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一)

合集下载

说说《宋元戏曲史》一书

说说《宋元戏曲史》一书

说说《宋元戏曲史》一书《宋元戏曲史》作为我国第一部戏曲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中国戏曲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王国维自1908年起,连续用五年时间,有意识地把西方的戏剧理论引入传统戏曲研究领域,就中国民族戏曲的起源和形成问题,陆续发表了《戏曲考原》等七种专著,并最终结晶为《宋元戏曲史》。

这部书以大量缜密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考证了从上古到元代各种戏剧或泛戏剧形态的发展演变轨迹,建立了一套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我国古典戏曲自来无史,尽管随着戏曲艺术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元明清三代的曲论家从多方面对戏曲艺术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但正如王国维所指出的,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未有观其会通”的弊病,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史”的概念,因而缺少有系统的科学阐述。

王国维有感于此而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研究中,王国维既依凭于翔实而严密的史料考证,又有清晰的理论思想指导。

他从史料中抽绎规律,而以理论思想贯串于史料的把握和考订之中。

故《宋元戏曲史》体现了细密的逻辑推演和详备的史料凭据的完美统一,既有科学性,又有在科学性基础上深刻的理论性。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科学性的制约下,王国维为我们勾勒的戏曲发展线索,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长久沿用。

王国维为我们描画的戏曲发展脉络是这样的:(一)上古至五代是我国戏曲的萌芽时期。

(二)宋金两代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

(三)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四)元明南戏较元杂剧变化更多,故发展了中国古典戏曲。

王国维的勾勒是清晰而又颇为确当的。

郭沫若把《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亦非溢美之辞。

综上所述,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在戏曲研究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理论研究中的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理论思想和方法论的开拓是《宋元戏曲史》历史地位的主体。

首先,它界定“戏曲”范畴,廓清了古代戏曲演进轨迹。

另,王国维明确地提出一个“真戏剧”的概念,用以称指以元杂剧为标志的具有独立完整形态的中国戏曲,意在突出其以“歌舞动作”“表演出完整的故事”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借以划清戏剧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如歌唱、舞蹈等的界限。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内容提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学术史一《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从内容来看,实际上反映的是王国维有关中国戏剧起源、形成方面的考察和思考。

王国维对中国戏剧起源的考察主要是从两方面展开的:一为巫,一为优。

由巫一系,王氏注意到上古,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楚越等地的巫风,《诗经》、《楚辞》、《汉书》、《说文解字》等文献为王氏考察巫风的主要依据。

由优一系,王氏注意到优孟衣冠、优施遭诛于郏谷等史实,《春秋》三传、《史记》、《列女传》为其主要的文献依据。

王国维考察中国戏剧形成主要着眼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故他又以此为标尺,梳理秦汉以下各种史籍,注意到两汉之角抵百戏,魏晋之“辽东妖妇”,北齐之“兰陵王”、“踏摇娘”,隋唐之“参军戏”、“歌舞戏”等史实。

王国维最终得出的结论为,五代以前戏剧“或以歌舞为主,而失其自由;或演一事,而不能被以歌舞。

其视南宋、金元之戏剧,尚未可同日而语也”。

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最初肇源于上古巫觋歌舞和春秋时代的古优笑谑。

汉代有角抵百戏,其“总会仙倡”是“假面之戏”,至北齐的《兰陵王入阵曲》和《踏谣娘》,其形式都是“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这成为了后世戏剧的直接起源。

唐代的歌舞戏和滑稽戏都很发达,“参军戏”则是二者的关纽,而且有了“参军”和“苍鹘”这两种脚色。

二《宋元戏曲史》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其源流演变。

书仲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觝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宋元戏曲史》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部代表作,这部著作独具特色,既有明清以来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成果,又有王国维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对戏曲历史的深刻剖析。

一、《宋元戏曲史》的编写背景和成果王国维出生于安徽全椒,自幼聪颖,在学术界广泛涉猎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影响力深远。

《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在他的哲学研究之余完成的一部巨著。

此书在研究宋代、元代甚至整个中国戏曲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部重要代表。

《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戏曲而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

王国维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宋代和元代戏曲的历史演变过程、文艺特色和对戏曲的批判性思考。

他通过对于《杂剧》、《元杂剧》、《元曲选》等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和深刻的思考,将戏曲置于古代哲学及文学艺术的大背景之下,揭示出戏曲历史所蕴含的哲学、美学和文化内涵。

同时,他还对戏曲的创作、表演、观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王国维在书中提出了“人之生而有情感,情感易感于物,物之美、丑、怡、哀诸性自现,善思感者于其中自发奇特之意而喻之,感情以及情景合于理趣,有怡化人之功效”,这一观点阐述了戏曲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融合,表达了戏曲艺术的独特价值。

这一观点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感慨系列》等著作中也有体现。

二、对《宋元戏曲史》的今读和反思《宋元戏曲史》是一部经典的戏曲历史研究著作,但是这部著作与时俱进的程度却不高,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宋代和元代的戏曲,而对于后来时期的戏曲历史的研究没有很好的衔接,在今天已经不符合历史研究的要求。

此外,《宋元戏曲史》在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王国维这部著作对于戏曲艺术的深刻剖析和独特见解,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尤其是他对戏曲艺术的美学思考和戏曲艺术与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传统的深入融合展示了崭新的思维和研究视野,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第一章关汉卿

第一章关汉卿

总的主题,就是反抗,其内涵包括对 生命处境(或黑暗现实)的控告, 对心灵苦闷的渲泄,对反抗理想的 寄托。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太和正音谱》云:其词如“琼筵醉客”, 即指他剧中情感有突如其来的真挚、精纯、 自然、热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其“一空依傍, 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即 指他抒情方式的自然、独创、贴切。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 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 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 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 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 首,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 《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 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 色也。
第一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一、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 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 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 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 如琼筵醉客。
亦即该剧通过窦娥的毁灭,提供了 关汉卿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窦娥的困惑在于
(1) “入赘”要求对窦娥来说是一个 突如其来的痛苦选择。
(2)张驴儿以汤药威逼窦娥要么告官要 么从嫁。
(3)屈从和不屈从官衙也是让她产生新 困惑的矛盾。
【滚绣球】有明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 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 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 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 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篇一宋元戏曲史读后感最近读了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这一路的阅读体验,真可谓是跌宕起伏,让我感慨万千!一开始,我就像个在迷雾中摸索的孩子,对戏曲这一领域几乎一无所知。

但随着一页页的翻阅,我仿佛逐渐走进了一个璀璨的艺术殿堂。

书中详细阐述了宋元戏曲的发展历程,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那一段段曲折的历史,就像一幅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居然能在那样的时代,创造出如此精妙绝伦的艺术形式。

也许有人会觉得,戏曲不过是过时的玩意儿,有啥好看的?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宋元戏曲那丰富的情感表达,夸张的表演手法,不正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宣泄吗?就像那《窦娥冤》,窦娥的冤屈和愤怒,难道不让你感到痛心疾首?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兴奋,时而沉思。

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沉思的是,我们如今的文化艺术,是不是少了点古人的那种纯粹和深情?读这本书,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的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可真正能触动心灵的又有多少?宋元戏曲里的那些角色,仿佛都活了过来,在跟我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难道不比那些无聊的肥皂剧更有吸引力吗?我觉得,我们真应该多回头看看这些传统文化,说不定能从中找到我们丢失的东西。

你们说呢?篇二宋元戏曲史读后感哎呀,读完《宋元戏曲史》,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啊!你说这宋元戏曲,咋就那么有魅力呢?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觉得可能会枯燥乏味,毕竟戏曲这东西,离咱现在的生活好像有点远。

可谁能想到,我一下子就被它给吸引住了!王国维先生的论述,那叫一个精彩!他就像个导游,带着我穿越时空,走进了宋元时期的戏园子。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演员们在台上卖力地表演,台下的观众们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泪流满面。

我一直在想,为啥宋元戏曲能发展得那么红火呢?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没啥别的娱乐活动,戏曲就成了他们心灵的寄托?又或者是因为戏曲本身就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能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说起来,戏曲里的那些故事,可比现在的电视剧真实多了。

王国维悲剧观念的戏剧阐释——《宋元戏曲史》中的悲剧思想

王国维悲剧观念的戏剧阐释——《宋元戏曲史》中的悲剧思想

1913年4月,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开始在《东方杂志》上连载,两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

《宋元戏曲史》是近代我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从事戏曲研究必须诵读的经典。

王国维给予我国戏曲极高的地位,一改以往文人士大夫所不为的“小道”“末技”观念。

在《宋元戏曲史》中,王氏不仅肯定了戏曲这一门独立艺术,而且尤为其推崇元杂剧,认为元曲即元杂剧是“活文学”,而明清传奇则是“死文学”。

王氏对于元杂剧的赞赏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肯定元杂剧的语言是“自然”,指出元曲的“意境”是其所独具,即直率俚俗而不趋于华丽;二是从“悲剧”的角度来肯定元曲的艺术特色,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1]。

在此后的研究中,王国维有关元杂剧的第二个论断被认为是受到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而提出的观点,这一点在学界已无太大争议;同时,由于王国维的个人经历加之时代背景,他极为推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因而将悲剧美学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人生观也深受悲剧渗透:“人生之命运,固无以异于悲剧。

”[2]可以看出,王国维的悲剧理念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本文从《宋元戏曲史》的悲剧观念出发,来分析王国维所持的悲剧思想。

一、王国维的悲剧思想中国的“大团圆”结局历来都遭到不少文人的诟病,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悲伤过”。

纵观中国文学史,彻底的“悲剧”似乎确实凤毛麟角。

这一观点是其将“结局”作为考察作品悲喜的唯一条件,如果善恶有报,那就是喜剧;如果好人死无复生、坏人不遭惩罚则是悲剧。

在近代研究中,王国维率先将悲剧思维引入元杂剧的品评中,却并非是由结局来作为论断,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角度,即延伸至有关悲剧精神的讨论中。

明以后传奇,无非传奇,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就其存着而言,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王国维悲剧观念的戏剧阐释——《宋元戏曲史》中的悲剧思想■ 张慧怡摘 要: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13年开始连载并于1915年成书的《宋元戏曲史》,奠定了我国近代戏曲学研究的基石。

宋元戏曲史

宋元戏曲史

读《宋元戏曲史》有感撰写此书(《宋元戏曲史》)之前,王国维以为戏曲在中国文学诸样式中成就最低,以为中国戏曲水平远低于西洋同类艺术。

这是他的两个“偏见”,也是他撰写本书的起点。

写完之后他的想法变了:他发现戏曲并非中国文学中之“最不振者”,而是能代表最高水平的“大文学”;他以为戏曲并未“末技”,元曲可作为元代文学之代表;以为元杂剧中的已存在“最有悲剧之性质的”悲剧;他以为《窦娥冤》》、《赵氏孤儿》完全可列于世界大悲剧之林,毫不逊色于西洋之大悲剧;......他奠定了戏曲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亦奠定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中的地位。

——摘自《宋元戏曲史》书序在我的意识里,我不喜欢戏曲。

很小的时候戏曲就给了我这个印象:低俗老套、服装怪异繁琐、声音......所以有了这个印象后,我就很少看看有关戏曲的东西了。

甚至,当我的同学们看到我选到《戏曲赏析》课的时候,都不禁为我可怜,但我始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人们称京剧为“国粹”。

直到今天我没明白了,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识戏剧那样......书中内容包括: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第二章宋之滑稽戏,第三章宋之小说杂戏,第四章宋之乐曲,第五章宋官本杂剧段数,第六章金院本名目,第七章古剧之结构,第八章元杂剧之渊源,第九章元剧之时地第十章元剧之存亡,第十一章元剧之结构,第十二章元剧之文章,第十三章元院本,第十四章南戏之渊源及时代,第十五章元南戏之文章,第十六章余论,附录元戏曲家小传后记。

第一章略论上古至五代的戏剧,认为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最初肇源于上古3歌舞和春秋时代的古优笑谑。

汉代优角抵百戏,其“总会仙唱”是“假面之戏”,“东海黄公”则已是“敷衍故事”。

只北齐的《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娘》,唐代的歌舞戏和滑稽戏都很发达,“参军戏”则是此二者的“关纽”,而且是有了“参军”和“苍鹤”两种脚色。

第二至第七共六章,着重阐述宋金戏曲面貌。

王国维认为宋金戏曲之结构“实综合前所有之滑稽戏及杂剧、小说为之”,其乐曲始有南曲、北曲之分,此二者“亦皆综合宋代各种乐曲而为之者”。

高二历史戏曲艺术试题

高二历史戏曲艺术试题

高二历史戏曲艺术试题1.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2.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下列各项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C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C项;京剧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它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故A项的表述正确;同光年间,京剧进入繁盛期,故B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京剧……被世人称为……国粹”相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形成与发展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名声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答案】A【解析】B项错在“戏剧之祖”;C项错在“元末初创”;D项错在“康乾京化”。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项。

北语19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234满分答案

北语19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234满分答案

19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是哪位作家的诗?A.A张协B.B陆机C.C潘岳D.D左思正确答案:D国学大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句话充分概括了学术界对历朝各代文学代表样式的普遍认同,那么,王国维认为汉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是:____。

A.散文B.史书C.乐府D.赋正确答案:D“三吏”、“三别”是下列哪位诗人的代表作____。

A.杜甫B.柳宗元C.白居易D.韩愈正确答案:A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A.A女娲补天B.B黃帝擒蚩尤C.C武帝封禅D.D大禹治水正确答案: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的作者是____。

A.萧统B.徐陵C.钟嵘正确答案:B下列《诗经》的篇目反映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的是____。

A.《东山》B.《七月》C.《静女》D.《采薇》正确答案:C提倡朴直刚健的诗风,其作品标志着初唐诗歌的结束,盛唐诗歌的到来,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纽带的诗人是____。

A.初唐四杰B.陈子昂C.沈、宋D.张九龄正确答案:B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是____。

A.《文赋》B.《文心雕龙》C.《典论》D.《诗品》正确答案:B《尚书》的篇名含义是______。

A.上古之书B.史官之书C.风尚之书D.崇尚之书正确答案:A“子建”是下列哪位诗人的字____。

A.刘桢C.曹植D.陆机正确答案:C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

A.孔丘B.李耳C.庄周D.孟轲正确答案:B下列不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____。

A.《西北有高楼》B.《明月何皎皎》C.《夜中不能寐》D.《行行重行行》正确答案:C骆宾王在他的哪一首诗的序里写了"情沿物应,哀弱羽之漂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以表达他的悲愤沉痛?A.A《边城落日》B.B《至分水戍》C.C《边夜有怀》D.D《在狱咏蝉》正确答案:D"何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哪位作家的诗?A.A张载B.B张协C.C刘琨D.D郭璞正确答案:C正也,指正声,王宫里的音乐指的是《诗经》中的。

《宋元戏曲史》读书笔记

《宋元戏曲史》读书笔记

《宋元戏曲史》读书笔记《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史料详赡、论证严密的戏曲史,该书原名为《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在戏曲研究方面带有总结性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戏曲为主要考察对象,追溯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探讨了一些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将《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论”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学理论之中,原文如下:“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认为元剧最佳不在思想结构而在文章,实乃知言。

并将“意境”这一美学范畴运用于曲学,也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论。

就《宋元戏曲史》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而言,从《人间词话》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美学观基本无甚变化。

所变化的是王国维的研究兴趣由西学转移到了国学,由纯思辨哲学转移到文史考证之学。

《宋元戏曲史》正是王国维运用乾嘉考证之学得出的研究成果,钩沉故实,颇多创见。

《宋元戏曲史》的学术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独特体察和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学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

王氏之前,中国虽有不少曲论著作,但客观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史学。

戏曲在古代文论中尚未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

而《宋元戏曲史》的首要贡献在于将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确定了戏曲本体观念。

在王国维看来,戏曲是具有独立发展历史的艺术样式。

王氏一反历史之偏见,将戏曲提高到与传统文学诗词同等的地位。

不仅在事实上钩沉前人所鄙弃的戏曲,为之树碑立传,而且从理论上挖掘了戏曲的崇高价值。

对戏曲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门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构,确定了戏曲学的本体观念和学科品格。

就这一意义而言,《宋元戏曲史》可谓是中国戏曲学的开山之作。

《宋元戏曲史》还对戏曲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进行了冷静而科学的探索,在中国学术史上首次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等诸问题。

北语19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参考满分答案

北语19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参考满分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奥鹏】-北语19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哪一项?
A.D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代表
B.C有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慨
C.B他们是一个作者所作,但尚不能考定
D.A受到《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C
2.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____。

A.班固《咏史》
B.张衡《同声歌》
C.辛延年的《羽林郎》
D.宋子侯的《董娇娆》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A
3.国学大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句话充分概括了学术界对历朝各代文学代表样式的普遍认同,那么,王国维认为汉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是:____。

A.散文
B.史书
C.乐府
D.赋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D
4.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是____。

A.《神异经》
B.《搜神记》
C.《幽明录》
D.《世说新语》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D
5.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为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新的题材,。

诗词曲《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撰一、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诗词曲《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撰一、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诗词曲《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撰一、上古至五代之戏剧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

(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中略)及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然则巫觋之兴,在少皞之前,盖此事与文化俱古矣。

巫之事神,必用歌舞。

《说文解字》(五):“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

”故《商书》言:“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汉书·地理志》言:“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陈诗》曰:“坎其击鼓,宛邱之下,无冬无夏,治其鹭羽。

”又曰:“东门之扮,宛邱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此其风也。

郑氏《诗谱》亦云。

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

及周公制礼,礼秩百神,而定其祀典。

官有常职,礼有常数,乐有常节,古之巫风稍杀。

然其馀习,犹有存者:方相氏之驱疫也,大蜡之索万物也,皆是物也。

故子贡观于蜡,而曰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告以张而不弛,文武不能。

后人以八蜡为三代之戏礼(《东坡志林》),非过言也。

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

王逸《楚辞章句》谓:“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

”古之所谓巫,楚人谓之曰灵。

《东皇太一》曰:“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云中君》曰:“灵连踡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此二者,王逸皆训为巫,而他灵字则训为神。

案《说文》(一):“灵,巫也。

”古虽言巫而不言灵,观于屈巫之字子灵,则楚人谓巫为灵,不自战国始矣。

古之祭也必有尸。

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

至天地百神之祀,用尸与否,虽不可考,然《晋语》载“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则非宗庙之祀,固亦用之。

《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

新高考研究卷历史

新高考研究卷历史

新高考研究卷历史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单选题]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正确答案)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单选题]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正确答案)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单选题]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正确答案)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内容提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学术‎史一戏‎剧研究能成‎为专门之学‎,王国维先‎生(187‎7—192‎7)《宋元‎戏曲史》是‎有大功绩的‎。

《宋元戏‎曲史》完稿‎于1913‎年1月,自‎1913年‎4月至次年‎3月,是书‎先后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大型‎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上。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宋元戏曲‎史》单行本‎,此后又多‎次重印。

其‎时,在国内‎学术界,大‎家林立,王‎国维尚未足‎引入瞩目。

‎自1913‎年以后,王‎氏全心投身‎于甲骨文、‎金文、商周‎史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自20‎年代始,誉‎满京华,其‎戏剧研究亦‎在此时得到‎高度赞誉。

‎如1923‎年,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激‎赏之云:“‎最近王静安‎国维治曲学‎最有条贯,‎着有《戏曲‎考原》、《‎曲录》、《‎宋元戏曲史‎》等书,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先‎生当为不祧‎祖矣。

”‎①19‎27年6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国学月‎报》、《文‎学周刊》、‎《东方杂志‎》、《国学‎论丛》等杂‎志相继刊出‎纪念专号,‎人们在追念‎王国维一生‎学术成就时‎,《宋元戏‎曲史》普遍‎被认为乃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氏辞世后‎编辑出版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皆收入‎此书(题为‎《宋元戏曲‎考》)。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800字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800字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800字书籍简介:《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王国维在书中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其源流演变。

书中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觝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

感想:从看到自序开始,我就很庆幸这本书是我自己买的,因为实在是有太多的不懂之处,需要不停的查阅资料和做笔记,费时且需要把书弄的到处都是自己的笔记。

连自序我都查了两个字,更不要说接下来的阅读。

第一张讲上古至五代的戏剧,实在是有太多的生字和不懂的典故,只能一边查一边读,非常的断断续续。

但是你会真正的发现这本书的好,因为王国维大师以着一张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资料引用出处都非常的细致,让人感觉非常的认真负责。

“凡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其实王国维写这本书的原因,已经在书首说的很清楚了,就是不赞同这个观点,所以作者去将曲也整理出条理来,使得它不“托体稍卑”。

事实上,或许是我们这代人和王国维老先生所处的时代不一样,社会环境对待戏曲的态度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转变,所以这个理由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是并不成立的。

反正我从来没有绝对戏曲是什么“旁门左道”的东西。

每一种文化载体我向来都是很尊重的。

其实这本书中令人思考的东西不多,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因为我自己的脑袋没有思考不出来。

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这本书中,本来就是一种知识的罗列,是在“告诉你”。

我的读后感就是这本书写的很好,很清楚,很细致。

如果非要让我思考的话,那就是宋朝戏曲还是以滑稽戏存在的时候,很多滑稽戏承担了一定谏讽时事的角色,倒还蛮让我诧异和感慨的。

封建时候的明间滑稽戏尚可以谏讽时事,而今天的我们,敢吗?在号称是推翻封建社会大山的政党的统治下,我们敢吗?连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都处处受束缚甚至是迫害,更何况你一无冕非王的戏曲?你试试。

宋元戏曲史有关资料及读后感

宋元戏曲史有关资料及读后感

宋元戏曲史戏曲史著作。

一名《宋元戏曲考》。

编著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著名的学者﹐著作繁富。

内容简介《宋元戏曲史》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其源流演变。

书仲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觝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

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进了宋杂剧的形成。

书中提出﹐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

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

元代充分继承前人成果又加革新﹐诞生了体制严格的元杂剧﹐是为中国戏曲的真正开端。

书中对元杂剧论述颇多﹐也论述了南戏的起源和成就。

学术地位《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相当丰富﹐治学态度谨严﹐颇有影响。

其中有些见解(如关于杂剧的历史分期)更为研究界长期沿用。

本书固然还有不够完备﹑不够深入的地方﹐但开辟之功﹐良不可没。

书籍评价《宋元戏曲史》既包含有理论观念的拓新,又有研究方法上的意义:(一)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

1、他为我们勾勒了中国古典戏曲形成、发展的大致轮廓,他的勾勒是清晰而又颇确当:(1)上古至五代是我国戏曲的萌芽时期。

(2)宋金两代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时期。

(3)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4)元明南戏较元杂剧变化更多,故发展了中国古典戏曲。

2、王国维对元代戏曲的发展作了划分,确立了元代戏曲经历了“蒙古时代、一统时代、至正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这也较能体现元代戏曲发展概况。

3、总之,王国维从事戏曲史的研究虽然还是有初创时期的痕迹,但确实是戏曲批评史上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

郭沫若把《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誉为“中国文艺史上的双璧”,并非溢美之辞。

北语20新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答案

北语20新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答案

(单选题)1: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哪一项?
A: A受到《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B: B他们是一个作者所作,但尚不能考定
C: C有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慨
D: D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代表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2: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____。

A: 班固《咏史》
B: 张衡《同声歌》
C: 辛延年的《羽林郎》
D: 宋子侯的《董娇娆》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国学大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这句话充分概括了学术界对历朝各代文学代表样式的普遍认同,那么,王国维认为汉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是:____。

A: 散文
B: 史书
C: 乐府
D: 赋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是____。

A: 《世说新语》
B: 《搜神记》
C: 《幽明录》
D: 《神异经》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为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新的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派的诗人是____。

A: 陶渊明
B: 谢灵运
C: 颜延之
D: 庾信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6: 西晋文坛上,《游仙诗》的杰出代表是__,其内容主要是表示对世俗生活的蔑视和对隐逸生活的歌颂,借歌咏神仙抒发了“忧生之嗟”。

A: 刘琨
B: 陆机
C: 潘岳。

北语网院 19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_1234

北语网院 19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_1234
B.杜甫
C.高适
D.李商隐
25."寓言十九"是下列哪部书的特点?
A. <<汉书>>
B. <<战国策>>
C. <<庄子>
D. <<论语>>
19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_4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5道小题,总分值100分)
1.寓言“揠苗助长”出自?
A.《韩非子》
B.《孟子》
C.《庄子》
D.《墨子》
D.洛阳。
11.以下不属于志人小说的是?
A.《西京杂记》
B.《语林》
C.《世说新语》
D.《搜神记》
12."何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哪位作家的诗?
A.张载
B.张协
C.刘琨
B.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C.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D.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5.以下不属于《诗经》的别称的是?
A.诗
B.诗三百
C.三百篇
D.笙诗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A.《七月》
B.《东山》
C.《何草不黄》
D.《采薇》
7.汉赋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汉初辞赋,是楚辞余绪,以下属于该类作品的是?
B.解牛的庖丁
C.拔苗助长的宋人
D.避世的楚狂接舆
13.大家都说的南朝包括四个朝代,第一个王朝是哪个?
A.陈
B.梁
C.宋
D.齐
1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的作者是?
A.李贺
B.杜牧
C.李商隐
D.韩愈
15.“词”所配的音乐属于?

2024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科目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真题冲刺卷下半年B卷

2024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科目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真题冲刺卷下半年B卷

2024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科目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真题冲刺卷一、【材料分析题】1. 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

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的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张老师:“能“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老师,我也成功了!”“我也成功了!”……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面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没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的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在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张老师后来在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的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

2. 我刚接任三(2)班班主任老师,全校闻名的“小魔王”——阳阳成为了我的学生,开学没几天,阳阳的问题便接踵而来,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单腿盘坐在座位上,书包随意扔在地上,和同学闹矛盾后就动手打人……如何改变他的这些毛病呢?我利用两周的时间认真观察阳阳,发现他有许多的毛病,但也有不少优点,比如酷爱阅读,数学成绩好……于是,我请他在全班交流读书心得,阳阳非常高兴的接受了任务。

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读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读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作者: 叶长海
作者机构: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64-73页
主题词: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杂剧;代言体;中国戏曲;戏曲研究;开山之作;戏剧艺术;诸宫调;王静安
摘要: <正> 王国维的戏曲研究著作有《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史》等多种。

其中《宋元戏曲史》是他在戏曲研究上的带总结性的最重要的著作。

这些著作,开启了本世纪中国戏曲研究的风气,为建立中国戏剧史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旧历丁丑十月廿九日)诞生于浙江海宁县城(今海宁盐官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一)【内容提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学术史一戏剧研究能成为专门之学,王国维先生(1877—1927)《宋元戏曲史》是有大功绩的。

《宋元戏曲史》完稿于1913年1月,自1913年4月至次年3月,是书先后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大型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上。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宋元戏曲史》单行本,此后又多次重印。

其时,在国内学术界,大家林立,王国维尚未足引入瞩目。

自1913年以后,王氏全心投身于甲骨文、金文、商周史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自20年代始,誉满京华,其戏剧研究亦在此时得到高度赞誉。

如1923年,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激赏之云:“最近王静安国维治曲学最有条贯,着有《戏曲考原》、《曲录》、《宋元戏曲史》等书,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先生当为不祧祖矣。

”①1927年6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国学月报》、《文学周刊》、《东方杂志》、《国学论丛》等杂志相继刊出纪念专号,人们在追念王国维一生学术成就时,《宋元戏曲史》普遍被认为乃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氏辞世后编辑出版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皆收入此书(题为《宋元戏曲考》)。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宋元戏曲史》是在2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其发表十余年后,才真正受到世人瞩目并对学术界产生深刻影响的。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戏曲论文集》(195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国学丛书”(1995)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蓬莱阁丛书”(1998)均将《宋元戏曲史》列入其中。

凡此种种,使得《宋元戏曲史》成为一种极其流行的著作。

《宋元戏曲史》既深且广的影响见之于今日,亦将见之于明日。

《宋元戏曲史》的发表及传布略如上述。

《宋元戏曲史》历来为学界所推重,不独因王国维先生为国学大家,亦因为《宋元戏曲史》涉及中国戏剧研究的许多重要话题,其发表之时,代表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

故九十年后,我们重读这部学术经典,重要的不仅在指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已有的学术结论和曾经达到的学术高度,而应尽可能站在学术史的立场上,反思在哪些方面我们对《宋元戏曲史》已有所超越,在哪些方面我们可能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从研究方法和立场看,《宋元戏曲史》可能给后来人带来了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本文对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研读,也主要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的。

二在《宋元戏曲史》之前,王国维曾先行完成《曲录》(1908)、《戏曲考原》(1909)、《优语录》(1909)、《唐宋大曲考》(1909)、《录曲余谈》(1910)、《古剧脚色考》(1911)等著作,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宋元戏曲史》实际上是在上述诸书的基础上,稍加剪裁而成。

《宋元戏曲史》主体部分虽在“宋元”,但实际亦包括“宋元”之前各种现象和事实的考察。

所以,从著述体例看,《宋元戏曲史》不免有驳杂之嫌,但也恰因其驳杂而使其成为起自上古、止于宋元的戏剧史著作。

《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从内容来看,实际上反映的是王国维有关中国戏剧起源、形成方面的考察和思考。

王国维对中国戏剧起源的考察主要是从两方面展开的:一为巫,一为优。

由巫一系,王氏注意到上古,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楚越等地的巫风,《诗经》、《楚辞》、《汉书》、《说文解字》等文献为王氏考察巫风的主要依据。

由优一系,王氏注意到优孟衣冠、优施遭诛于郏谷等史实,《春秋》三传、《史记》、《列女传》为其主要的文献依据。

王国维考察中国戏剧形成主要着眼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故他又以此为标尺,梳理秦汉以下各种史籍,注意到两汉之角抵百戏,魏晋之“辽东妖妇”,北齐之“兰陵王”、“踏摇娘”,隋唐之“参军戏”、“歌舞戏”等史实。

王国维最终得出的结论为,五代以前戏剧“或以歌舞为主,而失其自由;或演一事,而不能被以歌舞。

其视南宋、金元之戏剧,尚未可同日而语也”②。

《宋元戏曲史》“上古至五代之戏剧”章,其功首先在披荆斩棘,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探寻中国戏剧之源,先秦以来史籍所载各种“戏剧”史实与现象被王国维大致搜罗殆尽,若以此章与后出各种戏剧史著作对读,我们不难发现,后来人新发见的史料极其有限。

其次,王国维将中国戏剧的形成年代确定为宋元,这是出于史学家的谨慎而做出的判断,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形成的主流性观点。

王国维之后,许多后来者率意地将中国戏剧的形成年代向前推移,这种前移并非是学术的进步。

但王国维在考察中国戏剧起源、形成时,也有很大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这种思路给后世带来相当大的误导。

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中国戏剧起源的探讨,实际上也是从王氏开启的巫、优二端入手的。

直至80年代以来傩戏研究者以傩蜡作为中国戏剧之源头,仍可以说是对王国维“巫觋说”的一种回应。

在考察中国戏剧形成时,王国维首重“歌舞”,特别是戏中之“曲”,这也反映着他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感性的、形而下的③。

当他带着这样的观念,沿着历史线索探求中国戏剧的形成时,不能不明显带有“进化论”的色彩。

若以不断成熟、不断进化的眼光(而不是“质变”的眼光)来审视相关史实和现象,必然人见人殊,难形成定论。

所以后来同样沿此思路考察中国戏剧的形成时,任二北(1897—1991)所著《唐戏弄》(1956)即力主中国戏剧成型于唐代。

《宋元戏曲史》“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戏”、“宋之乐曲”三章乃为探求宋金杂剧之渊源而设。

在《宋元戏曲史》之前,王国维1909年所作《优语录》曾从数十种笔记小说中钩辑唐、宋滑稽戏五十则,《优语录》编入“宋之滑稽戏”一章时,王国维择用了其中的三十五则,另外又增加十八则,故共收宋滑稽戏五十三则。

王氏本章用力之勤、收获之丰,皆足令人敬佩。

半个世纪后,受王国维的启发,任二北先生曾以惊人毅力编成《优语集》(1981)④,收入自西周至近代优伶语三百五十五条(其中宋代八十条),在数量上远过王国维。

但《优语集》所收许多未可视为“滑稽戏”,故从体例看,不及王氏精审。

在“宋之小说杂戏”一章,王国维注意到宋代讲话、傀儡戏、影戏、三教、讶鼓、舞队等与戏剧相关的各种文艺现象。

论及宋代讲话的意义,他说:“其发达之迹,虽略与戏曲平行;而后世戏剧之题目,多取诸此,其结构亦多依仿为之,所以资戏剧发达者,实不少也。

”⑤中国戏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脚色体制与讲唱故事的结合,而讲唱故事的流行和普及是戏剧形成的前提,没有讲唱故事的普遍流行,中国戏剧便无从产生。

王国维此章对“讲话”的重视极其难得,可惜他未能对此进一步思考,而后人对讲唱文艺的认识也大多仍停留在王国维的水准上。

“宋之乐曲”一章,其话题涉及宋金大曲、缠达、诸宫调、唱赚等多种“乐曲”的考察,其目的是从“形式”、“材料”两方面为后来的“真戏剧”找到源头。

关于董解元《西厢记》,前代胡应麟、沈德符、焦循等皆不知为何体,王国维则据元凌云翰《柘轩词》等文献,首次将其判定为诸宫调,洵属卓识。

在本章中,他还据《武林旧事》、《梦粱录》等文献,考订《事林广记》所载赚词当出自南宋人之手,其观点后来也为学界所认同。

但从总体来看,他对宋金大曲、缠达、诸宫调、唱赚等各种文艺的认识还只是初步的,这些“乐曲”对后来“真戏剧”形成的意义也没有王国维估价的那么高。

《宋元戏曲史》第五章“宋官本杂剧段数”、第六章“金院本名目”、第七章“古剧之结构”等三章主要是关于宋金杂剧、院本的研究。

在第五、六两章中,王国维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依据所用曲调的不同,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和《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进行分类。

据王氏的考证,二百八十种“官本杂剧段数”中,“其用大曲者一百有三,用法曲者四,用诸宫调者二,用普通词调者三十有五”。

六百九十种“院本名目”中,用大曲者十六,用法曲者七,用词调者三十有七,用诸宫调者一。

然后,王氏对金院本做论断云:“则其体裁,全与宋官本杂剧段数相似。

唯着曲名者,不及全体十分之一;而官本杂剧则过十分之五,此其相异者也。

”⑥这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五、六两章最主要的结论。

但王氏仅从曲调使用的情况来研究宋金杂剧、院本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片面的,故其研究水准很快即为后来者所超越。

50年代中期,宋金杂剧、院本研究方面,名作纷出,如李啸仓《宋金元杂剧院本体制考》、谭正璧《〈武林旧事〉所录宋官本杂剧段数内容考》和《〈辍耕录〉所录院本内容考》及胡忌《宋金杂剧考》等⑦,这些论着在宋金杂剧结构体制、表演内容等方面皆有显著进步。

这种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研究资料的丰富详赡,更体现在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转变。

以《宋金杂剧考》为例。

首先,《宋金杂剧考》从“戏剧”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脚色、演出、内容等皆在研究范围之内,这比之《宋元戏曲史》仅从曲调使用着眼,要全面得多;其次,《宋元戏曲史》仅仅将宋金杂剧当作中国戏剧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待,而《宋金杂剧考》不仅将其看作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戏剧,更将其看作是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类别,所以才能真正做到溯其渊源、明其流变;在资料使用方面,《宋金杂剧考》也搜集利用了许多《宋元戏曲史》未及采用的文献和文物,故其对《宋元戏曲史》的超越也是必然的。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用力最勤、对后世贡献亦最大的是其对元人杂剧的研究,包括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等五章。

第八章“元杂剧之渊源”主要从“形式”(即元剧所用调牌)和“材料”(即内容题材)两方面论证其渊源自“宋金旧曲”、宋金“古剧”。

在“元剧之时地”一章,王国维主要是根据《录鬼簿》等文献考证元剧历史分期、流传地域、发达之因等问题,许多结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国维将元曲分为三期:“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至至元一统之初。

《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

其人皆北人也。

……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

《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或不相知者’是也。

……三、至正时代:《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

”⑧按照这样的分期法,王氏必然得到的结论是:第一期作者最多,且皆为北人,可见大都、平阳等北地为“杂剧之渊源地”,元中叶后杂剧中心南移至杭州,杂剧遂走向衰微。

王国维关于元剧前盛后衰的论断,后来成为20世纪元剧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看法,但实际上也有不少问题。

元钟嗣成《录鬼簿》是今人了解元剧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王国维据以勾勒元剧历史是可以理解的,但《录鬼簿》本身并非“按年代次序”编写的,所以王国维(及后来人)据《录鬼簿》的分组对元剧进行历史分期是不够可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