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095a238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2.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一、原文:《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衍生注释:1. “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连绵,哪里都可以埋葬忠臣义士的遗骸。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正义、为国家而英勇献身之人的尸骨。
2. “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必一定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带回故乡呢。
"马革裹尸"是一个典故,表示英勇作战,战死沙场后被包裹尸体归来,表示英勇壮烈。
3.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落红”即落花,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
4. “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会化成春天的泥土,从而更好地滋护花朵。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有着较为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前两句体现了一种豁达、壮烈的英雄气概,关于忠骨的葬处表达了对为国献身这件事本身的重视超过归葬故土。
后两句则是借落花升华主题,表达即使自己远离官场仕途,也依然会关心国家命运,发挥自己的余力,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2. 情感:饱含着诗人对英勇牺牲之士的崇敬,和自己对国家命运的不懈关注。
既有慷慨激昂之处,也有柔软细腻的情怀。
在豪迈豁达中又带有深深的眷恋与奉献之情。
3. 表现手法:运用了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前两句直接表明态度,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忠士埋葬的看法;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奉献情怀。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
他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国势渐衰的时候,他倡导经世致用,批判专制制度腐朽黑暗,并且积极提出改良的方法建议等。
他的诗文中往往饱含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自己满腔的热血情怀,敢于冲破当时僵化的思想桎梏,诗作风格既刚健又有情致。
五、运用片段:1. 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英雄事迹的时候。
老师激昂地说:“同学们,古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壮志豪情。
那些英雄先烈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地牺牲,他们有的甚至无法魂归故里,但却用热血捍卫了正义和国家尊严。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https://img.taocdn.com/s3/m/066683f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e.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7dfb3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8.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摘要:一、背景介绍- 诗句来源- 作者简介二、诗句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三、诗句意义探讨- 忠骨的象征意义- 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 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四、总结与启示-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诗句的现实意义正文:一、背景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自号太原逸民,世称陆放翁,浙江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二、诗句解读1.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意味着,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到处都有为国家、民族尽忠的英勇之士长眠。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勇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2.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英勇的忠骨不需要用马革裹尸还乡,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和民族尽了忠。
这里的“马革裹尸”是一种传统的荣誉象征,表示英勇之士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后,要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运送回乡,以示尊荣。
然而,诗句中强调“何须”,表明这种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忠诚精神。
三、诗句意义探讨1.忠骨的象征意义“忠骨”在这句诗中象征着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他们以英勇的行为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他们的精神永存于青山绿水之间。
2.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诗句表达了无需荣誉、英勇无畏的精神。
忠诚的勇士在为国家、民族尽忠时,并不追求个人荣誉,他们用生命践行忠诚,将英勇精神传承给后人。
3.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这句诗传达了忠诚、英勇、无私的价值观。
诗人通过表达忠诚勇士的精神境界,启示人们要追求忠诚、英勇、无私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
四、总结与启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启示我们要学习忠诚勇士的英勇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无需追求个人荣誉。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594a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4.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收到电报的毛泽东悲痛交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个领袖的超人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文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这句诗的意思是:天底下到处都是埋葬忠义之士的地方,不需要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送回家乡。
其原文为: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首诗的释义为:离别京都的愁绪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https://img.taocdn.com/s3/m/c70dc4a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3.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
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
原文: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
一名巩祚,字瑟人。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4c39d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e.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忠骨”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意思是忠诚的烈士的遗骸。
这句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他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作品多批判清朝的腐朽统治,呼吁变革,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豁达而壮烈的情怀,认为忠诚的战士牺牲在他乡,无需一定要归葬故里,青山之下处处都可以埋葬他们的忠骨。
这是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敬重,也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广阔的胸怀。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我站在那片青山脚下,望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
这里的“忠骨”啊,那可是英雄们的身躯。
就像那战争年代,我的爷爷曾经跟我说,他的战友们一个个都那么勇敢,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
他们很多人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忠骨就留在了那片战斗过的土地。
他们难道不就像这青山中的树木吗?扎根在这片土地,用生命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永远地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我想,这就是“忠骨”的意义,是英雄的不朽,是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例子2“你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里的‘忠骨’是什么意思吗?”老师问我们。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
“那是烈士的遗骨呀!”我大声地回答。
老师微笑着点头。
我想起了看过的那些革命故事,那些烈士们。
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他们毫不退缩。
像刘胡兰,她那么年轻就牺牲了。
她的忠骨虽然消逝在了那片土地上,但她的忠诚和勇敢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这就像星星一样,虽然陨落了,却在天空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忠骨”不仅仅是身体的残骸,更是一种忠诚的精神象征,永远地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
例子3他静静地站在烈士陵园里,看着那一排排的墓碑。
这里的每一座墓碑下都有“忠骨”啊。
“忠骨”,那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人们留下来的。
他想起自己的先辈也是一位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卫国家,远离家乡,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https://img.taocdn.com/s3/m/6d7c291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7.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和原文全诗。
意思:
世界很大,英勇壮士阵亡在外,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原文全诗: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拓展资料: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也就是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d206a6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1.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塞外,青山连绵不绝,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
这句话完整版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半句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3篇)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2dda8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b.png)
第1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英勇斗争、英勇牺牲的课文。
课文以青山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详细解读。
一、课文背景《青山处处埋忠骨》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该书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
课文以青山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
二、课文内容1. 青山课文以青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然而,在这美丽的青山背后,却隐藏着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故事。
2. 忠骨忠骨,即忠诚的骨骼,代表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课文中的忠骨,是指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英勇斗争的精神。
3. 故事情节课文讲述了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革命根据地,革命先烈为了保卫家园,英勇斗争,最终英勇牺牲。
他们的忠骨被埋葬在青山之中,成为永恒的丰碑。
4. 人物形象课文中的革命先烈形象高大、英勇。
他们在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英勇斗争;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展现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三、课文主题1. 烈士精神课文通过讲述革命先烈在青山埋骨的故事,展现了烈士精神。
烈士精神是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2. 民族精神课文通过革命先烈的故事,展现了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精神追求。
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展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3. 爱国主义课文通过革命先烈的故事,弘扬了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
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斗争,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文意义1. 增强民族自豪感课文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9199fc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5.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
充分体现出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
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
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f3e46f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8.png)
青山处处埋忠骨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意思是无论在哪里,青山都可以埋葬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忠臣烈士。
这句成语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忠臣烈士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和信仰。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拓展和解释。
其中,一个主要的含义是指忠臣烈士的坟墓和牺牲地点,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被人们记住和崇敬。
这种纪念方式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而是在精神上,让人们感受到忠臣烈士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的价值,激励人们向忠臣烈士学习,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青山处处埋忠骨”还强调了正义和真理的重要性。
忠臣烈士之所以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是因为他们相信正义和真理,认为只有通过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因此,人们要信仰正义和真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成语,不仅是对忠臣烈士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和信仰。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ffb66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4.png)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
在中朝边境有一座名叫五圣山的山峰,山峰脚下有一个名叫上甘岭的村庄。
1952年,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中,就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个消息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这句话表达了毛主席对于儿子牺牲的悲痛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赏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毛主席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悲痛与崇高情怀,展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家国情怀。
课文中,毛主席所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味深长,寓意深远。
这句话既是对儿子英勇牺牲的赞美,也是对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敬意。
同时,也表达了毛主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精神。
整篇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悲痛与崇高情怀。
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
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
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3、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3、毛泽东同志是领袖,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4、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在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
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
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1、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
⑴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
⑵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
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小练笔
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
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常人的情怀
伟人的风范
【资料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
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动了5次攻势战役,把敌军赶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为停战谈判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
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3、毛岸英: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
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
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
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
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
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
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
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
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
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