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
《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
2)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3)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
4)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共同进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宋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
3)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2、难点:诗与词的区别;诗词各流派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及回忆熟悉的唐诗宋词2、教师准备:①指导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②制作多媒体课件。
③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二、导入新课师:我们班肯定有很多同学去过诗城广场,那么你们在诗城广场看到了些什么,除了很多人以外还有什么呢?有很多诗人和词人的塑像,还有很多这些诗人和词的诗词。
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上的主题:唐诗宋词。
师:说到唐诗宋词大家已经学过很多,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在你们心目中唐诗宋词是怎么样的。
生:句子优美、抒发内心的感情、对国家的热爱。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唐诗宋词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魅力,用大家的激情,用你们优美的语言来吟诗诵词。
生:《鹅》、《春晓》、《静夜诗》。
师:下面我们两个小组来比赛,好,先这边的同学《草》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节选)另外一组《登鹳雀楼》王之涣,《春望》杜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 教案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2.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3.板书课题,解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这首诗就是描写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4.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导致病故,年五十二岁。
二、初学古诗,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2.指名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及反思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022年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1. 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 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 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第1课时《浣溪沙》《采桑子》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顶峰,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新课教学浣溪沙【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听示范朗读明确: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单独地走来走去。
赏析〔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明确: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清楚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明确: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明确: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知名的原因。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七年级下,唐诗与宋词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田园诗人
唐诗与宋词
鸟鸣涧
首 页 导 入 华光万丈的唐诗 多彩缤纷的宋词 学习与探究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渭城曲
王维
701~761 字摩诘 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外号“诗佛”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唐诗与宋词
首 页 导 入 华光万丈的唐诗 多彩缤纷的宋词 学习与探究
首 页 导 入 华光万丈的唐诗 多彩缤纷的宋词 学习与探究
华光万丈的唐诗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唐诗与宋词
地 位: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
首 页 导 入 华光万丈的唐诗 多彩缤纷的宋词 学习与探究
特
诗人众多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点: 流派纷呈 艺术水平高超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揭露封建社会黑暗;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陈子昂 描绘边疆奇异风光;倾诉个人抱负遭遇;
代表作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 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声声慢》《醉花阴》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唐诗与宋词
首 页 导 入 华光万丈的唐诗 多彩缤纷的宋词 学习与探究
李清照《声声慢》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唐诗与宋词
首 页 导 入 华光万丈的唐诗 多彩缤纷的宋词 学习与探究
李清照《醉花阴》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
715~769 河南省南阳人 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九学习主题 第4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3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
过渡: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读诗,那么诗人孟浩然到底写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理解诗意。
同学们知道怎么来理解一首诗的诗意吗?(指名说)
是的,要想理解诗意,我们必须要知道每个字或者大部分字的意思,然后加上我们的想象和推测来串词成句就可以基本掌握诗意了。下面老师给你们找到了部分词语的意思,我们看一看,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词成句理解诗意。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3、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反馈
1、指名读古诗,师指导节奏等。
2、指名结合所学介绍作者。
师出示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曾任杭州知州,整治西湖。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有创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自然,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填词开豪放一派,气势雄浑,豪迈不羁,对后来很有影响。
3、指名理解诗意。
出示诗意:
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过渡:同学们自学的不错,下面老师来补充几点。
三、教师点拨
1、读了全诗,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好?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唐诗与宋词的教案
唐诗与宋词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唐诗与宋词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唐诗与宋词的能力;3. 培养学生仿写和创作唐诗与宋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欣赏;2. 宋词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欣赏;3. 唐诗与宋词的比较分析;4. 唐诗与宋词的仿写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唐宋文学家的肖像画或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唐诗:介绍唐代文化繁荣的背景,解释唐诗的特点,如五言绝句、格律工整、意境深远等,并欣赏杜甫、李白等代表作品。
b. 宋词: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如自由闲适、含蓄婉约、语言优美等,并欣赏苏轼、李清照等代表作品。
3. 比较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唐诗与宋词的比较分析,从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探究两者的异同,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欣赏赏析:选择唐诗与宋词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共同欣赏,从诗意、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5. 仿写与创作:提供一些经典的唐诗与宋词的开放式题目,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并给予指导和反馈,同时鼓励有创作欲望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作。
6.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唐诗与宋词仿作或创作,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贡献等进行评价。
2. 学生成果评估:通过学生的唐诗与宋词仿作或创作的质量、创意等进行评价。
3. 小组讨论汇报评价:根据小组之间的比较分析汇报、讨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等进行评价。
五、拓展活动:1. 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经典的唐诗与宋词合集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阅读和欣赏。
2.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一个唐诗与宋词的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 古典文学创作社团: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自发组织文学创作社团,进行更深入的唐诗与宋词创作和交流。
六、教学资源:1. 相关文学作品:杜甫、李白的唐诗,苏轼、李清照的宋词等。
《唐诗与宋词》教案
第18课唐诗与宋词一、教学设想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本课着重介绍了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他们的代表作,宋朝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和他们的代表作。
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一、华光万丈的唐代诗人;二、多彩缤纷的宋词。
鉴于初中生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唐诗,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比较熟悉。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编演小品,通过自己的表演向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的诗人,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爱。
然后通过讨论,教师总结,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对于宋词,学生应该还比较陌生。
老师可通过播放部分词的flash作品,采用分析和诱导的办法使学生认识宋词,了解宋词。
最后通过练习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并理解他们作品的突出特点。
(2)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合作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学习唐诗,体验唐诗的韵味与诗意,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
(2)通过欣赏播放宋词的flash动画作品,教师分析,学生讨论完成,学习宋词,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
1: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2:难点:(1)诗与词的区别(2)诗词各流派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上一课内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资治通鉴》分别是什么样的书?二、讲授新课(一)、华光万丈的唐诗同学们喜欢古代的诗歌吗?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有哪些?能不能一起背一背我们熟悉的唐诗?《春晓》、《朝辞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两朵奇葩:唐诗和宋词。
1、唐诗概况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
有名有姓的的2300多位唐朝诗人,创作了近5万首诗歌。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诗与宋词》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唐诗与宋词的过程中,既能提高文学素养,又能获得心灵上的滋养。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唐诗或宋词,要求符合所选诗词的格律和风格。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经典诗句和修辞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共同欣赏、讨论唐诗与宋词,促进家庭亲子互动,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5.小组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在下一节课前进行一次诗词鉴赏分学介绍诗词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并分享组内成员的创作体会。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诗与宋词》教案、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唐诗与宋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唐诗与宋词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作品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唐诗与宋词繁荣的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朗读、背诵、解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唐诗或宋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唐诗与宋词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和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唐诗与宋词的感悟和热爱。
3.教师强调学习唐诗与宋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多媒体课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指名试读,评议。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意思是“兴致”,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带着对题目的理解,齐读古诗。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夏季,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村庄儿女:昼耘田、夜绩麻;童孙:学种瓜)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基于学情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和表达画面,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时依照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般步骤,设计了诵读古诗、理解大意、想象画面、拓展延伸的教学板块,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了解古诗,感受古诗内在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对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杨万里目睹暮春时新绿景色和儿童“追蝶”时的快乐与兴奋之情,感受范成大诗中田园生活的忙碌与闲趣。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初次接触宋词,从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想象并表达村居画面,体会词作中蕴藏的情感。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2个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营造氛围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新学期、新的单元的学习。
在这里,我们会偶遇纯朴的乡村,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理解诗题,初读古诗1.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注释理解:“四时”,指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杂”,平舌音;“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介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系列古诗:范成大看遍了乡村四季不同的景色,写了一系列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初夏时节。
2.自由朗读。
(1)扫除读诗障碍,重点指导:篱:教写“篱”字,引导学生关注竹字头,出示图片理解词义。
唐诗与宋词教案
唐诗与宋词教案教案标题:唐诗与宋词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能够鉴赏并理解唐诗与宋词的优秀作品;3. 能够运用唐诗与宋词的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学内容:1. 唐诗的特点和代表作品a. 了解唐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b. 分析唐诗的艺术特点,如格律、意境、修辞手法等;c. 鉴赏并解读几首经典的唐诗作品。
2. 宋词的特点和代表作品a. 了解宋词的起源和发展背景;b. 分析宋词的艺术特点,如韵律、意境、写景手法等;c. 鉴赏并解读几首经典的宋词作品。
3. 唐诗与宋词的比较与对比a. 分析唐诗与宋词在题材、表达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b. 鉴赏并对比几首唐诗与宋词,探讨其共性和特色。
4. 创作与表达a. 学习并运用唐诗与宋词的写作技巧,如运用修辞手法、写景描写等;b. 指导学生进行唐诗与宋词的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几首经典的唐诗与宋词,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唐诗与宋词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鉴赏与解读:选择几首经典的唐诗与宋词,进行逐句解读和鉴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比较与对比:选择几首唐诗与宋词,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并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创作与表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唐诗与宋词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
教学资源:1. 经典唐诗与宋词的选集;2. PPT或课件,用于展示诗词、讲解知识点和示范创作;3. 黑板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创作和讨论结果。
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创作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其运用唐诗与宋词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在这两个时代,涌现出了大批的诗人词人,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都留下了不朽的名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宋时期的三首诗词。
听。
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来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笔记。
标出节奏。
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诗词。
行路难整体ຫໍສະໝຸດ 知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文本探究
1、诗的首联给我们写了些什么?
明确:首联叙事,交代了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被贬时间的漫长。表现了诗人被贬时痛苦而又寂寞的心情。
唐诗宋词-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群文拓展阅读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群文拓展阅读部编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群文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群文阅读拓展,感悟送别诗中不一样的送别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难点: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悟送别诗中不一样的送别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曾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伤离别!在我们祖国文化的诗词瑰宝中,送别诗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经典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从诗题中,你读出了什么?3.李白写这首诗时,正值年轻快意,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此时已诗篇誉满天下,因此,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这对友人在短暂的重聚之后,又将各奔东西,李白情不自禁吟诵出这脍炙人口的名篇(再读课题)。
二、新授1.那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着怎样的情谊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古诗。
2.孩子们,诗中有画,画中有景,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请你们默读,圈一圈,画一画。
3.作者描写的景物可真多呀!那么他是想表达什么呢?你们能借助老师的提示,跟同桌说一说吗?4.谁来接着描述下两句?指名说,相机给孩子示范读。
5.孩子们,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来齐读古诗。
读着读着,你们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6.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肯离去,他此时内心会想些什么呢?7.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记事和写景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下面几首诗,你们快速浏览诗题,能发现这三首诗的共同点吗?(都是送别诗)相同之中又有不同,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喜欢的一首进行品读感悟,去发觉它们之间不一样的送别情!三、拓展(一)《送李端》唐卢纶1.哪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读着读着,你看到了哪些景?2.你们都是善于捕捉“字眼”的孩子,那从“衰草”“寒云”“暮雪”等词语中,你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悲伤、难过)(“悲”“掩泪”)从这些字词中,我们读到了诗人心中的“感伤”(板书: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
2)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3)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
4)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共同进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宋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
3)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2、难点:诗与词的区别;诗词各流派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及回忆熟悉的唐诗宋词2、教师准备:①指导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②制作多媒体课件。
③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二、导入新课师:我们班肯定有很多同学去过诗城广场,那么你们在诗城广场看到了些什么,除了很多人以外还有什么呢?有很多诗人和词人的塑像,还有很多这些诗人和词的诗词。
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上的主题:唐诗宋词。
师:说到唐诗宋词大家已经学过很多,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在你们心目中唐诗宋词是怎么样的。
生:句子优美、抒发内心的感情、对国家的热爱。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唐诗宋词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魅力,用大家的激情,用你们优美的语言来吟诗诵词。
生:《鹅》、《春晓》、《静夜诗》。
师:下面我们两个小组来比赛,好,先这边的同学《草》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节选)另外一组《登鹳雀楼》王之涣,《春望》杜甫。
师:好了,其实唐诗宋词还有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诗宋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文学,说起唐诗宋词我们就要说到与之相关的诗人和词人,比如你们了解到的有哪些?生: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柳宗元、韩愈、李商隐、高适、王勃、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师:诗人和词人非常非常多,那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诗人和词人,你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子的,用简单的语言。
生:李白的诗很豪迈飘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的诗很真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好了,大家都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来看下其实在唐宋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非常重要影响的有哪些诗人及词人呢?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和词人,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李白和杜甫的诗,他们的诗各自有什么特点。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的时候感受一下它的特点。
生:教材107页小字特点:夸张、豪放,感情激荡,场面壮观。
师:所以我们把李白称为哪一流派的诗人。
生:浪漫主义。
师:我们把这种比较夸张,用了很多想象、气势非常激荡的创作风格,称为浪漫主义。
李白的诗比较夸张,所以我们赋予李白一个很好听的称呼为诗仙。
那么再来看一下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
生:教材107页小字。
师:与李白相比有什么特点呢?生:爱国情怀。
师:其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杜甫比较爱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说明杜甫比较爱国,还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呢?对,和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比较真实,所以诗称“诗史”人称“诗圣”,那他是属于哪一流派的诗人。
生:现实主义诗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居易的诗,白居易诗的风格与李白、杜甫相比比较接近哪一个?请大家一起朗诵《卖炭翁》白居易(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与杜甫比较接近,通俗易懂。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两位词人,一位是李清照,一位是苏轼。
下面请这边的同学来朗诵一下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酸苦、不高兴、忧伤。
师:李清照是哪一个流派的词人,特点是什么?生:婉约派比较的细腻、含蓄、婉约师:而苏轼和李清照相比怎么样呢?生:豪放飘逸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豪放词的创始人)。
师:好,下面请这边的同学朗诵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辛弃疾的词,与苏轼李清照相比更接近哪一个。
(听名人朗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可以小声的跟着读。
师:辛弃疾的词更接近哪个人?生:苏轼豪放派。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诗人和词人作了一系列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对此进行归纳师:其实当时的诗词除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之外,还有一些流派,如边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田园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宋时候诗词流派相当多,每位诗人和词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两个活动,第一个就是:通过“吟诗诵词”、“走进诗人词人”,唐诗宋词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生:博大精深、陶冶人的情操,受到教育、很美、情感丰富。
师:很多都成为千古绝句,表明它的文学创作水平高超,大家吟都吟不完,(比如唐诗近5万首,宋词9万多首)说明唐诗宋词很多,诗人和词人也很多,我们还了解到不同的诗人和词人有不同的特点。
(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流派纷呈、艺术创作水平高超)师:这就是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教材上有请大家勾画下来。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屏幕上,既然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了文学魅力,第二个活动:从诗词中感知历史。
那么究竟从诗词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多媒体上展示杜甫的诗)。
《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大家一起读读第一首,看你们能感受到唐朝的一种什么情况?(开元盛世,和平繁荣)那么另一首《春望》你能感受到唐朝的什么情况?(衰落,落破)我们真正的能感受到杜甫的诗是属于哪一流派的?(现实主义)师:所以我们把杜甫人称为诗圣,诗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主要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所以我们从诗中可不可以感知历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宋朝的词,(屏幕上显示)《示儿》诗人:陆游朝代:南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 gū)。
师:这两首诗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情况?(动荡不安、分裂)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感知历史,那么诗词和历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诗词是对现实社会的写照)诗词是一种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感知历史,这就是诗词的史学价值。
那么文学作品是对历史的反映,文学作品是不是就是历史呢?(不是,带有文学色彩,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了解了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这些都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魅力背后的一些东西,是什么赋予了它这么大的魅力即唐诗宋词为什么这么繁荣?师:大家想想现在这么多的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诗词是有什么人写的(诗人词人),那么就需要他们具备什么(能力,才华横溢,爱国情怀)对,当祖国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用诗词表达他们的悲哀,当祖国繁荣的时候,他们又会用诗词来歌颂祖国。
师:这是一方面,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诗词不是在唐代和宋代才有的,在以前的朝代也有,为什么以前的诗词没有这么多和繁荣呢?大家想想唐朝盛行的一种考试制度是什么?(P15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又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所以很多人为了考功名就去作诗。
师:另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想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基本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这就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师:为什么当时的流派这么多呢?比如唐朝,唐朝繁荣是一个特点,那另外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大家看下第一学习主题的标题是什么)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开放。
唐朝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加强与日本印度等国的联系,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这些有利于文人视野的扩大和诗歌内容的丰富。
师:总结:正是由于在这样开放和繁荣的时代,有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再加上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所以共同铸就了今天我们所讲的两座巍峨的丰碑:唐诗宋词。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是什么呢?(理解朗诵)我们今天做的不仅是领略作者的风采,吟诵他们的千古绝唱,更应该做得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文化,让他们更加的璀璨。
比如,我们学校倡导的“书香校园”,书画展览,唱红歌读经典等等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收获了很多。
通过两个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因为这些唐诗宋词才有不可逾越的巅峰地位,而我们现在该做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下面我们将通过邓丽君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结束本节课。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