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五种范式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54466e0ba76e58fafab003d1.png)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备考策略二
![高考备考策略二](https://img.taocdn.com/s3/m/6292940d90c69ec3d5bb7532.png)
高考备考策略二1.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掌握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线索。
2.加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
从量的方面看,就是要全面复习,所有重要的概念、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等内容都应学习掌握。
从质的角度看,就要在高三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整合,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3.加强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重点分析阶段性历史特征和重点历史知识、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特点。
4.切实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加强历史史观的教学和渗透以及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了解。
1)切实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尤其是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要主要培养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史论结合,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立论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
这就要求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历史分析和历史评论中去。
3)注重历史史观的教学和渗透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革命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文明史范式等五种史学范式。
从史学范式来看:文明史观、近代化(亦称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比较史观等近几年高考题出现最为频繁的史学范式。
史学范式基本概念主要表现在——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探索与抗争是革命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揭示生活习俗是社会史范式的基本概念;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4)加强史学研究方法的教学(1)区分基本的史学要素,如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c5e286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9.png)
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多种范式及启示李海峰[提要]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人类学存在五大范式,分别是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
进化论范式、哲学人类学范式专注于教育的普遍性,历史人类学范式、文化人类学范式和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范式则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综合使用五种范式对于调和教育研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教育研究和教育人类学主要是单一的文化人类学范式,难以全面处理教育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因此,认识、理解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多种范式对我国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五大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21)02—0206—07作者简介:李海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基础部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
重庆荣昌402460—、问题提出自托马斯•库恩(T.Kuhn)提出“范式”概念以来,范式成为学科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库恩认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1](P147)o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范式”定义为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⑵从范式出发,我国学者楚江亭、李廷洲认为,在我国教育学研究中产生了“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的萌芽。
⑶美国教育人类学学者丹增(Denzin)指出,质性研究范式源自人类学的民族志。
⑷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总体上属于西方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传统,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民族志研究⑸。
不过,无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还是民族志,都具有文化人类学范式的典型特征。
此外,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概念被赋予本体论意义,文化人类学是围绕文化展开研究⑻。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2b9e652ea551811a68730.png)
1.政治: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9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根本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②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1)背景: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走私的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3)影响: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禁烟的决心。
英国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晚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闭关自守;维护宗藩外交;排斥外洋事物。
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列强对它的获得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3.第一次鸦片战争(1)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基础与能力并重,传承与创新共存——2010年四川高考历史命题方向预测与备考方向研究
![基础与能力并重,传承与创新共存——2010年四川高考历史命题方向预测与备考方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f2cc1b6edb6f1aff001fcf.png)
本 文 讨 论 了应 用 AS P技 术 进 行 数 据 结 构 教学 网站 的设 计
实例 , 使 用 O e 方 法 打 开 数 据 库 : 定 要 执 行 的S L 令 , 再 pn 指 Q命 通 过 S L 令 可 对 数 据 库 进 行 查 询 、 改 、 除 等 操 作 : 用 Q指 修 删 使 R crSt eod e属性 和方 法 , 并 示结 果 ; 闭 数 据 。 关 运 行S LSre企 业 管 理 器 ,建 立 一 个 名 为ea Q evr xm的数 据 库 。 然 后 进 入 存 放S LSre数 据 的 目录 . 设 为 S LSre- Q evr 假 Q e r v D T 到 M S LD t A E, S Q \ a a目录 , 到 “ xm d t” “x m .g 两 找 e a a 和 e a o a 1 ” 个 文 件 , 除 。建 立好 数 据 库 后 。 要 建 立 网 站 页 面 与后 台服 删 需
32 AS 技 术 实 现 与 数 据 库 的 连 接 .用 P
的 走 向 , 一点 在 2 0 年 高 考 试 卷 中 已经 证 明。 第 二 , 学研 这 09 史 究 的进 展 及 其 重 大成 果 。 学 研究 新 范式 的 引入 、 学 研 究 领 史 史 域 的拓 展 、 成 果 的 获得 等 , 使 试胚 的 内 容选 取 、 入 角 度 、 新 会 切 观点 提 法 等 发 生变 化 。 因此 , 须 注 意 现 代 化 范式 、 体史 范 必 整 式 、 明史 范 式 、 会 史 范 式 、 态 史 范 式 五 种新 范 式 , 是 我 文 社 生 这 们 的共 识 。第 三 , 实 社 会 与生 活 。从 国 内看 , 党 、 国人 民 现 全 全 正 为实 现 “ 康 ” 小 目标 而奋 力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物 质 文 明 、 治 文 政 明 、 神 文 明 、 会 文 明 和 生态 文 明 建 设 。 对 高 考 历 史 试 题 精 社 这 的命 制 必 然会 有 影 响 。 国 际看 . 势 汹 汹 的 “ 融海 啸 ” 可 从 来 金 很 能 影 n2 1年 的 高 考历 史 试 题 。 四 , 史命 题 自身 发展 变 化 l i 00 第 历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4f833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7.png)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一.选择题答题技巧1.读;题目画关键词2.联;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3.排;错误的,无关的,不完美的,绝对的。
4.规律:①没有百分百确定的答案不更改,相信一见钟情;②选择题按顺序写完,如果确实在30秒钟内没有合适的答案,选一个最有可能的答案,圈试卷题号有空再去看,一定不能空。
主要是提醒自己后面来再思考在答完题目后再返回作答。
口诀;有对全优生\深(有没有添枝加叶;对不对鱼目混珠;全不全以偏概全;深不深本质或根本;优不优是否是最佳;试一试难以抉择选择把选项代入题干)二.做题材料题基本步骤1.先看题目:①题目问什么?有几问?②要从哪个材料里找答案?(怎么读材料①审什么:导语、正文、出处、注释——明确考查知识点②怎么审:有几句,材料结构,勾出关键信息(关键句子,标点,连接词),精准定位题目考查的知识点)③分值如何?(通过分值来判定答案有几点,正常情况下,每个得分点的分值是整数;每个得分点1分或2分的最为常见)2.再看材料:从材料里找答案;如果材料找不到答案就从课本里找。
3.分点作答:答:①……②……③……(怎么写答案;①顶格写问题词+冒号,标志开始作答了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答案要点化、序号化③按设问顺序答题,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务必在答题框内答题。
)三.材料题注意事项(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1)分点列条作答(严禁“段落式”答题);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也可以另起一行作答。
(2)每个问题应有提示语或者小标题的起语。
问题中有“分别”的要求,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内容;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
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例:问“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地位”,答:历史事件:……;地位:……。
(3)严禁在答案中出现“图示”(如“→”)性质的写法,必须用文字表示。
(4)专有名词必须特别注意书,严禁简写(如“半殖半封”“一工;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化,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历史观介绍
![历史观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67eea35aaea998fcc220ebc.png)
历史观(也叫历史研究范式)介绍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1. 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 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殖民扩张与争霸。
3. 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
4. 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社会工作行政讲义提纲
![社会工作行政讲义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e43e417227916888486d7ac.png)
《社会工作行政》课程简介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行政是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通过行政的程序、技术来实现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张曙P封二)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张曙P2)社会工作行政又可简称社会行政,或称社会福利行政。
它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定义,那就是:“社会工作行政是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基德尼)二、课程的性质、内容及要求三、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四、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考核成绩:考试科目,百分制,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回答问题、讨论)五、教材及参考书目第一讲社会工作行政总论一、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社会工作行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者们的观点及定义:白秀雄的定义比较全面(教材P5)二、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1)服务范围的有限性(2)服务职能的非赢利性(3)服务手段的专业性(4)服务实施的层次性其中:非赢利性并不意味着非经营性或无偿服务。
三、社会工作行政的产生与发展参考教材P8:社会工作行政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发展趋势:教材P13)四、社会工作行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参见教材P10:社会工作行政与工商行政的关系请阅读教材的内容提要:与其他社会工作方法许多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工作者认为有五种主要的社会工作方法,行政的方法是其中之一。
有些人认为其中三种是早期就有的方法: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组织,另外两种方法即:研究和行政。
(这五种方法被称为五大传统实务方法。
)五、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与运作程序功能:(1)实施社会政策(2)进行有效管理(3)总结经验,修订政策运作程序(P )直观一点讲,就是: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得如何?六、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1、崔克尔(Trecker)总结出社会工作行政的18项原则:(张P5)2、张曙归纳,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有6个:(张P6)3、教材作者认为有以下9个原则:(P13)七、社会工作行政人员(P15)1、社会工作行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层面而言,社会工作代表的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责任、关怀和奉献。
未澄明的逻辑:范式衍义的艰涩在场——近五十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进路
![未澄明的逻辑:范式衍义的艰涩在场——近五十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进路](https://img.taocdn.com/s3/m/a19c98dc28ea81c758f57824.png)
收稿 日期 :0 2 0 — 1 2 1 — 3 2
作者 简 介 : 王 强( 9 9 ) 男 , 17一 , 安徽 灵璧人 , 建 工程 学院 思政理 论教研 部 讲 师、 学硕 士。研 究方 向 : 福 哲 马
克思主 义 思想方 法 。
・
9 ・
王 强 : 未澄 明的逻 辑 : 范式衍 义的艰 涩在 场
关 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辩 证 法 ; 式 ; 义 ; 体 ; 维 方 式 马 范 衍 本 思
中图分类 号 :6 1 B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2 9 (0 2 0 — 0 9 0 17— 94 2 1 )30 0— 4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在对 马克 思 主义 辩 证法 解 读 与 超 越 的衍 义进 程 中 , 当代 中 国哲 学 界对 其 建构 经 历 了 四个 阶 段 , 递进 产 生 了五 种 范 式 : 质 本 体 论 思 维方 物
径。
一
、
物质 本体 论 思维 方式 中的先 验 自然 主义范 式
— —
从 2 0世纪 5 0年 代至 8 0年代初
形成 于苏 联 3 0年代 , 行于 我 国 2 流 0世 纪 5 —8 0 0
年代 以斯大 林教 科 书为 范本 的先 验 自然 主义 辩 证 法 , 即从 物 质本 体论 思 维方式 出发 , 多 的倾 向于 把 客观 更
21 0 2年 5月 第1 3卷 第 3期
中共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e o m ̄o u nn Po ica C mm t eSh o o eCP h u J f n a rvn i o i e co l f h C Y l t t
N o 3 11 .
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
![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0903e97a48d7c1c708a14586.png)
高考常用的史学范式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五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查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文明史的内容来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来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从整体突出“文明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突出主干知识;(2)从长时段考查历史,重点考查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4)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查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中国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中国现代化的分析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926f8054cf84b9d528ea7a93.png)
罗兹曼 – 明季至19世纪末——前现代社会变革,18世纪开始衰退, 至19世纪中叶堕入危机的深渊; – – 20世纪进入现代化阶段,但前期主要因国内政治结构的原 因,特别是缺少能发挥“整体性功能的中央领导”,变革 速率比日、俄低得多; –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在经济、社会、科教等方面迅速 进步,但运动折腾和政策反复扭曲了现代化各个侧面之间 的关系; – 198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化新阶段,预计(1982年成书)中 国经济将有持续增长。
– 中国百年现代化贯穿了四条明显的线索或过程:自身衰败化 的过程;半边缘化过程;革命化过程(推动了中国的现代 化);现代化过程(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后中国发生的深刻变 化)。 – 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现代化这一历史大变革趋势是各种内 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要具体地从生态、人口、社会、 文化这四项“慢变因素”和经济、技术、政治、国际交往这 四项“快变因素”入手,逐一考察并作综合联系的分析。
基本观点: – 中国的现代化与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发生,中国在旧 王朝体制下的“自强”和变法都未成其功,改革的失败 导致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后近四十年,半边缘化与革命化继续同步发展。 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面临 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发展,而是共和体制下的国家重建。 – 1949年后发展模式全面大转换:内部衰败化与半边缘化 到此结束,实现了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开 始非资本主义现代化。 – 1979年以来发生体制内的改革。
二、结构功能主义架构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G.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 主要用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整体是由各个相互联 系的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之间及各部分对整体产生影响和作 用,重要之处在于其中的动态平衡)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 (注重政治现象的客观情形,而不是首先着眼于政治制度、 理想目标等)方法。 – 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社会整合、 知识与教育等5方面来研究中国现代化历史; – 在空间上,除了讨论上层的政治、宏观的经济、普遍的文化 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外,还对社会尤其是基层的情形给予 了高度的重视。有关各个时期中县级乃至县下的权力构成 和运作机制、乡村的宗族制度、城乡人民的家庭结构及思想 观念,都有扼要而深入的分析讨论,对中国学者有多方面的 启发。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632451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6.png)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语境理论的发展
![语境理论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cef625abe23482fb4da4c32.png)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1、古代学者的语境观1.1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语境思想1.2我国历史语境思想的代表人物1)哲学家庄子的语境思想2)杜预(222年—285年)的语境思想3)孔颖达(574年-648年)语境思想4)刘勰(约465年-532年)的语境思想5)袁仁林的语境思想2、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2.1皮尔士的“索引词语”揭开了“语境”研究的序幕2.2佛雷格的语境观2.3马里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2.4弗斯的语境理论2.5韩礼德的语境理论2.6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2.7斯珀泊和威尔逊的认知语境理论3、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3.1 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3.2 张志公先生的语境理论3.3 王得春教授的语境理论3.4 何兆熊教授的语境理论3.5 胡壮麟教授的语境理论3.6何自然教授的语境理论3.7 熊学亮教授的认知语境理论4、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思考题:1、古代学者的语境观有那些?2、简述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
3、简述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
4、简述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提要] 本文对以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为主的世界媒介作了语用和语义探究,发现“四种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对后来的媒介理论深远、至今烙印尚存之外,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对它的语用与语义多有歧见、混淆与误读。
澄清了若干关键词后不难发现,如今江河日下的“四种理论”其实仍值得探究。
我们从最新的“去西方化”理论中就可以发现它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对“去西方化”一说能否成立仍持怀疑态度。
[关键词]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libertarianism;authoritarianism;totalitarianism;neoliberalism;媒介理论;去西方化(一)概览:“四种理论”与媒介理论的勃兴46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ories of the Press)一书(Siebert etc. ,1956;斯拉姆:1980)。
高三历史 研讨会讲稿课件 人民版
![高三历史 研讨会讲稿课件 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460d05eff9aef8941e0671.png)
• 例5.( .(2010大纲版全国卷 ,23)图3是 大纲版全国卷2, ) .( 大纲版全国卷 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 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 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 史信息时
• • •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2、从考查的方式看,以材料型试题为主导(呈现“四新”: 从考查的方式看,以材料型试题为主导(呈现“四新” 新观念、新情境、新材料、新设问) 新观念、新情境、新材料、新设问)
• 例1.( 年全国1卷·15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 .(10年全国 卷 .( 年全国 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于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 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例2.(2007全国文综一)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全国文综一) ( 全国文综一 • 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 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 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 4、关注时政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 以隐性方式介入。如第13题宋朝文化,本题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 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号召树立正确、文明的社会主义 文化价值观,如对网络等媒体不良信息的有效监管等,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第15题辛亥革命,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国 共关系反映了当前的国共关系的发展。第17题反映新中国外交的变 化,隐性折射2009年新中国60周年。 例题.( 年全国1卷 ) .(10年全国 例题.( 年全国 卷·13) 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 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 流布,面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卢中,大于朝廷 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 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本题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号召 树立正确、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如对网络等媒体不良信息的 有效监管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321357e64afe04a1b071de6f.png)
[ 键 词】中 国传 统 哲 学 关
认 知 范式
特 点
[ 中图分类号]B [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6 (0 0 6 0 0 — 6 0 0 7 2 具有 阶级性 的 ,是用一 种超 阶级 的提 法提 出来 的。他 的提 法 ,使 人得 到一种假 仁 象 ,好像他 真是 主张不 分阶级 的差 别 ,对各 阶级 的人都 一样 地 “ ” 爱 ,甚至 在人 与人之 间本来 没有 阶级
的差 别 ,这 就 赋 予 了 “ ” 的普 遍 性 。 所 谓 赋 予 普 遍 性 的 形 式 ,就 是 把 本 阶 级 的利 益 ,说 成 是 全 社 会 各 仁
: l :
李承 贵
[ 摘 要]在 2 0世 纪认 知 、理 解 、诠 释 中 国传 统哲 学 的过 程 中 ,逐 渐 形 成 了唯 物认 知 范 式 、 人 文 认 知 范
式 、科 学认 知 范式 、 自 认知 范式 、逻 辑 认 知 范 式 等 五 种 认 知 范 式 。 这 五 种认 知 范 式 的 广泛 应 用 .不 仅 对 中 我
2 0世 纪西方 哲学 思想纷 至 沓来 ,先后 进入 中国哲学 思想 界 。这一 方 面对 中 国传 统 哲学 构成 了 巨大
的 冲 击 ,另 一 方 面 又 成 为 中 国 学 者 审 视 中 国 哲 学 的一 面 镜 子 。 由 于 西 方 哲 学 流 派 众 多 ,而 中 国 学 者 对 西
“ 两一 ”是变 易之根 源 ;而且 ,“ 复” 的理论 比较 疏 略 ,“ 一 ”的理论 则 甚丰 富。 “ 反 两 反复两 一 ”的理 论 ,与西洋哲 学之辩 证法 相仿 。就 实践认 识论 而 言 ,张 岱年认 为 ,王守 仁讲 的 “ 知 ” 致 ,并不 是寻求 对
五种新史学范式(史观)
![五种新史学范式(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54baa9c29e31433238689305.png)
A.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B.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众冲破保守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 C.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标准,是西方自由民主的体现 D.手段新颖,择偶标准时尚,有创意,胆子大,很新潮
[思路点拨] 这则启事的出现使西方认识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不 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进步。这则启事让世界感到 了中国的进步,引起了轰动效应,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虽有一定合理性, 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这则启事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仅仅 好奇而已;启事与西方民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择偶标准问题, 排除D项。 [答案] B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小国寡民”的历史概念,进而考查对农业文明时
代社会特征的理解,因此体现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①正确;屈原在治国上追求“美政”, 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因此②错;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 其政治体制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③错;雅典民主制的重 要条件是城邦制度,也与“小国寡民”相关,④正确。 [答案] C
1.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生产关系推动生产 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原 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阻碍。这时,生产关系 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 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阶级斗争理论 ①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相应的对立阶级。 ②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 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
中国近代范式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范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ef7a78a26925c52cc5bf53.png)
中国近代史范式研究综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段厚重而丰富的历史,对于其研究中外存在着多种范式,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
本文将对各种范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范式转换引起了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本质上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回应。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现代化理论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段厚重而丰富的历史。
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的入侵,帝制的瓦解,共和体制的建立,西方文明空前程度的冲击着中国文明,中国人民抗争过,探索过,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当然,近代史的许多历史任务至今留给我们努力。
梁任公讲:“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中国近代史则远远超出了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率,而是在世界文明的影响下朝着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演进,这无疑对于我们今天有着更大的启示意义。
反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的,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首先得问题就是,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在这个主问题下又伴生两个小问题:其一,在十九世纪中国、印度和日本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其二,如何评价十九世纪的自强运动和显证运动?最终这三个问题将归结到一组深刻的历史命题: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向何方?为解决上述问题,历史学界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历史,形成了四种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
本文将对上述几种理论范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李老师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晚清外交,由于晚清外交的真正发展是伴随洋务运动兴起的,与近代军事和工业同属于自强运动,因此将其归结在第二个小问题,即对于自强运动的评价中。
二、西方中心观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家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即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是西方的冲击。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06077d56bed5b9f3f90f1c76.png)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作者:柴文华段澜涛来源:《知与行》2019年第03期李承贵教授新近推出了80余万字的《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把整个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概括为五种: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再思考。
“五大认知范式”与“三种解释框架”(以西释中、以马释中、以中释中)是什么关系?“五大认知范式”的特色是什么?“五大认知范式”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有哪些?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反省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推进当下和未来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路径的深入探索。
一、“五大认知范式”与“三种解释框架”任何一种观念、思想、理论都不可能是“独化”出来的,必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联系。
李承贵教授所概括的“五大认知范式”与前些年学界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有一定的渊源。
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的延伸。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虽然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伪问题,但它促进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自身的反省,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
在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中,学界提出了种种观点,比较突出的是“三种解释框架”即“以西释中”“以马释中”“以中释中”。
“以西释中”是以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为参照,诠释中国哲学。
“以西释中”可以追溯到谢无量191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中国人书写的第一本中国哲学史。
尽管学界多数人认为这部书经学意味较为浓郁,不能算作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山之作,但也有学者坚持认为谢无量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
如果我们尊重历史和文本的话,可以这样说,谢著虽然不如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卷)的影响大,但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总体特征来看,他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哲学意识,开始以西方哲学为参照书写中国哲学史,构成了“以西释中”诠释框架的萌芽形态。
花间范式名词解释
![花间范式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2183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6.png)
花间范式名词解释一、花间范式的基本概念花间范式,是指一种以描绘花卉、草木等自然景观为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这种范式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花卉文化,强调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
在文学、绘画、园艺等领域,花间范式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花间范式的历史渊源花间范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早在唐代,文人墨客便开始以花卉、草木为题材,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和画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宋代,花间范式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绘画和园艺领域的重要流派。
三、花间范式的表现手法花间范式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实手法:通过对花卉、草木的细致描绘,展现其自然之美。
这种手法注重对植物生长规律和形态特征的准确把握。
2.象征寓意:通过花卉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梅花代表坚韧不拔,菊花代表高洁清雅。
3.文化融合:将花卉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将花卉与诗词、书法、陶瓷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4.空间布局:在绘画和园艺作品中,注重花卉与其他元素的空间关系。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构图,营造出和谐、优美的画面和空间效果。
5.色彩运用:通过对花卉颜色的细致描绘和色彩搭配,展现其丰富多彩的美感。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与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密切相关。
四、花间范式的文化内涵花间范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梅花被视为坚韧不拔、傲骨铮铮的象征;兰花则代表清雅脱俗、高洁飘逸的品质。
这些花卉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花间范式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花间范式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
花间范式作为一种以自然美为主题的艺术形式,具有以下现代意义:1.促进身心健康:欣赏花卉、草木等自然景观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材料二中的时间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是通过光荣革命;‚特征‛ 应结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第(3)问从‚产业革命‛‚1830年‛ 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争‛是指议会改革运动;原因可从‚仍然留在 贵族手中……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中分析归纳。第 (4)问首先要理解现代化的各要素,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 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 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 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 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答案] D
1.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生产关系推动 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不断发 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阻碍。这时, 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 变革)。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 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阶级斗争理论 ①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相应的对立阶级。 ②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 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
[答案] C
2.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 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
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
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 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 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 的基本单位的。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学家摈弃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希望用‚世 界的欧洲‛代替‚欧洲的世界‛,全球史观的出现推动了世界史学
A.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B.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众冲破保守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 C.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标准,是西方自由民主的体现 D.手段新颖,择偶标准时尚,有创意,胆子大,很新潮
[思路点拨]
这则启事的出现使西方认识到,刚刚开
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整个中国社
会的变化与进步。这则启事让世界感到了中国的进步, 引起了轰动效应,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虽有一定合理 性,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这则启事折射出的是中国 社会的巨变,并非仅仅好奇而已;启事与西方民主无关, 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择偶标准问题,排除D项。 [答案] B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
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
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 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 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
务运动较低的评价;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
的评价,而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
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
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个也不能少。 4.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就像我们生活在当 下21世纪,我们既不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 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 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下的所思所 想过分地苛责古人。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
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 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 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 区)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新华社用英文电稿, 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立即就在全 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你认为下列选项哪一个是这则启事引起世 界轰动的原因( )
(2011年高考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 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思路点拨]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为知识性错误;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B项错;近百年 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而非科技发 明,C项错;D项表述正确。
的发展,对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高考海南卷)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
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
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 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
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
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11年高考浙江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
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
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
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C.①④ B.①③④ D.③④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
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 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 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 式等五种新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 架性认识。
[答案] C
3.现代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
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 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 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 第(1)问从‚政治结构……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以看出 这是工业革命的政治保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因素(资本原始积累)、市 场因素(市场扩大)、技术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概括分析。第(2)问
2.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 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 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研究太平
天国运动,运用革命史观进行研究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而给予洋
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源自( A.进化史观 )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观
D.现代化史
[思路点拨] 由‚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密切联系
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和‚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
全世界的历史‛可知两位历史学家均强调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 史,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与题干中材料无关,排除。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
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 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
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 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
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
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
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 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 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 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