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老王》全解《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全文记述了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的交往经历以及老王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优秀散文。
首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老王是一个善良、忠厚的人,他的生活虽然贫穷困苦,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言行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生活境遇之艰难。
其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出色。
作者通过描述老王的相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例如,“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既真实又生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王的病情之严重。
此外,文章的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例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最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善良和关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综上所述,《老王》这篇散文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形象。
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洗澡》《倒影集》;散文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
杨绛和钱钟书均遭到迫害,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知识积累1.干校:文中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2.塌败:塌陷破败。
3.凑合:将就。
4.伛(yǔ):弯(腰)曲(背)。
5.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6.滞笨:呆滞笨拙。
7.愧怍(kuìzuò):惭愧。
8.惶(huáng)恐:惊慌害怕。
9.荒僻(pì):荒凉偏僻。
10.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11.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知识点《老王》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农民工老王的故事,文章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一、人物描写《老王》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对老王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来描写老王,比如老王的背弯得像一面山墙,手像一对弯弯的镰刀等,这些细节描写让老王的形象更加鲜明。
二、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课文中采用了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老王这个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与城市里的白领们的巨大差距。
通过对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工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劳动与收入老王是一个农民工,他的收入非常低,每天的工作量却非常大。
课文中提到了老王和其他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以及他们的工作强度,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四、社会不公问题文章中通过呈现老王的生活来反映社会不公问题。
老王虽然身体力行地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始终活在贫困之中。
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五、高质量的劳动和生活态度老王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工作中非常认真,有高质量的工作态度。
他从不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通过对老王的描写,文章传递了劳动与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七年级下册《老王》的课文通过精细的人物描写、城市与农村的对比、劳动与收入、社会不公问题、高质量的劳动和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和潜在的可能性。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用心品味这篇课文,从中汲取教益,引发思考和自我提升。
老王课文精讲
老王一、章节划分《老王》是杨绛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一位生活贫困但善良纯朴的老王的交往过程,以及老王去世后,作者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可以将《老王》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到第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突出老王的“苦”。
这部分内容通过描绘老王的形象和生活环境,让读者初步感受到他的不幸和艰难。
第二部分(第5段到第16段):叙述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
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互动,包括老王为作者送冰、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和鸡蛋等事情,展现了老王的善良纯朴和作者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17段到第22段):写老王去世后,作者的愧疚和自责。
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对老王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抒发了她对老王的怀念和敬意。
《老王》这篇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老王的善良纯朴和作者的愧疚自责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文章赏析《老王》是杨绛的一篇散文,其主要内容讲述了作者与一位生活贫困但善良纯朴的老王的交往过程,以及老王去世后,作者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作者通过对老王一些小事的叙述,展现了他善良纯朴的性格特点和不幸的生活境遇,进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读者在感动的同时,也思考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二是文字质朴,语淡意浓。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形象,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人性光辉。
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刻而感人。
作者通过讲述与老王的交往过程,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善良和纯朴,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老王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对作者一家充满了感激和关爱。
第11课《老王》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个人感悟:我觉得老王的职业、家世、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就如同 这片贫瘠干裂的土地,“苦”得让人心痛。然而就在这样的土壤里,有一 朵最美的花在孕育,它的名字叫善良。花朵的枝干里本身流淌的就是善 良的汁水(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把平板三轮加上边缘),最后花朵 粲然绽放!(临终还记得感恩)即使随后便是逝去,可却摇曳着他人的 神经,提醒我们:要做善良的人! 也提醒我们:能否尽自己微薄之力 去关照那些更需要被关照的弱势群体?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 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这是作者 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 不被人重视,其中也暗含着“我”对老王的同情与 怜悯。
.【筛选信息】第2-4段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中
你读出了什么信息?请完成下列表格。
了解作者:
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 《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她的散文风格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 又意味深长。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经历过 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 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 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基本情况
读出的信息
称呼: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基本情况
读出的信息
称呼:老王
地位卑微
职业: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有
无依无靠、孤独终老
第11课《老王》课文解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重点……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这个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语句,等等。
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或者说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这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由此深人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讲解。
…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隐身衣》)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
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前四段。
第一段,只用21个字,便明确交代了“我”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展现了“我”与老王之间融洽的关系;第二段,介绍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三段,讲述老王的生理缺陷;第四段,描述老王寒酸的栖所。
这一部分,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锺书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
三个片段,叙述简略,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202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病已经很严重了, 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 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 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
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5. 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 与“善”?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 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 只眼睛是瞎的, 另一只眼睛也有病, 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 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 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 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送冰块,并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 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 之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
有病没钱治, 只
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句
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做铺垫。
特别
第二题
①有一年夏天, 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
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少收费或者多送冰,都表现了老王的老实忠厚、心地
善良,体现了他的“善”。 )
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
一定要给他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 他拿了钱却还不大
课后习题解答
2
2020年最新
第一题 示例:读完课文,我想到两个词:穷苦和尊重。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的人,没什么亲 人,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自己眼睛又有病,处在社会底层。但老王善良,勤劳,因而 得到了同样善良的“我们”一家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 让我感觉到了社会温情的一面, 是老王临死之前还到“我”家送香油、鸡蛋的情节,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PPT课文电子课件说课
10 老王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 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 样对待他们的呢?
作者名片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 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 翻译家。
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 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 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老王
杨绛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感知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老王的 “苦”与“善”。
2.揣摩本文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3.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劳动人 民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学会关心、帮助 弱势群体。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滞笨:呆滞笨拙。 琢磨:思索;考虑。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愧怍:惭愧。
整体感知
1.阅读第1~4自然段,说说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职业——靠一辆破旧三轮维持生活。 生活——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身体——眼睛残疾,生意受影响。 居住环境——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精神——单干户,孤独、无亲,被人瞧不起。
4.“我”竭尽全力去帮助老王,为什么还觉得“心上 不安”?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因为“我”觉得老王对自己的关心远胜于自己对老王 的关心,自己对老王的不幸负有责任,却无力为改变老王 的不幸命运做些什么。这种惭愧更加表现出作者灵魂的高 贵。
结尾的话将文章的主题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发人 深省:一个社会总有不幸者,我们要关怀不幸者,关注他 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PPT《老王》杨绛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镶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老王瘦弱无力、身 体僵硬、毫无生气的病态,暗示老王离大去之期不远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敲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描写以往的外貌与现在的外貌作对比,真切地表现了老王身体的极 度虚弱,生命将逝。
善良
平等 关爱 极富爱心
讨论4.找出文章最能表明作者情感的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中的“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的是谁?作者为什 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不幸的人”——老王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一是他“不仅老”,他还贫(物质上),
他还病(身体上),他还孤(精神上),可以说是“不该有的全都有”。 老王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作为标准的劳动人民贫穷、病痛、 孤独依旧,也就是“本该有的却没有”,这是老王更深的“不幸”。
讨论5: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感到愧怍?
面对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表示谢意,作者并未意识到这 是最后一次见面;
作者没能完全领会老王的深意,仅以金钱回报,感到 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作者反思自己只充当给予者的角色,没能接受老王无 偿的馈赠,因此感到懊悔……
“幸运的人”——“我”
幸和不幸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作者与老王比起来是幸运的。 原因有二:
一是同为老年的“我”和老王,与老王的“老、贫、病、 孤”对比,“我”自是“幸运的人”;
二是虽然“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承受了不少非人的 折磨,但与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贫病致死相比,“我” 的活下来让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1947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出版。1958年,他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 学读本丛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读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
就作品本身而言,笔者认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不能离开老王生活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想想文革中的“侮辱与被侮辱者”“损害与被损害者”,以及他们对待那段写满侮辱与损害的历史的态度,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层原因(或者说生存环境),也许更容易把握“愧怍”的真正内涵。
我们不妨从三重关系入手,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
“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
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二、文体知识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理解词义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五、问题归纳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侧面描写。
第11课《老王》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老王”一样的人,如 果有,你觉得应该如何正确待他?
走入杨绛的世界
• 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 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 写照。
她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日 寇侵华期间,他和丈夫钱钟书身陷上海“孤岛”, 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 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为推动西方文化 在中国传播做出了爱情叫做——你是杨绛, 我是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曾引用英国作家的话来描述自己 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 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 的女人。”钱钟书与杨绛的“稀缺”爱情故事,传 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让一些流行的浮躁爱情 观相形见绌。
走入杨绛的世界
背景资料
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指的是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给中国带 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其实质是搞阶级斗 争。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都要被打倒,包括 文中的钱钟书夫妇;生活不能太奢侈,否则 会被视为资产阶级作风,包括不能坐人力车, 那是在剥削无产阶级劳动人民。
背景资料
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 动改造的农场,也称为“五七干校”来到 这里的知识分子一般要通过“住牛棚”、 种田等方式进行思想改造。著名学者余秋 雨、科学家于敏(邓稼先的搭档)领导人 邓小平等都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巨城 中学也曾有一度时期称作“五七中学”。
杨绛
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 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 著名 作品《我们仨》
杨绛的丈夫: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
文章写于1984年,体裁是回忆性的散 文,作者杨绛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 中的几个片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优秀课件
话。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一家人对老王 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 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 者还是很关心老王,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 往为线索,一脉相承,成为有机的整体。
3.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入微 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王这一形象。如外貌描写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 只瞎,哪一只不瞎”;又如动作描写“滞笨地转过身 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 看到了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 躯和僵直的动作。
5.作者一家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 王,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
6.当善良的老王去世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 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7.如何理解文末作者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 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观点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是要表达最深的 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 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 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 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②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 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 不幸。
两个“也许”表示推测,表明老 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侧面体现了 老王不被人重视。
③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 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荒僻”“破破落 落”“塌败”写出老王 居住条件寒酸简陋,突 出了老王生活之“苦”。
3.说说开篇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 我们说着闲话。
内容上,交代老王的职业,表明“我” 与老王的身份差异,表明“我”与老王 关系融洽;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 文对老王身世的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解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解读《老王》是杨绛笔下一篇经典回忆性散文。
老王,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的命运充满不幸,但他却有着“善良、朴实、知恩图报”的美好品格。
也正是他的这种美好,让这样一位向善、务实、求美的“小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鲜活起来。
肖培东老师说:“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杨绛正是善于凝视过往,勇于凝视自我,才让我们有幸走进“老王”,感受善良。
当我再次凝视杨绛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不禁思绪翻涌:特殊时期,杨绛明明是不幸的,为何要说自己是幸运的?她的愧怍从何而来?凝视老王的“不幸”文章开篇一句“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便让我们心疼起来。
“他蹬,我坐”,简单的四个字,写出了老王的社会地位低下——靠蹬三轮车维持生活,收入更是微薄。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三轮车”用“一辆破旧的”几个字来修饰,更凸显出老王在生活上已经举步维艰,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能是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是他工作上的不幸,这种工作造成了经济收入低,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文中的老王又何尝不是那个年代生存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几个逗号,情感跌宕起伏,亲人的离世,让老王形单影只,也暗示着没有人来关怀他,没有亲人陪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孤单寂寞的。
一个屡遭不幸、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禁为之深深感伤。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身体残疾已属不幸,而“乘客不愿坐他的车……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这种看客似的不怀好意地妄加揣测,对于老王该是更深的不幸。
身体残疾之不幸、孤苦伶仃之不幸、经济收入之不幸、倍受歧视之不幸……字字皆不幸。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幸的小人物,身上却散发着善良的光芒。
凝视老王的善良特殊时期,杨绛、钱钟书夫妇二人从原来的高级学者,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杨绛被剃成阴阳头,被罚扫厕所,成了被侮辱被唾弃的对象,成了社会的弱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
“老王”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滞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愧怍zuò:惭愧。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5—16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第17—22段):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四、思考探究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老王》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老王》学习内容全解【课文内容】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车。
他推,我坐,我们一路聊天。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第11课《老王》课件(1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PART
ONE
品读课文 深入领悟
聚焦1-4段, 感受老王的不幸。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困话。
“他蹬,我坐”看似多余,实则强调了“我”与老王的关系——雇 佣与被雇佣。“常坐”“闲话”说明我常照顾老王生意,体现出 “我”对老王的关照。“我”与老王关系融洽。
②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那么作者与老王之间,究竟关系如何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出生于北京,父母籍贯江苏无锡。辛亥革命后,迁居 上海宝昌路。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 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 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1943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 2003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 2007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破破落落”“塌败”“小”写老王 居住条件差,突出了老王生活之 “苦”。
2、结合5-6段,感受老王的善良。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 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 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 一倍,冰价相等。
“车费减半”“大一倍”“冰价相等”表明对这家人老王多出力, 少收钱,这是老王以简单直接、实实在在的方式表达善意,表现了 老王忠厚、诚实、本分和善良的一面,也表明老王与“我们”结下 了深厚的情谊。“当然”一词,表现出“我”不会占老王便宜的心 理,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实意的,不求回报的。
3、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
“老王”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滞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愧怍zuò:惭愧。
二、主题概述
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5—16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第17—22段):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四、思考探究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侧面描写。
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做铺垫。
3.描写老王最后一次给我们送东西来时,老王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我”是“强笑”与他说话,这些描写好在哪里?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
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我”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伤和感动。
“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
4.“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
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
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5.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
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
他愿意给“我”家送冰块,并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之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示例:读完课文,我想到两个词:穷苦和尊重。
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的人,没什么亲人,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自己眼睛又有病,处在社会底层。
但老王善良,勤劳,因而得到了同样善良的“我们”一家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让我感觉到了社会温情的一面,特别是老王临死之前还到“我”家送香油、鸡蛋的情节,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
第二题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少收费或者多送冰,都表现了老王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体现了他的“善”。
)
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老王生活困难还不忘关心“我们”,体现了老王的善良、淳朴;最终还是收了钱,也写出了老王生活的贫困,他其实很需要钱。
)
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拖着病体来送香油、鸡蛋还不要钱,来报答对自己好的“我们”一家,体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
)
第三题
1.这件事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一个命运如此不幸的人,临死前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我们”一家的感谢,让“我”看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这最能表现他虽然身份卑微,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2.文章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从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方面,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况,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也更能突出他的善良与知恩图报。
3.写“我”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是通过“我”的表现来写老王,这是侧面描写。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健康状况的糟糕。
第四题
1.“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示就是这样、应当这样。
这个词流露出“我们”对老王的感谢、同情与关照,觉得照价付钱是理所应当的。
2.“我们”一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老王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但按当时的说法,他是“当家做主”的人,“明智”的做法就是和作者一家划清界限。
但是,老王没有这样做。
“从”和“压根儿”写出了老王的善良朴实,他坚持着一贯的做人准则。
“大概”表明这个结论是“我”猜的,“我”毕竟不是老王,不知道他内心是怎样想的;而“压根儿”是根据老王平时的表现总结出来的,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
3.“我”这样说,是为了不让老王有心理压力,能够把钱收下。
这体现了“我”的善良。
第五题
因为相比老王对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感谢,作者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反省自己,通过对老王生活的琐碎片段的记叙,表达出应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尊重和关心弱者,关注弱者的疾苦,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