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怀瓘道家美学的理论根源

合集下载

张怀瓘书画理论中的雅俗观

张怀瓘书画理论中的雅俗观

张怀瓘书画理论中的雅俗观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4期关键词:张怀瓘;雅俗观;书法艺术一、中国书画理论中雅俗观的初步形成《荀子·儒效》:“ 法后王谓之不雅。

”[1]杨倞注:“雅者,正也。

”[1]这是儒家赋予雅的最初意义。

作为《诗经》“六义”之一,“雅”指朝廷之音,风格整齐矜持,称为正声。

后人在阐释的过程中,更突出了“风”的浅近入俗和“雅”的高贵庄重特点。

在此基础上,雅的含义越来越丰富,高尚、温文尔雅、幽静、雅致、神态娴静、举止得体、超越功利等都是属于雅的具体表现。

在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中,“俗”是以“雅乐”的对立概念—“郑声”的面貌出现的。

《康熙字典·俗条》释“俗”曰:“不雅曰俗。

”[2]“俗”的含义日渐丰富,还具有风俗、习惯,庸俗、平庸等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国书画理论的正式确立,“雅俗”观念也逐渐形成。

在以玄学为指导思想的大背景下,审美趣尚从道德理想中日渐脱离出来,礼教伦理不再成为唯一的品评标准,这时的雅俗观念已由汉代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时的以德为雅、以正为雅向追求纯粹审美陶冶功能转变。

谢赫《画品》评吴暕:“体法雅媚,制置才巧。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郗愔:“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

”[3]时人论“雅”“俗”往往受到传统文论中人物品藻风气的影响,注重韵味,认为符合“雅”的作品格调简淡玄远、清逸高韵,以“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言不尽意”为具体特征。

平庸乏味、书风粗浅之作则谓之“俗”。

唐初的“雅俗”观念有所变化。

李世民《笔法诀》将“雅”“俗”具体特征放在一起讨论:“巧在乎躏跞,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

”[4]“工巧”成为“雅”书之具体特征,“俗”以“拙”“轻浮”“浅薄”为特征,与“雅”相对。

孙过庭在《书谱》中对“雅”的表述为:“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5]李嗣真《后画品录》云:“属意温雅,用笔调润。

张怀瓘书论美学思想浅议

张怀瓘书论美学思想浅议

张怀瓘书论美学思想浅议
高译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正>在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发展史上,唐代书学理论是有其特殊贡献的。

以往的书法理论大多注重对历代书家、书体造型的品评,掺杂着少许对书家内心感悟的描绘。

而自唐代开始,受老庄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形而上的哲学意味愈发浓厚。

书论家们经过他们对前人理论的深刻体悟、精心提炼以及对自己书法实践的再总结,产生出许多富有哲学韵味的书法艺术理论新体系。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高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张怀瓘书论中的文字演变理论 [J], 詹其仙
2.张怀瓘书论“效法”概念场词语类聚 [J], 余雁舟;潘晨静
3.张怀瓘书论美学思想浅议 [J], 高译
4.初探儒家思想对张怀瓘书论的影响 [J], 翟建淳
5.“道本自然”的书学理念厘探:以张怀瓘书论为例 [J], 荆子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怀瓘的书法“意象”

论张怀瓘的书法“意象”

论张怀瓘的书法“意象”关键词:张怀瓘;书法;意象一、意象的产生张怀瓘《文字论》中指出“探彼意象,入此规模”,即是在各体合乎规范的书写中营造出各种生动、美好的意象,用以表达书写者的内心世界。

那么“意象”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意象”一词发端于《周易》的卦象占卜,立象以盡意。

对于“意象”,每个朝代对它都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迭,“意象”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发展。

总的来说,“象”是“意”的载体,得“意”便可忘“象”。

由此可见“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书法更是如此,正如杨锁强先生所说:“中国书法艺术最为感人的来自于其内在的‘意’,内在的精神境界的力量。

”中国书法自产生之日起,便打着深刻的意象思维的烙印。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所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那书法又是如何体现“意象”思维,如何透过“意象”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呢?二、五种书体形成过程中的意象思维汉字创造的过程以及五种书体定型化的过程,就是意象思维物化的过程。

正如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1.篆书汉字在原始的图画以及甲骨、金文阶段,时而蝌蚪,时而鸟迹兽痕,大小参差错落,活泼多姿。

而到稍后长篇甲骨文的出现,理性精神明显出现,笔画收放得体,结体或欹或正,章法疏密得当,明显表现出对于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审美追求。

晋卫恒《四体书势》“篆势”中所讲篆书特点就是对篆书这一意象思维物化形式的生动描述:“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麟,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

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

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

纵着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鈄趋,不方不圆,若飞若行,跂跂翾翾。

远而望之,如鸿鹄群游。

络绎迁延;近而视之,端迹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这便是金文定型以后的意象特征。

从文化美学析张怀瓘书论之意象论

从文化美学析张怀瓘书论之意象论

从文化美学析张怀瓘书论之意象论【摘要】张怀瓘作为盛唐书论家的代表,其书法理论著作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具儒释道交融的文化审美特性,对后世影响极大。

本文以此为参照,将张怀瓘书论并置于书法发展史、书法批评史、书法美学史的纵向坐标上,在与前后众多书家的比较中寻找他对中国美学“意象”、“意境”论的突破及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张怀瓘;文化美学;象;融合一、以象喻书以象喻书是意象论的主要内容。

张怀瓘在前人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他的意象论,主要表现为:1、以自然意象为喻。

《书断》云:“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叶交;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庥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峰之石……”其中的波浪、枝叶、泉水、树木、茧丝、山峰之石都是自然物象,类似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

又如:“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

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

”2、以动物意象为喻。

张怀瓘评草书之祖“史游创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通过飞鸾与野兽的搏斗比喻史游草书的姿态变化与特色。

他在《书断中》还以马喻书:“尝慕小王,善于草书。

譬之于马,则肉翅已就,兰筋初生。

畜怒而驰,日可千里。

洸洸赳赳,实亦武哉。

”3、以人物形象喻书。

如《书断下》中:“裴行俭,河东人。

官至兵部尚书。

工草、行及章草,并入能。

有若搢绅之士,其貌伟然,华衮金章,从容省闼。

”从这些论述中可看出张怀瓘对象喻的重视,这也是对魏晋时人物品藻之风的继承与发展。

如果说蔡邕的“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在许慎“象形论”及崔瑗“观其法象”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那么张怀瓘则把蔡邕的理论更清晰化了。

音与相的命题是意象论的特色。

《书议》云:“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显然,“无声之音”源于《老子》的“大音希声”,指的是书法里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它“既要表现书法所特有的韵律感,诸如轻重、强弱、快慢、长短等,又要暗示某种自然与人的生命迹象,并直接同人的个性、情感、人生境界和生存语境构成内在的联系,表现出书人合一的生命之本真;每一种节奏的变化都将成为一种有意味的、人与自然相对应的情感符号或生命意蕴”。

道家思想对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影响论文

道家思想对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影响论文

试论道家思想对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的影响【摘要】张怀瓘是盛唐最杰出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家。

无论是他提出的书法是“无声之音”的书法美的本质论,还是“师法自然”的书法创作论,亦或是近乎“道”的境界的以“神品”为最高标准的书法美学鉴赏论,都深刻地体现着道家思想对其书法美学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张怀瓘;书法美学“书法是以汉字为物质载体,以笔力、体势、章法为表现手段,创造意境、抒发性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由于汉字文字表意的特征和书写工具毛笔的特殊性,加之政治、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唯有中国,将文字的书写演进成为一门艺术。

迄今为止,书法在中国的历史已有近2000年了(仅以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而言)。

道家思想是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老子提出的道家思想中至高的“道-美”、“见素抱朴”的“贵真”的美的哲学主张和庄子的“逍遥游”的“体道”的美感论均代表着中国古代美学朴素的美学主张。

发展到庄子的美学思想中对于艺术美的阐释,“道”的高度亦是艺术美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

书法作为这样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自然亦是深受其影响。

张怀瓘,是盛唐最杰出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家。

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之丰富是空前的。

这主要有:《书断》三卷,《书议》、《书估》、《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各一卷,此外,还有《玉堂禁经》、《文字论》、《论用笔十法》等。

另外,他的理论体系之完整是空前的。

其《书断》一书,上中下三卷,史论结合,不仅记述详尽,而且评价精当。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美学思想之深刻也是空前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不同朝代、不同书体的艺术作品多样性审美趣味的分析上,还表现在他一改魏晋飘逸、阴柔的书风,而建立起盛唐壮美的书法审美理想。

而道家思想,恰是决定其书法美学理论达到如此高度的核心作用力。

以下分别从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中关于书法的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三方面来阐释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道家审美观

道家审美观

道家审美观作者:邢淑萍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4期摘要:儒、道、禅三家思想相互融化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其中,道家超越制度礼法提出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具有巨大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老子》和《庄子》这两部道家重要经典,讨论先秦道家审美意识,结合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生”的原则、“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以及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说明道家的美学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基础。

关键词:道有无自然游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87-02与西方美学不同,中国古代并没有形而上的对审美现象进行理论的概括。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主要是主体自身的精神与情感感受,艺术的最高追求是意境,其本质是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体现。

老子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庄子对老子思想承继并发展,就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建构而言,影响极大。

道家提出“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精神,把与“道”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家美学的核心正是天、地、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与天地的审美关系,因此,“从所谓宇宙观、认识论去说明理解庄子,似不如从美学上才能真正把握住庄子哲学的整体实质”[1]。

一、有无相生“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审美的基础。

老、庄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包含了一切事物之理,是形名之外不可言说的存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2]。

老子否定了世俗之美,认为浮华炫丽常会迷惑心智,“道”的精妙并不能从现实的形色名声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美是在道的层面的形上之美,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3]。

在对“道”的感悟和人的修养过程中,“道”从而形而上的玄想进入了具有审美意蕴的深层心理感受,实现了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转换。

[4]老、庄审美境界的实现途径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老子同时用“无”和“有”来指称“道”,“无”是含藏着无限生机的“有”,“有”和“无”构成了“道”。

张怀璀三品论浅析

张怀璀三品论浅析

张怀璀三品论浅析作者:荆敏王静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试从张怀瓘《书断》三部分“神、妙、能”这三品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其合理性,进而对他的书论著述所涉及的书法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表明和阐述,以求对张怀瓘整体书学思想和观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关键词:张怀瑾;三品论;书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11-01一、张怀璀以及书学著作《书断》是最能代表张怀瑾书论的经典之作,草创于开元甲子岁,定稿于丁卯年,先后经过了四个年头之久。

其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以下段落将着重的以张怀瑾《书断》第三部分神、妙、能、此三品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分析。

二、关于“神品”“妙品”“能品”(一)关于“神品”l.众多书家均有所贡献于字体的创造。

写史籀,“以为圣人的书迹灭绝,失去其本真,今所流传的才大概而已,所以就对其进行增减,与原来相比有同有异,经史籀改变后的字体被叫做篆书,史籀开了篆书之先河”;并且张怀瑾还对史籀精心钻研探索的学识态度大为赞赏。

2.众多书家都具有创新精神。

写蔡邕,“八分书精微古妙,格局形式多变,神妙无穷,是古今传奇人也”。

3.书家在书法写艺上都有成功之处,张怀瑾在他的《书断》里经常用“神妙”二字来赞誉此类书家,写杜度,“创章草之神妙”。

4.众多书家大都存有天赋。

写张芝,“天资聪慧,天性禀然”。

5.书家大都能自然的表现出世界万物之美,或雄强,或秀美,或险绝,或敲侧。

写史籀,“用笔锋利钩杀,自然如机发一般迅捷”。

6.书家书法大致都遵循着古朴,淳实的风格。

写杜度,“伯英损益伯度的章草,也和王羲之一样增减钟繇的真书,虽润色加工精于新的创造,意则象就美了;至若高深得意思,质实朴素的书风,都比不上他们的老师。

”(二)关于“妙品”l.书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完美,或浑然天成或柔美秀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所缺憾。

书法美学原理探索邓清远著 (二)

书法美学原理探索邓清远著 (二)

书法美学原理探索——邓清远著(二)书法美学原理探索——邓清远著(二)2012-01-18 10:39:23| 分类:书法转载|字号订阅略论书法艺术的创作灵感内容提要:灵感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思维,有偶然性、迸发性、活跃性、创造力。

灵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特殊思维现象。

草书是创作灵感的最佳载体。

空灵感、虚静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

“醉书现象”、“无意与佳乃佳”现象乃是灵感在书法艺术上的特殊表现。

康德.黑格尔对灵感的论述。

我国儒、释、道及《文心雕龙》等著作对灵感现象的精辟论述。

灵感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两只翅膀。

关键词:灵感、审美价值、审美情趣、神思、神化、醉书现象、创造力、天人合一、潜意识、显意识、古典美学、介入因素、模糊性、特殊的审美意象思维、浪漫色彩。

一书法艺术的灵感是最活跃、最富创造力、最具激情的审美意象思维。

当大脑的信息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启迪、诱导、顿悟的激活,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素材,迅速地转化为兴奋状态的审美思维,思逸神超,如梦如烟,成为书法艺术创作思维活动的独特现象。

灵感的涌现极为突然,带有偶然性,它能唤起对艺术创作的活力,运用生动的艺术语境铸造书家的审美追求;它能使书法家在审美创作中破除陈规旧法,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它能使书法家在感悟中领会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审美情趣。

灵感是潜意识的迸发思维。

优秀的书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逆顺两种状况的生活经历,多样性的知识学养。

在他的思维意识的大脑仓库里,储存各种潜意识因素,等待灵感的呼唤,升腾至与显意识互相渗透的意识思维。

灵感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动因。

资深的书家往往能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体会出:创作思维堵塞不通时,势必会有新的灵活思维意识萌芽出现,带给书家期盼已久的新感悟、新创作内能。

这就是意象思维多元化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新鲜活力的灵感。

“文艺家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出来的创造力。

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doc

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doc

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书法论文-->引言(一)研究缘由张怀璀的书法理论代表唐代以来书法理论的高峰,有《书议》、《书估》、《书断》三卷)、《文字论》、《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论用笔十法》、《新玉堂经》、《二王书录》九本书学论著流传在世。

其著述视野开阔,见识深远。

他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地位及其发展、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书法艺术的构造与鉴赏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

较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而言,张怀璀之书学思想更为丰富、全面而深刻。

他代表了唐代书法理论、书法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与水平。

张怀權在《书断》中指出,书法艺术“皆不知其然而然,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

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技由心付,暗以目成”,突出书法创作主体和心性的指导作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这一方面的精炼概括。

(二)研究现状在美学角度研究张怀瓌的文章,主是从张怀璀的书法理论美学思想出发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这一角度研究绝大部分是从书法理论、古典美学、书法批评等角度来进行考核,而作品中的体例方面的研究较少。

按照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内容,主要概括如下:其一,围绕“风神”范畴展开。

学者黄惇早在1986年就开始采用“唐人尚法”这一理论出发点对张怀瑙的书著进行了考究,认为张怀瓌对书法的领悟已经从书法的造型方面延生到了书法的核心实质,他在《书法神采论研究》一文中,大胆地认为张怀灌书法理论影响并造就了宋代的尚意之风,此观点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年,学者王岗在第二期的《书法研究》中,将张怀瓌的书论同孙过庭的书法理论进行了一次深入而细致的比较,他认为,张怀權的审美理想是“客观的”、“中庸的”,归纳总结之后,提出张怀璀书论的“风神说”。

除此之外,学者虞晓勇在《论书法的神采》一文中认为书法是一门重“神”与“形”的艺术,并认为张怀瓌是书法形神论的集成者,其形神理论为后世所垂范。

.............一、张怀璀及其书法理论著作概观(一)张怀瓏的生平及著书缘由张怀權具体的生卒时间没有详细记载,从其著作中的有关文字可以得知,张怀權主要经历了幵元和天宝两个朝代。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引言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这个艺术领域中,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的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张怀瓘的书学著作进行考论,以期深入探讨其内容、特点及价值。

文献综述张怀瓘的书学著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书断》、《书估》、《书议》等。

其中,《书断》是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欣赏等方面的全面论述,是张怀瓘最重要的书学著作之一。

《书估》则主要是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反映了张怀瓘对书法的独到见解。

《书议》则是对一些书法技巧和理论的探讨,对后世影响不大。

内容分析在《书断》中,张怀瓘首先对书法进行了分类,将之分为“神、妙、能、逸”四个等级。

他强调了书法的功用价值和文化内涵,认为书法是文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如“一波三折”、“以意为先”等,这些理论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估》中,张怀瓘通过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见解。

他提出了一些有关书法作品价值的观点,如“真不如草”、“草不兼真”等,这些观点对后世的书法鉴赏和评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点与价值张怀瓘书学著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涵盖了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鉴赏等多个方面;其次,他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和功用价值,将书法与文人修养紧密在一起;最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价值方面,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和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他的书法理论和观点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指导思想;最后,他的著作也成为了研究古代书法史和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r——以《书断》为例

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r——以《书断》为例

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r——以《书断》为例江建龙【摘要】张怀瓘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断》是其重要的书法理论著述.在《书断》中张怀瓘确立了他品评书法的几个立足点,即骨与肉、曲与直、质与妍、心与手、急与缓、刚与柔、美与善、天然与功夫、风神与气调等,并提出了神、妙、能"三品"的评价标准,张怀瓘的书法史观主要表现为厚古薄今、重名轻实、重文轻墨、动必中庸等几个方面.【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张怀瓘;《书断》;评书标准;书法史观【作者】江建龙【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张怀瓘,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以善书应诏翰苑,历任翰林待诏、升州司马、鄂州司马等职。

其主要著述有《书断》《书估》《二王等书录》《文字论》《评书药石论》等篇。

《书断》分上、中、下三篇,完成于开元十二年(724)至十五年(727)间。

《书估》完成于天宝十三年(740),《书议》完成于乾元元年(758),从其著作完成的时间推论,应该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

《书断》是张怀瓘书法著述中最重要的一篇,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怀瓘的书学思想。

在其《文字论》中详述了此文的写作缘起,当时有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欲与怀瓘共同创作一篇《书赋》,以讨论书法,品第书家[1]。

一来超越王僧虔《书赋》之不足,二来与陆机《文赋》媲美。

别经旬月之后,苏、王发现书道玄妙,虽沉思多日,极难下语。

于是二人共推怀瓘担此大事。

赋成之后,呈之诸公,多有激赏,万希庄说:“文与书被公与陆机已把断也,世应无敢为赋者。

”褚思光则言:“《书断》三卷,实为绝妙,犹蓬山沧海,吐纳风云。

见者莫不心醉,后学得渔猎其中,实不朽之盛事。

”观者虽觉不乏虚美之词,但怀瓘对此作却自视甚高,在其《序》篇中更认为此作有勘定成见、解除疑难、考穷乖谬、探幽索微的作用。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张怀瓘六体书论是由唐代文学家张怀瓘所著的一本文艺理论著述,书中融合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诗词和文章六种表达方式,提出了对于艺术表达的综合性的探讨和解读。

本文将以张怀瓘六体书论为主题,分步骤回答相关问题,探究其思想和对当代艺术的意义。

第一步:了解六体书论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系统地分析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诗词和文章这六种艺术形式的途径和表达方式。

他强调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共同点,并提出了对于它们的统一观点。

通过研究这六个艺术领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张怀瓘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观,认为这六种艺术形式都应该相互融合,互相借鉴,形成一种完美的艺术综合体。

第二步:探究音乐和舞蹈在六体书论中的地位在《六体书论》中,张怀瓘将音乐和舞蹈视为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他认为音乐和舞蹈能够通过声音和动作传达情感和思想,具有直观和感性的特点。

音乐和舞蹈有着共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节奏、旋律、舞步等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张怀瓘认为,音乐和舞蹈是最能够直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能够带给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第三步:探讨绘画和书法在六体书论中的意义在《六体书论》中,张怀瓘赞美绘画和书法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他认为绘画和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法,能够通过线条、形状和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绘画和书法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能够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传递给观者,引发共鸣和思考。

张怀瓘认为,绘画和书法是一种通过静态形象进行艺术表达的方式,能够在观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研究诗词和文章在六体书论中的地位在《六体书论》中,张怀瓘将诗词和文章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诗词和文章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具有理性和抽象的特点。

诗词能够通过韵律和意境,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而文章则能够以较为详细和系统的方式,通过逻辑和文字描述传达思想和观点。

张怀瓘认为,诗词和文章是思索和探索世界的工具,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引导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简析张怀瓘论书法之美的心理成因

简析张怀瓘论书法之美的心理成因

简析张怀瓘论书法之美的心理成因张宇宏【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年(卷),期】2010(000)008【摘要】@@ 汉唐书法创作论中关于书法美心理成因的探讨在汉末蔡邕就已开始,至唐张怀瓘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的观点.本文认为这四个方面中"虑以图之"讲书法创作过程中书法意象的酝酿,对于模糊意象的加工、提炼、整合;"势以生之"讲书法创作中心理动态趋势对"笔势"、"字势"和"局势"的决定;"气以和之"讲书家个性气质对书家书风形成的决定作用,以及即时生命情态对于单件作品中各种形式因素的统一、和谐的决定作用;"神以肃之"讲精神的精审对书法基本审美品格的决定性作用.关于书法美的心理成因,唐人张怀瓘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的观点.他说:"臣闻形见日象,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变所适.法本无体,贵乎会通."[1](张怀瓘<六体书论>)【总页数】4页(P86-89)【作者】张宇宏【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相关文献】1.简析中职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解决对策 [J],2.简析中职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解决对策 [J], 杨淮;3.翠袖黄冠白玉英——简析紫砂"水仙对壶"自然美的造型特征 [J], 王柯钧4.美的心灵美的人——《温馨的风》简析 [J], 孔庆复5.人性美的魅力——简·爱人物形象简析 [J], 夏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怀瓘思想的影响

张怀瓘思想的影响

张怀瓘思想的影响张怀瓘的成就在唐代的海陵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的名字叫做张怀瓘。

作为一名书法家,张怀瓘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张怀瓘的作品张怀瓘的书法在南宋陈思《书小史》中称其善正、行、草书,由此可见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值得让后人去敬佩称赞。

而他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由此也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技艺是多么自信,他在书法界他是骄傲的。

从别人和他自身的评价,说他是唐代最优秀的书法家也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手迹却无存于世间,实在让后人惋惜。

张怀瓘的书学理论成就相比他的书法成就,同样也非常大,也值得让后人去赞扬。

他在书学理论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大量著作。

这些著作至今行于世,而后又著《画断》,但可惜这本著作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消亡,所幸的是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其著作当中,《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而《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多部著作皆叙书艺技巧。

无论是书法还是书学,张怀瓘都是优秀的,他的成就是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的。

张怀瓘的思想张怀瓘在广阔的艺术理论视野背景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他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

与文字相比,“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

”书法的图形语言表达,比文学更直接简约。

他提出:一流的书法家应该“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从大千世界汲取各种生命和运动形式之美,化为变化无穷的笔墨语言,“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张怀瓘书法作品以“自然本体论”为中心,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浅析张怀瓘“自然”书道观

浅析张怀瓘“自然”书道观

人文研究浅析张怀5T自然”书道观□肖嘉雯摘要:张怀璀的书论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张怀璀汲取道家思想,认为书学大道通乎自然,以"自然”书道观贯穿书学理论。

该文以"自然”为研究视角,探析张怀璀的书道思想。

关键词:张怀璀自然书道观书论唐代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唐代近三百年,有过一段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 了必要基础。

唐代是古代书论发展的高峰期,张怀瓘的书法理论代表了唐代书法理论、书法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张怀瓘,扬州海凌(今江苏泰州)人[1,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主要经历开元和天宝两个时期。

张怀瓘家庭学书气氛浓厚,祖上多以精通书艺闻名,其父张绍宗曾被授予太守之职,诗文兼擅。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怀瓘自幼酷爱书法,天赋出众,他曾在《文字论》中评价自己的书法:“今之自量,可以比于虞、褚而已。

”2张怀瓘凭出众的才能,曾担任翰林供奉一职,专门负责整理内廷书法藏品、鉴定书法文献资料、编目书法名作等,在此期间大量接触了各类文献和书法真迹,为书法理论创作奠定了基础。

现今虽无张怀瓘传世的书法作品,以致人们无从评判他的书法技法,但他给人们留下了格局宏伟、体系庞大、内容广泛、资料丰富的书论著作,传世的有《书断》三卷、《书议》一卷、《文字论》一卷、《书估》一卷、《二王书录》一卷、《评书药石论》一卷、《六体书论》一卷、《论用笔十法》一卷、《玉堂禁经》一卷。

他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对古代书法的地位及其发展、书法用笔技能、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书法市场定价方式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并以较为宏观甚至带有官方色彩的视角著述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不仅汇整了前代的书法理论,而且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想见解,成为当时乃至整个书法理论界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书法理论体系之一,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影响深远。

目前,学界对于张怀瓘书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考据、书法美学、品评体系、书学地位及书画市场几方面。

从张怀瓘书论中学书法欣赏美学

从张怀瓘书论中学书法欣赏美学

从张怀瓘书论中学书法欣赏美学
数百年来,张怀瓘笔下的书法是被众多学者崇拜和尊敬的,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大师,并在书法欣赏美学上开创了新天地。

张怀瓘是清末书法家、审美家、思想家和书法学者,
他主张书法必须要求有规矩、趣味丰富、持节制度。

他通过审美的努力,使书法美学达到
了新的高度。

张怀瓘的书法欣赏美学首先强调,书法要拙于表达,也就是说,书法作品要反映作者的思想,表达他的思考过程。

其次,书法作品不能过于臃肿,一句要尽量简洁,把思想表达得
淋漓尽致。

再次,书法作品要求兴趣盎然,多用构思、菱形、技巧和多种手法等手段,以营造一种奇特的美感效果。

第四,书法要符合节度性,书法气势要相容而凝聚,墨色要自然融洽,字体要雅俗共赏。

即使是最精美的书法作品,如果节度性不够,也是毫无意义的。

张怀瓘的书法欣赏美学所提出的审美要求,在代代传承之后,也被作者、书法家、民间艺术家广泛引用,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外书法美学。

他曾经编写过真实风景画,运用其中的四张画画法把风景图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奇特的美感效果。

在他看来,这样能使书法符合四合一的美学,即文字、写作、音乐、画画四个组成组成。

张怀瓘书法欣赏美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归根结底,他的审美要求和理念的精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审美思维,将华夏书魂发掘得淋漓尽致,足以令当代读者陶醉艺术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怀瓘道家美学的理论根源
【摘要】张怀瓘崇尚自然无为,在他的书论中,用了很多的“自然”字样,形成了他自己的道家美学理论。

本文试图在书论发展史及道家哲学背景中寻找其文艺理论的根基,并探讨他的书法理论对前人的超越。

【关键词】张怀瓘;道家美学;自然
(一)“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无为的自然境界
张怀瓘崇尚自然无为,在他的书论中,用了很多的“自然”字样,这还得在书论发展史及哲学背景中寻找原因。

“自然”一词首先由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所法,天地法之自然,人亦法自然,“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

道家“以自然质朴为美的审美观及其所提出的‘雕琢复朴’的艺术理论,是美学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

从创作论来讲,自然前往就能妙手成春,生成无意于相求、不期而遇的作品来。

书家们就是借助道家思想运用于书法创作,使它微妙地契合于“道”与“自然”。

即蔡邕所说的“书肇自然”:“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随后每代都有书家谈书法自然论,张怀瓘在前人理论上加以总结与开拓,推崇自然无为的创作观。

第一,他在深发书法本质中构建自然论。

他以“文”为中介建立“书”与“自然”间的关系。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章者,莫近乎书”(《书断序》)。

这是从书法功能角度来讲的,“书”和“文”都是“合乎道”的,此处的“道”即是自然之义。

“书法和自然的关系已不仅仅是与物象的简单对应模拟的关系,而是进入一种在节奏、心理、情绪感应上的抽象的微妙呼应。

张怀瓘要求‘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本,而各挺之自然’,这种‘异类而求’比‘依类象形’更进一筹。

” 张怀瓘“得之自然”、“制同造化”等主张显然与道家崇尚自然,期与造化相契的思想相近。

正因为书法“道合自然”的特性才使得书家能从自然百态中领会书法的至高真谛,并在与自然的物我同一中表现出生机意趣。

第二,他在评价书家作品中构建自然论。

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张芝和嵇康的赞美上。

他说张芝“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书断中》),“唯张有道创意物象,近于自然,又精熟绝伦,是其长也”(《文字论》)。

他称赞嵇康说:“……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

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故知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万仞之岩。

自然意远”(《书断中》)。

此处的“天资自然”和“自然意远”是自然天成、毫无修饰之义,而“得之自然”是自然规律的意思。

第三,他在异于他人中构建自然论。

《书断》中使用的“自然”与其他书家的
使用是有别的。

张怀瓘说行书“夫古今人民,状貌各异,此皆自然妙有,万物莫比,惟书之不同,可庶几也”。

而孙过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虽然两人都提到“自然妙有”一词,但张怀瓘所说的书法“自然妙有”较之孙过庭
要清晰理性些。

另外,李嗣真也是自然论的拥护者,他说:“古之学者,皆有师法,今之学者,但任胸怀,无自然之逸气,有师心之独往。

”显然,李嗣真认为只有将法度与书家主体精神相调和,才能有“自然之逸气”。

如果说李嗣真是自然论深发的源头,那么张怀瓘则是主导者。

“天然”与“自然”是两个相若的词语,这也是张怀瓘多次强调的。

“天然”是指书法家本然的资质才性,当时也叫做天资或天才。

书家创作“自然而不造作,且能充分发挥创作个性而不受成法束缚”,这里所说的“自然”已经含有书家天质的意思。

张怀瓘《书断》评钟、王:“各有自然天骨,犹千里之迹,邈不可追。

今之自量,可以比虞、褚而已。

”此处的“自然天骨”就是书家的天生气质,同样,“玄猷冥运,妙用天资”、“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里的“天资”和“天然”也是此意。

在天然和工夫间,张怀瓘更注重天然,他在《文字论》中说:“虽功用多而有声,终天性少而无象。


张怀瓘“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天然’、可遇而不可求的书法创作认识上升到理性层次,力求通过书家对技法的熟练灵活的运用,达到通过有形的书法作品来充分表现出无形的神采的目的。

这正是唐代书法既注重技法、工夫,又注重天然、神采,试图通过工夫的积累达到天然的境界在书法现实上的反映。

”此外,张怀瓘更突出天然与功用的主次先后问题:首推天然。

他在《书断》中指出:“先禀于天然,次资于功用。

”这一观点似乎要比前人辨证得多。

另外,张怀瓘在谈“天然”时,还论述了书家要做到“天然”应具备通变唯悟的能力。

例如,他评论宋文帝显得更为直接:“亦天然可尚,道心唯微,探索幽远,若泠泠水行,有岩石间真声。

”由此可见,书家的天然在乎变化悟道也。

张怀瓘的自然论促进了书法理论的发展,之后,窦蒙与窦臯所作的《述书赋》继承了这一崇尚自然的脉络,彰显了盛唐时代追求自然之美的审美趣味。

在自然论的指引下,他对天然秉质的推崇显得并不奇怪。

同时,对草书的大力倡导,也大大推动了书法实践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