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的创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2-17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女,辽宁锦州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2012年第1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2012

(总79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General No.79

谈和谐校园的创建

李红梅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要:

和谐校园是在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与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一种以内部平和、

外部顺调,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模式。创建和谐校园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创建和谐校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途径来完成。关键词:

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1—0123—02

一、概念界定

(一)和谐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创建和

谐校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途径来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原则和

目标,那就是要造就

“全面发展的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全体社会成员培养成智力和体力全面

发展、

具有多种才能的一代新人,使他们成为能够承担多种社会职能而不仅仅是只能承担某种简单的社会职能的人。虽然马克思是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在探讨人的发展的,但是,他却是从社会关系的层面来

讨论人的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并且他对教育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它作为具有尽可

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

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

——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

。和谐教育的内涵在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和谐教育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和谐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和谐发展的人,

二是通过和谐教育来满足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以及尊重个体的差异,满足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的需要。和谐教育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和个体发展的和谐三方面。

(二)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在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与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所谓“科学”,指学校的教育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校园生活要动静交替、活动丰富多彩。和谐校园的根本是“民主”。“民主”是指校园内的所有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尤其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和谐校园的根本。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人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创造和谐社会培养人才,这种社会以人文关怀、心灵相通、尊重生命、精神感召为特征。和谐校园的“人

文”

指的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创建和谐校园的动力是

“开放”。改革后的教育主张学校要打破简单的课程观、固定的教材观、呆板的学习观,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明显界限,实现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目的是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以开放的教育为理念,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

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

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人是价值形态中的最高主体。

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教学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工

作的主体。教学中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工作都应以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促进师生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目的。创建和谐校园,实施和谐教育更应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决定

了校园是否和谐。领导干部、

教师、学生形成了校园中人的因素,因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这三类

·

321·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1、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学校的干部和群众关系是否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前提。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干群关系和谐并不意味着领导和教师之间意见统一,没有歧义,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只能听到领导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教师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指领导与群众在民主集中制之下的和谐。也就是说,干群之间的和谐是在干部和群众畅所欲言之后,针对某一问题形成的不同意见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意见和决定的和谐。在这个民主与集中的过程中,学校领导的所作所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领导班子本着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参与活动,为教师提供充分说话的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领导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以教师为本,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2、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教师人格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保障。和谐的同事关系可以为学生树立模仿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善对人的行为。从管理角度来看,组织对教师,要做到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多加关心;教师对组织要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从同事角度来看,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从自身角度来看,教师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3、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的同学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在这里,无论是学习、生活、玩耍,学生之间都离不开彼此的接触。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一个学生只有与同学保持融洽、正常的交往关系,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三、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由校风、课堂文化、学校各种文体活动、校园的文化布置等富含文化因素的内容构成。要使构成校园文化氛围的各种因素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所建立的文化氛围必须符合该校学生的特点且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一)努力创设优良的校风

我校师生通过多年的努力,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博学精教、启智怡情”的严谨的教风,传承了“学高身正、敬业创新”的校训,形成了“笃学善思、务实致用”的良好的学风。这种优良的校风必将激励全体师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二)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与“学”的和谐,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环节。教与学是教育实践中的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它们统一于学校连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的和谐实质就是使教师教的节奏和学生学的节律的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观念。其次,学校各种“教”的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就业需要设置课程、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材料、良好的学习条件,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再次,开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的课下文化氛围。学校应组织学生根据节日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觉地有机渗透到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开展这些活动时,活动组织者应有意识地把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与审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除此之外,校园内的文化布置,如黑板报、教室布置、墙壁装饰、楼梯点缀等,班级主题特色活动都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充分发挥其德育的功能和审美的功能,为学生营造与社会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相融合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4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