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诗歌艺术特色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28b6e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b.png)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创作影响
李金发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个流派,主张在诗歌中表现神秘、深沉、奇异的情感和意象,强调意境的陶冶和启迪,追求超脱现实的超越性体验。
李金发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出现象征主义的主题和手法,如对自然界、人性、生命等现实主题的诗化、超脱和象征化,以及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进行意象深入。
比如,在《灵魂的诗》中,他以“黑夜”象征人类的无知和恐惧,以“鼓动”象征人类的奋斗和追求,以“灵魂”象征人类的精神追求和超脱,借此表达了他对人类价值的探索和追寻。
此外,象征主义诗派的另一大特点是对诗歌音韵的追求和探索。
李金发也借鉴了这一特点,他在诗歌中追求音韵和韵律的和谐,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音乐感。
比如,在《灵魂的诗》中,他使用了字音相近的“黑夜”、“盼望”等词语,形成了强烈的音韵感,营造出一种悲壮而神秘的诗意氛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对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注重意象表达和象征化手法的运用,而且追求音韵和韵律的和谐,借鉴了象征主义诗派的创作特点,使他的诗歌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fd2a34f01dc281e53af08f.png)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李金发作为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而且在于他引进了一种新的写作意识和审美观念。
他的生命历程以及求学、工作生涯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以自己生命历程为底色,以对诗歌独特的触摸感为重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影响了很多人。
该文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个体特征为叙述双线,全角度论述作者及其诗歌。
李金发是一个处于中国现代新诗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的出现是对胡适的“明白清楚主义”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反拨和校正,具有纠偏补弊之功。
李金发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在于他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质,使中国新诗开始以“个性”、“人道”为武器,来对抗封建文化势力,歌颂个性自由和解放成为新诗的突破口。
或者说,当思想意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以后,就急需一种含蓄、想象、暗喻的艺术形式与之相对应。
当中国诗人们茫然四顾时,突然发现那些被引进国门的象征主义诗歌似曾相识,它那朦胧、轻盈的风情使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子。
周作人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1] (P.1 )。
而象征主义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技巧和诗歌意象,展示了其无法替代的新的现代性景观,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开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河。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充斥和相互纠缠。
李金发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以及精神上的莫名烦忧也常让我们难以理解,但这和他的贡献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1900年11月21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华侨之家。
“李金发”是他的笔名,关于它还有一个来历。
在李金发的散文集《异国情调》里有一篇《我名字的来源》这样写道:“那天大吐大泻,昏昏迷迷,老是梦见一个白衣金发的女神,领着我遨游空中,自己身轻如羽,两脚一拔,即在空中前进数丈,这样的梦,继续了好几天,一直到病好为止,我后来觉得这样没有病死,或许是天使的帮忙,不可不纪念她,于是好几次将金发做文章的笔名,后来朋友公认为很新颖,遂索性大胆地作为自己唯一的名字。
试析李金发的象征诗
![试析李金发的象征诗](https://img.taocdn.com/s3/m/ddc1f2d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2.png)
试析李金发的象征诗
赵若昕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0)004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早期象征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李金发,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为起步不久的现代白话诗坛吹来了一阵冷涩的微雨.他打破传统审美习惯,以丑恶事物入诗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象;他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以梦境和幻觉的情感体验构筑另类诗境;他重视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通过一系列死亡意象的营造表达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探索;他运用阴冷灰暗色彩的词语,使诗歌整体呈现悲凉苦楚的色调.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在现代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赵若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李金发象征派爱情诗初探
2.“诗怪”的怪诗——论象征派诗人李金发诗的审美内涵
3.由李金发的诗看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4.中国二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潮略论——以李金发为个案
5.“诗怪”“怪异”之谜──重看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其人其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金发的诗歌及其创作特色
![李金发的诗歌及其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ca762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c.png)
李金发的诗歌及其创作特色
李金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在当代诗坛中独树一帜。
李金发的诗歌常常以生活中的小事为素材,但却能揭示出人类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爱情、友谊、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李金发的创作特色体现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上。
他的语言清新、优美,常常使用生动的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的思维方式也非常独特,善于用现实中的细节来揭示深刻的哲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思维的深度和内涵。
李金发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唐诗宋词风格,也有现代诗歌的风格。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的情感,也有哲理性的思考,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有现代的生活气息。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a8e114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7.png)
结合李金发《弃妇》、《有感》等作品,评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贡献及局限
象征派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晚唐诗歌到宋代词歌统称的一种诗类,它
以“意”为最高审美准则,充满寓意,大量使用象征性的比喻手法,营造出
错综复杂的意象,是汉乐府诗歌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
李金发的《弃妇》和《有感》都是属于象征派的作品,它的优点在于:一、有浓厚的神秘感,文字比喻地托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愫;二、象征手
法把前人不容易想入股的思想延伸,使诗歌具有更多的概念可推敲,能让读
者感受到文字中更多的渊博知识;三、通过象征符号,它把情节略述中所隐
含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助于诗歌整体形象的形成。
但是象征派诗歌也有局限性,一方面,象征手法使诗歌抽象化,全一部
诗作品都是抽象的;另一方面,象征派诗歌容易沦为只重隐喻,较少关注抒情,而使个别情节受关注程度不够均衡。
总之,象征派诗歌为传统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象征性比
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有深度,但其有时只注重隐喻,使一些故事
情节受到影响,因此,在写作象征派诗歌时,需要有意旨愿地重视叙述情节,使叙述和象征在表达上相得益彰。
早期象征派诗歌与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早期象征派诗歌与李金发的诗歌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5224d84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b.png)
早期象征派诗歌与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一、“纯诗”概念的提出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
他们都倾向于法国象征派,都受着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马拉美等的影响。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
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
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
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主张“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
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二、李金发的象征诗歌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于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后又出版了《为幸福而歌》(1926年11月,商务)和《食客与凶年》(1927年5月,北新)两部诗集。
李金发的诗歌特点: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打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学准则,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https://img.taocdn.com/s3/m/c7600c38b4daa58da0114a5f.png)
中 国 象 征 诗 派 第 李一 金人 发
-------
什么是象征派诗歌
恸哭
取能以入骨建宫室 拨复世纪上之颓败 我将化为黑夜之鸦 攫取所有之肺脏, 多情之腑脏 或望撕吾盟破之外衣, 为人类一切之葬服, 但,呵.上帝,爱护一无味之 生物我的鞋破了. 终稻死休于道途. 假如女神停夕安睡之曲。 我手足蛆曲了, 不能在远处招摇而呼喊。
暂次死灭逃垣了, 能呼啸,更能表示所有之本能。 厕.上帝,填室这地壳 绍无已时乎? 狼群与野乌录栖息于荒凉乎?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处 于五四运动高潮过后的革命低潮时期。一些 被五四运动唤醒的文学青年由初期的兴奋、 狂热、呐喊转化为苦闷、彷徨、伤感甚至颓 废。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文学青年中间便 出现了一股颓唐伤感的倾向。而西方象征主 义诗歌所具有的感伤色彩、厌世情绪很适合 这些文学青年的口味,于是象征主义诗歌在 中国便找到了它生长的土壤。
1观念联络奇特;
2暗示和象征;
(1)以象征作为诗歌的意象形态, 暗示诗 歌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 表达诗人隐蔽的 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 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 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 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 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c103e415376baf1ffc4fadf9.png)
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篇一: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本文从李金发的创作入手,评论了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和作认为李金发引进和创作的象征主义诗歌在诗歌形式和诗歌意象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历史地位一提起李金发的名字, 许多人并不陌生, 因为他总是和一个诗歌流派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诗歌流派在20年代中后期风靡一时, 虽然它不属于诗歌发展的主流, 但它断断续续地影响了中国新诗坛70余年, 迄今诗坛上最前卫的现代诗派, 仍能从它那儿追溯到或明或暗的承接关系, 它就是象征诗派, 而象征诗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便是李金发。
象征主义并非中国产舶来品0,李金发则是介绍它到中国诗里来的正因为如此,当年名不见经传的20 余岁的李金发名噪一时, 尽管从他成名起批评便伴随着他, 而他的诗作虽多名作却极少, 但是, 他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 其先驱者是查理#波特莱尔charlesbaudelaire, 1821) 1967) 他以其诗集5恶之花6 和文学理论著作 5美学探奇6、5浪漫派艺术6, 从创作实践到理论倡导, 充分阐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 在题材上, 他一反浪漫派末流歌咏风花雪月的陈词滥调, 把艺术的视野转向城市生活的喧嚣丑恶和现代人们内心的苦闷颓废。
他说: 在我看来,把恶之美提炼出来是有趣的。
0 在艺术方法上,他打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直抒胸臆和客观白描等艺术手段, 主张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显现内心的微妙世界。
他认为人的内心活动与外在事物之间存在契合与感应的关系, 自然界的气象万千和草木风云都是可以向人们发出感应气息的象征的森林0。
波特莱尔的这些艺术原则,后来就成了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以及整个现代诗派的基本倾向和艺术手法。
到19 世纪80年代,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新崛起的诗派正式形成, 代表人物是保尔#魏尔伦paulverlaine, 1844) 1896) (arthurrimbauol, 1854) 1891) 和史推方#马拉美 stphane mallrm 1842)1898) 。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8bd92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c.png)
以李金发弃妇为例,简析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
象征派诗歌艺术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
以意象和象征表达为特征。
以李金发的诗集《弃妇》为例,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象征派诗歌艺术特征如下:
1. 感官意象:象征派诗歌强调通过感官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弃妇》中,李金发运用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动物和季节变化,以及人类情感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诗集的开篇《青春》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青春的繁荣。
2. 象征图景:象征派诗歌善于运用象征性的图景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弃妇》中,李金发使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景,比如诗集中的一首诗《夜行船》描述了一个孤独的船夫在深夜中漂泊,这一图景象征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和迷失。
3. 音乐性语言:象征派诗歌注重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李金发的诗中充满了优美的押韵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和重复等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和律动感。
例如,在《弃妇》的一首诗《种花》中,李金发运用了押韵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更具韵律感。
4. 内心体验:象征派诗歌强调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弃妇》中的诗歌多以个人的内心体验为主题,李金发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孤独和迷茫等情感。
他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转化为象征性的图景,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李金发的诗集《弃妇》展现了象征派诗歌的特征,包括感官意象、象征图景、音乐性语言和内心体验。
这些特征使其诗歌富有艺术感,并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跳礅上的歌》
![《跳礅上的歌》](https://img.taocdn.com/s3/m/a46d79c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f.png)
2023-11-08contents •引言•主题与象征•叙事与情节•艺术特色与风格•文化与社会意义•结论与反思目录01引言作品概述作者:李金发创作年代:民国十五年(1926年)作品出处:《微明》第一期文学体裁:现代诗作品名称:《跳礅上的歌》社会背景民国十五年(1926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军阀混战,社会矛盾尖锐。
个人背景李金发在广州时,受到“五卅”爱国运动的激发,思想上起了重大变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创作背景作品影响与评价作品影响《跳礅上的歌》是李金发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评价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2主题与象征在故事中,跳礅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它代表着主人公需要跨过的生活障碍,以及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跳礅河流则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它承载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成长和转变。
河流的流淌也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延续。
河流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生命:通过描述跳礅和河流,故事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旅程的珍视。
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勇气:主人公在跳礅上的表现展示了勇气和决心。
他的行动表明,只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就可以克服障碍并实现目标。
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成长故事中,主人公通过跨越跳礅,经历了成长和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也反映在他的内心世界。
家庭故事中,主人公的家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家庭和亲情的象征。
这种情感纽带为他在面对困难时提供了力量和勇气。
03叙事与情节故事线索以“我”的视角,回忆童年时期在故乡小河边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跳礅上的故事。
通过回忆,将故事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李金发《为幸福而歌》艺术特色
![李金发《为幸福而歌》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e3b0d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d.png)
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是一首象征主义诗歌,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象征手法的运用:李金发在《为幸福而歌》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等的象征性描写,表达了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他用“春天的花”象征幸福的美好和绚烂,用“秋天的落叶”象征幸福的短暂和易逝,用“黑夜的星辰”象征幸福的神秘和未知。
2. 意象的丰富和独特:李金发在《为幸福而歌》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如“一只飞翔的蝴蝶”、“一片飘落的羽毛”、“一朵绽放的鲜花”等,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义,既表达了对幸福的向往,又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
3. 语言的简洁和凝练:李金发在《为幸福而歌》中运用了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对意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表现了对幸福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写道:“幸福,就像一朵花,开在心灵的深处。
”这样的语言简洁而凝练,表达了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思考。
4. 音乐和节奏的运用:李金发在《为幸福而歌》中运用了音乐和节奏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意象、采用了简洁凝练的语言、运用了音乐和节奏的手法等艺术特色,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从《弃妇》看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从《弃妇》看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197d899680203d8ce2f2485.png)
之花 》 , 之后 马拉 美 、 韩波 、 魏尔伦 等发表 了众 多的象征主义 诗 也与社 会不是共同的世界 。艺术上唯一 的 目的 , 就是创造美 ;
歌 。象征主义流 派在题材上 侧重描 写个人幻影 和 内心 感受 , 艺 术家唯一 的工 作 , 就是 忠实表现 自己的世 界。所 以他的美 极 少涉及广 阔的社会题材 ; 艺术 上强调主 观 、 个性 , 强调 用有 的世 界 , 是 创造在 艺术 上 , 不 是建 设在社会 上 。” 他说: 诗是 质 感 的形象和 暗示 、 烘托、 对比、 联 想 的方法来 创作 , 以心 灵 “ 个人 灵感的记录表 , 是个 人陶醉后 引吭 的高歌 。” 他的这 些
二、 运 用新 奇 的 比喻 和 充满 暗 示 的意 象 。 表现 微
妙 的情境 。
象 征主义主张用 暖昧 、隐讳 的暗示来替代精 确的陈述 ,
白话诗不 同的美学原 则。初期象征 诗人 认为 : 艺 术要表现 自
我; 要运 用象 征和 暗示的 手法 ; 要重 视诗歌 语 言的色 彩美 和
人 文天下 /文化视界
从《 弃 妇》 看 中国初 期象征 主义 诗歌 的艺术特 色
黄晓 玲
《 弃妇 》 是李 金发 第一部诗集 《 微 雨》 的开卷 篇 , 也是李金
象征 主义不 满足 于描 绘事 物的 明确 的线条和 固定 的轮
发 的代 表作 。整个诗 作的 中心 意象只 有一个 , 就是 生与死 的 廓 , 它所追 求的艺 术效果 , 并 不是 要使读 者理解 诗人究 竟要
追 求朦 胧的诗意 , 运用想象 、 通感 、 象征 、 比喻等手法 。
特 的观念联络 , 读 者只有运 用 自己的联 想去填 补这些单 了中国最早 的象 征主义作 品《 微雨 》 , 观 念暗示 , 一个 完整的意象才会 出现 : 妇人被社会抛 弃 , 饱受
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9f6c9bc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9.png)
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李金发除《微雨》外,尚有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
李金发认为,诗仅仅是“个人灵感的记录”,是“一种抒情的推敲字句的玩意儿”。
他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
李金发最富个性的诗,是表现精神感受、心态感觉,抒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诗。
《弃妇》以弃妇形象暗示对于人生的个人化感受,《有感》中作者的感受则浓缩在一个富于张力的比喻中:“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寒夜之幻觉》极尽幻觉之能事:“巴黎亦枯瘦了,可望见之寺塔/悉高插空际/如死神之手。
/Seine河之水,奔腾在门下,/泛着无数人尸与牲畜,/摆渡的人/亦张皇失措。
”
在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圆润、和谐,钟情于新奇、怪异和突兀;不甚着意整体形象、意境,而着意于一个个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
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响。
浅析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a6c793e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7a.png)
浅析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金发,原名李永乐,是江苏盐城南澳人,现代诗歌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在
艺术范畴里被认真研究,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叙述手法简洁清爽,把握得当。
李金发的诗歌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
机结合在一起,表达方式清新自然,叙述画面明了而动人,具有极强的文学说服力。
其次,人物描写细腻形象,和真实可信。
他的诗歌描写人物,运用不言而喻的
手法,省略长篇累牍,简洁地勾勒出形象,自然地把握其特征,深刻彰显其内在特质,使人物走出经典束缚,给读者以触动心灵的感受。
此外,他厚重的文学氛围烘托精神世界。
李金发的诗歌入木三分,博古通今,
创新又完整,留下了不少思想宝库,他运用“以旧带新,以新便古”的手法在合理包容范围内把多元时代文化概念有机统一,厚实的文艺氛围烘托着思想的种种启迪,给读者以洞悉内心熔岩的机会。
总之,李金发的诗歌蕴藉着丰富而深远的思想意蕴,运用先进且新颖的文联和
形象描写,带给人别样的情趣,让人一饱口福,开启一段多彩的人生旅程。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7ecc1fa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9.png)
李金发象征诗歌对新诗创作的贡献:突破传统诗歌的束缚,拓展了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为后来的纪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的背景
李金发个人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李金发与同时代诗人的交流与互动
主题:孤独、死亡、颓废
意象:黑夜、坟墓、枯枝等
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情感
李金发关注新诗的音乐性和视觉性,为后来的新诗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李金发的象征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丰富了新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金发的诗歌对哲理思考的引入,为新诗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对新诗的贡献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新诗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启示。
李金发的诗歌对新诗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的启示,对于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简练、质朴,不追求华丽辞藻
运用古词、方言和外来词,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李金发在创造意象时,注重语言的简洁、凝练,使得诗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
李金发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意象的创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意象新颖、独特,常常突破常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开创了现代诗歌的先河,成为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国际化,让中国诗歌走向世界。
对后来的新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李金发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深远,对后辈诗人在语言运用和诗歌表现手法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缺乏对诗歌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创新,难以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资料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c462d10508763231121297.png)
(四)象征诗派的诗歌特点
1、强调诗歌具象的多义性。 2、比喻的运用多取远譬。 3、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 4、感觉世界过于狭窄,感情 上存有一定的颓废倾向,句法 过于欧化。
艾青:象征派诗歌“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 它所包含的,同时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 远的东西”。 朱自清:“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意 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 不是‘近取譬’……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 同的事物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的新关 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种关系组织成 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 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 来。”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处 于五四运动高潮过后的革命低潮时期。一些 被五四运动唤醒的文学青年由初期的兴奋、 狂热、呐喊转化为苦闷、彷徨、伤感甚至颓 废。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文学青年中间便 出现了一股颓唐伤感的倾向。而西方象征主 义诗歌所具有的感伤色彩、厌世情绪很适合 这些文学青年的口味,于是象征主义诗歌在 中国便找到了它生长的土壤。
“那时因多看人道主义及左倾的读物,渐 渐感到人类社会罪恶太多,不免有愤世嫉 俗的气味,渐渐的喜欢颓废派的作品,鲍 德莱即波德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魏 尔仑的诗集,看得手不释卷,于是逐渐醉 心象征派的作风。” ------李金发
李金发的主要作品是三部诗集《微雨》、 《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 李金发的诗从两个方面显示了他的象征主 义的特质: 1、是诗歌审美对象“以丑为美”、“从恶 中发掘美”的美学倾向; 2、在艺术方法上,喜欢通过“客观对应物” 来象征、暗示自已的内心世界,带有一种朦 胧晦涩的美学特征。
中 国 象 征 诗 派 第 李一 金人 发
李金发诗歌艺术特色
![李金发诗歌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509214edaef5ef7bb0d3cd2.png)
一、李金发与象征派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李金发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象征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派别,有其基本的而又是独特的艺术个性。
象征诗不像现实主义诗歌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描述,也不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直抒胸臆,它是主张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它是用人的感受与自然物象契合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个人平凡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复杂变幻的心态。
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
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
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
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二、李金发诗歌艺术特色李金发是中国诗歌中象征派的执牛耳者。
他的诗幽邃、抑郁、神秘、精微。
他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借鉴,不只是技巧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这表现在他的诗与波特莱尔们的诗,有着同构的关系:以社会和人生的“恶”为对象;强调“不幸”的忧郁美;追求万物与主体神秘的交感契合,认为自然是主观世界的“象征森林“;关心生与死等抽象的问题;在语言效果上,追求象征、隐喻、通感、暗示、视角转换;追求光、色的奇幻组合及音乐般的效果等。
李金发象征派诗歌的内容
![李金发象征派诗歌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b71c9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2.png)
李金发象征派诗歌的内容
李金发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诗歌主题广泛,涵盖了自然、爱情、生命、历史等多个方面。
但可以说,他的诗歌基调都是深邃而且抽象的,重在探索人类文化精神与自然的联系,强调万物互联、宇宙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具体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自然为源头和灵感来源,描绘自然之美,如《水墨天成》诗中“一只鸟,激扬知了声,又翻滚几重碧水潭,月映葉花,
半含芙蓉”;
2. 通过自然的构成因素进行象征,如《地带有一朵丁香花》诗中用“花开”表现出“生命的生长和坚韧;
3. 将具象的景物转化为抒情的符号,如《雨吟》诗中“叩开了
沉默的面门/弃我入绿绸钟声”;
4. 突破儒学禁锢束缚,强调现代感和自由意识,例如《此刻心》诗中“此时此刻阶下有人/咀嚼生活如此平凡/无热情、无血液/
便只留下孤独和悲欢”;
5. 关注本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对人道主义的价值影响,《黄河诗歌》诗中“狭窄古蹊,密椽参差/从此,黄河就是中华/人之本,土之魂”。
比较韩国诗人李箱与中国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比较韩国诗人李箱与中国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b95593c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9.png)
比较韩国诗人李箱与中国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1、李金发作为象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既具有新月派的特征,如《弃妇》则是学习《死水》所做,同时也具有其创作的独特性。
至此,诗歌的发展由情绪的外在表达转变为“向内转”的特征,作为象征诗派的代表作家,李金发在内容以及艺术形式方面的美学特征都做出了深入的开掘。
2、《弃妇》作为李金发的代表诗作,既沿袭了闻一多《死水》中的形式以及内在的内容特征,同时又作为象征诗派的典型诗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特征。
其中“弃妇”对于时代的隐喻以及诗人本身的命运映射,具有深刻的隐含意义。
李金发诗歌的抒情品格
![李金发诗歌的抒情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01f6b73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4.png)
李金发诗歌的抒情品格
汪东发
【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1)003
【摘要】李金发诗歌"凄迷奇幻"的抒情品格,是新诗史上独特的一品.其"凄迷"主要表现为诗的情绪或诗人的主体情感倾向,"奇幻"主要表现为情绪抒写的艺术倾向,二者是互容而且互为因果的.李金发的诗艺探索留给后来者很多的思考和镜鉴.
【总页数】6页(P122-127)
【作者】汪东发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戴望舒诗歌的抒情品格 [J], 汪东发
2.李金发诗歌的现代性--从周作人对李金发的误读谈起 [J], 彭勇
3.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 [J], 傅正义
4.当代诗歌:抒情,还是反抒情?——善待诗歌,正视抒情 [J], 徐江
5.论卞之琳诗歌的抒情品格 [J], 汪东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李金发与象征派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李金发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象征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派别,有其基本的而又是独特的艺术个性。
象征诗不像现实主义诗歌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描述,也不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直抒胸臆,它是主张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它是用人的感受与自然物象契合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个人平凡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复杂变幻的心态。
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
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
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
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二、李金发诗歌艺术特色李金发是中国诗歌中象征派的执牛耳者。
他的诗幽邃、抑郁、神秘、精微。
他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借鉴,不只是技巧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这表现在他的诗与波特莱尔们的诗,有着同构的关系:以社会和人生的“恶”为对象;强调“不幸”的忧郁美;追求万物与主体神秘的交感契合,认为自然是主观世界的“象征森林“;关心生与死等抽象的问题;在语言效果上,追求象征、隐喻、通感、暗示、视角转换;追求光、色的奇幻组合及音乐般的效果等。
李金发诗歌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
在法国留学期间,弱国子民在异族里所受到的歧视、恋爱的无望、祖国的忧患,都使他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之中。
于是,以表现死亡、丑等为擅长的诗人彼德莱尔的诗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1921年,在饱尝了白眼之辱的环境里,李金发课余就在书籍里寻找安慰,“鲍特莱尔的《恶之花》,他亦手不释卷”了,遂成了一个“唯丑的少年”,讴歌唯丑的人生:“我抚慰我的心灵安坐在油腻的草地上,/静听黑夜之哀吟,与战栗之微星,/张其淡白之倦眼,/细数人类之疲乏,与牢之不可破之傲气。
”(《微雨·希望与怜悯》)李金发又创作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
这时他一方面由于潜心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愈加深了其悲观思想,另一方面,阅读了歌德等人的作品,诗风有所变化,较少神秘色彩。
又过六个月,李金发又写出了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从这本诗集的题记、译诗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德国的歌德、海涅,法国的雨果、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
可以看出,李金发的三本诗集的倾向日趋明晰:在象征的整体特征下,渗透了浪漫的感伤主义。
尽管李金发所吸取的影响比较杂,但是,他的诗作中最突出是对死亡、丑恶的抒写以及始终笼罩着的绝望、郁闷、悲哀的烟雾。
李金发有两句历来为人们指责的诗句:“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在李金发看来,“死亡”是人最终的归宿,它并不可怕,“死!如同睛春般美丽,季候之来般忠实,/若你设法逃脱,/啊,无须恐怖痛哭,/他终究温爱我们。
”(《死》)可怕的倒是现实生存。
德格格尔认为,死亡能够“使自己从普通人当中解放出来”,能够使人一次性摆脱焦虑和沉沦的烦恼。
现世生活带给人无休止的压抑、焦虑、厌恶,使人产生了浓重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造成了普遍的“神经症人格”。
怎样消除这些基本因素呢?李金发认为只有死亡。
这里,我们找到了诗人歌颂死亡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或者是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
李金发对法国象征意义诗歌的借鉴,不是技巧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这表现在他的诗与波德莱尔们的诗,有着同构的关系。
李金发诗歌中,有的提示了生命的虚无(如《希望的怜悯》),有的提示了灵魂的漂泊无依(《里昂车中》),有的诗歌颂死亡,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生活》),有的提示了上帝死掉后人的灵魂的不胜重负(《不幸》)。
他宣称:“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
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
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
”——脱离社会去侈谈建设“美”,这是王尔德的幻想,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李金发的创作同西方象征派诗人精神上的联系,也决定了其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传统的中国诗歌,是少有“丑怪美”的审美心理的。
我们民族肯定“生”的价值,且具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乐感文化特点,弱化和麻痹了知识分子对苦感、愁感、丑感、恶感的感受。
在艺术表现层次上,铸造了他们不叙苦、不言贫、羞于言苦、耻于言贫的心理。
魏晋时“人的自觉”思潮对这种价值观有所冲击,但毕竟未能成为支配中国人灵魂的主要力量。
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欲求和信念,突出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在否定的形式中达到对个体生存价值观的肯定,这是近代人或者现代人的现代意识,在悲剧性的微笑中发掘“丑”之美,意义在于正视了生活落差、人生落差、命运落差在心灵上引起的酸辛。
要写出“丑怪美”的作品,必须具备三个层次:⑴生活上的“丑况”;⑵心理上的“丑感”;⑶诗人的表现意象。
“丑况”在主体心理上转化成强烈的“丑感”,但形成艺术表现的意象还需要特定的文化心理。
李金发在巴黎形成的“厌世、远人”,“颓废而神奇”的思想,主要并非来自民族和传统,而是在异域受《恶之花》潜移默化的结果。
例如,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对“死”之赞美,对“生”之厌腻,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染上了“世纪病”,心上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病态的“恶”之花,其主题,乃至抒写对象都极为相象。
他们对死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
梦幻和爱情,又是象征派逃避“生”之痛苦的避风港。
现世生活使人有无边的烦恼,死神又无处不在地向人微笑。
固然,死是对生的烦恼的解脱,除了死亡之外,在象征派诗人的眼中,还有梦幻和爱情。
李金发有不少诗作都写自己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如他的《假如我死了》。
这首诗假设自己死了,其幽灵夜间走近爱人的身边,给其亲吻和抚爱,并表明自己的爱情将“统治”所爱人的整个青春与生命。
幻想的世界有两种:一为天堂,一为梦境。
《为幸福而歌·乐土之人们》属前者,《微雨·寒夜之幻觉》为后者。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大都歌咏爱情、礼赞自然、描摹异国风情。
一方面固然传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惆怅,表达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同时,也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处于历史剧变中的中国社会现实给予部分知识青年的负面影响。
他们的感伤与苦闷,追求与幻灭,不无现实意义。
李金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表现这种思想与情绪时,大量采用了法国象征"三杰"魏尔仑、兰波、马拉美的艺术技巧,以意象营构为中心,以象征、暗示为基本手法,以奇特的观念联络,跳跃、空间的词语组合,曲折有致的加以表达。
三、赏析李金发《弃妇》诗《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诗作。
他作为李金发的代表作,相当集中地表现了李金发象征诗的特征。
全诗的中心形象是"弃妇",这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也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包容着深广意象内涵的载体。
围绕着弃妇的"隐忧",诗人用大量的物象(枯骨、鲜血、蚁虫、空谷、夕阳、灰烬、丘墓等)堆积在一起,加强"弃妇"的内心凄楚与隐忧,而不是概念的铺叙或情感的直露,这就使诗人的同情与弃妇的命运融为一体,充满着一种迁移感和流动感,扩大了诗的内涵。
《弃妇》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
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
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
《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
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
《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
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
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
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
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
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
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
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