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实验名称:细菌芽孢染色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学习观察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3.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利用染料对细菌芽孢进行染色的方法。
由于细菌芽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抵抗不利环境,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染料和处理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染料是孔雀绿和甲基蓝,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加热和干燥。
通过细菌芽孢染色,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进而推断出芽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采集含有芽孢的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2.芽孢分离:将样品中的芽孢分离出来,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3.加热和干燥:将分离出来的芽孢进行加热和干燥处理,以促进染色效果;4.染色处理:将加热和干燥后的芽孢与染料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均匀;5.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芽孢,如枯草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等。
这些芽孢在染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着色情况和形态特征。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肉毒梭菌的芽孢呈蓝色。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芽孢在样品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的呈单个存在,有的呈链状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学习观察了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细菌及其芽孢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和思考题:1.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对于含有芽孢的样品,应该进行灭菌处理,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在进行芽孢分离时,应该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对于一些难以分离的芽孢,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实验五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姓名:贾晓霖学号:201000140032班级:生科10.1同组人:李江湲程子修洪钧烨一、实验目的1、学习芽孢染色法,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2、观察酵母菌形态及出芽方式,区分酵母死活细胞。
3、学习酵母子体孢子的观察方法。
二、原理1、芽孢染色法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一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
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的通俗名称。
其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芽殖和裂殖。
芽殖是酵母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
其过程是:成熟的母细胞在其形成芽体的部位长出芽细胞,芽细胞脱离母体,成为新的个体细胞。
如果不脱离母细胞,又长出新芽,子细胞就和母细胞连接在一起,形成藕节状或竹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或真菌丝。
少数酵母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当母细胞长到一定大小时,细胞核开始分裂,之后,在细胞中间产生一隔膜,将细胞一分为二。
还有些酵母菌可形成一些无性孢子如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等。
有性繁殖则是通过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三、实验器材1、菌种芽孢: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胞杆菌酵母:酿酒酵母(产孢培养基7天)2、溶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95%乙醇。
0.01%美蓝水溶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小试管,试管架,木夹,滴管和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1、芽孢染色(说明一下我做的是梭状芽孢杆菌)1、涂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两小滴蒸馏水,点燃酒精灯,在火焰旁边从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菌种斜面分别挑取少量菌体加到两滴蒸馏水中,与水滴充分混匀。
实验五细菌芽孢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
1.涂片
2.固定 按常规方法加热固定。 3.染色
(1) 初染 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1分
钟,水洗。 (2) 媒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冲去残水, 并覆盖约1分钟,水洗。 (3) 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时间约 为30秒,立即水洗。 (4) 复染 用番红复染液染色1~2分钟, 水洗。 4.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实验原理:
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差,不易着 色,而一旦染上颜色,脱色也比较困难。因此芽 孢染色法的基本原则是:采用着色力强的染料, 在加热条件下,延长染色时间以促进标本着色。 然后采用脱色的方法使标本脱色,菌体颜色褪去, 而芽孢上的颜色仍然保留。再用对照的染料进行 复染,使菌体染上复染液的颜色,和芽孢形成鲜 明的对比,容易辨认。
三、实验器材
• 显微镜,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载玻片, 接种环,双层瓶,吸水纸,擦镜纸,蒸馏水; • 孔雀绿染液,沙黄(番红)水溶液; •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37℃培养20小时;
四、实验步骤
1 .制备菌悬液 加2滴水于空试管中,用接种环挑取3环菌苔于试管中,搅拌 均匀,制成浓的菌悬液. 2. 染色 加孔雀绿染液2滴于小试管中,将试管置于沸水浴的烧杯中, 加热染色15~20 min 。 3. 涂片固定 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 然后将涂片通过火焰3 次温热固定。 4. 脱色 水洗.直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5 .复染 用沙黄水溶液染色2~3min ,倾去染液稍微用水冲去染液并 用滤纸吸干残液. 6 .镜检 干澡后用油镜观察.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
制备菌悬液加2滴水于空试管中用接种环挑取3环菌苔于试管中搅拌均匀制成染色加孔雀绿染液2滴于小试管中将试管置于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20min涂片固定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然后将涂片通过火焰3次温热固定
实验五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张理珉ppt课件
什么是荧光 ?
▪ 物质中的电子吸收光的能量由低能状态转变为高 能状态,再回到低能状态时释放出的光,是非温 度辐射光——冷光。即:物质吸收短波光,发射 出的长波光。
▪ 显微镜荧光利用光源激发——光化荧光
荧光的种类
自发(固有)荧光
二次荧光
荧光显微镜的作用原理
宽谱线发射光 (汞灯)
滤掉其他光,透 过激发光
即可(用肉眼从显微镜侧面观察); ▪ 开大孔径光栏,升高聚光镜,用眼通过目镜观察,前
后调节细调旋钮,直至物像清晰; ▪ 观察完后,降低载物台,利用镜头纸蘸二甲苯擦拭油
镜或粘到香柏油其它物镜(40 × )。
一般光学显微镜(内置光源)的 调整要求
▪ 放大倍数的选择(物镜的选择,一般有4×、 10×、40×、100×)
1.明场观察方式
▪ 常规观察方式 ▪ 应用领域:
常规镜检、病理、染 色标本 ▪ 优点: 视野亮度高、均匀, 应用范围广, 操作简单,价格低, 物镜适用于荧光观察 ▪ 缺点: 透明标本对比度低, 标本没有立体感
明场观察显微镜的调节
▪ 瞳距调节 ▪ 屈光度调节 ▪ 光路转换 ▪ 聚光镜中心 ▪ 孔径光栏设置
荧光显微镜的主要部件
透射式 吸收滤色镜 暗场聚光镜 激发滤色镜 汞灯光源
落射式 吸收滤色镜 分光镜 激发滤色镜 汞灯光源
五、常见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镜的结构(和光学的比较)及其显微 照片(奇异变形杆菌和T4大肠杆菌噬菌体)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及其显微照片(葡 萄球菌和脊螺旋体)
开
度
与
图
HC
LR视野显微镜的结构及其效果照片 (梅毒螺旋体和团藻属、水棉属)
原理: 丁道尔(Tyndall)现象, 微粒对斜射光反射或衍射, 增大了人眼可见性。
试验五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的应用范围
芽孢染色法广泛应用于细菌分 类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细菌 的种类,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 性,以及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的应用。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用于 环境监测和工业微生物控制等 方面。
03 试验步骤
样品制备
试验五细菌的芽孢染 色法
目录
CONTENTS
• 试验目的 • 试验原理 • 试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试验注意事项
01 试验目的
了解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染色法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用于观察和鉴别细菌芽孢的染色技术。通 过使用特定的染色剂,能够将芽孢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从而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芽孢的存在和分布。
芽孢染色法的应用
芽孢染色法在微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 、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通过芽孢染色法,可以快速鉴别 出细菌的种类,判断其是否具有芽孢,从而评估其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和潜在的危害。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操作步骤
准备试剂和材料
选择适当的染色剂(如孔雀绿或品红),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菌培养物等。
05 试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器材
试剂
确保所有实验器材清洁、干燥,无菌,包 括显微镜、染色架、染色缸、盖玻片、载 玻片、吸管、培养皿等。
确保所有试剂质量合格,无菌,包括染色 液、缓冲液、清洗液等。
实验环境
实验人员
保持实验室整洁、干燥,避免尘埃、杂菌 污染。
实验人员应具备相关实验技能和知识,熟 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02 试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定义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别细 菌芽孢的染色技术。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用来观察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
芽孢是细菌在逆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结构,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存活能力。
通过芽孢染色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芽孢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对细菌的芽孢形成进行分析。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含有芽孢的细菌)- 甲苯- 碘酒- 茴香醛- 无水乙醇- 碱性苏木精溶液- 0.5% 还原石蕊溶液2. 实验方法:1) 取一支无菌的铂丝,沾取细菌培养物,均匀涂抹在玻璃片上。
2) 将玻璃片放置在火焰上烘烤,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在固定的细菌上滴加甲苯,静置片刻,使甲苯渗透细菌。
4)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甲苯。
5) 滴加碘酒,静置片刻,使细菌芽孢固定。
6)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碘酒。
7) 滴加茴香醛,静置片刻,使细菌芽孢显色。
8)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茴香醛。
9) 用无水乙醇洗去茴香醛。
10) 滴加碱性苏木精溶液,静置片刻,使细菌细胞显色。
11)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碱性苏木精溶液。
12) 用0.5% 还原石蕊溶液洗去碱性苏木精溶液。
13)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还原石蕊溶液。
14)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芽孢染色法处理后,我们观察到细菌样本中出现了芽孢结构。
芽孢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的细胞内包裹着较大的芽孢结构。
芽孢在染色后呈现出深紫色或棕色,而细菌细胞则呈现出浅红色。
这种染色方式使得芽孢与细菌细胞形成鲜明的对比,便于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芽孢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芽孢的形成通常与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足、温度变化等逆境条件有关。
细菌通过形成芽孢结构,可以在不利的环境中存活,并在条件适宜时再次发芽繁殖。
芽孢的形成是细菌的一种适应策略,它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等待适宜的时机再次生长和繁殖。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微生实验报告姓名:王晶晖级:2011级生物技术学号:************实验三细菌的芽孢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芽孢的染色方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的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有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加热,以促进芽孢染色。
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容易辨认。
三、实验器材1、菌种:培养24~36h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或者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器材:小试管,滴管,玻片搁架,接种环,擦镜纸,镊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上通过2~3次。
3、染色:(1)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一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时,维持15~20min。
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沸腾或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2)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3)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染色3min。
(4)水洗、晾干或吸干。
(5)镜检: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最后在油镜下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4、结果: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五、实验报告六、实验分析最后的形态观察还可以,只是由于第一次接触孔雀绿溶液,前几次的染色都不算成功。
七、思考题1、为什么在孔雀绿染色液加热中,要等玻片冷却后才能用水洗?答:因为热的玻片如果突然用水冲洗,那么很容易造成玻片的破损或破裂。
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
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
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如下:
1.涂片、固定:滴半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挑取少量菌体于生
理盐水混匀并均匀涂布,室温自然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后,涂片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
2.初染:滴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微
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时计时5min(注意:加热过程中要及时添加染色液,切勿让标本干涸)。
3.水洗:待载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4.复染:滴加数滴5%番红染色液,复染2min。
5.水洗:待载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6.干燥:室温自然晾干或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载玻片
上的水。
7.镜检: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方法,用于鉴定和观察细菌的芽孢形态和结构。
本实验通过对芽孢的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旨在了解芽孢的特征和鉴定微生物。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培养基、细菌液、石蜡刀、石蜡、石蜡刷、显微镜等。
方法:1. 取一片培养基,加入细菌液并充分混合。
2. 将混合液倒入培养皿中,并在培养皿中心划出一条刀口。
3.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使菌落生长并形成芽孢。
4. 取一片玻片,将石蜡刀预热至适当温度,刮取培养皿中的芽孢。
5. 将刮取的芽孢涂在玻片上,并用石蜡刷均匀涂抹。
6. 将玻片放入石蜡中,使其固定。
7. 将固定的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和拍摄。
结果与讨论:通过芽孢染色法,我们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并进行了鉴定。
芽孢的形态:芽孢是一种细菌的生殖结构,通常呈椭圆形或圆柱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芽孢的外部有一个坚硬的壳,内部则是细胞质和核酸物质。
芽孢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不同的细菌而异。
芽孢的结构:芽孢的结构包括中心小体、核心区、内外壳等部分。
中心小体是芽孢的核心,含有DNA和其他重要的细胞质成分。
核心区是由中心小体周围的细胞质组成,其中包含了细胞的各种酶和营养物质。
内外壳是芽孢的保护层,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压力和不良条件。
鉴定微生物:通过观察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初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芽孢在形态和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芽孢特征,来判断未知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帮助鉴定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适应性。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芽孢染色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高温设备。
3. 实验前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以防止细菌的传播和感染。
芽孢染色法 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形成。
芽孢是一种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生存形式,具有较强的耐热和抗干扰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和分析细菌中芽孢的形成情况。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 芽孢染色试剂盒- 显微镜- 无菌平板- 石蜡刀2. 实验方法:1) 准备细菌培养物:从细菌培养基中取出待检测的细菌菌株,进行液体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制备芽孢悬液:将培养物转移到无菌平板上,用无菌平板划线法制备纯培养物。
将培养物转移到无菌蒸馏水中,轻轻搅拌,制备芽孢悬液。
3) 芽孢染色:取一滴芽孢悬液,滴于玻片上,用芽孢染色试剂盒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染色处理。
4) 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结果经过芽孢染色处理后,我们观察到细菌中出现了大量的芽孢。
芽孢呈圆形或椭圆形,外部有一层坚硬的壳,内部包裹着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
芽孢的颜色因染色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呈红色,有些呈绿色。
芽孢的数量在不同的细菌菌株中也有差异,有些菌株的芽孢数量较多,而有些菌株的芽孢数量较少。
四、讨论与分析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生存形式,具有较强的耐热和抗干扰能力。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到了细菌中芽孢的形成情况。
芽孢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可以形成大量的芽孢,以增加自身的存活率。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快速且可靠的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形成。
通过染色处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和数量,从而推断细菌的生长状态和环境适应能力。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芽孢的形成机制和防治细菌感染的方法。
然而,芽孢染色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不同的细菌菌株对染色剂的反应可能不同,导致染色结果的差异。
其次,染色后的芽孢可能会受到染色剂的影响,使其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
细菌的芽孢染色
若涂片中观察到的只是大量游离芽孢, 若涂片中观察到的只是大量游离芽孢 , 很少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 很少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你认为这是什么 原因? 原因
(五)注意事项
• 1、 供芽孢染色用的菌种应控 、 制菌龄, 制菌龄,使大部加热过程要及时补充 、 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六)实验作业
绘出表示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绘出表示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注 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意芽孢的形状、 意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及芽孢囊的形 态特征。 态特征。
中央芽孢偏端芽孢游离芽孢末端芽孢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和脱色均较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时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蕃红液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是芽孢和菌体更易区分
细菌的芽孢染色
(一)实验目的
1、继续学习微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继续学习微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2、掌握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掌握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三)实验器材
• 1、菌种: 、菌种: • 2、 染色液和试剂 : 5% 孔雀绿水溶液 、 、 染色液和试剂: % 孔雀绿水溶液、 0.5%蕃红溶液等; %蕃红溶液等; • 3、 器材 : 试管夹 、 酒精灯 、 接种针 、 载 、 器材: 试管夹、 酒精灯、 接种针、 玻片、显微镜、擦镜纸等。 玻片、显微镜、擦镜纸等。
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 生长到 一定时间( 对数期后期) 一定时间 ( 对数期后期 ) , 在细 胞内形成一个圆形、 胞内形成一个圆形 、 椭圆形或圆 柱形的结构。 柱形的结构。
芽孢有的长在中央或近中央, 芽孢有的长在中央或近中央 , 圆形或 椭圆形,芽孢的大小,位置, 椭圆形 , 芽孢的大小 , 位置 , 在分类鉴定 上有一定的意义,它仅仅是芽孢细菌生活 上有一定的意义, 史的一个环节, 史的一个环节 , 它还是检验培养基灭菌彻 底不彻底的依据。 底不彻底的依据。
实验5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材料
菌种:
苏云金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染色剂:
5%孔雀绿水溶液 0.5%番红水溶液
仪器或其他用具:
Eppendorf管 Eppendorf管架 载玻片 显微镜 电磁炉 搪瓷烧杯
12
方法
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P78)
改良的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
8
9
细菌芽孢染色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不易着色, 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 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 旦染上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10
细菌芽孢染色原理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 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 促进芽孢着色,再使菌体脱色,而芽孢上 的染料则难以渗出,故仍保留原有的颜色, 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 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 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染
2、水洗
滴加数滴 番红染液 在菌膜上, 染色 2min
不要直接冲菌膜
20
镜
1、干燥 室温自然晾干
检
2、镜检 显微镜操作
或电吹风吹干
油镜使用
或吸水纸吸干
21
制备菌悬液
1、滴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 2、制备菌悬液 挑取2-3环菌苔
与生理盐水混匀 均匀 在EP管中滴2 滴生理盐水
22
染色
1、滴加孔雀绿染液 2、加热染色
或电吹风吹干
17
染
1、滴孔雀绿染液 5%孔雀绿染液
色
2、加热染色 用木夹夹住载 玻片一端,在 微火上加热
沸腾:菌体或芽孢囊破裂;
实验五、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环境样品中细菌的检测
芽孢染色法也可用于检测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如水、土壤、 空气等中的细菌。在这些环境中,一些细菌会形成芽孢以适 应不良环境,通过芽孢染色法可以快速检测出这些细菌的存 在和数量。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的基本步骤
01
02
03
准备染色剂
选择适合的染色剂,如孔 雀绿染色剂,准备好所需 的浓度。
制备菌悬液
将待染色的细菌培养物进 行离心,去除上清液,得 到菌悬液。
涂片
将菌悬液均匀涂布在载玻 片上,晾干或烘干。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的基的要求进行染色。
脱色
将染色后的涂片用脱色剂 进行脱色处理,以便更好 地观察芽孢。
复染
将脱色后的涂片用复染剂 进行复染,以便更好地观 察菌体。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的基本步骤
冲洗
用清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染 色剂和脱色剂。
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涂片,观察细菌 的芽孢和菌体的染色情况。
了解芽孢染色法的应用场景
食品和饮料中细菌的检测
态。
复染
用番红再次染色,番红 能够与脱色后的菌膜结
合,使其呈现红色。
镜检观察
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菌膜,寻找 芽孢的存在。芽孢在显微镜下呈现圆 形或椭圆形,颜色较深,与周围的细 菌细胞有所不同。
计数
鉴别
根据芽孢的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 特征,鉴别芽孢所属的细菌种类。
对镜检观察到的芽孢进行计数,记录 每个视野中芽孢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芽孢的形态和结构,了解芽孢在细菌中的
作用和意义。
实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常用于观察芽孢的形态和
结构。
菌落中的芽孢外层被环绕着角质层保护,因此一般的染色
方法难以有效地染色芽孢。
芽孢染色法则通过将芽孢煮热,使芽
孢角质层溶解,使染色剂浸透芽孢内层,从而实现芽孢的染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落涂片,将其煮沸10分钟。
2.待涂片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孢子绿,静置5分钟。
3.倒掉孢子绿,用自来水清洗涂片。
4.涂片再次煮沸5分钟,取出晾干。
5.涂片点少量石蜡油,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圆形芽孢,其直径约为1μm。
芽孢表面有着一层亮白色的角质层,角质层稳定且保护了孢子内层。
在通过芽孢染色法染色的时候,染料能够在芽孢内层有效地染色,从而明显地展现出芽孢的内部结构。
芽孢内层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芽孢内部还一般会有一条小的附属结构,称为芽管。
实验结论:
通过此次芽孢染色法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了解到了芽孢在细菌生命周期及其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此实验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细胞染色方法,为我们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
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很强的结构,能够在干燥、高温等条件下存活。
通过芽孢染色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鉴定细菌的芽孢形态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作为实验材料。
2. 芽孢染色试剂:我们使用了石碱法染色试剂,包括马来酸、石碱和碘液。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
实验步骤:1. 取一小滴细菌培养物放在玻璃片上。
2. 等待培养物干燥后,加入适量的马来酸,使其覆盖整个细菌样本。
3. 在马来酸上滴加适量的石碱,使其与马来酸充分混合。
4. 加入适量的碘液,静置片刻。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清澈无色。
6.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用100倍镜观察细菌样本。
结果与讨论:在观察大肠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长而细的形态,没有明显的芽孢结构。
这与大肠杆菌不具备芽孢形成能力的特点相符。
而在观察枯草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短而粗的形态,并且有明显的椭圆形芽孢结构。
这表明枯草杆菌具备芽孢形成能力,能够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以保护自身。
细菌芽孢的形成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
在不利条件下,细菌通过形成芽孢来保护自身免受干燥、高温、辐射等不利因素的伤害。
芽孢是一种具有高度耐受性的结构,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存活多年甚至几十年。
这种生存策略使得细菌能够在不利环境中存活并传播,从而保持种群的持续存在。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
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然而,芽孢染色实验并不能提供细菌的详细分类和鉴定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具备芽孢形成能力。
枯草芽胞杆菌染色剂
实验五 细菌的芽胞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芽胞染色法 初步了解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及芽胞在菌体 中的位置
二、实验原理
芽胞: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 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胞染色:在加热条件下用着色力强的染色 剂(孔雀绿)染色,染料可同时进入菌体和芽 胞。经水洗脱色时,芽胞不易脱色,用对比 度大的复染剂(石炭酸番红)染色后,易于区 分。
四、实验步骤
直接制片观察法: 1.在载玻片上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 针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 丝; 2.先置于 50 %乙醇中浸一下以洗去脱落的孢子,再 放在载玻片上的染液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 分散开。 3.盖上盖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观 察。 注意:挑菌和制片时要细心,尽可能保持霉菌自然 生长状态;加盖玻片时勿压入气泡,以免影响观 察。菌液要浓
枯草芽胞杆菌
巨大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
肉毒梭菌
炭疽杆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绘制观察到的枯草芽胞杆菌观察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 菌种黑 曲霉 ( Aspergillus sp . ) , 青霉 , 黑根
霉 ( Rhizopus
sp . ) 和毛霉( Mucor sp. )培
养 2-5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 培养基:土豆琼脂或察氏培养基 • 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 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 镜等
三、实验器材
菌种:枯草芽胞杆菌 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沙黄(石炭 酸番红)水溶液 其他: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夹、载玻 片、显微镜等
华农微生物实验农实验五 细菌的芽胞染色
实验五细菌的芽胞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芽胞染色法(二)实验原理:细菌的芽胞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胞不着色(芽胞呈无色透明状)。
芽胞染色法就是根据芽胞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胞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胞着色。
当染芽胞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胞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
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胞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胞,便于观察。
(三)实验器材1.活材料:培养36小时的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或者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2.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蕃红水溶液[见附录二(一)6、5]。
3.器材: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滴管、玻片搁架、接种环、擦镜纸、镊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1)制备菌液:加1—2滴无菌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的菌体于试管中并充分打匀,制成浓稠的菌液。
(2)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加热: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烧杯),加热15—20min。
(4)涂片: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数环菌液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涂面,晾干。
(5)固定:将涂片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
(6)脱色:用水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7)复染:加蕃红水溶液染色5min后,倾去染色液,不用水洗,直接用吸水纸吸干。
(8)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
结果:芽胞呈绿色,芽胞囊和菌体为红色。
2.Schaeffer与Fulton氏染色法(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细菌芽孢染色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级四班
张行润
200900140177 摘要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强的染料外,还须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再使菌体脱色,而芽孢上的染料则难以渗出,故仍保留原有的颜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关键词
芽孢(gemma of a fungus)芽孢染色法(Spore staining)复染(counterstain)前言
细菌的芽孢的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
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它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抗性。
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
芽孢的大小、形状及其在菌体内的位置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
在一般实验室中通常用芽孢染色法来观察其形态。
此外,由于芽孢具有很强的抗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都以是否有杀死抗性最强的芽孢来评定高温灭菌及某些化学杀菌剂的效果。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液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较强的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番红液)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
三、实验器材
A.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B.溶液和试剂
5%孔雀绿溶液,0.5%番红水溶液
C.仪器和其它用品
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香柏油,擦镜
纸和接种针等
四、实验内容
1)制片
按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
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
冒蒸汽并开始计时。
维持5min。
加热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
切勿让涂片干涸。
3)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载玻片背面,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番红染液复染1.5min 。
5)水洗
用缓流水洗后,干燥。
6)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呈椭圆到柱状,位
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菌体基本无大变化;梭状芽孢杆菌芽胞呈圆形,比菌体粗,
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图一:枯草芽孢杆菌(10×100)图二:梭状芽胞杆菌(10×100)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
六、实验分析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圈。
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人菌体也可进人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染色便难以被水洗脱。
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孔雀绿的绿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色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另外,要保证本实验获得成功,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用适当菌龄的菌种,幼龄的尚未形成芽孢,而老龄菌芽孢囊已破裂
✓加热染色时必须维持在染液微冒蒸汽的状态,加热沸腾会导致菌体或芽孢囊破裂,如热不够则难以着色
✓脱色必须等玻片冷却后进行,否则骤然用冷水冲洗会导致玻片破裂
实验小结
此次芽孢染色实验,首先,收获的当然是芽孢染色方法。
其次,对芽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认识到了多种形态的芽孢和芽孢对于细菌的重要性,芽孢不仅仅是生物的休眠体,芽孢的各种特性还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和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本次试验,我对细菌的芽孢的描述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信本次实验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等方面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詹火元生物学通报1995年底30卷第2期p34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