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范文》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
齐鑫
【摘要】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起县从xx年开始就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30多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全县的林草覆盖率由xx年的19.2%提高到62.9%。十多年前,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起县“山像和尚头,干沟水不流”。如今的吴起依靠本地不断好转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旅游景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偷牧、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社会问题凸显、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使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农民稳步增收,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关键字】
:封山禁牧问题原因建议
党的封山禁牧是指各级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严格禁止农牧民进入规定区域放牧从而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政府行为。截至目前,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山西6个省区市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区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山禁牧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巩
固林业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从xx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整体封山禁牧,现在,全县的退耕面积还林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各级政府坚持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与此同时,封山禁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禁牧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吴起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1]。禁牧当年,由于实行圈养,而家里缺少饲料,全乡出现不少卖羊的情况,羊只总数骤然下降。很多由于资金、劳动力和耕地状况等因素无法转向圈养的农民,经常冒着被罚款的危险违规放牧,出现“白天入舍晚上放,中午入舍早晚放,紧时入舍松时放,小群入舍大群放,近处入舍远处放,昼伏夜出”的情况,使政策宣传
中“山变青,人变富”的目标变成了“明处青,背处荒;远处青,近地荒;夏季青,冬季荒;整体青,局部荒。人变富是羊多则富,羊少则穷;胆大者富,胆小者穷;勤者富,惰者穷”。就这样,农民和政府、林场等执法部门展开了“抢草”的游击战。
(二)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社会问题凸显。
吴起县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区,气候恶劣,地形以山地为主,农作物品种单一且产量低下,农民辛苦一年的收获仅够全家的口粮,加之连年少雨,使农民很少有可供出售的粮食进行交换以补贴家用。而世代相传的牧业实际上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之外并构成其经济收入的两大来源,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长期以来,农业为他们生产粮食,而牧业则为他们提供可以灵活支付的购买力,是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生命线和晴雨表,在农民的年收入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封山禁牧政策的全面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从实施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该政策的整体推进,造成了许多“大群变小群,小群变没有”的现象,不少因资金短缺无法实现圈养的农民要么卖掉部分羊只,要么卖掉全部。这使得全县近年来羊只数量不断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被斩断了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农民不得不加入了周期性流动于家乡与城市的农民工大军中,造成农村土地因贫瘠无收益而荒废的景象。常住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老无所养,少无所教”成为普遍的现象。留守人群尤其是留守儿童与少年因家庭教育缺位和贫困导致心理发展趋于失范,人生观、
价值观畸形发展甚至扭曲,许多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封山禁牧成为影响基层干群关系的焦点。
面对愈演愈烈的偷牧现象,政府采取了种种处罚措施,如林业局规定,对于违犯“八条禁令”,执意出山放牧,肆意破坏林草植被的,除按出山放牧的羊只(牲畜)数量从严从重进行经济处罚外,对于所损坏的林草植被,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39~4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17~20条之规定,据实加倍赔偿;对构成犯罪的,均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县公安、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林业、水保等部门,加大对毁坏森林、草地行为的查处力度。县林业派出所、封山禁牧稽查大队要把依法封山禁牧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日常工作,加大执法力度,跟踪检查,坚决做到一次性封死禁绝,不留死角,实现“八个严禁”,但是偷牧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得民心,对照之下,农民对发现偷牧就严重处罚的措施尤其是对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少数干部违规执法现象深为不满,在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游击战”中,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暴力对抗林业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引发多起人身伤害事件,封山禁牧成为影响基层干群和谐的一大焦点。
二、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事实问题的成因
(一)封山禁牧政策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实施本身难度大。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全县总面积3791.5万平方公里,全县黄土梁峁多,沟壑纵横,有些村庄四面被高山所环抱,气候干燥寒冷,年降水量478.3mm,无霜期
约130天左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历来都是半农半牧区。在目前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畜牧业是农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禁牧后要求实行圈养,而圈养(舍饲)要求以种草养畜为基础,加之连年干旱,农民的收入没有保证,这种情况下,仅有的水浇地必然以种植粮食为主,且多数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已经成为习惯,让农民转向种植风险无法预期的饲料作物难度较大。
(二)前期准备不充分
1、忽视了农牧民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的问题,宣传不到位。由于封山禁牧改变了农民的生产习惯,对于世代以野外放牧为主,习惯于放牧散养的普通农民来说,他们对柴草有很强的依赖性,对有草不能放,有羊不能放,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舍饲养畜的做法,思想上难以接受,很多养殖户对封山禁牧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此外,政府和有关禁牧单位没有广泛的宣传政府的禁牧精神和生态农业发展思路的重大意义,也没有彻底宣传封山禁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相当数量的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很难达到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高度去认识封育禁牧问题,只是认为禁牧会打破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断了财路,思想上顾虑重重,这些自身放牧观念的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偷牧现象的出现,而且这些观念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2、封山禁牧前期投入不足、各项用于封山禁牧的专项补助资金落实情况不佳。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养畜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棚舍简陋,缺少饲料加工机械,饲喂设施也不配套等,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