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关于确保种粮主体全年收益稳增长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确保种粮主体全年收益稳增长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小麦种植收益逐年增高,尤其是今年夏收,小麦量价齐升,农民增收明显。
但是,确保种粮主体稳增长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确保种粮主体稳增长面临的问题1、粮食价格虽然上涨,但种粮收益仍然偏低。
虽然目前种植粮食作物收益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是全年统算,种粮收益与其他收益相比仍然偏低。
按小麦收益计算,今年产量平均通达到千斤左右,最高收购价格曾达到过1.6元,每亩收入1600元。
扣除农药、化肥、种子、机械等种植成本,每亩纯收入不足千元。
忙活半年,一亩地收入还不如打工半个月收入高,种粮收益显著偏低。
2、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影响了农民收入进一步提升。
为筑牢粮食底线,现在对耕地非粮化的治理非常严格,一些果园被要求退林还粮,而粮食作物收益和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收益差距很明显。
如种植葡萄,年亩均收益在万元以上,种植苹果收益在5000左右。
现在不得不种植粮食,相当于是堵住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3、最新种植技术难普及,种粮增收缺乏后劲。
为提高粮食亩产量,提升农作物品质,增加种粮收入,近年来上级一直在推广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但是,受农技人员队伍薄弱的影响,这些技术推广普及的速度很慢,覆盖面很小。
街道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新增农技人员,现有的4名农技人员都是身兼数职,真正在生产一线的只有一人,难以让最新的种植技术有效普及,进而影响了粮食产量,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二、工作建议1、进一步增加种粮补贴。
既然国家要求耕地必须种粮食,针对当前种粮收益和其他行业收益的差距,就应该出台力度更大的种粮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粮食产生一个正向激励,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2、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适当扩大经济作物面积。
粮食生产固然重要,但是,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虽然影响了粮食产量,但是其本身的消费也是对粮食的一种替代,它们这间并不是对立的矛盾。
种子市场调查报告
种子市场调查报告
前言
种子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生产种子和售卖种子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种子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
种子市场有不同的业务模式,采用不同的生产方式,供应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为了全面了解种子市场,我们做了一项调查,了解种子市场的消费者
人群、消费习惯、品牌受众等情况。
1、种子市场消费者类型
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调查,我们发现种子市场中主要有三类消费者:
(1)农民类消费者:农民类是种子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体,他们主要
购买抗性较强的多年生作物种子,以及施用肥料的种子。
(2)商业类消费者:这类消费者主要购买品种齐全的一季作物种子,如油菜、小麦、水稻等,以及一些品种较罕见的种子。
(3)个人类消费者:这类消费者主要用于家庭合作社、社区园艺、
小型基地种植和面向市场的种植,他们主要购买一些稀有品种和优质种子。
2.种子市场的消费习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种子市场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他们更加注
重种子的品质,乐于重复购买,并且更乐意购买品牌知名度较高的种子。
种子购买时,消费者考虑的因素包括:种子品质、售后服务、价格实惠、
便捷配送等。
某某市现代种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现代种业发展调研报告省种子管理局:**市位于甘肃省东部,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57个行政村,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5.71万亩,总人口264万,其中农业人口199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16万人。
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22.4万吨,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6.9万亩。
全市现有持证种子企业3家,种子经营门店697家,从业人员近1300人。
近年来,**市把种子产业做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措施来抓,大力推广良种,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种业在推进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市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争取省上在资金、政策、技术、项目等方面的继续大力支持,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种业发展,由市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带队,深入辖区种子管理部门、企业、经销户及重点农户,对**市种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发展现状1、种子基地发展情况。
**市的种子基地建设,除传统粮食作物小麦之外,其它农作物就种子生产繁殖而言,没有比较优势,所以多年来种子基地建设发展缓慢。
2008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全市9家国有种子企业全部撤销,辖区内3家私营种子企业以种子经营销售为主。
目前全市除小麦种子、大豆种子主要以农户自繁外,其它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瓜菜种子等依靠辖区外种子企业调入。
全市年繁殖小麦种子3.3万亩,冬油菜种子1.63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5.5万亩,玉米种子0.08万亩。
就小麦而言,无论科研育种,还是生产繁育,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而且具有生产优势。
一是我市的自然地理气候适宜冬小麦生长,二是农民群众具有丰富的生产种植经验,三是从事小麦科研育种繁育的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精良、队伍庞大,种质资源丰富。
陇东学院的农林科技学院、省农科院旱农所、小麦研究所及我市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多年开展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筛选等工作。
2023年小麦种子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小麦种子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现状分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种植面积达到2.2亿公顷,中国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2亿公顷。
小麦种子行业是小麦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种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小麦种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小麦种子产业链是由小麦品种繁育、种子繁殖、种子清理、包装、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组成的。
与传统的小麦种子繁殖方式相比,现代化的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使得小麦种子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我国小麦种子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2019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为24920万亩,种子需求量为1273万吨。
其中,我国北方小麦种子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广阔。
二、市场需求分析随着种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现代化的小麦种子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小麦种子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小麦种子行业发展的逐步成熟,小麦种子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小麦种子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种子品种的繁殖、质量的控制和销售渠道的建设等都成为了各家企业争相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消费需求逐步增加的背景下,小麦种子行业在未来必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2、品种繁育需求量大品种繁育是小麦种子行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小麦种子产业链中最为基础的环节。
目前,我国的小麦品种繁育工作正在不断完善,随着人们对高产、抗逆、粗茎粒、高品质等品质的不断追求,品种繁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3、市场需求分布地区广泛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同时,小麦种子的需求量也相应的分布广泛。
我国北方地区对小麦种子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良好。
三、市场趋势分析1、种业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种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随着小麦种子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小麦品种的繁育、种子清理、包装和销售等环节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
关于种子调研报告
关于种子调研报告
《种子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种子市场
一、种子市场概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民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增加,种子市场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种子市场呈现出扩大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种子品种日益丰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二、关键问题分析
1. 品种丰富度不同等级地区的种子市场发展水平不一致,南方地区的种子市场发展较为成熟,而北方地区的种子市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存在着一些低质次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 种子市场的监管不够到位,监管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效果还有待提高。
三、发展对策建议
1. 加强技术支持,增加种质资源。
加强种子育种研究,提高种子品质和适应性,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资源。
2. 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对种子市场的质量监管,打击低质次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
3.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对种子市场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引导农民选择优质的种子产品。
四、结语
我国种子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有发展的机遇。
只有通过加强技术支持、完善监管、提高宣传教育,才能在保障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不断推进种子市场的健康发展。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篇1农资商品事关农业生产效益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切实抓好保障服务工作。
目前,我县登记注册农资经营者117户,其中经营化肥93户,种子3户,农药9户,农机具及配件11户。
近日,我们工商局组织调研组,对全县农资市场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当前农资市场存在问题(一)违法经营现象仍有发生。
化肥经营渠道多样,有厂家直供,有二级代理商批发,也有经销商向小厂家定制,再加上有些经营者专业素质较低,违法经营现象仍有发生。
主要表现在少数不法经营户以次充好,经销劣质化肥、农药、种子坑农害农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把浓度低的农药和浓度高的农药同价销售;种子销售中大小包装同价销售,短斤少两,蒙骗消费者。
(二)农资价格猛涨难以抑制。
近几年来,农资价格的飞速暴涨,冲抵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影响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据农业部门四月下旬的调查数据显示,氮肥上涨了60%,钾肥上涨了131%,磷肥上涨了93.4%,复合肥上涨了62.9%,农药、农膜等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近期还在上涨。
农民种田成本逐年增加,农业效益不断下降,出现了局部抛荒现象,种粮亏本的现象又重新抬头,“谷贱伤农”转变为“本高损农”,同样导致农业不稳,农民不富。
(三)行政综合执法氛围不浓。
农资市场是一个需要多部门管理的市场,由于职责不同,重复执法现象较多,加重了被执法者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执法成本,同时还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形象,有时还会造成有利就互争案源、有责相互推诿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使得不法经营户有空可钻。
(四)执法人员经费相对不足。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工商部门担负农资市场监管责任,全县农资市场经营点多面广,而全县工商执法人员平均年龄超46岁,现行的执法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年龄均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
农药、肥料、种子、农产品质量等又很难从直观上判别产品质量优劣,质量抽样检测需要较大的化验费用,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取证等工具,执法工作难度大,农资市场管理工作急需改善。
关于玉米制种产业情况调研报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关于玉米制种产业情况调研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玉米种植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更是玉米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对我国玉米制种产业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其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玉米种植现状、种子生产与销售以及市场前景的调研,希望能够全面了解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促进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次调研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介绍了本报告的撰写意义和读者的受众群体。
同时,还对本报告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以及玉米种子市场前景三个方面的调研内容。
其中,玉米种植现状部分将对玉米种植的地区分布、种植规模、技术水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部分将对玉米种子的供应链、生产技术、市场竞争状况等进行深入调研;玉米种子市场前景部分将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潜在机遇和挑战进行前瞻性分析。
结论部分将对前述调研结果进行总结,提出行业发展建议并展望未来。
在总结调研结果中,将对玉米制种产业的现状进行概括,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行业发展建议中,将提出对于企业和政府的建议和意见,以推动玉米制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展望未来中,将对玉米种子市场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
1.3 目的本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当前玉米制种产业的情况,包括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子生产与销售情况以及玉米种子市场前景。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研分析,我们旨在全面把握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状况,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发展建议。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发布,为玉米制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正文2.1 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植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粮食作物之首。
种业调研报告哈尔滨市
种业调研报告哈尔滨市种业调研报告-哈尔滨市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种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核心之一,对于一个农业大省的发展来说,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哈尔滨市的种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调查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参考了相关政府公开数据、行业报告和专家意见。
通过与当地农民、农业企业和行业专家的交流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三、种业现状分析1. 种植结构: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主要种植作物包括玉米、大豆、蔬菜等。
然而,在种植结构中,玉米和大豆的比重过大,缺乏多样化。
建议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种植。
2. 种子供应:种子作为种业的核心产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哈尔滨市,种子供应主要依赖外地进口,本地品种供应不足。
建议加大本地品种研发和培育力度,提高自给能力。
3. 品种更新:种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
哈尔滨市的品种更新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品种更新的力度,推广更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
四、种业发展机遇1. 农业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增加,种业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可以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种业的发展水平。
2. 区位优势:哈尔滨市地处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北方农业大省的经验和资源,推动种业发展。
3. 市场需求: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哈尔滨市可以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和农业技术,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五、种业发展策略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哈尔滨市可以加大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力度,增加种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种植技术和品种的水平。
2. 建立种植者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种植者为主体,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种业的竞争力。
农业种业企业调研报告总结
农业种业企业调研报告总结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并分析农业种业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调研,我们希望深入了解农业种业企业的运营模式、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访察、问卷调查和面谈等方式。
我们先根据行业研究报告筛选了数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种业企业,然后联系了这些企业的管理层,并通过实地访问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管理、市场销售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农业种业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业内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调研结果和分析1. 市场需求:目前,农业种业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对于高产优质种子的需求更为旺盛。
农业种业企业应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入新的技术和品种,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 品质管理:农业种业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产品质量是种植业生产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产效益。
企业应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种业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种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4. 市场竞争:农业种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十分普遍。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应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差异化策略和品牌建设来提升市场占有率。
另外,加强渠道管理,完善销售网络,也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
调研结论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农业种业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种和技术创新,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 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应用新的科技成果。
4. 加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差异化策略和品牌建设来提升市场占有率。
天津种业现状调研报告
天津种业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天津种业行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本调研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天津种业现状,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天津种业现状概述1. 产业规模扩大:天津种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果。
农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子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市场对良种的不断追求,促使了种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2. 种类丰富多样:天津种业中,不仅涵盖了传统农作物种类如小麦、玉米等,也拓展了特色经济作物、花卉和园艺植物等非传统农作物种类,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3. 行业集聚效应:天津种业呈现出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明显的特点,种业企业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为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优质品种研发:天津种业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品种、良种的研发和培育力度,提升了种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天津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 “农以粮为先”政策支持:国家对发展种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大对良种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为天津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农产品供需结构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提供了天津种业发展的机遇。
3. 市场需求多元化: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城市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天津种业面临着从传统农作物向特色农产品和精细化种植的转型挑战。
4. 种业技术创新:天津种业面临着种植技术、生产工艺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创新需求,提升种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四、天津种业发展建议1. 加强科技创新:增加对种业研发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并加强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天津种业的科技含量。
2. 提高品质管理水平:加强对良种的培育、保护和推广,提高种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品质化水平,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3. 拓宽市场渠道:加强与农民、经销商和工业合作伙伴的联系,拓展市场渠道,提高种子销售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
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转变监管和服务方式,推动种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一、当前种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对种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两杂”种子生产企业有近80家,但真正具有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到10家。
乡镇种子经销商和经营门店达到万多个。
种子企业“多、小、散”,难以形成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加大了市场监管难度,不利于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已有9个上市种子企业,我省作为农业科研大省和用种大省,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种子公司。
年,只有楚种业、省种子集团公司和正大公司三家的经营额过亿元,80%以上的企业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
绝大多数种子公司都是营销式的企业,缺少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自己的品种和品牌,不仅走不出去,而且省内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二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我省种业发展的瓶颈。
除油菜、棉花具有较大优势以外,我省其他作物的品种研发优势还不明显。
特别是在中稻和小麦育种方面,滞后于生产需要。
全省杂交中稻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生产上使用的品种目前仍以外省品种为主,年面积排名前10位的品种当中,外省品种有8个,本省自育品种仅有两个。
1300万亩左右的小麦中,郑麦9023一个品种就达到700多万亩,不利于生产安全。
三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供种安全隐患大。
近年来,我省企业纷纷到省外开展种子生产。
三系水稻制种主要在,两系水稻制种主要在;杂交棉花制种主要在、;杂交玉米制种主要在甘肃。
从绝对数量看,全省常年需要杂交水稻种子3200万公斤,其中近60%需要从外省调进,特别是优质杂交中稻种子调进数量很大。
省内杂交稻制种基地从上世纪最高的25万亩萎缩到目前的3万多亩,生产基地外迁,本省种子企业依靠外省公司代制,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种子质量监控的难度,给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新疆种业调研报告
新疆种业调研报告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种植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新疆的种业现状,笔者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种业资源优势新疆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各种农作物。
其中,棉花、小麦、水果等是新疆的优势品种。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同时,新疆的小麦播种面积也位居全国前列,水果种植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种植业发展现状新疆的种植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
农作物品种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田灌溉设施和农机具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新疆的种植业取得了成绩,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
应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意识。
2. 农业资源浪费。
由于新疆的气候条件特殊,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农田灌溉中。
应加大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产品加工与销售不畅。
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比较薄弱,导致了农产品的降价和浪费。
应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优化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4. 农业保险不完善。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
应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保障农民的利益。
四、发展建议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新的适应新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3. 推广可持续农业模式,通过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减少农业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4. 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合作社的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结论:新疆的种植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种业行业调研考察总结报告
种业行业调研考察总结报告受公司领导委托,我们对国内有关种业公司进行了调研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总结如下:一、考察概况本次考察分两组,第一组一行于9月下旬赴北京、沈阳等地考察了中种集团、奥瑞金、等种子企业;第二组于11月中旬赴山东、安微、湖南考察了登海种业、合肥丰乐、隆平高科等种业上市公司。
考察通过参观、座谈、材料交流等方式对不同公司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生产经营现状、人员构成等进行了交流、学习和探讨。
本着节秦紧凑、务实节约、重点突出、目标性强的原则。
同时也受到考察单位的热情接待,整个过程充实且获益非浅,为种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供鉴和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二、种业行业发展及现状1、国内种业概况我国常年用种量300亿公斤,价值500亿元。
目前共注册种子企业8700多家,注册资本在3000万以上的不足200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100余家,经营不再分装种子代销店10万家,有效外资企业50余家,种业前十强在国内市场份额13%。
2000年,我国种业市场对外开放,美国杜邦、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等外资种业大举抢滩中国市场。
目前“洋品种”已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市场份额,占80%以上的利润。
基本主导了我国蔬菜、花卉、棉花种子市场。
近几年,借助先玉335、迪卡007等品种完成了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布局,目前正试图进入水稻种子市场。
2、国内种业上市公司发展及现状世界10强种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占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占全球市场0.8%。
2006年,我国种业前10强销售总额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十强企业的6%,且没有一家能达到市场总量的5%,前20强销售额相加也不如美国孟山都种子公司。
2000年种子行业市场化后,种业上市公司也受到严重冲击。
最早的四家上市公司只有丰乐、隆平最终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目前国内8家种业上市公司中,丰乐、登海、中种集团、隆平高科最具代表和借鉴意义。
有关种子的调研报告
有关种子的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种子的相关信息,包括种子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种子知识和了解种子行业的基本情况。
二、背景介绍: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植物的繁衍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植物拥有不同形态和种子特点,因此对种子的了解对于农业、园艺、植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子定义:种子是植物为繁殖目的而形成的包含胚珠和种皮的结构。
种子通常由胚皮、乳胀、胚根、胚芽和种皮等部分组成,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形态和结构差异较大。
四、种子的分类:1. 根据传播方式分类:- 风传种子:依靠风力将种子传播至较远的地方,如柳树、蒲公英等。
- 动物传播种子:通过动物的各种方式传播,如果实被动物吃掉后,种子随着动物的排泄物传播,如醉鱼草等。
- 自行播种种子:种子具有自行脱离或远离母体的能力,如草类植物的颖果。
2. 根据种子特征分类:- 裸子植物种子:种子裸露在种鳞或种皮内,如松树、银杏等。
- 被子植物种子:种子被子瓣包裹,如花生、苹果等。
五、种子的特点:1. 耐储存性:种子具有较长的储存寿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受影响。
2. 自我保护机制:种子通过种皮的保护,可以抵御外界逆境,确保种子的安全到达和发芽。
3. 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形态多样,大小、颜色、形状等都有较大差异。
4. 传播性:种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如风传、动物传播等,以实现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六、发现与结论:种子作为植物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样性和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种子的分类和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殖机制和传播方式,并在农业、园艺等领域应用种子知识,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七、建议:在种子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种子的形态和发育过程,以及种子的保护、保存和利用技术。
此外,与繁殖相关的科研、教育和生产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种子研究和产业发展。
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种植业是农业的一部分,主要指进行植物生产的农业活动。
种植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种植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1.种植业的产值不断增长。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种植业的产值持续增长。
中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
2.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中国的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高产、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中的棉花和油料等。
3.农业科技的应用不断提升。
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种植业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现代化农业设施的普及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种植业的效益和产量大幅提高。
二、面临的问题1.土地资源有限。
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与人口众多的情况相比,种植业的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的限制。
此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也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
2.农业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种植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等的频发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带来不利影响。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药残留、兽药使用等问题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造成了影响,这也是制约农产品走出国门的因素之一三、发展趋势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巩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成果,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集约化发展。
3.推动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种植业在产值、种植结构优化和农业科技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2-2022年中国种子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2022年03月目录第一章种子产业市场基础 (1)第一节种子产业基础特征 (1)一、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1)二、种业地位分析 (1)第二节产业发展历史 (2)一、国外种业法制发展历程 (2)二、国内种业发展历程 (2)第二章全球种业市场背景 (5)第一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一、我国种子市场容量 (5)二、国外种子行业发展趋势 (6)第二节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0)一、全球领先企业 (10)二、世界种业技术竞争 (11)第三节美国种子市场 (11)一、美国种子管理 (11)二、美国种子产业特点 (13)第四节国外领先企业分析 (14)一、杜邦 (14)二、美国孟山都 (14)三、荷兰BEJO种子有限公司 (15)第三章 2022-2022年国内种子市场调研 (16)第一节我国种业的背景分析 (16)一、种业发展的历程 (16)二、种业资源供给和资源的要求 (18)三、种业的区域分布 (18)四、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分析 (22)五、种业产业化演变分析 (22)第二节我国种业特征分析 (23)一、消费群体具有的特性分析 (23)二、土地资源和种业关联性 (23)三、产品具有周期和自然属性 (23)四、产业经营具有的风险 (24)五、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24)第三节我国行业发展现状 (24)一、国内行业发展阶段 (24)二、种子产业市场规模 (25)三、种子品种结构分析 (26)四、市场供需特征 (27)五、研发周期长、投入大 (27)六、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28)七、供大于求、产能过剩 (28)八、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28)第四节种业市场竞争格局 (29)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29)二、不同种类竞争格局 (29)三、跨国种业公司布局 (30)四、未来产业竞争趋势 (30)第五节、我国种业与世界种业发展的差异分析 (30)一、外部因素分析 (30)二、内部因素分析 (31)三、世界种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4)第六节 2022-2022年种子行业相关政策展望 (36)一、国家“十一五”产业政策发展态势 (36)二、种子相关行业政策发展态势 (36)第七节玉米种子市场分析 (37)一、玉米种子供需分析 (37)二、玉米种子品种竞争力 (38)第八节水稻种子市场分析 (40)一、水稻种子供需分析 (40)二、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形势 (41)第四章 2022-2022年种子上市企业 (44)第一节隆平高科 (44)一、企业概况............................................................................................................44 二、2022-2022年企业经营 (45)析 (47)第二节登海种业 (47)一、企业概况............................................................................................................47 二、2022-2022年企业经营 (49)三、2022-2022年种业盈利 (50)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51)第三节丰乐种业 (51)一、企业概况............................................................................................................51 二、2022-2022年企业运营 (53)三、2022-2022年种业盈利 (55)四、企业竞争力分析 (56)第四节敦煌种业 (57)一、企业概况............................................................................................................57 二、2022-2022年企业运营 (59)三、2022-2022年种业盈利 (61)第五节万向德农 (63)一、企业概况............................................................................................................63 二、2022-2022年企业运营 (64)三、2022-2022年种业盈利 (66)析 (67)第五章非上市种子企业分析 (68)第一节中国种子集团 (68)一、企业概况 (68)二、企业竞争力 (68)第二节辽宁东亚种业 (69)一、企业概况 (69)二、企业竞争力 (69)第三节北京奥瑞金种业 (70)一、企业概况 (70)二、企业竞争力 (71)第四节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 (71)一、企业概况 (71)二、企业竞争力 (72)第五节甘肃科隆农业 (73)一、企业概况 (73)二、企业竞争力 (73)第六节襄樊正大农业开发公司 (73)一、企业概况 (73)二、企业竞争力 (74)第七节临泽县屯玉绿源种业 (74)一、企业概况 (74)二、企业竞争力 (75)一、企业概况 (77)二、企业竞争力 (78)第六章 2022-2022年发展前景及趋势 (79)第一节行业机遇及风险 (79)一、行业发展机遇 (79)二、行业发展挑战 (79)第二节种业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0)一、国际化 (80)二、战略联盟 (82)三、科技创新 (83)四、差异化 (84)第三节中小型种子企业发展思路 (85)一、中小型种子企业发展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85)二、中小型种子企业发展对策以及建设重点 (86)第一章种子产业市场基础第一节种子产业基础特征一、产业发展特点分析自1742年法国成立世界上第一家种子公司以来,全球种业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种业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建立起自己的种业体系。
中国种子协会种子企业调研报告
[14]陈丽娟,黄从林,张秀海,吴忠义,杨德光.CspB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玉米自交系的研究.作物杂志,2011(3):70-74 [15]焦悦,韩宇,杨桥,黄耀辉,安吉翠,杨亚洲,叶纪明.全球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发展态势概述及启示.生物技术通报,2021,37(4):164-176[16]杨小艳,王云鹤,翁建峰,吴红,韩垚,雷开荣,谢树章.转cry1A.301基因玉米对主要鳞翅目害虫的抗性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342.S.20220518.1332.012.html[17]陈沼汀,董昭旭,刘双,孙国旭,李晖,魏晓禹,孙苏,关淑艳.转cry1Ab13基因玉米新种质的创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37(5):31-37[18]王建军,杨慧珍,刘佼.cryIAc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规律及对抗虫性影响.生物技术通报,2015,31(1):122-130 [19]宋苗,汪海,张杰,何康来,梁革梅,朱莉,黄大昉,郎志宏.转Btcry1Ah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黏虫的抗性评价.生物技术通报,2016,32(6):1-6[20]李国平,吴孔明.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策略.植物保护学报,2022,49(1):17-32[21]谢树章,杨小艳,林清,翁建峰,蒋晓英,李新海,雷开荣.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3):36-41 [22]余桂容,曹颖,杜文平,宋军,陈谦,徐利远.抗虫耐草甘膦双价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玉米转化.西南农业学报,2015,28(2):475-479[23]刘苗苗,程家慧,林海燕,沈志成,王志勇,林朝阳.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AG16分子特征和抗性鉴定.草业科学,2017,34(9):1830-1837[24]韦正乙,张玉英,王云鹏,邢少辰.基因工程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玉米科学,2014,22(4):1-7[25]郑成忠,王丕武,吴楠,张卓,赵翠兰.转BADH基因玉米自交系的抗旱耐盐性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38(3):266-273 [26]冷益丰,张彪,赵久然,杨俊品,刘亚,康继伟,陈洁,唐海涛,谭君,何文铸.转基因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1):177-182[27]邹俊杰,徐妙云,张兰,罗彦忠,刘源,郑红艳,王磊.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及品质改良复合性状玉米BBHTL8-1的分子特征及功能评价.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24(2):77-85 [28]阳丽,操志林.转基因玉米种子的PCR检测.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98-99[29]尹全,李忆,宋君,侯雪,王东,张富丽,刘文娟,常丽娟,雷绍荣,刘勇.多重PCR筛查检测进口转基因玉米.核农学报,2016,30(6):1045-1053[30]袁磊,孙红炜,李凡,李宁,赵蕾,路兴波.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玉米MON88017.作物学报,2011,37(1):2117-2121(收稿日期:2022-05-27)中国种子协会种子企业调研报告王 磊 张 璐 孙立华 赵 帅 韩 奎 张文艳(中国种子协会,北京100125)摘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种业振兴中各地管理机构、科研单位、种业企业为企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剖析企业在政策、资源、科研、市场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种业企业做优做强的建议。
种业发展和良种繁育调研报告
种业发展和良种繁育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是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品种选育、良种推广、良种扩繁、供种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促进粮食、蔬菜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领导要求,现对种业发展开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种业发展情况(一)全市育、繁种情况一是品种引育水平逐步提升。
全市年均引育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审定新品种20多个;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区)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22个;中粳43号水稻、中春4号和中春39号小麦等自育品种享誉市内外;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品种分别实现了第五、第六、第七次更新换代;马铃薯脱du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居全国领先水平。
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建成小麦、水稻、玉米、脱du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3个,制繁种面积57.4万亩,繁育各类农作物种子34469万公斤。
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种子(薯)商品化率分别为30.2%、86%、100%、40%。
水稻优质品种推广率达83%;玉米优新品种推广率灌区达到85%;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2%。
三是种子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共有农作物种子企业101家,其中,全市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3家,种子加工销售企业28家。
种子总销售额达4.9亿元,增长了134.6%,种子企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四是种子质量监管不断加强。
目前,建立了以种子质量抽检为主的一系列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种子质量监管制度体系。
同时,不断加强种子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优化检测装备水平,强化部门协同配合,不断提升监管工作合力,坚持平时抽检与集中打假相结合,基本实现了市、县联动,种子质量监控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蔬菜产业育繁种情况全市从事瓜菜新品种的研究、繁育、推广、经营及进出口的企业主要有4家、科研单位1家,拥有完备的分子标记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种子质量检测实验室、种子消du处理流水线、种子精选加工包装流水线和现代化调温仓库等成套种子设施设备,自主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和中东、美国等27个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一、种业政策导向
(一)种业产业政策研究
1、种业发展过程
种业包括科研育种、种子繁殖、种子处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与社会支撑等五个方面。
种业是当前农业技术集成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种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种业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阶段时间主要标志计划性阶段建国后1980年创建县乡两级良种场,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供应实现专业化双轨制阶段1980年-XX年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计划管制取消,实行市场调节,主要农作物种子仍然计划供应,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市场化阶段XX年至今《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从三个阶段看,我国种业经过了由低技术粗放型向技术研发型过渡,而《种子法》的实施,使品种权益得到保护,科研机构及企业对新品种培育更加重视,新品种的推广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单产稳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得到保障。
2、种子现行法规
《种子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颁布实施,确定了品种选育、审定、生产、经营及应用的法律框架,使品种权获得了保护。
种子法规明确指出,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推广;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允许中外合资、合作开发生产经营农作物种子,暂不允许设立外商投资经营销售型农作物种子企业和外商独资农作物种子企业。
3、种业政策趋向
自国家开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种子生产经营单位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政企分开的工作逐步落实,这使得原先带有政府背景的种子企业,也开始真正融入市场化的竞争环境。
在政企分开的同时,国家还不断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启动品种退出机制,使得品种多、杂、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种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二)重点扶持方向
1、重点培育一些规模较大的种子公司
国家将通过各种方式,淘汰一批中小种子公司,鼓励有实力的国内龙头种业公司实施扩张或并购。
未来种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行业内的企业兼并重组将不断出现。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国家将通过增加财政投入,鼓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参与良种培育工作,保护具有合法品种经营权的企业的知识产权,重建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通过健全种子执法各项配套规章制度,维护种子知识产权,净化种业市场环境。
3、支持转基因作物开发应用
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存在耕地锐减、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可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4、支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
国家将建立和发展现代农资流通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通过新建、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农资经营,加快农资流通现代化步伐。
国家将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