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合集下载

古代辩证法思想

古代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一>我们一直在学哲学,在哲学中有个很重要的局部就是辩证法,我们一直学的也都是西方的辩证法。

对于我们自己国家所具备的辩证法思想或许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事实上,我们这个拥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几千年前便有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我找了两篇对于我们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相关知识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更好、更正确的去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辩证法。

—、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开展观:消极的辩证法矛盾观、开展观是辩证法思想的根本容,也是鉴别一种哲学思想是否具有辩证法涵的重要标志。

但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上,有一个与西方辩证法史不同的突出特点,即中国哲学家们几乎都普遍地成认矛盾和运动的存在,因此辩证法观点与非辩证法观点的分歧和争论主要不是"承不成认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而是"如何认识矛盾和运动的性质〞,对矛盾和运动持什么态度的问题:矛盾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还是暂时的,可以取消的" 矛盾以同一性为主还是以斗争性为主"运动变化是开展还是循环"应该是尚变还是防变惧变"中国古代辩证法在这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的总的观念取向是表现为一种"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开展观,从而具有消极的辩证法的特征。

1.求同尚中的矛盾观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低、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

西周以前的原始五行说、周初的"易经"以及"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晏婴、蠡、史伯等人的论述都已对矛盾思想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到了老子那里,他已能较系统地提醒事物的相互对立依存的矛盾关系,提出了一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矛盾普遍存在,"老子"五千言中就列举了六七十对矛盾概念。

如何用辩证法的知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用辩证法的知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用辩证法的知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如何用辩证法的知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用辩证法的知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也就是说,辩证法的内容包括联系、发展、矛盾,当然有时候创新也会囊括其中。

因此,通过我们的讨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论证:首先是联系的观点。

第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二,整体与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兼顾部分,用系统优化方法的观点看问题,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整个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部分的发展会带动整体的发展,因而,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顾全大局,从而促进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其次是发展的观点。

第一,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生事物!第二,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困难重重,许多人主张要摒弃传统文化,彻底的驱除传统文化,但其还是在曲折中举步维艰,最终还是立足了根基!再者是矛盾的观点。

事物是矛盾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成分,也含有糟粕的一面。

我们不可能完全继承,也不应该全部抛弃,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而不应该是一刀切!最后是创新的观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doc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doc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do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十分深刻,跨越了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是“矛盾”和“统一”,而这一思想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已经被提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思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与中庸之道、和谐之道等思想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种哲学思想。

辩证法思想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矛盾”。

在《易经》中,就提出了“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了天地间的矛盾。

在首要的两个概念中,人们常常将它们视作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两个存在,如黑白、阴阳、对错等等。

但是,这些对立并不是单纯的对立,而是通过相互交融而相互影响的。

如果我们从某种角度来看待事物,可以看到这些对立的关系反而是支撑着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的。

辩证法思想,也强调事物的“统一”。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关联和影响的。

在很多情况下,辩证法认为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是不可分割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也不可分割。

因此,在辩证法思想中,我们常常看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等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政治上,辩证法思想被用来形成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注重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使得政治上的大众和谐,从而推动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哲学上,辩证法思想被用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尝试提供一种和谐的存在方式和共处方法。

在文艺创作中,辩证法思想被用来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探讨人类情感世界中的各种矛盾和统一。

综上所述,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注重整齐创造的和谐共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最为著名的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扩充,比如汉朝时黄老学说就明确提出休养生息,环境治理国家。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主张“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指的并不是一个实在存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

但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思辨这一思想他只好将他命名为“道”。

老子辩证法思想内容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事实。

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从两面出发,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

当然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话,偏激的认为,如果对立的转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他认为福祸都是相依的,对立的相互转换认为是循环的过程,这种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就是相对的,这就是须要一种切换的。

的确,正的相对面就是反,顺利的相对面就是失利,就像是质变引发量变的过程一样,这就是须要累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体现了唯物的辩证主义思想。

这种辩证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存在着浓厚的时代主义发展特色。

这是有失偏颇的。

就像他所以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理想蓝图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历史是不会倒退的。

至于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至少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演变。

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老子的思想。

至少在今天他的思想还是用很大作用,更不用说在两汉期间,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文景之治的出现起了多大作用。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探讨客观事实的原理,它的范畴涵盖了生
活实践和科学研究,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思想特点于其“辩证”这一基本思想,既要求用质疑手段来审视周围动摇不定的对错观念,又要客观而全面地审慎思考,不固守某一定论,而是要有两种以上观点,通过分析和评价彼此关联从而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更适合现实的观念和知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本身亦拥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辩证法思想很好的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而且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经典的哲学经典中,除了探讨抽象的哲学概念外,“实践”和“情操”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还拥有很好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


种思想不但能够帮助普通老百姓更准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而且可以在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上有所帮助。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结果,理解事物的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关联,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现实社会得到更大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社会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对古代时期的思想有重要的意义,而且
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很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它强调实践,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客观事物,并从中得出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

在西方,数学向来被视为各类科学的典范,因为数学遵循的是严格的因果推理,即从一个给定的前提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社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则是矛盾辩证式的。

中国文化推崇的也不是数学,而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

“一阴一阳之谓道。

”“离开阴阳更无道。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从来就没有一个给定的前提或支点,而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中国文化更侧重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差异性的共存才能构成矛盾。

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春秋时期,大臣晏婴就曾借烹饪之喻向齐景公讲解“和”与“同”的辩证关系。

景公告诉晏婴说,只有梁丘据(景公的宠臣)跟他“和”。

晏婴否定了景公的说法:梁丘据一味地谄媚于你,你们之间怎么会有“和”呢?你们之间仍然是“同”而非“和”。

景公不明白“和”与“同”的差异,于是向晏婴请教。

晏婴说,“和”就好比厨师做羹汤,将各种食物、调料进行烹调,这样就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既互相补充、调节,又保持各种食物的味道,成为一锅美汤。

如果像梁丘据那样,“君所谓可,臣亦说可。

”“君所谓否,臣亦说否。

”这只是取消了对立面的“苟同”,是不问是非、迁就错误的“混同”,对于认识事物、治理国家有害而无益。

正是受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引导,中华民族向来以和谐为美,以单调为丑;以和合为主流,以分裂为末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第一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张载三位思想家的辩证观,另外还探究了《周易》这本著作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字】辩证法思想;老子;《周易》;韩非;张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些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

在西方,数学向来被视为各类科学的典范,因为数学遵循的是严格的因果推理,即从一个给定的前提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社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则是矛盾辩证式的。

中国文化推崇的也不是数学,而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

“一阴一阳之谓道。

”“离开阴阳更无道。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从来就没有一个给定的前提或支点,而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中国文化更侧重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差异性的共存才能构成矛盾。

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春秋时期,大臣晏婴就曾借烹饪之喻向齐景公讲解“和”与“同”的辩证关系。

景公告诉晏婴说,只有梁丘据(景公的宠臣)跟他“和”。

晏婴否定了景公的说法:梁丘据一味地谄媚于你,你们之间怎么会有“和”呢?你们之间仍然是“同”而非“和”。

景公不明白“和”与“同”的差异,于是向晏婴请教。

晏婴说,“和”就好比厨师做羹汤,将各种食物、调料进行烹调,这样就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既互相补充、调节,又保持各种食物的味道,成为一锅美汤。

如果像梁丘据那样,“君所谓可,臣亦说可。

”“君所谓否,臣亦说否。

”这只是取消了对立面的“苟同”,是不问是非、迁就错误的“混同”,对于认识事物、治理国家有害而无益。

正是受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引导,中华民族向来以和谐为美,以单调为丑;以和合为主流,以分裂为末流。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其中,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太极哲学等。

这些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例如,在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五行学说中,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事物的生成和变化。

在太极哲学中,太极包含了阴阳的合一,是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形式。

这些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提出了观察问题的新方法,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支撑。

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

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以矛盾为基础存在的,因此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必须善于抓住矛盾的本质,并通过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对于处理政治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辩证法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也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包括生产与分配、供求关系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深入认识和科学处理,才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宋代的王安石,就倡导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通过政策解决当时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们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发展,需要注重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同时考虑,以适应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此外,辩证法思想对于文化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辩证法思想认为文化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中华文化 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 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的辩证认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华文化注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平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在整合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过程中,注重保留多样性,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特点。

这种辩证认知使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其次,中华文化也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时,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坚决反对文化原教旨主义,即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拒绝进行变革和创新。

此外,中华文化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辩证认知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辩证认知体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多个方面。

这种认知方式使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辩证法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辩证法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辩证法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两个文明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下,都产生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为主题,探讨两者的异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辩证法古代中国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其中,儒家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万物都有两个相对的方面,即所谓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辩证思维强调平衡与和谐,提倡均衡发展,追求社会和个体的和谐。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追求虚无和自然的状态,反对过度干预和执着于个体欲望。

道家的辩证思维强调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追求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墨家则提出“兼爱”之道,主张无私的爱和平等的关系。

墨家的辩证思维强调社会公正与个体利益的统一,追求公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注重的是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古代希腊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现象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

柏拉图的辩证思维强调理念与现实的关系,追求理念世界的真理与现实世界的表象之间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追求适度和均衡的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思维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古代希腊的辩证法注重的是理念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一。

三、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辩证法的异同1. 相同之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都强调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

2. 不同之处: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注重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追求平衡与和谐;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则更注重理念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追求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一>—、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发展观:消极的辩证法1.求同尚中的矛盾观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下、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

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矛盾观是不彻底的。

它虽然承认事物的矛盾性,甚至也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矛盾存在的内在本质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即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①这个根本的矛盾观,而把矛盾实际上看作是暂时的、局部的、外在的,因而是不应该有的,可以取消的。

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对待矛盾的处理方式上,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矛盾的斗争性,把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及其统一看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极力采取种种方法去限制矛盾,消解矛盾。

这样,古代辩证法从承认矛盾出发,最终还是取消了矛盾。

2.“防变惧变”的发展观它虽然凝聚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它在古代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却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社会的稳定和延续的具有保守性的实用工具,这给中国古代辩证法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历史印记。

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二、直观体悟、类比外推的直觉思维方式:辩证法与认识论、逻辑学的脱节1.直观体悟:辩证法与认识论的脱节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在具体形成和表述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借助于“涤除玄览”的直觉体验和“豁然贯通”的神秘顿悟,而不是对概念的辨析和语言的陈述。

因此,中国古代各种辩证法思想都力图脱离开具体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形式,以某种超语言的、直观的、意会性和象征性的方式直接把握事物的辩证性质。

在这种倾向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范畴给予严格概念界说,各种辩证法范畴往往是模糊多义的、随意流动的,更没什么人要着意建立一套自己独立的概念体系。

由这种直观体悟方法所带来的的辩证法思想的模糊性、意会性等特点,就使许多古代辩证法命题总是多义的,这固然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巨大灵活性和包容性,但也容易使它们变成无所不包的空洞命题。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哲学传统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

我国古代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具有非常独特的地方,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其形成与发展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不仅如此,在激烈的阶级竞争中,古代人们怎样主张自身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也与其哲学辩证思想有关。

本文就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就其概念、范畴等内容进行解析,并就其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现实意义;哲学辩证思想在我国古代,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维、观念与思想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辩证法是人们在谈话以及论战的过程中揭露对方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的方法与艺术,事实上,哲学辩证思想是由对立到统一的一个过程,是在争论矛盾、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显露出的我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特点的重要表现。

下文针对我国古代几种哲学辩证思想进行解析,就其思想、主体、内容等展开研究,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并就其现实意义展开研究。

一、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想概述所谓辩证法就是说人们在谈话以及论战的过程中,用以揭露对方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一种由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追求矛盾与真理的辩证思想而存在,这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特点所在。

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中国古代的人们在与自然的争斗中总结出了丰富等的经验,在那时,就有人提出阴阳学说,主要指出天地万物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特点。

显然这两种特征是矛盾的,正是因为这种矛盾,人们才因此产生了辩证的思维。

而发展至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这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进一步的深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道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融和个体的自由发展。

这两种思想都认为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人们应该通过协调矛盾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自由的统一、在《易经》中,阴阳学说也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观念,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古代的军事思想中,辩证思维被运用于军事谋略的制定和应对战争中的各种变化。

例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了对敌人的全面了解和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传统的“明君”不仅要了解民众的需求,还要把握政治矛盾的动态,通过处理矛盾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经济上,辩证思维被应用于商业经营和贸易中,人们通过掌握市场矛盾和需求的变化来寻求商机和发展。

在医学中,辩证思维被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辩证思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

中国古代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矛盾的描绘和对矛盾的思考,例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对比、古文中的对立句和对仗句等。

这种辩证思维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有韵味和内涵,并传达了思想和情感的丰富性。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受到了一些冲击和挑战,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进取和灵活应变的态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并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应用于哲学、政治、经济、医学等领域,也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的创作。

中国传统辩证观念及表现

中国传统辩证观念及表现

中国传统辩证观念及表现
中国传统的辩证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这些观念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表现:
1. 和谐辩证:中国传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种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
是通过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过程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斗争和对抗。

所以,和谐辩证强调互
相尊重、平衡和协调。

2. 社会辩证:中国传统辩证观念也关注社会关系的辩证性。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
别是家庭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对于社会的和谐
发展是必要的。

3. 知行合一:中国传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辩证观念认为,理论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达到对社会问题的辩证处理。

4. 变革辩证:中国传统辩证观念还强调变革的重要性。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

辩证观念认为,只有通过适应和推动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5. 合理利用:中国传统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辩证观念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限度的,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并尽可能减少浪费和破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辩证观念以和谐、统一、变革和合理利用为基本原则,这些观念对于中
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展开全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我认为有两个主要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上的,这和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是一部劳动实践创造的历史息息相关。

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的人,我们国家是一个注重劳动创造致富的民族。

这种勤劳、实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价值观深深的扎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骨子里,我们的历史是一部实践出真知的历史。

这和马克思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是马克思的理论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原因之一。

(2)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从周易八卦,到道家文化,到儒家文化,宋明理学,法家,禅宗,都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一传入中国,就被上个世纪老一辈学术思想界的人所接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它的思想和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接受传统文化思想契合了,这又是一个不谋而合。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一下就被中国人接受能运用出来,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地发挥出巨大的价值,作为我们国家的建国指导思想,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这两个原因,就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开花结果,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起来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主要搜罗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周易文化辩证法周易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干流。

一儒一道、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合为“太极”,即周易的本体。

周易的本体是什么?周易总共六十四卦,包罗万象,可涵盖一切,一切包括一切的一切都能拿到周易体系说的通。

六十四卦本质上又是八卦,八卦经过周文王的推演(数学叫排列组合)就演变了六十四卦。

所以六十四卦,它的本体还是八卦。

八卦的本体是什么呢?八卦(乾坤坎离兑泽震艮),这八个卦象本来是没有文字的,文字是周朝之后后人加入的,先天八卦只有符合组成,它的卦象如下:从以上八卦图可以看出来,八卦图中的八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是由两种符号组成:八卦或者六十四卦,都是由两个符号,即阴、阳组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张载三位思‎想家的辩证‎观,另外还探究‎了《周易》这本著作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字】辩证法思想‎;老子;《周易》;韩非;张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论中国文化辩证

论中国文化辩证

论中国文化辩证思论中国文化辩证思维摘要:文化孕育思维。

从思维发展史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辩证思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①;而在中国的古代,《易经》,老子,孔子和中国佛教也都有深刻的辩证思维,并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联。

关键字: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对立统一老子一、什么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其实辩证思维并不是很玄乎的学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希腊注明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这句话曾出现在我们高中的政治书里,我现在仍有印象。

他觉得万事万物都在随时随地的变化,此时的河流不是彼时的河流。

一开始觉得这句话莫名其妙,但后来上了课才理解他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五行之说”非常流行,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有五行产生了万物。

另外,老子提出了“气”的概念,他觉得气是万①摘自课文《中国文化概论》②摘自百度百科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易学认为阴阳的运动发展变化除了与地点位置、时间有关以外,还要受限度限制。

阴阳的运动变化即是时间、地点、限度限制动态的综合过程。

中医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就是受易学这一思想启发而确立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周易》内涵深邃,蕴含着丰富的哲辩原理,而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积淀丰厚。

所以,我们要把他们相互融合,要从这些经典中学习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解古人发展中医的思维方法。

因此,加强思维方法的学习在中医教育界基本达成了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张载三位思想家的辩证观,另外还探究了《周易》这本著作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字】辩证法思想;老子;《周易》;韩非;张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

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1.1.3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

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

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

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二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

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

如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四章)在此老子以树木的生长变化,高台的修筑,千里的远行等等为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时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还包含着一个逐渐的质变过程。

老子还将矛盾转化的思想应用于人生,说明人应该如何处事。

总之,老子运用矛盾转化的辨证观点,提出了一套处世哲学。

不论我们如何去评价这一套处世哲学,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甚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实践性。

1.2老子辩证法的意义1.2.1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基本上都是由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提出的,因此他的辩证法对中国和世界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家派别均从不同的角度吸收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在老子提出他的朴素辩证法学说之后,立即对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了影响,如他的“柔弱胜刚强”这一著名观点,不仅被道家所继承,而且被法家所吸收,对法家“术”与“势”理论的行程,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朵奇葩,从理论观点上说,与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并在马克思这一哲学行程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古以来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

直至今天,老子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器晚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名言仍是人们推崇并遵循的重要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2老子的辩证法的思想对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深远影响例如,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认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与他的互补性概念之间具有平行性,他说如果在量子力学框架内只是简单用经典物理学概念描述原子现象,就不可能具有完全性,所以必须使用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概念,才能对现象的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全面的描述,这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等对立统一思想有契合之处。

老子关于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与近现代物理学发展极为合拍。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汤川秀树在他的《创造力和直觉》等著作中谈到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对他的影响,他说:“对我来说,长年累月吸引我,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老、庄的思想,它虽是一种东方思想,但在我思考有关物理学问题时,它仍是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

”由此可见,老子辩证法思想给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所以有人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方式与近代西方科学和哲学思潮相比,更容易被从事复杂性、非线性混沌研究的科学前沿的探索者所接受。

2《周易》的辩证法思想2.1《周易》反映了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思想《周易》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系统。

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却是极其简单的“- -”、“一”两个符号。

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次序、位置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

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

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

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

《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

“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展普遍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

2.2《周易》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周易》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

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

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

“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观点。

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易传》)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易”,就是变。

“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在讲变化。

那么什么是“变化”呢?“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一阖一辟为之变。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系辞上》)很明显,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

2.3《周易》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阴始凝为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系辞下》)《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

”(《坤卦》)坤为阴,初六爻为阴之始。

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

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由此而来。

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质变。

占卜,本以物象而明人事。

《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

”(《文言》)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须有量的准备的思想。

这一规律或趋势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4《周易》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用“- -”和“一”表示,由此生万物。

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

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

如“- -”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少阳。

“一”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太阳和少阴。

继续发展,太阴==变为≡≡坤和艮;少阳变为巽和坎;太阳变为乾和兑;少阴变为震和离。

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

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

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

3韩非关于君臣关系的辩证观点人们都知道,我们常用的矛盾一词,原出于《韩非子》。

《韩非子》中楚人窝矛与盾的故事是人熟知的。

韩非所谓矛盾,主要是不可两立的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难一》)“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难势》)如果有不可陷之盾,就没有无不陷之矛。

如果有无不陷之矛,就没有不可陷之盾,所以是不可两立的。

韩非强调许多事物是不可两立的。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显学》)韩非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

(《饰邪》)“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

(《八经》)君与臣的利益是相反的,彼此是以“计算之心”相待的。

至于智术之士、能法之士与有权有势的贵重之臣更是势不两立。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孤愤》)韩非这样着重地揭露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但是韩非也认为,相反的事物,利害不同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相互为用,并存共济。

“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饰邪》)君臣以计算之心相待,计算的结果,还是要相互合作。

君主对于群臣,更应适当安排,使其互相补助而不相伤害。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明君使事不相千,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用人》)人臣之间是有斗争的,如果加以适当的安排,“使事不相干”,可以达到“莫讼”、“莫争”的状态。

冰炭虽然不同器而久,如果不处于同器,也就“莫得相伤”了。

韩非以为,必须这样用人,才可称为明主。

“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谓之明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