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归纳: 1.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可以用演绎推理加以
论证; 2.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数学中这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 依据,即出发点.这样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我们也 称它为公理.
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命题中的_已__知___和__求__证__; 2.根据题意,_画__出__图__形__,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_要__证__的__结__论_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例 已知直线b∥c, a⊥b .求证:
a⊥c.
b
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1
2
a
∵ b ∥ 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练一练:求证: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点B,且∠1=∠2.
求证:l1∥l2. 证明:∵ ∠1=∠2 (已知),
∠3=∠2 (对顶角相等),
l3
1(
)3 B
l2
)2 A
l1
∴ ∠1=∠3 (等量代换).
∴ 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是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不是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是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不是 ⑸温柔的李明明; 不是 ⑹玫瑰花是动物; 是 ⑺若a2=4,求a的值; 不是 ⑻若a2= b2,则a=b. 是
小学《快乐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小学《快乐数学》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认识数字和基本运算1. 学习数字0-10的正确书写和认识2. 学习加法、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和基本运算第二章:几何图形的认识1. 学习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2. 学习图形的性质和分类3.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三章:分数和小数的认识1. 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基本运算方法3.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换算和计算第四章:简单方程的解法1. 学习简单方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 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章:数学思维训练1. 学习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2. 通过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游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三、教学方法: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故事、游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等。
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快乐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3.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分数基本性质|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分数基本性质|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五节内容,主要讲述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们将通过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理解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如果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并进一步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解题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变化,以及分数大小的变化。
随堂练习环节,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分数基本性质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基本性质:1.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举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分数表示下列物品的分配情况,并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验证:(1)36个饼干,平均分给12个人;(2)48个糖果,平均分给8个人。
2. 请完成下列计算,并说明你的解题思路:(1)\frac{3}{4} \times \frac{2}{3} \div \frac{4}{5};(2)\frac{5}{6} \frac{2}{3} + \frac{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但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同学对分子和分母的变化把握不准,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不仅可以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其他性质,如分数的乘法、除法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学习的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5.1认识分式第2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约分(教案)
难点举例:对于分式$\frac{4x^2 + 4x}{2x^2 + 2x}$,学生应先分解为$\frac{4x(x + 1)}{2x(x + 1)}$,然后约去公因式$(x + 1)$和$2$,得到最简分式$\frac{2}{1}$。
2.教学难点
(1)分式基本性质的深度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个性质背后的数学原理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难点举例:解释当分式$\frac{2x}{3y}$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不同的整式(如2x和3y)时,分式的值仍然保持不变的原因。
(2)识别并约去复杂的公因式:在分式的约分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识别的复杂公因式,尤其是当分子分母包含多项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分解多项式,找出公因式。
难点举例:面对分式$\frac{3x^3 - 6x^2}{9x^2 - 6x}$,学生需要学会先将分子和分母分解为$3x^2(x - 2)$和$3x(3x - 2)$,再约去公因式$3x$。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技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分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图形的变换,对于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运动实例,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
提问:你们观察到这些图形有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平移、旋转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最新初高级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理论+试题10套
四、何为说课?举例说明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五、写出“多边形外角和”一课的教学设计简案。
(主要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题引入及教学策略)
试题(二)
一 填空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和已有 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 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
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 的过程中
,
,
。
二、编两个和是 87 的数学问题,其中一个较难,一个较容易,并说明难易所在。
三、谈谈你对数学教学的看法
现:
;
;
。
(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与
。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
括、
、
、
、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
括
、
、
。
二、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体目标。
三、简述:(1)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2)你如何认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讨论、多媒体教学的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并将学生 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请中学数学教育专家讲课,到中学听课并组织试讲、评 教以提高学生的从教实践能力,以便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训练占 30%,要求通过课 堂讨论、学生撰写学习体会、小论文、平时作业以及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的教案试讲等来 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期末成绩占 70%,命题要求覆盖大纲,题型灵活,难易适 中,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期末试卷采用百分制。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基本平面图形》高频易错突破训练(附答案)
鲁教版2021年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高频易错突破训练(附答案)1.已知:线段AB,点P是直线AB上一点,直线上共有3条线段:AB,P A和PB.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两倍,则称点P是线段AB的“巧分点”,线段AB 的“巧分点”的个数是()A.3B.6C.8D.92.若平面内有三个点A、B、C,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那么画出的直线条数可能是()A.0,1,2B.1,2,3C.1,3D.0,1,2,3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枚硬币在光滑的桌面上快速旋转,像形成一个球,用“面动成体”来解释B.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用“线动成面”来解释C.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D.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两个钉子,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4.两根木条,一根长10cm,另一根长12cm,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A.1cm B.11cm C.1cm或11cm D.2cm或11cm 5.如图所示,某工厂有三个住宅区,A,B,C各区分别住有职工30人,15人,10人,且这三点在一条大道上(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B=300米,BC=600米.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该厂的接送车打算在此路段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的人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该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A.点A B.点B C.AB之间D.BC之间6.下列四个图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是()A.B.C.D.7.8点30分,时钟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A.60°B.65°C.70°D.75°8.如图,射线OA表示的方向是()A.北偏东65°B.北偏西35°C.南偏东65°D.南偏西35°9.把2.36°用度、分、秒表示,正确的是()A.2°21′36″B.2°18′36″C.2°30′60″D.2°3′6″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若∠AOC=2∠BOC,则OB是∠AOC的平分线.A.1个B.2个C.3个D.4个11.直线AB,BC,CA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语句:①点B在直线BC上;②直线AB经过点C;③直线AB,BC,CA两两相交;④点B是直线AB,BC的交点,以上语句正确的有(只填写序号)12.平面上有四个点,经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那么一共可以画直线条.13.人们会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这样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道理是.14.有两根木条,一根长60厘米,一根长100厘米.如果将它们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使一个端点重合,这两根木条的中点间的距离是.15.长度12cm的线段AB的中点为M,C点将线段MB分成MC:CB=1:2,则线段AC 的长度为.16.如图,已知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不写作图过程)作射线AB、直线AC,连接AD并延长线段AD.17.过平面上四点中的任意两点作直线,甲说有一条,乙说有四条,丙说有六条,丁说他们说的都不对,应该是一条、四条或六条,谁说的对?请画图来说明你的看法.18.请完成以下问题:(1)如图1,在比较B→A→C与B→C这两条路径的长短时,写出你已学过的基本事实;(2)如图2,试判断B→A→C与B→D→C这两条路径的长短,并说明理由.19.如图:已知AB=8cm,BD=3cm,C为AB的中点,求线段DC的长.20.已知:线段AB=10厘米,点C是直线AB上的一点,且BC=4厘米,点D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参考答案1.解:线段AB的3个等分点都是线段AB的“巧分点”.同理,在线段AB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也分别有3个“巧分点”.∴线段AB的“巧分点”的个数是9个.故选:D.2.解:如图,可以画3条直线或1条直线,故选:C.3.解:A、一枚硬币在光滑的桌面上快速旋转,像形成一个球,用“面动成体”来解释,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用“点动成线”来解释,故本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两个钉子,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4.解:如图,设较长的木条为AB=12cm,较短的木条为BC=10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BM=6cm,BN=5cm,①如图1,BC不在AB上时,MN=BM+BN=6+5=11cm,②如图2,BC在AB上时,MN=BM﹣BN=6﹣5=1cm,综上所述,两根木条的中点间的距离是1cm或11cm,故选:C.5.解:①以点A为停靠点,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15×300+10×900=13500(米),②以点B为停靠点,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30×300+10×600=15000(米),③以点C为停靠点,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30×900+15×600=36000(米),④当在AB之间停靠时,设停靠点到A的距离是m,则(0<m<300),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是:30m+15(300﹣m)+10(900﹣m)=13500+5m>13500,⑤当在BC之间停靠时,设停靠点到B的距离为n,则(0<n<600),则总路程为30(300+n)+15n+10(600﹣n)=15000+35n>13500.∴该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点A;故选:A.6.解:A、图中的∠AOB不能用∠O表示,故本选项错误;B、图中的∠AOB不能用∠O表示,故本选项错误;C、图中∠1、∠AOB、∠O表示同一个角,故本选项正确;D、图中的∠AOB不能用∠O表示,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7.解:8点30分,时针和分针中间相差2.5个大格.∵钟表12个数字,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夹角为30°,∴8点30分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2.5×30°=75°.故选:D.8.解:射线OA表示的方向是南偏东65°,故选:C.9.解:2.36°=2°+0.36×60′=2°21′+0.6×60″=2°21′36″,故选:A.10.解: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是直线的公理,故正确;②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故错误;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线段的性质,故正确;④若OB在∠AOC内部,∠AOC=2∠BOC,OB是∠AOC的平分线,若OB在∠AOC外部则不是,故错误.故选:B.11.解:由图可得,①点B在直线BC上,正确;②直线AB不经过点C,错误;③直线AB,BC,CA两两相交,正确;④点B是直线AB,BC的交点,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12.解:①当四点共线时,则经过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那么共可以画直线1条;②当只有三点共线时,则经过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那么共可以画直线4条;③当每三点不共线时,则经过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那么共可以画直线6条.故答案为:1或4或6.13.解:由线段的性质可知,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根据的道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答案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4.解:若两条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同旁,则中点间的距离为50﹣30=20cm;若两条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异侧,则中点间的距离为50+30=80cm.故答案为20cm或80cm.15.解:∵线段AB的中点为M,∴AM=BM=6cm设MC=x,则CB=2x,∴x+2x=6,解得x=2即MC=2cm.∴AC=AM+MC=6+2=8cm.16.解:作射线AB、直线AC,连接AD并延长线段AD,如图所示:17.解:丁说的对.(1)当四点共线时,可画1条,如图(1);(2)当四点中有三点共线时,可画4条,如图(2);(3)当四点中任意三点不共线时,可画6条,如图(3);18.解:(1)基本事实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B→A→C比B→D→C长,理由是:延长BD交AC于点E,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AE>BD+DE,故:AB+AE﹣DE>BD①同理:DE+EC>DC②由①+②并整理可得:AB+AC>BD+DC.19.解:∵AB=8cm,BD=3cm,∴AD=AB﹣BD=8﹣3=5(cm),∵C为AB的中点,∴AC=AB=4cm,∴DC=AD﹣AC=5﹣4=1(cm),即线段DC的长是1cm.20.解: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10﹣4=6,根据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得:AD=AC=3;②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14,根据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得:AD=AC=7.综上所述,得AD的长是3cm或7cm.。
2022年精品解析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章节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章节训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 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已知点C 、D 在线段AB 上,且AC :CD :DB =2:3:4,如果AB =18,那么线段AD 的长是( )A .4B .5C .10D .142、在一幅七巧板中,有我们学过的( )A .8个锐角,6个直角,2个钝角B .12个锐角,9个直角,2个钝角C .8个锐角,10个直角,2个钝角D .6个锐角,8个直角,2个钝角3、钟表上1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A .150︒B .120︒C .135︒D .以上答案都不对4、钟表10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A .120︒B .135︒C .150︒D .225︒5、如图所示,B 、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两点,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若12MN =,4BC =,则线段AD 的长是( )A.15 B.17 C.19 D.206、①直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②平角等于180°;③一个角是70°39',它的补角是19°21';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上说法正确的有()A.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①7、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则图中互为补角的角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8、如图所示,由A到B有①、②、③三条路线,最短的路线选①的理由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9、如图,线段21cmAD=,点B在线段AD上,C为BD的中点,且13AB CD=,则BC的长度()A.6cm B.7cm C.8cm D.9cm10、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8,则CD的长为()A.2 B.4 C.6 D.8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钟面上4时30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______度,15分钟后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_____度.2、如图,已知点O 在直线AB 上,OC ⊥OD ,∠BOD :∠AOC =3:2,那么∠BOD =___度.3、如图,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如果26448'∠=︒,那么1∠=______.4、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三等分点,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线段2AD =,则AB =______.5、如图,在灯塔O 处观测到轮船A 位于北偏西53°的方向,同时轮船B 在南偏东17°的方向,那么AOB ∠=______°.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数轴上不重合两点A,B.(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线段AB的中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线段AB中点N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3)点O为数轴原点,点D表示的数分别是﹣1,点A从﹣5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点C从﹣3同时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点B为线段CD 上一点.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①用含t的式子填空:点A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②当点O是线段AB的中点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在方框内按以下步骤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和结论)①画射线OP;②在射线OP上顺次截取OA=a,AB=a;③在线段OB上截取BC=b;④作出线段OC的中点D.(1)根据以上作图可知线段OC=;(用含有a、b的式子表示)(2)如果OD=2厘米,CD=2AC,那么线段BC=厘米.∠.3、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COD∠是直角,OE平分BOC(1)若30BOD ∠=︒,则COE ∠=__________;(2)若AOC α∠=,求DOE ∠=_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3)在AOC ∠的内部有一条射线OF ,满足1()23AOC AOF AOF BOE ∠-∠=∠+∠,试确定AOF ∠与DOE ∠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如图①.直线DE 上有一点O , 过点O 在直线DE 上方作射线OC , 将一直角三角板AOB (其中45OAB ∠=)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 一条直角边OB 在射线 OE 上, 另一边OA 在直线DE 的上方,将直角三角形绕着点O 按每秒15的速度顺时针旋转一周,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当直角三角板旋转到图②的伩置时, 射线OB 恰好平分COE ∠, 此时, AOC ∠与AOD ∠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2)若射线OC 的位置保持不变, 且120COD ∠=,①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射线OB , 射线OC , 射线OE 中的某一条射线是另外两条射线所夹锐角的角平分线? 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②在旋转过程中, 当边AB 与射线OD 相交时, 如图③, 请直接写出BOC AOD ∠∠-的值____________.5、已知∠AOB 是直角,∠AOC 是锐角,OC 在∠AOB 的内部,OD 平分∠AOC ,OE 平分∠BOC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求出∠DOE的度数;(3)若将条件“∠AOB是直角”改为“∠AOB为锐角,且∠AOB=n°”,其它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DOE的度数.-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解析】【分析】设AC=2x,CD=3x,DB=4x,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AC:CD:DB=2:3:4,∴设AC=2x,CD=3x,DB=4x,∴AB=9x,∵AB=18,∴x=2,∴AD=2x+3x=5x=1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2、B【分析】根据一副七巧板图形,查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个数即可.【详解】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直角,10个锐角,1个正方形,4个直角,1个平行四边形,2个钝角,2个锐角,在一幅七巧板中根据12个锐角,9个直角,2个钝角.故选择B.【点睛】本题考查角的分类,平面图形,掌握角的分类,平面图形是解题关键.3、C【解析】【分析】钟表上12个大格把一个周角12等分,每个大格30°,1点30分时针与分针之间共4.5个大格,故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4.5×30°=135°.【详解】解:∵1点30分,时针指向1和2的中间,分针指向6,中间相差4格半,钟表12个数字,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夹角为30°,∴1点30分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4.5×30°=135°.故选:C.本题考查钟表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在钟表问题中,常利用时针与分针转动的度数关系:分针每转动1°时针转动(112)°,并且利用起点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建立角的图形.4、B【解析】【分析】根据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可得答案.【详解】解:10点30分时的时针和分针相距的份数是4.5,10点30分时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的度数为30°×4.5=13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钟面角,解题关键是求出时针和分针之间的格子数,再根据每个格子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列式解答.5、D【解析】【分析】由M是AB的中点,N是CD的中点,可得11412,22AB CD先求解,AB CD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M是AB的中点,N是CD的中点,11,,22BM AB CN CD12,4,MN BM BC CN BC11AB CD412,22AB CD16,AD AB BC CD1642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中点的含义,线段的和差运算,熟练的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建立简单方程是解本题的关键.6、B【解析】【分析】根据直线的表示方法,平角,补角,线段的性质逐个判断即可.【详解】①直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正确②平角等于180°,正确︒-︒=︒,所以错误③一个角是70°39',它的补角应为:1807039'10921'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直线的表示方法,平角,补角,线段的性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7、B【解析】【分析】根据补角定义解答.【详解】解:互为补角的角有:∠AOC 与∠BOC ,∠AOD 与∠BO D ,共2对,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补角的定义:和为180度的两个角互为补角,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分析】根据线段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最短的路线选①的理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9、D【解析】【分析】设AB x =cm ,则3BC CD x ==cm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设AB x =,则3CD x =,∵C 为BD 的中点,∴3BC CD x ==,∴3321x x x ++=,解得3x =,339BC =⨯=cm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和线段的中点,解一元一次方程,解题关键是明确相关定义,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求解.10、A【解析】【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计算即可.【详解】解:∵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AC =118422AB , 又∵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CD =114222AC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关键.二、填空题1、 45° 127.5°【分析】根据时钟上一大格是30°,时针每分钟转0.5°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钟面上4时30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30304560︒+⨯︒=︒ ; 15分钟后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53030150.515022.5127.5⨯︒-+⨯︒=︒-︒=︒ .故答案为:45°,127.5°【点睛】本题考查了钟面角,熟练掌握时钟上一大格是30°,时针每分钟转0.5°是解题的关键. 2、54【解析】【分析】根据平角等于180°得到等式为:∠AOC +∠COD +∠DOB =180°,再由∠COD =90°,∠BOD :∠AOC =3:2即可求解.【详解】解:∵OC ⊥OD ,∴∠COD =90°,设∠BOD =3x ,则∠AOC =2x ,由题意知:2x +90°+3x =180°,解得:x =18°,∴∠BOD =3x =54°,故答案为:54°.本题考查了平角的定义,属于基础题,计算过程中细心即可.3、2512'︒##25.2°【解析】【分析】160'︒=,由1902∠=︒-∠可以求出1∠的值.【详解】解:1902∠=︒-∠1906448896064482512''''∴∠=︒-︒=︒-︒=︒12251225()25.260'︒=︒+︒=︒ 故答案为:2512'︒(或25.2).【点睛】本题考察了角度的转化.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160'︒=.4、12或6##6或12【解析】【分析】根据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三等分点,分两种情况画图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三等分点,∵D是线段AC的中点,∴AC=2AD=4,∴AB=3×4=12;如图,∵D是线段AC的中点,∴AC=2AD=4,∵点C是线段AB上的三等分点,AC=2,AB=3BC,∴BC=12∴AB=3AC=6,则AB的长为12或6.故答案为:12或6.【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种情况画图计算.5、144【解析】【分析】先根据题意可得∠AOD=90°-53°=37°,再根据题意可得∠EOB=17°,然后再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答案.【详解】解:如图,∵在灯塔O 处观测到轮船A 位于北偏西53°的方向,∴∠AOC =53°,∴∠AOD =90°-53°=37°,∵轮船B 在南偏东17°的方向,∴∠EOB =17°,∴∠AOB =37°+90°+17°=144°,故答案为:14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方向角,关键是掌握方位角以正南或正北方向作方位角的始边,另一边则表示对象所处的方向的射线.三、解答题1、 (1)1-(2)5(3)①5t -,33t -;②26t ≤≤且5t ≠【解析】【分析】(1)先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AB=1-(-3)=1+3=4,根据点M为AB中点,求出AM,然后利用点A表示的数与AM长求出点M表示的数即可;(2)根据点A表示的数为﹣3,线段AB中点N表示的数为1,求出AN=1-(-3)=1+3=4,根据点N为AB中点,可求AB=2AN=2×4=8,然后利用点A表示的数与AB的长求出点B表示的数即可;(3)①用点A运动的速度×运动时间+起点表示数得出点A表示的数为5t-,用点C运动的速度×运动时间+起点表示数得出点C表示的数为33t-;②点A与点B关于点O,点A从-5出发,点B此时对应的数为5,当点B与点C相遇时满足条件,列方程-3+3t+t=5-(-3)得出点B在CD上t=2,当点A与点B相遇时点A在点O处,三点A、O、B重合,此时没有中点,t≠5,当点B与点D重合时,点A运动到1,列方程-5+t=1解方程即可.(1)解:∵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AB=1-(-3)=1+3=4,∵点M为AB中点,∴AM=BM 1142 22AB=⨯=,∴点M表示的数为:-3+2=-1,故答案为:-1;(2)解:∵点A表示的数为﹣3,线段AB中点N表示的数为1,∴AN=1-(-3)=1+3=4,∵点N为AB中点,∴AB=2AN=2×4=8,∴点B表示的数为:-3+8=5,故答案为:5;(3)①点A 表示的数为5t -,点C 表示的数为33t -,故答案为:5t -;33t -;②点A 与点B 关于点O 对称,点A 从-5出发,点B 此时对应的数为5,当点B 与点C 相遇时满足条件,∴-3+3t +t =5-(-3),∴t =2,当点A 与点B 相遇时点A 在点O 处,三点A 、O 、B 重合,此时没有中点,∴t≠5,当点B 与点D 重合时,点A 运动到1,-5+t =1,∴t =6,∴当点O 是线段AB 的中点时, t 的取值范围为2≤t ≤6,且t ≠5.【点睛】本题考查数轴表示数,数轴上两点距离,线段中点,动点问题,列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数轴表示数,数轴上两点距离,线段中点,动点问题,列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关键.2、 (1)作图见解答,2a b -(2)6【解析】【分析】利用基本作图画出对应的几何图形,(1)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到OC OA AB BC =+-;(2)先利用D 点为OC 的中点得到2DC OD ==厘米,则1CA =厘米,然后利用BC CA AB CA OC CA =+=++进行计算.(1)解:如图,2OC OA AB BC a a b a b=+-=+-=-;故答案为:2a b-;(2)解:D点为OC的中点,2DC OD∴==厘米,2CD CA=,1CA∴=厘米,1416BC CA AB CA OA CA OC CA∴=+=+=++=++=(厘米);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3、(1)30°(2)1 2α(3)5∠DOE-7∠AOF=270°【解析】【分析】(1)先根据∠DOB 与∠BOC 的互余关系得出∠BOC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COE ;(2)先根据∠AOC 与∠BOC 的互余关系得出∠BOC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COE ,再根据∠DOE 与∠COE 的互余关系即可得出答案;(3)结合(2)把所给等式整理为只含所求角的关系式即可.(1)解:∵∠COD 是直角,∠BOD =30°,∴∠BOC =90°-∠BOD =60°,∵OE 平分∠BOC ,∴∠COE 12BOC =∠=30°, (2)∵AOC α∠=,∴180BOC α∠=-,∵OE 平分∠BOC ,∴∠COE =∠BOE 119022BOC α=∠=-,∵∠COD 是直角,∴∠DOE =90°-∠COE =12α,(3)∵()123AOC AOF AOF BOE ∠-∠=∠+∠ ∴6∠AOF +3∠BOE =∠AOC -∠AOF ,∴7∠AOF+3∠BOE=∠AOC,∵∠COD是直角,OE平分∠BOC,∴∠BOE=90°-∠DOE,由(2)可知,∠AOC=2∠DOE∴7∠AOF+3(90°-∠DOE)=2∠DOE∴7∠AOF+270°=5∠DOE,∴5∠DOE-7∠AOF=270°.【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根据所求角的组成进行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应用相应的桥梁进行求解是常用的解题方法;注意应用题中已求得的条件.4、 (1)AOC AOD∠=∠(2)①2t=;②30︒【解析】【分析】(1)根据OB平分∠COE,得出∠COB=∠EOB,根据∠AOB=90°,得出∠BOC+∠AOC=90°,∠BOE+∠AOD=90°,利用等角的余角性质得出∠AOC=∠AOD即可;(2)①存在,根据120COD∠=,得出∠COE=180°-∠COD=180°-120°=60°,当OB平分∠COE时,直角边OB在射线OE上,∠EOB=∠BOC=11603022COE∠=⨯︒=︒,列方程15°t=30°,解得t=2;当OC平分∠EOB时,∠BOC=∠EOC=60°,∠EOB=2∠EOC=120°>90°,∠EOB不是锐角舍去,当OE平分∠BOC时,∠EOB=∠EOC=60°,∠BOC=2∠EOC=120°>90°∠BOC不是锐角舍去即可;②如图根据∠COD=120°,可得AB与OD相交时,∠BOC=∠COD-∠BOD=120°-∠BOD,∠AOD=∠AOB-∠BOD=90°-∠BOD,代入计算即可.(1)解:∵OB平分∠COE,∴∠COB=∠EOB,∵∠AOB=90°,∴∠BOC+∠AOC=90°,∠BOE+∠AOD=90°,∴∠AOC=∠AOD,故答案为:∠AOC=∠AOD;(2)解:①存在,∵120COD∠=,∴∠COE=180°-∠COD=180°-120°=60°,当OB平分∠COE时,直角边OB在射线OE上,∠EOB=∠BOC=11603022COE∠=⨯︒=︒,则15°t=30°,∴t=2;当OC平分∠EOB时,∠BOC=∠EOC=60°,∴∠EOB=2∠EOC=120°>90°,∴当OC平分∠EOB时,∠EOB不是锐角舍去,当OE 平分∠BOC 时,∠EOB =∠EOC =60°,∴∠BOC =2∠EOC =120°>90°,当OE 平分∠BOC 时,∠BOC 不是锐角舍去,综上,所有满足题意的t 的取值为2,②如图∵∠COD =120°,当AB 与OD 相交时,∵∠BOC=∠COD -∠BOD=120°-∠BOD,∠AOD=∠AOB -∠BOD=90°-∠BOD,∴()1209030BOC AOD BOD BOD ∠∠-=︒-∠-︒-∠=︒,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定义,三角板中角度计算,图形旋转,角的和差计算,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分类讨论的思想运用是解答的关键.5、 (1)见解析(2)45°(3)12n°【解析】【分析】(1)根据要求画出图形即可;(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3)利用(2)中,结论解决问题即可.(1)解:图形如图所示.,(2)解:∵OD平分∠AOC,OE平分∠BOC,∴∠DOC=12∠AOC,∠EOC=12∠BOC,∴∠DOE=12(∠AOC+∠BOC)=12∠AOB,∵∠AOB=90°,∴∠DOE=45°;(3)解:当∠AOB为锐角,且∠AOB=n°时,由(2)可知∠DOE=12 n°.【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二版)》第五章 基于课堂环节的教学设计
重点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设计时应注意: (1)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重点环节的设计策略
(一)任务启动教学设计策略
这是与问题导入相配套的教学设计策略。教师首先提出整体性学 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将整体任务分解为各个子 任务,自己发现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通过独立思考或 小组合作,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整个学 习任务。
入方法。导入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二、导入设计的要点
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入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俗话说, “跳一跳,摘果 子”,用维果茨基的理论,就是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 基认为: 1)教学主导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即激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发展 的过程 。
案例22 商的不变性 (教学片段)
案例中的导入为后面的新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商的不变性呼之 欲出,接着只要让学生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进行验证,就可把商的 不变性中的几个关键词凸显出来,如 “同时”“同一个数”“零除 外”等。
复旧引新导入法还可以通过数学思想或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自 主探究新问题,把旧方法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先学 知识会直接影响 后续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要特别重视导入环节。
一、导入的基本策略
(一)复旧引新
数学基础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练习才能掌握,同时,由于数学知识前 后联系非常紧密,许多新知识需要先学知识做铺垫,所以复旧引新, 或者说温故知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常用的导入策略。这里要特别指 出的是,复旧引新中的“旧”,既可以是先学知识,也可以是基础知 识的常规训练,在常规训练中引出新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一、第一章:小数乘法1. 教学目标1.1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1.2 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法则1.3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乘法运算2. 教学内容2.1 小数乘法的意义2.2 小数乘法运算的法则2.3 练习小数乘法运算3. 教学步骤3.1 引入小数乘法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小数乘法运算的法则,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小数乘法运算,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二、第二章:分数除法1. 教学目标1.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1.2 掌握分数除法运算的法则1.3 能够熟练进行分数除法运算2. 教学内容2.1 分数除法的意义2.2 分数除法运算的法则2.3 练习分数除法运算3. 教学步骤3.1 引入分数除法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分数除法运算的法则,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分数除法运算,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三、第三章:角的初步认识1. 教学目标1.1 理解角的概念1.2 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1.3 能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2. 教学内容2.1 角的概念2.2 不同类型的角2.3 量角器的使用3. 教学步骤3.1 引入角的概念,解释其定义3.2 讲解不同类型的角,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四、第四章:简易方程1. 教学目标1.1 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1.2 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1.3 能够熟练解简易方程2. 教学内容2.1 简易方程的概念2.2 解简易方程的方法2.3 练习解简易方程3. 教学步骤3.1 引入简易方程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解简易方程,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五、第五章:平面图形的面积1. 教学目标1.1 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概念1.2 掌握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1.3 能够熟练计算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2. 教学内容2.1 平面图形面积的概念2.2 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2.3 练习计算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3. 教学步骤3.1 引入平面图形面积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计算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六、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教学目标1.1 理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意义1.2 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1.3 能够运用数据收集与处理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2.1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意义2.2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 教学步骤3.1 引入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运用数据收集与处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七、第七章:可能性与概率1. 教学目标1.1 理解可能性与概率的概念1.2 掌握可能性与概率的计算方法1.3 能够运用可能性与概率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2.1 可能性与概率的概念2.2 可能性与概率的计算方法2.3 实际问题的可能性与概率分析3. 教学步骤3.1 引入可能性与概率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可能性与概率的计算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运用可能性与概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八、第八章:多边形的面积1. 教学目标1.1 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概念1.2 掌握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1.3 能够熟练计算不同多边形的面积2. 教学内容2.1 多边形面积的概念2.2 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2.3 练习计算不同多边形的面积3. 教学步骤3.1 引入多边形面积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计算不同多边形的面积,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九、第九章: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1.1 理解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1.2 掌握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1.3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2.1 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2.2 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3 练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 教学步骤3.1 引入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解释其规则3.2 讲解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练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十、第十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 教学目标1.1 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意义1.2 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1.3 能够运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2.1 鸡兔同笼问题的意义2.2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2.3 实际问题的鸡兔同笼分析3. 教学步骤3.1 引入鸡兔同笼问题的概念,解释其意义3.2 讲解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示例演示3.3 学生运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辅导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十一、第十一章:总复习1. 教学目标1.1 巩固本册所学知识1.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1.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2. 教学内容2.1 复习本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2.2 进行综合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2.3 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教学步骤3.1 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3.2 提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3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十二、第十二章:探索与发现1. 教学目标1.1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1.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教学内容2.1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活动2.2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方法2.3 分享探索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 教学步骤3.1 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3.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发现规律3.3 组织学生分享探索成果,交流经验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十三、第十三章:生活中的数学1. 教学目标1.1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1.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 教学内容2.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分享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3. 教学步骤3.1 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2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应用能力3.3 分享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十四、第十四章:数学乐园1. 教学目标1.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2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1.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 教学内容2.1 进行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2.2 设计有趣的数学题目,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3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数学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教学步骤3.1 引入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3.2 设计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3.3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数学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十五、第十五章:期末复习与考试1. 教学目标1.1 巩固全册所学知识1.2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1.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复习能力2. 教学内容2.1 复习全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2.2 进行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2.3 总结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3. 教学步骤3.1 引导学生回顾全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3.2 提供模拟考试题目,让学生适应考试环境和节奏3.3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分享复习方法和经验4. 教学评价4.1 课堂练习4.2 课后作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为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全教案,涵盖了小数乘法、分数除法、角的初步认识、简易方程、平面图形的面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可能性与概率、多边形的面积、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探索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乐园以及期末复习与考试等多个章节。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对某些知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基础知识似懂非懂、不能在解题中准确应用所学知识等等。
问题比较集中的可能会是垂线的存在、唯一性及平行公理的限制条件的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区分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教师应注意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点,教学中作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使学生会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加深理解推理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猜想、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了解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数学严谨、抽象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会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会灵活应用本单元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证明题会分析、推理,会写出严谨的解答推理过程。
六、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讨论交流法七、教学准备:任务单、幻灯片、知识卡片八、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点梳理(1、用八开纸书写本章知识思维导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优秀的作品。
2、利用知识贴片将本章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由教师动手归纳操作,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将本章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积极思考并参与知识系统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知识贴片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复习旧知识及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基本技能训练教案
基本技能训练教案第一章:沟通技巧1.1 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提问等。
1.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1.3 教学内容:1.3.1 沟通的重要性1.3.2 倾听技巧1.3.3 表达技巧1.3.4 提问技巧1.4 教学活动:1.4.1 小组讨论:讨论沟通的重要性,分享彼此的经验。
1.4.2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沟通场景,练习倾听、表达和提问技巧。
1.4.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二章:时间管理2.1 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2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2.3 教学内容:2.3.1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2.3.2 制定计划和目标2.3.3 优先级设定2.3.4 时间分配和监控2.4 教学活动:2.4.1 讲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分享成功案例。
2.4.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讨论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4.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时间管理经验和策略。
第三章:问题解决3.1 目标: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3.3 教学内容:3.3.1 问题解决的步骤3.3.2 分析问题的技巧3.3.3 解决方案的创意和评估3.3.4 实施和跟踪解决方案3.4 教学活动:3.4.1 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4.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讨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3.4.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第四章:团队合作4.1 目标:让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团队游戏等。
4.3 教学内容:4.3.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4.3.2 角色分工和协作4.3.3 沟通和协调4.3.4 解决团队冲突4.4 教学活动:4.4.1 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分享成功案例。
4.4.2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团队合作经验和技巧。
中职数学 一年级 第五章三角函数5.1 角的概念与推广
5.1 角的概念与推广教学目标1.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含义;了解角所在象限的判定方法;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及判定方法,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
2.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等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角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互动交流,提升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角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角的概念与推广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共同学习中成长和进步。
4.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任意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难点:理解象限角、界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教学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初中对角的定义是什么呢?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问题2:初中学习过的角有哪些?根据角的范围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其中,周角是一周,即360度。
过去我们研究了0°~360°范围的角.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不在0°~360°范围内的角?(1)我们在拧螺丝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会越宁越松,按顺时针方向会越宁越紧,在这两个过程中,扳手分别组成的两角之间有什么关系?(2)你的手表慢了10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当时间校准后,分针、秒针旋转了多少度?通过上面两个实例,我们发现仅用0°~360°范围内的角,已经不能反映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
第四章 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范例赏析:给公式包上糖衣
• 教学内容:二次根式的基本公式
• 阅读案例,并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吸引学 生的
Hale Waihona Puke 例点评• L.H.克拉克、I.S.斯塔尔美在他们所著的《中学教学 法》中指出:“要让你教的学科使人愉快,看起来是 要把它包上糖衣。让它具有吸引力。”“能够用来促 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或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 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 应当吝惜糖。” • 本案例的主观意图是创设一个幽默的教学情境,把枯 燥且难于理解的数学公式包上糖衣使之甜甜的,让学 生在品尝甜美中受到启迪,让学生在愉快和兴趣盎然 的心境之中增强学习效果。从客观上看,案例实施的 过程达到了“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 使学生在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注意 力更为集中,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获得的新知识更为 牢固。
四、 如何组织学生
• 范例赏析:艺术的回应
哈尔滨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2 垂线第1课时 垂线导
5.1相交线5.1。
2垂线第1课时垂线一、新课导入1。
导入课题:观察周围的景物:墙与地面、桌腿与地面、公路两边的电线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都给我们垂直的印象,导出课题——垂线.2.学习目标:(1)能说出垂线、垂线段的意义、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记住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3。
学习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
难点:能利用垂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3至P4“探究”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对重、难点内容做好标记.不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4)自学参考提纲:①垂线的定义:结合相交线模型和图5。
1-4体会当∠α=90°时,a和b互相垂直,这说明: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②垂线的定义推理过程(如图1):因为AB⊥CD(已知),所以∠AOC=∠AOD=∠BOC=∠BOD=90°(垂直定义).反之因为∠AOC=90°(已知),所以AB⊥CD(垂直定义)。
③如图2,直线a ⊥ b,∠1 = 35°,则∠2 =55°。
④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时,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互相垂直.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在自学中遇到疑难或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各自遇到的问题。
4.强化:(1)垂线、垂线段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垂直现象.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5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3分钟。
(3)自学要求:根据探究提纲动手操作画图;在动手过程中互助交流作图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第五章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各种数学教学技能的学习,认识到要搞好数学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教学技能,从而为在教学实践中训练教学技能做好准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集整理,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感受掌握教学基本技能是一个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教学技能,体验做一个合格教师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难点:各种数学教学技能的特征及运用时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解、模拟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数学课堂教学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呈现导入情境;主题探究;巩固强化;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呈现导入情境呈现导入情境也称导入新课,是指在一堂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架设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
一般地说,导入情境的设计要做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情境,离开教学内容,违背科学性的导入情境,再生动、精彩也是不可取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导入情境,不能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导入;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入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与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授课要注意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知识的比较联系,归纳总结。
2(主题探究“主题”是指课堂教学的主题,“探究”是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
传统的教学论把这一环节叫做“讲授新课”,是因为传统的课堂以学科体系、知识传授和教师讲解为主。
而新课程倡导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既要求教师的“讲授”,也要求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合作”。
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可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其教学的核心是“探究”而非“接受”。
这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然而“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这一环节没的绝对的模式,其基本策略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经历学习过程。
3(巩固强化巩固强化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巩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是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问题、困惑、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在这一环节中再现。
巩固强化不只是一个单一的阶段,往往是与主题探究交叉进行,学生通过“互动”、“探究”、“交流”等方式消除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变式练习、实际应用、综合应用等多种方式来强化巩固。
不能用原地踏步、反复温习、机械记忆来强化巩固,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技能,尤其是要关注变式练习,使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有较深层次的思考和发展。
4(总结拓展这一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对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途径的总结,更是一个课堂教学强化、拓展的过程。
与数学课的引入一样,好的总结,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能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课堂总结不只是简单地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总结拓展的形式,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提升的质量。
总结拓展要有目标性、引导性、针对性,要简练易懂。
总结的方式可以是由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点拨,也可以是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更具拓展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新的认识冲突。
5(布置作业数学课的作业一般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两种,前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少量时间完成的作业,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后者是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或者为下次课所作的学前准备。
不论是哪种作业,都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引导性和典型性。
第二节数学课的类型和结构数学课的类型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划分的课的种类,主要类型有:新授课、活动课、习题课、复习课等。
1(新授课新授课是目前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课型。
它以传授、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为主要任务,包括学习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和方法等。
它的课堂结构一般是由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学习(讲授)新课;应用拓展,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等环节组成。
2(活动课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而非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强调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其基本课型包括:专题讲座、数学实验、数学调查、数学小制作、数学小论文、数学测量、数学竞赛等。
3(习题课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
习题课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的形成。
通过习题课可以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4(复习课复习课是指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的课型。
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通过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强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专题复习、总复习等类型。
实践案例 ,案例1,《截一个几何体》活动过程的概况师: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你能想象出所得到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吗,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师:还可能是别的形状吗,拿出你们准备的(削成正方形)萝卜块,以小组为单位实际截一截,看看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分小组截,鼓励学生从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猜想不到的截面图形) 生:还可能是六边形。
师:你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生:可以。
(展示其切截过程 )师:你做得非常好。
师:还有别的截面形状吗,(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学生仍然没有发现新的截面形状)师:还有一种截面形状,大家没有截出来,你们看老师还能截出五边形。
(教师演示如何用正方体萝卜截出五边形)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是利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进行切截,使学生从活动中去体会空间几何体与截面的关系,寻找出截面产生的规律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针对实物操作的局限性,教师还可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切截活动,利用几何画板对正方体进行多次的动态切截,让学生亲自体验、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发现规律。
第三节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一、教学技能概述1、教学技能的特征1)综合性,教学技能的形成要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理论为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理念、职业道德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
2)专业性,教学技能一般在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结合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遵循专业教学的规律,才能形成专业的教学技能。
3)实践性,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和运用于教学实践,因而,教学技能不仅有实践性还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课堂教学需要许多技能,由于文化背景、教学传统和分类思想的差异,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也各不相同。
2、我国一致公认的技能分类体系导入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3、傅道春先生在《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一书中提出的教师技能:教师人际活动技能(包括教学中的倾听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学习指导技能;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技能;评价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等八项新的教学技能。
4、结合师范生的一些特点着重介绍的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组织与调控技能,导入与结束技能,课堂教学语言技能,板书与应用多媒体技能,课堂观察与倾听技能,课堂启发引导与提问技能,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技能。
二、课堂教学组织与调控技能1、课堂教学组织与调控技能概念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保证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的顺利承转和过渡,以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同时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师生和谐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既是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既有课前的精心设计,又有课中的“即兴创作”,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2、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技能的主要作用(1)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2)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生的特点是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建立正常的课堂教学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
有时中小学生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是好的行为,为什么要有好的行为,以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调控教学活动。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敏锐地观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3、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技能的意义和方法(1)课堂教学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一切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