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系统模型

合集下载

第三章系统的教学模型

第三章系统的教学模型

3 系统的数学模型3.1 概述3.1.1 数学模型在进行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时,通常首先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所谓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机械系统、电气系统、,, 以及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的动态特性,是一组能精确,或者至少是相当好地表示系统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式、差分方程式或其它数学方程表示式。

数学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采取何种形式来建立数学模型取决于具体的系统及条件,如,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简单系统的响应分析,可能采用传递函数形式比较简单方便,而如要进行最优控制,则采用状态空间表达式可能更为有利。

对于同一系统的描述,数学模型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

如以一个液压控制阀为例,如果是考虑它在一个复杂系统中的动作,可以用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式(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理)来做为其数学模型,而如果是为了设计这个控制阀并预测其性能,则需要考虑阀的泄漏,尺寸精度影响等更多因素,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是一个6-7 阶的微分方程组。

另一方面,严格地说,任何实际中的电、机械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等其变量间的关系都不是绝对性线的,有些甚至是严重非线性的。

然而,由于至今非线性系统的求解依然存在着数学难关,比较常用的做法是用一个“等效”的或“近似”的线性系统代替实际上的非线性系统来分析和求解。

这意味着,我们既要掌握在建立数学模型时的线性化方法,又要了解所取的“线性”数学模型有效的范围和条件。

3.1.2 数学模型表示形式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表示形式:1.传递函数模型一个连续的SISO 系统,一般可用一个常定系数线性常微分方程来描述若系统的输入为u(t),输出的y(t),其微分方程可表示为:a n 叩…3^ 5)dt ndt nde对该式进行Lap lace 变换,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丫(s)二 b m S m b m 」sm —b oU(s) a n S n- a n j S n A^ …宀a 。

离散时间动态系统一般以差分方程描述,对一个离散 SISO 系统,设采样周期为T ,系统输入为u(i),输出为y(i),可描述为:g n y(i n) g n 4y(i n -1)g °y(i)=f m u(i m) f m 」u(i m -1)f o u(i)对该方程进行Z 变换,可得离散SISO 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m -1 m 4 Z n 4n洱 • go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传递函数矩阵。

[工学]03可靠性工程讲义第三章

[工学]03可靠性工程讲义第三章

MTBF
热贮备和温贮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温储备系统的储备单元处于轻载工作状态,不处 于完全不工作状态,例如,电子管的灯丝。
• 当设备处于比较恶劣的环境时,不工作储备单元 的故障率要比轻载的故障率大得多,这时也必须 使储备单元处于轻载工作状态。例如,处于潮湿 环境中的电子设备,通电工作的故障率要比长期 储存(不工作)的失效率低。
A
˦ A
B
˦ B¡¢ ºÍ
˦
' B
若转换装置不是完全可靠,则当开关故障
率λK不为零或不能忽略时
RS (t)

e At

K
A A B
B'
e e Bt
(K A 'B )t
MTBF

1
A

1
B
(
A
A B'
K
)
两单元相同时
• 当λA=λB=λ、λ‘B=λ’,即,工作时A、B 两单元工作故障率相同时,可求得:
从设计角度,提高并联系统可靠性措施:
(1)提高单元可靠性,即减少失效率; (2)尽量增加并联数目; (3)等效地缩短任务时间t。
并联单元数与系统可靠度关系
例3-2 已知并联系统由两个服从指数分布的单元
组成,两个单元的故障率分别为1 0.0005h1 2 0.0001h1 ,工作时间t=1000h,试求系
对于单调系统任一元件的失效只会使系统失效概率增加每个元件有两种状态正常状态和失效状态且二者必居其一满足全概率公式的条件因此系统的可靠度其中表示在x正常情况下系统正常的事件相当于把x的两端短接起来表示在x失效情况下系统正常的事件相当于把x的两端断开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建模方法

聚集性
节点倾向于形成紧密的集群或 社区。
鲁棒性与脆弱性
网络对随机攻击具有鲁棒性, 但对针对性攻击表现出脆弱性。
复杂网络的建模过程
确定网络节点与边 构建网络拓扑结构
分析网络特性 建立网络动态模型
识别系统中的实体作为节点,确定实体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作 为边。
根据节点和边的定义,构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节点的连接 关系和边的权重等。
目的
系统建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 解和分析系统的结构和行为,预测系 统的性能,以及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 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系统建模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原则
模型应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本质特征和 主要行为。
可操作性原则
模型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计算性,以便进行 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
简明性原则
模型应尽可能地简单明了,避免不必要的复 杂性和冗余信息。
数据流图
使用数据流图描述系统中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清晰地表达系统功能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3
数据字典
对数据流图中的每个元素进行详细定义和描述, 形成数据字典,为系统分析和设计提供准确的数 据基础。
结构化设计方法
模块化设计
01
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特定的功能,模
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多态是指允许使用父类类 型的指针或引用来引用子 类的对象,并可以在运行 时确定实际调用的子类对 象的方法。
面向对象的建模过程
识别对象
从问题领域中识别出实体和概念,将它们抽 象为对象。
定义类
根据对象的共同特征定义类,包括类的属性 和方法。
建立类之间的关系
通过继承、关联、聚合等方式建立类之间的 关系,形成类的层次结构。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④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 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 方程的左边,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中的 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
二、微分方程建立举例
[例3-1]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1.直流电动机(Direct-Current Motor)各物理量间的 关系。
②在各环节功能框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系统的 给定量(输入量)和输出量,然后从给定量开始,由
左至右,根据相互作用的顺序,依次画出各个环节, 直至得出所需要的输出量,并使它们符合各作用量 间的关系。
③然后由内到外,画出各反馈环节,最后在图上标 明输入量、输出量、扰动量和各中间参变量。
④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框图。
①列出直流电动机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参见 式3-1~式3-4],然后由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式→ 传递函数→功能框。今将直流电动机的各功能框列 于表3-1中。
②如今以电动机电枢电压作为输入量,以电动 机的角位移θ 为输出量。于是可由开始,按照电动 机的工作原理,由依次组合各环节的功能框,然后 再加上电势反馈功能框,如图3-15所示。
(或环节)的固有特性。它是系统的复数域模型,也 是自动控制系统最常用的数学模型。
3.对同一个系统,若选取不同的输出量或不同 的输入量,则其对应的微分方程表达式和传递函数 也不相同。
4.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有
对一般的自动控制系统,应尽可能将它分解为 若干个典型的环节,以利于理解系统的构成和系统 的分析。
它还清楚地表明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它是 理解和分析系统的重要方法。
①全面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支配系统 工作的物理规律,并确定系统的输入量(给定量)和 输出量(被控量) ②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单元(或环节或部件),然后 从被控量出发,由控制对象→执行环节→功率。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
前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 时间分析 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的分解
系统往往是多任务与多功能的 一个系统及其功能是由许多分系统及其功能实现的 通过自上而下的功能分解过程,可以得到系统功能的层
次结构 功能的逐层分解可以细分到可以获得明确的技术要求的
为正确地建立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模型,必须对 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有深 入的理解。
F18基本可靠性模型
F18任务可靠性模型
概述-可靠性逻辑关系
概述-建立系统任务 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系统功能分析
对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深 入的分析是建立正确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的 前导。
方框:产品或功能 逻辑关系:功能布局 连线:系统功能流程的方向
无向的连线意味着是双向的。
节点(节点可以在需要时才加以标注)
输入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起点 输出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终点 中间节点
概述-可靠性框图示例
概述-基本可靠性模型
基本可靠性模型 用以估计产品及其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所 引起的维修及保障要求的可靠性模型。
并联模型
并联模型
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都发生故障时,系统才发生 故障的称为并联系统。并联系统是最简单的冗余 系统(有贮备模型)。
并联系统的逻辑图如图所示,其数学模型为
并联模型
当几个单元相互独立,系统不可靠度:
并联模型
系统可靠度
当系统各单元的寿命分布为指数分布时,对于 最常用的两单元并联系统,有
并联模型
尽管单元故障率都是常数,但并联系统的故障率不再是 常数。并联模型故障率曲线

《系统工程》结构模型

《系统工程》结构模型


25
西南交大物流学院
SWJTU
1.区域划分
• 系统要素Si的可达集R(Si) 、先行集A(Si) 、共同集C (Si)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6
西南交大物流起始集B(S)和终止集E(S)。系统要素集合S的起始集是在S中 只影响(到达)其他要素而不受其他要素影响(不被其他要素到 达)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记为B(S)。 B(S)中的要素在有 向图中只有箭线流出,而无箭线流入,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其定 义式为: B(S)= { Si | Si ∈S, C(Si)= A(Si), i= 1,2,…,n } 如在于前有向图所对应的可达矩阵中, B(S)={S3,S7}。 当Si为S的起始集(终止集)要素时,相当于使前图中的阴影部分 C(Si)覆盖到了整个 A(Si)( R(Si))区域。 这样,要区分系统要素集合S是否可分割,只要研究系统起始集B (S)中的要素及其可达集(或系统终止集E(Si)中的要素及其 先行集要素 )能否分割(是否相对独立)就行了。
两两判断认为:S2影响S1,S3影响S4,S4影响S5,S7影 响S2,S4和S6相互影响。这样,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 要素集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来表达,其中: • S = {S1,S2,S3,S4,S5,S6,S7}
Rb = {(S2,S1),(S3,S4),(S4,S5),
(S7,S2),(S4,S6),(S6,S4)}
(3)选择模型方法;
(4)确定模型结构; (5)估计模型参数; (6)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7)对模型进行必要修正。
8
西南交大物流学院
SWJTU
二.解释结构模型(ISM)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1.概念
结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化→结构分析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
令事件A为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事件 Ai(i=1,2…n)为单元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对于串联系统:A=A1 A2 ... An
求系统可靠度:P(A) P(A1 ) P(A 2 ) ... P(A n ) P(A i )
i 1 n
即系统可靠度与单元可靠度的关系为:
R S (t) P(A) R1 (t) R 2 (t) ... R n (t) R i (t)
3. R12345678 t R12345 t R67 t R8 t
如何计算 ( ) , s ? s t
Rs t s t Rs t
s Rs t dt
0

2.串并联系统模型
特征:图2-7所示串—并联系统是由n个(列)子系统
i 1 n
4. 特例( 1):假定各单元寿命服从指数分布,n 个单元失效
都属于偶然失效。令单元失效率为 (常数),单元可靠度为 i Ri (t ) e it .则:
n it n n it 系统可靠度RS (t ) e e i1 (令s i )
i 1
2.当阀1与阀2处于闭合状态时,不能截 流为系统失效,其中包括阀门泄露。
4.系统逻辑模型分类
分类依据:单元在系统中所处的状态及其对系统 的影响。
3.2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1.模型:一个系统由N个单元逻辑串联组成。
2.特点:任意一个单元失效则整个系统失效;
只有N个单元均正常工作系统才正常工作。
3.怎样求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e
t


t 2
t
n 3时,可以自行推导
2 e t
6.推导n个相同单元并联情况

第三章 操作系统安全模型

第三章   操作系统安全模型

严格完整性策略
是BLP模型的对偶 规则:
1. 完整性*-属性: 主体S可以对客体O进行写操作,当 且仅当S的完整性等级支配客体O的完整性等级 2. 援引规则: 主体S1可以执行另一个主体S2(与S2通 信),当且仅当S1的完整性等级支配S2的完整性等 级 3. 简单完整性条件: 主体S可以对客体O进行读取操 作,当且仅当O的完整性等级支配S的完整性等级
第三章 操作系统安全模型
3.1 安全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安全策略:有关管理,保护和发布敏感信息的 法律,规定和实施细则 已授权的,安全的状态集合 未授权的,不安全的状态集合 如图,安全状态集合S={s1,s2,s3},不安全状态集 合US={s4}
S1 S2 S3 S4
3.1 安全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安全模型:是对安全策略所表达的安全需 求的简单、抽象和无歧义的描述。 安全模型的特点: 1、简单的、清晰的,只描述安全策略,对具 体实现的细节不作要求 2、抽象的、本质的 3、精确的、没有歧义的 现有的安全模型大多采用状态机模拟系统
BLP模型分析
BLP模型的安全策略包括MAC和DAC。 MAC由简单安全特性和*特性组成,DAC由存 取控制矩阵组成。 BLP中使用了可信主体,表示实际系统中不 受*特性约束的主体 BLP模型存在的问题
1、可信主体不受*特性约束,权限太大,不符合最 小特权原则 2、 BLP模型主要注重保密控制,不能控制向上写, 而向上写不能限制隐蔽通道
中国墙模型的*-属性
*-属性 主体S可以对客体O进行写操作,当 且仅当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1. 中国墙简单安全条件允许S读取O 2. S不能读取属于不同数据集的需要保护的 客体
简单安全条件
S可以读O,当且仅当S支配O且S对O具有自主型读 访问权限 *-属性: S可以写O,当且仅当O支配S且S对O具有自 主写权限 基本安全定理:设系统的初始安全状态为σ 0,T是状 态转换的集合。如果T中的每个元素都遵守简单安 全条件和*-属性,那么对于每个i≧0,状态σ i都是 安全的 只要该模型的初始状态是安全的,并且所有的转移函 数也是安全的,系统只要从某个安全状态启动,无论 按何种顺序调用系统功能,系统将总保持在安全状态.

第三章---操作系统安全模型PPT课件

第三章---操作系统安全模型PPT课件

S4
O4(O4A, O4B, O4C)
2021/3/12
11
基本安全定理(简化版)
设系统的初始安全状态为σ0,T是状态转换 的集合。如果T中的每个元素都遵守简单安 全条件(简化版)和*-属性(简化版), 那么对于每个i≧0,状态σi都是安全的
2021/3/12
12
模型扩展解决分类粗糙
给每个安全密级增加一套类别,每种类别都描述一 种信息
1.主体: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 简记为S
2.客体:是主体行为的对象,简记为O
3.访问权限:访问权限有限集A={ 读,写,执行, 追加 }
控制策略: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 集
访问矩阵:主体用行表示,客体用列表示,交叉 项表示该主体对该客体所拥有的访问权限
2021/3/12
7
信息流模型
例:如果类别分为A,B,C三类,则一个主体可访问的 类别的集合为: 空集, {A},{B},{C},{A,B},{A,C},{B,C},{A,B,C} 如果S2只需访问A类客体,则安全等级为(机密, {A}),客体O2B归于B类,它属于(机密,{B}), 则即使S2和O2B都是机密级别,S2也不能访问O2B 引入支配关系:安全等级(L,C)支配安全等级(L’,C’), 当且仅当L’ ≤L且C’包含于C
的对应于军事类型安全密级分类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模型
BLP模型采用线性排列安全许可的分类形式来保证 信息的保密性
✓ 每个主体都有个安全许可,等级越高,可访问的信息就越 敏感
✓ 每个客体都有个安全密级,密级越高,客体信体(数据、文 件)组成,主体对客体的访问分为只读(R)、读写 (W)、只写(A)、执行(X)及控制(C)几种访 问模式,C指主体授予或撤消另一主体对某一客体访 问权限的能力。

第三章系统模型ppt课件

第三章系统模型ppt课件

构 组织构造ISM小组( 10人左右)
模 设定问题
型 原 理
选择系统要素,制定系统明细表。 构思有向图,建立连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建立结构模型。
由结构模型转化为解析结构模型。
15
设定 问题 、形 成意 识模

找出 影响 要素
要素 关系 分析 (关 系图

建立可
达矩阵 (M)和缩 减 矩阵 (M/)
系统模型的分类及特征比较
6
三 1 建模的原则 、 (1)现实性:把本质的东西和关系反映进 建 去,非本质的东西去掉,而又不影响反映 模 现实的真实程度。
的 (2)简明性:模型既要精确,又要简明。
原 (3)适应性:在运算分析方面、适应问题
则 的变化、操作方面等具有适应性。
及 (4)完整性
常 用
(5)规范性:尽量借鉴标准形式。
统计分析法:系统结构不很清楚,且不允许直接 进行实验的系统,可以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的方法建立系统模型。
类似法:建立系统的类似模型。拟合法
启发性思考法。
9

立 单 摆 简
设一个质量为m,长度为l的摆,其 偏离中心线的角度为θ(θ 很小),
θ(t)st:
θ
谐l
ml
d 2
dt 2
mg
0

矩阵元素为1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即:
R(Si ) S j N rij 1
(N为节点集合,rij=1表示 Si 与Sj关联)
22
(2)要素Sj的先行集A(Sj)——R中第Sj 列矩 阵元素为1所对应的行要素的集合。即:
A(S j ) Si N rij 1
(3)共同集合T——可达集R(Si)与先行集 A(Sj)的交集等于先行集A(Sj)的要素集合, 即:

3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n n −1 则有 C ( s ) = an s + an −1s + + a1s + a0
R( s)
bm s m + bm −1s m −1 + +b1s + b0
C ( s) G (s) = 称为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令 R ( s ) ,称为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传递函数
下一页 返回
3.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④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 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 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左边, 分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微分方程的左边,方程 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 两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的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 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传递函数
(4)传递函数的分母是它所对应的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多项 式,即传递函数的分母是特征方程 an s n + an −1s n −1 + • • • + a1s + a0 = 0 的 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 等号左边部分。而以后的分析表明:特征方程的根反映了系统的动 态过程的性质,所以由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态过程的性质,所以由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特征方 程的阶次n即为系统的阶次。 程的阶次n即为系统的阶次。 (5)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的阶次总是低于分母多项式的阶 次,即 m
≤ n 。这是由于系统总是含有惯性元件以及受到系统能源
的限制的原因。 的限制的原因。
上一页 返回
3.3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第3章 SM模型化解析

第3章 SM模型化解析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计划学时 2授课章节第三章系统模型和模型化(1)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本讲中,使学生了解系统模型和模型化的概念,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1.系统模型的概念2.系统模型的分类3.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步骤4.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系统模型化的概念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方法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板书,同时加以作业和答疑作业与思考题:1.系统模型的概念2.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步骤1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第一节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一、系统模型的定义系统模型是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模型的特征:(1)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反映了系统本质或特征的主要因素构成;(3)集中体现了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化就是为了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后,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

二、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见下图)1.本质: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似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通过对于模型的研究得到关于原型的一些信息。

2.作用: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②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3.地位: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作用的局限性。

它不能代替以客观系统内容的研究,只有在和对客体系统相配合时,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三、系统模型的分类2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3.考虑准确性4.考虑结集性五、建模的基本步骤①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

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②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因为系统的语言描述是进一步确定模型结构的基础;③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

第三章 生产系统建模方法

第三章 生产系统建模方法

3.2Petri网建模方法
LOGO
Petri网图形化表示方法 通常,以一个圆圈()表示库所,一个矩形( )或 实线(|)表示变迁,由带箭头的弧( →)表示有向弧集, 用库所中的黑点表示库所拥有的资源数量。
3.2Petri网建模方法
LOGO
定义3-2: 给定一个Petri网N=(P,T,F)及一个顶点 x p T 。x的前置 集或输入集定为 x y X ( y, x) F,后置集或输出集定义 x 为 y X ( x, y) F 。若x是库所(变迁),则其前置集中 的元素是输入变迁(库所),其后置集中的元素是输出 变迁(库所)。 在图3-7所示的Petri网中,变迁t1的前置集是{p1},后置 集是{p2,p3}。变迁t2的前置集是{p2,p3},t2的后置集{p4}; 变迁t3的前置集是{p3,p4},t3的后置集是{p5}。以此类推, 可以找出库所的前置集和后置集。
3.1活动循环图法
LOGO
ACD法具有形象直观等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①当系统结构复杂,实体数量众多时,ACD模型将十分 的庞大和复杂,给建模与分析带来困难。 ②ACD法只描述系统的稳态,而不研究系统的瞬态(如 动作的开始、结束等)。
③ACD法缺乏定量的分析工具。
3.2Petri网建模方法
LOGO
连接库所和变迁的有向弧线表示系统状态与事件之间 的关系。每一条有向弧有一个对应的权值,称为弧权,简 称权。
3.2Petri网建模方法
LOGO
除了库所、变迁和有向弧之外,在Petri网中,用令 牌(Token)表示库所中拥有的资源数量,并且以库所中令 牌数量的动态变化表示系统的不同状态。随着事件的发生, 令牌可以按照弧的方向流动到不同的库所,从而动态的描 述了系统的不同状态。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1、模型是实现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展起来的。

模型的三个特点:(1)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的(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互相关系2、模型的作用与地位 P36作用:(1)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3、模型的分类P364、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书P37:(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3)考虑准确性(4)考虑集结性课件:1.现实性 2.简洁性 3.适应性 4.强壮性5、建模的基本步骤P38(1)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

(2)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3)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以便使模型准确地表示现实系统。

(4)确定模型的结构(5)估计模型的参数(6)实验研究(7)必要修改课件:1.形成问题 2.选定变量 3.变量关系的确定4.确定模型的数学结构及参数辨识5.模型真实性检验6、模型的简化方法 P40(1)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2)改变变量性质(3)合并变量(集结)(4)改变函数关系(5)改变约束条件7、系统结构模型化------计算题P41-54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邻接矩阵A的元素a ij可以定义如下:a ij= 1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有关系0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没关系可达矩阵R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

第三章 模型库系统

第三章  模型库系统

2 模型字典包含的内容
(8)模型使用的数据名称、单位、精度及 存放位置; (9) 用户文件、使用说明; (10)模型框图、文字说明; (11)建立模型的作者、时间; (12)修改模型的作者、对间: (13)审模型的作者、时间; (14)模型入库时间。
3 字典库的组织结构
字典库的组织结构一般有:
• 文本形式
第三节 模型库的组织和存储
模型都以程序形式或数据文件表示,程序和数 据都以文件存储。而程序又分源程序和目标程序, 这样,一个模型至少有两个文件。如果对模型进行 文字说明,包括模型的方程形式以及算法的自然语 言描述,这将形成模型的说明文件。如果对模型的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说明,又将形成模型的数 据描述文件,这样,一个模型将对应许多个文件。 对这些文件需要建立一个文件库。对大量模型统一 组织和存储,建立一个字典库来索引描述对应的模 型文件就很有必要。这样,模型库由模型字典库和 模型文件库两者组成。
2.“多个方法组成一个模型” 的统一看法
模型本身就是可以大也可以小的,可以是基 础的,也可以是组合的。对于构成模型的基础方 法,可看成是基础模型。多个方法组成的模型看 成是组合模型。 预测模型中,相关分析方法和线性回归方法 就可以看成是相关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它 们都是基础模型,而它们组成的预测模型就是组
2
模型文件的调用
调用模型文件首先要按它的存储路径找 到该文件,然后,再启动该文件。 对模型文件的运行,一般应该通过模型 字典库,沿着模型文件的存储路径找到具体 的模型文件,然后,启动它运行。
制成计算机程序, 用以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模型的计算,达到模
型的求解目的。这样,用模型的计算程序代表模
型就很自然了。
1 “一个模型有多个不同的方 法”的统一看法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3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4)TCP/IP一开始就向用户同时提供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 务,而OSI在开始时只考虑到向用户提供可靠服务。相对说来, TCP/IP更侧重于考虑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而OSI参考模型更 侧重于考虑网络传输的可靠性
(5)通信方式上面,在网络层OSI模型支持无连接和面向 有连接的方式,而TCP/IP模型只支持无连接通信模式;在传输 层OSI模式仅有面向有连接的通信,而TCP/IP模型支持两种通 信方式,给用户选择机会。这种选择对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 是非常重要的。
EIA-232-D的电气连接
18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DTE与DCE接口的各根导线(也称电路)的电气连接方
式有非平衡方式、采用差动接收器的非平衡方式和平衡方式 三种。
① 非平衡方式。 ② 采用差动接收器的非平衡方式。 ③ 平衡方式
19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3) 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规定各信号线的功能或作用。信号线按功能可分
24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举例(EIA RS-232C/D接口标准)
25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3 数据链路层 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该层解决两个相邻
节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实现两个相邻节点链路上无差错的协议 数据单元传输。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
息。头部的信息包括发送结点和接收结点的地址(MAC地址) 等。校验和、头、尾部分一般由发送设备的硬件实现,数据链路 层不必考虑其实现方法。
数据链路层不关心数据包中包含什么信息,而仅是将其传递 到网络中的下一结点。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概括如下: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2,3,5
P L0 L1 L2
1 2
1,2,5 2
5
2,5
P L0 L1 L2
1
1,5
L3
5
5
P L0 L1 L2
1
1
L3 L4
A(Si )
1 1,2,5 1,2,3,5 1,2,3,4,5 1,5
1 1,2,5 1,2,3,5 1,5
1 1,2,5 1,5
1
1,5
1
(P) L1, L2 , L3 , L4 , L5 {4},{3},{2},{5},{1}
8 0 0 0 0 0 0 0 1 1
9 0 0 0 0 0 0 0 0 1
9814 6 2 357
9 1 0 0 0 0 0 0 0 0
8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4 M (L) 6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2 1 1 0 1 0 1 0 0 0
第三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一、简答 1.简 述 模 型 化 的 作 用 答:① 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观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
洁的、形式化的。 ② 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
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 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速和可重复的特点,它使得人们可
③提取骨架矩阵
C(Si )
2 4 4
C(Si )
1 3,6
5 3,6
7 1 3,6 3,6 7 1
E(Si )

第三章 系统模型及转换

第三章 系统模型及转换

对于离散时间系统来讲,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写成 X(k十1)=FX(k)+GU(k) Y(k+1)=CX(k+1)十DU(k+1) 在MATLAB中,用函数SS也可以建立一个离散时间系统 的传递函数模型,其调用格式为 sys=ss(F,G,C,D,Ts) 其中,F,G,C,D为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系数矩阵;Ts为 采样周期。
3.2.2 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论描述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方法,它表 达了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它只和系统本身的结 构、特性和参数有关,而与输入量的变化无关。传递函数是 研究线性系统动态响应和性能的重要工具。 对于一个SISO连续系统,系统相应的微分方程作Laplace变 换,则该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量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则称为多输入 多输出系统(MIMO)。和SISO系统类似,MIMO系统的数学模 型形式也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状态空间和零极点。
对于SISO离散时间系统进行Z变换,则可得到该离散系统的 脉冲传递函数(或Z传递函数)
f m z m f m1 z m1 ... f 0 Y ( z) G( z ) U ( z) g n z n g n1 z n1 ... g 0
an y(n) (t ) an1 y(n1) (t ) ... a0 y(t ) bmu (m) (t ) bm1u (m1) (t ) ... b0u(t )
其中,y和u分别为系统的输出与输入,ai和bi分别表示输 出和输入各导数项系数。
离散时间系统用差分方程描述。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系统系 统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num,den]=fdata(sys,’v’) [z,p,k]=zpkdata(sys,’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位: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作用的局限性。 它不能代替以客观系统内容的研究,只有在和对客 体系统相配合时,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3使用系统模型的必要性





系统开发的需要。在开发一个新系统时, 系统尚未建立,无法直接实验; 经济性考虑。大型复杂系统直接实验价 格昂贵; 安全性考虑。有些系统直接实验是很危 险的,有时根本不允许; 时间上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惯性大,反应周期长; 系统模型易操作,分析结果易于理解。
ISM是美国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
2 解 析 结 构 模 型 原 理
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或要 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 的帮助,最终将系统构造成多级递阶的结构模 型。ISM的程序为: 组织构造ISM小组( 10人左右) 设定问题 选择系统要素,制定系统明细表。 构思有向图,建立连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建立结构模型。 由结构模型转化为解析结构模型。



设定 问题 、形 成意 识模 型
找出 影响 要素
要素 关系 分析 (关 系图 )
建立可 达矩阵 (M)和缩 减 矩阵 ( M /)
矩阵 层次 化处 理 (ML/)
绘制 多级 递阶 有向 图
建立 解释 结构 模型 比较/ F 学习
分析 报告
初步分析
规范分析
综合分析
ISM方法原理图
二 、 解 析 结 构 模 型 的 建 立
二 、 系 统 模 型 的 分 类
这里介绍按与实体的关系分: 1 形象模型(实体与比例模型) 这种模型保留着实体的外形特征,仅在尺度上成 比例的改变。 2 模拟模型 根据相似系统原理,利用一种系统代替或近似描 述另一种系统,前者为后者的模拟模型。 3 数学模型 用各种数学符号、数值描述工程、技术、管理、 经济等有关因素及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模型。包 括网络模型、图表模型、逻辑模型和解析模型。
在边长为1的的正方形中任意打N个点 并将n个点置于扇形部分,如使点数N 足够大,则认为近似等于正方形和扇 形面积之比,即:
1

1
N/n= 12/ (π×12 ×1/4)
即:
π≈4n/N
与概率现象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的问题 也可用概率的方法来解决,是一种 “想法的转换”,即启发性思考方法
一 结 构 模 型 的 概 念 及 原 理


强 连 通 划 分
其中: Rk 1 (Si ), Ak 1 (S j ) 分别是由 P L0 L1 Lk 1 要素组成的子图 求得的可达集和先行集。 强连通划分π3(L):级间分解后,每级要素 中可能有强连通要素,一般构成一个回路, 只需选择一个要素即可。
接 例 1 可 达 矩 阵 分 解 ( 区 域 划 分
T S i N R( S i ) A( S j ) A( S j )


(4)确立不同区域 任取属于共同集的两要素Su ,Sv, 若 R( S u ) R(S v ) , 则Su ,Sv 属同一区域; 若 R( S u ) R(S v ) ,则 Su ,Sv属于不同区域。 这样运算后的集合称区域分解,可写成: 其中M为区域数。
1 1 0 R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1
#布尔代数运算规则:0+0=0,0+1=1,1+0=1,1+1=1,



可达矩阵=邻接矩阵A+单位矩阵I,并经过 一定的运算后求得。 即有 A1 =A+I 再设 A2 =(A+I)2 (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 一般地,通过依此运算后,可得: A1≠ A2≠ · · · · ·≠ An-1 =An 则有R= An-1 =(A+I)n-1 R----可达矩阵,它表明各节点间经过长度 不大于(n-1)条通道可以到达的程度。对于 节点数n为个的图,最长的通路长度肯定不 超过(n-1).
矩 阵 的 特 性




A的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为汇点。 A的元素全为零的列所对应的节点为源泉。 对应每一节点的行中元素值为1的数量,是离开 该节点的有向边数。 对应每一节点的列中元素值为1的数量,是进入 该节点的有向边数。
A
建立可以矩阵R。经计算后得: (A+I)1 ≠ (A+I)2 = (A+I)3 ∴ R= (A+I)2

R( S i ) S j N rij 1


(N为节点集合,rij=1表示 Si 与Sj关联)
(2)要素Sj的先行集A(Sj)——R中第Sj 列矩 阵元素为1所对应的行要素的集合。即:
A( S j ) S i N rij 1


(3)共同集合T——可达集R(Si)与先行集 A(Sj)的交集等于先行集A(Sj)的要素集合, 即:
2 建模一般过程
(1)明确建模目的和要求; (2)弄清系统或子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及其 相互关系 ; (3)选择模型方法; (4)确定模型结构; (5)估计模型参数; (6)模型试运行; (7)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8)对模型进行必要修正。
3 常用建模方法




直接分析法:对内部结构和特征已经清楚的系统, 可利用已知的定律和定理,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推 理,得到系统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存储模型。 数学关系式表达 实验法:对内部结构和特征不清楚或不很清楚的 系统,如能进行实验观察,可通过实验方法测量 其输入和输出,再根据一定的辨识方法,得到系 统模型。模拟法 统计分析法:系统结构不很清楚,且不允许直接 进行实验的系统,可以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的方法建立系统模型。 类似法:建立系统的类似模型。拟合法 启发性思考法。
(1)结构模型是一种几何模型:节点表示系统 的要素,有向边表示要素间的关系。 (2)结构模型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模型。 (3)结构模型可以用矩阵形式描述,进行定性 与定量分析。 结构模型的建模方法很多如关联树(如问题树、 目标树、决策树)法、解释结构模型化(ISM) 方法、系统动力学(SD)结构模型化方法等。 本部分要求大家主要学习和掌握解析结构模型 ISM (Interpret Structure Model)方法(规 范方法、实用化方法)。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现 实 系 统
形 象 模 型
模 拟 模 型
文 字 模 型
网 络 模 型
图 表 模 型
逻 辑 模 型
解 析 模 型
研究的速度 增加 变化方便性 抽象性
现实性 建模费用 建模时间
减少
系统模型的分类及特征比较
三 、 建 模 的 原 则 及 常 用 方 法
1 建模的原则
(1)现实性:把本质的东西和关系反映进 去,非本质的东西去掉,而又不影响反映 现实的真实程度。 (2)简明性:模型既要精确,又要简明。 (3)适应性:在运算分析方面、适应问题 的变化、操作方面等具有适应性。 (4)完整性 (5)规范性:尽量借鉴标准形式。 一般处理原则:力求达到真实性,在真实 的基础上达到简明性,最后尽可能达到适 应性要求。
L
C

解是以T 2 LC 期的简谐震动。
Ll 1 C g q(t ) (t )
为周
L- 思 考 法 蒙 特 卡 罗 法 计 算 值

蒙特卡罗的特点是在所研究系统的模型 中模拟随机事件,即对于所求的值应该 设定什么样的概率过程为题进行求解的 技术方法。
第 三 章 系 统 模 型
模型概念及特征 系统模型概述 系统模型的分类
建模原则及常用方法
结构模型概念及特征
结构模型
解析结构模型的建立
应 用 案 例
层次分析法
第1节 系统模型概述
一 、 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形态称为 系 “实体”(即原型)。为便于实验、分 统 析和预测,总是先把所需研究的系统结 模 构型态或运动形态变成易于考察的形式, 型 即转化为“模型”。 及 1 系统模型定义 其 系统模型是对现实系统(实体)的特征 特 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模仿、抽象或描述。 征
2 系统模型的特征


模型的本质、作用及地位
本质: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思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通过对于模型的 研究得到关于原型的一些信息。 作用: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 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洁的、 形式化的。 ②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 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③ 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S ) P 1, P 2 ,, Pm

级 间 分 解

级间分解π2 (P)——将系统中的所有要素, 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划分不同层次。 在一个多级结构中,它的最上层要素Si的 R(Si),只能由Si自身和Si的强连通要素组成; 同时Si的先行集只能由由Si自身和结构中的 下一级可能到达的要素以及Si的强连通要素 组成。若Si是最上层单元,需满足:
R(Si ) R(Si ) A(S j )

找出最高一级要素后,将其从可达矩阵中 划去相应的行与列,在从剩下的可达矩阵 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

级间划分可用下式表示:
若定义:L0 =φ,则:
2 ( P) L1 , L2 ,, Lk
,其中K为级次

Lk Si P L0 L1 Lk 1 Rk 1 (Si ) Ak 1 (S j ) Rk 1 (S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