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及分散稳定性讲课教案
纳米粒子的特性ppt课件
(i)纳米金属和合金与常规材料金属与合金电
导(电阻)行为是否相同?
(ii)纳米材料电导(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有什
么差别?
(iii)电子在纳米结构体系中的运动和散射有什
么新的特点?
精选ppt
27
纳米金属与合金的电阻
Gleiter等对纳米金属Cu,Pd,Fe块体的电 阻与温度关系,电阻温度系数与颗粒尺寸的关 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表明:随颗粒尺寸减小, 电阻温度系数下降,与常规粗晶基本相似.其 差别在于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常规材料,电阻 温度系数强烈依赖于晶粒尺寸.当颗粒小于某 一临界尺寸(电子平均自由程)时,电阻温度 系数可能由正变负。
第四节 纳米粒子的特性.
1.热学性质
• 与粗晶材料相比,纳米材料比热较大 。 • 纳米材料的热膨胀数,近乎是单晶的2倍
精选ppt
1
• 纳米微粒的熔点、开始烧结温度和晶化温 度均比常规粉体低得多。
• 例如,平均粒径为40nm的纳米铜粒子的熔 点由l 053℃降到750℃,降低了300℃左右;
• 块状的金的熔点l 064℃,当颗粒尺度减到 10nm时,则降低为1037℃,降低了27℃, 2nm时变为327℃;
•
1988年法国科学家Fert小组在[Fe/Cr]周期性多层
膜中,观察 到当施加外磁场时,其电阻下降,变化
率高达50%。因此称之为巨磁电阻效应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 1995年,人们以绝缘层Al2O3代替导体Cr,观察 到很大的隧道磁电阻(TMR)现象。 基于GMR和TMR的发现,一个新的学科分支— —磁电子学的概念被提出了。 从那时起,科技人员 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将上述创新性发现转化为信息 技术(IT)产业化。
纳米粉体的分散课件
在塑料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塑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详细描述
纳米粉体可以提高塑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和阻隔性能,改善塑料的加工流 动性和加工成型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陶瓷中的应用
总结词
提高陶瓷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详细描述
纳米粉体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提高陶瓷的硬度和强度,改善陶瓷的抗热震性能和高温性能。
分散工艺的优化问题
总结词
纳米粉体分散工艺需要不断优化,以提 高分散效率和分散稳定性。
VS
详细描述
纳米粉体的分散工艺涉及到多个因素,如 搅拌速度、时间、温度、粉体粒度等。为 了获得更好的分散效果,需要不断优化这 些工艺参数,以提高纳米粉体的分散效率 和稳定性。此外,还需要研究和开发新的 分散技术和设备,以适应不同类型和性质 的纳米粉体。
表面活性
纳米粉体的表面原子比例较高, 表面活性较强,容易与其他物质 发生反应或吸附。
纳米粉体的应用领域
医药领域
纳米粉体可用于药物载体、药 物控释、生物成像等。
化妆品领域
纳米粉体可用于美白、防晒、 抗衰老等产品中,提高产品效 果和安全性。
环保领域
纳米粉体可用于水处理、空气 净化、重金属离子吸附等。
能源领域
纳米粉体可用于电池、燃料电 池、太阳能电池等能源器件中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性能。
2023
PART 02
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
REPORTING
分散剂的种类与选择
天然高分子分散剂
如淀粉、纤维素等,具有良好的生物 相容性和环保性,适用于食品和化妆 品等领域。
合成高分子分散剂
如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具有较高的分散效率和稳定性,适用 于涂料、油墨和塑料等领域。
第三章 纳米粉体的分散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第三章 第1节
超声分散机理
❖ 气泡可重新溶解于气体中,也可上浮并消失,也 可能脱离超声场的共振相位而溃陷。
❖ 这种空化气泡在液体介质中产生、溃陷或消失的 现象,就是空化作用
❖ 空化作用会产生局部的高温高压,并产生巨大的 冲击力和微射流,纳米粉体在其作用下,表面能 被削弱,从而实现对纳米粉体的分散作用
采用电位滴定法确定离解度随pH的变化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第三章 第3节
❖ 实验步骤
1、在聚合物酸溶液中加几滴HNO3,pH值调至2.5 2、加入KNO3电解质以维持其离子强度,用标准NaOH溶液
滴定至pH=12.5,记录pH值随NaOH加入量的变化 3、滴定空白曲线:相同离子强度不含聚合物酸的溶液用相
δ0
ZrO2
pH值 ❖ 当pH<4时,聚丙烯酸(PAA)
纳米颗粒分散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纳米颗粒在不同分散剂和分散方法下的分散效果,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分散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优化分散工艺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纳米颗粒因其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等特点,在分散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现象。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和分散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纳米颗粒的团聚,提高其在介质中的分散均匀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 纳米颗粒(如二氧化硅、氧化锌等)- 分散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水或有机溶剂- 磁力搅拌器- 超声波分散器- 粒度分析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仪器:- 磁力搅拌器- 超声波分散器- 粒度分析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四、实验方法1. 分散剂选择:选择几种常用的分散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分别测试其对纳米颗粒的分散效果。
2. 分散方法:采用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分散两种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对纳米颗粒分散的影响。
3. 分散时间:在不同分散时间下,观察纳米颗粒的分散情况,确定最佳分散时间。
4. 分散剂用量:研究分散剂用量对纳米颗粒分散效果的影响。
5. 纳米颗粒表面处理:采用表面处理方法(如硅烷偶联剂)改善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提高其在介质中的分散性。
6. 粒度分析: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分散后的纳米颗粒进行粒度分析,评估分散效果。
7. SEM观察:使用SEM观察纳米颗粒的分散形态,进一步分析分散效果。
五、实验步骤1. 准备纳米颗粒和分散剂,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分散剂溶液。
2. 将纳米颗粒加入分散剂溶液中,采用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分散两种方法进行分散。
3. 在不同分散时间下,观察纳米颗粒的分散情况,记录数据。
4. 研究分散剂用量对纳米颗粒分散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分散剂用量。
5. 对纳米颗粒进行表面处理,改善其表面性质。
6. 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分散后的纳米颗粒进行粒度分析,评估分散效果。
7. 使用SEM观察纳米颗粒的分散形态,进一步分析分散效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散剂选择: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对纳米颗粒的分散效果较好,分散剂浓度越高,分散效果越好。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概念: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关系。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分别阐述溶液、浊液、胶体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4.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从粒子大小、稳定性、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介绍分散剂和分散质之间的作用力,解释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从粒子大小、形成原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海水、豆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纳米粒子的团聚形成机理及分散方法
纳米粒子的团聚形成机理及分散方法纳米粒子的团聚形成机理及分散方法1 团聚分类所谓纳米粉体的团聚是指原生的纳米粉体颗粒在制备、分离、处理及存放过程中相互连接、由多个颗粒形成较大的颗粒团簇的现象。
由于团聚颗粒粒度小,表面原子比例大,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因而细微的颗粒都趋向于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团聚,形成团聚状的二次颗粒,乃至三次颗粒,使粒子粒径变大。
纳米颗粒的团聚一般分为两种:软团聚和硬团聚。
对于软团聚机理,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即软团聚是由纳米粉体表面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所致,由于作用力较弱,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
对于硬团聚,不同化学组成不同制备方法有不同的团聚机理,无法用统一的理论来解释。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控制。
2 纳米颗粒团聚的形成机理颗粒细化到纳米级后,其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荷,纳米颗粒的形状极不规则,这样造成了电荷的聚集。
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表现出强烈的表面效应,很容易发生聚集而达到稳定状态,从而团聚发生。
2.1 纳米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的团聚机理液体介质中超细颗粒团聚的主要原因是吸附和排斥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吸附作用大于排斥作用,颗粒团聚;反之,颗粒则分散。
2.2 干燥过程中团聚颗粒团聚的机理干燥过程可看作固液分离过程,目前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晶桥理论,毛细管力吸附理论,氢键作用理论和化学键作用理论。
实际上,单一的理论很难解释团聚形成的机理,必须综合目前的理论,具体实验具体分析。
在制各超细氧化铝的实验中已经表明:粉体的一次颗粒团聚成二次颗形成硬团聚的机理在于:在制备粉体的过程中,湿凝胶的脱水干燥,煅烧过程是引起粉体中硬团聚形成的主要原因。
胶体进入干燥阶段,不同的干燥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团聚效果。
纳米颗粒的团聚与分散取决于其形态和表面结构等,而纳米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又与其内部结构、杂质、表面吸附和化学反应、制备工艺、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有关,因而导致了纳米粉体团聚与分散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及分散稳定性
二 研究进展
• 文献介绍了采用SE-10N以及丙烯腈共聚来制 备炭黑微胶囊,值得一提的是SE-10N既是一 种表面活性剂,又是一种单体,聚合形成微 胶囊进一步提高了分散液的稳定性。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dispersion with enhanced stability by aqueous copolymerization of apolymerizable surfactant
文献中介绍了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来制备炭黑微胶囊, 首先是先将炭黑进行改性,在炭黑的表面引入亲水性的 苯磺酸钠的基团,来提高炭黑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然 后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制备炭黑微胶囊。
二 研究进展
Polymer encapsulation of surface-modified carbon blacks using surfactant-free emulsion polymerisation
二 研究进展
文章中介绍了悬浮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为单体来 制备炭黑微胶囊。首先用油酸来对炭黑进行改性, 在炭黑的表面吸附上油酸,以此来增强炭黑在单体 中的分散性,然后再聚合形成微胶囊。炭黑粒子约 在50nm左右,红外,TGA证明炭黑表面吸附上油 酸,且比例约在16.2%。
二 研究进展
二 研究进展
二 研究进展
文献介绍了采用PAA分散剂来将二氧化钛分散在水中, 并考察了PAA的分子量以及浓度对于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PAA与二氧化钛之间的氢键或其他的相互作用, 使PAA吸附在二氧化钛的表面,靠着静电排斥的机理 来起到稳定的作用。
Adsorption of poly(acrylic acid) onto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dioxide and the colloidal stability of aqueous suspension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PPT课件
h 第二级小
-
第一级小
--
35
(四)临界聚沉浓度
• 总势能曲线上的势垒的高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 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 的最高点恰好为零,势垒消失,体系由稳定转为聚沉,
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这时的电解质浓度即为该微粒
分散体系的聚沉值。 • 将在第一极小处发生的聚结称为聚沉(coagulation),
小,移动越快。
ζ=σε/r
(二)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在相同的条件下,微 粒越小, ζ电位越
• 在微粒分散系溶液中,微粒表面的离高子。与近表面的反离
子构成吸附层;同时由于扩散作用,反离子在微粒周围
呈现渐远渐稀的梯度分布扩散层,吸附层与扩散层所带
电荷相反,共同构成双电层结构。
--
23
斯特恩吸附扩散双电层
吸附层:微粒表面→切动面
2.重力产生的沉降 使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下降
--
27
• 絮凝与反絮凝 • DLVO理论 • 空间稳定理论 • 空缺稳定理论 • 微粒聚结动力学
(了解即可)
--
28
一、絮凝与反絮凝
• 微粒表面的电学特性也会影响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 定性。
• 扩散双电层的存在,使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 定条件下因互相排斥而稳定。双电层厚度越大,微粒 越稳定。
--
18
•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热运动撞击微粒的结果。 • 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而扩散现象又是
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 布朗运动使很小的微粒具有了动力学稳定性。 • 微粒运动的平均位移Δ可用布朗运动方程表示:
D
RTt
L3 h r
Δ-在t时间内粒子在x轴方向的平均位移
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及分散稳定性课件
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提取物 等生物资源制备纳米材料 ,具有环保、低成本等优 点。
纳米粒子的应用领域
能源领域
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 电池、锂电池等,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和性能。
医学领域
用于药物输送、肿瘤诊 断与治疗、生物成像等 ,改善医疗效果和降低
副作用。
环境领域
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 、土壤修复等,提高环
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塑料性能
详细描述
在塑料工业中,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对于改善塑料的性能至关重要。纳米粒子可以增强塑料的力学性 能,如强度、韧性和耐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塑料的阻隔性能和热稳定性。这使得塑料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 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实验原理
分散性是指纳米粒子在溶液中均匀分散的能力,而分散稳定性则是指纳米粒子 在长时间放置或受到外界干扰时保持分散状态的能力。实验原理涉及流体力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实验材料与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需要准备纳米粒子、分散 剂、溶剂、搅拌器、离心机等。
实验步骤
1. 将纳米粒子与适量的分散剂混合, 加入溶剂中,搅拌均匀。
纳米粒子分散稳定性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定义
纳米粒子分散稳定性是指纳米粒子在 分散介质中保持均匀分散的能力,即 在长时间内不发生聚集、沉淀或浮选 等现象。
评价标准
通常通过测量分散体系在不同时间点 的粒度分布、电位差、沉降速度、分 散指数等参数来评估纳米粒子的分散 稳定性。
影响纳米粒子分散稳定性的因素
粒子表面性质
特性
纳米粒子具有高比表面积、小尺 寸效应、量子效应和表面效应等 特点,使其在催化、能源、医学 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SiO2粒子在水性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纳米SiO<,2>粒子在水性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姓名:牛永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指导教师:王恩德20051101东北大学颈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纳米SiO:颗粒在水性介质中分散性实验方案设计Spectroscopy,简称PCS),直接测定粒径随时间的变化,若粒子的粒径不随时间而变化,则分散体系稳定性好:二是光散射和分光光度计吸收测量法测定粒子的沉降速率。
Zeta电势和浊度是评价粒子在水中分散稳定性的新方法。
通常认为体系中的Zeta电势绝对值越高,浊度越大,则分散体系越稳定,纳米粉体的分散性就越好。
Zeta电势用电泳仪测定,浊度采用浊度仪测定。
显微镜法是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将分散前后的样品制样后观察,即可比较出分散性好坏。
粒度分布测量法是指在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操4量分散前后的粒度分布。
通常,分散后的粒度可较小,分布较窄,说明分散效果较好。
3.1.2分散剂的选择通过对纳米颗粒在液体介质中分散过程的分析,结合增加颗粒间排斥力的三种方式,根据纳米Si02粒子和水性介质的特点,选择了九水合硅酸钠和聚丙烯酰胺作为分散荆。
3.1.3分散稳定性表征方法的选择图3.1沉降实验示意图Fig.3.1Schematicdiagramofsettlementexperimentation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聚丙烯酰胺对纳米SiOz翟墼坌塑叁堡鱼堂鱼表4.3所示,聚丙烯酰胺的质量份数为1.29时,纳米Si02颗粒的粒度分布如图4.8所示。
图4.8样品I一2中纳米Si02颗粒的粒度分布insampleI-2Fig.4.8SizedistributionofSi02nanoparticles从表4.3可以看出,聚丙烯酰胺吸附到纳米Si02颗粒上后,其主要作用是改变固体颗粒表面状态,降低固液界面能。
聚丙烯酰胺的长分子链可以提供空间位阻屏蔽,有效阻碍纳米颗粒的团聚。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化学中的分散系。
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粒子形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
本节课将围绕分散系的分类、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测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分散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3)掌握分散系的稳定性、动力学、光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学会运用分散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掌握分散系的表征方法,如粒径分析、沉降速度测量等;(6)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相关知识;(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制备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分散系的制备与表征方法;(5)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研究的信心;(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纳米粒子的分散机理、方法及应用进展
纳米粒子的分散机理、方法及应用进展刘景富;陈海洪;夏正斌;陈中华;陈剑华【摘要】分析了纳米粒子团聚机理,并介绍了纳米粒子分散理论、方法,包括机械法和表面改性法,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表面改性的方法,如:无机物改性纳米粒子表面、有机物改性纳米粒子表面、有机-无机复合改性纳米粒子表面,并介绍了相应的应用成果.【期刊名称】《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年(卷),期】2010(039)002【总页数】6页(P36-40,60)【关键词】纳米粒子;分散机理;分散方法;表面改性;应用进展【作者】刘景富;陈海洪;夏正斌;陈中华;陈剑华【作者单位】防化驻桂林和广州地区军代室,广西桂林,541002;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州集泰化工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2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州集泰化工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20;广州集泰化工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21世纪以来,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利用纳米材料与聚合物基体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效应,实现两者之间优势的互补,开发性能优异的新兴材料,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纳米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极易团聚形成二次颗粒,大大影响纳米颗粒优势的发挥[1]。
因此,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产品关键在于如何把纳米粉体稳定地分散到纳米级。
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分散和改性方法,使已经团聚的粒子重新分散,并在表面包覆一层无机物或有机物膜。
所以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对于提高纳米浆料分散稳定性的研究和对于纳米材料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纳米颗粒的团聚可分为两种:软团聚和硬团聚。
软团聚主要是由颗粒间的静电力和范德华力所致,由于作用力较弱,软团聚可以通过一些化学方法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硬团聚形成的原因除了静电力和范德华力之外,还存在化学键作用,因此硬团聚体不易破坏,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2]。
1.1.3分散系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分散系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4. 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分散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散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分散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分散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分散系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1.3分散系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1.1.3节“分散系的分类”。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理论题目、实验报告、小组研究等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分散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散系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课件
团聚的定义
纳米粉体在制备、处理和存储过 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表面能 、范德华力、静电力等)导致的 粒子聚集现象。
团聚的分类
根据形成机制和形态,团聚可分 为一次团聚、二次团聚和三次团 聚。
团聚的形成机理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
纳米粉体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 范德华力、静电力等,是导致团聚的 重要原因。
详细描述
光学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能够提供粉体颗粒的宏观图像。通过观察 粉体颗粒的分布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粉体的团聚和分散状态。这种方法简单 易行,但精度相对较低。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总结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够提供纳米粉体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深入了解粉体颗粒的 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详细描述
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样品发射的信号来获取高分 辨率的图像。这种方法能够清晰地展示粉体颗粒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对于了 解粉体的团聚和分散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纳米粉体概述 • 纳米粉体的团聚现象 • 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 •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研究方法 •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研究进展 •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研究展望
01
纳米粉体概述
纳米粉体的定义与特性
定义
纳米粉体是一种粒径在纳米级别(1100纳米)的粉末,具有极高的比表 面积和表面活性。
术的改进与创新
纳米流化床
采用纳米流化床技术,通过控制流化速度和气体流量,实现对纳 米粉体的高效分散。
微射流均质机
利用微射流均质机的高压和高速剪切作用,将纳米粉体分散至亚微 米级别。
动态光散射法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实时监测纳米粉体的粒径分布,为分散工艺的优 化提供依据。
第二章 纳米粉体分散的胶体科学基本原理
在高度为dx的这层 溶胶中,使N个粒子下 降的重力为: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4 r3( ) g NAdx 0 3
利用沉降平衡求颗粒粒径
1. 斯托克斯阻力公式 雷诺数是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 斯托克斯(Stokes)假定流体绕过球体的速度 粘性力比值 很缓慢,即呈层流态。球体阻力公式为
固-固溶胶 固-液溶胶 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珍珠,某些宝石
固-气溶胶 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 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 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体系 ,不属于胶体范围
I- Ag+
I- Ag+
AgI
AgI AgI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I-
I- AgI
Ag+比I-更易溶解, 造成晶格缺失
第二章 第3节
3、吸附作用 胶粒在形成过程中,胶核优先吸附某种离子, 使胶粒带电 例有些物质如石墨、纤维不能在水中离解,但 可从水中吸附H+、OH-或其它离子,使质点带 电 对于金属氧化物,因表层具有两亲性质,故随 体系pH值不同,粒子表面带电有所不同: M-OH+OHM-O-+H2O M-OH+H+ MOH2+
对于微细的颗粒,流体阻力服从斯托克斯阻力 公式,令式(2-1)等于式(2-2),既阻力与有 效重力相等时,可求出自由沉降速度公式为
( ) g 2 V0 d 18
(2-3)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利用沉降平衡求颗粒粒径
对于微细的颗粒,流体阻力服从斯托克斯阻力公 式,令式(2-1)等于式(2-2),
《超微颗粒的分散》PPT课件
Ema
x
b
EA
a x
第二最小值
大值 Emax。 当迎面相撞的 一对胶体粒子 所具有的平动 能足以克服这 一势垒时,它
第一最小值
们就会进一步
靠拢发生聚沉。若Emax >15kT ,一般胶体粒子的热运动无法
克服,就不会发生聚沉。越过Emax后,势能曲线出现第一最小 值。落入此陷阱的粒子发生不可逆聚沉形成紧密而又稳定的聚
❖团粒中的众多颗粒,其表面一经被液体润湿, 往往会即行分离。它的表面是由于液体进入颗 粒间的孔隙,原来在孔隙内的压力因此而增加 ,或是颗粒的表面吸附了无机盐的离子或离子 型表面活性是颗粒的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等 斥力作用下屏蔽范氏引力,不再聚集的 过程,即指保证粉体颗粒在液体中保持 长期的均匀分散。
一、 颗粒在液体中的相互作用力
❖粉末颗粒能否均匀、稳定分散于液体介质中 ,主要取决于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力。液体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以下 几种:
❖1、范德华作用力: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导致 的颗粒间作用力,它与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 ,作用范围较小,因而范德华作用力通常只 表现为引力作用。
❖2、静电作用力:在液体中,颗粒表面因离 子的选择性溶解或选择性吸附而荷电,反号 离子由于静电吸引而在颗粒周围的液体中扩 散分布,形成双电层,产生双电层静电作用 力。颗粒表面电荷同号时,表现为排斥力, 异号时,则表现为吸引力。
特点:a.全是负值,表现为吸引力 b.都与r6成反比,为近程相互作用 c.虽然可能同时存在,但普遍存在的只有色散力,且 占绝对优势
两个相同的分子:
U A U K U D U L 2 3 k4 T 22 4 3 h2 /r 6 r 6
24223h2 分子相互作用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二 研究进展
文章中介绍了采用分散剂的方法以及微胶囊的方法来 制备颜料黄PY74分散液,并且比较了两者的稳定性, 采用的分散剂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的 壁材也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实验的结果证实 采用微胶囊的方法得到分散液对于PH值,温度等的 稳定性要优于分散剂分散的方法。
Colloidal Properties of Copolymer-Encapsulated and Surface-Modified Pigment Disper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kjet Pr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ing Inks
一 背景
团聚包括软团聚和硬团聚,颗粒间由于静电作用力和范 德华力作用聚集,相互作用力较小,形成的是软团聚体; 一般是指颗粒之间通过化学键力或氢键作用力等强作用 力连接形成的团聚体。
解释纳米粒子分散稳定性的理论主要有DLVO理论以及空 间稳定理论。
二 研究进展
目前,将纳米粒子分散,以及为了提高分散液的 分散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分散剂法、改性法、 微胶囊法。
二 研究进展
文献介绍了采用PAA分散剂来将二氧化钛分散在水中, 并考察了PAA的分子量以及浓度对于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PAA与二氧化钛之间的氢键或其他的相互作用, 使PAA吸附在二氧化钛的表面,靠着静电排斥的机理 来起到稳定的作用。
Adsorption of poly(acrylic acid) onto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dioxide and the colloidal stability of aqueous suspension
文献中介绍了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来制备炭黑微胶囊, 首先是先将炭黑进行改性,在炭黑的表面引入亲水性的 苯磺酸钠的基团,来提高炭黑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然 后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制备炭黑微胶囊。
二 研究进展
Polymer encapsulation of surface-modified carbon blacks using surfactant-free emulsion polymerisation
二 研究进展
文章中介绍了悬浮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为单体来 制备炭黑微胶囊。首先用油酸来对炭黑进行改性, 在炭黑的表面吸附上油酸,以此来增强炭黑在单体 中的分散性,然后再聚合形成微胶囊。炭黑粒子约 在50nm左右,红外,TGA证明炭黑表面吸附上油 酸,且比例约在16.2%。
二 研究进展
二 研究进展
二 研究进展
• 文献介绍了采用SE-10N以及丙烯腈共聚来制 备炭黑微胶囊,值得一提的是SE-10N既是一 种表面活性剂,又是一种单体,聚合形成微 胶囊进一步提高了分散液的稳定性。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dispersion with enhanced stability by aqueous copolymerization of apolymerizable surfactant
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及分散稳定性
一 背景
大小在1-100nm的粒子称为纳米粒子,由于纳米 粒子的粒径近似于胶体粒子,所以可以用胶体 的稳定理论来近似的探讨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纳米粒子在液相中的分散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a)超细粒子在液相中的润湿;(b)团聚体在机械 力作用下被打开成独立的原生粒子或较小的团 聚体;(c)将原生粒子或较小团聚体稳定,防止 发生再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