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M公司07年末委托某运输公司向某企业交付一批产品,由于验收时发现部分产品有破损,该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要求M公司采取减价等措施来补偿或者全部予以退货,但M 公司以产品破损是运输公司的责任而拒绝对方的要求,由于发货前已经收到该企业预付的全部款项,所以M公司于07年已经确认了相关的主营业务收入。
问题:M公司该笔收入是否应该确认?
分析提示:按照收入确认的5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5)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案例2:审计人员审查光明公司销售业务,在审阅该公司与丰华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时,发现该销售合同规定的折扣率为(2/10,1/20,n/30),而丰华公司本月购货500 000元,付款期为15天,折扣额却为10 000元。询问负责销售业务核算的会计李明时,李明称系根据丰华公司提高折扣率的要求而计算的;询问光明公司领导时,却未知此事,并要求审计人员予以查清。审计人员到丰华公司财务科查账核实,丰华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光明公司 5000 000
贷:其他应付款——利达食品加工厂 5 000
财务费用 5 000
银行存款 490 000
问题:为何有5 000元记入“其他应付款——利达食品加工厂”这笔账。这其中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
案例3:某企业在2007年10月份与乙公司签订预收货款的销售合同,在该合同中规定:先由该乙公司预付该企业货款及增值税共计549 900元。其中,2007年11月份预付219 960元,12月份补付274 950元,2008年补付54 990元。由该企业向乙公司提供机床10台,其中2007年12月份6台,2008年1月份4台,该企业增值税税率17%。上述业务发生后,该项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1月份预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219 960
贷:主营业务收入18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1 960
(2)2007年12月份收到款时:
借:银行存款274 950
贷:主营业务收入23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9 950
(3)2008年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54 990
贷:主营业务收入47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 990
分析:根据以上审计工作发现,再结合销售合同的规定,审阅与该项业务有关的“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费”等明细账,抽查有关会计凭证,验算有关的销售收入与增值税额。
(1)验算2007年12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的增值税额:
主营业务收入= 549 900÷(1+17%)÷10×6= 282 000(元)
增值税=282 000×17%= 47 940(元)
(2)验算2008年1月份的销售收入及应交的增值税额:
主营业务收入=549 900÷(1+17%)÷10×4= 188 000(元)
增值税=188 000×17%= 31 960(元)
结论:
(1)该企业2007年11月份虽然预收货款219 960元,但本月份却未发货,预收的款项只能记入“预收账款”账户,不能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
(2)该企业2007年12月份发货6台,应结转主营业务收入282 000元,增值税47 940元,实际少转收入47 000元及增值税额7 990元。
(3)2008年1月份销售4台,应结转收入188 000元,增值税额31 960元,实际少转收入141 000元及增值税额23 970元。
调整:
(1)应将该企业2007年多记的主营业务收入141 000(188 000—47 000)元和增值税额23 970(31 960—7 990)予以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3 970
贷:预收账款 164 970
(2)应将2008年1月份少记的主营业务收入141 000元和增值税额23 970元,予以补记。
借:预收账款 164 97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4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3 970
案例4:审计人员审查某企业2007年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时,发现其记录的产品销售数量为5 000件,经与销售发票核对,两者相符。为了进一步验证销售数量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又将其与“库存商品”明细账上记录的销售数量相核对,结果发现两者不符,企业结转已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按6 000件计算的。审计人员接着审查了结转主营业务成本的会计凭证,其会计分录如下。(该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为25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l25 000
应付职工薪酬 25 000
贷:库存商品 150 000
审计人员询问有关会计人员,证实该企业由于产品滞销,企业以产品1 000件,按成本价抵付职工的工资,让职工自行推销。
问题:该企业对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