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4

合集下载

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分析

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分析

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分析山地林区是指以山地地貌为主导的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征。

对于山地林区而言,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进行详细分析,可以为科学规划、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现状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从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1 土地面积分布山地林区土地面积往往较大,占据了整个地区的重要比例。

据统计,目前山地林区的土地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并呈现出增长趋势。

土地面积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脉、丘陵和高原地区,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1.2 土地利用类型针对山地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细致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首先,农田是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

农田的利用率较高,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农作物。

农田利用不仅为当地提供农产品,也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其次,林地是山地林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之一。

林地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起到了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作用。

此外,林地还具有丰富的木材、草药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山地林区还存在一些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如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等。

草地维持了山地林区的生态平衡,对于牧畜业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为当地提供着丰富的农产品。

建设用地不断扩大,满足了山地林区城市化进程所需的住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1.3 土地生态功能山地林区的土地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山地林区的土地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土地表面常出现地势陡峭和土壤脆弱的情况,因此土地对于保持水源地的稳定运行非常重要。

其次,山地林区土地还具有环境净化和气候调节功能。

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分析

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分析

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分析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土地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

对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可以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信息和支撑。

本文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当前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一、土地利用现状我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东、华南和南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的农业基地。

在农业方面,东部地区以稻谷、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等为主要种植作物;在工业方面,东部地区拥有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了石化、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

土地利用在东部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从土地利用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大类。

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用于粮食、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种植;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和乡镇地区,用于工业、商业、住宅等建设用途;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湿地地区,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是耕地资源减少。

由于城市用地扩大、工业园区建设等原因,部分农用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使得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损。

最后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不够严格,一些地方存在着滥用土地资源和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三、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保障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是加强土地保护。

应该通过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设立土地保护红线等手段,确保耕地资源和生态用地资源不受侵蚀和损害。

其次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应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产业用地、保护生态用地,实现土地利用的多功能化。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1.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2.实质内涵〔四个层次〕:(1)土地首先是最根底的生态环境要素。

(2)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人工环境和最根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资源、土地资产〕(3)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3.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开展的物质根底和来源,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效劳,对人类社会开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土地成为资产的根底。

4.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5.土地的特性:(1) 自然特性(原始性、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2〕经济特性〔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农业用地和城乡建立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等。

〕〔3〕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土地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2〕承载功能〔3〕可耕功能〔4〕资源功能〔5〕其他功能和用途:生态功能;土地用途及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资产积蓄及增值功能;景观功能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利用中的人及土地的关系〔2〕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及人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1.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及自然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及自然界进展物质变换的关系。

3.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的生存及开展,只有而且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劳动过程善待大自然,既保证人及自然界进展对等和协调的物质变换,又使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得以不断完善,以实现人及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生态修复项目是一项旨在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重要举措。

这些项目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还能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态修复项目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1、创造就业机会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各个环节。

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从普通劳动力到专业技术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例如,在植树造林项目中,需要雇佣工人进行树苗栽种、浇水、养护等工作;在湿地修复项目中,需要招聘专家进行生态评估和制定修复方案,同时也需要工人进行湿地清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就业机会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生态修复项目的开展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比如,在生态农业领域,通过修复土壤和改善水质,可以推动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生态修复还能促进生态旅游业的繁荣。

修复后的自然景观如森林、湿地、河流等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

此外,生态修复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供应也刺激了相关制造业的增长。

3、提升土地价值受损的生态系统往往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价值降低。

通过生态修复项目,土地的质量得到改善,其利用价值也随之提升。

例如,经过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的废弃矿山土地,可以重新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建设或房地产开发,从而增加土地的经济价值。

同时,周边地区的土地价格也可能因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上涨,为土地所有者带来可观的收益。

二、生态修复项目对社会经济的间接影响1、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

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这些功能会减弱,导致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等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强了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课件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课件
强化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供强有 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其持续发展。
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共同推动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技术风险
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能带来技术风险,如病虫害暴发、生态平衡 被破坏等,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
资金投入不足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 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制约了其发展。
对策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 策和规划,引导和推动其发展。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与 调控
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 2
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 善,同时要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整体性原则
系统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农林牧各子系 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最优。
3
地域性原则
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 会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CHAPTER 03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益
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够合 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够带来 更多的农产品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来源。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够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加工、销售、 物流等,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分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摘要: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是一种将农业与林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旨在实现农业和林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粮食和木材等商品的需求,更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以下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绿色食品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提高,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经营模式以其在提高农林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优质产品方面的潜力,为农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重要性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其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传统的农业模式往往会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农林复合经营能够将生态系统纳入到农业生产中,在资源利用上实现了协调。

通过林木与农作物的相互辅助,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引入林业经营,农民可以在传统农业生产之外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种植经济林或者开展林下养殖等方式增加收益。

同时,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也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林木的种植和保护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同时,林业经营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碳质,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被认为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分析2.1全面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既开展农业种植又进行林木种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六章 土地资源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六章 土地资源利用

第六章土地资源利用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一定的土地单元和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活动者、自然环境系统、能动系统三、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1)是具有多层次等级的大系统(2)是开放的系统,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特性和演化特性(3)其功能是由构成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的整体决定的,而并非是各要素的功能之和(4)是不断地运动着的,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四、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视为系统,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评价,从而解释与系统有关的现象,预测和调控系统行为与发展的研究过程。

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3)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内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承受原则(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缘经济发展模式–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相互协调模式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1)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概念: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较 低 ,c 与世界土壤 含量相近 。与 我国 u 土壤 环境 背景 值相 比,c , u 与我 国土
其中农用地 l 9 5 h 2 005 m ,建设 4
土地资源生态经济 系统 的运动和演 替是
否合理 .关键要 看系统 内的物质流 、能 量 流 、信息流 、人 口流和 资金流是 否合
有 关研究表 明 ,鄱 阳湖区域 土壤 环
中心的 治沙 、治碱 与恢 复植被 相结台 的 综合治 理原 则。水 资 源分 配 应上 、中、 下游兼顾 ,既注意 农业用 水 ,又 要保证 生态用水 。农业 生 产要走 节水 道路 ,加
施 ,治理盐渍化 ,提高 土壤肥力。
加强宣传教育 ,使各族 人 民认 识到
与推广 。
天 山北坡及阿尔泰 山区无计划砍 伐 的树
木量为 1 0 ,占当地年树 木生 长量 79o
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 ,实现生 态 良性
循环 在土地资源 开发 中,应遵 循太农
业思想 ,运 用可持 续发展 观点 ,从 土地 适宜性 出发.以水 定地 ,台理 开发 。种 植业的发展应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 有效地控制人 口数量 ,特另 是 在农 牧业交错地 带和沙 漠边 缘 ,减少 人类活 动对土地的压力 。调整农业结构 ,多种
A】 0N L帅 R 0【 磷 mcE ECoL(GⅡ , EO0I 删 H 】 N LA 1 G 旺 AREA
G O i H O Xa ri (ero o eyJn xA  ̄ c tr L U X .Z A i a n TrtyC l g i gi n i d e v o— ir l a tu
Ke y & P y n aeae ; ln s ̄  ̄ ; eo c[eo o  ̄tm oag Lk ra a dr o e cl a cn mys ' e e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导 论【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概念和特性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以下四个: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土地的功能和分类1.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三个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2.土地的分类(1)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2)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等;(3)按照土地(农用地)生产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4)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等;(5)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关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1981年7月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资源调查专业组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

经过几年实践,于1984年7月进行修改与完善,并作为一章纳入了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技术规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经过研究与修订,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三级分类,土地分为三个一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下又分为15个二级类。

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1)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和挑战。

一、土地利用变化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逐渐被城市建设所取代。

大量农田转向工业园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

此外,城市扩张还引发了大量土地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过度的土地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的加剧。

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需求增加,对土地的要求更高。

因此,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压力。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引发了城市扩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消耗。

土地资源的紧张不仅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二、生态环境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加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农田的减少引发了粮食安全问题,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快速人口增长使得粮食供应压力增大。

农田面积的减少还让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多的生态和环境挑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还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和交通尾气排放,给空气质量和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的建设使得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水、空气的污染程度。

长期以来,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大量建设和人口密集的城市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城市建设引发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城市的随机扩张还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1.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生态经济学是综合不同学科(包括生态 学、经济学、生物物理学、伦理学、系统论 等)的思想,针对目前人类经济系统所产生 的问题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研究 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亚系统应该如 何运行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这就需 要我们充分了解人类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 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
• 传统的价值理论从经济学发展而来,它们对 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但是这些价值理论只关注和人有关 的过程,对于人类以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 然资源的关注很少。由于人类经济发展所依 赖的自然资源大多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 和经济发展却是无限的,这就产生了巨大的 矛盾,目前的地球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众 多问题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结果。
1.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 生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规 模、公平的分配和有效的配置 ①地球是一个热力学封闭的和没有物质增长的系统, 人类经济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亚系统;这意味着 从生态系统中取得的资源,经过人类的经济亚系统 后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中的这个过程, 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是有限制的。 ②人类未来的星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星球,它内部 的所有成员(包括其他生物)都可以在上述限制之 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 ③人类的每一个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行动应该是积极的 而不是被动的,并且我们制定的政策应该是可执行 的和可校正的。
• 1976年,罗马俱乐部,《人类处于转折 点》。用全新的方法探讨了世界性疑难 问题,提出了人类面临的戏剧性选择: 或者在团结和正义、相互依存和自力更 生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全球社会,或者是 地区性的以及最终是全球性的人类体系 的瓦解。
2.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 次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佳木斯市耕地质量预警分析

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佳木斯市耕地质量预警分析

地存量隐形损失 , 在高强度开发背景下 , 进行佳木
[ 收稿 日期]20 09—1 6 0—1
商品粮基地和三江平原重点开发区, 0 2 6年全市 0
耕地面积为 2 0 3 . 02 837 3公顷, 占全省的 1% , 8
[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支撑项 目(0 8 A 9 B 2 ; 20 B D 6 0 ) 黑龙江省教育厅青 年骨干教师研究项 目( 4,5 15 C ) 1 4 [ 作者简介]代路 (9 4一) 女 , 18 , 山东人 ,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 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土地资源管理
第 卷


/ g

201 0年 4月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N . 18 o2
Ap i 2 0 rl 01
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 佳木斯市耕地质量预警分析
代 路 雷 国平 姜 博 袁 兆华 张 慧
( 东北农业 大学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 3 50 0)
[ 摘 要] 进行耕地质量预警分析, 提前反映耕地质量变化趋势 , 对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护粮 食 安全具 有重 要意义 。本 文从 生态 经济 系统 的角 度 出发 , 以人地 关 系、 地 利用 投入 水 平 、 耕 生 态环境背景和耕地效果及投资潜力四个方面为主要因素, 构建佳木斯市耕地质量 预警分析模 型, 运用回归分析法和指数和法对20 年-22 0 8 - 00年的耕地质量进行预测预警。结果表 明, 随 着 时 间序 列 的延伸 , 指标值 总体 上 呈 上 升趋 势 , 中,0 8年-2 1 、03年-2 1 , 其 20 - 00年 2 1 一04年 佳
公顷 , 6 . 1 ; 量较 差 的二 、 、 占 4 3% 质 三 四等低产 田 20593公 顷 , 3 .4 。耕 地 质 量 出现两 头 2 4 . 占 4 1%

生态经济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

生态经济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

生态经济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经济已经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为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计算分析方法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生态经济中的问题。

一、生态经济计算分析的概念生态经济计算分析是指对生态经济系统中相关数据的统计、分类、分析和综合利用,从而评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构建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对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探寻其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生态经济计算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更为准确地定位问题和矛盾所在,为生态经济的决策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

二、生态经济计算分析方法(一)资源计量模型资源计量模型是生态经济计算分析中最为基本的分析模型之一,它利用数量化的方法来测量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分析资源的分配情况和利用效率。

资源计量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物质流模型、物资流模型和物质汇流模型。

物质流模型主要关注物质之间的转移,物资流模型主要关注货币、产品和服务等物资之间的流动,物质汇流模型则既考虑物质的流动,又考虑货币的流动。

(二)经济平衡模型经济平衡模型是生态经济计算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模型。

它通过对生态经济系统的需求、供给、流量、价格等要素进行集成、平衡分析,从而得出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状态。

经济平衡模型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产业结构、物种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资源配置等具体问题。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经济计算分析中比较必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定量模拟,评估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分区评价、物种评价、生态系统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维度进行。

三、生态经济计算分析的应用生态经济计算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各种生态经济问题,促进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一、本文概述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走廊,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响应。

通过收集和分析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本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模式,包括城市扩张、农业用地转换以及生态退耕还林等现象。

同时,本文还评估了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优化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环境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与现状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土地利用变化一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模式经历了显著的转变。

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导致了大量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被转化为建设用地,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表现为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

农业用地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粮食安全和农业产出,也改变了土壤结构和水文循环,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同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

生态系统响应方面,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森林覆盖率的下降、湿地退化和物种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土地利用变化还影响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循环,增加了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推广生态农业和加强生态保护区域的管理。

这些努力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以及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1、层次分析法此法在考试中判断矩阵会给,只需一致性检验。

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个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

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以及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运用层次分析法四个步骤:1、.分析影响目标各因素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4、.计算各层次对于目标的总排序权重。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步骤:1.分析系统间各因素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3.应用几何平均法(又称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4.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比率: CR=CI/RI当CR<0.1时,则称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一致性检验与排序1max ——入=n nCImj jj mj jjRIa CI a CR 11===2、聚类分析一、基本原理聚类分析是用数学定量地确定分类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例如土地功能分区),从而客观地分型划类。

聚类分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标定,即在被分类的全体对象之间建立一定的亲疏关系,常用的有相似系数或距离来量度。

(2)分类,即根据对象或样本的亲疏关系或接近程度分类,常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最大树聚类分析。

二、聚类过程(一)标定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有M个指标,则i样本j指标记为x ij。

●相似系数:是表示样本之间相似程度的变量,记为相似关系矩阵R,其值变化域为[0,1],值越大,样本的相似程度越接近。

常用的相似系数如下:①夹角余弦法:②相关系数法:③最大最小法:④几何平均法:●距离:样本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常用的如下:①海明距离:②加权海明距离:③切比雪夫距离:④欧氏距离:(二)聚类聚类方法一:系统聚类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是一种以模糊等价关系为基础的传递闭包法,该方法首先是标定,即根据实际情况,按一个准则或某一方法,给论域x中的元素两两之间都赋予区〔O,l〕内的一个数,叫做相似系数,也就是衡量被分类对象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Rij(i=1,2,…n;j=1,2…n)相似系数的确定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以后的聚类结果。

标定结束后,从而确定论域上的相似系数R,这是一个由n×n个相似系数构成的相似矩阵。

一般来讲,相似矩阵只满足自反性Rij=1,对称性Rij=Rji,而不满足传递性,不是模糊等价矩阵,因而不能直接进行分类,必须进行改造。

方法是不断自乘,即:将R自乘得,再自乘,然后按直到某一步出现,就得到一个包含尽的最小模糊等价矩阵,又称为R的传递闭包。

步骤:(1)选择模糊算子建立等价矩阵:等价矩阵特点: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2)进行λ—截聚类对于模糊矩阵的λ一截矩阵,设为一模糊矩阵,则对λ∈[0,1]的每一个取值,R均对应一个非模糊矩阵,称为R的λ—截矩阵,其中。

根据R的λ—截矩阵,可以直观的将其归类。

聚类分析方法二:最大树聚类分析最大树聚类法是模糊聚类方法的一种,也要通过正规化,通过标定步骤从而建立起相似系数构成的相似矩阵。

它是直接由模糊相似矩阵(不必为等价矩阵)进行聚类的方法。

用最大树分类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将相似矩阵改造成模糊等价矩阵,使计算工作量大大减小;不用画出聚类图.原则:各点相连;不能形成回路。

具体步骤如下:(1)正规化标定并建立相似矩阵设被分类的样本集为x=(x:,x:,x3,…,x。

),每个样本有S个指标,即(i=1、2…n)首先根据样本的各项指标,采用所选用的标准指标进行正规化,再选取适当的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似系数,并建立x上的相似关系矩阵R。

(2)作模糊图的最大树直接从相似矩阵中找出联系各样本之间的最大通路,按R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连边,并要求不产生回路,直至全部单元接通为止,画出最大树图。

(3)最后对最大树取λ截集,去掉权数Rij≤λ(λ∈[0,1])的边,这样就把一棵树截成互不连通的几棵树,聚类工作完成。

【例】【作业题】3、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es, PCA)聚类第一步: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1.中心化2.规格化3.标准化第二步:计算协方差矩阵;第三步:计算协方差矩阵的各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第四步:累积贡献率的计算;第五步:主成分分析。

4、CBA(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步骤:1、弄清问题;2、环境功能分析;云南森林涵水能力:6000m3/ha,河北省:4078 m3/ha。

3、确定环境破坏的程度与环境功能损害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大气中SO2浓度大于0.06mg/m3时,农作物减产4%-5%。

4、弄清各种方案改善生态环境的程度;5、计算各个对策方案的生态环境效益;6、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7、费用与效益现值的计算;8、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假设条件:1、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直接增加或者减少商品或服务的产出,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市场化的或者是潜在的、可交易的,甚至有市场化的替代物;2、生态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观察出来,或者能够用实证方法获得;3、市场运行良好,价格是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的良好指标。

技术方法:1、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就是利用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值和利润的变化来计算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土壤流失;灌溉水质改善;空气污染治理与农作物和建筑物【例】某地大气环境中SO2质量浓度超过其对农作物影响的阈值0.06mg/m3,引起作物减产,作物单产为7500kg/hm2,污染程度属于轻度污染,减产百分数为5%,污染面积为100hm2,设农作物价格为1元/kg ,则大气污染的农作物损失是39474元。

2、机会成本法:如果资源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但其利用效益是可以知道的。

如果某市工业用水1亿吨,可创GDP10亿元,由于水污染,致使该市工业缺水0.2亿吨,则水污染损失为2亿元。

3、防护费用法:采取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措施所需费用。

铬的地下水污染4、恢复费用法:地面塌陷5、影子工程法: 通过人工建造替代原来的生态功能,所需费用。

6、人力资本法:对人的损害表现在三个方面:过早死亡、疾病或病休造成的损失;医疗费用增加、精神或心理上的代价。

直接经济损失:预防和医疗费用,死亡丧葬费间接经济损失:病人和非医务人员护理、陪住影响的劳动工时【实例分析】--沈抚污灌区费用效益分析沈抚污水灌渠始建于1960年,在灌渠建成的初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沈阳、抚顺两市郊区的1万公顷旱地改为水浇田。

由原来每公顷产高粱(玉米)2250公斤,增加到每公顷产水稻6400公斤。

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经过土地系统的净化处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土地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长期用大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超过了土地净化能力,造成了新的环境危害。

相互之间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以后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分析,估算了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决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分析):一、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1、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计算(1)农作物减产损失全区每年每公顷减产1125公斤,当时国家收购价为(0.32元/公斤)(2)灌渠本身的损失因污水的侵蚀,每年需维修费14万元,并因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粉煤灰在渠道中淤积,每两年需清淤一次,每次需28万元。

由于农民认识到污水灌溉的危害,每年从灌渠取水只是建渠初期的一半,原来每年收费20万元。

2、污染造成的间接损失(1)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因为地下水污染,全区已给6个乡安装了自来水。

据调查每安装一个乡的自来水工程设施需投资40万元,工程服务年限为15年。

(2)畜牧业损失全区因土壤造成稻草不能作为大牲畜的饲料,每年不得不从清洁区购进1000万公斤的干草来解决饲料问题。

每公斤干草市价0.26元。

全区平均每年减少大牲畜1560头,每头售价1000元。

全区共有家禽300814只,肝坏死率25.8%,与清洁区相比增加14.4%。

平均每只家禽售价1.00元。

(3)由于污染较重,目前灌区胃癌的死亡率为30/10万人,而清洁区只为12/10万人。

患肝肿大平均为千分之40,清洁区为千分之4.2。

全区患肝肿大的3580人。

据调查得这种病的人大多都丧失了劳动能力。

已知全省农业人均创造的产值1379.4元。

另据医务人员介绍,治疗一个肝炎病人,如果住院治疗,每月需医疗费320元,不住院治疗每天需医药费1.0元左右。

二、治理对策的费用研究课题组提出如下防治方案:1、建议在沈抚污水灌渠建一座8万立方米的沉淀池,使经过处理的水质达到污灌标准,工程投资500万元;2、为避免沈抚灌区地下水污染,在干渠上游增设防渗工程10公里,工程投资100万元;3、解决灌渠污水溢流工程,投资273万元。

5、土地生态经济系统INPUT-OUTPUT分析(投入—产出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模型一(1)投入产出理论—假设①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都具有双重身份和作用②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稳定性②计算P;③设下一年第一产业最终需求增加8%,第二产业增加12%,第三产业增加15%,计算X;④设下一年各产业新创价值上涨9%,求P。

●投入—产出理论模型二投入产出理论—绿化表中各符号意义如下:A1中的a ij:表示j生产部门单位产品生产消耗i部门产品; A2中的a ik:表示治理k单位污染物消耗i部门产品;E1中的e hj:表示j生产部门单位产品所产生h污染物的数量; E2中的e hk:表示治理单位k种污染物产生h种污染物的数量; F1中的fi表示i产业部门的社会最终需求;F2中的fj表示j种污染物的最终排放量;X1中的xi表示i产业部门的总产出;X2中的xj表示j种污染物的治理量;V1表示生产部门新创价值V2表示治理部门新创价值产出模型X1 = A1 X1 + A2X2 + F1X2 = E1 X1 + E2X2– F2X1 I-A1 -A2 -1 F1⇒=X2 E1 E2-I F2【例】每治理单位废物直接消耗工业产品0.2,新创造社会价值2.00元,环境允许排放废物量为30.担,本部门去除率为50%;废物智力部门去除1公斤废物消耗工业产品0.2吨,新创价值2.0元,环境允许排放30公斤,计算在考虑环境治理前后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