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养课堂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研究》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

实验方案

——沙市区岑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实验背景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班级自主活动、德育活动课、校园文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和活动加大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但我们也看到,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道德难题。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体验尝试解决。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尝试将体验感恩、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融入德育教育里,来升华师生思想品质。就此,我校提出“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希望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中的生态体验式德育价值观为主要理论依据;

2.本课题以岑河中学十三五主导课题《农村初中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主要研究载体,阐述教育教学理念、育人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达到求真求实、学会做人、求知的一种教育方式,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化自己的行为,实现无痕的德育教育,达到有痕的影响;

3.以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改进学校德育教育模式,探索建构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进行学生积极德育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方法和策略,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师生主动创新,科学创新。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全校范围内控制本研究,采取整体优化的实验措施,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统一操作,构成整体教育网络。

3.实效性原则:研究中,实验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研究情况及研究对象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采用生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精密结合,立意清楚,教育教学手段多样,便于实验教师操作。

四、课题实验目的

“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实现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教育探索的最主要目标,具体表现为:

1.学生目标——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沟通,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为四有青少年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教师有专业成长水平和德育创新管理能力,丰富教师人文修养,让工作充满创新,通过实践研究,涌现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

3.学校目标——学校有特色,形成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鲜明办学艺术,创新沙市区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的模式,建设新型的书香校园,亮出创新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办学品牌。

五、课题实验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均参加实验,每一个年级又确定一个班为重点实验班。重点班级为:

六年级(3)班(负责人:穆丽媛)、对比班级六年级(1)班;

七年级(1)班(负责人:杨伟)、对比班级七年级(3)班;

八年级(3)班(负责人:许芬)、对比班级八年级(1)班。

六、课题研究内容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教师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大大拓宽生态德育的途径。

1.贯穿于素养课堂的始终,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应当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各学科教师务必充分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生态德育因素,寓生态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2.结合升旗仪式进行生态德育教育。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德育教材。各班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德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重大节日,实施生态德育教育。

春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五四”、“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应抓住时机,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讲故事、讲座、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4.建立实践园地,落实生态德育。

学校建立实践园地。如“绿化小组”、“文明小组”、“爱心小组”、“护旗小组”、“拥军小组”、“学雷锋小组”等。学校可以此为龙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拓宽了生态德育的途径,达到积极引导学生行为的目的。

5.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创新生态德育教育模式

生态德育的新理念已经成为21世纪道德发展的新境界。但是,生态德育的最终结果要落实在学生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要学生真正融入生态德育之中,更应注意从小事抓起,从我做起,让学生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持之以恒地投入,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诸如:常用一句礼貌用语、捡起一张纸屑、改掉一种不良习惯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校文明风气日益浓厚,让校园的生态环境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呵护下得以改善。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校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本校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4.个案研究法:对典型学生的德育发展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