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 在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 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 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永恒真理的情况还更糟。 (恩格斯:《反杜林论》)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 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 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 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 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 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 各种文学观念的依据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M. H. Abrams,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世界 Universe 作品 Work
艺术家 Artist
欣赏者 Audience
文章、学术 1. “文学”现代意义 的生成 艺术
◆文章、学术: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荀子· 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西方的Literature,来自letter,指的是“著作”或“学识”。 ◆艺术:诗、乐、舞、书、画、文、词、戏曲、小说等等 《尚书·尧典》:“诗言志。” 《毛诗序》、《礼记·乐记》 亚里士多德《诗学》
3、艺术真实
◆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建立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特殊关系基础之上 ◆主体性因素的参与
(1)真实性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围,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事物的实际 相一致。 艺术真实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之上,但是又不同于生活真实。
(2)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衡量文学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建立在文学与现实 生活的特殊关系基础之上,由于其中包含了主体的情感、想象、体 验等因素,要求超越生活而寻求本质、表现理想,因而艺术真实既 不能违背生活真实,但同时也有别于生活真实。它不完全是认识论 意义上的,包含了价值论在内。 反映:理解生活 表现:真情实感 心理:读者接受 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在艺术活动中,虚构与审美才是密不可分的: (1)虚构是文学审美地把握人生的一种方式; (2)审美是虚构的基础,只有在审美的基础上,虚构和想象才能营造 出一个艺术世界。 对于文学而言,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学 的重要属性。虚构意味着想象。 艺术虚构的目的:营构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所用材料来自 现实,但创造出来的世界却是超越现实、表现理想的。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鲁迅《故乡》
三、艺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基础之上 1.人类生产活动的特点 ★物质生产的首要性: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 质生活本身。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象化:通过社会实践,人类改造了自然,在自然物上打下了 人类活动的印记,从而使世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同上)
四、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
[丹麦]勃兰兑斯:“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 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 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1)人是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王国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 于理想故也。 (2)文学要表现人的情感与思想,传达人生意蕴。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周敦颐:《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虚构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问题 ◆ 艺术所特有的属性 ◆ 主动性、体验性、个人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地认识现实,而是积极主 动地通过虚构和想象的方式,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个人情感、人生理 想渗入其中,实现对文学活动的支配。 歌 德:艺术家与自然的双重关系。 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1) 文学与世界——模仿说(西方)、感物说(中国) (2)文学与艺术家——表现说 (3)文学与欣赏者——实用说 (4)文学作品自身——客观说
★ 20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的发展,在研究重心上经历了这样
一个过程: “世界”中心(模仿说、现实主义、社会—历史批评)→ “作家”中心”(表现主义、直觉主义、意识流、精神分析) →“作品”中心(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读者”中心(存在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解释学) →“世界”中心(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 民主义、新历史主义)
三个测度
亚里士多德《诗学》:就诗的目标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 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云: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代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反驳说: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 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 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 方圆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红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 四百八十寺,楼台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 故总而名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第一章
第一节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审美——文学作为艺术的内在规定 文学作为艺术的内在规定 审美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文学在社会结构 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特征 文学研究坐标中的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文学与意识形态 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一、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
◆艺术所表现的人生内容:整体性、特征性、情感性、审美性
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 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 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俄]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五、虚构与艺术真实
1、虚构 、
★艺术来自百度文库产 ◆艺术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 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 等等。(《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 )
法国人德斯杜特·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创立的 概念。他在《意识形态的要素》(四卷本,1801-1815年) 中使用了Idéologie一词,这个法语词的意思是“观念学”。特 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哲学上的基础科学,主要是研究认识 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问题。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造了德语词Ideologie。 在他那里,意识形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贬义的,指为 统治阶级服务的虚假性、欺骗性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二是中性的,主要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加以使用。 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对人类具有制约性、规范性的精神产品或 思想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理论体系。
2. 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文学展现了一个 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生的表现与思考因而 具有自身的特点。 康德:“内感官”,是一种直觉意识,流动的、体验性、非逻辑性。 柏格森:直觉 ◆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 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把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 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依据: 三对范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结构四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 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 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 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由社会存在决定: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上)
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生产的特殊形态: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 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而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精神生产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 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 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德意志意识形态》)
近现代以来的文学定义:
★罗家伦: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和批评,从最好的思想写 下来的,有想象,有感情,有体裁,有合于艺术的组织; 集此众长,能使人类普遍心理,都觉得他是极明了,极有 趣的东西。 ★胡适: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厨川白村: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性”。
★虚构并不是专属于文学的,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同样可以运用
虚构,虚构意味着精神生产的独立性。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 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够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 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 道德等等。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