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合集下载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苏轼诗词英译对比

苏轼诗词英译对比

苏轼诗词英译对比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然而,苏轼的作品仅在中国传播,对于外国人来说,苏轼的诗词并不易于理解。

因此,英译对比成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欣赏苏轼诗词的途径。

英译对比是将苏轼的原诗进行翻译,并与中文原文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传达苏轼的诗意。

这种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境和情感。

以下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的中英译对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英文翻译:When will the moon be bright and clear?I raise my cup and ask the sky.I don't know the palaces in the heavenly realms,What year is it tonight?I wish to ride the wind and return,But I fear the coldness of the jade halls,High above in the misty heights.Dancing and playing with my clear shadow,How can it compare to being in the human world?通过对比中英文翻译,我们可以看到英文翻译更加直观地表达了苏轼的意境。

英文翻译使用了更加形象的表述方式,让读者更容易想象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然而,英译对比也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工作需要更多的细致琢磨和调整。

诗词的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苏轼的诗词英译对比为外国读者提供了更好地欣赏苏轼作品的途径。

通过对比中英文翻译,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唐诗《静夜思》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被许多译者翻译成英文。

本文将从译意、译味、译境三个角度比较四个英译本,包括: 1. Pound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Waley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Yip版:Moonlight before my bed,Mayb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 and see the moon,Lower it and think of home.4. Watson版:Tonight at my bedside, the bright moonlight,Like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watch the bright moon,And lower it, thinking of my homeland.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译意方面,四个版本都保留了原文的意思,没有偏离原意。

在译味方面,Pound版和Waley版使用了相同的译法,用“明月光”来表达月光的亮度,而Yip版和Watson版则用“Moonlight”和“bright moonlight”来表达。

另外,Pound版和Waley版用“疑是地上霜”来表达月光下的景象,而Yip版和Watson版则用“Maybe frost on the ground”和“Like fros t on the ground”来表达。

在译境方面,Pound版和Waley版都使用了“故乡”这一汉语独有的词汇,而Yip版和Watson版则使用了“homeland”。

另外,Watson版将“Tonight”加入到了译文中,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是一个夜晚的情景。

综上所述,四个英译本都有其优缺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汉语纯理功能对比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汉语纯理功能对比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汉语纯理功能对比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杜甫以送别好友孟浩然为题材,描绘了黄鹤楼秋风凄凉的景象,表达了离情别绪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英汉语的纯理功能对比来分析这首诗的翻译。

首先,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英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善于使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来描绘物体的属性和状态,而汉语则通过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来表达。

比如,诗中的“黄鹤楼”一词,英文翻译可以用“Yellow Crane Tower”来表示,黄色和鹤都是形容词形式,而汉语中可以通过“在黄鹤楼上”的方式来表达,使用了动词“在”和名词“楼”。

在具体的描写中,英语可能更喜欢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汉语则更多地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来描述。

其次,在语法结构上,英汉语也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偏向于使用并列句和独立句式来表达思想,而英语中更多地使用从句和复合句,通过连接词来进行逻辑和语义的连接。

对于这首诗来说,英语译文可能会使用复合句来解释诗中的意思,而汉语原文可能以简单的并列句来表达。

比如,“昔日战鼓何玄黄,大河之北还金千”这一句中,汉语原文使用了并列句的方式表达两个意思,而英语可能会用一个复合句来解释这两个意思的逻辑关系。

最后,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中,英汉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描绘意象和表达情感,而汉语则更偏向于使用直接的描述和陈述。

比如,诗中的“沙鸥翔集(flock of sand martin)”和“云雾生晦(mists obstructing the view)”这两个意象,英语翻译可能会使用比喻来表达,而汉语原文则直接描写了景象。

在情感的表达上,英语可能更善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绘情感的强弱和程度,而汉语则更善于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来描述情感的动态变化。

总体来说,英汉语在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在景物描写、语法结构和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兰亭集序》译文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兰亭集序》译文

从英汉对比角度看《兰亭集序》译文作者:刘静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1期一、引言《兰亭集序》是我国古典巨作,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

全文语言简洁而层次分明,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韵律和谐。

原文是文言文题材,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运用大量的英汉对比研究知识笔者在翻译该篇文章的时候主要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尽量还原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利用英汉对比知识,使译文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从而达到“达”和“雅”的标准。

二、翻译方法和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源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中心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因此形成了汉语模糊性、感受性、整体性、和后遗性的特点。

英语发源于海洋型地理环境的西方文化,具备科学性、演绎性、前瞻性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作指导。

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与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

在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需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以译出上乘佳作。

三、汉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方法1.静态和动态。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中有多个实义动词,反映出汉语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的特点,表达呈动态倾向。

而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含有动作意味的概念转化成非谓语动词以及名词、介词来表达。

因此核心词是“look forward”,其他的转化为非谓语动词形式。

另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也采用非谓语动词的翻译方法。

静态与动态差别是英语与汉语的显著差异。

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常借助于名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来表达,句中少有动词。

相反,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动词甚至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因此常常是一句出现若干个动词。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从英汉对比角度谈《兰亭集序》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角度谈《兰亭集序》的翻译

在英语 学习中 ,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要做好翻译 ,研究 两种语 言 的特点是必要的 。现代英语属 于综合—分析语 ,而汉语则是典 型的分 析语 。从英汉语言 的句法特点来看 ,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 。 因此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就应该把握好两种语言的侧重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 的一种 书面语言 ,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 通过文言文能更好 的研究古人的语 言、习俗 、社会文化等 ,也是其他 国家和民族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窗 口。文 言文 的特点是 :单音节 为主 ,言文分离 ,行文简练。其文体种类 繁多 , 与现代英语在谴词造 句方面有着 巨大 的差异 ,这就给翻译 带来 了很大 的难度 。如何在英译 时既保存 其原有 的表达形式 ,又 留有 中国文化 的内涵 ;既符合 欧美 人的思维 ,又不让人误解其作者 的原意呢?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文 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它更是一 门艺术 ,是用 语 言来表达的一 门艺术 , 是科学性的再创作 。中国古典名篇 《 兰亭集 序 》是 “ 书圣”王羲之行 书的代表作 ,不仅是为后世 争相 临摹 的书法 精品 ,更是一篇情感真挚 、见识高远 、文辞简练的优 秀散文 ,因此流 传了一千多年。本 文从英汉对 比的角度 ,分析了笔者在翻译 《 兰亭集 序 》中应用的译法及其原因 , 对 文学翻译 以及经典古文翻译做粗浅 的 “ Nhomakorabea“

英语句 子注重显性接应 ,具有完整的结构 ,以形 显义 , 其形合手 段包涵三种情况 :一是频繁使 用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 系代 词、 关系副词 、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 ,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 连 词 ,用来连接词 、词组 、分句或状语从句 ;二是大量使用介词 ;三是 其他连接手段 ,如词类 的形态变化 , 代词 的广泛使用 i t 和t h e r e 作替补 词起连接作用等。汉语造句注重隐形 连贯, 按照逻辑事理排列词句 ,注 重 功能 和意义 ,强调 以神统形。主要靠 短句 的连 串,句子 内部意义的 连 贯等组成 。其意合手段主要有 : 语序 法、缩 紧句 、一些典型的修辞 手段 ,如反复、排 比、 对偶 、对照等。 汉语和英语 在句法上形合 与意合的差异 ,源于 中西方不 同的思 维方式 和哲学观 。中国文化主张 “ 天人合一” “ 天人合德” ,所以生 存 意识格外强烈 ,形象思维也异常突出 ,比较 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 象 。体现在语 言上,则偏重心理 ,注重句子的内在联 系及整体语义 , 往往忽略语言形式和词 汇形态 ,这就造就成了汉语 重意合 的特点 。相 反 ,西方文化却倡导 “ 天人相分” 、 “ 人定胜天” , 科技意识 比较发 达, 抽 象思维明显 ,而且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 研究。因此这种分 析性思维方式反映在语 言上就使英语呈现出重形合的外在特征 。英语 重形合 而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在 《 兰亭集序 》 英译中有充分的体现 。 1《 兰亭集序 》中的语序及其英译 “ 列座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 叙 幽情 。”翻译为 : “ S e a t e d b y t h e b a n k o f b r o o k ,p e o p l e w i l l s t i l l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形合与意合是汉英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

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标签:《天净沙·秋思》形合意合诗歌翻译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他类型的文字,如小说、剧本、散文及字幕等,其英译有三个色彩鲜明的特点。

1.中国古诗尤重韵律美,“音美”是诗歌的第一考量。

一首流传之广的好诗首先要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很多中国古诗起初都是可以作为歌曲传唱的,所以悦耳尤为重要。

2.不同诗歌类型都有特色鲜明的句法,一般具有一字一音一意的特点。

诗歌语言力求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可描景抒意。

在写法上,中国古诗尤重意合,所以在句法上删减了连接词或逻辑词的使用,这一点和极重形合、行文上需要功能词辅佐的英文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此点是古诗英译中需要弥合的重点。

3.意境难描。

“画虎画皮难画骨”,译诗译形难译境。

立意深远,境界幽深是一首好诗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然而,在翻译中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意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丢失原文中的意境美。

二、《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文之比较本文选取了施文林(Wayne Schlepp),丁祖鑫和伯顿·拉夫尔(Burton Raffel),以及许淵冲四位大家共三个版本的英译,并对照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对不同译法进行分析,以图找到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文档资料

《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文档资料

《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文档资料《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一: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river-snow.(Translated by Witter Bynner, 摘自文殊选注《诗词英译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译文二:The Snowbound River。

O’v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 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吴钧陶编译《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文白对照)》,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1 原作分析及序言在对比这篇五言绝句的英译本之前,笔者对这首诗的意境及作者柳宗元写这首诗词时的心境及时令做了充分了解。

这有助于笔者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更好地对诗词的英译本进行较有把握的评析。

整个诗句总共只有二十二个字(含标题),它主要的大意是: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英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不同英译的对比分析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T译:When did this glorious moon begin to be?/ Cup in hand,I asked of the azure sky.许译:How long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Wine-cup in hand,I ask the sky.两种译法中典型的差别有两处,第一:glorious和bright之间的不同,在这里,笔者认为glorious要比bright更加高明,因为glorious还有壮丽辉煌之意,较bright更能突出中秋之夜景色的美好。

第二:azure的使用。

azure意为天蓝、蔚蓝,但笔者认为此处的azure不必刻意添加,因为时间已是夜晚,蔚蓝的天空其实并不可见,“青天”实为诗人心中所想,简单的sky已足够。

加上azure反而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

2. 不知天上宫阙T译:And wondered in the palaces of the air许译: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这两句词为设问句,两种译法结构上均可接受,但在T译中的palaces有些不妥,因为“宫阙”实指嫦娥仙子的广寒宫,复数的使用让人颇有微词。

3. 我欲乘风归去T译:Yes,I would wish to mount the winds and wander there at home许译: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 fly苏轼此时被贬密州,但他一直想要再次为朝廷国家效力,因此,此处的“乘风归去”不仅指现实中的乘风而走,也带有想要再次回到朝廷之意。

因此,此处T译的wander there at home,并不如许先生的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 fly更能表达这一种双关的意味。

英汉对比视角看《兰亭集序》翻译

英汉对比视角看《兰亭集序》翻译

口 英 汉 语 言 的 整 体 特 点
古英语 是典 型 的综 合语 ,其特 征在 于用 形 态变化 来 表达语 法关 系。而发展 成现 代英语 之后 ,除保 留综合诵 的某些 特征之外 ,也具 备 了分析语 的特点 。现代 英语 的 形 态变 化虽然 已不像 典型 的综合语 那么 复杂 ,但 仍有 形 态变化 、相 对固定 的词序及 丰富 的虚词 ,故现代 英语 被
2 0 口 结 语
认 为 是 汉 综 语 合 是 分 典 析 型 语 的 。 分 ( 析 连 语 淑 能 , 1 9 9 3 ) 没有 严格 意 义 的形态 变 化 ,

如果把科 技行业 的各个 领域看作 一棵树 ,每一 领域 的术语就是 其枝 叶 ,可见科 技术语 翻译对 于我 国科技 及 翻译行业 发展 的重 要性 。本 论文通 过对环境 科技论 文汉 译 英时术语 翻译策 略的 阐释 ,得 出结 论 :忌 字对字 ,由 于中英 文之间语法 、表述 、意义等 方面 的不 同,中文英 译 ,尤 其是 术语 英 泽 时需 杜 绝 字对 字 的组 合 ;锱铢 必 究 ,需多 方考证才 能最终确 定术语 的准确译 文 ( 包 括有 效利用网络资源 ,查 阅纸质 文件等 ) ;分 类处理 ,将术语
2 0 0 1 )针对 常规翻译概念 中不可译 的问题提 出的 ,包括

如论 文 中出现 的外 国人 名 Ma . h a t 直接移用到译文 中即可 ,“ J a c o b i a n 矩阵”翻译时处理 t a ,由于 两 翻 译 ”手段 。再如 以下句子黑体 字的翻译 。 例4 . 原文 :案例中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值利用模拟程序 GMS 中的MoD F L ow 模块和 MT 3 D MS 模块正演计算得到 。 译 文 :I n t h e c a s e , t h e p o l l u t a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mo n i — t o i t n g v a l u e i s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f o r wa r d c a l c u l a t i o n b y ma k - i n g u s e o f t h e MODF L OW mo d u l e a n d t h e MT 3 DMS mo d u l e i n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GMS .

江雪 赏析 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江雪 赏析 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江雪》中的情境在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江雪》中所刻画的情景和意境,并从其中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文为模板,对其在静态和动态翻译表达方面作了详细的对比。

文章还对“独钓寒江雪”的理解作了详细分析,对本诗的“诗眼”——“钓”字应当如何翻译作了深刻的讨论。

关键词:《江雪》;情景;静态;动态;独钓寒江雪。

I.背景与寓意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江雪》仅二十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然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词句,勾勒出一幅冷气透骨、意境开阔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荒寂的气氛,给人一种孤独不屈的情绪。

粗一看,这首诗似乎是感叹人民群众的劳苦凄凉——大雪纷飞冰冷天气还要外出钓鱼以养家糊口。

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了解作者作诗当时的背景的话,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发起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但新政权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荒凉的永州。

《江雪》就是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政治气候险恶的背景下创作的。

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寄托着诗人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天地的寥廓,烘托出天气的寒冷。

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点落在一叶扁舟和一个老渔翁上。

用“孤”和“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

在写法上,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以冷衬热,寒气袭人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赤子情怀,那内心世界是热烈涌动而充满向往的。

目前,学术界对《江雪》的意境也作了深入探讨,存在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吴小如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诗人的主观意图是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

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

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摘要]本文旨在以英译唐诗“静夜思”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宴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原诗译诗汉语古诗外译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外翻译家们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英国的阿瑟·韦利、美国的埃兹拉·庞德、中国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许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提出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现在,让我们将《静夜思》的各种译文对比如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一:Night MeditationIn front Of my flooded with moon-beam. I mismokforfrost appearsontheflo-or;Lifting my head trying tO watch the moon,I drooped again for missing our hometown.资深作家、诗人、翻译家林健民先生首创了独具一格的“整齐美”译法。

一是务求准确,不为勉强拼凑英语韵脚而伤害诗的内容和意境;二是每首每句的节奏和长短都整整齐齐,保持了中国古诗特有的形式美。

原诗每句只有五字,他也只用了七至八个单词,使每行的音节数目基本相同。

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样译文达到了形似。

用moonbeam(a ray of moonlight)来翻译“明月光”,加强了形象美。

用droop译“低头”也反映出情绪低落之感,起到双关的效果。

林健民的译文充分再现了原诗的特色,保存了原诗的形式与韵味,尤其突。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译者简介
朱纯深,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现为香 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 长年从事与翻译有关的教学研究工作。主 要译作有:《自深深处》《古意新声》 《似余(煜)者死 》等。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著名翻译家。合 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 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 产生了广泛影响。
裹”之意,动作意味过于浓烈,置于此时安详、宁静的之 氛围中,略少几分贴切。
第六段: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 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朱译:The moonlight is streaming down through the foliage, casting bushy shadows on the ground from high above, dark and checkered, like an army of ghosts; whereas the benign figures of the drooping willows, here and there, look like paintings on the lotus leaves.
(选词角度) upset: afflicted with or marked by anxious uneasiness or trouble or grief; thrown into a state of disarray or confusion 表 示陷入了一种彷徨困惑焦虑不安的状态,心 情难以平静;而restless: unable to relax or be still; worried and uneasy 简单表示精神不能放 松,焦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upset更能 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本文的目的是对比赏析《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并对它们的优劣势、不同之处以及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体现进行分析。

首先,《荷塘月色》是一首民间抒情诗,描绘了荷塘充满神秘气息的景色,具有浓浓的怀旧情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诗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苏轼的《桃花源记》中,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一方面,顶尖学者Antony Wildey对《荷塘月色》的英译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原则。

他的译文是完全按照中国的文化观念将文字重新排列,以便英语读者能够读懂。

他的译文也恰到好处地用英语语言表达出了诗歌的含义,使诗歌更加贴近中国文化,并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神秘的怀旧情怀。

另一方面,David Hinton对《荷塘月色》的英译更加接近原文。

他的译文从句子结构到词汇的使用都更加贴近原文,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他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古韵和神秘气息,而且更加贴近中文的节奏,以及中国的文化元素,并让英语读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从Antony Wildey和David Hinton的英译可以看出,译者们在试图保持原文内容的同时,也试图将中国文化的含义传达到英语读者中去。

而且,他们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于传达原文情感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英译者们能够很好地体会到抒情的氛围。

最后,这两位译者的英译本为《荷塘月色》提供了丰富的阐释,
使深奥的诗歌可以更加深入地被英语读者所理解。

此外,这两位译者也为译者们提供了一个积极探索英汉文化差异的好机会,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珍贵,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与历史的美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原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瀑布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

笔者调查发现,很多人误以为“香炉”是寺庙中焚香的器皿,事实上,此句中的香炉峰为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因形似香炉且在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因此,如果译者对此不了解,就很容易把“香炉峰”误译为“香炉”。

此外,一个“生”字把处于静态的香炉峰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他用了英文动词“exhales”(意为“呼气、散发”)将香炉峰拟人化,使读者感觉到此景好似就在眼前。

而王诺合译的译文则用了动词“rise”,同样表达了烟雾氤氲环绕庐山的景象,但是不如许先生的“exhale”贴切恰当。

笔者分析发现,在许先生的译文中,原诗中的“紫”未译出。

在日照下,山顶烟雾呈紫色散出,故笔者认为,译文中如果缺少了“紫”这一颜色词汇,就难以贴切地表达当时李白所看到的景象。

而王诺合译的译文则很好地直译为“Purple smoke”。

从整体上来说,两篇译文都很好地表达了瀑布的背景。

原诗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瀑布本是飞流直下,是动态的,但诗人李白却用了一个“挂”字,以静显动,更加惟妙惟肖。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他译为“upended stream”,这里用了被动式,充分运用了“英语重被动”这一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瀑布倒挂于苍穹的景象。

在王诺合译的译文中,“遥看瀑布挂前川”被译为“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虽然两种译文都表达了原诗的内容,但是在动词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许先生的译文要略好于王诺合译的译文。

然而,“遥看”一词在许的译文中却没有被译出,使人感觉不到当时诗人站在远处看瀑布的情景,在王诺合译的译文中,“遥看”被直译为“far away I see…”,这种译法仿佛使读者置身于诗人当时观瀑时的位置,显得更加生动传神。

原诗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使瀑布更加显示出气势恢宏,“飞流直下”显出了瀑布的快、急和稳,“三千尺”这一虚设的高度勾勒出了瀑布之高。

在这一句中,许译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王诺合译为“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 ousand feet/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两种译法均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出原诗在瀑布描写上的磅礴之势,在内容上与原文做到了对等。

原诗第四句中的一个“疑”字活灵活现,引人遐想。

“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为了回应第三句中的“三千尺”这一夸张用法。

许的译文中用了“as if”来表达“疑”这一词,但在王诺合译,“疑”译为“I think”,不如许的译文贴切。

从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和王诺合译的译文来看,两者都忠实于原诗,很好地表达了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相较之下,许的译文更胜一筹。

因此,我们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考虑忠实于原诗内容,尽可能完美地展现原诗情感。

二、形式差异英汉诗歌在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注重节奏、音韵、格律、诗段的变化、音节的配合以及修辞的运用。

但是在格律上,中文古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英文为三步、四步、五步、六步、七步(抑扬、扬抑)格(步:音步,即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组合)。

在押韵上,汉诗中多见偶数行押韵;英诗中多见每两行押韵(AABB)或隔行押韵(ABAB)。

在节奏上,汉诗讲究平仄,而英诗则讲究抑扬。

《望庐山瀑布》一诗在汉诗中属于典型的七言绝句,在韵律和节奏上,原诗采用了AABA的形式,即“烟”“川”和“天”,许渊冲先生的译本用了“cloud”“loud”和“high”“sky”,严格遵守了英诗中的每两行押韵,即AABB形式。

在动词的选择上,原诗运用了“生”“挂”和“落”,后两者在汉语中都属重读,在许先生的译本中,他很好地采用了英文中的两个动词“upended”和“dashes down”,两者都包含了英语中的爆破音“d”,王诺合译本中则用了“rise”“hangs”和“spilling”来翻译原诗中的“生”“挂”和“落”。

从形式上看,两个英译本都是以诗译诗,但不同的是,许译本采用了格律体,而王诺合译的版本采用了自由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诺合译的版本把李白的韵律诗译成了风格迥异的自由诗,抛却了原有的韵律规则,着重表达了诗人的自由浪漫之情。

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刘苾庆认为,“这其中还牵扯到了汉英语言时与体的差异,英语中的时态和体态主要通过动词的曲折变化体系表现出来;汉语也有‘时’和‘体’,不过汉语的时态和体态较为松散和模糊,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的。

”[3]许和王诺合译的两个译本都采用了一般现在时,在时态的运用上使人感觉此景好像就在眼前,是译本的出色之处。

从两种译本来看,许渊冲先生的版本从形式上来讲更符合原诗,更值得采纳;王诺合译的版本虽然抛却了原诗的格律形式,采用了自由体,但是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也不失为成功的译作。

三、风格差异索绪尔认为语言结构是由水平的组合关系和垂直的聚合关系之间的互动。

[4]英语重组合关系,而汉语重聚合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简洁精练,行文流畅,讲究押韵对仗,诗人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李白的诗歌创作常常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和神奇的想象,既有浩瀚蓬勃的壮观奇景,又有浑然天成的美丽意境,美不胜收。

原诗《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由衷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惊叹,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及对自由的向往。

全诗清新自然,简洁精练。

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让译诗与原诗在风格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实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中,译诗的风格基本与原诗保持了一致。

原诗语言字字珠玑,译诗语言也简洁精练,尤其是最后一句译诗“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 ll from azure sky.”,用“as if”来对应原诗中的“疑是”,这样的译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所以,无论是从语言风格还是流派风格来说,许先生的译本都做到了忠实于原诗,可谓恰到好处。

相较而言,王诺合译本在语言上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风格上与原诗不符,原诗采用了七言绝句,而译诗则运用了自由体。

诗中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最能表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景象的热爱,王诺合译为“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Spilling to the ear th from the heavens.”笔者认为,“I think”一词不如“As if”传神,后者能更好地表达当时诗人看到浩瀚的大自然景象时所流露的情感。

四、结语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故用英语译出汉语本身的韵味并非易事。

尤其是中国的古诗本身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要想把中国古诗中的文化原封不动地通过译文流露出来,必然要求译者对原诗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与原诗贴切。

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和王诺合译本都堪称上乘之作,从内容上讲,两者都忠实地再现了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形式上,许先生的译诗采用格律体,相比王诺合译本的自由体,格律体更符合原诗七言绝句的形式;在风格上,两者都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简洁精练的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欲要译好一首诗,首先对原作要有透彻的理解,而要想透彻理解必须抓住“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要素。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成为一篇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1]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84.[3]刘苾庆.新编英汉对比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Saussure Ferdinand.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Z].WadeBaskin. London: Pefer Owen Limited,1960.(崔阳阳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