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合集下载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

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

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

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

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

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

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

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

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

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

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

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是一种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感知和注意力等基本心理过程。

在该方法中,实验者将一个刺激保持在恒定的水平上,然后测量被试者对该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一、恒定刺激法的基本原理恒定刺激法是基于感知心理学中的“绝对阈”和“差异阈”的原理。

所谓“绝对阈”,指的是一个物理刺激强度能够被被试者感知到的最小值;而“差异阈”,则指的是两个物理刺激之间必须具有多少差异才能够被被试者区分出来。

在恒定刺激法中,实验者会将一个物理刺激保持在恒定水平上,这样做可以使得被试者始终处于相同的感知状态下。

通过调整刺激强度,可以研究出不同强度下被试者的感知和反应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人类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且可以为视觉、听觉等领域提供重要信息。

二、恒定刺激法的实验步骤1. 选择合适的刺激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一种合适的刺激物,比如声音、光线、触觉等。

2. 确定刺激水平:在实验开始前,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刺激水平,这个水平应该能够被大多数被试者感知到,并且不会引起过度疲劳或不适感。

3. 测量感知和反应:在确定了刺激水平后,可以开始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需要测量被试者对该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具体测量方法包括:(1)绝对阈测量:通过逐渐降低刺激强度来确定被试者能够感知到该刺激的最小强度。

(2)差异阈测量:通过比较两个不同强度的刺激来确定被试者能够区分出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异大小。

4. 数据分析与解释:通过数据分析和解释,可以得出关于人类感知系统工作原理的结论,并且为相关领域提供重要信息。

三、恒定刺激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 感知研究:恒定刺激法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比如视觉、听觉等领域。

2. 注意力研究:通过调整刺激强度,可以研究被试者对不同类型刺激的注意力分配情况。

3. 认知负荷研究:通过调整刺激强度和种类,可以研究被试者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感知和反应情况。

4. 神经科学研究:恒定刺激法可以与脑成像技术结合使用,帮助探索人脑对刺激的处理方式。

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测量人们对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来揭示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刺激阈值测量、心理物理函数测量和感知判断测量。

刺激阈值测量是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基础,它用来测量人们对于某一刺激的感知阈值。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直到被试能够感知到刺激为止。

通过统计多个被试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平均的感知阈值。

这个阈值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不同刺激的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心理物理函数测量是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用来研究人们对于刺激强度的感知变化。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然后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反应。

通过统计多个被试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刺激强度和感知强度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用心理物理函数来表示,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于刺激的感知规律。

感知判断测量是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用来研究人们对于刺激的判断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判断。

通过统计多个被试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刺激强度和感知判断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用感知判断函数来表示,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于刺激的判断规律。

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医学上,它可以用来研究人们对于药物的感知和反应,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

在教育上,它可以用来研究学生对于教学材料的感知和理解,从而优化教学方法。

在工程上,它可以用来研究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感知和满意度,从而改进产品质量。

在心理学研究中,它可以用来研究人们对于情绪、认知和行为的感知和反应,从而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测量人们对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揭示出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

刺激阈值测量、心理物理函数测量和感知判断测量是巴斯特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三种常用方法。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医学、教育、工程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心理物理法 极限法

心理物理法 极限法

心理物理法极限法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s)是研究物质刺激与感觉和知觉之
间关系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极限法(method of limits)是
心理物理法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确定被试在感知到刺激强度上的动态范围。

在极限法中,研究者逐渐增加或减少刺激的强度,然后被试需要判断在何种刺激强度下能否感知到刺激。

根据被试对刺激的检测或识别的准确性,可以得出与刺激强度相关的感知阈值。

极限法常用的一种变体是上限法(ascending method)和下限
法(descending method)。

在上限法中,刺激强度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当被试报告能够感知到刺激时,研究者停止增加刺激强度。

在下限法中,刺激强度从高到低逐渐减小,当被试没有报告能够感知到刺激时,研究者停止减小刺激强度。

通过反复进行上限法和下限法的实验,可以得出被试的感知阈值。

心理物理法和极限法在感知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研究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系统的感知阈值,研究刺激对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影响,以及研究感知障碍和感觉变异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感知和知觉的基本机制。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3. 能够分析心理物理学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内容:一、心理物理学概述1.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二、感觉阈限与感觉适应1. 感觉阈限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感觉适应的类型和机制三、感觉整合1. 感觉整合的概念和分类2. 感觉整合的实验设计和方法四、空间知觉1. 空间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2. 空间知觉的实验设计和方法五、心理物理实验案例分析1. 某一心理物理实验的介绍和实施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 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讨论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简单的心理物理实验,引发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

3. 演示:教师进行心理物理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理物理实验,练习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心理物理实验中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心理物理学的试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1.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梁宁建,第四版。

2. 《心理物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一版。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教学内容:六、心理物理量的测量与估计1. 心理物理量的概念与特点2. 心理物理量的测量与估计方法七、心理物理实验的数学模型1. 心理物理实验的数学描述2. 心理物理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八、视觉心理物理实验1. 视觉感觉阈限实验2. 视觉感觉适应实验九、听觉心理物理实验1. 听觉感觉阈限实验2. 听觉感觉适应实验十、心理物理实验的应用与拓展1. 心理物理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2. 心理物理学的未来发展展望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错觉画的物理实验原理

错觉画的物理实验原理

错觉画的物理实验原理错觉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绘画技巧,使观者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或者误判。

这些作品让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发生一些有趣的互动,挑战我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方式。

尽管错觉画并不直接涉及物理实验,但是它们基于一些与物理原理相关的视觉效应和心理现象。

下面介绍一些与错觉画相关的物理实验原理。

第一个与错觉画相关的物理实验原理是光学迷幻效应。

错觉画中常使用对比、重复、线条、颜色等因素来创造光学迷幻效应。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走廊效应",通过绘制一些平行线条或者色彩渐变来制造视觉上的错觉,使得观者感觉到画面中的形状伸缩或者扭曲。

这种错觉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在处理线条、角度和空间关系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误判。

第二个与错觉画相关的物理实验原理是颜色和亮度对比。

色彩对比的差异可以导致视觉上的错觉或者变形。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色彩的产生"实验,通过将红、绿、蓝三种原色光以不同的强度照射到同一个区域,观察到观者的眼睛在未接触到这三种颜色的情况下也能看到其他颜色的错觉。

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对颜色的感知是基于对比度的,当我们看到一种颜色时,大脑会自动产生对应的亮度和对比度来补偿。

第三个与错觉画相关的物理实验原理是运动感知。

错觉画常常利用视觉上的运动感知来创造动态的画面或者静止物体的错觉。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旋转动画错觉",只要简单地运用一些几何形状和绘画技巧,就能通过恰当的组合和运动来制造出旋转的错觉。

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追踪物体的运动,从而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或者变化。

第四个与错觉画相关的物理实验原理是三维立体感知。

通过透视原理、阴影、光源等绘画技巧,可以给观者制造出错觉画中虚拟的三维立体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凹凸图",这种画面通过透视和阴影的处理,使平面的图像产生了观者眼中的深度和立体感。

这种视觉上的错觉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根据阴影和透视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视觉反应时间测量

视觉反应时间测量

视觉反应时间测量视觉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物出现到个体做出反应的时间。

它是衡量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手段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视觉反应时间测量方法——反应时间测验,以及其在实验研究和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反应时间测验的基本原理反应时间测验是通过记录个体对刺激物做出反应的时间来间接评估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和神经反应速度。

一般而言,反应时间测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个体需要对刺激物进行观察和判断;然后,个体需要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按下按钮或者给出特定的回答;最后,记录个体从刺激物出现到做出反应的时间差,即反应时间。

二、反应时间测验的应用领域1. 心理学实验研究:反应时间测验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用于探究不同刺激条件下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和反应特征。

比如,在注意力研究中,可以通过比较在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来了解外界刺激对个体注意力的影响。

2. 神经科学研究:反应时间测验常被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中,以研究个体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神经反应过程。

通过记录个体的反应时间,结合脑电图(E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可以对大脑的认知加工和信息处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3. 心理评估和康复训练:反应时间测验也广泛应用于心理评估和康复训练领域。

例如,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评估中,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反应时间来评估其注意力功能的异常。

三、反应时间测验的局限性虽然反应时间测验在实验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反应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情绪状态、注意力水平、意愿和动机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反应时间的变异。

其次,反应时间测验仅能间接评估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和神经反应速度,不能提供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

最后,反应时间测验对个体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要求较高,可能存在部分个体由于认知能力限制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 -回复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 -回复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回复什么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Critical Flash Fusion Frequency Method)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是一种心理物理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测量人类感知闪光刺激的临界频率。

闪光刺激是指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且具有高强度的亮光刺激,如电光、相机闪光灯等。

临界频率则是指能够使人们感知到该刺激的最低频率或最短间隔时间。

在实施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时,实验者需要在一块黑色背景上以递增速率以一定频率闪烁光源。

参与实验的被试则需要按下按钮或者表达感知到闪光刺激的时刻。

通过记录不同被试所感知到的刺激频率,可以进一步找到人类感知闪光刺激的临界频率。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通过测量人们对闪光刺激的感知临界频率,可以评估人类视觉系统的灵敏度。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与视觉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视网膜疾病、青光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还被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在这些研究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感知和注意力机制的运作方式。

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频率刺激的感知临界频率,研究者可以揭示心理物理上的感知过程。

这有助于揭示人类感知的极限和限制条件,并对注意力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

此外,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还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闪光和刷新频率来保证用户体验。

通过使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开发者可以找到适合人类感知的最佳频率,并进一步提升交互系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虽然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许多因素的控制。

如刺激光强度、背景亮度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对这些潜在影响因素的合理控制十分关键。

总之,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是一种测量人们对闪光刺激的感知临界频率的方法。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以及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十六讲 视觉实验(1)

第十六讲 视觉实验(1)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检查视敏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觉察能力测试 识别能力测试 解象能力测试 定位能力测试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1)不同亮度会影响视敏度,亮度增加,视敏度增加。 (2)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不同,视敏度将受到影响 (3)视网膜不同部位的视敏度也不同 。 (4)视觉的适应影响视敏度 (5)闪光盲会降低视敏度 。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 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盲。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结果(1):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结果(2):
P>0.05不显著已经趋于一般水平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结论
飞行时间长短是造成飞行疲劳的主要因素,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可以作为一个人在工作中在视 觉上是否疲劳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研究实例
研究目的:飞行疲劳对不同年龄民航飞行员视觉融 合的影响(葛盛秋等,2005) 研究仪器和材料:RQ21 型闪光融合频率仪,划消纸, SHJ2 Ⅲ型视觉反应时测试仪 研究过程:自变量:飞行时间和年龄;因变量:闪光 融合频率,反应时间等。 被试: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现职飞行人员47 名,男性
实验心理学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视觉反应时测量一、实验目的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

二、实验设备反应时测定仪 BD-II-510A型,记录纸、笔。

三、实验方法接通仪器电源,主试打开开关,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四、实验人员主视者:吴琪被试者:高爽记录者:张雨林1.简单反应时部分刺激呈现放在离被试1米处,被试以右手食指按在反应键任一孔上,主试按“启动键”。

被试当感觉到刺激出现时,立即按压电键。

当经过10次按键操作后(不包括错误次数),仪器最后得出的平均反应时即被试10次反应的平均反应时。

记录人员记下成绩。

2.辨别反应时部分主试按预先列出的程序操作信号呈现开关,发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光刺激。

被试以右手食指作按键状,当感觉到红色光时,立即按压红色的反应键(即被试只对红色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颜色的光不作反应。

反应时测定仪呈现视觉刺激,每种颜色刺激呈现10次,共做4组,仪器最后得出的平均反应时即被试10次反应的平均反应时。

在记录纸(见附表)上记录每组实验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3.选择反应时部分主试按预先列出的程序操作信号呈现开关,发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光刺激。

被试以右手食指作按键状,当感觉到某种色光时,立即按压相应的反应键(即被试只对四种不同的刺激相应作出四种不同的反应),反应时测定仪呈现视觉刺激,一组刺激呈现10次,做1组,仪器最后得出的平均反应时即被试10次反应的平均反应时。

在记录纸(见附表)上记录每组实验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五、实验结果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六、讨论6.1比较视觉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长短,并分析其原因。

根据实验可知视觉选择反应时大于辨别反应时大于简单反应时,因为简单反应时的测定要求的反应是单一的,没有使被试的反应复杂化,而在选择反应时的测定里,不同的光需要不同的反应,被试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判断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所以选择反应时大于简单反应时。

第五章 视觉实验

第五章 视觉实验

第五章视觉实验第一节视觉的物理刺激一、可见光谱引起人类视觉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谱。

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约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之间。

波长在其范围之外的是不可见光谱,如红外线、紫外线。

光具有三维特征:波长、纯度和振幅。

–波长——色调–纯度(波的混合度)——饱和度–振幅——明度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单色光和多色光–若投射到我们眼中的光是由单一波长的光组成,那么,这种光称为单色光。

–由两种以上波长组成的复合光波,称为多色光。

光的单位光通量:是由光源向各个方向射出的光功率,也即每一单位时间射出的光能量,以φ表示,单位为流明(lumen,简称lm)。

光强度:是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以I表示,单位为坎德拉(candela,简称cd)。

光照度:是从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以E表示,照度的单位为勒克斯(Lux,简称lx)。

光亮度:是指一个表面的明亮程度,以L表示,即从一个表面反射出来的光通量。

第二节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一)暗适应含义–这种从亮处到暗处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

(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的机制——化合反应说克劳福德表述视紫红质的化合过程是: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白光测定,会发现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

–图中上部的均匀曲线,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这个过程约五分钟就基本完成。

–人眼对白光经过七分钟的适应以后,出现进一步的感光阈的减低,得到下部的曲线,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分钟基本完成。

外界条件对暗适应过程的影响(二)明适应这种从暗处到亮处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降低的适应过程,就是明适应。

(在高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降低的过程。

)二、视敏度视敏度(visual acuity)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一)视角对象与眼睛所成的张角,叫做视角。

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可以把物体大小A近似作为圆周的弧,把从节点至物体的距离D作为圆周的半径:(二)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视敏度是以视角的倒数来表达的视敏度测量主要检查受测者对物象的觉察、再认、解象和定位能力。

颜色视觉实验报告(3篇)

颜色视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颜色视觉实验,探讨人眼对不同颜色感知的特性,以及不同颜色空间在视觉感知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色觉感知、颜色空间转换、色彩饱和度与亮度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软件:Adobe Photoshop、ImageJ等。

2. 实验设备:计算机、显示器、鼠标等。

3. 实验样本:不同颜色空间下的图像、标准色卡等。

三、实验方法1. 色觉感知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颜色在相同背景下的视觉效果,分析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差异。

2. 颜色空间转换实验:将图像在不同颜色空间(如RGB、CMYK、Lab等)之间进行转换,观察视觉感知的变化。

3. 色彩饱和度与亮度实验:调整图像的饱和度和亮度,分析色彩变化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色觉感知实验(1)准备实验样本:选取一组不同颜色的图像,确保图像在亮度和对比度上保持一致。

(2)设置实验环境:调整显示器亮度,确保图像在屏幕上显示清晰。

(3)观察并记录:观察不同颜色在相同背景下的视觉效果,记录观察结果。

(4)分析结果:分析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差异,探讨颜色感知的主观因素。

2. 颜色空间转换实验(1)选择实验图像:选取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如风景、人物等。

(2)转换颜色空间: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为CMYK、Lab等颜色空间。

(3)观察并记录:观察图像在不同颜色空间下的视觉效果,记录观察结果。

(4)分析结果:分析不同颜色空间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探讨颜色空间转换的优缺点。

3. 色彩饱和度与亮度实验(1)调整图像饱和度:分别调整图像的饱和度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调整图像亮度:分别调整图像的亮度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观察并记录:观察图像在不同饱和度和亮度下的视觉效果,记录观察结果。

(4)分析结果:分析色彩饱和度和亮度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探讨色彩调整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觉感知实验结果显示,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心理眼动实验报告(3篇)

心理眼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眼动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在观察刺激时的眼动轨迹,来揭示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的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即被试在理解他人心理时,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是否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1. 检验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2. 分析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探讨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性别不限,视力正常。

2. 实验材料:选取30个与心理理论相关的成语和30个与物理信息相关的成语,每个成语包含四个字。

成语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社会交往等方面。

3. 实验仪器:EyeLink 1000 Plus桌面式眼动仪,用于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

4. 实验程序:被试坐在距离屏幕70cm的位置,屏幕上呈现成语,要求被试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

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成语时的眼动轨迹,包括注视点、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指标。

5. 实验流程:(1)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和任务要求;(2)被试进行眼动仪校准;(3)被试依次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4)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成语的理解过程。

四、实验结果1. 眼动轨迹分析(1)注视点: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成语的第一个字,而物理信息相关成语的注视点则较为分散;(2)注视时间: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3)注视次数: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

2. 访谈结果被试在访谈中表示,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需要关注成语中的心理状态,而在理解物理信息相关成语时,则更关注成语中的物理信息。

五、讨论1. 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具有显著影响。

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被试的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存在差异。

这表明,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眼动轨迹的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

视觉体验的物理实验

视觉体验的物理实验

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效果。例如,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它们在一起时
会加强彼此的鲜艳度。
XX
PART 03
物理实验方法与设备
REPORTING
常用物理实验方法介绍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 据,例如观察光的折射、反射等
现象。
控制变量法
通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某一 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研究 不同波长光对视觉感受的影响。
• 增强动态效果:动态效果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视觉冲击力。例如,在 广告或宣传中使用动态图像或视频可以增加观众的留存率和关注度。
• 考虑观众群体:不同的观众群体对视觉体验的偏好和需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 ,在设计视觉内容时需要考虑目标观众的特点和需求,以提供更加符合他们期 望的视觉体验。例如,针对年轻人的设计可能更加注重时尚和活力,而针对老 年人的设计则可能更加注重清晰易读和舒适感。
运动视觉与动态效果
分析运动物体的视觉感知特点,如运动模糊、动态幻觉等,以及如何利用运动 视觉原理提升动态视觉效果。
预期结果
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得出关于视觉感知基本规律的科学结 论,并探讨这些结论在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实验结果有望 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将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或 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异同点及可能原因。
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误差来源分析
01
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环
境误差等。
误差评估
02
对实验误差进行定量评估,如计算相对误差、标准偏差等,以
衡量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改进措施
03
针对误差来源提出改进措施,如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

明度试验仪实验报告

明度试验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模块心理物理学实验二、实验标题明度试验仪实验:测定人眼对亮度刺激的感受性三、实验日期、实验操作者2023年X月X日,实验操作者:XXX四、实验目的1. 了解明度试验仪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 通过实验,测定被试对亮度刺激的感受性。

3. 分析被试在不同亮度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五、实验原理明度试验仪是一种用于测定人眼对亮度刺激感受性的仪器。

它通过比较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的亮度差异,来确定被试对亮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实验中,被试需要在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之间判断亮度是否相等,以此来测定其明度差别阈限。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明度试验仪、实验指导书、记录表。

2. 被试选择:选取10名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3. 实验环境:实验在安静、光线适宜的室内进行,确保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

4. 实验指导: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确保被试理解并掌握实验要求。

5. 实验操作:a. 被试坐在实验仪前,调整座位高度,使其视线与实验仪屏幕平行。

b. 主试启动实验仪,被试按屏幕提示进行实验。

c. 实验仪显示两个亮度不同的方块,被试需判断两个方块亮度是否相等。

d. 被试根据自身感受,通过实验仪的旋钮调节亮度,直至认为两个方块亮度相等。

e. 记录被试在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中的亮度差别阈限(DL下和DL上)。

6. 实验结束:被试完成实验后,填写实验记录表。

七、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如下:被试编号 | 标准刺激亮度 | 渐增系列DL下 | 渐减系列DL上-------- | ------------ | ------------ | ------------1 | 192 | 10 | 152 | 192 | 12 | 183 | 192 | 8 | 134 | 192 | 9 | 145 | 192 | 11 | 176 | 192 |7 | 127 | 192 | 10 | 168 | 192 | 8 | 149 | 192 | 9 | 1510 | 192 | 11 | 18八、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被试对亮度刺激的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不同被试的明度差别阈限有所不同。

双眼立体视觉实验探索双眼立体视觉的成像原理

双眼立体视觉实验探索双眼立体视觉的成像原理
视差范围分析
对视差图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视差的范围和 分布情况。一般来说,近距离物体的视差较大,远距离物 体的视差较小。
视差与深度的关系
根据视差的大小,可以推断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深度信 息。视差越大,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近;视差越小,物体距 离观察者越远。
深度感知能力评估
深度感知阈值测定
通过实验测定观察者对深度感知的最小视差变化量,即深 度感知阈值。该指标能够反映观察者的深度感知能力。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收集
收集被试的双眼视差测量结果、深度感知测试 结果以及相关信息。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 提取有用信息。
结果呈现
将实验结果以图表、数据表等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后续分析和讨论。
05
实验结果与分析
双眼视差数据分析
视差图生成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左右眼图像进行匹配和比较,生成 视差图。视差图能够直观地展示双眼视差的大小和分布。
06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双眼立体视觉基于视差原 理
实验证实,双眼立体视觉主要依赖于左右眼 接收到的略微不同的图像,通过大脑处理形 成三维立体感知。
融合机制重要性
双眼图像在视觉皮层中的融合是立体视觉形成的关 键步骤,该机制确保了空间深度和物体形状的准确 感知。
影响因素多样性
实验发现,立体视觉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影 响,包括光线条件、物体距离、观察角度以 及个体生理差异等。
双眼融合形成单一图像
1 2 3
对应点融合
大脑通过一种称为对应点融合的机制,将左、右 眼视网膜上的图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的 、具有立体感的视觉图像。
融合范围
双眼融合的范围是有限的,通常在一定角度内的 物体能够被有效地融合。超出这个范围,物体可 能被视为重影或无法融合。

视幻觉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视幻觉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视幻觉的原理和类型。

2. 掌握通过物理实验产生视幻觉的方法。

3. 分析不同视幻觉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视幻觉是指在没有外部刺激或刺激不足以引起视觉感知的情况下,人们主观上仍然感知到视觉图像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与大脑视觉处理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本实验通过物理实验方法,模拟产生不同类型的视幻觉,以探究其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激光笔、圆形投影仪、透明圆盘、彩色卡片、镜子、眼镜、耳机等。

2. 实验材料:彩色卡片、圆形投影仪的投影面、实验参与者等。

四、实验步骤1. 单色视幻觉实验- 实验参与者站在圆形投影仪前,调整激光笔的焦点,使其投射到投影面上。

- 参与者闭上一只眼睛,注视激光点,逐渐移动激光点,观察出现的视幻觉现象。

- 记录视幻觉的类型、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

2. 多色视幻觉实验- 参与者戴上眼镜,眼镜片上贴有彩色卡片。

- 参与者站在圆形投影仪前,调整激光笔的焦点,使其投射到投影面上。

- 参与者闭上一只眼睛,注视激光点,逐渐移动激光点,观察出现的视幻觉现象。

- 记录视幻觉的类型、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

3. 镜像视幻觉实验- 参与者站在镜子前,调整镜子角度,使其反射激光点。

- 参与者闭上一只眼睛,注视反射的激光点,逐渐移动激光点,观察出现的视幻觉现象。

- 记录视幻觉的类型、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

4. 听觉辅助视幻觉实验- 参与者戴上耳机,耳机中播放特定频率的声波。

- 参与者站在圆形投影仪前,调整激光笔的焦点,使其投射到投影面上。

- 参与者闭上一只眼睛,注视激光点,逐渐移动激光点,观察出现的视幻觉现象。

- 记录视幻觉的类型、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单色视幻觉实验- 观察到参与者出现了螺旋形、波浪形等视幻觉现象。

- 视幻觉的类型、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与激光点的移动速度、距离、角度等因素有关。

2. 多色视幻觉实验- 观察到参与者出现了彩色斑点、条纹等视幻觉现象。

视觉尺寸实验报告心得

视觉尺寸实验报告心得

视觉尺寸实验报告心得引言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大脑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光信号来解析和理解周围环境。

而视觉尺寸实验则是研究视觉感知与物理尺寸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调节视觉环境中的物理尺寸来观察视觉感知的变化,并总结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心得。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两种常见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比较判定实验和配对比较实验。

* 比较判定实验:实验参与者需要在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进行比较,判断它们大小的差异。

我们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物体尺寸,利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比较,记录参与者的判断结果,并分析判断正确率与物体尺寸之间的关系。

* 配对比较实验:实验参与者需要对两个物体进行直接比较,然后根据两者的大小差异进行打分。

通过与实际物体尺寸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参与者对物体尺寸的感知偏差。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实验结果:1. 视觉尺寸误差:在比较判定实验中,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有一定的误差。

尤其是当物体尺寸相对较小或者相对较大时,误差会进一步增大。

这说明人类的视觉系统在感知小型或大型物体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2. 视觉尺寸倾向:在配对比较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参与者普遍倾向于对较大尺寸的物体给予更高的评分。

这表明人们对大型物体的感知更为敏感,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较大的物体,所以对其尺寸有更好的感知。

3. 背景干扰效应:我们发现,在有一定背景干扰的情况下,参与者的视觉尺寸感知会受到一定影响。

特别是当背景和物体颜色相似时,背景干扰效应更为显著。

这一结果提醒我们,背景对物体尺寸的感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设计实验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一因素。

心得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深入了解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感知机制。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尺寸和背景的配对比较实验,我更加明白了人们在感知物体尺寸时的倾向和偏差。

同时,实验还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尺寸的感知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背景干扰效应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视觉感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散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3篇)

散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散光融合频率的概念及其在视觉生理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散光融合频率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是指人眼在视觉感知中,当光刺激频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不再感受到闪烁,而是形成连续光的感觉。

CFF是视觉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了人眼对视觉刺激的响应能力。

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方法,通过逐渐改变刺激强度,观察被试对刺激变化的感知阈值,从而确定阈限。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电脑、投影仪、屏幕、实验软件(如Flash Fusion Frequency软件)。

2. 被试:1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

3. 实验材料:闪烁光刺激序列。

四、实验方法1. 被试准备: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人。

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2. 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电脑屏幕观察闪烁光刺激序列,并口头报告“闪”或“不闪”。

对照组被试则在实验过程中观看连续光刺激序列。

3. 实验步骤:a. 设置实验参数:选择闪烁光刺激的频率范围为30-60Hz,最小变化量为1Hz。

b. 被试适应:让被试观看连续光刺激序列,适应实验环境。

c. 测定闪光融合频率:逐渐增加闪烁光刺激的频率,观察被试的口头报告,当被试报告“不闪”时的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

d. 重复实验:对每组被试进行3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闪光融合频率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散光对闪光融合频率有影响,散光患者的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响应能力较正常人群减弱。

2. 实验组在不同频率下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频率的增加,闪光融合频率逐渐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

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

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

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

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

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

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

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

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

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

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

由于费希纳再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应用了微积分,同时提出丁两个假设,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书记争论。

这些批评和争沦,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感觉是完整的,是不能分解成部分的,刺激可直按测量,而感觉则否,感觉须根据刺激及感受性,作间接的测量;韦伯定律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当刺激强度很低时就偏离了⊿R和R之间的简单的比例。

费希纳是以韦伯定律为出发点的,韦伯定律的局限性势必给费希纳定律带来同样的局限性。

并且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是否相等也存在疑问。

2.1.2 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古典心理物理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中,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①最小可觉差法(the 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后称极限法(the method of limits);②正误法(the 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后称常定刺激法,或仅称常定法(th e constant method);③平均误差法(the method of average error),后称调整法(the method of adjustment)和复制法(the method of reproduction)。

这些方法都伴有实验的手续和数学的处理,而且各具有其特殊的形式。

常定法因缪勒和乌尔班而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最近,调整法显示了胜过其他方法的优越性。

2.1.3 内部心理物理学外部心理物理学是指对于心理现象与外界刺激的关系的研究;内部心理物理学则是指对于心理现象与身体内作用的关系的研究。

费希纳以为内部心理物理学有别于外部的心理物理学。

他说,外部心理物理学讨论心理现象和刺激之间的关系,实际的实验隶属于外部心理物埋学;但是内部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现象与对心理现象最直接的兴奋之间的关系。

费希纳所称的韦伯律乃是以觉阈为基础。

因为假设S=KlogR,那么S=0时,R便为一个有限量。

因此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只是韦伯律的一个系论。

在事实上,费希纳将觉阈和注意联系起来,就更与赫尔巴特互相符合了;意识苦已为他种感觉所占领,则新感觉若没有战胜那“混合的觉阈”(the “mixture limens”)就不能插足进去了。

2.1.4负感觉根据内部心理物理学和意识阈的思想,就有“负的感觉”的存在。

图(1)绘成对数的曲线,表示“韦伯律”中S和R 的关系。

这个函数要求:S=0的时候,R=r,r就是觉阈,因此,R的阈下值,就有负的感觉,因为在理论上,R=0的时候,S是负的而无限的。

费希纳相信“以负的数量表示无意识的心理的价值,那便为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点”。

负感觉=—S 正感觉=+S图(1)负感觉示意图费希纳建立了心理物理学,试图在物理刺激和心理感觉之间寻求数量化的关系,这对于心理科学的独立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古典的心理物理学在它在测量感觉阈限和阈上感觉时,没有能够考虑人的情绪、动机、欲望、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验条件也与实际生活情景相差甚远,因此所得结果难于说明现实生活中人的感知能力。

尽管古典心理物理学也曾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某些这类因素的影响,并且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只能使影响阈限估计的一些因素保持恒定,并不能把被试的反应偏好和辨别力区分开来。

正是为了克服古典心理物理学的这一严重的缺陷,才促使信号觉察论引入了心理学研究之中。

因此,随着心理物理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新的幂定律、信号检测论等现代心理物理学。

2.2 现代心理物理学由于传统的阈限理论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上已成为古典的和现代的心理物理学争论的焦点。

经典的阈限测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把被试的辨别能力(感受性)和他们作出判断时的倾向性(反应标准)区别开来。

也就是说,经典的阈限测量没有考虑许多非感觉变量对被试的影响。

而现代心理物理学从对阈限概念的不同理解出发,将把被试的辨别力和他的反应倾向的感觉阈限值分开处理,这是现代心理物理学对阈限概念和感觉理论的新发展。

由于现代科学,特别是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不仅对心理学理论带来的巨大影响,而且也对心理研究方法带来了新的突破。

这些变化不仅明显的表现在对阈限溉念的理解上,而且你也反映在心理物理学所研究的课题上。

现代心理物理学中将古典问题进行新的归类,把古典心理物理学的一些问题组织到那些感觉能力和反应倾向的范畴内。

2.2.1 史蒂文斯定律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史蒂文斯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建立了一个新的心理物理定律——幂定律。

提出了出了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关系式为:即心理量S是物理量I的幂函数。

这里,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由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幂函数的指数值决定着按此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

例如,如果指数1.0,便是一条直线,即刺激与感觉之间为简单的正比关系;指数大于l,则为正加速曲线形;小于1,使为负加速曲线形。

史蒂文斯认为,这种函数关系适用于量的连续体,这是一些对它们做出多少的判断的连续体。

在这个连续体上感觉的变化,是以刺激引起的神经兴奋多少为依据的。

例如声音的响度,光的明度,彩色的饱和度等形成的连续体,都是量的连续体。

史蒂文斯还认为,其它函数则可能来自与哪种或哪里的判断有关的质的连续体。

在这个连续体上感觉的变化,是以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的部位为依据的。

也可以说,在生理上它是以一个相互代替的机制为依据的。

例如声音的音高,彩色的色调等形成的连续体,都是质的连续体。

幂函数是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但史蒂文斯对它也做出了解释。

他指出,由于感觉系统的神经输出是刺激强度的幂函数,所以被试作出的判断也是刺激强度的幂函数。

幂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其相等的刺激比例产生相等的感觉比例这一含义。

由此可以认为,如果在一特殊环境中所有的刺激强度都按照百分比增加或减少,那么感觉变化的比例则保持恒定。

它区别于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的地方还在于对感觉直接测量,以至有的心理学家称它为“新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这里所说的“新心理物理学”,就是指现代心理物理学.2.3 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它是信息论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部分,最早用于通信工程中。

由于信号检测论的引入,解决了一些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用古典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如果主试的指导语改变了,感觉阈限会随之发生变化。

究竟指导语影响了被试的辨别力,还是影响了他的反应倾向,古典心理物理法就回答不丁这个问题。

用信号检测实验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不同指导语的影响下测得的感觉阈限之所以不同,不是由于被试的辨别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改变了判断标准造成的结果。

随着信号检测论的引入,把心理物理学的研究确实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目前,信号检测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心理物理法,并广泛应用到研究心理现象的各个领域。

2.3.1 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它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论。

通常它的目的是对一大堆数据产生一种简单的描述或精炼化,使得人们易于理解,并使之与研究的已知情况相符合,这种数据的精炼可以用象均值,方差和置信度等量来表达。

信号检测论是人们在同噪声干扰进行斗争中总结出的方法,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利用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来尽可能地抑制噪声,从而提取信号的。

2.3.2信号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近三十年来,一些信号检测论者认为阈限不是—个纯净的感知能力的指标,而且,一般纠偏和校正猜测机遇的公式都不能对被试者的真实感知能力作正确的估计。

因为被试者在报告他对某个刺激或信号的感受时,总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根据信号检测论把刺激的判断看成对信号的侦察和作出决择的过程。

这样,在同一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独立的指标:一个是感觉辨别力指标d',表示感知能力,又称感觉敏感性;另一个是反应偏向β(有时也用c表示),它包括利益得失、动机、态度等因素。

由于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报告标准c;另一种是似然比β。

这样信号检测沦的二个独立指标就有三种计算方方法。

2.4 反应时新法五十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理论方向和研究领域。

到了七十年代已成为美国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这就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反对局限于研究孤立的、外观的、可观察的反应。

而致力于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上去。

认知心理学家致力于从事能提供内部心理过程线索的观察。

并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积累数据。

通过连锁推理作出有关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的可靠的说明。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件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得出结论。

通过反应时可以测量看不到的心理过程,严格加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