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表现
磁共振表现
右心室造影
右室肌小梁肥厚
ECHO
• ECHO由于不能鉴别心肌组织和脂肪组织,因 此诊断ARVC/D的敏感性较差。由于右室流出道 (Right Ventricular Outlflow Tract,RVOT)为 ARVC/D常见的累及部位,因此可通过ECHO测 量RVOT直径判断是否存在RVOT扩张。Yoerger 及其同事对29名ARVC/D患者进行ECHO评价, 结果全部ARVC/D患者长轴舒张期内径>25mm, 89%患者RVOT长轴舒张期内径>30mm; 54% 患者肌小梁紊乱,17%患者存在小囊样改变,以 及2/3患者存在 整体右室功能障碍。RVOT长轴 舒张期内径>30mm诊断ARVC/D的特异性和敏 感性分别为 86%和89%。
诊断
TASK FORCE 诊断标准
ECG MRI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ECHO EMB CARTO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 2006年修订的ARVC/D诊断标准中心内膜活检的主要标准为心肌萎 缩,残余心肌细胞<45%,以及继发的纤维脂肪组织替代;次要标准 为残余心肌细胞比例45%~70%,以及继发的纤维脂肪组织替代。由 于ARVC/D并非均一性累及,因此EMB诊断的敏感性较差。Basso 及其同事在体外摘除心脏使用Cordis活检钳模拟EMB方法研究其诊 断ARV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发现心尖前壁为最有价值的 EMB诊断区域 ,病理可见右室心肌细胞直径增加和细胞学形态改变; 设定诊断ARVC/D的特异性为95%,右室EMB示心肌组织<59%、纤 维组织>31%和脂肪组织>22%的敏感性分别为80%、50%和50%。 Asimaki 及其同事对11名ARVD/D患者进行EMB心肌标本的免疫组 化研究,结果全部ARVC/D心肌标本润盘处的盘状球蛋白 (plakoglobin)免疫反应信号水平明显降低或缺如,而非桥粒粘附 分子N-cadherin信号水平正常;因此提出了以N-cadherin信号水平 正常,而盘状球蛋白信号水平明显降低或缺如作为ARVC/D的诊断 标准,以N-cadherin和盘状球蛋白信号水平均正常作为除外ARVC/D 的标准,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 为91%、82%、83%和90% 。
V2 导联 、QRS波间期>110ms 和TAD>55ms。
•
(2) 有3个指标特异性均达100%,即TWI
至V4导联、下壁导联中至少2个导联TWI和
epsilon 波。
•
(3)最佳敏感和特异指标为TWI至V3导联,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 和 95%。
3.合并CRBBB时
• 鉴别较为困难,但TWI至V4 导联 (59% vs 12%,p<0.001)和V1导联r’/s 比值<1(88% vs 14%,p<0.005)的发生 率在ARVC/D中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佳敏感 和特异指标为V1导联r’/s比值<1,敏感性 和特异性分别为88% 和 86%。Rahul及其 同事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ARVC/D患者ECG 的诊断流程(见图一)。我国学者联合三 种不同ECG记录法得出ARVC/D患者 epsilon波的检出率可达65.6%。
1.不合并CRBBB/IRBBB时
•
(1)最敏感指标为右胸导联TWI至V2导联,
敏感性为84%。
•
(2)最特异指标为epsilon波,特异性达
100%。
•
(3)最佳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为TWI至V3导
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 和 96%。
2.合并IRBBB时
•
(1)有3个指标敏感性均达80%,即TWI至
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也可以 以室速和心源性猝死为首发表现,是年轻 人较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
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无症状,或未及发现就 已猝死,故实际患者数量远大于报道的病 例。
由于ARVC临床表现的特异性,引起了全 世界广泛重视而开展了许多关于ARVC的研 究
ARVD/C--右室为主 triangle of dysplasia
磁共振表现
MRI表现为右室扩张,常为流出道扩张, 无右室扩张的ARVC罕见;由于发自心外 膜下的心肌组织被脂肪、纤维组织替代, 右室游离壁变薄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变薄 的右室游离壁。 SE序列可见高信号提示脂肪,低信号提 示纤维化。但MRI难以区分心外膜下心室 壁的脂肪变性和心外膜心包脂肪垫。 ARVC的右室肌小梁肥大,肌小梁和调节 束可见脂肪变性,在T1、T2加权像上均 呈高信号、右室短轴和长轴像可以显示作 为“心肌发育不良三角区”的右室前壁漏 斗部、右室下壁和心尖部的瘤样突出。
电压图确定病变心肌
拖带确定VT峡部入口
Epicardial Mapping
红色提示疤痕 紫色为正常组织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ICD
植入ICD是降低高危ARVC/D患者猝死 的唯一有效方法。所有高危ARVC/D患者均 需要植入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008年ACC/AHA/HRS指南指出,伴随≥1 个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ovascular death,SCD)主要危险因子的ARVC/D患 者推荐植入ICD(IIa类指征)。有学者总结 了ARVC/D患者发生SCD的主要危险因子: 既往SCD史、室速引起的晕厥、广泛右室 受累的证据、左室受累或存在多形性室速 和心尖室壁瘤。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
•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高危ARVC/D患者治 疗的基础,对于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 患者均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北美 ARVC/D注册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并不 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索他洛尔有 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倾向性;而小规 模(n=10)研究表明胺碘酮能明显降低临 床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
• 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引起右室内传导 减慢,这是ARVC/D患者右室的电生理特征。 Tandri 及其同事对14名ARVC/D和11名特发性室 速患者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检查,测量右室心内 膜激动间期(righ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activation duration,RV EAD),即右室激动起始 至终末的间期。结果RV EAD在ARVC/D明显长于 特发性室速(83.9±10 ms vs 50.8±7 ms,p <.001),特发性室速患者RV EAD均<65ms。该研 究表明三维电解剖标测RV EAD >65ms为 ARVC/D特征,可将其与特发室速进行鉴别。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病机 制研究和治疗现状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霍雨佳
1.前言 2.流行病学 3.诊断 4.治疗
前言
•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
• 亦称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
短轴切面 右室增大,右心室小梁部见大量粗大的肌小梁回声
右室壁局限性变薄,心包厚度正常
ECG
• ECG异常主要与右室扩大、室壁变薄和纤维脂肪组织浸润 引起的右胸导联异常除极和复极相关,除极异常包括 epsilon波、V1-V3导联QRS波间期>110ms、右胸导联延 迟向上的S波(Terminal Activation Duration,TAD,即S 波谷底至QRS波终末间期≥55ms)、QRS波间期 (V1+V2+V3导联)/(V4+V5+V6导联)比值≥1.2,以及 parietal阻滞(V1-V3任意导联QRS波间期与V6导联QRS 波间期差值>25ms);复极异常主要是指V1-V3导联T波 倒置(T Wave Inversion,TWI)。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合 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 阻滞(IRBBB)的ARVC/D患者。Rahul及其同事对100名 ARVC/D患者(包括17名CRBBB者和15名IRBBB者)和 57名对照人群进行ECG研究,分三种情况总结了ARVC/D 患者的ECG诊断指标
(三)射频消融术
对于植入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下仍 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ICD治疗)患者,应考 虑射频消融术。Verma 及其同事对22名ARVC/D 患者在CARTO 指导下进行基质标测和线性消融, 即刻成功率可达82%,但3年复发率达47%,较高 的复发率可能与疾病自身进展相关。Garcia 及其 同事对心内膜消融失败的13名ARVC/D 患者进行 心外膜电压标测和消融,随访18个月,结构10名 (77%)患者没有室速发作,2名患者在消融术后 有单次发作。以上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术可明显降 低药物治疗无效的ARV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 发作,为植入ICD后反复放电患者的有效辅助治 疗方法。
向不均一,排列紊乱; 右室局部运动障碍,呈囊袋状或室壁瘤样改变; 可有轻、中度三尖瓣反流,但无瓣膜病及肺动脉高压等; 左心系统正常。
心尖四腔心切面 右房和右室增大,右室流入道肌部和心尖小梁部分大量粗大的肌小梁回 声,右室壁较薄
心尖四腔心切面显示主要累及右室的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声像图 图示:右室心尖部闭塞,右室腔明显缩小,由于右心房明显扩大,三尖 瓣环扩张,似三尖瓣下移
MRI
虽然1994年和2006年修订的ARVC/D诊断标准均没有将MRI诊断 指标明确列入,但MRI能够准确区分心肌组织和脂肪组织,因此MRI 在ARVC/D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Kayser 及其同事总结了MRI 诊断ARVC/D的主要标准包括 (1)T1像可见右室心肌脂肪浸润;(2) 右室心肌弥漫变薄,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 (3)右室或RVOT可见 室壁瘤;(4)右室或RVOT严重扩张; (5)右室整体收缩功能减弱。 次要标准包括(1)右室或RVOT轻度扩张;(2)局部收缩异常; (3)右室整体舒张功能减弱。Dalal 及其同事对12名ARVC/D患者的 38名家族成员同时进行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的检测和MRI检查,结果25 名(66%)家族成员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检测阳性;15名家族成员MRI 可见Accordion征(RVOT/三尖瓣下右室游离壁呈局灶“起皱样”改 变,收缩期明显),均为桥粒蛋白基因突变阳性者。Accordion征阳 性诊断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100%。该 学者建议将MRI可见Accordion征列入ARVC/D的诊断标准,可提高 其诊断的准确性。
心超表现
Nava A (Am J Cardiol,1987)认为超声心动图对致 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的诊断准确率高 达90%。
M型超声检查可见右室扩大,右室与左室内 径之比增大,多在0.5~1.5之间,而正常仅 为0.33+/-0.06。
心超表现
二维超声检查则有以下特征: 三尖瓣下基底部下壁舒张期局部膨出及收缩期运动障碍; 右室轻、中度扩大; 调节束回声增粗、增强且形态不规则; 右室流出道孤立性扩张; 右室心尖部肌小梁形态异常,表现为回声粗而强,构架定
• 最早于1961年由Dalla Volta描述,但作为疾病由Frantl、 Fontaine等于1978年首先定名。
• 组织学特征: 正常心室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呈进 展性,主要累及右室,部分左室
• 临床特征:发病年龄20-40岁多见,心律失常(室早,室 速)、心衰和猝死
流行病学
男性病例高于女性,青壮年男性多见,男 女之比约为3:1。
Epsilon 波
ECG
Epsilon waves (arrows)
ECG
Epsilon waves (arrows)
ECG
治疗方面
• 晕厥、室速、猝死家族史和LV功能障 碍为识别高危ARVC/D患者的因素。针对高 危ARVC/D患者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 植入埋藏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射频消 融术和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