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
1.1946年2月ENIAC的揭幕,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最早)
2.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由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

3.莱布尼茨研制出“步进计算器”,可做四则运算。

4.査尔斯·巴贝奇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
5.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

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
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形结构
7.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

8.CANET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国际电子邮件出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特征
1.网络传播定义
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54页)
⑴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

监视环境功能,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传统传媒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则大大增强了自己监视环境的功能。

⑵决策参与功能,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

⑶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⑷娱乐功能,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网络游戏。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⑴传递信息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⑵协调人际关系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这些限制因素不复存在,任何有特殊兴趣的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进行分享与交流,真正实现人际交流的平等。

⑶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

网络传播所营造的虚拟环境,扩大了网民的交际范围。

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上网者戴上了面具,放下了身价,不必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

家长里短等等,全凭自己,不必考虑别人是否爱听,反正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4.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我们该如何面对?(67页)
网络传播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文化冲突。

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网络传播内容。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其历史背景、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碰撞和冲突。

这种冲突在一般情况下是非对抗性的,往往表现为以彼此互相尊重,各自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对其他文化采取适当汲收总体拒斥的方式(如中国);或利用政治经济的强势力量推行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的方式(如美国)。

这种冲突在某些时候则是对抗性的,显得非常激烈,往往以宗教战争(如以巴之间)、种族屠杀(如印尼、前南非)乃至如9·11事件那样的极端方式来解决。

因此,妥善处理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以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

第四章: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特征
⑴超越时空限制(无论是及时性还是报道量和报道深度,都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⑵海量信息(传统媒体上网后信息量大增,其母体的内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⑶多媒体(提供了综合性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新技术---多媒体技术)
⑷交互性(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
⑸小众化(个性化服务功能解决了信息的深度和专业化的问题)
2.最先走上互联网的中国新闻媒体(媒体名称、上网时间、媒体类型)
①《神州学人》1995年1月12日(杂志)
②中国新闻社1995年4月(通讯社)
③《中国贸易报》1996年12月(报纸)
④广东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2月(广播电台)
⑤中央电视台1996年12月10日(电视台)
⑥中国互联网络新闻中心1997年1月1日开通(网络新闻媒体的综合平台)
第五章:网络信息资源
1.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物理载体,通过超文本链接组织成为一个整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在全世界的网络服务器上,而用户则通过互联网获取并使用这些资源。

网上信息几乎包含所有类型的信息资源。

按信息来源分为政府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大学等;按信息内容分为政治性文件、学术研究报告、电子邮件等。

2.Google范畴检索功能
某些词后面加上冒号有特殊的含义,如site:表示在某一特定的网站和域名中检索。

“link:”则表示所有指向该网址的网页。

⑴添加搜索词
要想缩小搜索范围,最简单的窍门就是添加搜索词,因为Google 只搜索包含全部查询内容的网页,添加词语后,查询结果的范围就会比原来的“过于宽泛”的查询小得多。

不过,Google自动使用“and”进行,只会返回那些符合全部查询条件的网页,不需要在关键词之间加上“and”或“+”。

如果您想缩小搜索
范围,只需输入更多的搜索词,并在这些搜索词之间留空格就行了。

⑵英文双引号强加搜索
Google会忽略最常用的词和字符,这些词和字符称为忽略词。

比如“的”,在Google的中文搜索中,经常会被自动忽略。

这类字词不仅无助于缩小查询范围,而且会大大降低搜索速度。

使用英文双引号可将这些忽略词强加于搜索项,例如:输入“柳堡的故事”时,加上英文双引号会使“的”强加于搜索项中,使搜索更加精确。

⑶“-”减除无关资料
再就是减除无关资料。

如果要避免搜索某个词语,可以在这个词前面加上一个减号(“-”,英文字符)。

但在减号之前必须留一空格。

⑷Site命令限制网站
Site命令,我们在图像搜索时介绍过,那时是为了搜索某个不设置有搜索功能的网站的图片。

当你想缩小范围时,这条命令,显得更加有用,它可以在指定网域内搜索。

比如,我想在新浪网上搜索关于世界杯赛程的消息,只需要用Google搜索“site: 世界杯赛程”即可得到结果。

诸如Site这样的命令还有一些,在这些词后面加上冒号,对 Google 有特殊的含义。

⑸限制类别
利用 Google 目录也可以根据主题来缩小搜索范围,在某个类别的网页中搜索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网页。

例如,在 Google 目录的 Science > Astronomy 类别中搜索“Saturn”,可以找到只与 Saturn(土星)有关的信息。

而不会找到“Saturn”牌汽车、“Saturn”游戏系统,或“Saturn”的其它含义。

这就是按类别搜索。

3.百度专业文档检索功能
百度支持对Office文档(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DF文档、RTF文档进行全文检索。

用户还可以通过“百度文档搜索”界面,直接使用专业文档搜索功能。

题为:《国医论坛》中刊载的有关半夏泻心汤方面的文献,以在cnki检索为例。

用专业检索进行检索。

检索表达式为:
JN="国医论坛"and KY="半夏泻心汤"
4.布尔逻辑检索
A and B(或A*B):表示让系统检索同时包含检索词A和检索词B的信息集合C。

如:查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检索式为: insulin (胰岛素)anddiabetes (糖尿病)。

A or B(或A+B)。

表示让系统查找含有检索词A、B之一,或同时包括检索词A和检索词B的信息。

如:查找“肿瘤”的检索式为:cancer(癌)ortumor(瘤)orcarcinoma(癌)orneoplasm(新生物)。

A not B(或A—B)。

表示检索含有检索词A而不含检索词B的信息,即将包含检索词B的信息集合排除掉。

如:查找“动物的乙肝病毒(不要人的)”的文献的检索式为:hepatitis
B virus(乙肝病毒)nothuman(人类)。

A with B。

表示检索词A和检索词B不仅要同时出现在一条记录中,还要同时出现在一个字段里的文献才是命中文献。

如:drug(药物) withabuse(滥用),检索出的是同一个字段中同时出现这两个词的记录。

A Near B。

表示检索词A和检索词B不仅要同时出现在一条记录中的同一个字
段里,还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子字段(一句话)里的文献才是命中文献。

如:drug (药物) Near abuse(滥用),检索出的是同一句话中同时出现这两个词的记录。

(也可说成是两个词之间没有句号的文献)。

A near# B表示检索词A和检索词B之间有0~#个单词的文献(A和B在同一记录、同一字段里)。

在near后加一个数字,指定两个词的邻近程度,且不论语序。

如:information (信息检索)near2retrieval(数据),表示检索词information和retrieval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且这两个检索词之间的单词数不超过两个的那些文献为命中文献。

在一个检索式中,可以同时使用多个逻辑运算符,构成一个复合逻辑检索式。

复合逻辑检索式中,运算优先级别从高至低依次是not、and、near、with、or,可以使用括号改变运算次序。

如:(A or B) and C先运算(A or B),再运算and C
第八章:网民:网络传播的参与者
1.从“推送”到“拉出”(167页)
⑴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推送”与网络传播“拉出”的不同
从技术上讲,传统大众传播是将信息“推送”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则使用户主动“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的传者(媒体)与受众处于相对的位置,而且是以传者为中心的。

传播什么,何时传播,用何种媒介,在什么范围内传播,都是由传者决定的。

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的选择是有限的。

如果对所有内容都不感兴趣,就只能选择不读、不停、不看。

而网络传播从一开始就要求网络使用者主动参与,网络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教育科研结构、非政府组织、大众传播媒体,也包括个人用户。

而对于所有的网络使用者来说,都必须主动登陆、上网搜索,“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如果说,传统的大众传播的“推送”模式将媒介置于中心地位,而受众只能被动接受,那么,网络传播的“拉出”模式,则将所有的使用者都置于平等的地位。

⑵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推送”与网络传播“推送”的不同
当然,网络传播也可以有“推送”,但这种推送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整体推送,而是适用用户个性化要求的“推送”。

用户可以点播、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由计算机进行搜索、筛选,定时发送给指定用户。

2.网民心理
⑴匿名心理
网络受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取信息,自身身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在较少受到现实环境监控的情况下,其需求也许就会与现实世界中的需求产生偏离,从而使其作出有违常规的举动
⑵角色扮演心理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传播的受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与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和评论,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参与性使得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议程设置
⑶共享心理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以及由于受者参与意识的增强,他们通常具有一种共享心理,一方面认为网络资源本身就应该是免费共享的,另一方面也主动把自己的资源提交到网上与人分享。

第九章网络传播与政治
一、网络舆论187
所谓网络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上(这里主要指互联网)形成,通过网络传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

二、网络舆论的特性188
1.现实与虚拟
舆论通常是针对现实中的事件、问题和人物发表的议论,因此,突发事件、紧迫的公共事务、社会矛盾、明星人物等往往成为舆论的焦点。

而这些热点问题也是网民关注的话题,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但是,与现实舆论的生成及借以传播和扩散的环境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网民上网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

而在匿名状态下,网民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本人身份甚至伦理道德的限制,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平等地与他人交换意见。

2.互动与放大
网络上的各种话题开始往往是随机形成的。

一旦话题事关社会公共事务或热点问题,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就会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相互对抗,形成交流碰撞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号召力、吸附力的意见会被多数网民认同,并形成雪球效应,在雪球的滚动中,依附它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一呼百应,成为主流意见。

由于网络上言论自由,特别是允许匿名发表,因此大量的非理性情绪也在互动过程中被放大。

这种非理性的互动往往表现为相互攻击和谩骂,由此而形成的主流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被广泛接受,而非主流意见则被打压而沉默。

3.媒体互动
在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除了网民的互动以外,媒体的互动,特别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点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信息的披露是舆论形成的起点。

一方面,由于中国商业性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就成了它们的主要新闻来源。

而网民也会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转帖到论坛,或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不同于官方的解读。

一旦这一解读引起关注,引起讨论或争论,就有可能形成网络舆论。

另一方面,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特别是网民的议论,是中国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的重要信息源。

“孙志刚案件”、“铜须门”
三、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219
1.犯罪数量上升,犯罪手段日益丰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真实物质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的“犯罪利用价值”,把传统的犯罪手段搬上网络,或者利用网络创造出新的犯罪手段,网络犯罪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2.犯罪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尽管大多数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有一些“迷途青年”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具体事例参考书219)
3.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因计算机违法犯罪直接被盗的资金达20亿美元以上。

平均每次违法犯罪造成的损失,1983年约为5万美元,1988年增至65万美元。

四、假名和匿名的区别250
假名和匿名的差别在于这些“名字”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使用这些名字进行网络传播活动的个人。

网络假名被广泛用来作为网民真实身份的稳定替代,因而网络的匿名性效果大大降低。

网络匿名和网络假名两者虽有重合之处,但并不是一回事。

匿名性被普遍认为是网络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

匿名指的是身份的消失。

匿名者可以匿名发表信息而逃避责任,而为了逃避责任,匿名者一般不会使用持续稳定的名字,因此匿名者无名声可言。

而假名则不同,假名是自己给个人取的一个真实姓名以外的名字,网民可以凭借假名在网上建立起一个虽然虚假但持续稳定的身份,因此使用假名的网民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起或好或坏的声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