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课件71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④ 实验设计 a. 在500 mL 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 400 mL 热水,在 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b. 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 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c.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d. 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 磷)。
结论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放易燃物
禁止吸烟
学习目标
燃烧和燃烧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
燃烧和燃烧条件
1. 燃烧 燃烧是指可燃物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现象 是发光、发热并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但发光发热未必 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 变化。 2. 着火点 着火点是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改变。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⑤ 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⑥ 实验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 所需的最低温度。
燃烧和燃烧条件
例题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 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B )
实验
如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 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并分析原因。
消防燃烧学课件
爆炸升压速度:
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 爆炸总能量: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炸极限
一、基本概念
1、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2、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
二、实用意义
(一)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二)评定气体生产、储存的火险类别。 (三)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三、着火条件
1、着火条件 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可能在整个时间 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 速的过渡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这个 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2、正确理解着火条件 ① 达到着火条件,只是具备着火的可能。 ② 着火条件指的是系统初始应具备的条件。 ③ 着火条件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二)阻火器:阻火器是阻止火焰传播的火焰阻断装置。 金属网阻火器:在器内用若干层有一定 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 砾石阻火器:器内是用沙粒、卵石、玻璃 球、铁屑等作为充填料,将器内空间分隔 成许多小孔隙。 波纹金属片阻火器:通常由交迭放置的 波纹金属片组成的有三角形孔隙的方形 阻火器和将一条波纹带与一条扁平带绕 在一个芯子上组成的圆形阻火器。
2、爆轰区的特点:
(1)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机理
1、热理论
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加速的结果。
2、扩散理论
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按燃烧物的性质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性质,可以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固体燃烧又可以分 为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炽热燃烧;液体燃烧可以分为闪燃和沸溢;气体燃烧可以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按燃烧方式分类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和动力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 燃物与助燃物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预先混合,然后进行 燃烧;动力燃烧是指可燃物在高速气流中进行的燃烧。
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冷却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隔绝空气或稀释可 燃物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将可燃物与火源隔 离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抑制可燃物的化学 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救援的组织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的起因与分类
火灾的起因
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点火源 (如火柴、打火机)是火灾发生的必 要条件。
火灾的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不同,火灾可分为A、B 、C、D、E五类,分别为固体物质火 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 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消除可燃物
减少室内可燃物的存放, 避免将可燃易燃物品置于 靠近火源的位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 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 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需要可燃物、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和足够的高温,三者缺 一不可。
燃烧反应通常涉及一系 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和光。
消防燃烧学 PPT课件
燃烧的本质
四、燃烧的本质
(三)燃烧条件的应用
1、防火措施 (1)控制可燃物
在可能的情况下,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材料;对工厂易产生可 燃气体的地方,采取通风等。
(2)隔绝空气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有异常危险
的要充入惰性介质保护等。 (3)消除点火源 在易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场所,应采用防爆电器;同时禁止一切火种等。
燃烧学的发展简史
一、燃烧学的发展简史
(一)燃烧的燃素说
(二)燃烧的氧学说
1774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列 在空气中发现了氧,在此基础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大量的 实验,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并 于1777年公布于世。其中心思想 是: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 应,同时放出光和热。
17世纪,德国的斯塔尔提 出燃素说。他认为:(1)火 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 成的物质实体,由这种火微粒 构成的元素就是燃素;(2) 所有可燃物都含有燃素,并且 在燃烧时将燃素释放出来,变 为灰烬,不含燃素的物质不能 燃烧;(3)无视在燃烧时之 所以需要空气,是因为空气能 吸收和富集燃素。
燃烧学的发展简史
现代化学表明,燃烧是可燃物与 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 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可 见,燃烧的氧学说距离现代燃烧学说 只有一步之遥。
燃烧学的应用
二、燃烧学的应用
(一)提高能效方面
现代社会的动力来源,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 。如火力发电厂的锅炉、工厂的工业用蒸汽、各种交通 工具的发动机等,都是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燃烧 产生的热能为动力;在冶金、化工、玻璃、化肥、水泥 、陶瓷、石油等生产过程中,都以燃料的燃烧来提供热 源;人们生活空间的取暖,人们日常的食物制作 ,都以 燃料的燃烧作为热源。
《消防燃烧学》幻灯片PPT
第五节 人的行为 阶段与火灾开展
阶段的关系
一、人的行为阶段 与火灾开展阶段* 二、人员行为阶段 与火灾开展阶段的 关系 三、人的行为阶段 与火灾开展阶段的 一致关系 四、轰燃出现是疏 散行为的自发信号
火灾的开展和人的行为之间有着对应的联系。根据经
历和数理统计结果显示,人员的行为变化与火灾的开展存 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火灾对人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 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火、烟、声音等的反响,另
(1) 处理初期火灾
1) 214房间的主人被阴燃起火所惊醒;
2) 做灭火处理:试图将起火的床垫搬到走廊,自觉不 妥,又拖向阳台,没有成功;
3) 离开房间时翻开了通向阳台的窗及通向走廊的门, 去报警。由于该人顾及穿衣,精神高度紧张,再加上外籍
第五节 人的行为 阶段与火灾开展
阶段的关系
一、人的行为阶段 与火灾开展阶段 二、人员行为阶段 与火灾开展阶段的 关系* 三、人的行为阶段 与火灾开展阶段的 一致关系 四、轰燃出现是疏 散行为的自发信号
一、人的行为阶段
起火区是指火灾发生的区域和被浓烟及火焰包围的区 与火灾开展阶段
域,通常被限制在防烟分隔和(或)防火分隔之内。起火区 二、人员行为阶段 可能与建筑构造的功能单元一致,也可能要突破功能单元。
火灾开展的不同阶段见表7-2。
与火灾开展阶段的
关系*
表7-3 Georgian公寓火灾中人员行为的三个阶段
三、人的行为阶段
火灾阶段 1 2 3
描述 床垫火
发展成套间火灾,浓烟弥 漫整个二层走廊 灭火
时间顺序 02:30—02:48 02:48—03:25 03:25—04:30
与火灾开展阶段的 一致关系 四、轰燃出现是疏 散行为的自发信号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1.爆炸浓度极限: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 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遇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 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二、 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1.单质的燃烧产物 一般单质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 化物。
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 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是一氧化碳(CO2),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会分 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光气、 氰化氢等。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其发生的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 火、自燃、爆炸。
一、 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定义: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整齐,遇明火 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 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蒸发出来的蒸 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 补充维持稳定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主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 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也会 申城可燃蒸气及颗粒。
三、 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 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 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一氧化碳是火灾中最危险的气 体。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件101页PPT
引火源
16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也称着火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在生产生活 实践中点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 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燃烧的充分条件
核爆炸是指由于原 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 形成的爆炸。如原 子弹、氢弹。 实际上,核爆炸也 属于化学爆炸的范 畴。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31
三种爆炸的区别:
(1)物理爆炸本身没有进行燃烧反应, 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的造成 火灾。 (2)化学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具有 很大的破坏性,是消防工作中预防的重 点。 (3)核爆炸也属化学爆炸的范畴。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四、爆炸与爆炸极限
27
爆炸的狭义涵义:是指由于 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 生温度、压力增加或者两者 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广义涵义是指物质从一 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 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 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爆炸的分类:
物理爆炸
4、相互作用
21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燃烧不仅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且还必须是燃烧条件互相 结合、互相作用,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否则,燃烧也不会发生
第二节 燃烧类型
22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 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消防燃烧学课件
第一章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1)燃烧(2)火灾(3)烟(4)热容(5)生成热(6) 标准燃烧热(7)热值(8)低热值2.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3.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有何影响?4已知烟煤的组成为:C-76%、H-4.5%、O-3.5%、S–4.7%、N-1.8%、W-3%、灰-6.5%,求在超量空气系数1.5时候的P=1atm、T=298K下的(1)实际空气需要量是多少m3?(2)各种燃烧产物体积是多少m3?(3)理论燃烧温度是多少m3?第二章1.热量传递有哪几种方式?举例比较说明这几种传热方式各有什么特征。
2.说明导热微分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3.分别阐述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换热的机理和特点。
4.试阐明热辐射的本质,并说明兰贝特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5.举例分析说明斯蒂芬流的特征及其产生条件.6.烟囱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它受哪些因素影响?在建筑火灾(尤其是层建筑火灾)中,烟囱效应有那些危害?第三章1. 热自燃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出发点是什么?2. 什么叫做放热速度?什么叫做散热速度?用公式如何表达它们?并利用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置关系,分析说明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着火的临界条件.3. 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哪些自燃着火极限?这些自燃着火极限是如何得出的?(结合图示说明)4. 在F-K自燃理论中,自热体系的着火判断准则是什么?该理论与Semenov自燃理论有什么区别?5.条件准数δ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自燃临界准则参数δcr取决于什么?δ和δcr的大小关系说明了什么?6.什么是F-K自燃理论的直线形式?它有哪些方面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它在确定可燃物质的自燃火灾原因中的应用是如何实施的?7.与水作用自燃的物质,其自燃反应有那些共同特点?在该类物质的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哪些安全措施?8.比较典型的煤的自燃理论有哪些?如何用固体表面吸附理论解释煤的自燃原理?影响煤自燃能力的因素有哪些?9、如何结合链锁反应理论解释氢-氧化学计量混合物一个温度可能对应两个、甚至三个着火(爆炸)压力极限?10.什么叫做电极熄火距离?什么叫做最小火花引燃能?电火花引燃混气的条件是什么?11. 说明在热着火理论中.有哪些灭火措施?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什么措施对灭火的作用更大?12.从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可以得出哪些灭火措施?灭火的关键是什么? 第四章1.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Sl是如何规定的?影响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用本生灯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要点是什么?2.试分析导热系数和热容对气体火焰传播速度有何影响?为什么灭火剂要具有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的热容?3.什么叫做爆炸下限?什么叫做爆炸上限?并简述爆炸极限的测定原理. 、4. 在某一环境的空气中,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的含量分别为0.8%、1.2%、1.0%、0.5%,试判断该空气是否具有爆炸危险性。
消防燃烧学课件
气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规律与预混气体混合物中的火焰传播特性密切相关。从特性上分,预混气体混合物中的火焰传播包括层流火焰传播、湍流火焰传播和爆轰波,但它们具有相似的火焰传播机理。 (一) 火焰前沿的概念 若在一根长管中充满均匀的预混气体混合物,当用电火花或其它火源加热某一局部混气时,混气的该局部就会着火并形成火焰。火焰产生的热量会由于导热作用而输送给其周围的冷混气层,使冷混气层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并形成新的火焰。这样使一层一层的新鲜混气依次着火,也就是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引燃的地方向未燃混气传播,它使已燃区和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就被称为火焰前沿。 为了研究方便,一般假设管子是绝热园管,在其中预混气体混合物中形成的火焰前沿为一与管子轴线垂直的平面;又假定火焰前沿是驻定的,而且混气以与火焰传播速度相同的速度流入管内。 实验证明,火焰前沿厚度是很薄的,只有十分之几mm甚至百分之几mm。因此,在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时,通常把火焰前沿看成是一个几何面。
一、火焰前沿 及火焰传播机理 二、热烟气流 引起的火焰蔓延* 三、火焰与热 烟气流辐射引 起的火焰蔓延
小节名
第一节 气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
流入的新鲜空气量为: (4-7) 式中,Wo为开口宽度;Ho和Y见图4-3所示;γo和γp分别为新鲜空气和热烟气比重,当热烟气层超过开口下沿时,流出的热烟气量与流入的新鲜空气量相等。 如果火灾室的开口与外界大气相通(普通的窗子),则应考虑热烟气流对火灾室相应上层窗子及相邻建筑物的引燃作用,防止火灾的蔓延。如果火灾室的开口与建筑物的走廊或其他房间相通,则应考虑热烟气在走廊、相邻房间及整个建筑物内的流动,制订相应的防止火灾蔓延的对策。
第一节 气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
气体可然物泄漏到空气中,与空气混合会形成预混气体混合物。一旦预混气体混合物着火燃烧,就会形成气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从而引起火灾规模扩大,火灾危害加重。因此,研究气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防燃烧课件
第四节 燃烧产物及计算
一 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 二 燃烧产物计算 三 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四 热烟气的危害性作用
一 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
燃烧产物:由于燃烧而生成的气体、液体和 固体物质。 燃烧产物包括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完全燃烧时,生成物只有CO2,SO2,H2O,N2,O2. O2是 1 时空气带入的。
1 K0 s =K0 s M F M ox
'
F
MF
, Cox
ox
M ox
ox F fF , f ox
CF fF MF f ox , Cox M ox
Es ' 2 Ws=K0 s f F f ox exp(- ) RTs
结论:
Es Ws=K0 s f F f ox exp(- ) RTs
三 阿累尼乌斯定律
1.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
E K K 0 exp( ) RT
K0:频率因子,E和R分别是活化能和通用气体常数。
E lnK = +lnK0 RT
2.适用范围:适于基元反应及具有明确反应 级数和速度常数的复杂反应。
Lnk Lnk0 - E/R
E lnK = +lnK0 RT
5. 1kg固体、液体可燃物完全燃烧需要的空气体积
V0, air 0.7 8 ( C 8H S O) 10 2 0.21 0.21 3 V0,O2 (m 3 / kg)
例:试求4Kg木材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木材 组成: C ~ 43 %、 H ~ 7 %、 O ~ 41% 、 W 8 %、 A~ 1%。 解: G G0,O 0, air
m 4 4 (n )Cn H m (1 ) 22.5 (2 ) 3.7 56.1 4 4 4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水灭火器
适用于扑灭固体物质火灾。使用 时,应先拔掉安全别针,然后对 准火源,按下压把,水即可喷出。
不同火源的灭火方法
木材、纸张、布料等固体物质火灾
01
可使用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灭。
液体或气体火灾
02
可使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灭。
电气设备火灾
03
应先切断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安全疏散与逃生的方法
熟悉疏散路线
在公共场所和家庭中, 熟悉紧急疏散路线和安
全出口的位置。
保持冷静
在火灾发生时,保持冷 静,不惊慌失措,迅速 判断火势和烟雾方向。
低姿势行进
贴近地面,避免吸入有 毒烟雾和高温气体,用
湿布捂住口鼻。
关闭门窗和电器
在逃生过程中,关闭门 窗和电器,避免火势蔓
延和触电事故。
04
03
燃烧的危害与预防
火灾的危害
01
02
03
04
人员伤亡
火灾可能导致人员烧伤、吸入 有毒烟雾或窒息,甚至死亡。
财产损失
火灾会烧毁房屋、家具、电器 、车辆等财产,造成经济损失
。
环境破坏
火灾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如森 林、草原等,对生态平衡造成
影响。
社会影响
火灾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 ,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
燃烧的条件
总结词
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点火源三个条件同时满足。
详细描述
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可燃物是能 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氧气是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点火源是指能够提供足够能量的热源,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
燃烧的过程
总结词
71 燃烧和灭火 精品课件
71 燃烧和灭火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九章“化学反应”的第三节“燃烧和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2. 使学生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3.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灭火原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灭火器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火灾现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和灭火。
2. 讲解:介绍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举例说明。
3. 实验:演示酒精灯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4. 讲解:介绍灭火的原理(消除燃烧条件),讲解常见的灭火方法(隔离、窒息、冷却)。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实例,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至少三种燃烧条件,并说明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 灭火的原理:消除燃烧条件。
3. 常见灭火方法:隔离、窒息、冷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三种可能导致火灾的情况,并说明如何进行灭火。
2. 答案:示例答案如下:(1)厨房煤气泄漏导致火灾: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2)家用电器短路引发火灾: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若火势无法控制,立即撤离现场并报警。
(3)森林火灾:远离火源,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拨打森林火警电话,等待救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火灾报警系统的原理,参观消防设施,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在火灾 中行为的研究意 义和方法 一、研究火灾中人 的行为的意义 二、研究人在火灾 中行为的方法* 三、研究人在火灾 中行为的基本原则
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材料。这就是要求确实地尊重被试者的人格和自 尊心。任何火灾都会给人留下感情的创伤,人们不愿再谈论悲惨的过去。 因此在访问时往往会遇到受灾者记忆障碍、精神压抑等,这又需要研究 人员的耐心和体谅。 2、安排访问的注意事项 (1) 交谈开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适当的着衣打扮,整洁的外表, 谈吐清楚而讲礼貌会减少对方的厌烦和猜疑。谈话一开始要先做一个清 楚明白、诚实的自我介绍,报出你的姓名、单位、解释清访问的目的。 举止、态度和声音都应是友好的,有礼貌的,但要避免过分的亲热。 (2) 开头的艺术。要用比较概括和比较有趣的话题开头。用概括性 问题开头,给对方回答的不恰当影响就小些。若用一具体问题开头会束 缚被测试者的思想,造成谈话的定势,由此而影响对后继问题的交谈。 经验表明,被测试者趋于判断、猜测研究人员想听到什么,用概括问题 开头就可或多或少地打消这种判断、猜测的发生。 (3) 交谈中的艺术。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基调要保持中立,要尽可 能让对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强调中立就是要选择没有威胁性的话 题。作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要保护被测试者不受交谈结果的任何危害。 有关刑事问题、责任事故应由有关公检法部门出面。在涉及违法,违禁 问题时要注意伦理的问题。当然,这并不妨碍与有关部门互通信息。这 里所谈的伦理是指不能用行为研究的访问交谈充当法庭取证,也不应公 开那些可能引起麻烦的信息,我们很难预测别人会怎样利用和解释被测 试者的回答。要为被测试者保密,可笼统地讲“某地一中年妇女”,也 可编造一个名字,也可不提姓名。保护被测试者的方法可根据环境灵活 选用。研究者认识到,我们没有公开人家的秘密的权力。当然对行为研 究中的伦理问题也不必过分夸大,绝大多数的调查、访问、观察和实验
的行为研究工作是很困难的。火场上人的行为活动是十分短暂的,诸多 因素又相互影响,所以实地观察建筑火灾中人的真实行为的机会太少了, 大多数的资料都是在火灾被扑灭后,通过调查表和访问而收集的。调查 表的内容分为以下三类:火灾发生前后居住者的生活状况;火灾时居住 者的行为活动;火灾后,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建议、要求和感想。对于调 查表中的所有问题要尽可能精练、明确,不要用过多的术语,这样才可 能保证调查表的可信度。 另外,调查表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年幼、年老体弱的 人或对调查工作不感兴趣的人,调查表法对行为研究没有什么作用;调 查表法适合于那些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测量的变量分析,如人的职业、性 别、年龄及怎样确认起火的,确认起火后的行为顺序,疏散方式等。但 调查表无法得到那些比较难以琢磨的瞬间的行为变化。要获得这方面的 材料就需要与受灾者进行深入交谈,这就是访问法。 (三) 访问法 访问法能够使信息渠道丰富而广泛起来。它只需要一个本和一支笔, 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在火灾发生后,普遍是由消防部门进行调 查,对于从大量调查表得到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再进行抽样访 问,这种有选择的访问和调查表相结合,相比较,就形成了火灾中人的 行为的基本资料。 对被试者的访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尽量周密的计划,要有目的的引 导被试者进行交谈,并要进行多次、大量、系统的交谈,不要满足偶然 个别的记录,以求能弥补、澄清模糊的结果。 1、访问法的基础 在访问中,关键是被试者的合作,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场合下比较自
第一节 人在火灾中行为的
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火灾中 人的行为的意义 二、研究人在火 灾中行为的方法 三、研究人在火 灾中行为的基本 原则
(1) 人们在建筑物内确认起火的一般方式;(2) 人在火灾中的行为阶 段,行为顺序的规律;(3) 人的行为模式;(4) 为建筑火灾中人的疏散行 为建立模型;(5) 建筑物内现有的消防安全系统是否与人的行为规律相适 应。 目前关于人在火灾中行为的研究正在从观察研究、访问研究、描述 研究向分析研究深化;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使行为的研究朝 着量的概念深化;引入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法”探索行为活动的因果 关系,使行为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深化。对人在火灾中行为规律和 行为模式的研究必将为进一步的行为预测打下坚实基础。 在消防工作中,开展人行为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随着多层及高 层建筑的日益增多,人员和财富集中的综合性建筑的增多,必然给防火 和灭火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人在火灾中行为的研究必将在消防领域中得 到迅速的发展。
二、研究人在火灾中行为的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发展,行为科学也不例外。 不掌握和开发研究方法、技术和设备,任何学科都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第一节 对于人在火灾中的行为一题,时间、空间、情境性很强。因此,尤其需 人在火灾中行为 要采取恰当的手段,探讨它的内在规律。 (一) 自然实验法 的研究意义和方 在行为研究中,“观察法”是理想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自然的 法 外显行为的好方法,是在不妨害自然状态的条件下收集材料,从而了解 某一行为活动。它不要求被试者的合作,也不干扰被试者的反应结果。 然而,在研究人在火灾中的行为时,基本上无法进行这种亲临现场的直 一、研究火灾中人 接观察。因为火灾的发生是突发性的,研究人员只能事后及时赶到现场, 的行为的意义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但是这种自然实验法可以用于 验证调查中的发现和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比如,可以通过物体的形态变 二、研究人在火灾 化来推断该处的燃烧温度;可以根据警铃时间来确定起火时间,等等。 严格的讲,自然实验法是一种辅助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火灾中人的行为 中行为的方法* 时只能起推测、印证作用。 (二) 调查表法 调查表是围绕一个主题的一系列书面问题,以获得应答者的书面意 三、研究人在火灾 见。它是研究那些不能直接通过观察或实验而得出结果的行为的一种常 中行为的基本原则 用工具。资料主要是由应答者对问题的回答而构成的,目的在于寻求影 响行为的因素。调查表法无需研究人员逐个的去询问,可将印制的调查 表在规定范围内成百上千的发出去,通常可在调查表上编成多种选择答 案,力求避免漫无边际的话题,在统计调查表时也较省时省力。 一般来讲,在很少发生的,又是不可预测的建筑火灾中进行有关人
第一节 人在火灾中行为
的研究意义和方 法
一、研究火灾中人的 行为的意义* 行为的意义 二、研究人在火灾中 行为的方法 三、研究人在火灾中 行为的基本原则
有关人在火灾中行为的研究,对建筑消防管理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 作必会起到良好的完善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人在火灾中行为
的研究意义和方 法
一、研究火灾中人 的行为的意义* 的行为的意义 二、研究人在火灾 中行为的方法 三、研究人在火灾 中行为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人在火灾中行为的
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火灾中人 的行为的意义* 二、基本原则
防御系统是不可能的。这要依靠人的能力加以弥补。因为大多数较高楼 层的火灾在外部是难以进行灭火作业的,所以大量的灭火工作要在建筑 物内进行。因此,认识火灾中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对于灭火作业 是非常重要的。从火场安全角度看,人员的不定向运动、惊慌等不仅会 影响人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会妨碍消防队员的灭火和救援工作。 确定合适的方法,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防火的安全设施并充分考虑到 人的能力,这是建筑防火部门需要为之奋斗的课题。 (三) 指导建筑结构和防火设施的设计 50年代以来,随着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施工技术的进步,建筑材 料和内装修材料的多样化、轻质化,再加上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的高 度集中,使建筑物向高层化,深层化,大型化,综合性方向发展,一个 建筑物往往成为一个多元性的有机体。可以说火灾的危险性不断增加, 实际上要其不发生火灾是不可能的。 通过对一些案例中受害者的行为分析,可看出对建筑物结构和消防 设施应强调如下要求:1、必须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防火分隔。目 前,我国的各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都有关于防火分隔的明确规定;2、消 防设施必须性能可靠;3、疏散通道必须安全实用;4、必须提高火警铃 声的报警效果;5、必须提高指示信号的明显程度。 行为研究的成果必然会对制订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 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消防意识 通过对案例中受害者的行为分析,可以达成如下共识:1、必须使 “报警早,损失小”的道理做到家喻户晓;2、必须加强对易燃危险物品 堆放的管理;3、加强全民消防教育; 4、必须加强对公共消防设施的管 理;5、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发扬互救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身行为规律的认识有了强烈的要求, 一门探索人的行为奥秘的科学(即行为科学)就应运而生了。行为科学 以人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从人行为的内在因素 (即“需要”)出发,运用与人有关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 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成就,对人及人群的行为做出动态分析,力求客 观地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进一步进行行为的预测和 控制。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在火灾中的行为”是利用行为科学 的成果来研究人与火灾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在火灾条件下受灾 害的行为规律,预测人在火灾中的行为,为灭火、救援及防火设计提供 依据的一门应用科学。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 的。人都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所以满足需要的行为机制也不一样。拿人 在火灾中的行为表现来说,为满足安全需要,一般有如下两种行为机制: 一是积极奋争,当面临火灾威胁时,不同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竭力挖 掘主客观潜力,充分利用和改造环境,如在自救中对初起火灾的处置, 创造避难间,选择出口等,表现的是进取精神,积极向上的行为;二是 消极情绪,等待救援,慌乱地逃生或跳楼等,表现为受压抑不能自行解 脱,甚至自我毁灭。 国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人在火灾中行为的描述,通过 对火灾时人的行为分析,对建筑物超员和疏散出口的数目及门的设置提 供了意见。这是应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防火设计的第一次尝试, 但真正对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研究工作要从70年代初正式算起。关于人在 火灾中的行为的研究大体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