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正确的应用原则对于有效治疗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以下是抗菌药物应用的一些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不应滥用抗菌药物,避免未经医生指导和处方的自行使用。
根据细菌类型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对细菌感染的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注意药物耐药性:应当关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对于耐药性高的细菌,应慎重选择药物,并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严格遵守剂量和疗程: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指示,准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不得随意减少剂量或提前停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个体化治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应慎重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充剂。
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治疗病毒性感染时,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其不当使用会引发抗药性细菌的繁殖和传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以下是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1. 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在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要确保感染是细菌引起的,而非病毒或其他病原体。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应该明确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种类以及药物的耐药性情况,选择对该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应该根据指南和临床经验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3. 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遵循药物说明书中建议的剂量和疗程,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延长治疗时间。
过量或不足的使用都会导致药物效果不佳或产生药物耐药性。
4.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双刃剑,滥用会引起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严重影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没有确切病原体信息或治疗必要时,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5. 关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过敏、肝损伤等。
医生应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结合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情况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剂量选择,医生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合理使用、选择适当药物、控制剂量疗程、避免滥用和关注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利用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 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 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
预防感染种类抗菌 预防用药对象
药物选择
脾切除后菌血症
① 脾切除后儿童
② 患镰状细胞贫血 和地中海贫血儿童 (功能无脾)
定期接种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四价脑 膜炎奈瑟菌疫苗 ﹤5岁:每日阿莫西林或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至少1年
根据年龄定期接种上述疫苗 ﹤5岁:每日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 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有人建议至少用药至18岁 出现发热时可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呋辛 青霉素过敏者可予TMP/SMZ或克拉霉素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 用
❖ 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神经外科
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 可能的污染菌
脑外科手术(清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洁,无植入物)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脑外科手术(经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
鼻窦、鼻腔、口
球菌属,口咽部厌氧
咽部手术)
菌(如消化链球菌)
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
手术,正颌手术)
耳鼻喉科(复杂性鼻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中隔鼻成形术,包括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移植)
抗菌药物选择 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 星等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 [5]甲
硝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但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和药物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一些总体原则:
1.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并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避免盲目使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处方。
2. 选择适当的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避免选择与疾病不相符合的抗菌药物。
同时,考虑到抗菌药物对肾肝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危害的药物。
3. 合理使用剂量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的使用。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剂量不足则可能造成细菌耐药。
4. 合理使用疗程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疗程规范使用,不可随意增减疗程,以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或疾病复发。
5. 预防交叉感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加强感染控制,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避免细菌耐药性传播。
6. 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或停用药物,防止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
结语
总体来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共健康的重要措施。
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总体原则,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耳鼻喉疾病的抗菌药物应如何选择?
耳鼻喉疾病的抗菌药物应如何选择?耳鼻喉疾病属于常见的医学领域包括耳部、鼻部和喉部的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
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正确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感染类型、致病菌的敏感性、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安全性等。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的病原体学特征。
如耳鼻喉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对这些致病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利于帮助医生确定菌株的敏感性,从而准确选择对其具有活性的抗菌药物。
耳鼻喉疾病到底怎样正确选择并使用抗菌药物呢?1了解什么是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帮助治疗感染疾病,通常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两大类。
广谱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杀菌作用,能够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起效,可以用于治疗未确定感染病原体或感染多种细菌的情况。
特别注意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中效果减弱。
狭谱抗生素具有更为有针对性的作用,只能对特定类型的细菌起效,通常被设计用于治疗已经确定感染病原体的情况,这样可以减少对身体其他正常微生物的干扰,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对抗细菌,一些药物会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结构支持而死亡;一些药物则会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还有一些抗菌药物会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干扰其生存和复制能力。
抗菌药物的滥用或不正确使用正在导致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的威胁不断增加。
当细菌暴露在抗菌药物下的压力时,细菌可能会发生变异,使得药物无法对其产生作用。
这种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以治疗的细菌感染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问题。
2常见耳鼻喉疾病抗菌药物有哪些?常见的耳鼻喉疾病通常可以通过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以下科普一些常用的抗菌药物:(1)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V、阿莫西林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治疗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一、明确适应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要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确保选择的药物对病原体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给药途径。
二、遵循药物使用指南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相关的药物使用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按照规定的剂量、频次和疗程使用药物,避免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三、个体化用药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用药,避免因个体差异导致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四、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适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疾病。
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五、定期评估疗效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定期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疾病恶化或复发。
六、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合并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应谨慎选择药物组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七、遵医嘱完成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避免中途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以免导致疾病复发或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只有遵循正确的使用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能共同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共同维护公众健康。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细菌性感染,取标本培养(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治疗反应,调整方案),无法取标本培养------经验治疗(治疗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2、品种选择: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地选择针对性强、翟璞、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3、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治疗: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病情影响口服吸收,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二、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律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1、手术切口类型2、手术创伤程度3、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4、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5、手术持续时间6、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7、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8、对细菌敏感性的影响9、经济学评估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手术切口类型:1、清洁手术: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一、抗菌药分类抗菌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1、氨基糖苷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但有肾脏损害、耳毒性等不良反应。
1.2、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等有效。
头孢菌素类分为三代,各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1.3、四环素类: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但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
1.4、叶酸途径抑制剂类:通过抑制细菌叶酸代谢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1.5、氟喹诺酮类:分为多代,如第三代有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1.6、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7、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等,组织浓度高。
1.8、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等其他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使用原则2.1、尽早确认致病菌:对明确或怀疑外科感染者,应尽早查明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病人在未获知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前,应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的致病菌种,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药物。
2.2、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
考虑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和疗程等因素。
2.3、合理给药:感染局限或较轻者,可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者应给予静脉给药。
给药剂量应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则确定,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
2.4、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害、肾损害等。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减少抗药性的产生,临床上有一些应用原则需要遵循。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确定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而不是用于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
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经过严格判定,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2.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临床上常常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哪种抗菌药物对该细菌具有敏感性。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3.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孕妇或哺乳妇女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
4.遵循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根据不同药物和感染程度来确定的。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严格使用药物,并完成全程治疗,避免中途停药或随意调整剂量。
5.联合用药:在一些严重感染或多重抗药菌株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并降低抗药性的发生。
然而,联合用药时应该遵循合理搭配和相互作用的原则,并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6.抗生素旋转:抗生素旋转是一种可以减少耐药菌株发生的策略。
通过周期性更换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可以使细菌没有时间适应和形成耐药性,从而降低抗药性的发生率。
7.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进行监测。
对于高频使用的抗菌药物,医院和临床部门需要建立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抗药菌株的出现。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确保其有效性和减少抗药性产生的关键。
医生应该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和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监测抗药性的发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抗菌药的用药原则
抗菌药的用药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严格掌握适应证: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对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非细菌性感染无效。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确保患者确实存在细菌感染。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以及病原菌的种类、耐药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同时,还应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性,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能达到有效浓度。
3. 合理使用剂量: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成人和儿童的剂量有所不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4. 控制给药时间: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感染部位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为了保持体内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需要每天给药2-4次。
对于严重感染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长效制剂。
5. 遵循疗程: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和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轻度感染疗程较短,如5-7天;中度感染疗程较长,如7-14天;重度感染疗程可能需要2周以上。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尽量遵循规定的疗程,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6. 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以评估疗效。
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如有需要,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防止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 1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如吞咽困难者);2.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3.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4.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5.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血流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等);6.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
肌内注射给药时难以使用较大剂量,其吸收也受药动学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只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轻、中度感染者,不宜用于重症感染者。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
但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 1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如吞咽困难者);2.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3.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4.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5.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血流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等);6.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
肌内注射给药时难以使用较大剂量,其吸收也受药动学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只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轻、中度感染者,不宜用于重症感染者。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 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
但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及 2 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一、目的建立一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耐药性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临床治疗的全过程。
三、内容(一)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1.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2根据病原种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按临床适应证选用抗菌药物。
1.3治疗方案制订的原则: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1.3.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1.3.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3.3给药途径1.3.3.1能口服的不采用注射途径。
1.3.3.2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1.3.3.3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眼科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1.3.4给药次数: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1.3.4.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1.3.4.2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1.3.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耳鼻喉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耳鼻喉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前言耳鼻喉科(otolaryngology)是一门研究头颈部疾病的专科,包括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疾病治疗。
由于耳鼻喉科常见病种如鼻窦炎、喉炎、外耳炎等,在临床诊疗中经常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因此抗菌药物的管理对于耳鼻喉科的临床工作非常重要。
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耳鼻喉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耳鼻喉科感染性疾病的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耳鼻喉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成为重要课题。
二、耳鼻喉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严格遵循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的敏感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到对病原菌的抗菌效果、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患者的药敏状况、是否存在多药耐药等因素。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证,不滥用和乱用抗菌药物。
严格按照耳鼻喉科感染疾病的诊疗指南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3.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原则,严格控制复方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遵守联合用药的适应证、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等规范。
4. 避免长期口服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对于患有慢性角化病、慢性鼻窦炎等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应重视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减少长期口服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
5. 合理使用抗生素耳滴、喉喷、鼻喷。
对于外耳道炎、咽喉炎等疾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耳滴、喉喷、鼻喷等局部用药。
6. 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疗程。
对于明确诊断并需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尽量控制用药时间和疗程,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7. 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和预防。
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发现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
8. 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
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药理学和临床试验的数据,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组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耳道疖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多发生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发病率与地区和季节有关。
【病原学】外耳道疖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因此处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细菌侵入这些皮肤附件,感染而形成脓肿。
外耳道疖的致病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1.疼痛剧烈,如疖在外耳道前壁,咀嚼或说话时,疼痛加重。
2.疖破溃,有稠脓流出,可混有血液。
3.脓液污染刺激附近皮肤,可发生多发脓肿。
4.疖部位不同可引起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胀疼痛。
5.疖如在外耳道后壁,皮肤肿胀水肿可蔓延到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6.严重者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检查时有明显的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
外耳道软骨部有局限性红肿隆起,或在肿胀的中央有白色脓栓。
疖形成后探针触之有波动感。
如已流脓,脓液很稠。
【治疗】1.局部治疗疖的早期,局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可用鱼石脂甘油纱条或紫色消肿膏纱条敷于红肿处,每日更换1次;未成熟的疖禁忌切开,防止炎症扩散,如疖较大,应局麻下切开引流,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愈。
2.严重的疖除局部治疗外,另需口服抗菌药物。
因外耳道疖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二)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广泛的急、慢性炎症。
又被称为热带耳,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
【病原学】在温带地区以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在热带地区,则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还有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胀痛,疼痛逐渐加剧,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
随病情的发展,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
检查时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
2.慢性外耳道炎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可转为急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怀外耳道炎的症状。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多增厚,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
外耳道内可有少量稠厚的分泌物,或外耳道潮湿,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治疗】1.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广谱抗菌药物滴耳液治疗,不要用有耳毒性和接触过敏的药物。
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2.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
(三)坏死性外耳道炎坏死性外耳道炎又称恶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外耳道、颅底及周围软组织的感染。
【病原学】恶性外耳道炎50%以上发生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多是铜绿假单胞菌,约占90%,其他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起病急,耳痛,多是持续性的,逐渐加剧;耳流脓,如外耳道有肉芽,分泌物可呈现脓血症;如引起颅神经损害则有相应的颅神经症状。
CT检查可见外耳道骨部和颅底有骨质破坏。
【治疗】1.亚胺培南0.5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或美洛培南1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或环丙沙星4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750mg,口服,每12小时1次;或头孢他啶2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或头孢吡肟2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哌拉西林4-6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联合妥布霉素,或替卡西林3g,静脉滴注,每4小时1次。
用药时间需数周。
应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四)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多因外伤感染所致。
耳廓软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炎症渗出液压迫可使软骨缺血坏死,该病发展迅速,还可致耳廓瘢痕挛缩畸形,不仅有碍外观还影响外耳生理功能,应积极诊治。
【病原学】主要因细菌感染引发该病,常见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早期为局部烧灼感、红肿、疼痛,继之整个耳廓弥漫性肿大、疼痛加剧、体温升高。
后期脓肿形成,触之有波动感,炎症期后软骨坏死,耳廓失去支架,挛缩形成菜花状畸形。
【治疗】1.早期选用大剂量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48小时之内症状好转者,抗菌药物至少还要用1周。
2.脓肿形成后,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术后用抗菌药物2周,视病情可加抗厌氧菌的抗菌药物,如甲硝唑。
(五)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真菌病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变。
【病原学】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
外耳道可引起阻塞感及潮湿感。
可有听觉障碍,耳鸣,甚至眩晕。
如病变损害范围较大或较深,可有局部疼痛。
严重的可致面瘫。
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表面可见分泌物及菌丝等。
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治疗】1.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
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2.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
(六)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普通炎性疾病。
多数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
小儿多发。
急性中耳炎可分为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两大类。
其中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按病因不同而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1.分泌性中耳炎【病原学】分泌性中耳炎与多种因素有关:①咽鼓管功能障碍。
②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
病毒也可能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而衣原体的感染也有个别报道。
③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与诊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伴自听增强。
当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此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
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耳痛不明显。
耳内闭塞感、耳鸣。
检查: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充血,或全鼓膜轻度弥漫性充血。
鼓膜内陷。
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或气泡影。
纯音听阈测试示传导性听力损失。
声导抗测试:B型或C型。
小儿可作X线头部侧位拍片:了解腺样体是否增生。
成人作详细的鼻咽部检查:了解鼻咽部病变,特别注意排除鼻咽癌。
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鼓膜穿刺术而确诊。
【治疗】抗菌药物: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口服。
其他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减充血剂:咽鼓管吹张。
手术治疗包括: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腺样体刮除术;鼻息肉摘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窦内镜手术;鼻中隔矫正术等。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引起的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病原学】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中耳的真菌感染罕见。
致病菌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侵袭中耳,其中以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①咽鼓管途径。
②外耳道-鼓膜途径。
③血源感染:极少见。
【临床表现与诊断】耳痛,穿孔前疼痛剧烈,可向同侧头部及牙齿放射。
穿孔后耳痛减轻。
听力减退及低调耳鸣,后期鼓膜穿孔后耳聋反而可能减轻。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脓样,以后变为黏液脓性。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穿孔前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前述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
检查乳突及鼓窦区有轻微压痛。
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耳镜检查: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区可见扩张、呈放射状的血管。
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其正常标志不易辨识。
鼓膜穿孔大多位于紧张部。
穿孔前,局部先出现一小黄点。
穿孔初始,电耳镜下所见穿孔处为闪烁搏动之亮点,分泌物从该处涌出,待穿孔稍扩大后,方能清晰察见其边界。
【治疗】(1)及早应用足量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可首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也可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
(2)鼓膜穿孔前可应用2%酚甘油滴耳;鼓膜穿孔后可先用3%双氧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再以无耳毒性的抗菌药物滴耳剂滴耳。
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
减充血剂喷鼻,以利恢复咽鼓管功能。
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而易消化,便结者疏通大便。
全身症状较重者注意给予支持疗法。
小儿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七)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
病程较长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且菌种常有变化。
需氧菌与无芽孢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正受到关注。
中耳的真菌感染很少见。
【临床表现与诊断】耳溢液为间断性,或长期持续不停,上呼吸道感染时或经外耳道再感染时,耳溢液发作或增多。
分泌物为黏液脓,或稀薄或黏稠,有肉芽或息肉者,分泌物中偶可混有血液;分泌物量多少不等。
听力损失程度不等,纯音听力测试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程度轻重不一。
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
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
检查:鼓膜穿孔位于鼓膜紧张部,大小不等,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黏膜充血、肿胀,或增厚、高低不平,或有肉芽、息肉。
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炎症主要局限于鼓室黏膜者,乳突多为气化型,充气良好。
若有骨疡,黏膜增厚或肉芽生长等病损时,则气房模糊,内有软组织影。
此时乳突多为板障型或硬化型。
【治疗】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宜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有条件者,用药前先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
局部用药种类:①抗菌药物溶液或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利福平滴耳液,0.25%氯霉素滴耳液等。
用于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
②乙醇或甘油制剂,如3%-4%硼酸甘油、3%-4%硼酸乙醇、2.5%-5%氯霉素甘油等。
适用于脓液少,鼓室潮湿时。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或吸引器吸尽,然后方可滴药;忌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制剂滴耳,以免耳中毒;脓液多或穿孔小者,忌用粉剂,否则影响引流,甚至导致并发症,忌用腐蚀剂。
2.手术治疗(1)中耳有肉芽或息肉,或耳镜下虽未见明显肉芽或息肉,而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CT显示乳突病变明显者,应作乳突开放+鼓室成形术。
(2)中耳炎症已完全吸收,遗留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者,可行单纯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