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的特征是,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 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 间的竞争。 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 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 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 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 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 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 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讨论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 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讨论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 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 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 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 3.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CD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 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 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6 C.12 B.25 D.100 )
D
•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B)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整章课件PPT)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整章课件PPT)

2、种群特征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 征和遗传特征
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年 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 死亡率等。
2.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 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结构 最基本的参数。
怎样调查种群密度
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
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计种群 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N=mn((重重捕捕中个标体志数数)) × 标志数
样方法:
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水杉的种群密 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 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棵。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植物的 种群密度(单位:棵/hm2)?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
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问题:
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
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1、林中垂直方向分布植物依次是什么? 乔木、灌木、草本
2、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光照强度、温度等差异
3、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 食物
4、还有什么群落垂直结构明显? 高山、海洋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 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 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 体浅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 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第4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课时)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单元种群和群落(第4课时)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4.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一般是( A.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群落稳定性提高 B.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群落稳定性降低 C.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群落稳定性降低 D.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群落稳定性提高
)。
【解析】生物群落演替的总趋势一般是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 从而使生物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 【答案】A
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①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过程就叫作演替。 2.类型:按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② 初生演替 和③ 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④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 ⑤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其大 致过程是裸岩阶段→⑥地衣阶段→苔藓阶段→⑦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⑧森林阶段。
技巧归纳 关于群落演替的考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演替的类型 或演替经历了哪些阶段;二是演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规律性变 化,如总能量、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等。如光裸的岩地演替为 森林的过程中,发展期到成熟期群落中一些生态特征的变化趋势 归纳如下:
生态特征 发展期成熟期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群落稳定性 弱 强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①另一个群落代替 ②初生演替 ③次生演替 ④被彻底消灭 了 ⑤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⑥地衣阶段 ⑦草本植物阶段 ⑧森林阶段 ⑨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过度放牧,砍伐森 林,环境污染 速度和方向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可持 续发展
1.(2016 年南通模拟)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 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 )。 A.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章末总结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章末总结课件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说明: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 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可见,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2
【例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 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7.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10只大草履虫和10只双小 核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以枯草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 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结果如 下表所示:
天数
动物
2 4 6 8 10 12 14 16
双小核草履虫 15 60 80 81 80 82 81 80
大草履虫 12 35 50 60 61 62 60 62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
如图所示,其中a所示为“J”型曲线,b所示为“S”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 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J”型增长由始至终 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 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S”型增长 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 后减少。所以,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3)分析“S”型曲线每一段时间变化原因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除食物之外的非生物条件;食物因素;种内斗争(主要因争夺食物 而引起的);种间竞争(主要是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其中,后三种 是主要因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 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 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2K 2K 第4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b.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性引诱剂(信息素)会破坏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根据地形区分)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样地比较狭长)。

样方一般以1m 2的正方形为宜,但可是适当调整,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例如:样方面积为S,取n 个样方,各样方内个体数量分别为N 1N 2N 3……N N ,则种群密度为(N 1+N 2+N 3+……+N N )/nS )样方内的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会计算)(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4、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5.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a.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c.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6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J 型增长的条件理想环境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
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2.种内斗争: 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
物、空间或配偶等发生的斗争。
A1
C
A2
竞争:
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A量
C
B生



生物B 生物A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时间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数量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物种 AB ++
+-
--
+-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种群A得利 羊与草 种群B有害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1.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
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时间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的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 种群在存在下列情形:
(1)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 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匀分布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年龄组成集群分布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估算方法(N:种群数量;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1)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3)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2)同种生物;(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③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m 2)样方法:种群密度=各样方种群密度之和总样方面积或体积(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被标记个体数量(M)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重捕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④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N =n计算出N ,即为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再根据环境的面积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其种群密度的估算值NM=n m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等;②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 2、草本1 m 2;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⑥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在计数样方种群数量时,可能会出现下图所示的情形,我们只要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量即可。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物种种群群落概念内涵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组成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判断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首要特征是物种的丰富度,具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会发生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

一个物种可形成许多小种群,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间关系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综合检测卷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总分: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与其他物质的种间关系可能发生改变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C.用斐林试剂检测不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可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C.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因而速度不同()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甲乙),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比估算值偏低()6.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7.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群落中的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种间关系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直在增加,优势物种也一直在改变D.群落中无论是植物分层还是动物分层,都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9.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调查了野生桑蚕种群的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甲)和人类海洋开发对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图甲和图乙可知,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B.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桑蚕的种群密度;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C.长须鲸种群捕捞量呈现明显的波动,一定程度说明长须鲸的种群数量波动明显D.蓝鲲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0.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A.荒漠B.草原C.热带雨林D.苔原15.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入侵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将呈“S”型C.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农田中的高粱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11.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12.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我国钓鱼岛、黄岩岛附近海域每年实行“禁渔期”,既有利于获得较大的捕捞量,也有利于鱼类资源再生()13.大豆植株的根部常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株提供氮素,而大豆植株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

大豆植株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属于A.捕食B.竞争C.互利共生D.寄生()14.要认识一个群落,需要从各个层面研究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下列属于群落特征的是A.出生率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物种丰富度()15.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 .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 )16.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A .通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B .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C .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D .初步分析,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17.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 .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 .山东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 .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18.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 物种数 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 37 260 19.8 乙不干预 8 9 28 11.9A.B.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D.边坡甲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乙属于初生演替( )19.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2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是群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缓慢变化过程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21.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快速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一直保持不变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2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的改变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23.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C.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24.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C.土壤中各种小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目测计算法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食物、空间等基础()25.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D.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26.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27.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围海造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8.绵阳市仙海湖现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87种、底栖动物11种、鱼类43种。

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仙海湖动植物构成了东湖生态系统的群落B. 调查仙海湖浮游植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 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仙海湖物种丰富度指仙海湖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29.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时间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30.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