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引言 (1)

1.1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指标的科学性分析 (2)

1.2系统建设目标 (7)

1.3 总体结构 (9)

2 监测系统设计 (15)

2.1 设计原则 (15)

2.2 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16)

2.3 监测站网布设要求 (17)

2.4 监测设备设施设计要求 (19)

2.5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23)

2.6 测站设备设施配置及投资控制 (33)

3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设计 (43)

3.1 设计原则 (43)

3.2 平台组成与功能要求 (43)

3.3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44)

3.4 数据库系统设计 (46)

3. 5 平台设备配置与投资控制 (48)

4 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 (50)

4.1 设计原则 (50)

4.2 信息汇集子系统设计 (51)

4.3 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 (52)

4.4 子系统建设投资控制 (56)

5 预报决策子系统设计 (57)

5.1 设计原则 (57)

5.2 系统组成 (58)

5.3 分析预测模块 (58)

5.4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60)

5.5 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 (62)

5.6 子系统软件开发投资控制 (63)

6 预警子系统设计 (65)

6.1 设计原则 (65)

6.2 预警子系统的组成 (66)

6.3 预警流程 (67)

6.4 预警信息的发布 (68)

6.5 预警信息传输通信网 (70)

1引言

中国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线性遗产,我国于2006年12月正式启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申遗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国际相关标准和要求,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遗产管理监测预警系统,组织开展大运河遗产的日常监测管理、数据收集与著录、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及时解决和排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了提升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提高灾害防治、风险防范的能力,使大运河遗产的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侵害,确保遗产的可持续保存和利用。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扬州率先建设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该项目分为两期实施,目前都已通过验收,进入实际运行阶段。在这过程中,系统监测预警指标的科学制定,对系统的顺利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系统共计完成监测指标26个大项上百个小项,涵盖了本体、环境要素、保障体系三大类别的指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指标,对大运河遗产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浙江段)保护管理监测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四有工作内容为基础,对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商务体系、日常办公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安全监控体系、生态监控及保护体系、数据统计及分析体系进行整合,将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资料(如外观、体积、质地、材料、年代、产地、现存地、历史、背景故事等)进行数字化。并运用遥感、遥测、GPS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仿真-虚拟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景区、公园、博物馆、城区、街道等的地理、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流量、等复杂系统进

行数字化。辅助于互联网、物联网、大屏、智能门禁、监控摄像、红外/激光探测、安全风险模拟预测等技术和设备构建而成的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对文化遗产及其所在地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监测全面化,以实现统一的管理和营运模式,为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推广普及提供完善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1.1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指标的科学性分析

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的最大亮点是监测指标的开发。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系统化的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数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特别是对活态遗产更是缺少系统的监测。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监测指标的出台,对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监测乃至整个文化遗产的监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科学划分监测遗产点的种类。大运河遗产的种类众多,仅浙江段就有10个遗产点、6条河道和16个保护点。我们按照大运河申遗文本的编撰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运河遗产的划分方法,将浙江段的大运河遗产大致划分为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三大类别,在这3个大的类别里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别,只有将这些头绪理清了,才能找到影响因素,进而提炼出影响遗产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的监测指标。

其次,科学分析大运河遗产的影响要素。正是由于诸多影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要素的存在,才有了制定监测指标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响因素和监测指标是密不可分的。确定影响因素,要求我们对大运河遗产的监测定位要了解,不是所有的因素都是必须监测的,只有影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因素才是要重点考虑的。所以前期的调研工作十分重要,只有经过前期与部门业务对接、资料查阅、专家咨询等环节,拿出指标制订方案,并经遗产点管理部门的模拟运用,才能最终确定指标项。

最后,用实践验证监测指标的科学性。只有在系统当中得到验证,才具有实用价值。如水面垃圾项,用具体量化的标准来制定指标就不可行,因为在实际运用中,不可能每次去数垃圾数的,比较起来,“无垃圾、零星垃圾、集中垃圾”就显得更加科学合理一些。再如,在防护林的砍伐项上,最初指标是“砍伐”“未砍伐”,但现实情况下,因实际工作需要,持有许可证的砍伐行为是主管部门所允许的,所以这一项指标最后定义为“防护林遭无采伐许可证砍伐,对堤岸产生影响”。

参照国家标准制定监测指标。国家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在本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气象、空气质量等监测指标都是来自于国家标准。

参照行业标准制定监测指标。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在本系统中,交通、林业、水利方面的部分监测指标来源于行业标准。

参照其他规范性文件制定监测指标,包括已通过的规划大纲、地方管理文件、遗产点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的相关文件等。将这些现有的标准、规范进行梳理、整合,即能为系统所用。在本系统中,绿化生长情况指标来源于浙江段制定的相关保护管理办法。1.1.3指标项数值表示的科学性

有了科学的监测指标,就要在系统中科学地表达出来。如果监测指标都用文字描述来表现,就不够直观及量化,系统的汇总、统计、分析、评估、风险模型等功能也不能实现。在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中,我们将监测指标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分别用数值型、字符型、逻辑型3种方式表示,对水位情况等可量化指标采用数值型指标,超过或未达到合理数值就进行预警;交通可达性等监测项采用逻辑型指标;对于一些用数值型或逻辑型指标表达不清的,则采用字符型方式,这一类指标在系统中占小部分比例,主要集中在保障体系的监测指标上。通过系统中3种指标类型的划分,将监测内容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保障了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