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发病率与地区和季节有关。

【病原学】外耳道疖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因此处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细菌侵入这些皮肤附件,感染而形成脓肿。外耳道疖的致病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疼痛剧烈,如疖在外耳道前壁,咀嚼或说话时,疼痛加重。

2.疖破溃,有稠脓流出,可混有血液。

3.脓液污染刺激附近皮肤,可发生多发脓肿。

4.疖部位不同可引起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胀疼痛。

5.疖如在外耳道后壁,皮肤肿胀水肿可蔓延到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6.严重者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检查时有明显的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软骨部有局限性红肿隆起,或在肿胀的中央有白色脓栓。疖形成后探针触之有波动感。如已流脓,脓液很稠。

【治疗】

1.局部治疗疖的早期,局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可用鱼石脂甘油纱条或紫色消肿膏纱条敷

于红肿处,每日更换1次;未成熟的疖禁忌切开,防止炎症扩散,如疖较大,应局麻下切开引流,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愈。

2.严重的疖除局部治疗外,另需口服抗菌药物。因外耳道疖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可选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二)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广泛的急、慢性炎症。又被称为热带耳,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

【病原学】在温带地区以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在热带地区,则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还有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胀痛,疼痛逐渐加剧,

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随病情的发展,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检查时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

2.慢性外耳道炎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可转为急

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怀外耳道炎的症状。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多增厚,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外耳道内可有少量稠厚的分泌物,或外耳道潮湿,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治疗】

1.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广谱抗菌药物滴耳液治疗,不要用有耳毒性和接触过敏的药物。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2.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

(三)坏死性外耳道炎

坏死性外耳道炎又称恶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外耳道、颅底及周围软组织的感染。【病原学】恶性外耳道炎50%以上发生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多是铜绿假单胞菌,

约占90%,其他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起病急,耳痛,多是持续性的,逐渐加剧;耳流脓,如外耳道有肉芽,分泌物可呈现脓血症;如引起颅神经损害则有相应的颅神经症状。CT检查可见外耳道骨部和颅底有骨质破坏。

【治疗】

1.亚胺培南0.5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或美洛培南1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或环丙沙星4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750mg,口服,每12小时1次;或头孢他啶2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或头孢吡肟2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或哌拉西林4-6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联合妥布霉素,或替卡西林3g,静脉滴注,每4小时1次。用药时间需数周。应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四)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多因外伤感染所致。耳廓软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炎症渗出液压迫可使软骨缺血坏死,该病发展迅速,还可致耳廓瘢痕挛缩畸形,不仅有碍外观还影响外耳生理功能,应积极诊治。

【病原学】主要因细菌感染引发该病,常见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早期为局部烧灼感、红肿、疼痛,继之整个耳廓弥漫性肿大、疼痛加剧、体温升高。后期脓肿形成,触之有波动感,炎症期后软骨坏死,耳廓失去支架,挛缩形成菜花状畸形。

【治疗】

1.早期选用大剂量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48小时之内症状好转者,抗菌药物至少还要用1周。

2.脓肿形成后,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术后用抗菌药物2周,视病情可加抗厌氧菌的抗菌药物,如甲硝唑。

(五)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病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变。

【病原学】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外耳道可引起阻塞感及潮湿感。可有听觉障碍,耳鸣,甚至眩晕。如病变损害范围较大或较深,可有局部疼痛。严重的可致面瘫。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表面可见分泌物及菌丝等。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治疗】

1.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病情严

重者要静脉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2.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

(六)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普通炎性疾病。多数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小儿多发。急性中耳炎可分为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两大类。其中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按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