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场域

合集下载

研究生教育场域:概念与框架

研究生教育场域:概念与框架
高 教 探 索
2 0 1 5年 第 1 O
Hi g h e r Ed u c a t i o n Ex pl o r a t i o n
研 究 生 教 育 场 域 :概 念 与 框 架 木
毛 金德 马 凤 岐

要 :研究生教育场域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高深 学问展 开教育性互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学术关 系和教
育关 系是研 究生教 育场域 最 主要 的关 系网络 。行 动 者之 间基 于 高深 学 问的教 育性互 动频 率和 强度越 大 ,其 学 术
关 系密度和 教 育关 系密度 越 大 ,场域 建构 就越 完善 ,场 域 的型 塑力也 就越 强 。研 究生教 育场 域是 学术 场域 与教
育场域 的 交集 ,共 同遵循 着学术 与教 育双 重逻 辑 。 关 键词 :场域 ;高深 学 问;研 究生教 育场 域
研 究生 教 育 是 一 项非 常复 杂 的活 动 ,具 有 不 同
的属性 ,需 要从 不 同角 度 进 行 思 考 。看 问题 的不 同
多研 究 者 使 用 “ 场 域 ” 时 ,并 未 对 其 作 系 统 论 述 。
刘生 全 教 授 曾对 教 育 场 域 做 过 系 统 论 述 。他 认 为 ,
教 育性 因素 。而 只 有 学 生 的 心灵 、品格 、思 维 等 受
才 能将 这种 影 响 传递 给学 生 。如 果 师 生 之 间没 有 真 正 意义 上 的互 动 ,那 么就 无 法 构 成 一个 研 究 生 教 育
场 域 。建构 主义 认 为 ,知 识 是 在互 动过 程 中 自主建
构 的 。学生 受 教 育 过 程 并 不 仅 仅 是 知 识 传 递 过 程 。 并且 ,随着 现代 科 学 型知 识 向后 现 代 文 化 知识 型 的 转 向 ,知识并 非 作 为 一 种冷 冰 冰 的客 观 存 在 _ 5 ] 。知

课堂教育公正的发展维度与实践场域

课堂教育公正的发展维度与实践场域
值 。如 果 我 们 还 想 让 教 育 成 为 实 现 理 想 社 会 的 推 进 器 ,如
教学评价 不仅关涉 到知识 、能力 ,还关涉 到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但 在实 际教学情境 中多数教师 的教 学评价行 为 总或多或少 与 “ 公平 均等”的观念 发生偏差 ,致使 课堂 教 学活动 中的教学评价有失 公正性 。适 宜 、合理 、公 正的 教学评 价的 “ 失”往往使 那些长期 努力的 同学得不 到认 缺
神 的 、真 正 的课 堂 教 育 公 正 。 本 文 围绕 课 堂 活 动 中 的课 堂 评 价 、课 堂 提 问 与 课 堂 管
己的 成就 动 机 。 而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过 程 单 向 、形 式 单


言语 偏差 、缺 乏公正 的教学 评价往往 造成师生之 间语
言 的阻隔 、心理 的隔膜 、空 间的距离 ,进 而在课堂活 动中
囊 碍 程 论 坛 ’
课 堂 教 育 公 正 的 发 展 维 度与 践场 域
◇安 徽 潜 山县潜 山中 学 李 中京
【 摘 要 】 堂教 育公正是 实现教 育公平 的一个具体 环节 。本 文依据 学生的发展 维度 ,从课 堂活动 中的课 堂” ,探 讨教 育公正理念在课 堂教 学活动 中的现 实性和有 效性 。
全 面发 展的 高度 出发 ,来设 计 自己的课 堂评价 ,努 力创设

相互评价 的活动过程 。评价应是公 正的 、善 意的 ,同时应 是 充分的 、适 宜的 ,既要 考虑到评 价主体水平 的差异 与评 价对象层次 的差异 ,也 要考虑到对 象接受程 度的差异 与主
种学 生也能从 事支持性交 往活动 的课 堂环境或 以支持性

课 堂 文 化—— 让课 堂 充满 生 命 的活 力 。 师生 双方 以积极 的 、宽容 的 、鼓励 的态度 对 待彼 此交 往 行为 。在这 种宽 容 、公平 、民主的支持性 交往活 动中 ,学生健 康个 性和有

教育场域中的信任及其教学实践意蕴

教育场域中的信任及其教学实践意蕴

育信 任 的主体 , 师 对 学 生 的 信任 主要 是 基 于 对 学 教
[ 键词 ] 信任; 关 教育场域; 教学; 师生
[ 图分类 号3 5 中 64
[ 文献标 识 码]A
[ 文章编 号3 6 35 3 ( 0 0 0 —0 10 1 7 — 9 5 2 1 )30 7 - 3
产生 , 动既 受心 理 影 响 , 受 社 会 系 统 影 响 , 互 也 而且 不可 能排 他 地 与 任 何 单 方 面 相 联 系 。[ ”3 育 场域 教 中 的信任 是指 教育 者 与受 教育者 在信 任教 育 资源 的
以利用 的条 件 , 既有 直接 可见 的资 源 , 比如 承载知 识
信 任 指 的是信 任者 对被信 任 者 的一种 期 望 的信 心 , 假定 被信 任者 会按 照信 任 者 的预期 去行 事 , 是 其 信 心 则依 赖于 主体 双 方 所 在 的 场 域 , 即在 特 定 的 场
域 中对 他人 未来 的可能 行动 的 主观见 之 于客 观 的社
发 , 析教育 场 域 中的信 任 问题 就 显得 刻 不容缓 。 分

上 实 际持 有 的 意 向 , 要 包 括 希 望 、 信 、 心 、 主 相 信 信 念、 信赖 等 主观体 验 ; 承诺 ” 要基 于彼此 的身份 而“ 主
地位 、 色 、 利 与义务 所 作 出的应 允诺 言在 客观 的 角 权
相互 关联 行 为 中的表 现 。

教 育场 域 的信任 诉 求
第 一 , 育 者 与受 教 育 者 对 教育 资 源 的信 任 是 教 教 育信 任 的基 础 。教 育者 与受 教 育者对 教 育资源 的 信 任是 教育 活动 得 以展 开 的前 提条 件 与 基 础 , 是 也 教 育 的根基 所在 。教育 资源 是指 教育 活动 中一 切可

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应 用 ,越 来 越 多 的人 ,把 它 当 作 一个 专业 术 语 运 用 于各 种 场合 , 题 。 下 文 通 过 对 一 些 特 殊 的场 域 进 行 分 析 ,对 我 国 现 在 的 教
这就 是 对 于 “场 域 ”的认 可 。但 是 ,本 文 作 者 认 为 ,对 于 “场 域 ”, 育 改 革 中 所 出现 的 问题 进 行 剖 析 ,从 而 更 好 地 为 我 国的 改 革 有必 要 先 对 它 进 行 理论 梳 理 ,使 大 家 更 加 明 白什 么 是 “场 域 ”, 提 供 一 种 方 向上 的选 择 。以 下 只 是对 两种 特 殊 场 域 所 进 行 的
地 ,也 不等 同于 一般 的领域 ,而 是在 其 中 有 内含 力 量 的 、有 生 气 国情 ,我国人 口众多,考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应试教育 的 、有 潜 力 的存 在 。布 迪 厄 研 究 了 许 多场 域 ,如 美 学 场 域 、法 律 不 应 该 成 为 阻挡 我 国教 育 改 革 的 拦 路 虎 。 这个 问题 的核 心 在
“场 域 ”一 词 由来 已久 ,把 “场 域 ”这 个词 作 为 一个 领 域 来研 的成 功 ,然 而 任 重 而 道远 ,教 育 改革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同我 国现
究 ,一般 大 家 公 认 的 是 由法 国的 社 会 学家 布 迪 厄 所 提 出 ,她提 在飞 速发 展 的经 济 和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之 间 ,还 存 在 着 很 大
出之 后 ,被 大 家广 泛 认 可 ,并 且从 此 之后 ,被 大家 广泛 应 用 到 各 的 差 距 。
个 领 域 。本 文 作者 认 为 ,“场 域 ”这 个 词 ,对 于深 刻地 理 解 教 育

文化场域中的教育与教学活动

文化场域中的教育与教学活动

的深层机理 , 构筑现代教育的思想根基 , 力让师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文化创造。 努
关键词: 文化 场域 ; 学 活动 ; 育 文化 教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1 6 8 2 1 )6— 0 7— 5 收 稿 日期 :0 1 0 2 G0 A 10 —4 0 (0 1 0 0 7 0 2 1 — 7— 0
文化场域就其作 为一 种客观性社会存 在而 言, 在教育者 、 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
间 所形成 的一 种 以知识 的生 产 、 承 、 播和 消费 传 传 为依 托 , 以人 的发展 、 成和 提升 为 旨归 的客 观关 形 系 。教 育制度 是 为 教 育 活 动 的顺 利 实施 、 育 目 教 的的达 成起 到保 障 作 用 的 , 其根 本 指 向是受 教 育 者 的身 心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制 度 的建 构 、 布 、 发 实
21 0 1年 1 1月
第 6期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 版) Junl f aj gN r a U i r t( oi c ne ora o ni om l nv sy Sc l i c ) N n ei aSe
NO V,2 1 01 No.6
文化场域 中的教育 与教学活动
认为语境决定了内容。历史学家 、 哲学家 、 社会学 家和教 育学 家也 都 开始关 注语 境 , 凡 文本语 境 、 举 历史语境 、 社会语境 、 文化语境等等概念殊途而同
归 , 向构 成 与制 约社会 活 动 的 、 指 虽不 必然 可见 但 仍 属 限定 的力 量 。提倡 对 文 学 现 象 进 行 历史 化 、
将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看作是文化场域 的作用 时空 。布 迪厄 的场 域理 论 , 以关系 的视 角 , 研 是 将 究对象置于系统网络中加以解读 的。场域 以关系 的存在而存在着 , 心化、 多元化 、 不确定性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本文概述《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文,旨在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评述。

布迪厄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教育领域尤为突出。

本文首先概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场域的独特视角,进而分析了这一理论在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揭示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文章还评述了布迪厄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旨在为深化对布迪厄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供理论支持。

二、布迪厄教育思想概述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等概念的深入分析。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和文化实践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资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尔迪厄进一步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指的是个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文化产品,如书籍、艺术品等;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通过制度化的教育体制获得的学历和资格等。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关键概念。

他认为,场域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规则构成的空间,这些规则和关系影响着场域内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在教育领域,布尔迪厄认为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场域,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场域内规则的影响。

这些规则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关系,因此教育场域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布尔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

论教育系统场域的重构

论教育系统场域的重构

2020年第11期(总第304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1ꎬ202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4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教育系统场域的重构黄㊀瑶1ꎬ王㊀铭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北京100181ꎻ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ꎬ北京100045)摘㊀要:教育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社会系统ꎬ破解系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迫在眉睫ꎬ对教育系统开展深入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ꎮ从布迪厄场域理论出发ꎬ可以分析当前教育场域中行政权力与文化权力㊁文化资本与文化场域的现状ꎮ以学前教育为例ꎬ可从文化权力 幼儿园协会㊁文化资本 幼师协会㊁文化场域 学前教育联盟㊁新支配者 决策委员会这四个方面重构教育场域ꎬ实现利益相关主体平等参与协商决策ꎬ形成场域自治和多元善治ꎮ关键词:教育场域ꎻ布迪厄ꎻ文化资本ꎻ文化权力ꎻ教育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0)11-0040-06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优先关注课题 基于大数据的市属高校学生发展质量监测研究(BEEA2020019)作者简介:黄瑶ꎬ1988年生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㊁博士后ꎬ管理学博士ꎻ王铭ꎬ1986年生ꎬ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ꎬ管理学博士ꎮ㊀㊀在教育社会学中ꎬ主要议题都离不开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1]ꎮ近些年来ꎬ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ꎮ在国家层面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ꎬ实现幼有所育㊁学有所教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ꎻ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ꎬ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ꎬ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ꎬ显然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ꎮ在生活层面ꎬ近年来ꎬ学前教育 不学前 ㊁基础教育 不基础 ㊁职业教育 不职业 和高等教育 不高等 等教育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ꎮ在此社会背景下ꎬ深入㊁透彻地理解现有教育系统的结构㊁关系㊁功能与冲突ꎬ进而通过调整㊁理顺㊁扩充㊁化解等路径重构系统ꎬ是推动教育系统改革的关键ꎮ学校教育是正规㊁正式㊁制度化的教育ꎬ是社会关注的主要指向ꎬ包括学前教育㊁基础教育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ꎮ学前教育阶段的问题ꎬ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ꎮ因此ꎬ以学前教育为例ꎬ以点带面㊁管中窥豹ꎬ深入探究教育系统性问题ꎬ可以为重构教育系统提供启示ꎮ㊀㊀一㊁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在针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中ꎬ至少存在结构主义与系统论两种社会学分析范式ꎮ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教育系统ꎬ存在 空洞 和 结构与个人之间虚假二元对立 的倾向ꎻ基于共有功能㊁内在统和等特性使用系统论ꎬ又忽视了系统内外纷繁复杂的关系和冲突[2]ꎮ因此ꎬ笔者尝试从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ꎬ考察教育系统的整体与其中的个体在关系和冲突影响下的行动与结果ꎮ场域是一个关系性概念ꎬ是 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构型(configuration) [3]133-134ꎮ布迪厄认为ꎬ社会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㊁存在自身逻辑和客观关系的小世界㊁小空间构成的ꎬ即社会的不同场域ꎮ与系统论㊁功能论的基本假设相反ꎬ场域理论以冲突论为基础ꎬ各场域是 力量关系和斗争关系 的集合ꎮ场域表面上是组织自我发展出的共有功能ꎬ而实质上是冲突和竞争的结果[3]142ꎮ布迪厄反对个人主义㊁拒斥整体主义㊁青睐关系主义ꎬ主张从关系视角切入社会分析ꎬ因此ꎬ场域是关系的代04名词ꎮ场域理论包括资本㊁惯习㊁权力㊁行动等概念范畴ꎮ布迪厄持多元资本观ꎬ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㊁社会资本㊁符号资本四类ꎮ除符号资本比较抽象和复杂外ꎬ经济资本以金钱和财产的形式㊁文化资本以教育的形式㊁社会资本以社会关系和声誉的形式被制度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ꎮ一方面ꎬ 确定场域与确定何种资本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问题如出一辙 [3]136ꎬ决定不同场域特性的是资本类型ꎻ另一方面ꎬ 只有在一个场域关系中ꎬ资本才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 [3]137ꎮ布迪厄从 资本 和 权力 等角度解释场域的运行ꎮ场域的动力在于其结构形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不对称关系ꎬ场域中的各种力量形成了场域特性和特定资本ꎬ资本产生支配场域的权力ꎮ权力是要求对方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能力ꎬ权力的基础是资本ꎬ不同场域中不同资本形态导致不同权力形态ꎮ场域在结构㊁资本㊁权力的相互博弈中得到动力ꎬ并始终处于变动之中ꎮ根据场域规则ꎬ场域中的参与者和机构ꎬ有时也以不同强度和成功概率与规则本身进行博弈ꎮ分析场域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为:权力在场域的位置㊁行动者或机构所占位置的关系结构㊁行动者的惯习ꎮ场域在社会经济政策与行动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ꎮ教育场域是指教育活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以知识的传承㊁传递㊁生产和消费为核心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关系网络ꎮ布迪厄认为ꎬ区别于以经济资本为媒介的经济场域㊁以社会关系资本为媒介的政治场域ꎬ教育场域是以文化资本为媒介的文化场域ꎬ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应主要是文化权力ꎮ文化场域中的不同主体间的各种互动均与知识和文化紧密相关ꎮ运用 资本 权力 的场域理论分析教育系统的边界㊁独立性㊁资源配置㊁权力机制ꎬ有助于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作出更深刻的阐释和研究ꎮ在场域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个体使场域以一种对其有利的方式运作ꎬ不过ꎬ其必须始终不懈地应付被支配者的不满情绪㊁权利诉求㊁言语争辩甚至行为反抗ꎮ场域限定了行动者的行动和可能的结果ꎬ一切的现实状况和问题均与场域有关ꎮ比如ꎬ在管理领域经常出现 一管就死ꎬ一放就乱 的现象ꎬ就是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场域主体行动ꎬ且主体间关系存在不确定性ꎮ因此ꎬ必须完善和重构场域ꎬ避免场域的固化和畸形ꎬ增加利益相关行动者的权力ꎬ扩展行动者可能的制度化行动ꎬ才能使行动结果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ꎮ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是结合场域理论ꎬ以权力㊁资本㊁关系和惯习四个概念对教育场域进行分析ꎬ并着重分析教育场域中的主导权力㊁主导场域的资本形态㊁不同类型资本的获得与积累㊁场域中的权力与控制㊁场域中行动者或机构所占位置的关系结构㊁行动者的惯习等因素以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场域的综合影响与塑造ꎮ布迪厄认为ꎬ权力产生于资本ꎬ不同类型的权力在场域中博弈ꎬ占主导地位的权力支配场域ꎬ权力通过形塑和固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和行动惯习以稳固不同类型资本的地位ꎬ并维持场域和权力在确定形态下的运行ꎮ场域中的权力通过关系㊁惯习和控制决定场域资本形态和资本获得ꎬ而资本获得与积累影响着场域的资本形态ꎬ从而增加了在场域中不同资本角逐权力的分量ꎬ并形成关系结构和惯习ꎮ㊀㊀二、教育场域的现状与突出问题在各教育阶段均存在行政权力主导下的文化权力缺位ꎬ教育的文化场域不成形㊁市场化行为过多ꎬ教育的专业权威㊁独立性未树立ꎬ教师的制度化文化资本获得渠道有待畅通等问题ꎮ笔者将以学前教育为例ꎬ运用场域理论和框架进行详细分析ꎮ第一ꎬ学前教育中存在行政权力主导与文化权力缺位问题ꎮ为解决 入园难㊁入园贵 问题ꎬ实现 幼有所育 目标ꎬ2018年11月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ꎬ提出 到2020年实现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ꎬ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ꎮ但是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ꎬ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将民办园 一刀切 转为普惠园ꎬ统一硬性规定收费上限ꎬ还根据地方财力给予一定补贴ꎮ既未与民办园协商沟通ꎬ又未考虑民办园土地房租等办园成14本ꎬ更未顾及民办园幼师群体收入情况及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不利结果ꎮ笔者认为ꎬ其主要原因在于ꎬ在现行教育场域中ꎬ行政权力占绝对主导地位ꎬ行政指令的形式固化了场域中各行动者和机构的关系结构ꎬ形成了 指令 执行 的惯习ꎬ而文化权力在场域中的话语权即参与决策的能力明显不足ꎮ第二ꎬ学前教育的文化场域不成形ꎮ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颁布㊁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时期ꎬ民办幼儿园大量涌现ꎬ成为公办园的重要补充ꎬ形成了差异化市场定价局面ꎮ随着民办园规模的逐渐扩大ꎬ学前教育进入了经济资本场域ꎬ贵族园㊁双语园㊁幼小衔接园等陆续涌现ꎬ表现出经济资本逐利的特质ꎬ带动了民办园整体价格升高ꎬ进而出现了 入园贵 的问题ꎮ普惠园政策实施后ꎬ经济资本受到打压ꎬ自由经济场域渐渐转变为管制经济场域ꎮ这表明ꎬ行政权力的崇高地位始终未变ꎬ学前教育场域从部分经济场域回归到社会资本为媒介的政治场域ꎬ而以学前教育知识为核心的文化场域的独立性始终未确立ꎬ文化资本㊁文化权力依然处于边缘地位ꎻ上述问题和现象也在教育的其他阶段出现ꎮ第三ꎬ学前教育的专业权威尚未建立ꎮ文化场域的核心是知识ꎬ在学科分化和知识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ꎬ各个领域相对独立ꎬ边界清晰ꎮ某个领域知识体系建立得越完备㊁越扎实ꎬ理论性㊁技术性越强ꎬ学科话语排他性越高ꎬ其教育权威和专业权威就越高ꎬ进而文化资本也就越高㊁场域中的权力也就越大ꎮ反观学前教育领域ꎬ即使幼儿心理㊁习惯养成㊁沟通引导㊁音乐美术等方面充满专业性独特性ꎬ但是保育㊁教育㊁幼儿课程活动尚未形成社会认可的知识理论体系ꎬ其专业权威和文化资本依然较低ꎮ当然这与场域中专业知识与主导权力的关系有关ꎬ从本领域内尚未产生具有主导性的文化资本与权力ꎬ而行政权力所 认可 的㊁ 亲近 正统 官方 的文化知识被赋予的资本和所处的关系位置更高ꎮ第四ꎬ幼师职业与晋升体系制度化不完善ꎮ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参加工作需考取从业资格证书ꎬ但是后续的职业发展无专业技术职称序列ꎮ一般只有园长可参与小学教师职称评级ꎬ其他幼师仅能通过各园设立的班主任㊁年级主任等内部行政岗位得以晋升ꎮ显然ꎬ学历㊁证书㊁职称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ꎬ这就意味着ꎬ系统未赋予幼师获得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可能㊁未赋予幼师群体争取文化权力的途径ꎬ这无疑使得幼师群体处于教育场域中的弱势地位ꎬ在政策变化㊁突发事件和市场变化中必然最先受到影响ꎮ在更大的社会政治场域中ꎬ教育场域的文化属性受到干扰ꎻ而在教育场域中ꎬ不同学段的经济㊁文化㊁社会资本分配以及其与主导权力的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ꎬ大学教授与幼儿教师由于其背后的经济㊁社会资本结构的不同ꎬ就展现出了两者在文化资本和权力方面的较大差距ꎮ㊀㊀三、教育场域的重构笔者认为ꎬ学前教育管理混乱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场域不完善㊁不健全ꎬ行政权力替代文化权力ꎬ文化资本缺位ꎮ而且ꎬ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在教育的其他阶段也或多或少有所反映ꎮ教育系统不是 机器 ꎬ而是一种 场域 ꎬ教育系统权力的存在与执行并非是机械性地按照政策规定的流程去完成ꎬ它受场域内关系网络的影响ꎮ因此ꎬ在教育场域中ꎬ必须探讨行动者或机构争取文化资本㊁获得文化权力的途径ꎬ促使行政权力与文化权力相沟通ꎬ以共同取得场域的最优解和最稳定结构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行政权力过大带来的困境ꎮ以学前教育为例ꎬ可以从文化权力㊁文化资本㊁文化场域㊁新支配者这四个方面重构教育场域ꎻ这一路径也适用于教育的其他阶段ꎮ1.赋予行业主体文化权力设计成立幼儿园协会ꎬ由所在地区各类幼儿园代表组成ꎬ作为幼儿园行业主体ꎬ与政府对接沟通协商有关幼儿园的改革发展以及决策相关事宜ꎬ使其在学前教育场域中获得一定的文化权力ꎮ在面对 入园难㊁入园贵 的问题时ꎬ通过幼儿园协会ꎬ可以保障各类型幼儿园的广泛参与ꎻ在政府推动政策改革过程中ꎬ可以向各类型幼儿园宣传介绍政策目标及其制定方法ꎬ广泛听取各类型幼儿园的意见建议并赋权ꎬ以保证各类型幼儿园的24知情权与发言权ꎬ进而避免政策制定的偏颇㊁疏漏和 一刀切 ꎮ幼儿园协会作为幼儿园与政府衔接的中间枢纽ꎬ在可能发生政策迟滞或产生偏移㊁突发重大公共事件㊁出现经济波动等情况导致幼儿园发展不稳时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内部调整ꎬ给政策制定者以及时反馈ꎮ幼儿园协会作为行业组织ꎬ需要一方面对外与政府沟通争取行业利益ꎬ另一方面对内参与行业发展㊁提高行业自律性ꎬ以获得内部的凝聚力ꎬ逐步树立权威ꎮ幼儿园协会具备与政府建立沟通机制的能力ꎮ第一可以通过把握幼儿园建园和管理的行业标准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中ꎬ对幼儿园建设㊁评价㊁审核㊁管理等方面提出科学性建议ꎮ第二可以通过提出市场引入路径以及采用市场控制手段ꎬ合理补充民办普惠园ꎬ通过行业标准的建立促进行业自觉和行业规范的形成ꎬ提升幼儿园治理过程中行业的参与水平ꎮ第三可以通过争取对幼儿园的政策支持ꎬ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ꎬ引导各类型幼儿园作为决策主体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ꎬ各抒己见㊁发挥作用ꎬ主动参与协商和决策的制定ꎮ2.增强行业主体文化资本倡导幼师积极加入幼师协会ꎬ作为代表广大幼师的重要力量ꎬ与教育行政部门㊁幼儿园进行平等沟通ꎬ为幼师群体建立获得文化资本的制度化路径ꎮOECD的一份报告指出ꎬ儿童早期教育和关怀是 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 [4]ꎮ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导者和重要参与者ꎬ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和 投资 的回报率ꎮ相比其他阶段教师ꎬ广大幼师群体面临资格认证㊁职业发展㊁工作稳定㊁薪酬待遇㊁社会理解与认可等诸多困境ꎮ学前教育的供需市场和幼师劳动力市场ꎬ经常受到外部市场波动㊁资本冲击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ꎬ特别是在教师薪酬等方面ꎬ更需要政府和幼师协会加以干预和矫正ꎮ幼师协会的建立将从专业的角度ꎬ通过沟通㊁合作㊁协商ꎬ为幼师群体提供上述方面的支持和帮助ꎬ面向社会树立幼师群体的专业化形象ꎬ提高幼师群体的社会地位与相应待遇ꎮ幼师协会致力于为幼教从业者提供争取权力和获得文化资本的帮助ꎬ在幼儿教师培养㊁从业资格认定㊁职业发展晋升这三个阶段ꎬ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审体系ꎬ建立和规范幼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ꎬ明晰幼儿教师职业发展路径ꎬ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再教育ꎬ建立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ꎬ扩宽幼儿教师发展领域ꎬ指导幼师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ꎬ保障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ꎮ此外ꎬ打通幼儿园和幼师培养院校的教资流通渠道ꎬ加速培养 双师型 幼儿教育领域人员也是关键之举ꎮ3.构建行业文化场域围绕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ꎬ设计成立由学前教育专业学科高校㊁职业院校㊁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㊁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学前教育(教学)联盟ꎬ有助于提升学前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该领域权威ꎬ形成教学㊁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共同体ꎬ在经济资本和行政政策之间建立和维护学前教育文化场域的独立性ꎮ作为专业学术知识团体ꎬ要认真研究幼儿教育规律㊁指导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㊁开展学前教育跨学科研究㊁培养幼儿教师㊁促进高校与幼儿园沟通联系ꎮ学前教育联盟ꎬ基于教育规律平衡理论引领和实践需求ꎬ对幼儿教育内容㊁教育方法㊁培养目标及教育活动进行规划ꎬ强化学前教育知识理论体系ꎬ联接高校与幼儿园行业ꎬ培养适合幼儿教育各领域的人才ꎮ联盟要通过不断提升本领域的专业化水平ꎬ推动学前教育文化场域的建立ꎮ同时联盟作为智库ꎬ基于科学研究ꎬ根据国家政策㊁经济发展㊁文化传统㊁地方情况ꎬ为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提出意见建议ꎮ在学前教育场域中ꎬ联盟应增强各要素的相互联系ꎬ同时保持自身客观独立ꎻ应积极维护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ꎬ定期发布主题报告ꎬ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ꎬ致力于学前教育规律的研究传播和教育权威树立ꎮ4.确立场域中的新支配者教育场域中ꎬ原有的支配者主要为行政主管部门ꎬ设计成立决策委员会ꎬ作为场域新的支配者ꎬ将场域中的政府部门㊁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㊁教育联盟等主体纳入决策委员会中并明确各方占比ꎬ通过沟通㊁协商㊁投票等手段和机制完成各项34决策的制定ꎮ通过委员会形成文化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沟通对话机制ꎬ赋予文化权力应有的地位ꎬ从而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权威ꎬ以突出其文化场域属性ꎬ使各行动者和机构获得平等关系和协商惯习ꎬ构建幼儿教师获得文化资本的制度ꎮ在教育场域重构初期ꎬ行政主管部门仍需要协助组建各协会㊁联盟ꎬ重新构建学前教育场域ꎬ待场域自治形成后ꎬ可逐渐退出各类组织ꎬ专注于体系的运行维护ꎬ通过技术手段收集各类教育数据以供分析ꎮ学前教育政策制定涉及多部门合作ꎬ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中协调ꎬ避免 政出多门 踢皮球 等问题ꎮ政府与各方应建立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沟通机制ꎬ确保信息及时有效传递ꎬ与各协会㊁联盟等组织建立平等关系ꎬ并向各层面的相对弱势群体倾斜资源ꎮ形成学前教育文化场域ꎬ保障文化资本ꎬ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让渡部分权力ꎬ实现学前教育的自治与善治ꎮ决策委员会应关注动态交互的其他场域情况ꎬ了解教育供需㊁劳动力市场和资本介入的变化ꎬ在开放㊁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中ꎬ保证各参与主体的正当利益诉求ꎬ提高决策的精准性㊁及时性和协商性ꎮ㊀㊀四、教育场域重构的具体实现路径在前文中ꎬ笔者基于场域理论分析框架ꎬ以学前教育为例ꎬ对教育场域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ꎬ提出从权力㊁资本等方面重构教育场域ꎮ为了使该思路转变为具备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ꎬ笔者从政府职能转变㊁场域层次构建㊁精细化核算㊁职业认证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实现路径ꎮ1.政府主动转变职能和工作模式教育场域重构需政府转变职能ꎬ从以管理职能为主向主动引导和积极维护教育场域重构转变ꎮ行政部门应鼓励学校协会㊁教师协会㊁专业联盟的形成㊁存在与发声ꎬ鼓励和引导相关协会㊁联盟的组建与实现自我良性运转ꎮ政府需要培育教育文化场域ꎬ建立教师获取文化资本的相关机制ꎬ让渡部分行政权力于文化权力ꎬ在决策过程中与相关代表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商ꎬ并形成沟通机制ꎬ合作完成政策的制定更新与完善ꎮ政府需要承担起 召集人 牵头人 主持人 掌舵人 等角色ꎬ改变单一决策可能出现的弊端ꎬ形成文化权力主导㊁多方参与㊁力量均衡的教育场域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ꎬ现代社会高度分化㊁公共产品来源日益多元㊁民众权利意识日益增强ꎬ教育供给与人民需求难以匹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ꎮ入园难㊁入园贵 等各类教育问题ꎬ表面上是市场中公共产品供给失衡ꎬ但其根源是教育文化场域的不成熟㊁不完善ꎬ行政权力取代文化权力ꎬ文化资本无法获得应有的地位ꎮ因此ꎬ政府需要培育相对独立的教育文化场域ꎬ给予各类学校㊁教师和各类专业组织应有的资本和权力ꎬ形成平等的关系结构和协商惯习ꎬ建立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ꎬ减小教育场域中行政权力和经济资本带来的波动ꎬ使教育实践回归文化场域ꎮ2.形成多层次紧密衔接的教育场域重构教育场域需要考虑其层次性ꎬ根据场域覆盖范围的大小要有所区分ꎮ在 国家 省 地市 区县 的纵向层次下ꎬ构建相应的教育场域结构ꎮ在区县级设立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和决策委员会ꎻ市级除了设立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和决策委员会之外ꎬ有条件和需求的地区可设立学前教育联盟ꎻ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设立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㊁决策委员会和学前教育联盟ꎮ下级组织有义务向上级组织汇报工作ꎬ有权利与上级组织沟通㊁协商相关政策的制定ꎮ各层次委员会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ꎬ可以根据地域条件和发展情况ꎬ制定本地区的教育政策ꎻ可以根据需求与供给的统筹ꎬ自主开展工作ꎬ出台配套措施ꎬ提高教育供给与质量ꎮ从以往行政配置资源ꎬ转变为行政和场域结合共同配置资源ꎮ各级决策委员会依托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㊁学前教育联盟等组织ꎬ或组建由多方利益相关群体构成的调研组ꎬ深入调查所属地区教育需求ꎬ通过市级统筹跨区调配教育资源ꎬ形成 一城一区一政策 ꎮ教育场域的重构需要分阶段㊁分步骤从幼儿园到高校ꎬ完成教育文化场域㊁文化权力㊁文化资本的构建ꎬ并将新的权力㊁资本㊁关系㊁惯习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加以明确ꎮ3.开展精细化成本核算为了实现教育场域的重构ꎬ除了构建结构性44框架外ꎬ还需要在落实细节㊁成本绩效等方面开展精细化研究分析ꎬ便于微观治理与宏观治理相协调ꎮ以学前教育为例ꎬ在幼儿园管理中ꎬ财务管理是重要内容ꎬ是加强普惠园建设的关键ꎮ特别是对民办普惠园的支持和改革方面ꎬ需要开展经费成本核算ꎮ由幼儿园㊁研究机构㊁政府㊁会计师事务所㊁审计机构等相关组织ꎬ核算各类幼儿园的收入㊁支出㊁成本㊁收益ꎬ明确一定比例的合理利润空间ꎬ制定最高入园费ꎮ分区制定入园费用上限及政府支持比例ꎬ对于供需紧张的地区ꎬ允许收费标准适度提升ꎬ政府和决策委员会可以研究通过奖励㊁财政补贴㊁政策补偿等手段加强普惠扶持力度ꎮ同时ꎬ对于盈利性民办园要加强财务核算和管理指导ꎬ在收费自主的同时ꎬ需要加强资产权属㊁税费等方面的管理ꎬ控制幼儿园市场消费水平上限ꎬ防止出现盲目攀比ꎮ鼓励协会进行行业内扶持ꎬ探索政府财政㊁市场资本参与机制ꎬ当幼儿园受到市场㊁资金不足的冲击时ꎬ可以在协会㊁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帮助下ꎬ启动应急预案和救助措施ꎬ给予民办普惠园以保障ꎮ对于乡村地区ꎬ一方面可根据情况适当降低民办资金投入比例ꎬ在土地㊁办园场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ꎻ另一方面ꎬ尤其是偏远山区ꎬ可适当降低民办普惠园比例ꎬ加大公办园的财政投入ꎬ将学前教育阶段纳入整体教育扶助体系ꎮ根据幼儿园协会㊁幼师协会㊁学前教育联盟提供的数据ꎬ对乡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待遇㊁幼儿园收费等方面给予 兜底 保障ꎮ4.建立幼师认证和晋升体系教师群体的稳定与素质提升对教育质量至关重要ꎬ建立幼师资质认证和专业技术晋升体系ꎬ对形成健康的幼师队伍意义重大ꎮ幼师协会应与其他协会㊁联盟㊁委员会共同制定幼儿教师认证体系㊁职业标准和职称系统ꎬ加强幼儿教师的入门职业资质考核ꎬ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过程考核ꎬ建立幼儿教师职业发展体系ꎮ挖掘文化资本㊁争取文化权力ꎬ是重构文化场域的基础ꎬ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㊁职业稳定性㊁职业发展方向都会成为影响教育场域平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ꎮ构建幼儿教师认证和晋升体系包括五项基本内容:第一ꎬ构建幼儿教师从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认证体系ꎬ幼儿教师职业认证体系包含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再教育ꎬ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进行行业标准性考核ꎬ规范幼儿教师职业考核和水平等级认证ꎮ第二ꎬ根据幼儿教师从业年限和专业水平建立职称体系ꎬ终止幼儿教师参与小学教师职称评定ꎬ制定幼儿教师各层级标准及相应最低待遇ꎬ使幼儿园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幼儿教师选聘ꎮ第三ꎬ打通幼儿教师评级与应用型高校 技能型 教师㊁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聘用渠道ꎬ在学前教育场域中打通各参与群体的职称评定和人才流动通道ꎮ第四ꎬ建立幼儿教师培养㊁职业资格认证㊁水平认证㊁职称评定贯通机制ꎬ幼儿教育联盟连接院校和幼儿园ꎬ制定贯通式的幼儿教师阶梯培养方案ꎮ第五ꎬ明确幼师进入幼师协会㊁决策委员会的权力ꎬ获得与其他组织平等沟通㊁争取个体权力的路径ꎮ参考文献:[1]㊀陈心想:«时代发展与学术议题:以教育社会学中 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 研究演变为例»ꎬ«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5期ꎮ[2]㊀刘生全:«论教育场域»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ꎮ[3]㊀布迪厄:«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ꎬ李猛等译ꎬ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ꎮ[4]㊀菲利普 柯尔库夫:«新社会学»ꎬ钱翰译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ꎬ第38页ꎮ[责任编辑:朱㊀磊ꎬ张斐男]54。

人的世界:从社会到“场域”——教育的社会转换意义

人的世界:从社会到“场域”——教育的社会转换意义



1 。 。 l 一l 。 l 一 l 矗 l 。

人的世界 : 从社会 到“ 场域 ’ ’
教育 的社会转换意义
毕世 响

_ 泛 的 概 念 , 者 , 会 只 是 一 个 外 在 于 人 的 巨 大 的 权 威 , 不 能 对 抗 社 会 。现 代 社 会 学 所 理 空 或 社 人
。。 ∥一 。-
关键词 : 家 ; 会 ; 域 ; 育意义 ; 换 ; 国 社 场 教 转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 献 标 志 码 : G4 A 文 章 编 号 : 6 3 O 4 2 0 ) 8 0 1 -0 1 7 —9 9 ( O 9 0 - 0 1 4


_≥ 。 l l | ≯
方 向为 德育 原 理 。
1 1
2o 9・ o 8A
I _一l0 . ___ 毒 0 0 l 。 r 誓 _ l I
的 经 济 、 治 、 化 所 制 约 , 为 一 定 社 会 的 经 政 文 并 济 、 治 、 化 的 发 展 服 务 。 ” 样 的 话 空 泛 到 了 政 文 这
极 点 , 头 来 , 们 几乎 不知 道社会 到底是 什 么 , 到 我 尤 其 不 知 道 社 会 是 生 动 的 、 体 的 。社 会 似 乎 天 具 生 是 个 人 以 外 的 一 个 政 治 巨人 ,或 者 政 治 权 威 , 个 人只能仰 视 与遵从社 会 , 能 对抗社会 。 不 教 育 ・ 会 ・ ,是 这 个 时 代 教 育 研 究 的 范 社 人 式 。但 是 , 国 的 教 育 研 究 , 际 上 还 没 有 走 出 某 我 实
把 社 会 当作 一 个 客 观 存 在 , 论 社 会 政 治 、 济 、 讨 经

论学校教育场域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学校教育场域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学校教育场域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摘要】“场域”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社会学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

深入分析学校教育场域下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对于建构和谐、融洽的良好师生关系有着指导意义。

【关键词】场域学校教育场域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3-02一、前言与场域范畴一致,学校教育场域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

根据对场域的理解,可以尝试这样界定学校场域,即学校场域是学校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多元位置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的网络,是无形与有形的整体集合以及各种力量的不断重组。

学校教育场域中的受教育者、教育者、管理者作为实体性教育要素其存在状态并不是零散的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确证于彼此间结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中。

二、学校教育场域下师生关系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教师与学生是构成学校关系网络的主力军,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认同或抗争中不断重组与整合的。

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师生话语权的矛盾与冲突和师生所处空间位置的矛盾与冲突。

1.师生之间话语权的矛盾与冲突(1)对文化资本的占有程度不同,导致了师生之间话语权的矛盾与冲突在学校教育场域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文化传承,这一点决定了谁能够在学校场域中占有更多地文化资本,即谁具有更多话语权,因此,在文化资本上教师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话语权。

稍加注意我们就能够发现,通常教师以祈使句式为基调,其话语总是命令式的,同时又是以学生的服从为前提加以发布的。

学生总是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讲话,而教师也总是成为支配处于低位上学生话语权的法官。

尤其在课堂或是正式场合,学生的话语是要被严格监督的,自然的话语被制度与规范束缚,学生成了会说话的“哑巴”,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了自己的“失聪”,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话语权力分配的不均,也影响师生之间话语权的矛盾与冲突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传播,其中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

试析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原则、场域与方向

试析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原则、场域与方向

试析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原则、场域与方向试析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原则、场域与方向一、引言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可以帮助教育系统了解教育质量及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价也在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

本文将从原则、场域与方向三个方面,对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多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基础上的,数字化转型应尊重教育评价的科学性,采用科学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个性化原则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应注重个性化原则。

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点都不同,传统的集体评价无法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数字化转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教育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全程性原则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需要遵循全程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评价多是基于部分或某个环节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数字化转型应将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评价范畴,通过全程性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4.动态性原则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原则还包括动态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差异,教育评价应具备动态性,及时跟踪和评价学生的进展,为教育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调整。

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评价的动态化。

三、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场域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场域涵盖广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

1.考试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通过纸笔测试实现,具有标准化和高效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等。

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在线测试、自适应测试等方式,实现考试评价的个性化、全程化和动态化。

2.作品评价学生的作品评价是对其实际学习成果的评价,传统的作品评价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存在评价标准不一致、评价结果主观偏差等问题。

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王敬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8(000)021
【摘要】"场域"理论是由布迪厄所提出来的,并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尤其是社会学领域.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梳理了"场域"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于"场域"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存的教育场域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2页(P148-149)
【作者】王敬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2
【相关文献】
1.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J], 王哲
2.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J], 王哲
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家庭支持体系建构——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 [J], 田文进;张瀚文;黄永秀
4.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基于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案例分析 [J], 史龙鳞
5.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场域理论解析 [J], 吴先武;鄢胜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教育场域

论教育场域

论教育场域论教育场域教育场域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关键的领域,它承担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任务。

教育场域不仅是学校、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所在地,也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

在这个场域里,人们接受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品德,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场域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教育场域,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首先,教育场域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这就需要建设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包括先进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

同时,教育场域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资料和信息技术设备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育场域需要有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育场域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和实践等。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此外,教育场域需要有优秀的教育者。

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者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家庭和社区也是重要的教育场域。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给予他们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社区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教育场域还需要有良好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也可以指导教学改进。

因此,教育场域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等。

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和学校,以促使他们改进和提高。

“场域—惯习”视角学习实践研究

“场域—惯习”视角学习实践研究

“场域—惯习”视角学习实践研究一、概述学习实践是人类不断积累知识、提升技能、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实践的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本文引入“场域—惯习”视角,尝试从新的角度解析学习实践的过程和机制。

“场域”是指特定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它包括了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制度规范等多个层面。

在学习实践中,场域为学习者提供了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时也对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产生影响。

而“惯习”则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个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在学习实践中,惯习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等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场域—惯习”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实践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视角强调了学习实践的情境性和社会性,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的认知过程,也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这一视角突出了惯习在学习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惯习不仅影响学习者的行为表现,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动机。

这一视角还关注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场域和惯习是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学习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实践研究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本研究试图从“场域—惯习”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学习实践的本质和规律,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场域—惯习”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场域中,个体通过惯习的形塑和实践的反思,不断调整和适应学习环境,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

本研究将聚焦于学习场域和学习惯习的相互作用,分析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深化对学习实践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它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它有助于推动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为学习科学领域贡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教育与政治场域中大学、政府关系的冲突与融合

教育与政治场域中大学、政府关系的冲突与融合

集合 也许 是 对 现 代 大 学 性 质 最 好 的诠 释 , 大 学 “
已经 成为实 现 国家 目标 的一个 主要工 具 。这是 前
不仅仅是谈论工业 、 商业 和 由国 家 确 定 的场 所 。
大学 与所 有 类 型 的研 究 机 构 不 同 , 原 则 上 ( 它 当
所未 有 的 , 是现 今 席卷 我们 大 学 的 改 革之 风 的 实
像 建立权 力那 样 建立 独 立 性 。 _ 中世 纪至 今 , ”1 大 学 存续 已历 千年 , 大学依 然是 大学 , 根基坚 如磐 其
石 。正如 哈 佛 大 学 前 校 长 洛 韦尔 所 言 : 大 学 的 “
学 自主性 的若 干政 策 法 规 , 赋 予 大 学独 立 法 人 如 地 位 等 , 我 国大学 依然不 自由 、 自主 。政府 过 但 不 多过滥 的规 训使 大 学 难 以坚守 其 自身 发 展 逻 辑 ,
大学 是 “ 传 ” 环 境 ” 重作 用 的产物 , 遗 与“ 双 其 存在 和发 展存 在着 无 法 消 解 的悖 论 。一 方 面 , 作 为“ 传” 遗 的产 物 , 学 的 发展 有 其 内在 逻 辑 。大 大 学 的存续 需要 倚仗 学术 自由 、 大学 独立 与解放 , 学 术 自由与大 学 自治 本 能 地 拒 斥 来 自于 世 俗 政 权
大 学 与政府 分 别 从 属 于教 育 与 政 治 的范 畴 ,
的地 方 , 即应该 无 条 件 反抗 和 提 出不 同意 见 的地 方 。“ ” 大学不 光相 对 于 国家 是独 立 的 。而 且相 对
探讨 大学 与政府 之 间关 系须将 其置 于教 育与政 治
上位 概念 的场 域 之 中。长 期 以来 , 国将 教 育 视 我 作 政 治的 工具 , 大学 沦为政 府 的附庸 , 政府 全 面干

红色教育场域设计方案

红色教育场域设计方案

红色教育场域设计方案为了推进红色教育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教育场域的作用,提供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一、总体规划:1. 场地布局:根据场地的面积和周边环境,分为主体区域、辅助区域和绿化区域。

主体区域设置红色教育展示馆、红色教育主题广场和室外实践场地。

辅助区域设置停车场、服务设施和储藏室等。

绿化区域布置花坛、草地和行道树等。

2. 空间布局:主体区域中,红色教育展示馆作为核心建筑,设置展厅、多功能厅、图书室和模拟党课教室等功能区域。

红色教育主题广场作为活动中心,设置舞台、观众席和露天展示区等空间。

室外实践场地分为大小不同的场地,如军事训练区、足球场和篮球场等。

二、设计要点:1. 建筑形象:红色教育展示馆以红色为主色调,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以简洁、大方的设计语言展示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教育主题广场则以宽敞明亮为特点,空间感强烈。

2. 展示设计:红色教育展示馆分为不同的展区,分别介绍红色革命历史、红色经典文化、红色名人事迹等内容。

注重展示手段的多样性,如文物陈列、图片展示、声光电影等。

3. 功能与设施:红色教育展示馆配备舒适的观展设施,如休息区、导览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

红色教育主题广场设置舞台设备和音响设备,方便各种文艺表演和集会活动。

4. 实践活动:室外实践场地为红色教育提供了实践环境,可以开展军事训练、运动竞赛和团队活动等。

同时考虑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设置安全设施和场地设备。

5. 绿化布局:绿化区域注重营造红色教育场域的环境氛围,选择适宜的植物,如红色花卉和红色树种。

同时,绿化布局要考虑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三、总结:以上是一个红色教育场域设计方案的概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巧妙设计,可以打造一个符合红色教育要求的场域。

这个场域将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激发人们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热爱和敬仰,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地方。

“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二、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描述分析 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有助于避免 我们以空泛的视角来看待应用型高校学生这一群 体,让我们注意到该群体并非是浑然一体,而是有 着不同的场域来源,并相遇在应用型高校这一学 校场域,因资本积累和惯习倾向的差异,有着不同 的发展表现。了解到这一点,可有助于更加深入 地把握应用型高校学生这一群体,进而提出相应 的管理之策。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生源结构 应用型高校是承担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工作的高等院校,多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 型而来。整体而言,应用型高校的主要招生方式 是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即高考),主要生源也 是普通高中学生。在最初的发展中,应用型高校 的“应用性”并不明显,走的还是传统学术型高校 的发展道路。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进一步普及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 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这一概念受到广泛的重 视。再加上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推动, 应用型高校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接轨在各地得到不 同程度的发展。由此,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始成为 应用型高校的一个重要生源类型。总的来说,应 用型高校学生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既有普通高 中生源的学生,又有职业学校生源的学生。
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6-0084-05
在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源较为复杂,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应用型高校大多数是由地 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大部分生源为普通高 中生。二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 建成拓宽了应用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 生的通道,中职—专科—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开 始实施,职校毕业生开始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两点决定了应用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谱系 中的独特性,同时也决定了应用型高校学生这一 群体结构的复杂性。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学生的 教育管理有必要采取一种更具立体性和扩展性 的分析视角。

论教育性教学与自由开放的教育场域

论教育性教学与自由开放的教育场域

无论 教育学论 著 中对教育 的概念 与 内涵 做怎
收 稿 日期 :09 1.9 2 0 —22
作 者 简 介 : 莹 , ,陕西 淳化 人 , 马 女 陕西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阳 师 范 学 院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师 。 ( 西 咸 陕
成阳
马 莹
摘 要 : 教 学之教 育性 的缺 失 , 当今 教 学存 在 的重要 问题 。教 育 民 间概 念 的演 变可 是 以揭 示教 学与教 育的疏 离 , 回顾 教 学发展 的历程 可以看到 教 学与教 育疏 离的根 源 : 现代
社会及 教 育管理 对效率 与 眼前 利 益 的过 度 追 求 , 成 了教 育 场域 压 抑 与 封 闭 的现 状 。 造 要使教 学回归教 育性 , 力 于对 理想人 与理 想社会 的追 求 , 必须致 力 于使 整个教 育场 致 就
然而 , 现实 中很 多人 将 教 育 仅 理解 为 学 校 教 育 , 所有 有关 教育 的希 望都 寄 托 于 学 校 , 学 校 将 “
教育 ” 一 本 该 应 用 于 局 部 活 动 的 名 称 替 代 了 这 “ 教育 ” 一 代 表 整 体 活动 的名 称 。这 里 反 映 出 这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r lo p tlNo ma o na fCa ia r lUnie st v riy
2 1 第 4期 0 0年
( oi c ne d i ) Sc l i cs io aS e E tn
( 第 15期 ) 总 9
陬百
论 教 育 性 教 学 与 自 由开 放 的 教 育 场 域
9 4
7 20 ) 1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一:1、教育场域是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场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予以论证。

答;教育场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场域。

教育场域这个命题可以教育的场域性问题作为阐释的对象。

意义。

关于教育是否归属为的社会场域问题的实质,是在一种反思社会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对教育的拷问,要以场域的视角或方法去看待教育、研究教育问题,就必然地要从本质上去思考教育的场域性或者说“教育场域”这个命题的实践意义。

社会场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这种理论假设是不能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予以证实的,而不能以实证方法证实的理论是不能被拒为“伪”的,它涉及到对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性的看法,是对导致社会科学长期分裂的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的消解。

因此,场域理论的提出对教育的观照使得教育社会会学的研究具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拟论证的框架。

从逻辑上说,要论证A是否属于B,则必然要分别把A和B的内涵厘清,然后,再对二者的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再据此下结论。

在此,首先要把社会场域的概念和实质进行概括,然后再以这种视角去考察教育找出二者之间的对应或本质上的一致性,然后再得出结论。

什么是社会场域?关于场域的本质和定义问题。

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性概念,概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它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它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

关于场域的存在和界限问题。

布氏认为可以把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对任何与这个空间有所关联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予以解释。

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

他又认为,场域这个空间的界限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抛弃先验的回答而坚持经验研究。

在此不难洞察出布迪厄在场域分析中所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态度,这一点对于如何确定教育的场域性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关于于子场域的问题。

布氏认为一个场域并不具有组成部分要要素(这是与“系统”的主要差别之一)。

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而在场域分割的每一个阶阶段都需要一种真正的质的飞跃(比如你从文学场域的层次降至小学或戏剧的子场域层次)。

同样的,教育场域和学校场域的关系亦应如此,需要一种真正的质的飞跃,而不能把学校场域看成是教育场域的组成部分或要素。

社会场域与教育场域的内在一致性?(本讨论的主体部分)(一)教育的场域性体现了社会场域的社会再生产逻辑。

社会场域中的惯习作为一种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图式构成的系统,与场域是一种互相构建关系,它通个体生成和系统生成这种心智结构的双重历史性,对社会再生产的的逻辑进行了论证,而教育场域中的再生产关系体现在现代等级社会中的阶级、文化和权力的联系方式上,教育关注的着眼点是其维持和再生产当下社会等级的文化作用。

教育制度是当代社会中调控社会地位和特权的主要体制之一,而学校则是生产、传递和积累各种文化资本的最基本的体制基础。

因此,教育场域中的关系存及运动模式是一种社会场域中的社会再生产逻辑的范例。

(二)教育的场域性体现在关系范畴上与社会场域指涉的内在一致性。

布氏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与之一致,教育场域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

一方面,教育场域范畴本身具有客观现实基础,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这些实体性教育要素并非以互不相干的零散状态存在,而是在彼此间结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中得以互相确证;教育场域内客观存在的不仅仅是上述实体性要素,更有由这些实体之间生成的关系性要素。

另一方面,教育场域又并非纯客观范畴,就其作为从关系角度认识和分析教育活动的一种工具看,教育场域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一种新理解,成为分析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的一种新视角。

因此,教育场域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场域性既体现为以一种文化资本作为场域资本的“通货”,也体现为与文化资本相对应的文化权力的运作。

布氏认为场域的结构“是由在这一场域中灵验有效的特定资本形式的分配结构所决定的,这意味着若我对特定资本形式的知识确凿肯定,我就能分辩出在这个场域中所有有必要分辨的东西。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由资本所界定和划分的这一观点,并就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这种质的规定性来看,存乎教育场域的资本(教育场域内的“通货”)无疑主要为文化资本,换言之,教育场域乃生产、传播、传承文化资本之所。

“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基本上都是通过知识而实现的。

显然,教师是通过知识的组织和讲授而与学生互动的;而学生也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而实现与教师及其他教育者的交往的;教育管理者的活动也是通过对知识的组织、控制和评价等形式来实现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教育活动、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看,也都是通过知识而完成的。

”布迪厄认为,“权力场域是一个包含许多力量的场域”。

一般意义上,权力即一定社会实体要求对方按自己要求和意愿行动的能力和可能性之大小。

权力的基础是资本,不同的社会场域里存在不同资本形态,导致这些场域具有不同的权力形态。

通常意义上,暴力、经济资本等物质力量对应着物质权力,文化资本所对应的则是文化权力。

所谓文化权力,乃是知识和权力的联姻使“知识力量成为人类生命改变的代理人”;是文化的支配性与文化霸权的具体呈现。

”由于教育场域是一个文化场域或知识场域:该场域内不同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和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等)之间发生互动的前提和中介以及互动的背景、互动得以展开的形式和途径,甚至互动过程的反思和意义投射等,无不跟知识与文化紧密相连;互动主体彼此间的影响和作用无不是知识和文化上的;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如视野之拓展、经验之积累、知识之增加,亦无不是知识与文化上的。

因此,产生和运行于教育场域不同互动主体之间的权力实属文化权力范畴。

(四)教育场域有其特定“利益”形式并且与其它场域不可完全通约。

在社会场域中第一个场域都拥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象,现域创造并维持着它们。

进一步说,也因为每个人所占据的位置不同(支配与被支配,正统与异端)以及获得这一位置的轨迹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他们来说,利益也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有多少种场域就有多少种“利益”,而教育场域的特定利益就是受教育者的发展,这个利益在是教育场域中的共同认可,当然不同的行动个体和机构有其自已的利益,但并不否定获取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这一利益目标的价值。

这种利益不仅有经济学上的意味(“在这里兼有经济学和精神分析上的双重含义:),并且一定能与其它场域中的利益形式通约。

(五)冲突论是教育场域理论的基本假设。

布迪厄曾指出:“只要利益‘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使他们走到一起,使他们互相竞争和斗争,它就是……与一种场域发挥作用有关的条件。

”教育场域作为场域的一种特殊形态,完全秉承了场域的冲突特质。

根据布迪厄对教育行动的本质属性的分析,教育行动作为一种获得了合法性而成为权威的符号暴力,是为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文化专断服务的,是社会权力结构的生产机制,实现着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作为阶级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教育行动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悖论。

解决冲突和悖论的可能手段是掩盖教育的符号暴力真相。

但掩盖归掩盖,教育场域中的内在冲突却是无法自行消除的,总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布迪厄的观点,正是教育的符号暴力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场域的冲突论特征。

在教育场域里,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掌握更大的文化权力、占据更高的场域位阶,不同竞争主体总是处于持续的争夺和较量中:受教育者间的激烈竞争,教育者间的明争暗斗,管理者间的互相制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控制与反抗……,处处彰显着教育场域的冲突本性。

因此,教育场域绝非安静“港湾”,而是种种冲突不断产生、消逝又不断出现新冲突的“飞地”。

在终极意义上,既然教育场域内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冲突性的,那么其表层为何还会呈现出和谐、融洽之状呢?根由在于场域内不同行动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且迫于种种压力而彼此不得不收敛和妥协。

即便如此,和谐、融洽迹象之底层深埋的依然是冲突的根子。

(六)教育场域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

教育场域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概念,它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

所谓相对性,指以场域视角审视教育,在确定(区分和界定)具体教育场域之时离不开特定参照框架,且参照框架之选择不同,必然导致建构出不同的教育场域形态。

例如,在整个社会系统框架内,相对于其他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等)可以区分出教育场域,相对于家庭和其他社会机构则可以区分出学校场域。

所谓层次性,指不同的教育场域指涉和覆盖的范围大小有别:在不同层次参照框架内可建构出层次迥异的教育场域形态集中显示了教育场域范畴本身的层次性。

相对性和层次性是对教育作场域分析时必须清晰意识到的,此特性集中表征了教育场域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普适性。

(比如吴康宁老师大在2008年《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文中提到的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场域的主要构成包括考试竞争、区域差异、关系网络、社会基础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场域”与“教育”结合而生成“教育场域”(educationalfield)范畴是对教育作场域解读的尝试,也是教育研究在理论范畴建构和方法论拓展上的一种积极探索。

“教育场域”作为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应有相对具体的内涵和明晰的特征,而这无疑需要精心的理论建构并展开讨论。

就其作为一种客观性社会存在而言,教育场域系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

当然,作为一个理论范畴,教育场域无疑是对上述客观关系网络的一种抽象和指称。

思考题二:2、以学校日常生活为例,具体分析教育场域中的“社会构成”与“社会过程”。

答:一、“社会构成”问题。

场域的本质是关系,因此场域的构成与系统不一样,它不具有组成部分和要素(这个观点必须确立)。

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常规,而在场域分割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种真正的质的飞跃。

假如学校场域是教育场域的子场域,则其理应从经验出发去界定它,而学校的日常生活无疑地是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方面。

按照布氏的观点,我们对一个场域构成的分析必须要以场域的逻辑去分析它,第一是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第二是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第三是行动者的惯习,亦即千差万别的性情倾向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