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
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
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
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
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
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
(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
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
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
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
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
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
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
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4.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等西
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其代表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
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
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二者都关注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但是各自仅仅关注了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即有形而上学的错误。
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
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运用两者的合理之处。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结果,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其代表是方法论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二者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
既包括社会个体也包括社会整体,若社会科学方法论只是坚持其中之一,则不免有形而上学
的偏颇。
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以整体主义为主,也重视个体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
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和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另外,行为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二者注意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但是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因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二者时要做到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
5.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
方法论。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还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
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其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
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第二,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最关键的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第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
理论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第一章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因此,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解释人类历史的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第二,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
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要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一个伪问题,而
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
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决了问题。
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社会科学研究不等于获得实践经验。
科学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是理性的认识不
是简单地感觉经验,是观点的表达不是材料的简单概括。
实践经验就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
而没有从现象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因而,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就是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
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即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如何理解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
原则。
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
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5.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两种方式。
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运用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命题、公理、定
理和定义,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意义: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一种方式,在验证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局限性:任何逻辑证明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另外一种理论进行检验,无法避免脱离实际,有形而上学的缺陷。
文本检验:即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
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实践赋予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意义:实践赋予的权威决定了它的有效性,是一定意义上实践检验真理的补充。
局限性:但任何经典文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法避免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
1.应当怎样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
系?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
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
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功能)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
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社会有
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
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
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
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
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力
量。
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
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生产力系统以人口系统为基础。
第三,生产力系统及其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系统,是上层建筑系统的基础,同时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关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影响生产力系统。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
作用于生产关系系统。
第三,人口系统中的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四,生产关系系统对自
然环境系统也产生影响。
三、上层建筑系统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
的关系: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五、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
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等。
自然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
大类。
自然环境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系统可以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少;
反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大。
自然环境还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例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关。
在世界历史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些濒临海洋的国家往往思想文化比较开放,
而内陆国家则相对较为封闭。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
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构成要素
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马克思主义反对把社会生活的发展归结为生物现象,
但认为把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的思想是合理的。
意义:马克思将辩证法联系、发展的思想运用和体现于社会有机体的分析中。
一方面,
他强调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他强调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发展。
因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社会唯物史观,使得历史观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二、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
按照这种标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三、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
会形态的划分。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
时代、电子时代等。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意义:技术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论述已经包括了技术社会形态划分的思想。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
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