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职哲学第六课《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说课稿

合集下载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讲述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并能用矛盾观点看待人生动力,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我确定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基本属性,理解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能力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 教学重点本单元核心内容是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能力。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4. 教学难点中职生由于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有限,而辩证法的矛盾观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二.说学情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也存在年龄、心理、认知尚不成熟,认识问题比较片面,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这些现实问题。

三.说教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依据中职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基础,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五.说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新课导入交流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讨论:1、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为什么?学生简单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引入对矛盾概念的解释。

中职哲学与人生6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中职哲学与人生6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斗争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克服。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 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 段有不同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转化与解决
02
01
03
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对 立面变为统一面或由统一面变为对立面。
动力转化
人生目标能够将外部压力 和挑战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促使个人克服困难,实现 自我超越。
目标调整
随着个人成长和环境变化, 人生目标需要适时调整, 以保持与个人发展的一致 性,激发新的动力。
培养积极心态与应对挑战
积极心态
应对策略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人在面对挑战时 保持乐观和自信,从而更好地应对困 难和挫折。
维持人生动力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保持对目 标的持续追求和不断探索,同时也要学会化解矛盾和冲突 ,处理好压力和挫折,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03
矛盾观点在人生中的应用
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态度
积极面对
将挫折和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以乐观的心态去迎 接挑战。
自我反思
在遇到挫折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中吸取 教训。
人生动力与矛盾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
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 会的矛盾等,会激发人的内在需求和欲望,促使人不断地追 求和探索,推动人生的前进和发需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入手。内在方面 ,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认知等;外 在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给予正面 的反馈等。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doc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doc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学生小组竞赛活动: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

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再如:让学生观赏漫画《他敢剪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个叫乙。

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甲想剪乙头上的绳子,他敢吗?为什么?(2)假设乙战胜甲,夺了剪刀,乙敢剪吗?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结论:甲手拿剪刀,处于强盛一方,但他不敢剪。

中职课件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

中职课件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
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
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结 合
温 作用于 度 发生
37℃~39.5℃
同化— 异化 遗传—变异
种蛋
经过21天的 孵化
外部矛盾
内部矛盾
(外因)
(内因)
(1)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基础、 源泉、第一位原因,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 性质和方向。
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
请根据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填空:
教( 学 )相 长 虚 中 见( 实 ) 唇 亡( 齿 寒 ) 小 中 见( 大 ) 居 安 思( 危 ) 乐 极 生( 悲 )
试举一例分析以上成语是如何体现矛盾的 同一性的?
自由与纪律的矛盾,矛 盾双方对立统一不可分 割。
根本内 容是 是对立
统一的
的源泉和 动力是
联系
构成了
系联史历的继相后前是
发展
(基础)
总特征
矛盾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自相矛盾
如果用你的矛去 刺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 有 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
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
思考:外因是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呢?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 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一、说教材《哲学与人生》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是一门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必修德育课程。

本课是来自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第六课。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是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在全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识记: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主次矛盾的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3)运用: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情感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2、重点及确立的依据本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上的概念高度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难点及确立的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据: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政治组
课程名称
哲学与人生
所在
年级
二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系部授课Fra bibliotek级授课
日期
课题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教学
目标
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哥哥与弟弟为什么会两种相反的命运,成功与失败,富裕与贫穷,源于一念之差,即对待对待矛盾态度不同,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
强调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矛盾,学会正确处理人生矛盾。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幻灯片展示图片:
《汶川地震》后的救灾镜头,镜头一:汶川人民自救;镜头二:全国各地援助;镜头三:国际援助。设问:汶川自救和重建要靠谁?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引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一知识点。然后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内因、外因的概念和两者的辩证关系,将两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图表展示概括。
其次,幻灯片展示:鸡蛋变小鸡,学生讨论:
由鸡蛋变为小鸡的过程必须具备的 条件是什么?
两个条件的作用各是什么?
其中起最根本的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孵出的是小鸡而不是小乌龟或其他小动物?
引用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等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做到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三、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
重点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难点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教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相关案例、图片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组织教学】
【复习】
1.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怎么做呢?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欣赏相声片段《找毛病》
议一议:这个片段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教师点评:这个片段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过渡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教后札记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教师分析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分析同一性时,又通过分析漫画“你敢吗?”分别论证了同一性的两个特点: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解释斗争性的特点时,训练同学们找反义词。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政治组
课程名称
哲学与人生
所在年级二年级来自主备教师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二)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来自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是第二单元《用积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第六课。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是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在全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而辩证法矛盾是对发展观的发展和提升,所以本课对于整本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识记: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主次矛盾的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运用: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情感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重点及确立的依据:本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正确对待人生矛盾,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上的概念高度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难点及确立的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据: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来自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是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第三课(全书第六课)。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围绕此核心,阐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着重帮助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认识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矛盾,在全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本单元第一课(全书第四课)侧重点是“如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二课(全书第五课)侧重点是“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看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与逆境”;第三课(全书第六课)侧重点是“如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课是对上一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深化和升华,所以本课对于整本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识记: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

(2)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3)运用: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情感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2019-2020年中职职高二年级政治《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公开课说课稿

2019-2020年中职职高二年级政治《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公开课说课稿

2019-2020年中职职高二年级政治《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公开课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二课时。

准备一节课的起点一定是从教材本身出发,所以我首先要说的就是教材。

一、说教材《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是中职二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相关内容,并在前一课时完成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内容,这就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哲学与人生》整本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辩证观的核心内容,那就矛盾观,也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明白矛盾对于人生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通过使学生掌握矛盾观点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矛盾、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将此内容制定为重点的依据是:因为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是本单元的落脚点,也是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机结合点。

而内外因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重要哲学原理。

懂得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才能理解个人成长中为什么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这样才能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教学难点: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制定的依据:虽然学生在前节课里学习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难点,但是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有时不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矛盾,如何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上就有比较大的困难。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

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

《哲学与人生》 第6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哲学与人生》 第6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新课导入: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把我 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财富,提 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际生活中,技术可能带来不理想的后果,甚至造 成危害,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问题让人烦恼。
百年难解的白色塑料袋; 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汽车 网络世界的海洛因:电子游戏 伦理底线的终结者:克隆 引爆人类的恐怖炸弹:核武器
学钢琴,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 水平。
结合上述事例,说明如何面对人生中各种矛盾?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小结:
人生充满矛盾
时时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
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 促进自身发展
正视矛盾,用矛盾的 观点看问题,消除对 立,化解矛盾,推动 自身发展
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漫画:“剪”与“不剪”
不剪: 冤家路窄,利益有冲突
甲乙构成一对矛盾
对立
统一
剪之: 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提示:这里的矛盾双方是否彼此孤立、静止不变?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矛盾双方既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 促进事物的发展。
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 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 带来的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使人受到不良信 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第6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第6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 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磁铁现象(N极与S极)
教与学

高与矮

正确与错误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 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后。
吃一堑,长一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 难者也易也;不为,则易者 也难也。
会发现这位伟大的作家就很啰嗦,常为一间屋子、
一个景色,婆婆妈妈讲个不休。但是剔除这些,
那就不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了,你能说这一定是巴
尔扎克的缺点吗?” 少年笑了。 医生又问:





与 分
Hale Waihona Puke 解知与未知人






我们身边存在着具有两面性 的事物或现象
足球比赛中的 学习过程中的 自身存在的 社会生活中的
自然界中的
攻与守 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缺点与优点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 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 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
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 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轿车的生产和使用
好处 :
坏处:
互联网的使用
好处:
坏处:

看来凡事都有两面性,社会发展是这样, 人生发展又何尝不如此?这就产生了如何让 看待人生发展中的矛盾,如何解决人生发展 中的矛盾的问题。现代青年不但不应该害怕 矛盾,而且应当学会正确看待矛盾、分析矛 盾、解决矛盾、驾驭矛盾,推动和实现人生 的发展。
第二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说课稿ppt课件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说课稿ppt课件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刻舟求剑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① ②
3、“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反映了什么道理?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目的
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体现授课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依据
《哲学与人生》课程特点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的教育目标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理论 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研习新课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探究矛盾
推敲诗句: 王 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目 的
引导学生认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相对的一面才会显 示自己的存在与美好。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研习新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依据德育大纲 依据“本真”教育 目标理论指导
依据学科特点 依据教材特点 依据学情
依据德育课改“三贴近”原则 依据生活德育育理论指导 依据学情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教学设计
教法
教学互动策略指导下,以谈话交流法为主、结合使用 案例分析法、情境法推动教学进程。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生活德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情感和认 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 下。 2、学生思维品质“惰性”特征 3、哲学学科本身思辨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内容是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
二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第六课《矛盾观点和人生动力》
的重点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
的人生态度”,从哲学知识体系看,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矛盾的
观点。

从学生的人生发展线索看,指向的是学生人生发展动力的问题。

《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能够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积
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
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回避,理解矛盾的概念与矛盾的基本属性、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树立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确立依据:这是第一课时的落脚点,也是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机结合点。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对待人生矛盾,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从而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态度,因为害怕矛盾,所以会掩盖矛盾,回避现实,把结果归结为命运不济,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正值青春期,在人生发展中有许多烦恼、困惑,如何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来正确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就成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确立依据: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相统一,由此推动事
物的发展。

这是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均衡,二者的斗争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又由于矛
盾的双方在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内,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斗争导致转化,转化是斗争的结果。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
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健全,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学情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亲身体验到了人生中矛盾问题的存在,对矛
盾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但是部分中职生由于升学的挫折,容易以偏
概全,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矛盾。

有的同学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厌学、放弃努力、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等。

辩证法的矛盾观理论性
较强,内容抽象,中职生的知识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健全,理
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有很多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之处,如何面对和解决自身的烦恼,就成为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
专业分析略)。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读名言、读故事情境教学法”、“分析探究法”等。

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哲理,再结合实际生活谈论明白道理,在分析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谈话交流、分析探究、概括总结为主要形式的学法:“谈话交流学习法”、“情景感知总结法”、“分析探究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带领大家进入我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用播放视频《自相矛盾》来导入新课。

观看、思索、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懂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课堂,通过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从而使课堂的导入更为自然,设置疑问,使学生以更
多的求知欲去学习这堂课。

(二)谈话交流、合作研讨、分析材料、读名言和故事、讨论交流、感悟情景,懂得哲理(20)
1. 谈话交流,明白道理: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中的“矛盾”原指什么?(兵器矛和盾)引申意思是什么?(思维混乱,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这种矛盾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主观的)我们把生活中因为思维混乱,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的矛盾叫做逻辑矛盾,这种矛盾整理清楚思维是可以消除和避免的,它不同于我们今天学习的辩证矛盾。

我们生活中大小、多少等等这些矛盾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客观的)请你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矛盾(指学生攻与守、苦与乐、缺点与优点、美与丑、真与假、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

生活中这样的矛盾非常多,人生发展中矛盾不能回避,人的一生是在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人生就是个必定要经历各种矛盾的历程。

比如“好和坏”,它们相同吗?对,不相同,有区别,甚至是对立的,这种关系哲学上叫“对立或斗争”;“好和坏”有关系吗?(迷茫,老师点讲)没有好就无所谓坏,它们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它们会互相转化吗?(会)“好和坏”会相互转化,哲学上把这种关系叫“统一”,这种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其中“对立性或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的这个特点叫矛盾的普遍性。

全班同学,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有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同
学呢?每个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学们小学、初中、高中烦恼的事业不相同,矛盾的这个特点叫矛盾的特殊性。

学习矛盾的概念、属性和特点,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合作研讨,明白道理:
讨论:你怎么看网络技术?(有利有弊)
学习唯物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地和全面的看问题。

你怎么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第二,要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和人生发展。

3.读材料,明事理: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

你是怎么理解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4.欣赏图片、感受美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的图片、感受美震撼人心的美。

5.读故事、悟哲理:身残志坚的邰丽华
面对身体的残缺,邰丽华回避这个人生矛盾了吗?
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矛盾不
会因为我们惧怕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任意夸大或缩小
而改变。

不能讳疾忌医。

(1)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地面对它,不能
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

(2)用矛盾观点正确分析和解决人生道路上的矛盾。

全面分析矛盾的两个
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我们要直面人生中的各种矛盾的挑战,一积极态度对待人生矛盾,以自身的发展争做生活的强者。

(四)拓展延伸,体验践行(约5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读成语,感悟道理: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说了什么道理,说明理由。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愿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懂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学会分析矛盾,正确地解决生活矛盾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