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吸入麻醉临床操
增加新鲜气体流量
提高吸入浓度
<15min
和或补充静脉麻醉药满足麻醉深度
≥15min。脑内麻醉药分压=肺泡麻醉药分压(正常患者,中等以上的新鲜气体流量)
吸入麻醉到手术开始时间:
吸入麻醉操作(维持)
低浓度吸入麻醉药联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滴定能够保留患者自主呼吸,保证患者循环稳定,无体动
废气清除系统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麻醉气体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氟类吸入麻醉药和氧化亚氮的联合使用 牙科诊所(单独使用氧化亚氮)
浓度递增法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调节吸入氧浓度,氧流量6-8L/min 给患者面罩给吸氧, 嘱其平静呼吸 打开蒸发器,起始刻度为0.5%,患者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入浓度0.5%直至达到需要的镇静或麻醉深度 在患者意识消失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度辅助呼吸 此法适合于氟烷,较少用于七氟醚的诱导 诱导时间长,患者会导致呛咳、挣扎、喉痉挛和气道梗阻等
避免手术结束时突然停药
01
02
03
04
在手术结束时
避免突然加大新鲜气体流量冲洗回路 可能造成患者苏醒延迟或苏醒期躁动
避免麻醉恢复期弥散性缺氧
使用氧化亚氮的患者,可以在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改吸高浓度氧(60 ~80%)数分钟直至拔管
吸入麻醉操作(恢复)
推荐监测麻醉深度
4
长时间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吸入麻醉者,建议设立有毒气体监测(CO)
03
药物干预包括阿片类、丙泊酚、右旋美托咪啶
04
吸入麻醉后躁动(EA)
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术后早期(2h)内的PONV与吸入麻醉药剂量,以及麻醉性镇痛药、手术种类等相关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优质PPT]可修改全文
01
02
03
04
05
新版共识更新背景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从新共识看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选择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治疗的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新共识推荐雾化吸入装置仍为3种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 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10mL
历经6个月,召开4次会议,新版共识撰写层层把关,旨在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2018年6月
2018年11月
2018年7月
2018年12月
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 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ICS
ICS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膜
抗炎基因
细胞核
炎症刺激
炎症基因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黏附分子 炎症酶
ICS进入细胞后与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GR脱离热休克蛋白(HSP)后进入细胞核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原件(GRE)相互作用,激活GRE编码SLPI,MKP-1和GILZ等抗炎蛋白,发挥抗炎作用
优点: 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临床应用广泛 缺点: 噪音 需有压缩气源或电源 鼻-鼻窦喷射雾化器使用较难掌握,需医务人员进行指导
气管插管患者使用时,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疗效
雾化共识解读-雾化吸入治疗操作规范管理
患者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确保患者符合雾化吸入治疗的适应症,避免禁忌症患者接受治疗。
患者监护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和紧急情况。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雾化吸入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和配 合度。
04 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与效果评估
常见疾病的治疗
哮喘
雾化吸入治疗是哮喘急性发作 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快速缓 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
雾化共识解读-雾化吸入治疗操作 规范管理
contents
目录
• 雾化吸入治疗概述 • 雾化吸入治疗操作规范 • 雾化吸入治疗的安全性管理 • 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 • 雾化吸入治疗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雾化吸入治疗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雾化吸入治疗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药 物转化为微小颗粒,然后通过呼吸将 药物送入呼吸道或肺部,以达到治疗 目的的过程。
适用范围广
雾化吸入治疗适用于多种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等。
雾化吸入治疗的适用范围
01
02
03
上呼吸道疾病
如急性喉炎、扁桃体炎等。
下呼吸道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等。
肺部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肺脓肿等。
04
其他疾病
如支气管扩张、肺癌等。
02 雾化吸入治疗操作规范
感谢您的观看
患者教育与普及
01
提高患者认知度
通过各种渠道向患者普及雾化吸入治疗的知识,提高他们对治疗的认知
度和接受度。
0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设备
向患者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地点
手术室 手术室
12个作业区 手术室 PACU
样本数
78
22 15 30 11 61
33
16个患者
检测方法 相关人员
GC-MS-SIM 麻醉医生 外科医生 护士
暴露剂量(PPM)
0.69 ± 2.23
GC
GC-MS Photoacous tic IR
麻醉医生(n=10) 外科医生(n=10) 护士医生(n=10) 辅助人员(n=10) 手术室人员
相关人员
麻醉医生 护士
麻醉医生 护士
Photoacousti c IR
麻醉医生 护士
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和护士 麻醉医生和护士
暴露剂量(PPM)
面罩诱导阶段: 5.4 (3.7-11.9) 2.9 (2.3-3.6) 维持阶段: 0.6 (0.2-1.6) 0.5 (0.1-1.2) 整个麻醉: 0.9 (0.4-4.6) 0.5 (0.3-2.2)
•钙石灰
4.6%
2.6
%
2、定期更换,更换后要再次检查麻醉机气密性
➢ CO2吸收剂完全变色或者吸入气体中CO2分压超过4-6mmHg,必须更换
3、CO2吸收剂能将吸入麻醉药降解 ➢ CO:在相同的MAC浓度下CO产生量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地氟醚>安氟醚>异氟醚>氟烷>七氟醚 ➢ 复合物A:七氟烷经钠石灰讲解产生,长时间低流量、干燥的钠石灰、高浓度七氟醚更容易产生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5;39:586-591
若无废气清除系统,手术室内废气含量比有废气清除系统高3倍
吸入麻醉的பைடு நூலகம்全性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二.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一. 浓度递增法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调节吸入氧浓度,氧流量6-8L/min ✓给患者面罩给吸氧, 嘱其平静呼吸 ✓打开蒸发器,起始刻度为0.5%,患者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
入浓度0.5%直至达到需要的镇静或麻醉深度
✓在患者意识消失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度辅助呼吸
废气清除系统
麻醉气体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氟类吸入麻醉药和氧化亚氮的联合使用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牙科诊所(单独使用氧化亚氮)
引自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y 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1977)
背景
吸入麻醉与当代麻醉学发展密切相关
– 老年麻醉和小儿麻醉管理 – 肥胖病人的麻醉管理
重点领域
– 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麻醉药对神经发育功能的影响
关键课题
– 麻醉药对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现实挑战
– 通气困难
规范–吸术入后舒麻适醉化转技归术(恶,心掌呕握吐、吸躁入动…麻…)醉技能
目录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① 药物:氧气、N2O,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② 仪器:麻醉机、监护仪
二.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
① 诱导 ② 维持 ③ 苏醒
三. 吸入麻醉监测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药物
– 气体:氧化亚氮
–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 氟烷 • 安氟醚(恩氟烷) • 异氟醚(异氟烷) • 七氟醚(七氟烷) • 地氟醚(地氟烷)
• 联合静脉麻醉药物或神经阻滞麻醉——呼气长,患者会导致呛咳、挣扎、喉痉挛和气道梗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30
吸入麻醉对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肌 钙 蛋 白 I( n g/ m l)
全凭静脉丙泊酚维持麻醉
肌 钙 蛋 白 I( n g/ m l)
CPB后七氟烷维持麻醉
肌 钙 蛋 白 I( n g/ m l)
21
吸入麻醉不良反应
1.吸入麻醉后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
未全醒
低浓度致敏
自限性(10~20min)
儿童和青少年常见
羟考酮 舒芬 (我的选择:芬太尼或舒芬+咪达唑仑——氟马西尼)
吸入麻醉不良反应
2. 吸入麻醉相关的术后恶心呕吐(PONV)
术后早期(2h)易发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MS
麻醉医生呼吸区域
PACU
16个患者
区域
防止麻醉气体污染
• 麻醉废气排放装置 • 选用合适型号的面罩 • 减少不必要的回路冲洗 • 选择适合型号的带套囊导管 • 麻醉结束及时关闭流量控制阀
吸入麻醉的安全性
ASA声明
层流手术室中麻醉废气排除系统麻醉废气对职业人员健康无影响
七氟烷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七氟烷(MAC
2.0)
• 水果味 无刺激 ---- 舒适平稳诱导 • 血/气 0.65 ---- 诱导 苏醒 快 • 无肝脏损害 ---- 安全 有效 • 循环抑制轻 ---- 心率稳定 • 心肌保护 ---- 冠心病人首选 • 化合物A ---- 知道 重视
29
七氟烷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0.6 MAC 2% Lid 4~8ml/h
吸入麻醉PPT课件
吸入麻醉的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禁忌症
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严重心肺功 能不全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 患者等应禁用吸入麻醉。
慎用情况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 等特殊人群在使用吸入麻醉时应谨慎 评估风险和利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吸入麻醉的安全与注意 事项
吸入麻醉的风险
呼吸抑制
吸入麻醉可以引起呼吸 抑制,导致缺氧和二氧
化碳潴留。
循环抑制
麻醉药物可能对心血管 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 致血压下降和心率失常
。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麻醉药 物产生过敏反应,出现 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
术后恢复延迟
吸入麻醉可能导致术后 恢复延迟,增加术后并
发症的风险。
吸入麻醉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和过
敏史。
监测
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 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
、血压等。
合理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避免过
量或不足。
术后护理
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 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麻醉机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稳 定和安全可靠。
麻醉剂
麻醉剂是吸入麻醉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它能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失去意识和 疼痛感觉。
常用的麻醉剂包括七氟醚、异氟醚、地氟醚 等,这些麻醉剂具有不同的药理特性和作用 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选 择合适的麻醉剂。
麻醉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 导和药物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以确 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解读幻灯
及临床应用 常见雾化吸入药物的配伍及联合方案
04 雾化吸入治疗的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种类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 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 • 国内已上市雾化剂型ICS包括 • 布地奈德(BUD) • 二丙酸倍氯米松(BDP • 丙酸氟替卡松(FP)(4-16岁)
确定大纲
2018/12/8 · 河南郑州
最终定稿
2018/6/23 · 山东临沂
项目启动
2018/11/3 · 湖北武汉
中期审稿
2019/2 · 《医药导报》
正式发布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编写组. 医药导报, 2019, 38(2)135-146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五大特点
细化和明确了雾化吸
入ICS、支气管舒张剂
和黏液溶解剂的临床
应用及推荐给药方案 首个完全由临床药师制
定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深入阐述常用雾化吸入
总结了临床常用雾 化吸入联合方案
剂型ICS、支气管舒张 剂、黏液溶解剂的作用 机制和药学特性
强调“非雾化吸入制 剂不推荐用于雾化吸 入治疗”的原则
关注雾化吸入治疗 的药学监护与用药 教育
20.56
26.11 23
恶性肿瘤 心脏病 脑血管病 呼吸疾病 其他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疗效佳
吸入疗法 全身不良反应少
雾化吸入 特点及优势
起效迅速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4): 2696-27081.
潮式呼吸既有效,无需患者配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1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
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lOmLo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3种。
1.1 射流雾化器射流雾化器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物较多恥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有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
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恥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
1・2 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工作时会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甘并可使容器内药液升温,影响蛋口质或肽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较大,但由于药物容量大,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
1.3 振动筛孔雾化器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
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
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0. 1〜0. 5mL),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
与射流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比较,震动筛孔雾化器的储药罐可位于呼吸管路上方,方便增加药物剂量。
2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2.1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2.1. 1 雾化吸入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制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 U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
吸入麻醉知识要点
例如,2L/min 新鲜气流量,在维持期如须保持ET七氟醚 浓度1MAC(2%),挥发罐刻度须设置在1.3-1.5MAC 浓度附近(2.6%-3%)
苏醒阶段
手术历时2小时以内,手术结束时,关闭挥发罐,刻度到0, 提高新鲜气流量(8L/min)洗脱回路,2min后Fi Sev为 0%,这样增加肺静脉-肺泡-回路麻醉药浓度梯度,加 速药物从体内排除
MACbar:
1981年Roigen提出,阻断切皮时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氟烷MACbar为1.45MAC,地氟醚、异氟醚MACbar为1.3MAC
(SD 0.34)
阿片类药可使MACbar显著降低
MAC值随年龄变化:
影响MAC的因素
降低MAC的因素 升高MAC值的因素 不影响MAC的因素
要使苏醒迅速应避免严重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
通气不足,肺泡平衡时间常数变大,气体交换率下降
过度通气,脑血管收缩,脑内药物洗脱速度减慢
平稳苏醒的要点
合理的镇痛
33.0
25.2
47.8
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
麻醉维持中为什么要给予阿片类药物?
1.
没有意识就不知道疼痛
伤害性刺激造成的应激反应依然存在
2.
麻醉维持给予阿片类药物的理由
和吸入或静脉全麻药物的协同作用,避免大剂量(或高浓度)全麻药 抑制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阿片与吸入麻醉的协同效应
吸入麻醉诱导的方法
逐渐增加吸入浓度诱导
逐渐加深吸入浓度,心血管反应更平稳 速度慢,有兴奋阶段 诱导速度快,通常3次通气-意识消失 需要患者良好的配合和理解 诱导较快,只需患者平静呼吸即可无需特别配合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对于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吸入麻醉 可能会加重病情,应谨慎使用。
吸入麻醉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使用吸入麻醉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患者的安 全。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吸入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 、血压等。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吸入麻醉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
02
吸入麻醉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 方式,适用于多种手术和诊断操 作。
吸入麻醉的原理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 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神 经冲动的传递,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大脑皮质、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和下丘脑等区域 ,使大脑功能受到抑制。
吸入麻醉的分类
根据使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吸入麻醉可分为单一药物吸入麻醉和复合药物吸入麻醉 。
对于循环系统并发症,应迅速补充血 容量,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律失常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对于其他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如使用特效药物 、进行紧急手术等。
06
专家共识解读与展望
专家共识的形成与意义
形成过程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是由 多位麻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经过 多次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的权威指 导文件。
睡。
麻醉维持
根据手术需要调整麻醉深度,保 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麻醉苏醒
手术结束后,逐渐降低麻醉深度 ,确保患者安全苏醒。
吸入麻醉的监测与评估
01
02
03
04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 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麻醉深度监测
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等指标评估 患者的麻醉深度。
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M受体 选择性
- - +
黏液溶解剂
• N-乙酰半胱氨酸:降低痰液粘度,使痰容易排除。
•氨溴索国内无吸入剂,注射液吸入诱发支气管哮喘,不建议 使用。
雾化吸入疗法在急诊的应用
一、哮喘急性发作
严重程度评估表
临床特点
轻度
体位
可平卧
中度 喜坐位
重度 端坐位
危重度
讲话方式
连续成句
单词
单字
不能讲话
出现发绀
ICS是目前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吸物困,可难通过经典途径和非经典途径发挥作用。
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2.
祛痰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0.
常用雾凹化吸陷入征支气管舒张剂 无喘鸣及四凹 包支括气S管A舒BA张和剂SA,M如A沙丁胺醇/硫酸征特布他林2.
安静时喘鸣及 四凹征
明显喘鸣及四 凹征
治疗后漱口及口腔护理可显著降低声嘶、咽痛、念珠 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应用于雾化吸入疗法的呼吸机的呼气端膜片需定期清 洗、检测和更换。
吸入装置与药物选择
一、常用雾化装置类型
喷射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
震动筛孔 雾化器
药液被高压气流和 档板冲撞粉碎,形 成药雾颗粒
药液在超声作用下剧烈 震动,形成无数细小气 溶胶颗粒释出
辅助呼吸肌群 未应用
应用
应用
意识障碍状态改 无
无
急剧
变
三、急性喉梗阻 氧气驱动,调节大小6-8l/分
吸入装置与药物选择 一、常用雾化装置类型
急性、亚急性咳嗽常见的病因--------感染后咳嗽;
急性、亚急性咳嗽常见的病因--------感染后咳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氟类吸入麻醉药和氧化亚氮的联合使用 氟类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牙科诊所(单独使用氧化亚氮)
引自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y Administr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1977)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XX 医 院 XX 教授
1
背景
吸入麻醉药物和技术开启了现代麻醉学
– 1846年, William T.G. Morton ——美国
– 1847年,Peter Parker ——中国
新型吸入麻醉药在中国使用相对滞后
2017/9/27
1990年 1972-1980年 1956年
2017/9/27
小儿吸入诱导方法
小儿吸入诱导多采用肺活量法和潮气量法,不能配合的 小儿使用后者 可在小儿吸入诱导意识消失后再开放静脉 七氟醚很适合用于小儿吸入诱导 预先呼吸回路填充麻醉气体能够加快诱导速度
小儿诱导期间较成人更容易缺氧,也常出现躁动、
喉痉挛和喉水肿等并发症
2017/9/27
•钙石灰
4.6%
2.6%
最常使用
2017/9/27
升温迅速,CO
无CO和复合物A
避免产生更多复合物A和CO的措施:
使用钙石灰或钠石灰 手术结束后, 关闭麻醉机,切断新鲜气流 以防止 吸收剂干燥(“星期一麻醉机”)
更换CO2吸收剂后可加入少量清水
避免CO2吸收剂温度过高
建议七氟醚麻醉期间新鲜气体流量>2 L/min
2017/9/27
背景
吸入麻醉的优势
– – – – – – – – – 安全性高 病人舒适 诱导平稳迅速 麻醉深度易于调控 苏醒迅速平稳 苏醒时间可预测 麻醉作用全面 无需高档麻醉机的高额投资 易于成为自动麻醉的主流技术
2017/9/27
刘进,叶铁虎等.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谁代表未来? 2008年全国麻醉学学术年 会
诱导速度快,过程平稳,是吸入诱导最常用的方法
2017/9/27
二.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三. 肺活量法(高浓度快诱导法 vital capacity induction )
预先作呼吸回路的填充
患者(通常大于 6岁)在呼出肺内残余气体后,做一次 肺活量吸入8%的七氟醚(氧流量6L/min),并且屏气, 患者在20-40秒内意识消失 随后降低七氟醚浓度至3.5%-4.5%,辅助呼吸,在使用 阿片类药和肌松药后可行气管插管术 诱导速度最快,也很平稳。需要患者的合作
Barbara L. et 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fter an Exothermic Baralyme®-Sevoflurane Reaction. Anesthesiology, 2004, 101: 530 2017/9/27
废气清除系统
管道气体:50-55psi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蒸发罐
液面的最低和最高限度(精确度) 蒸发罐专灌专用
2017/9/2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2吸收剂
定期更换,更换后使用麻醉机要再次检查气密性
复合物A:干燥钡(钠)石灰、高浓度七氟醚
CO :在相同的 MAC 浓度下 CO 产生量的从大到小的顺序
为:地氟醚>安氟醚>异氟醚>氟烷≈七氟醚 钡石灰>钠石灰>钙石灰
• 异氟醚(异氟烷) • 七氟醚(七氟烷)
• 地氟醚(地氟烷)
烷——仅含有碳、氢两种原子 醚——一个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芳基
2017/9/27
2017/9/27
氧化亚氮
瓶装气体:45psi(3kg/cm2)
优先使用 管道气体!
管道气体:50psi (3.5kg/cm2)
氧气
瓶装气体:45psi
2017/9/27
– 缩短诱导时间的因素
使用血气分配系数小,组织溶解度低的药物 提高吸入浓度 提高新鲜气体流量 增加分钟通气量 复合使用氧化亚氮(30-50%) 联合使用静脉麻醉药、阿片类药或麻醉辅助药 心输出量降低
• 诱导时间长,患者会导致呛咳、挣扎、喉痉挛和气道梗阻等
2017/9/27
二.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七氟醚蒸发器起始刻度为8%
二. 潮气量法( tidal breathing induction )
患者平静呼吸,也可深呼吸,意识消失后改为辅助呼吸
当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时可调节吸入浓度,避免体内吸 入麻醉药物浓度过高导致的循环抑制 麻醉诱导开始前做回路预充,加快吸入诱导的速度
2017/9/27
目录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① 药物:氧气、N2O,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② 仪器:麻醉机、监护仪
二.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
① 诱导 ② 维持 ③ 苏醒
三. 吸入麻醉监测
四. 吸入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2017/9/27
一. 吸入麻醉的准备
药物
– 气体:氧化亚氮 –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 氟烷
• 安氟醚(恩氟烷)
背景
吸入麻醉与当代麻醉学发展密切相关
– 老年麻醉和小儿麻醉管理
– 肥胖病人的麻醉管理 – 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麻醉药对神经发育功能的影响 – 麻醉药对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 通气困难 – 术后舒适化转归(恶心呕吐、躁动……)
重点领域 关键课题
现实挑战
规范吸入麻醉技术,掌握吸入麻醉技能
吸入麻醉诱导注意事项
吸入麻醉诱导安全(患者可以快速恢复) 吸入麻醉诱导可能遇到的困难
– 面罩不合适,有漏气者
– 肺泡通气量降低者(阻塞、喘鸣、屏气) – 心排量增加者(情绪激动) – 麻醉深度的判断需要临床经验(静脉穿刺、提下颌……) – 可能出现兴奋期,甚至导致不良反应 – MAC数值意义降低
2017/9/27
二. 吸入麻醉操作(诱导)
一. 浓度递增法
麻醉机为手动模式,APL阀于开放位
调节吸入氧浓度,氧流量6-8L/min 给患者面罩给吸氧, 嘱其平静呼吸
打开蒸发器,起始刻度为0.5%,患者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入浓度0.5%
直至达到需要的镇静或麻醉深度 在患者意识消失后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度辅助呼吸 • 此法适合于氟烷,较少用于七氟醚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