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家张文嘉及其家族轶事

合集下载

逸品堂博物馆主人——张合印

逸品堂博物馆主人——张合印

逸品堂博物馆主人——张合印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9年第14期张合印,男,195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逸品堂博物馆主人。

收藏历史至今已有32年。

1985年开始收藏邮票,集有大龙邮票、庚申年(猴)等名贵邮票。

收藏有清大龙阔边、薄纸、厚纸、红印花、老纪特全套,文编74至82年全套等、公元前珍邮等。

1988年开始收藏书画,起初收藏些河北省内名家,如黄绮、王怀骐、韩羽、李明久、钟长生和翟润书的作品等,1991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丁聪、方成、王复羊和吴冠中,还逐渐认识了黄永玉、孙其峰、史国良、刘大为、范曾、白庚延和何家英等京津名家,也收藏了他们的佳作。

张先生1995年6月和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陈耀林老师第一次参加嘉德拍卖会,拍得一幅“甲骨文第一人”羅振玉的书法对联,自此开始收藏民国以前的老书画,也成为拍卖场上的常客。

所收藏的藏品一是从拍卖会上拍得,二是从上海、北京老藏家手里买入。

这些年收藏有明代文征明书法扇面、李流芳山水扇面、宋钰书法立轴、清代、张庚山水立轴、姚嗣懋山水、翁方刚书法扇面、弘吘山水扇面、何绍基对联和张裕钊对联等,收藏近现代的画家的作品有赵望云人物、黄胄、周思聪、叶浅予、李可染、陆严少、关良的人物、梅兰方的绿梅、萧俊贤的山水四条屏、宋文治的山水、唐云、王一亭的花鸟、朱屹瞻的葫芦和刘继卤的熊猫等。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栏目《赛宝》,从全国各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几万件藏品中,精心筛选出36件上节日,张先生的两件藏品——(明)宋珏书法立轴和李流芳山水扇面被选中,并分别由故宫博物院专家金运昌、单国强作点评,当时在石家庄引起很大的反响。

2014年影响很大的央视《寻宝》栏目走进石家庄。

先生藏有的三幅书画作品:李可染《牧牛图》、文征明书法扇面、赵望云人物画被选中上节目,由单国强老师进行点评,对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俗话说,画神容易画人难。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不待迁想妙得也。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张芝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其祖父张辅、父亲张弥都是书法家,家中书香气息浓厚,家风深受重视。

张芝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循循善诱和教诲,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天赋,继承了父辈的优良家风。

张芝的曾祖父张凤被司马懿录为才艺高超的人物,张芝的祖父张辅与其父张弥在书法上均有不俗的造诣。

张芝从小立志向祖父、父亲等书法家们学习,不断地推敲、润色,精益求精。

他不仅钻研传统印章,更是在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等书体上大有建树,成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

张芝的祖父张辅,是一位书法造诣极高的人物。

据传,当年张辅考中进士后,匠心独运,亲笔书写了一首诗,用一把银叶覆盖,作成了一把银戒指,这首诗被誉为“银戒诗”。

张芝的父亲张弥,是一位秘书省校书,他平日喜欢收集古代的书籍、典籍,常常将其书法在宫廷内展示,深受上司、同僚和下属的赞赏和敬仰。

张芝不仅是一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他更是一位素质卓越的绅士,他的品行端正、文雅举止,深受朝廷和民间人士的尊敬,并被誉为“申之于书,亦有勤行篇”。

据传,有一次张芝拜访太学,尽管他已经成为内阁辅弼,但还是要依照学制规定向太学领导请示,太学领导当场对张芝的礼仪态度表示赞扬,让现场学生对张芝十分敬重。

这个场景反映了张芝是一个加强自己修养,恪守礼仪和规矩,谦虚谨慎,处处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典型。

张芝尤其注重家风,他的兄弟姐妹成年后都要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助兄弟姐妹经商、奉养亲友等,这种家风给了他们广阔的前途和丰厚的家业。

张芝一生坚持推崇中庸之道,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始终以自己的行动为家人树立榜样,成为清代文人墨客的楷模。

他的家风在当时广为流传,被尊为临池学书的典范。

张芝在书法上的成就虽然非常显著,但他的家风更是他深入人心、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他把传统家风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丰富了书法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后人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后来,许多书法家都是以他的家风为榜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维持着高度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书法艺术的守护者和推动者。

文人国画盖章的故事

文人国画盖章的故事

文人国画盖章的故事
文人国画盖章的故事,要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书画鉴赏和收藏的传统。

在这个传统中,鉴赏家和收藏家们常常会在他们喜欢的书画作品上加盖自己的印章,以表示对作品的认可和所有权。

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使得盖章成为了书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著名的盖章故事之一,是关于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一幅名为《洛神赋图》的作品。

这幅画原本是宋代宫廷的珍藏,后来流落到了民间,被赵孟頫偶然得到。

他非常喜欢这幅画,于是就在上面加盖了自己的印章。

然而,这个印章却引发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纠纷。

原来,赵孟頫去世后,他的后人因为争夺家产而闹上了官司。

其中一人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幅画的所有权,就指出了赵孟頫的印章作为证据。

经过多番周折,这个印章最终帮助证明了他的所有权,也使得这幅画作得以保留下来。

除了赵孟頫的印章之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也在他们的书画作品上加盖了自己的印章。

这些印章往往成为了鉴定作品真伪、追踪作品流传的重要依据。

在今天的博物馆和拍卖行中,这些印章也被视为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文徵明之子文嘉所著书籍《钤山堂书画记》

文徵明之子文嘉所著书籍《钤山堂书画记》

文徵明之子文嘉所著书籍《钤山堂书画记》
文嘉(1501年~1583),字休承,号文水,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大书画家文徵明次子。

吴门派代表画家。

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

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

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

画得徵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

明人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文徵明)一体。

”詹景凤亦云:“嘉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径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


书画著录书。

明文嘉编。

一卷。

刊于隆庆二年(1568)。

文嘉系文征明之子,嘉靖四十四年(1565),抄没严嵩私产时受聘清点、鉴赏“钤山堂”(严嵩斋名)所藏书画,因为文以记。

其中《法书》记作品一百二十余件,《名画》记作品二百七十余件,并略作鉴定,或介绍流传情况。

有隆庆二年本及《美术丛书》本等。

陈宝琛家族书画收藏考

陈宝琛家族书画收藏考

陈宝琛家族书画收藏考李文琪【期刊名称】《中国书画》【年(卷),期】2024()4【摘要】古代文人经常将书画收藏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成为官僚或知识阶层互相交往、记游、消费、圈子延兴的重要纽带或道具,并带有强烈的官员世家的“专有性”或“垄断性”,由此亦可见书画再现历史瞬间与永久的文化意义。

晚清重臣陈宝琛家族自其曾祖父陈若霖起,均为科举出身,祖孙长期居京为官,对古代尤其明清书画的收藏经世代积累,形成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部分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从其藏品的分类来看,人情往来书画占重要部分。

这种“往来”的书画作品多亲笔手迹,代表古代士大夫的学养成就,成为重要的具有文化表征意义的“书画”。

此外是对明清两代科举出身者作品的侧重,概因对于经历类似者会有身份上的认同性,带有不同阶层交往“固化”的烙印。

还有是对“四君子”题材绘画的偏好,梅、兰、竹、菊寓意高贵品质和崇高品德,凡文人雅士都喜用“四君子”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

从陈宝琛家族收藏书画过程中足以窥见古代文人仕夫的精神立面。

本期专题特展示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陈宝琛家族捐献书画作品,并配有关于此家族收藏的深度解析论文,以飨读者。

【总页数】53页(P36-88)【作者】李文琪【作者单位】首都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相关文献】1.日本流出的古代书画作品收藏价值考2.孙诒叔及其金石书画收藏考略3.顾公雄与沈同樾及顾氏家族的书画收藏4.《庚子销夏记》里的“故内物”:明代宫廷书画收藏之流散考论5.王成之收藏赵孟頫书画考——以《乍凉帖》为中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东汉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张芝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成就非凡,被誉为“临池学书”。

张芝不仅在书法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的家风也是当时令人称道的。

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风文化深受人们的赞誉和传颂。

张芝出生在一个世家书香的家庭,他的祖父张子皋,父亲张恭都是文人雅士。

从小,张芝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从不强求他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他的品行修养和学识修养。

在张家,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家风的重要内容,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张芝的一生。

他从小就懂得孝道,在家里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更是他生命中的一种信仰。

张芝的父亲张恭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但他对张芝的家庭教育却十分注重。

他时常告诫张芝:“立身行事要有品行,做人做事要有信义。

”张恭从不放纵张芝,也不对他过分严苛,他是以身作则的榜样。

张芝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张恭的严厉并不是苛刻的鞭笞,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张芝。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张芝的成长影响深远。

张芝很早就展露出了他的艺术天赋。

他从小就对书法着迷,对他而言,书法并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他一生的信仰。

张芝特别喜欢在池畔静坐,云淡风轻间,他沉浸在书法创作中,领悟其中的哲理。

张芝的书法风格严谨恢宏,笔力雄浑,书法上追求“气质纵横,神韵横溢,春秋骨气”的要求。

张芝的家风让他受益终生。

在他的家里,尊长教子是家规,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他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时,丝毫不忘对家庭的敬畏和孝道。

在家族聚餐时,张芝总是坐在较低的位置,而且他从不喧哗,让长辈们觉得很是满足。

这种深深的家教影响和家风文化的熏陶,使得张芝在书法上的成就愈发深厚。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社会动荡,家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张芝的家风就是社会和谐的缩影,他在家庭中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教育,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生践行着孝道,深受家人的尊敬和爱戴。

即便在动荡的时代,他的家风也一直保持清正,这也正是张芝在家庭中为人所尊敬的原因。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张芝,东汉末年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临池学书”的代表人物。

他的家风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家族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家风宝典。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探寻张芝家风的魅力。

张芝的祖父张德,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而著称。

据史书记载,张德一生清贫朴实、正直无私,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把这种品质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张毅,张毅也是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财富,还继承了他的品德,以一种难以启齿的品行影响了他的儿子张芝。

张芝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自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看到父亲张毅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和生活,从他身上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父亲对他说:“孩子,书法要用心体会,更要懂得人生的真谛。

只有内心正直,才能悟透书法之美。

”张芝听了父亲的话,心服口服,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书法,并将父亲的教诲牢记在心。

张芝长大后,因为在书法方面有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他并没有因为成名就忘记了自己家族的家风。

相反,他更加珍惜传承下来的家风,用自己的言行和事迹不断弘扬着家族的美德。

张芝以“临池学书”著称,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笔势还是用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常常在自家的书房中临池学书,默默地体悟着人生的真谛。

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位娴熟的书法家,更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典范。

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练字,更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性格。

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要时刻保持一颗宁静并且谦卑的心。

”张芝不仅在书法上有着高超的造诣,在生活中更是秉承了祖父和父亲所传承下来的家风。

他崇尚节俭,一家人过的朴素而幸福。

每逢节假日,他都会邀请一些书法学习者到自己的家中,一起沏茶煮酒,畅谈书法人生。

他对每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囊相授,不厌其烦。

他的孩子们照样与他一样,把祖父和父亲所言传身教,帮助身边的人。

张芝的家风,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家族的家风不仅在文化方面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四海无双木雁斋(l)——鉴藏家张珩

四海无双木雁斋(l)——鉴藏家张珩

人物PEOPLE1914年出生于江南名镇南浔的张珩,又名葱玉,号希逸,南浔古称乌程,故他常自署“乌程张珩”。

张珩在中国书画鉴定方面,造诣很深,与谢稚柳两人并称为“北张南谢”。

北和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并不表示北南有两个不同的鉴定流派,是说他们的鉴定水平旗鼓相当,并世称雄。

可贵的是,他们之间没有那种文人相轻的恶习,彼此间有着尊重和友情。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出身于名门世家和自身的学养修炼成的大家风范。

四海无双木雁斋(I)Master Collector and Connoisseur:Zhang Heng文:郑重鉴藏大家系列——鉴藏家张珩年轻时的张珩(供图:郑重)收藏祖辈如果寻根问祖,张珩的祖上还是安徽休宁人,和清代金石大家邓石如是同乡。

不过,他祖上在明代就举家避难浙江,清康熙末年张维岳才在南浔镇定居。

到了他的儿子张颂贤这一代才积累资金,经营蚕丝出口,遂发展为巨商。

中国人发了财就建豪宅,张颂贤也在南浔建起了住宅,修后花园名曰“东园”,与庞莱臣的“宜园”相毗邻。

因他的恒和丝行出了名,故当地人称张家为张恒和。

算起来,张颂贤是张珩的高祖辈的人物了。

张珩的曾祖辈有两支,居长的为张定甫,定甫有7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叫张静江的,是辛亥革命的英雄人物;居次的叫张质甫,质甫的儿子张石铭,也就是张珩的祖父。

弃官从古董商的辛亥英雄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仁杰,静江,号饮光,别号卧禅,佛名杰仁,人称他为二先生。

由于他患了骨痛病和眼疾,故放弃举业,潜心书画,书张珩高祖张颂贤与子孙们的合影(左起张宝善,张鉴,张颂贤,张弁群,张静江,摄于1885年前后)适园主人张石铭张珩之父张乃骙从李北海,赵孟頫,画仿董其昌、王鑑。

张静江二十岁时娶苏州姑娘姚蕙。

姚蕙为清朝翰林授山东学政姚菊岐(丙然)之女。

张静江由岳丈介绍得识杭州宦绅孙宝琦,孙氏为清廷派法国公使,张氏捐了一个江苏候补知府,随孙氏出使为使馆随员。

张静江体内有着徽商的基因,到了巴黎即弃官从商,发展海外贸易,做起茶叶、丝绸、地毯、漆竹牙器及名贵古董、书画、玉器、瓷器的生意了。

张骞文艺术个展他30年磨一剑,从圆明园到宋庄(文:畅泉)

张骞文艺术个展他30年磨一剑,从圆明园到宋庄(文:畅泉)

张骞⽂艺术个展他30年磨⼀剑,从圆明园到宋庄(⽂:畅泉)张骞⽂,30年来他⽤绘画呕⼼沥⾎地苦修⾃我,从没卖过⼀幅画,没有举办过⼀次画展,64岁才开始举办⼈⽣的第⼀次画展。

2021年5⽉29⽇即将是张骞⽂绘画新⽣命的开始之⽇,他釜底抽薪般使尽了全⾝之⼒量,把⾃我沉淀⼏⼗年的真实⾯⽬向世⼈如此深刻地呈现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张骞⽂。

他30年磨⼀剑64岁才举办⼈⽣第⼀次艺术展(⽂:畅泉)在我的记忆⾥,我第⼀次到宋庄是2011年的11⽉份,那已是宋庄开始⾛向沉默时期的时间段了,宋庄的旺盛期2005-2009年之间,那时的宋庄艺术村就像被打了鸡⾎似的,很多艺术家⼏乎每天都活在亢奋状态之中,当时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分活跃,在宋庄经常性会突然发现那位画家⼀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的事情,还会出现⼀些⼟豪性质的收藏家提⼀⽪袋⼈民币私闯某某画家画室,强⾏把所有作品打包买⾛的现象,关于那个时间段,很多画家如何⼀夜疯狂致富故事很多。

⾃从2008年的奥运会结束后,全球出现了⾦融危机,西⽅很多炒作艺术品的资本也逐步撤离了中国,⽤冲动情绪来购买艺术品的收藏家们也感受到⼤局势的不妙,2009年之后,宋庄⼜开始慢慢⾛向了低落,但那时的宋庄每天依然有⼈绝望地离开,同时⼜有⼈带着艺术梦想来到这个地⽅。

在张骞⽂背影⾥你似乎呼吸到⼀种纯粹与厚度的精神能量感。

1994年开始到宋庄来最早的⼀批艺术家如:栗宪庭、⽅⼒钧、祁志龙、⾼慧君等⼈,张骞⽂也算是较早到宋庄来的艺术家,⽼张是1999年左右时间搬到了宋庄。

他1995年离开了圆明园,后来⼜到了北京⾹⼭,再从⾹⼭转移到宋庄,他是2000年左右时间花了⼀万多元在宋庄的⾟店村买⼀个破落的院⼦,当时的宋庄很荒凉,交通也很不⽅便,所以那时候的艺术家⼏乎也没有⼈有钱,能花⼀⼆万买院⼦也是很奢侈的事,如果⽼张那时不果断买下这个院⼦,之后宋庄的20⼏年艺术追求之梦或许他就被饥饿死在路上了,因为当年幸好买了⼀个⼩院⼦,就不⽤再被宋庄每年狂涨的房租发愁了,⽼张常说他平时很宅,很少出来串门⾛访别的艺术家,在宋庄最繁荣时期,偶尔与别的好友艺术家聚餐时,也曾听说某某艺术家的作品被藏家买断了,⼜谁谁卖画挣了⼤钱,这些事似乎与他丝毫⽆关,发财的好事也好象从没在他⾝上出现过,在宋庄的院⼦⾥,⼆⼗⼏年来他从没放弃过⾃⼰对⽔墨艺术的探索,他⼏乎每天都在画室⾥疯狂执着地画画,他说他从没想过去卖⼀幅画,他画画不是为了卖画,是⼀种活在世间的使命。

书法家张文富的简介

书法家张文富的简介

书法家张文富的简介
张文富,1934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艺术气质,让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幼拜名家为师,勤学苦练,后来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大师。

张文富的书法风格兼收并蓄,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其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喜爱。

张文富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览,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他的作品多次被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成为了书法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书法,张文富还热爱文化艺术事业的推广和普及,多次组织和参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张文富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合肥张家:满门芬芳,一脉风雅

合肥张家:满门芬芳,一脉风雅

合肥张家:满门芬芳,一脉风雅作者:朱云乔来源:《同舟共进》2021年第11期提起民国的大家族,许多人对“宋氏三姐妹”可能比较熟悉。

然而,在当年,文化界里最有名的却是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

秦瘦鸥先生曾评说“张氏四兰,名闻兰苑”,足见她们在当时的影响力。

张家四姐妹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被世人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娶到她们的四位幸运儿更是学贯中西、出类拔萃。

不仅如此,除四姐妹外,张氏家族的六个儿子也是相貌出众,品学兼佳,各有建树。

在这些儿女身后,不得不提他们的父亲张武龄,正是得益于这位民国教育家开明的家风和对教育的透彻理解,才造就了民国历史上这十位英才。

四姐妹中,比较特殊的是张充和。

充和出生于上海,因为母亲陆英拉扯四个孩子过于疲惫,叔婆识修很心疼,便把最小的充和过继来自己照顾。

所以在八个月大时,张充和就被抱回了合肥。

虽然离开了母亲,但得到了叔祖母更多的爱护和教养,这也使得她在幼年时就吸收了两大家族的门风和传承。

在张充和的幼年教育中,叔祖母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叔祖母法名“识修”,出身于官宦世家,伯父是李鸿章,她奉父母之命嫁到了合肥张家,识修的丈夫是張树声的次子张华轸,即张充和父亲的二叔。

识修唯一的女儿和外孙相继离世后,她逐渐看破尘世,生活重心转向一心一意的修行,除了虔诚的信仰外,她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充和身上。

识修为张充和请的私塾老师,均是颇具知名度的老师。

但是,对于名师是否胜任良师之名,识修并不盲从,她有着自己清晰的考核标准。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亲自考查充和的学习情况,如果结果令她满意,那么请的教书先生便是合格的。

张充和不到六岁,就能将《千字文》和《三字经》倒背如流,早上8点到下午5点,她都和先生一起在书房里。

读书之外的时光,是和叔祖母一同度过的,充和熟悉这样清简而有规律的生活——每天晚上8点就寝,次日早上3点起床,在仆人为她梳洗的时间里,会轻声背诵钟爱的诗词或是佛经。

余英时曾言,张充和之所以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境界,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

爸爸张大千给我留下最值钱的遗产

爸爸张大千给我留下最值钱的遗产

爸爸张大千给我留下最值钱的遗产作者简介:张心庆,张大千之女,81岁。

她早年考入四川省艺专学习声乐,后参军加入部队文工团,数年后转业回到成都教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父亲漂泊海外,她在历次运动中饱受磨难,历尽坎坷。

近期,面对大众因时空阻隔而对张大千产生的误读,她决定打破沉默,书写真实的父亲。

2019年7月17日,她在上海南汇彭镇明家养老院为本刊撰写此文。

我至今住在养老院,手头没有一幅爸爸的画张心庆今年4月,一些媒体刊登了一条消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幅画《爱痕湖》,在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拍出1.00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空前的。

当时,我正在美国休斯敦探望大女儿。

说实话,我心里也很激动。

爸爸的画价值连城,能为中国、为东方甚至全世界所认可,是值得庆幸的。

此画如此昂贵,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也有人对我说:“张心庆,你是张大千的女儿,肯定有他的画,不说多,两三张总是会有的……”我哭笑不得。

我不可能逢人就解释,“文革”期间,这些画早就被抄了……过去的事,老重复说也没有意思。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真的,我现在也算得上是个“无产者”。

我后悔吗?怨恨吗?不,什么都不。

人不能抱着过去的恩恩怨怨不放手。

爸爸曾教育过我:“好女不穿嫁时衣,好儿不吃分家田”,人总得自力更生,独立坚强地生活。

这些(画)是有形资产,损失了不算什么。

我心灵的财富,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

很多年前,我就想写写爸爸张大千,让世人知道,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一张张绚烂画作的背后,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灵;作为一位享誉东方的绘画大师,除了有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他的心中又蕴藏着哪些秘密。

我想,这些才是爸爸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

爸爸教我做人道理1930年,我出生在上海,那时,爸爸31岁。

我们家祖籍广东番禺。

这事儿,爸爸说过不止100遍。

阿公(祖父)原来是个小盐官,阿婆(祖母)是位大家闺秀,聪明能干,诗、书、画、刺绣都很在行,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绣女。

薪火相传——爸爸的收藏经

薪火相传——爸爸的收藏经

薪火相传———爸爸的收藏经赵益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朝阳100102)【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9)02-0098-01据爷爷回忆,父亲在25岁那年爱上了收藏这门艺术。

收藏就像是爸爸的冤家,让他欢喜,也让他忧愁。

1988年的夏天,父亲的一个朋友因家庭变故想出售一幅黄胄先生的画,当时对方要价两万元。

父亲听说此事后三次到朋友家拜访,东凑西借,最终以一万两千元的价格购回此画。

回家后,父亲欣喜若狂。

然而,不久之后,父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黄胄先生的夫人。

在约定好的时间,父亲去黄胄先生家拜访。

当黄胄先生看到父亲拿出的画作时,告诉父亲说:这根本不是我画的!父亲听后十分沮丧,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对收藏的喜爱。

1997年,父亲正在内蒙出差。

吃完饭后,父亲结账时,看到饭店挡门的石头挺特别,父亲觉得是个老物件,结账时找的零钱没要,以回去挡门用为由,让老板用报纸把石板包一下带走了。

等父亲出差结束回到北京,整理物品时看见有个塑料袋装个用报纸包的石头,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后来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是那天结账时看到的挡门石头。

打开看了看,才发现石板另一面是刻的昂首侧望的大鸟。

父亲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认为是明清的物件,就当石鸟板随手扔储藏室了。

时隔六年,父亲早已忘记储藏室的大石板鸟。

即使偶尔看到,也是看一眼就忘掉,当成普通的石板雕刻。

直到后来出现文物界里程碑级别的事件,即2003年9月2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员在牛河梁工作站首次向外界披露出现红山玉凤。

这是我国官方公布最早的玉凤实物。

龙凤是我们华夏文化图腾的象征,红山玉凤的发现报道,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地轰动。

父亲直奔储藏室,把物件翻找一遍,小心翼翼地在墙角把石鸟板找到找到石鸟板后,第一感觉这件物件就是早期红山文化的凤鸟图腾。

后面的羽毛是典型的红山瓦沟纹。

在目前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中,大多数的红山文化玉器上都可以发现瓦沟纹饰。

给人感觉瓦沟的底部和平面交接处,触之有线视之无物。

著名藏家张宗宪的收藏故事

著名藏家张宗宪的收藏故事

著名藏家张宗宪的收藏故事作者:燕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2期近年来,随着收藏由少数人的收藏到全民收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收藏信息和拍卖信息,而在拍场上拍卖品来源可靠或者是经过某位大收藏家收藏过的历史也会给这件古董增分不少。

在中国就有这样一位极富盛名的一位收藏家,在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享有较高名誉,收藏的古董有鼻烟壶、瓷器、书画等众多品种,现为苏州市政协常委,身兼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朵云等多家著名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对中国文博事业和艺术品拍卖市场规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充满传奇和浪漫的绚丽多彩的人生在业内也广为流传。

张宗宪,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普遍敬重。

他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场的主要推动者。

同时他对北京、上海几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和财力。

十余年来,张宗宪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一号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

由此,研究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坐标。

今年80岁的张宗宪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其祖父张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

时至今日,张宗宪先生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出身古董世家张宗宪为江苏苏州人。

张氏为苏州望族,其祖父张揖如,号西桥,原籍江苏武进,为近世竹刻巨擘,与江南和沪上金石书画名家俱善,尤擅扇骨微刻,缩写金石,每以阳文刻至数百字,字文如胡,鬼斧神工,称誉于时。

其工超乎匠艺,具有书画意境,深获吴昌硕、褚德彝等同道称赞。

其父亲张仲英,为上海滩古董界翘楚,在五马路开设“聚珍齋”古玩、珠宝行,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大店铺,经营项目以明清官窑为主,兼营古玩、金石、书画。

张仲英18岁当掌柜,鉴别文物眼力极佳,就连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称晚辈,经常到“聚珍斋”购货。

古代家族的故事

古代家族的故事

古代家族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家族荣誉和家族传统的国家。

许多古代家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说,他们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在这些古代家族中,有一个叫做张家。

张家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家族,他们曾经是朝中的重臣,掌握着大权。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政治的变迁,张家逐渐失去了权力和地位。

到了明朝时期,张家已经沦为了一个普通的乡绅家族。

尽管失去了权力和地位,张家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对家族荣誉和传统的尊重。

他们努力维护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誉,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获得家族的辉煌。

在清朝时期,张家的一个年轻人叫做张云。

他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有着卓越的文学才能和领导才能。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张家重振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张云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作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传颂,并且在学术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成就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张家的价值和地位。

张家的人们也因为张云的努力而重新获得了信心和希望。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并且开始积极地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他们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帮助张家重新崛起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族。

这个古代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尊重传统,才能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和价值不应该只取决于他的地位和权力,而应该取决于他的才华和努力。

文氏家族:苏州城里的风雅世家

文氏家族:苏州城里的风雅世家

38艺术语文金狐萌书法爸爸不如儿子?苏州文家的故事至少应从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开始讲起。

文林在书法上的名声远远比不上他儿子,却也潇洒率意,评者以为颇有宋人的意趣。

文征明在书法上并没有继承父亲的风格,而是更多地受到李应祯、沈周、吴宽的影响。

文征明楷、行、草、隶、篆各体兼善,其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最为人称道。

儿子不如爸爸?文彭是文征明的大儿子,也最有书法天分。

由于水平相近,笔姿类似,文征明的很多书作都会交给文彭捉刀代笔。

父亲在书法上名气过盛,对文彭是好事也是坏事。

说是好事,是因为大家会认为“虎父无犬子”,习惯性高看他一眼;而坏事嘛,就是父亲的名声实在太大,追赶、模仿都很困难,更别说有什么进一步的发挥了!文/张 夏 绘/李 鹏在美丽的苏州城中,有这么一个能书善画的风雅世家,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后期前后将近四百年里,代代出人才,仅见于著录的就多达三十余位,称其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画世家恐怕不为过吧?没错,刚才说的正是我们的老朋友、“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他们家。

这个家族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可不一般!◎[明]文征明《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局部)◎[明]文林《送吴叙州之任序》(局部)39孙辈都挺争气文征明的孙子文肇祉书法风格上很像他的父亲文彭,不过他最有名的贡献却是编成了《虎丘山志》四卷,保留了许多虎丘掌故。

当然这就有点儿扯远啦!文征明的曾孙之中,文震孟、文震亨、文从简都以书法知名,其中文震孟还是天启二年的状元郎!文征明本人前后考了九次乡试,从二十六岁考到五十三岁,却连个举人功名都没有考到。

不知道他评价这位曾孙时,是欣慰多一点儿还是“柠檬酸”多一点儿呢◎[明]文彭《雅琴篇》(局部)◎[明]文震孟《祝寿诗》 书法比不上父亲,篆刻我可不能输!不过,文彭仍然努力寻求突破,写出了自己的特点。

后来的评者甚至认为他虽然书法功力略逊一筹,但才情、风韵已经超过其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书法密切相关的篆刻领域,文彭可是嘉靖后期的划时代名家,他还是吴门印派的开启者和宗师! 真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该嫉妒!再往下看,文征明的四世孙文谦光、五世孙文点、六世孙文含,以及后来的文鼎等,都可以说是才气不减……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择要列举,且偏向于在书法史上留下姓名的文家人物。

为人生“挥墨”添彩——访著名书法家张嘉东

为人生“挥墨”添彩——访著名书法家张嘉东

432019年第9期 总第107期——访著名书法家张嘉东为人生“挥墨”添彩◎文/《新产经》姚挚袈 “三重三求”即重传统、重功力、重学养;求古、求雅、求变,强调研习书法要碑帖结合,学古而不泥古,既讲法度又求意趣,形成“书体劲健,清雅俊秀、端庄舒朗,结构严谨自如”的风格。

这是张嘉东对书法和自身的要求。

幼年结缘书法张嘉东学习书法是从小学描红开始,但真正喜欢上书法还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

在张嘉东的记忆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或者邻里乡亲家有喜事之时,都要来请父亲“笔墨”。

时至今日,父亲已去逝十几载,但他执笔为乡亲书写对联和喜帖时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张嘉东的眼前。

幼年时,张嘉东常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父亲挥墨书写,一笔一划都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儿时的耳濡目染让年少的张嘉东燃起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他常在父亲休息之时,拿起毛笔在纸上练习。

在父亲的指点之下,加之自身的天赋悟性和勤奋努力,张嘉东的书法技艺一路突飞猛进。

书法,改变了张嘉东的人生轨迹,开启了他结缘书画的别样人生。

他的行草笔法精妙、气韵生动而又意境深远,彰显出人文精神与文化情怀,又营造出意趣高古、风骨凛然、苍劲挺拔的气势。

既注重结构的方正典雅,静中取动,刚柔相兼,又蕴藏着深邃的意境和哲思;既追求跌人 物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4宕起伏的视觉冲击力,又在气韵和技法上彰显出书作的大气和精致,恪守传统法度,严谨遒劲而又不失稳健。

他以故人高古浑穆的精神气象为审美追求,以自身的人生态度为情感依托,注重文史修炼,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其书作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书法艺术、修养。

正应“字如其人、书如其性”之古训,张嘉东的书法既有先圣之遗风,又有自己之“圣地”,堪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充满了方正之气和恢弘之魄。

部队生涯影响一生1981年,张嘉东入伍到毛主席生前警卫中队,在中南海服役,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他的努力和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一名普通警卫战士成长为文化教员、中队文书。

晚清扬州诗书画父子名家

晚清扬州诗书画父子名家

晚清扬州诗书画父子名家
魏怡勤
【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 清末民初,受康乾盛世遗风的影响,扬州城尽管繁华已远不如昔日,但却文人荟萃,书画大家、诗文名流不乏其人.精于诗、书、画的陈重庆、陈含光父子,人称"二陈"即为杰出代表者.
【总页数】2页(P47,36)
【作者】魏怡勤
【作者单位】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殂豆两峨眉——每郏县三苏书画院成立并举行名家作品展[J], 徐军峰
2.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黄慎及其《书画诗》册研究(上) [J], 赵智强
3.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黄慎及其《书画诗》册研究(下) [J], 赵智强
4.画史遗珠:被忽视的扬州百年绘画——从日本关西地区中国书画的收藏看晚清以陈崇光为代表的扬州地方书画 [J], 马钲懿
5.近现代浙江籍书画名家佳作欣赏:马一浮寄星贤伯尹五通桥诗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辈风雅 无处不在

前辈风雅 无处不在

前辈风雅无处不在作为富家公子,张氏当年吃喝玩乐,固属常情。

观其日记,几乎每天都少不了饭局聚会,舞榭尽兴,或各色博戏等。

而其于书画,则更痴迷入骨。

日记中不仅与诸友同好互出所藏、品评鉴玩、切磋交流等,开卷随见,并且还多记其对书画鉴藏的潜心研究和真知灼见。

陈麦青《张葱玉日记?诗稿》张珩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274页,59.00元出生于1914年的张葱玉先生,落地便有身价:其家族南浔张氏,从高祖张颂贤经营蚕丝发家,到祖父张石铭(钧衡)以盐务、土地房产、金融投资等并举拓展,资产已达两千多万;叔祖张静江,非但在海外有丝绸茶叶、玉器瓷器、书画古董等大宗买卖,更以资助孙中山革命,贵为声名显赫的辛亥元勋、民国大佬。

1927年,张石铭去世。

至1930年,诸子析产分家,除去债务,各得两百万。

时葱玉虽年仅十六,却因父亲张仲苹(乃骥)溺水早逝,便直接继承,遂成名符其实的百万巨富。

而自幼即得家中富藏古籍善本、金石碑刻的熏陶,又与精通版本目录之学的伯父张乃熊(芹伯)、酷嗜古玉钱币的叔父张乃骙(叔驯),以及作为书画鉴藏大家的舅公庞虚斋(莱臣)、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幹等亲友,时相往还,耳濡目染之下,得天独厚的张葱玉先生,出道亦早。

1933年,当时前辈学者、《书画书录解题》作者余绍宋先生就曾称许:“葱玉年仅十九,而看画颇有眼光。

”(余子安编《余绍宋书画论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吴湖帆先生也在1939年4月19日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评价:“葱玉年才廿六,所藏法书为海内私家甲观,而自书仿元人亦至佳,洵少年中英俊才也。

”(《丑簃日记》,载梁颖编校《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故其虽在1963年五十不到就像祖辈父辈那样身患绝症、英年早逝,但积累的心得著述,还是相当精到可观。

无论是生前已刊的《怎样鉴定书画》、《两宋名画册》解题说明文字等,还是身后据其手稿整理影印的巨编《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文物出版社,2000年12月),皆多所创立,极具学术价值,为书画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收藏家张文嘉及其家族轶事柳丝吐绿,春意盎然。

2015年春日里的一个上午,我陪同书画收藏家张文嘉一家人驱车前往浙江湖州南浔古镇,游览了张静江故居,以及刚布置完毕的张乃燕展馆。

张文嘉观后感触很深,怀着虔诚的情感,沉浸在对南浔张家祖辈的回忆之中。

他说,没想到自己多年收藏的有关张家的书画。

实物和文献资料,在这里找到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平台,成为张氏族史乃至南浔古镇历史文化的无声讲解员。

张文嘉1966年生于上海,是张乃燕的长房长孙,旅美华侨,集邮家、书画收藏家。

与南浔张家书画收藏的结缘,大约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他醉心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包括他们南浔张家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家族史。

他越来越想弄清楚南浔张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名门望族?祖父张乃燕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当然,把他引领进入这个神秘的历史殿堂大门的,首先是他的父亲张泽琳(上海澄衷中学原校长,1956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曾任上海市虹口区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

在张文嘉还不太懂事的时候,父亲张泽琳就陆续告诉他,他们的老家在太湖南岸的江南古镇南浔,从上海到南浔水陆交通都很便捷。

那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上还是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的故乡。

上海开埠以后,南浔凭藉“辑里湖丝”的优势,崛起了一批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为代表的商贾巨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小镇名门奇士之众多,影响之深远,堪称江南之奇迹。

张家祖籍安徽休宁,曾祖张振先于清康熙年间始迁南浔,先以丝业起家,后又经营盐业,清咸丰初年已拥有巨资,光绪中期更是称雄一方,成为仅次于刘家的南浔巨富,是俗称“四象”之一的名门望族。

南浔是张家的血脉之地,那里有张家祖辈之根,有张家的祖宅、祖坟,有许多民间流传的关于张家发迹致富的故事。

除张静江、张弁群、张乃燕以外,他家还出了许多名人奇士。

如张静江的三弟张淡如是近代金融巨子、围棋名家、中国棋馆创始人,在围棋界有“北段(段祺瑞)南张(张淡如)”之誉;张静江的四弟张墨耕,也是一个在20世纪周游世界的名流,等等。

可以说,南浔张氏望族在江南乃至近现代中国都颇负盛名。

张文嘉的曾叔公张增澄(1877~1950年),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别号卧禅,是辛亥革命先驱。

民国元老。

清末他在法国经商期间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为其领导的革命提供了大量经费,孙中山称之为“中华第一奇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四字相赠。

张静江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他主政浙江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

晚年淡出政界,1939年移居美国,直到病逝。

张文嘉的曾祖父张增熙(1875~1922年),字弁群,号槎客,是南浔尊德堂老太爷张宝善的长子,张静汀的长兄。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中秀才,因突发眼疾,放弃举业,求冶无效,左眼几至失明,后赴美、法访求良医,同时考察欧美教育。

1900年,他和好友、美国传教士柏乐文为了广泛地宣传一本反对向中国输入鸦片的书,曾去游说美国总统麦金莱(张弁群的儿子张乃燕在《使西洋历聘纪详》一书手稿中,引用了父亲当年的日记,记下了这一情况)。

回国后张增熙在南浔办正蒙学塾五载,为开启妇女教育,仿蔡元培创办爱国女校,办起了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女校――浔溪女校,聘石门徐自华为校长。

“鉴湖女侠”秋瑾当初从日本回国,经蔡元培介绍,曾到该校任教。

后来南浔镇浔溪书院改设高等小学,公推张弁群担任校长。

他在南浔白鹇(xian)兜办阅报社,还任张家开办的通运公司总经理,参加了同盟会。

民国初年,张增熙与外舅诅刘锦藻受湖州绅士之托,与美国南监理会传教士韩明德交涉,收回了为建造湖州海岛教堂被侵占的土地,成为中国人在美国打赢官司的先例。

张弁群爱好金石书画,精于鉴别,所藏青铜器有商诅已角、汉建安弩机、唐弥陀经幢等。

尤擅书画,笔法古朴,人云逼近覃溪,得者珍之。

时人曾以张弁群的字和金绍城的画号为南浔“双杰”。

他的夫人蒋汝芝是南浔“八牛”之一著名藏书家蒋梦蓣的姐姐,也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亲外孙女。

张乃燕(1894-1958年),字君谋,号芸庐,著名教育家、外交官、化学家、史学家、书画家。

他是尊德堂张宝善的长房长孙,张静江的侄子,张文嘉的祖父。

早年在南浔正蒙学塾、杭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读书。

1912年加入国民党,次年赴欧留学,研习化学。

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1920年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

1925年孙中山赴北京,任命张乃燕为顾问。

孙中山逝世后,他南返,先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中央大学首任校长等职。

1933年出任比利时公使,1935年辞职回国。

抗日战争期间隐居上海孤岛,寄情书画。

由于他自幼受到家学熏陶,一生与翰墨有缘,自然成了书画好手。

退休以后,以书画、文物。

著述自娱。

张文嘉说,他的姑母张泽珐1981年从美国回到上海,把带来的一幅张乃燕绘的山水画立轴送给了父亲,这幅山水画立轴后来就成了张文嘉收藏祖父张乃燕的第一件书画作品。

“文革”期间张静江、张弁群的书画和朋友的书画不可避免地遭受厄运,尤其是张乃燕的书画及藏品已散失殆尽。

造反派三番五次抄家,没能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品,甚至连生活用品也被劫走很多。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文嘉与妻子赵洁在北京遇到了北京诚轩拍卖公司顾问胡星来,胡先生告诉他,拍卖会上有一柄著名书画家、实业家王一亭赠予张石铭(张静江的堂兄)的成扇。

经胡先生指点,张文嘉买下了这柄扇子。

以后,夫妻俩就十分注意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动向,经常把各家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图录找来研究,开始注意寻找和收藏有关南浔尊德堂的书画,特别是祖父张乃燕的书画。

他说,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也喜欢集邮,结识了一大批拍卖行、集邮界的朋友。

加上妻子赵洁也酷爱集邮,其父赵士骏也是上海有名的集邮家。

这些关系就为他们夫妻俩后来收藏书画提供了方便。

一旦有机会看到或打听到与南浔张家有关联的书画墨宝,张文嘉夫妇总是想方设法买下来。

因为那些书画与他们是“旧相识”。

如今,张文嘉收藏的书画已达200多件。

其中张静江的书画作品大多是赠予侄子张乃燕的对联、手卷、扇面等;张弁群的书画作品很有特点,因他与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的亲密关系,吴昌硕未成名以前曾在南浔张弁群家中住过一段时间,张弁群的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均为吴昌硕所刻;其余大多数是张乃燕的书画作品。

据张家后人回忆,张乃燕退休后就到他的舅公、近代著名鉴藏家庞莱臣家里借来许多古画,逐一临摹,可谓达到痴迷的程度。

难怪近代政治家、书法家吴稚晖曾两次为张乃燕题写斋名,一曰“芸盒”,一曰“画香室”。

后者还有一篇题记:“君谋先生读古今中外书,数十年如一日,因名其居日‘芸盒’。

盒中一室,其绘画处也。

于其中临历代名迹得数百幅,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尝举其山水、人物、花果、鸟兽、虫鱼公开展览,众口交称,遂蜚声艺苑也。

爱名其室曰‘画香’,联芸而名也,属为书额,因并志数语归之。

”张乃燕退休以后,与许多文化名人交往,从他的那本《名家集胜》册页上就可以看出,他在中国书画界的人脉非常之广,尽管目前看到的是经历了十年“文革”后的残册,但仍保留着溥儒、萧逊、张幸光、樊浩森、叶曼叔、房毅、朱梅村、俞子才、李秋君、谢佩珍、王康乐等丹青名家的墨迹,由此可见张乃燕在艺术上的豁达包容之心。

张乃燕属马,在他50岁(1942年)生日的时候,恰逢一批属马的文化名人都在上海滩,大家都是好朋友,于是就在中秋节那天会聚一起,过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集体生日,在上海很有影响。

参加这次活动的除了张乃燕,还有梅兰芳、吴湖帆、汪亚尘、蔡声白、周信芳、李祖夔、范烟桥、孙伯绳、郑午昌、徐光济、陆铭焘、陆书臣、秦清曾、席鸣九、张旭人等共20人,年龄加起来正好1000岁,所以人们就称他们“壬午同庚会”“千岁马会”“千龄会”。

远在重庆的徐悲鸿有感于此,还特意画了一幅《奔马图》以示祝贺。

2005年3月,张文嘉偶然发现,即将举办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图录中,有一本由庞莱臣题签、张乃燕画的《临古山水人物》册。

出于对祖辈的怀念和传承家族历史的责任,张文嘉立马飞往北京,以1.6万元的价格购回。

同年9月,嘉德艺术品拍卖会再次开拍。

张文嘉又惊喜地发现了祖父张乃燕的一本册页,名为《摹古花鸟》。

他毫不犹疑,毅然与妻子赵洁立即北上,一心想拍下收回张家。

但拍卖会现场碰到了一个不知什么来头的陌生买家,频频举牌,竞争越来越激烈,4万元、5万元、6万元……很快突破了张文嘉原先的心理价位,他不由无奈地朝妻子赵洁望了一眼,意思是算了吧!这个价格已高得出格了。

没想到妻子赵洁摇摇手,决不罢休,说好不容易碰到一件祖父的手迹,就应该果断拍下来,机不可失,千万不能错过。

听了妻子的话,张文嘉决意与这位较劲的对手角逐,再次举起了手中的牌号,最终以6.5万元的高价拍得了这件祖父的遗泽。

此后。

张文嘉一发不可收,几年间在拍卖市场上连续出击。

不仅购买他先祖们的书画作品,凡是见到与他们南浔张家相关有价值的藏品,一律照收不误。

可以说他在沙里淘金的过程中,经过寻找、辨别、鉴定,慢慢地分析、研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竞购办法,所以在书画、文物拍卖市场上长袖善舞。

得心应手。

先后竞得的有:溥儒赠张静江的《寒水芙蓉》轴;张静江书法、林琴南绘画的成扇,张葱玉的行书扇面;张乃燕的《仿董思翁书画》册;郑振铎为张葱玉编印的《蕴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张静江赠陈立夫的行书立轴,汪精卫赠张静江的书札,吴湖帆、赵叔孺赠张乃燕秦权全形拓片和邓石如印蜕成扇;张静江、张乃燕等行书四屏;张乃燕书写的关于南京中央大学建教育楼的手稿,以及张乃燕书写的中央大学的文凭、印章,等等。

现在,张文嘉收藏的有关张氏家族的书画、印章等,在他们的老家南浔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2011年,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重修后,这些藏品(复制件)在布展时都派上了大用场。

如正厅的中堂画为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于张静江之父张宝善60大寿时所赠。

画面上高耸的石头象征南山,天竺结子,硕果累累.寓意“寿比南山”“子孙满堂”。

另一副抱柱联,是时任民国政府主席谭延?]书赠张弁群的.上联为“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下联是“懿文硕学为百世之宗”。

还有张静江书写的白居易《长恨歌》手稿(共12页)。

张乃燕手书的南浔张家尊德堂谱系字号,著名画家张充仁所绘南浔张家花园(亦称东园,又名绿绕山庄)油画等。

据统计,新布置的张乃燕展馆,共有照片75幅、书画54件,几乎也都是张文嘉所提供。

其中有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湖州人王一亭和同乡张乃燕等人1922年在上海家中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发明者爱因斯坦博士夫妇的合影,孙中山任命张乃燕为广东大元帅府参议的手谕,张乃燕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的就职演说辞,《申报》关于中央大学的“易长”学潮和张乃燕辞职声明等有关文献资料;1935年张乃燕从比利时公使任上辞职,回沪后长达20多年的退休生活的有关照片和资料,张家的老股票,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实物等.还有文化名人于右任、吴稚晖.郭沫若、齐白石、徐悲鸿、叶楚伧、吕凤子,庞莱臣、沈尹默、张葱玉、郑孝胥、张悲发.吴云、陈宝香、朱永昭、程子大、吴湖帆、李毅士、沈迈士等赠予张乃燕的书画、文物,以及张乃燕的《世界大战全史》《罗马史》《希腊史》《世界大战史》(合著)、《有机染料学》《欧战中之军事化学》《药用有机砒化物》等著述.以及所辑的《安心室印集》印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