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当今,电视新闻已成为媒体系统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新闻报道的主题性和多元化不断更新,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类就是以正面典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
正面典型报道以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主,主要针对正在发生的一些负面现象,如社会不公、社会贫困等,将其转化为一些积极的信号,旨在寻求用正面描述来抵消社会负面影响,给受众以积极的信号。
但是,正面典型的报道也有弊端。
首先,正面典型的报道容易让受众受到情感上的感染,这种内容往往是情绪色彩浓郁的,而且容易令受众产生一种困惑,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正面的努力来解决,而不是通过认识、了解和深入的思考来解决。
此外,正面典型报道容易令受众忽视事实,从而导致受众形成错误认识,以及忽略重要的背景信息等,这可能造成受众产生不实际的想法,从而容易引发一些错误的行为。
如果要从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方面看,正面典型报道必须在言语表达上保持客观、真实和公正的态度。
新闻应该在向受众提供客观的信息的同时,也要让受众能够仔细地去认识问题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将问题简单概括为正面的例子。
另外,新闻报道也应该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出发,从而让受众有机会对多种观点进行比较和理解,而非仅仅受此新闻报道的某一观点的影响。
总之,正面典型报道的含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让受众拥有不客观、不真实的观点,忽略事实真相,也不能忽视其他观点的存
在,以及背景信息的重要性。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提高受众的新闻获取能力,提供全面、完整的新闻报道,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受众的把握能力,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正义。
简论新闻采访中正面报道如何规避负面效应
传媒实务170简论新闻采访中正面报道如何规避负面效应黄 平(重庆日报 移动传媒中心,重庆 400010)摘 要:新闻的正面报道,是指从正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新成就,以及讴歌社会新风尚、人间真善美,彰显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报道。
应该说,正面报道反映了社会的主流方面,总是能给人以积极的、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正面影响。
因此,正面的报道在宣传工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新闻采访;正面报道;负面效应;正能量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6-0170-02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新时期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然而,记者在进行正面新闻报道时,有时往往不能达到正面宣传的效果。
许多光鲜的正面新闻背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推敲出许多值得深思和疑虑的负面问题,甚至负面导向远大于正面导向。
这些负面导向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如此一来,原本是宣扬正能量的新闻稿件,便会给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带来一定的损害。
如何在正面报道中规避负面效应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不合时宜的正面选题要等待时机众所周知,宣传口径必须与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政策法规相统一。
哪些能报道,哪些不能报道;哪些是报道的重点,哪些应弱化处理,这些都要求记者必须全面掌握,做到胸有全局,令行禁止。
记者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纪律意识。
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宣传工作中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是对媒体的最基本要求。
这一要求的首要表现,就是媒体在各项宣传工作中要时时刻刻维护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媒体工作者考虑不周或疏忽,造成群众对党、对政府产生误解,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
如果没有这根弦,就极易将正面的新闻报道出来后,引起一些负面的模仿效应,或带来其他较严重的社会后果。
2013年8月19日下午5时左右,綦江区石角镇16岁少年黎开国,在当地何家岩水库提桶洗衣服时,突然看到100米开外有人在水中拼命挣扎,他来不及脱衣服,一个猛扎跃进水中,朝对方游了过去,然后凭着良好的水性,将38岁的落水女子陈朝氛救了上来。
浅谈如何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深入采访是基础
正面报道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效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报道本身含有使受众容易作负面理解的因素。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深入、细致,多动脑筋,对问题钻研得透彻些,剔除可能引起“负面效应”的因素。
1.在正面报道中要防止报道内容的不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正面宣传获得正面效果的前提。新闻媒体在进行批评报道之时,出于对新闻官司的忌惮,一般都比较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殊不知在进行正面报道之时,新闻的真实性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报道失实是造成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最常见的因素。
3.正面报道的内容要讲究辩证法。在正面宣传中,如果只考虑到一点,不及其余,就会顾此失彼,陷入片面性的泥潭之中。比如,某报刊登了一篇通讯,讲的是一个流氓恶势力团伙多年来称霸某县级市,伤害了上百名无辜百姓。新任公安局长走访调查后铁拳除恶霸,将团伙成员一网打尽。这则报道的本意是要为当地警方歌功颂德,然而在有理性的读者看来,一伙歹人竟然能在县城里横行多年,只能说明当地党 委、政府的无能和无力。
4.正面报道要防止内容的表面化、简单化。去年情人节时,湖北省广水市某交警中队给每位警嫂送了一篮玫瑰花,感谢她们平日对丈夫工作的支持。一家新闻单位简单地对此事作了正面报道,不料有读者打来电话,称情人节怎么过完全是个人私事,交警中队连情人节的玫瑰花都用公款开支,实属滥用公款。
恰当表达是保证
记者在报道个别部门、单位的工作时,必须注意从全局的角度考量,否则,推出的“好典型”,就有可能只是工作表现一般的甚至是有问题的。记得有一次,市教育局一名干部对笔者开玩笑说:“学校工作怎么样,校长表现好不好,关键还是看你们记者的笔杆子怎么摇呀!”原来,此前报纸上登载了一篇题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通讯,热情褒扬了某镇中学校长一心扑在工作上,短短几年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殊不知,通讯见报时,这位“孺子牛”式的“好校长”,因为所在学校乱收费,正在接受市教育局纪检组的调查。这样的报道在教育系统、在被报道对象所在地,会产生多大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电视新闻报道,在当今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观众快速了解事件,提供有关事件及观点的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公众的公共意识。
尤其是正面典型性报道,更能够让观众深刻地反思,思考一个社会现象背后所代表的真实状况。
正面典型报道可以提供有关事件或社会现象的信息,也可以加深观众对事件或现象的理解。
然而,电视新闻的正面典型报道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当正面典型报道与特定的政治观点不一致时,它就会变成政治宣传,以促进某种政治观点或诉求。
同样,正面典型报道也可能会引起色盲现象,导致观众对社会问题无法进行客观审视,而过度把握和感受到社会现象的某种正面性。
正面典型报道也可能带来社会改变,但不是有益的改变。
一方面,电视新闻报道的正面典型性可能会掩盖社会的问题,从而导致观众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另一方面,正面典型性报道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激励那些一贯被认为做出了贡献的人,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当看到一些正面典型的电视新闻报道时,我们应该让自己进行反思,看看报道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之际,媒体传播不应只强调社会正面现象,而应围绕社会现实问题,增进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
在此同时,新闻媒体也要记住,提供丰富和客观的信息,而不是故意偏激推行某种特定的意识型态,
才是媒体生存下去的根本。
从受众心理看时政新闻报道缺陷及对策
从受众心理看时政新闻报道缺陷及对策【摘要】时政新闻是传媒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新闻类型,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是传媒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纵观我国各级新闻媒体,它们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的宣传优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受众的心理没有准确地把握,从而在时政新闻报道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心理受众心理,是一种受众追求自己的各种心理满足的需求。
这些心理需求既包括求新心理、求知心理、求真心理,也包括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审美心理需求;还包括受众为满足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接近心理需要;另外,受众还希望在逆反心理、得益心理等方面得到满足。
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是媒体做好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知道了受众所想、所需,媒体才能有的放矢,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产品来,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在现实新闻工作中,受众心理还没有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不能把受众心理和新闻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受众的需要,从而在工作中处于一种盲目和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
我国媒体因为受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多年一贯制,处于应付状态,主动出击少,致使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空洞、套话连篇。
读者不仅不爱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反感和排斥心理,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宣传任务的完成,还会降低党和政府的权威以及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时政新闻难写,更难出“彩”,这是众多时政记者的切身体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时政新闻条条框框过多,各政府机关和部门的规矩也多,他们保守的做事风格,常常令好新闻只能存在记者的电脑里,无法在报上正常刊出;其二,对于一些新闻的报道,有关部门常常以干巴巴的通稿限其口径,已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空怀生动之心而无能为力;其三,受个人功力及一时思维所限,时政新闻常失去好的新闻点未提炼出来,第二天几家媒体一比而相形见绌;其四,新闻点提炼巧妙,新闻把握也十分准确,只是由于写作方式及能力所限,未能体现出现场感和生动感,致使一篇本可能有血有肉的时政新闻缺精少神。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影响2019-09-17【摘要】新闻报道的负⾯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正⾯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作的“绊脚⽯”。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够的警惕。
希望新闻报道的负⾯影响问题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作中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让我国的新闻产业更顺利的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闻报道负⾯影响危害新闻媒体对党的路线、⽅针、政策和任务有⼒的宣传、贯彻作⽤;对群众极⼤的动员、⿎舞作⽤;对先进的东西积极的倡导弘扬作⽤;对错误及时的制⽌、纠正作⽤;对科学知识⼴泛的传播、普及作⽤,长期以来⼀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泛关注和认可。
在肯定新闻⼯作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看到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报道产⽣负⾯影响的问题[1]。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正⾯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指受众个体因⽣活经历、⽂化素质、思维⽅式、价值观念等等不同对新闻报道的理解的差异⽽产⽣的某种看法。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民之祸[2]。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作的“绊脚⽯”。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够的警惕和重视。
新闻报道负⾯影响的特点主要有:①不易察觉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正⾯效果,即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的对社会的积极作⽤。
对于与之相反的负⾯影响关注并不多。
②误导性:媒体的任务是要正确的引导受众,新闻报道所产⽣的负⾯影响使得受众在受到错误的引导后产⽣错误的观念。
③⼴泛性:现今,社会科技⾼度发达,特别是⽹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异常迅速,负⾯影响⼀旦出现,所波及的范围相当⼴泛。
④持久性:负⾯影响⼀旦出现,想要消除是很难的,往往要花上⽐造成负⾯影响多⼏倍的时间精⼒投⼊[3]。
新闻报道负面影响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摘要】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用正面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工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工作的“绊脚石”。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警惕。
希望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问题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让我国的新闻产业更顺利的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闻报道负面影响危害新闻媒体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对群众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对先进的东西积极的倡导弘扬作用;对错误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对科学知识广泛的传播、普及作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肯定新闻工作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看到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1]。
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用正面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而非指受众个体因生活经历、文化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不同对新闻报道的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某种看法。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
”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工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工作的“绊脚石”。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特点主要有:①不易察觉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正面效果,即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生的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对于与之相反的负面影响关注并不多。
②误导性:媒体的任务是要正确的引导受众,新闻报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受众在受到错误的引导后产生错误的观念。
③广泛性:现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异常迅速,负面影响一旦出现,所波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④持久性:负面影响一旦出现,想要消除是很难的,往往要花上比造成负面影响多几倍的时间精力投入[3]。
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对策
“ 与“ , 灵” 魂” 而脱离受众的新 闻报道 , 将
是 无 本 之 木 , 源 之 水 , 闻报 道最 终 只 无 新 能 遭 到 被 唾 弃 和 被抛 弃 的命 运 。
响, 并没有 因受众 对新 闻产生 的巨大作
用 而 受 到所 有 人 的重 视 。不 少 新 闻人 在 写 作 新 闻报 道 时 , 自己 的视 觉 为观 点 , 以
新 闻作 为 一种 特殊 的信 息传 播形
式 ,其 与 受 众 的 关 系是 既 相 互 影 响 又相
对所看到的新 闻凭感觉臆断 ,没有从受 众 的心理角度去体现受众的需求 ,不能 含多种主题 , 这就需要对材料深入开掘 , 反复 比较分析 ,从事件所包含 的多种思 想意 义 中找出最 重要 、 具深 意 的“ 最 闪 光点 ” “ 和 动情点 ” 。鲁迅在谈到 写作 时
新 闻报 道 中 受众 心理 的 把 握
新 闻 报 道 中对 受 众 心 理 的把 握 , 准 确 地说 就 是 要 知 道 受众 需 要 什 么 ,他 f f J 的 所 思 、 想 和 所需 是 什 么 , 们 的 认 知 所 他
度和认可度都在哪里 , 只有如此 , 写作新 闻时才能做到心 中有数 、 有的放矢 , 所制 作 的新 闻才能为大众所 接受并认可 , 从
道 的影响力巨大 ,作用不可低估 。新 闻
: 作者要想使 自己的报道真正具有亲和 I = 力 和震 撼力 , 除了要遵循公正 、 客观 、 真
实原 则 之 外 ,必须 从 多 方 面 满 足受 众 心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电视新闻自建立以来一直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公众获取权威及时的信息,而且其所带来的影响力比其他新闻媒体更加明显。
此外,由于电视新闻受到视觉和语言新闻编辑的共同影响,因此它可以将具体的新闻事件与更广泛的社会脉搏相结合,例如全国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等。
虽然电视新闻有很大的媒体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正面典型报道,因为电视新闻往往会突出正面报道,也就是所谓的“美好新闻”,这表明它能让观众有一种娱乐性的感觉,但事实上,这种只报道正面新闻的做法不太具有新闻价值。
首先,正面典型报道容易导致公众形成一种简单的观念,即所有事情都是美好的。
事实上,这与客观现实情况往往相左,并可能会对公众的审美观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无法把握社会的发展状况。
此外,大量的正面典型报道还可能导致公众对新闻变得过分乐观,从而忽视一些潜在的危机或消极现象,甚至形成社会中的恐慌现象。
其次,电视新闻追求正面典型报道的视觉形象,也往往容易扭曲事实,避开重要的负面新闻和事实,而将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少数的正面案例上,甚至会形成“大赞”的片面性观点,甚至左右公众的价值观念。
最后,正面典型报道也有可能损害公众的素养,因为它不够完整,缺少必要的新闻深度,而这种不完整的新闻视野无法让公众有效把握新闻真相,也无法让公众培养观察客观社会现实的能力。
因此,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形式,电视新闻一定要注重新闻的客观性,而不是靠大量的正面报道来增加收视率。
此外,新闻媒体应该把握新闻的本质,积极报道社会的常态变化,突出社会的发展趋势,以此来帮助公众更好地获取实时信息,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不仅仅是凭空编造的美好新闻。
最后,作为审美的一部分,电视新闻还要注重另一重要的因素:深度。
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时候,就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反思:为什么发生了这件事?它可能带来什么社会影响?它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通过这样复杂深入的分析,电视新闻才能更有价值,更受欢迎,同时也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客观事实。
简论新闻采访中正面报道如何规避负面效应
简论新闻采访中正面报道如何规避负面效应作者:苏云丽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0期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新闻媒体报道的传播效率和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在正面报道中,一个不恰当的词语、一句表述不准确的话都很容易引起网民的议论和传播,引发巨大的负面效应。
通过正面报道来宣传国家新政策、社会新风向,反映社会的主流思想,给予受众以正面、向上的影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目标。
本文就新闻采访中正面报道如何规避负面效应做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新闻采访;负面效应;正面报道;生活案例新闻宣传要遵循“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几个理念,但是在对新闻采访的正面报道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正面报道是“出力不讨好”,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正面报道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先进经验,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一、正面报道中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不断发展,社会热点的传播和转换越来越快,新闻舆论的不可控因素也越来越多,各级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对正面报道一直都非常注意,但是时常还是会发生由于正面报道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事件,负面效应一旦产生,不但处置起来十分困难,涉事单位或个人的名誉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正面报道中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夸大新闻事实对于正面报道的新闻采访常常会出现记着对事件的夸大报道,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记着在采访的时候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
例如某位记着所在市级政府对于招商引资工作十分看重,关于招商引资的正面报道也被多家媒体多次引用[1]。
其中这位记着在通栏标题非常醒目的位报道了某区政府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30亿元的招商引资,就是这样一篇报道引起了全市人民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一个市区政府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30亿元的招商引资,确实让人十分惊讶,最后在市政府责成相关人员调查后发现,是这个区招商引资相关领导在一次会议中要求各级领导在全年度完成30亿元的招商引资工作,相关人员将会议材料给了这个记者,记者看错了时间,在没有深入了解和挖掘事件情况的基础上就进行了宣传,这样一篇不真实的报道极大了损坏了政府的形象,也对媒体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媒体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称为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向大众传递着政治经济、百姓民生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
将其引发的不同社会效果分类,带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那新闻报道传播的就是“正能量”,“正能量”能让公众积极、豁达、理性,促进社会和谐。
反之,一味“博眼球”,强化社会阴暗面,使公众带来恐慌情绪,产生社会经济恶化、群众道德败坏、治安环境恶劣、社会动荡不安等错觉,这就是传播“负能量”,“负能量”使人消极、狭隘、偏激,加重一些人的消极或仇恨心理,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一、新闻报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从字面上来看,“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对反义词,从它们起到的作用来看,它们也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词语。
笔者认为,它们的正反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负能量”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社会经济建设在任何新闻报道中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经济新闻中,好的新闻报道就是好的精神产品,就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甚至成为全社会的福祉。
例如2016年12月11日有媒体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提2016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及时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天报道的《中央经济会议: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下行压力较大》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关报道一方面围绕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报道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正确传递发展思路,把各地各单位部门的工作思路通过媒体向联盟社会发布,相互启发。
另一方面,把各地各单位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等收集回来,反馈给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新闻报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两篇报道,让公众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了解了可能会遇到的阻力,有展望、有分析、不隐瞒、不浮夸,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勾画出2016年的经济发展路线图,给人带来前进的力量。
受众逆反心理浅析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媒上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
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是社会引导的负效应。
近几年来,受众逆反心理现象在传媒中屡屡出现,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这应引起传媒的特别重视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在:一、批驳心理。
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用推理或自己的观点驳倒新闻的观点。
二、怀疑心理。
它的表现是,怀疑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怀疑新闻背景有问题,往往要对新闻提出各种疑问。
三、厌烦心理。
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对新闻产生厌烦心理活动,认为没有必要再报道。
四、颠倒心理。
以自己认为的真实,否定新闻的真实,以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否定新闻的观点。
其表现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评价相反型。
即受众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
二是情感相悖型。
即受众对所传事物蕴涵和表现的情绪和情感与传播者的情绪和情感相背离。
三是行为逆反型。
即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后,采取的行为方向与传播者所期盼的行为方向截然相反。
这三种类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对抗性。
即传播效果不仅是零效果,而且是负效果。
表现为,形成心理对抗,受众对传播者或传播内容相抵触,采取“对着干”的态度。
二是情绪性。
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较浓厚的情绪色彩,不同于自觉的不同意见的争论。
情绪、情感成分是其核心、不满、抵触、对立是其主要表现。
三是.顽固性。
逆反心理会强化成一种认知定势,甚至是一种偏见,从而对受众的后续受传行为产生影响。
四是持续性。
持逆反心理的受众,不只是对新闻媒介上传播、宣传的某一事或在某一时间内唱反调,有抵触情绪,而且具有普遍性与持续性。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传播者形象的逆反效应;导致这种失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行为有背道德规范时,道德信誉降低,导致受众对传播产生怀疑、厌恶情绪。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浅论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摘要】新闻报道在社会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正能量和负能量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
正能量是指积极向上的信息,能够带给人们正面的影响和启示;负能量则是指消极压抑的信息,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和恐慌。
在新闻报道中,正能量的体现可以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负能量的传播则可能诱发负面情绪,误导公众观念,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
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至关重要,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建议媒体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引导社会正能量的集聚,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负能量、社会影响、积极、消极、重要性、建议、体现1. 引言1.1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是人们获取最新资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还可以向社会传递各种价值观和观点。
通过新闻报道,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扩大自己的视野,认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新闻报道还可以起到监督和批评的作用,它可以揭露社会问题、揭霜腐败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闻报道能够让事实真相得到曝光,让民众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新闻报道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还可以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传递信息的功能,更体现在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1.2 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概念正能量与负能量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正能量一词最早起源于网络用语,通常用来形容积极向上、正面引导人们的信息或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正能量指的是那些能够传递积极、向上、正面信息的报道内容,能够给人们带来正面的情感体验和启发。
与正能量相反的是负能量,即传递消极、压抑、负面信息的报道内容,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焦虑、压力甚至挫败感。
浅析新闻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
浅析新 闻传播 中的受众逆反心理
柳 霞 郝 鹏 飞 万 学 礼 s
( 1 、 西 昌学院 , 2 、 河南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 3 、 龙大 食品集 团有限公司 )
二、受众 逆反 心理产 生的后 果。 首先引起的也是最直接的后果 展 变 化 ,受 众 对 传播 内容 的 接 受心 理 变 化 对 传 播 效 果 的 影 响 越 来 就 是 媒 体 传 播 效 果 下 降 , 无 法达到理 想传播效果 ; 其次 , 受 众 的 不 越 大 ,而 由于受众的普遍 好奇心理和 因媒介 的不 当传播 活动 而导 理想接受态度也会 导致对媒体行为 的质疑 ,导致 媒体公信 力和 威 致 的媒 介公信力 下降 , 受众在接 受传播 内容 时出现 了逆反心理 , 导 信下降 ; 再次 , 会 引起受众 接受环 境的混乱 , 中立 受众不 知道该相 致 媒 介 传 播 效 果 不佳 , 舆论环境 混乱 , 甚 至 出现 舆 论 逆 潮 , 威 胁 到 信谁 , 逆反 心理导致 的一系列逆 反行 为的出现, 使得舆 论反 阵地 的 社 会 和 谐 安 定 。本 文就 将 通 过 研 究 受 众 的逆 反 心理 . 调 整 媒 介 的 传 产 生 ; 最后 , 会 产 生舆 论 逆 潮 , 严 重 危 害 社会 稳 定 。 播策略 , 使 受众认 同传播 内容 , 最后达 到理 想的传播 效果。 三、 解 决受众逆反心理的措施 ( 一) 媒体 需要做 出一些列 的传播措施调 整来预 防受众 逆反心 理 的出现 。1 . 媒体本身要提高本身在受众心中的可信度 , 这就需要 自2 0世 纪 6 0年 代 受众 中 心 论 被 提 出 之 后 , 受众 正 式 从 被 动 媒 体 在 传 播 活 动 中 增 强 传 播 信 息 的真 实性 和 可 靠 性 ,杜 绝 信 息 虚 的接受信息变 为主动地选择信 息,随着 新闻传播事业 不断地 向前 假或错误 的情况 , 提 高媒 体在传播活动 中的可靠性和受信任度 。 ・ 发展 ,受众对 新闻传播 内容 的接受心理对 传播 的最终 效果 的影 响 2 . 不但 要提 高媒 体在传 播活动 中的信赖度 , 也要提 高媒体 从 越来 越大 ,而 由于 受众 的普遍好奇心理和 因媒介 的不 当传播活动 业人员在受众 心中的形象 ,这就需参与传播活动 的从业人 员理 论 而 导致的媒介公信 力下降,出现 了受众在接 受传播 内容 时 的逆反 素 养 和 职 业 道 德 的 自我 提 高 , 摒弃单向传播论、 钱 本位 思 想 等 落 后 心理 。所 谓逆反心理 , 是指受众在 接触、 接受 传播过程 中采 取与媒 病态 思想 , 学 习先 进 的传 播 理 念 和 传 播 形 式 , 减 少 传 播 失误 出现 。 体传播愿 望相反 的态度 的一种倾 向, 传 媒的传播 结果 , 很大 程度上 3 . 改善传 播形式 , 使 传播 内容 变得灵活 、 易 懂, 便于受 众理解 依赖于受 众的接受心理 。由于受众的普遍好奇心 理和媒介 的不 当 接 受, 尽力 消除受众 的理解错误 , 对 同一传播 内容 , 以不 同角度 、 不 传播活动 导致 的媒介公信力 下降,受众在接受传 播 内容 时出现 了 同立 足点进行 分析和 传播 , 使得传 播 内容 有新意 , 有看 点 , 同时也 逆反心 理 , 导致 了媒体 的传播效 果大打折 扣 , 无法达 到理 想 目的 , 要使得传 播 内容尽量简单 明了, 直达 中心 , 尽力消除受众在 接受过 甚 至 出现 完 全 与 传 播 目的相 反 方 向 的舆 论 逆 潮 , 破 坏 了传 播 环 境 。 程 中的传播误解 。
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现象分析
46学术探讨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现象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的表现为例党梦薇(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往往发挥着安抚民心、稳定大局的作用,但如今舆论环境瞬息万变,民众积极参与发声,情绪传播如影随形,如果正面报道未及时跟上时代的节奏,则极有可能遭遇“群嘲”,引发政府公信力下降、媒体影响力减弱等负面效应。
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正面报道引发的负面效应入手,分析此类报道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此类现象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新冠肺炎;主流媒体;正面报道;负面效应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2-0046-02一、引言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坚持的方针,这样的立场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
但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如果主流媒体脱离实时变化的舆论环境,罔顾民意,一厢情愿地进行正面报道的议程设置,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体自身的形象,而且会使有关单位的公信力下降,更有甚者给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这也为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特殊时期的媒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媒体只有认真履行“社会公器”的职责,审时度势地进行正面报道,才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更好地为防疫战“疫”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一般呈现(一)形式主义的“拔高歌颂”在防控疫情期间,新闻媒体往往会报道一些领导在应对疫情时的积极表现,比如从宏观部署到具体指挥都亲力亲为,废寝忘食,以至于长期与家人不得见面。
这样的报道有利于展现领导面对疫情的积极态度,安抚民众的焦虑情绪,平复社会的舆论风浪,但该类报道发挥正面作用的重要前提是真实,如果背离了真实性原则,此类新闻便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拔高歌颂,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电视新闻是媒体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公众了解时事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电视新闻在影响社会阶层及公众心理态度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把当今世界的各种事物及信息实时传递给大众。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从消极的角度,以最正面的阐述方式展示出来。
即以积极、正面的新闻形象,正确传达政治信息。
然而,有时候正面典型报道会产生负面影响,加重新闻主体责任,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同时群体中也会产生有害的偏见。
首先,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可能使人们忽视社会问题中的由来。
由于传媒具有可观的影响力,在正面报道中,会忽略讨论一些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比如国家长期的经济政策错误、道德衰退等,而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表象报道,新闻报道中没有太多的社会深度的解析,当然也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深层的认识。
其次,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可能让人们容易建立偏见和偏激的观点,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积极、健康的信息,而忽视其他负面的信息。
有时候,正面报道的内容会把不太可观的事物忽视掉,忽视严重问题存在,而使人们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接受信息,容易忽视事情的信息,形成偏激的观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会中不利的观点。
此外,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可能使新闻的客观性受损。
电视新闻主要是以客观的口吻传达社会信息,以便大众正确地理解政治信息,但实际上,正面典型报道常常会忽略某些重要的事实,以主观的角度展现新闻,形成某种误解,使社会上出现客观性受损的情况。
因此,我们在看到正面典型报道的时候,应该格外小心,不能盲目崇尚其优势,特别是在报道社会问题的时候,还应该加强新闻的客观性及责任感,尽量以完整的角度看待事务的发生,避免蹊跷的、反直觉的报道,使公众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并能及早起步积极参与社会,与社会各方发展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尽管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其中包括把社会问题的由来忽略掉,以及让人们容易建立偏见和偏激的观点,可能使新闻的客观性受损等等。
浅谈从受众逆反心理看新闻炒作
浅谈从受众逆反心理看新闻炒作[论文关键词]新闻炒作;受众;逆反心理[论文摘要]新闻炒作是违背新闻规律和专业精神的违规操作,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与声誉。
新闻炒作引发受众逆反心理,受众逆反心理又反作用于新闻炒作,大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并使受众对整个新闻媒体充满疑虑和怀疑。
本文阐述新闻炒作引发逆反心理的三个主要方面,对新闻炒作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避免新闻炒作提出了建议。
所谓“新闻炒作”就是新闻传媒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某些事所作的渲染式报道,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
将受众进行单纯的市场利益衡量是当今新闻炒作的重要驱动力。
在新闻炒作中,炒作者在把“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时进行有意识的再加工,通过灵活的营销策略,提炼出对受众具有绝对诱惑性和控制性的观点,使受众在媒介聚合的观点压力下被动地接受;同时,炒作者作为媒介意义传播的贵族身份进行倾向传播,通过高密集度的轰炸手段,实现轰动效应。
媒体进行炒作的驱动力是为了吸引受众,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受众对新闻炒作是否真的甘之如饴呢?我们注意到,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继而抵触。
受众在面对新闻炒作时,其逆反心理起到了主动的抵制作用。
逆反心理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曾特别提醒读者不要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而大多数读者却恰恰采取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便翻看第八章内容。
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
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与负面影响之我见
新 闻研 究导 刊
J o u r n a l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0 1 . 6 No . 4
F e br u a r y 2 0 1 5
新 闻报 道 的正 面 效 应 与 负 面 影 响 之 我见
二、 正 面 宣传 的负 面影 响 坚 持正 确舆 论 导 向 、 传 递 社会 正 能量 , 是正 面宣 传 的要 义 。但 是 , 正 面宣 传要 取 得预 期 的正 面效 果 , 不 仅取 决 于传 播 者 的 主观 愿望 , 更要 考 虑受 众 的接受 心 理 , 顺应 受 众 的信 息需 求 。正 面宣 传 如果 客观 真实 、 鲜 活生 动 , 受众 能 够坦 然 接受 , 其预 期 的正 面效 果 就能顺 利 达成 ; 但如 果 仅仅 站在 传 播 者 的 角度 而忽 视 了受 众 的感受 , 操作 失 当 , 就 可能 带来 一 些 不 必要 的 负面 影 响 , 削弱 正 面宣传 的效 果 。 在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新 闻事 业 的语 境 下 , 党报 等 众 多 主流媒 体 承担 着 正确 引导 社 会舆论 的重 任 , 而 成就性 宣 传 、 先 进 典 型 宣传 和 “ 战役 式 ”宣 传 等 , 就 是 其 正 面宣 传 报 道 最 主 要 的形 式 和手 段 。我 们 看 到 , 每 每 重 大 节 日等 时 间 节
冯余 冬
( 资阳 日报 ,四J l l 资阳 6 4 1 3 0 0)
摘 要: 新 闻报 道 要 坚持 正 确舆 论 导 向 , 需要 走 出传 统 的认识 误 区, 在 坚持 以正 面 宣传 为 主的 前提 下 , 正 视 正 面 宣传 可 能 带 来的 负面影 响 , 注重 发挥 负 面报 道 的正 面 效应 , 防 范和 减 少 可能 产 生 的 负面影 响 , 着 力在新 闻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摘要]“坚持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一条重要的原则。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正面报道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文章试图全面地解析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存在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面解读;全民记者时代[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20-042013年2月3日《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网关于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引发网民不满。
有网民统计,这篇1300多字的报道中,有1134字都是表扬河南当局如何辛苦工作,对事故本身和死者遭遇却轻描淡写。
媒体人范炜微博总结称,该报道中“褒扬用语25处,如‘迅速、立即、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该条新闻本来是传递政府公共政策的新闻,却并未在受众端得到应有的解读,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去解读。
正面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肯定,以期能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的一种报道。
正面新闻报道本来是想发挥媒体影响力大、社会引导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去积极地解读公共政策、宣传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报道视角的单一、报道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细节等问题削弱了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导致受众更多解读的是负面信息。
一、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具体表现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发挥着引领舆论导向,树立榜样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效。
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许多正面报道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是负面信息,具体表现如下:(一)新闻人物的神化——只可远观不可亵学焉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树榜样你学习”的单向传播模式一直主导着新闻人物报道的方向,现在宣传一些榜样人物时,主基调依然是其“废寝忘食,不顾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为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完美形象,故意拔高,不惜造假。
受众本来就对典型人物抱一丝怀疑的态度,如果发现其中明显的负面消息,这个典型人物的榜样形象会荡然无存。
《新闻联播》里还有病危期间甚至去世后才被宣传为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被网友戏称为“不死不模范,不病不典型”。
这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极端负面信息。
(二)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一切都是和谐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能够积极地引导受众去感知社会,提高其社会参与意识。
但是对于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只提供一个报道视角,从政府努力的角度出发,对其他新闻主体的报道不足。
这让本来对事件有所期待的受众参与性不足。
在连霍高速的报道中,河南当地媒体作正面报道突出政府在抢险救人中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一味的报喜不报忧,忽视了人文关怀,忽视对相关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
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必须全方位地进行报道,体现各方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受众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三)缺乏对社会热点的正面回应——漠视大众的感受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热点突出,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关系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于这方面的正面报道,一般显得四平八稳,往往拿一句“正在研究调研之中,一定要相信政府”去搪塞大众,对于公众的合理要求不能正面回应,而采取的是消极回避,殊不知在一次次的消极回应中,大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感也在不断地丧失。
在正面报道之中,不能正面回应民众疑惑及进行合理引导,势必会让民众解读为政府的不作为,这是正面报道不全面引起的负面信息。
“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由于官方媒体不及时正面回应此事,仅仅是发布一个声明,没有及时澄清相关的责任,以至于事件不断发酵,最后造成红十字会的捐款数额大幅缩水。
从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再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慈善组织成为“众矢之的”。
(四)会议新闻的空虚化——领导形象的过度再现谈到会议新闻,大众的普遍反映就是无聊。
但是会议新闻却是目前正面新闻报道的主力。
会议新闻几乎成为黄金段新闻节目的全部内容,当地的领导按照职位的高低,逐次的抛头露面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新闻的排序不是按新闻价值进行排序,而是靠领导职位的高低进行排序。
会议新闻基本模式化:哪些领导出席,主要领导讲话指出,最后强调。
对于大众关心的会议内容却是一笔带过,不作详细解读。
二、正面新闻报道中负面解读产生的根源正面新闻报道的预期传播效果是想从正面积极引导受众,但事与愿违,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进行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念上的僵化——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理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高度。
之所以正面新闻报道会引起受众的负面解读,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新闻机构依然固守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的观念。
在当下资讯发达、受众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时代大背景下,受众不再是以前信息匮乏时代“你报道什么,我接受什么”,而是选择性地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接受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二)传播方式上守旧——单一的报道角度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传播方式单一,主要是选择政府的报道视角,整条新闻主要是政府采取了何种措施,对于整个事件的进展政府作出的努力,有一种政府是万能的感觉,这种传播方式在树立政府权威形象,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现代的政府不应当是一个大包大揽的政府,而是一个依法行政、服务性的政府。
作为一个社会主体,政府只能是依法行政,而不是所有的事都管起来。
(三)内容建构的空中楼阁——脱离大众生活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内容主要是以政府行为、政府决策、领导活动为主,在追求宏观视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一些信息传达,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即使有关于大众生活的报道也是从领导参与的角度进行报道,很少去涉及大众的现实生活,这就造成领导看新闻、大众看娱乐的传播心理。
政府需要民众知晓的信息传达出去,但是民众接受不到。
民众越接受不到,越是简单地加大宣传的频率,越是引起受众的反感,受众越是逃离电视新闻正面报道,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大众并不是完全讨厌政府行为的正面报道,只是相关性不足,造成其参与性不强。
要想真正地提高正面报道的受众认可度,要从受众的视角去解读政府行为,提高受众在政府行为中的表达权。
央视新闻报道中“新春走基层”、“央视记者蹲点日记”等报道在民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就是最好的例证。
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报道民众的现实生活,才能不至于在内容上如同空中楼阁,不至于引起受众对于电视新闻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四)受众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告别“一枝独秀”随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在信息的获取上不再是单单的依靠传统的媒体,甚至在新闻的时效上,电视媒介有时候落后于微博等新兴媒介,如前面谈到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开始时就是在新浪微博上传播。
在传媒格局发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介上各方面的态度与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满天飞,而传统新闻媒介依然是四平八稳的正面报道,不能起到消除社会的不确定性、有力回击谣言的作用,不能很好满足受众对电视媒介提供权威信息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受众的不信任感,也助长了受众对电视新闻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三、正面新闻报道中负面解读存在的危害性正面新闻报道是为了引导社会大众以阳光的心态、积极的视角去认知社会、关注政府的行动与政策动向,如果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甚至出现负面的解读,对于整个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众出走——对正面报道失去兴趣当受众对正面新闻报道开始作负面解读的时候,也是受众对正面报道失去兴趣的时刻。
正面报道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引导受众积极的去认识社会,知晓政府在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社会整体的向心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当正面报道的受众开始失去兴趣的时候,正面报道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二)政府无奈——上传不能下达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及相关工作计划,让社会大众知晓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公务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去建设和谐的社会。
作为政府信息重要传递渠道的传统新闻正面报道不断受到负面的解读,很大的一个危害就是政府的一些政策与工作计划不能很好地传递到社会大众之中。
如若一个政府的行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就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沟通成本,增加政府沟通协调的困难,减缓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
(三)媒体叹息——信息的无效性作为正面报道的传播主体,传统新闻媒介面临正面报道被负面解读的危机时,就会造成社会大众对整体新闻节目可信度的质疑,对“舆论领袖”地位的质疑,随之而来降低对节目的“黏性”,受众就会不断地流失,传统媒体的整体经营压力就会不断上升。
面临如此困境,传统媒体为了自身品牌的发展,就会减少正面报道的栏目设置,减少正面报道的时长,增加一些娱乐类的节目去争取收视率,进而提高其经营业绩。
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正面报道就会在经营压力下被媒体淡化,对受众的引导就越不足,受众就更多地去关注一些娱乐类的节目,减少对正面报道的需求。
长期以往,媒体就会丧失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进而丧失其权威性。
(四)社会悲哀——社会心态的浮躁正面报道在引导社会舆论、塑造社会大众素养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正面报道被大众不断地负面解读,这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消解,社会大众更多地听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没有核实的各种小道消息,被其中故意夸大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接受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在没有权威媒体引导以及对新闻事件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对抗情绪。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在没有正面报道的合理引导下,受众很可能被各种负面报道所吸引,对社会产生悲观情绪,进而造成社会心态的普遍浮躁,丧失了基本的思考与判断,只是简单地盲从各种观念,并不自觉地作为人生的行动取向。
长期发展下去,便会造成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对于处在改革攻坚期的当代中国很不利。
四、正面新闻报道中负面解读的解决之策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其危害存在于各个层面,不仅是传媒内部层面上,而且对社会良性氛围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传媒人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创新正面报道,消减受众对其负面解读,继续发挥其引导舆论、沟通社会的作用,具体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更新观念——在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中找寻平衡点要解决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其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宣传系统观念的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其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的传统观念,只有作为正面新闻报道的主管部门的传播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在源头上保证正面报道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