2..聘请有精深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3.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影响:德意志帝国时期(1870——1918)充斥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僧侣主义。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二)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
四、二战后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1964年的《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 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 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
3.统一学校名称。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 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2.联邦德国特点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 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
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
育管理的多中心。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 的。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 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 一定的影响。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 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 宿学校几乎没有。 (7)与中小学相反,联邦德国各地区的 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 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 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 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二)1970年的《教育结构计划》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 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 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 等 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 个 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 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第二阶段包 括第
(一)泛爱主义教育思潮
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 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目 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 握实际知识和健康乐观的人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他是现代科学教
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使其成为有思想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整体主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整体主义”,即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三、教育的方法是“教学五步法”。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方法
应当是“教学五步法”,即:给予学生概念,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给出结论,总结结论。

四、教育的内容是“综合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内容应
当是“综合教育”,即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

五、教育的结果是“合理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结果应
当是“合理教育”,即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学
习中学会思考,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给当今的教育界带来了启示,即: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

19世纪德国学制

19世纪德国学制

德国19世纪的学制是在欧洲传统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逐步发展起来的。

以下是对该学制的详细介绍:1. 初等教育: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推行初等教育,以宗教和教育团体为依托,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注重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2. 中等教育:德国中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公立中学主要面向工商业家庭的子女,提供普通中学和技术中学两种类型的教育,旨在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和企业家。

私立中学则主要面向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加精英化的教育。

3. 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

柏林大学在19世纪初崛起,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

随后,其他城市也纷纷建立大学,形成了以柏林大学为核心的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的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性,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和教师。

4. 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得到了高度重视。

政府和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此外,许多职业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5. 留学制度:随着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留学制度也逐渐形成。

德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留学生制度为德国大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德国19世纪的学制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学术素养的人才。

同时,留学制度的引入也为德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然而,该学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
洪堡在哲学家费希特的建议下,于1810 年建立柏林大学。 1、洪堡规定柏林大学的任务是向学生 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发展科学研 究的任务。 2、大学教授不仅要有教学技能,更要 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
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德语:HumboldtUniversität zuBerlin,HU Berlin)是德国 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 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 冯· 洪堡及弟弟亚历 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创 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确定了教学与科研 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柏林洪堡 大学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1981年,中国的北 京大学和洪堡大学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 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
反思:柏林大学教育 给现代中国高等教育 的启迪是什么?
柏林大学教育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启迪
1、扩大学校的自治权,增加教育投资。
2、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急功近利。 3、坚持学术自由,培养创新人才。

洪堡大学教育改革理念和贡献
洪堡认为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 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 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 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 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 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 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 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大学 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研习修道院教育的 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较不重视研究。此后 洪堡的理念传递至欧、美各地,也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

· · Humboldt) (Potsdam) (Wilhelm von
洪 堡 个 人 简 介
洪堡对德国教育改革的贡献
1808年洪堡担任公共教学部部长,根据人 文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对德国教育 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了改革: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
1、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 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2、重视初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其一,发展师
范教育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 修;其二,派遣留学生赴瑞士,向裴斯泰洛齐 学习。
中等教育
根据新人文主义理想改革了中等教育,具体措施 如下: 1、提高师资力量。重视老师在希腊文,拉丁文, 德文,数学及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方面的修养。 2、整顿各种不同名称的古典中学。1812年颁布 的中等学校毕业考试规程规定九年制称为文科 中学,六年制称为前期文科中学专为中等阶级 设立的市民学校称为中学 3、整顿学校课程。1816年公布中等学校教育计 划,规定语文和数学为基础课程。
19 世纪德国的教育
洪堡与柏林洪堡大学
《语 事 改 的 威 论言 学 革 创 廉 爪学 术 年者 始 冯 哇创 研 后、 者 洪 岛始 究 辞语 , , 是 堡 的人 。 去言 也 是 德 卡之 洪 公学 是 柏 国 维一 堡 职者 著 林 波 语, 特 ,及 名 洪 兹 》著 是 专外 的 堡 坦 有 比 门交 教 大 较 从官 育 学 。 1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