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结论是,第一哲学就是以“作为是的是”为核心问题的哲学。
他的主要理由是:这门学问的主要工作是规定“真正的存在”的形式标准,然后据此梳理各种事物,确定哪一种是根本的、最能当得上“存在”(是),哪些是次级的存在(是)。
在希腊文中,being(ου)可以翻译为“存在”和“是”;由于“存在”是最普遍的范畴,而“是”又是语言—逻辑学的根本要素,所以这门学问当然是各门哲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哲学体系中发挥着为所有其他哲学部门准备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其成果为所有的具体哲学部门所预设。
它的在先性如此明显,无疑堪称“第一哲学”。
然而,这一说明未必真的那么令人信服。
“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至少听上去是一种相当古怪的学问。
显然,更为自然的想法和古代人的实际做法都是把神学和自然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甚至把伦理学当作“第一哲学”也不是不可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希腊化罗马哲学,都把“伦理学”当作最重要的学问。
至于作为所有哲学部门概念工具准备的学问,大多也由广义的“逻辑学”(当时的认识论)来承担。
这种学科位序上的争执令人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本质规定上。
作为“无用的大用之智慧”,也就是关于“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据说是最为接近神的学问,而且标志着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第1卷第2章)这尤其以超出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为代表。
这种振聋发聩的宣称听上去当然振奋人心。
但是人们还是不禁要由“惊讶”而“好奇”,进而追问其极高尊贵性的“原因”:这门学问究竟是研究什么内容的“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对此的规定或描述反反复复,不一而足;不仅在《形而上学》的前面几卷,而且在其全书中都不断回到对这一主题的反思上来。
然而他并没有定下一个一清二楚的说法。
在他所尝试提出的几种定义中,有两种特别重要: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高级的对象的;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普遍的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
实体的特点
第一,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第一,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这一个”, 这一个” 而不是抽 第二,实体不同于属性,没有与它相反的东西。 第二,实体不同于属性,没有与它相反的东西。 第三,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第三,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 实体更实体。 实体更实体。 第四,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第四,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蜡块说
感觉就是客观事物印在“蜡块” 感觉就是客观事物印在“蜡块”上的印记
“‘感官’是指这样一种东西, “‘感官’是指这样一种东西,它能够撇开事物的质 感官 料而接纳其可感觉的形式。 料而接纳其可感觉的形式。这正像一块蜡接纳图章的 印记而撇开它的铁或金子。 印记而撇开它的铁或金子。我们说产生印记的是铜的 或金的图章,而它的特殊金属素质如何却不相干。 或金的图章,而它的特殊金属素质如何却不相干。同 样情形,感官受到有颜色的、有香味的, 样情形,感官受到有颜色的、有香味的,或者发出声 音的东西影响, 音的东西影响,至于那个东西的实质是什么却没有关 系。”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第一,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 第一,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 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于事物之外独立 存在,即理念不能与具体事物相分离。 存在,即理念不能与具体事物相分离。 第二,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分离会造成“第三者” 第二,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分离会造成“第三者” 的矛盾, 第三者”概念的无限倒退。 的矛盾,即“第三者”概念的无限倒退。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具体的、 第一实体:具体的、个别的事物 第二实体:逻辑上的种属概念 第二实体:
“四因说” 四因说” 四因说
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 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人造物:四因 人造物: 自然物:二因(质料因、形式因) 自然物:二因(质料因、形式因)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作者:辛向前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4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主张一种“自然所为论”,即认为“自然”不是机械的、僵死的东西,而是能动的、鲜活的有机体,它有生命,有追求,有所为,并且,他认为,自然所为的目的就是“好”或“善”,就是完全、完美、完满和完整。
但是这里就必将涉及这样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极力主张的这个自然所为的目的,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文章主张,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是一种内在目的论。
可是很多学者会主张外在目的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神”就是这个自然的目的,这完全是一种很明显的外在目的论。
的确,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神”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很特殊的,本文试图厘清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上帝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神(上帝)一、问题的提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神学目的论的,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按照自己意志安排好的,都合乎一定的目的,因此寻求事物的原因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
实际上这个神也就是充满宇宙的理性,即理性神。
而理性神又为人合目的地设计制造万物。
苏格拉底要人听从神也就是要人按理性行事。
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理念论继承并发挥了他的理性主义和神学目的论,现实世界分有或摹仿理念世界,理念是原因也是目的。
晚年,柏拉图干脆将最高的理念称作德穆革(Deemiourgos),它是万物的创造者,即造物主或神,它按理性创造了宇宙万物,建立了一种神创论的宇宙生成说。
亚里士多德则用形式逻辑的方法,通过对以“实体”为中心的事物存在的原因的分析,推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或形式,即“形式的形式”,它就是在感觉事物之外永恒不变而独立的实体,它是万物的“第一推动者”,也就是神。
亚里士多德曾直言不讳的说过,目的虽然是万事万物都要追求的,但其表现却各不相同,有时候他就是活动本身,有时候它则是活动之外的某种结果。
这种区别在人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非常明显。
例如,散步的目的是追求健康,健康目的的实现,不在别处,就在散步活动本身。
亚里士多德对于神学的看法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
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
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一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按亚氏的说法,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o),即不理解不明白而又想知道,要追问为什么,寻找所以如此的原因。
这样,就产生了哲学。
因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原和原因,尤其是最初的、第一位的原因。
在他看来,这些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说:“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应该通晓所有的这些原因,并运用它们——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1998a22~25)也就是说,哲学要研究根本原因这一目标,决定了哲学家的任务必然是:考察事物的四种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是此物而非他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主了什么东西而如此这般等各别学科无法回答也无权回答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自然概念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自然概念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对自然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然被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非人为物体和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关于自然的一些重要概念:
1. 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种本质或本体。
他将事物分为有机体和非有机体,有机体具有生命力和内在目的。
2. 四因素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因素来解释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它们是:物质因素(构成事物的物质)、形式因素(赋予事物特定形态的形式)、动力因素(推动事物变化的力量)和目的因素(事物的最终目标或目的)。
3. 动力学: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他关注事物的运动、成长和退化,并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4. 种类学: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了分类,他认为每个事物都属于一定的种类或分类。
他提出了分类学的方法和原则,并试图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类体系。
5. 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追求一定的目标或目的。
他认为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目的性和秩序,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对后来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世纪欧洲自然哲学的基础,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大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五⼤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圣经根本不想证明神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宣告⽽已,因为圣经的作者们视神的存在为既定的事实。
圣经的头⼀⾏只简单的陈述:起初,神……(创1:1)相信神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信仰根基。
希伯来书⼗⼀章六节告诉我们,到上帝⾯前来的⼈必须信有神,也就是信神的存在,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
换⾔之,相信神的存在,乃是个⼈对神信仰的⾸要之务。
⼀个⼈如果拒绝神存在的事实,那他就没有凭借,也⽆法正确的认识他⾃⼰并周遭的世界。
除⾮相信神的存在,否则⼈⽆法从上帝领受什么,也不能认识神。
信是造物主与受造者之间的桥梁,使神和⼈得以连结。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事实上,神已经赐下许多看得到的凭据,⾜以叫那不相信他存在的⼈⽆可推诿。
“⾃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可推诿。
”(罗1:20)愚顽⼈⼼⾥说,没有神。
(诗53:1)但是在宗教哲学上,神存在吗?他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理由”或“证据”呢?这却是要探讨的⼀个基本问题。
⼀、本体论论证本体论论证本体论和⼈类学很相近。
⼈类不仅被造的很聪明,⽽且与⽣俱来有⼀种直觉,能相信、认识神的存在。
直觉是指⼈不靠理性分析过程就能了解与知道。
⼈直觉地知道有神,乃是与⽣俱来的,也就是⼀般所谓的宗教本能,它使⼈渴望拜某物或某⼈。
⼈是天⽣的敬拜者,渴想敬拜神,神如果没有将这种直觉放进⼈类⾥头,叫⼈认识他的存在,⼈就不会寻求敬拜神。
全世界各民族皆普遍相信神(也许相信多神),这事实印证此论据。
⼈如果没有接受真神,也没有找到真神,就会宗教当作⼀个神祇来敬拜,以满⾜他直觉的认识。
相信神不是⽂化条件下的产物,乃是直觉(徒17:23-24;罗1:18-23;约1:3-7;诗115:1-8)。
1、逻辑特征属于先验的论证⽅式;其逻辑特征是:从“上帝的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2、代表⼈物正⽅:安瑟伦、笛卡尔、马尔科姆反⽅:⾼尼罗、伽桑狄、康德、⿊特兄弟3、论证与反驳(1)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经典形态的第⼀种形式安瑟伦其⼈安瑟伦的神学渊源: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
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
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
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
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
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
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摘要】亚里士多德对于神的看法是他自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观念中,神是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完美和最高的存在,是宇宙的第一因。
神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限的善意,引导着整个宇宙的运转,并赋予事物目的和秩序。
神与自然密切相关,是自然世界的源泉和掌控者。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神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坐拥着万物的位高权重。
他的神观影响了后世哲学家们对于神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当代哲学对于宇宙和神的思考。
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神论的评价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其神观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科学观点相悖;而有的则认为其对于神的概念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神、自然哲学、存在、特征、功能、关系、位置、地位、影响、启示、评价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对于神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对于神的看法一直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自然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神被看作是宇宙中最高尚和最完美的存在。
他认为神是永恒、不变且完全自给自足的存在,是所有存在的根源和目的。
神是智慧、美和善的化身,是万物的最终原因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神是绝对的思维和纯粹的活动,是超越感觉和物质的纯粹形式。
他将神视为宇宙的最高智者和最高尚者,是万物的起源和动力,以其完美和无限的存在,塑造和引导着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发展。
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神是绝对存在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根源和目标,也是灵魂和宇宙的最终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神论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为人类对宇宙和神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在现代哲学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评价。
2. 正文2.1 神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自然哲学中提出了关于神的存在的观点。
他认为神是存在的,他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存在。
神并不属于自然界,而是超越自然界的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神是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根源。
神是纯粹的思维和活动,是最完美、最完全的存在。
《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第一讲文字版
第一讲古代的科学形态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个模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无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还是科学精神主要来自于西方。
追溯上去,远古神话中对自然神的崇拜.并提炼出体现自然力量的秩序观念,特别是受到自然哲学的强烈熏陶,都有助于培养认识自然的兴趣,提高改变自然的技能。
事实上,西方科学思想有两个重要的传统,即“拯救现象”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这在起初就表现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而它们也最接近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面貌。
与之相比照,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文明则更古老、更关注农业,他们的科学似乎不那么系统与严谨,而显得更实用,也更富有人情味。
一、神话(迷思)滥筋神话(myth)的本义,或许就像它的音译一样,是“迷思”,而相比于蒙昧或懵懂,那是一种颇有想象力的、虚构的、不可靠的“思”。
远古时代的各地神话充满着对自然的神秘感与敬畏。
(一)创世故事从混沌中诞生了拉(Ra),太阳、月亮分别处拉的双目,拉自身受孕,以口吐气生出代表光明、空气的舒(shu)和代表雾的阴性泰芙努持(Tefnut.舒的配偶)。
舒和泰芙努持又生出连成一体的子女格卜(Geb,大地)和努持(Nut,苍天);舒托起努特,使天地分离。
天和地结合又诞生奥西里斯(Osiris,生长,死而复生的化身,但在更多场合是阴间统治者)、伊西斯(Isis,王者的化身,也是奥西里斯的妻子)、塞特(Seth,沙漠,恶势力)和奈芙蒂斯(Nephthy,宝座)。
奥西里斯和伊西斯之子就是荷拉斯(Horus,鹰头统治者)。
荷拉斯长大成人,战胜了谋害其父的塞特,当上了埃及国王。
而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两河之间地方的意思)苏美尔·阿卡得文明的巴比伦神话是这样的,太切有天神安努(Anu)、大气神恩利尔(Enlil)和水神恩基(Enki),恩利尔使天与地分离,造化万物,并赐予人们劳作的本领,恩基监护万物止长,等管农事和繁衍,也是智慧的代表。
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
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
自然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有许多代表人物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等。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其对自然哲学的贡献卓越。
他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物质由地、水、火、气四种元素组成,并通过四种基本品质:干燥、潮湿、炎热、寒冷来解释物质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中世纪自然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
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地心说的反对意见,同时提出了抛体运动定律以及恒星观察发现,开创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先河。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后世科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牛顿
牛顿(Newton)是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被誉为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之一。
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经典物理学的三大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及引力的本质。
牛顿的贡献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自然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达尔文
达尔文(Darwin)是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张物种是
逐渐演化而来,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实现生存和繁衍。
达尔文的演化论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对生物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自然哲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
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形而上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而研究“存在”也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方 式,也就是“范畴”,可见亚里土多德意 义上的形而上学乃是一个范畴的体系。古 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十个范畴 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 世界的逻辑结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存在物都可以由这十个范畴得到合理的说 明。
“存在”不可定义。
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 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 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 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本然的 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 意义:(1)偶然的属性(偶性),如“这人是文明的” 或“这人是白的”,“文明”和“白”就是偶性, 它们存在于这人身上是偶然的,因为这人也可以不 文明或不白。(2)必然的本质,即范畴,如实体, 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 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本质的) 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脱离这些方面的规 定而存在,只要去掉了其中一种规定,它也就不存 在了。
幸福作为本身就是目的的最高目的,乃是“自 足”,亦即自我完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 相反的活动则导致不幸,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贯彻在 生活之中,是最持久最有价值的。
2、中 道
什么样的品质是好的、合乎德性的呢?亚里 士多德的回答是,选择行为的“中道”。
伦理德性是处理情感和行为的,在这里存在着 “过度”、“不足”和“中间”。例如在恐惧和自 信之间的中道是勇敢,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过 于自信,就是莽撞。如果过度恐惧且自信不足,则 是怯懦。易怒与麻木的中道是温和,挥霍与吝啬的 中道是慷慨,献媚与傲慢的中道是友爱,狡诈与天 真的中道是明智……。
第四讲亚里士多德及其哲学25页PPT
1、亚氏的“第一哲学”:
科学分类思想:逻辑学、理论科学、实践科学、 制作科学四类是亚氏对科学的分类,而“第一哲 学”即是讲形而上学的,属于理论科学。
形而上学之含义:形而上学是研究“有”本身, 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是研究一切 事物的产生、灭亡、运动、变化的最根本、最原 始原因,即“第一因”的学问。
后来他离开吕克昂去了阉人赫尔米亚斯那里,这 个人是阿塔纽斯的僭主,他和赫尔米亚斯感情甚 笃,赫尔米亚斯还把自己的女儿或侄女许配给他, 从而用姻亲留住了他。
阿里斯提波在《古代显贵》的第一卷中说,亚里 士多德爱上了赫尔米亚斯的情妇,在得到赫尔米 亚斯同意后娶了她。阿里斯提波还说,他创造了 一首赞歌以纪念赫尔米亚斯;
“潜在的”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形成状态, 二是指它在行为中的实行。在后者意义上,醒着 的人可说是有灵魂的,在前者意义上,睡着的人 可说是有灵魂的。正是为了把睡着的人包括在内, 亚里士多德补充了“潜在的”这个词。
总的说来,他的勤奋和创新非同一般,这从他众 多的著作目录可以看出来,这些著作其数目将近 400篇,而且还只是列出那些真实性没有争议的 著作。因为还有其他很多成文著作和敏锐的口头 格言也归属于他。
手持弓箭的波斯国王不公正地杀害了这个人,这 违反了诸神的神圣法律,因为那个国王打败他, 不是在血腥战斗中光明正大地使用长矛,而是在 一个亲信的帮助下使用背信弃义的卑鄙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要有:
《工具篇》:《范畴篇》、《解释篇》、《分析 前篇》、《分析后篇》、《论题篇》、《辨谬 篇》;
《物理学》、《动物学》、《论灵魂》;
此外,他还认为灵魂也是无形体的,还将其定义 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有机体的第一圆满(即 实现)。用“实现”这个词他指的是永远无形体 的形式的东西。据他说,这种“实现”有两重: 或者是潜在的;或者它是确定的。
亚里士多德自然观
亚里士多德自然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其理论影响了西方文明的
发展,尤其是关于自然观的哲学学说。
他否认的大多数的传统的神论,反而构建了一种整体的自然观,它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多种形式的元素组合而成的,而这些元素是来自外部介质和自身属性结合而成的。
从元素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元素都创造出一种可以有内在智慧和实际目标去寻求他们自身完美和均衡的世界。
由于有实际的目标去寻找完美均衡,这个完美的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几乎所有元素都可以用来构建完美的世界。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自然观。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自然乐趣最终是归根结底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努力的结果。
因此,从个人的观点来讲,自然界中的节点能够实现完美的目标,而良好的政治结构则可以实现群体的完美。
同样地,他认为,社会也是由多种不同的核心值得组成的,因此,自然和社会统治之间有着一种协调和平衡的关系。
总体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得到了许多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他的概念通过天体力学,机械和复杂性理论的形式,一直影响着西方文明和科学发展,并在今天仍然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神观念
分 类 号 B 0 . 3 52 2 3
亚里 士多 德说 明 了两 种 对 于 自然 的解 释 。
神是 “ 动 的 推动 者 ” 不
希腊哲 学起 源 于 对 万 物 “ 原” 本 的追 问 , 此 问题 贯穿希 腊哲 学 的始终 。就万 物 的本原 或原 因来 说 , 在亚 里士 多德那 里 , 是“ 神 不动 的推动
神 观念 作 为 “ 动 的 推 动 者 ” 先 是 对 自然 的 不 首 “ 原 、 因或元 素” 究 的结 果 。“ 对 自然 的 本 原 研 在
问题 以及 每一种 自然 变化 上去把 握 它们 的基本
原 因” 。亚 里 士多 德 说 明 了 自然 的为 什 么 的 四
种原 因 , 、 物 所 由产 生 的 , 在 事物 内始 终 一 事 并
“ 的相 ” 宇宙 的 “ 魂 ” 造 物 主 即神 结 束 , 善 、 灵 、 即
中 , 料是 被动 的潜 能 , 质 与形 式相 比不 具有 重要 性 ; 形式 , 说 至 于详 细地 确 定 形 式 本 原 , 而 他 它
第 2 卷 第 4期 3 21 0 1年 1 2月
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 NORTH . CH I NA NI . U V OF TECH .
Vo . 3 NO 4 12 .
De . O1 c2 1
亚 里 士 多德 的神 观 念
陈 文庆
( 江 师 范 学 院 ,2 00 湛 江 ) 湛 540 ,
推 动力 ” ⑤。亚里 士 多 德显 然 认 为 , 这 三 者之 在
即则 以不变 的存 在为对 象 ,假如 自然所 成各 物 “
以外别 无本 体 , 自然 哲学 将为第 一学 术 ; 而 则 然
名家对自然的解读
名家对自然的解读许多名家和文化人物都对自然进行过深刻的解读,并表达了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以下是一些著名人物对自然的见解: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是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他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强调了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并提倡简朴生活,以更深刻地体验自然的美妙。
3. 约翰·穆尔(John Muir):* 穆尔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他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
4. 艾伦·沃茨(Allen Watts):* 沃茨是一位哲学家和作家,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一体。
5. 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 奥利弗是美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她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关注。
6. 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 霍普金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宗教式敬畏,强调神在自然中的存在。
7. 杰奎斯·库斯特(Jacques Cousteau):* 库斯特是法国海洋学家和探险家,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为人们揭示了海洋的神秘之处,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8.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卡森是一位美国生态学家,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了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并促使环境运动的兴起。
这些名家通过各自的领域和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自然观和对自然的理解。
这些观点涵盖了从哲学、文学、科学到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对自然不同层面的思考。
名词解释自然: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
名词解释自然: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将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本原:本已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这两层意思分别被译作“基质”和“原则”。
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
水本原说:(泰利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
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也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这儿的水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概念的,万物的基础。
如果天上地下均为水围绕,那么就推想出世界原初状态只是水。
大地及其上的事物都是后来从水中产生的,正如谁滋养种子、培育生命的经验事实所显示的那样。
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a)他将生成万物的本原称作"阿派朗"(apeiron/indefinite,无定,无限的意思),这里我们将其称作“无限定”或“不定”。
b)阿那克西曼德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c)他还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于是提出"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 它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不承认一种性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性质,而不赋予本原任何特定性质.阿那克西美尼却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性质。
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参考书目
•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 苗力田主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灵魂论及其他》 士多德 著
【古希腊】亚里
结束 谢谢
灵魂是什么?
• 所谓生命,乃是指自己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所 有有生命的自然躯体都是实体,这样的实体必然都是由结 合而成。灵魂是这样一种躯体,即具有生命的躯体,但躯 体并不是灵魂。躯体并不隶属于某个主体,它自身即是主 体和质料(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 灵魂作为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必然是实体 ,这种实体就是现实性。灵魂就是这一类躯体的现实性( 现实性有两层涵义,其一类似于知识,其二类似于思辨。 这里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思辨)。P31 • 通过上述,亚里士多德已经对灵魂做了一般性的说明:灵 魂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即有生命的事物的运动原因 。灵魂是在原理意义上的实体,它是这样的躯体是其所是 的本质。
• (1)“营养灵魂”,亦称植物灵魂,即包含生存 与生殖的“欲望灵魂”,是草木虫鱼鸟兽等一切 生物所统备,它操持着万物与之相应的,饮食与 消化,即“生存(生长),与蕃殖”的功能。 • (2)“感应灵魂”,亦称动物灵魂,为一切动物 所统备,操持着动物的“感觉[情念]与运动”的 功能。 • (3)“理知灵魂”或心识,即思想灵魂,操持思 想,计算,审议的机能,为人类所独有的“精神 灵魂”。
?由上述我所介绍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灵魂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灵魂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神或是鬼灵魂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说我认为就是人的一种感觉它能够把我们身上所具有的能力表达出来或者说是体现出来
走进亚里士多德 讨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三个衍变过 程 • 第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完全嗣承了柏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乃是有生命躯体的原因和本原 。 它是躯体运动的始点,它是躯体的目的。它是一切 拥有灵魂的躯体的实体。 1· 因为实体是一切其他事物存在的原因,对于生物 来说存在就是生命,灵魂是它们的原因和本原。 2· 因为所有的自然躯体都是灵魂的工具,不管动物 还是植物的躯体都是为其灵魂而存在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
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
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一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按亚氏的说法,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o),即不理解不明白而又想知道,要追问为什么,寻找所以如此的原因。
这样,就产生了哲学。
因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原和原因,尤其是最初的、第一位的原因。
在他看来,这些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说:“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应该通晓所有的这些原因,并运用它们——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1998a22~25)也就是说,哲学要研究根本原因这一目标,决定了哲学家的任务必然是:考察事物的四种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是此物而非他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主了什么东西而如此这般等各别学科无法回答也无权回答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主张一种“自然所为论”,即认为“自然”不是机械的、僵死的东西,而是能动的、鲜活的有机体,它有生命,有追求,有所为,并且,他认为,自然所为的目的就是“好”或“善”,就是完全、完美、完满和完整。
但是这里就必将涉及这样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极力主张的这个自然所为的目的,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文章主张,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是一种内在目的论。
可是很多学者会主张外在目的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神”就是这个自然的目的,这完全是一种很明显的外在目的论。
的确,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神”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很特殊的,本文试图厘清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上帝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神(上帝)一、问题的提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神学目的论的,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按照自己意志安排好的,都合乎一定的目的,因此寻求事物的原因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
实际上这个神也就是充满宇宙的理性,即理性神。
而理性神又为人合目的地设计制造万物。
苏格拉底要人听从神也就是要人按理性行事。
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理念论继承并发挥了他的理性主义和神学目的论,现实世界分有或摹仿理念世界,理念是原因也是目的。
晚年,柏拉图干脆将最高的理念称作德穆革(deemiourgos),它是万物的创造者,即造物主或神,它按理性创造了宇宙万物,建立了一种神创论的宇宙生成说。
亚里士多德则用形式逻辑的方法,通过对以“实体”为中心的事物存在的原因的分析,推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或形式,即“形式的形式”,它就是在感觉事物之外永恒不变而独立的实体,它是万物的“第一推动者”,也就是神。
亚里士多德曾直言不讳的说过,目的虽然是万事万物都要追求的,但其表现却各不相同,有时候他就是活动本身,有时候它则是活动之外的某种结果。
这种区别在人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非常明显。
例如,散步的目的是追求健康,健康目的的实现,不在别处,就在散步活动本身。
其他诸如学习与获知等均属此类。
但人的另外一些行为,其目的不在活动自身,却在活动之外的某种结果那里,譬如造床以安寝,雕像以悦目,种田以谋生等等。
那么,自然所为的目的是活动本身还是活动之外的某种结果呢?另外,亚里士多德在其自然实体论的表达中明确提出“神就赋有生命,生命就是理智的现实活动,它的实现活动,作为实现活动,它的生命就自身是至善和永恒”。
这里,亚里士多德得出神是最初实体的结论。
因此很自然的造成了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神”的不同理解。
二、问题分析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定性为“神学目的论”的专家、学者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从某些框框出发,认定凡目的论主张,其实质都是外在目的论,因为目的是人或神才具有的主体的意志选择,自然本身无意志,那么,自然目的当然是外在的。
2、从思想沿革出发,认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目的论思想是外在的,而亚里士多德沿袭了目的论原则,而且是沿革师承关系的沿袭,所以必然难脱衣钵。
3、从原著材料出发,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十二卷中自己讲过,神才是终结一切的东西,当然也是最后的目的、至善等等。
用神来统领一切,这自然是神学目的论。
4、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目的论的主张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
比如徐开来教授在其著作《拯救自然》中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深刻的内在目的论,是他整个自然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他给出的理由是:首先,在柏拉图那里,世界万物既不是实在的,也没有秩序,万物本身是对理念的分有,秩序则源于神的安排。
但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万物本身是客观的,独立存在的,秩序也是万物自身所有的,没有外在的创造者和安排着。
其次,在柏拉图那里,善或至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原则,因而本身是和事物分离的,事物的善,是分有或摹仿善理念的结果。
而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善或至善虽然也是最高原则,但不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而是作为秩序本身存在着。
最后,历史上很多著名哲学家的看法与结论更是给了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目的论的主张以有力的佐证。
比如,黑格尔说:“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是:他把自然理解为生命,把某物的自然(或本性)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其自身即是目的,是与自身的统一,是它自己活动性的原理,不转化为别物,而是按照它自己的特有内容,规定变化以适合于它自己,并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这里,他是注意那存在于事物自身里面的内在目的性,并把必然性视为这种目的性的一种外在的条件。
”文德尔班指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要点基于这种新的概念:宇宙变化过程是本质在现象中的现实化;它与以前对自然的解释相对立之点在于:用概念贯彻目的论,而柏拉图只将目的论当作假设提出来并以神话比喻方式加以阐述。
”世界著名的亚里士多德研究专家罗斯在其权威著作中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一种‘内在’目的论”。
“自然一般被描述成有目的地起作用,但自然不是有意识的动力;它是一切有生命事物中出现的生命力量。
”“如果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否把神当做世界的创造者?那答案肯定是:他没有。
对他来说,物质不是产生的,而是永恒的,他极力反对世界是创造出来的观点。
”关于万物的存在,“在存在的表明他的成熟观点的著作中,经常被说成是自然的无意识的目的,而不是神意计划安排的结果”德国著名的希腊哲学史研究专家策勒尔断言:“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最重要特色在于,它既不是人类中心论,也不是完全忠实于一个在世界之外的创世主的活动或者只不过是一个世界主宰的说法,这种目的论总是被设想为自然中所固有的。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通过引入世界灵魂和第缪求斯所完成的东西,在这里通过假设一种自然本身所固有的合目的活动予以解释。
”通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所为论其实是一种内在的目的论。
而那些认为是外在目的论或神学目的论的根据显然是不具说服力的,因为,首先,认为目的是人或神才具有的主体的意志选择是可以的,但是何以知道自然本身就没有目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只有深入了解了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并且进入亚里士多德的思考方式才能够得知自然如何有所为。
其次,仅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师徒关系就断定他的学说也是自己老师的思想,这是谁也不会同意的,这其实是犯了一种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亚里士多德没有创新,何以被最为“集大成者”,而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则没有?最后,从原著材料出发,寻章摘句而不是系统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当然也可能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所为论是外在目的论的结论。
可是至于这一结论是否就最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就另当别论了。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神”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真正意思。
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亚里士多德得出了“神”是最初实体的结论,在该卷前五章回顾性地概述有关思想的基础上,第六章的第一句话,他就明确的提出了任务:“既然实体有三种,两种是自然的,一种是不运动的,应该来谈谈这最后一种。
”所为两种自然的实体,一是指可感而且有生有灭的地界事物,二是指可感但却永恒不灭的天体事物。
它们都是处于运动之中的具体事物,所以被归类为自然实体。
那么,这最后的一种不运动的实体是什么呢?他在不同的地方有过多种描述,但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眼中,这第三种实体可以表述为:第一,是没有质料,没有潜能的纯形式和纯实现活动。
第二,是在可感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动的第一推动者。
第三,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或理性。
第四,是万物所为和所依的至善的神。
三、概括总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神是最初实体的结论,完全是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的建构过程中,随着理论分析的演进,逻辑设定的结果。
既然实体是变种不变的依据,现象背后的“其所是的是”,既然凡有质料和潜能的东西都是生灭变动、不能永恒的,既然潜能和实现。
质料和形式、被运动和运动者的对应序列不能无限追溯,应该有个终结,那么,这个终结者,就应当是永恒的、纯实现的、纯形式的、只运动而不被运动的东西,否则,就难以担当如此重大的责任。
而这样的终结者,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灭变化之物没有能力,也没有缘分来担任的,只有至高无上的神才有资格享此殊荣。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里,虽然上帝既是宇宙的起源,又是它的归宿,但是,作为一个完美的本质,他却无法主观地改变任何东西,因此,上帝是“客观的主宰者”。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上帝不是“造物主”,世界并不是他凭空传造出来的,他只是推动已经存在的世界,让他开始运转,并遵循一定轨道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不过,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上帝也不是“物质的上帝”,他不是有任何物质组成的,也即,它是“纯粹的形式”或“纯粹的精神”,这使他成为世界的精神原则,与物质组成的万物有本质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曾明确地说,人与神之间无友谊可言,因为神不会报答人对他的爱,人也不能用爱的感情去对待神。
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精神原则”,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与前苏格拉底学派的理论完全一致。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上帝,与基督教所说的上帝有本质的区别。
黑格尔曾经给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以极高的评价:“神是纯粹的活动性,那是自在自为的东西;神不需要任何质料,——再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唯心论了”。
四、研究意义中世纪著名的亚里士多德注释家波爱修,通过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精神和圣经解释结合,提出了典型的基督教存在观。
他指出:“哲学,或爱智,乃是对智慧的追求,对上帝的探询,对上帝的爱。
”基督教神学试图以上帝这个集真、善、一于一身的实体进行奠基,上帝和人的关系,既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又是创造者和受造者、拯救者和得救者的关系。
到这里以后的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神”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当然这就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了。
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点。
其实,亚里士多德那里的神是是完全独立存在于可感事物之外,与这种事物毫无关系。
对于以上亚里士多德的“神”这个概念的澄清,有助于摆脱传统研究的影响(主要指那种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神”理解为基督教中的神),以更加科学的眼光看待亚里士多德哲学,从而为我们更多更好的吸收其中的精华思想做基础。
在我国的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很多人没有看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独特性和启发性,简单的认为亚里士多德只不过是古希腊普通的一名哲学家而已,尽管他对中世纪哲学的影响很大,但毕竟他的好多学说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谬的,故而弃之如敝履。
就比如,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神”的理解,如果不仔细钻研,完全想当然的把它理解为一个宗教神,就会大错特错,从而不能正确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当然不能看到其哲学对于当今哲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w·d·罗斯·亚里士多德(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aristotle’s metaphysics”,“introduction”,vol.1,p150,131,oxford,1953.[5]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m].1028.[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作者简介:辛向前(1987.12-),男,内蒙古赤峰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