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清明上河图》。我主要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设计思想:
中国山水画分古代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两节课讲授,笔者准备将鉴赏与临摹相结合,体验中国山水画工具、材料与技法。这节课鉴赏古代山水画,通过中外作品的比较,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涵。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资料,比较分析山水画的特点、发展脉络。整体介绍和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欣赏重要作品时都对作品作简要介绍。通过启发性谈话,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分析作品时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尽可能多引导学生参与到鉴赏中来。
二、教材分析:
①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隋唐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种,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高度成熟,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盛行,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不同时期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②以宋代《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理论成就,并以此理论赏析《游春图》。
③《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代背景,艺术成就。
三、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学习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②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作品的介绍,增强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③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赏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美,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说重点和难点
①结合具体作品选讲《林泉高致》的部分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②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在音乐声中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魅力。时间是3分钟
(连续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是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代表作,同时播放古琴曲。)组织学生进教室,安定学生的情绪,作好上课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时间是12分钟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最高成就: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叫风景画?(播放《富春山居图》和《密德哈尼斯林荫道》的图片)学生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总结:“山水”、“江山”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是祖国的象征,它的内涵要比西方的风景画概念要大得多。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仅在内涵上不同,而且艺术特色各有所长。
与学生共同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异同,总结中国山水画的特色。——咫尺千里(播放相关的课件,学生通过对应的图片赏析,进行分类比较)
1、散点透视(以小观大,高远、平远、深远、阔远)
2、笔墨见长,讲究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境、造镜相结合)
3、讲究构图,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4、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皴擦点染(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点苔;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教师在宣纸上作简单的技法示范。
5、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学生将多幅图片进行比较,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分类,体会不同的风格。)
介绍以《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理论。
(三)、讲授新课
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时间是20分钟
中国山水画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将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作横向比较,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在技法上的发展和完善)
1、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
观看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伸臂布指)
2、隋唐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山石只勾线,不用皴法。青绿山水
迄今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卷轴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
请同学们用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的理论知识分析这幅作品。“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春天气息、愉悦的心情“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季节变化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
(画中的山水着青绿,画法谨细。人物、船、村舍,都画得很精确。能较好地处理景物之间的远近透视关系,咫尺千里。湖面粼粼的波光、人物游春时悠然自得的情态,在青绿的主色调烘托下,把一派春日融融的气氛,表现得很充分。)唐代李思训等人进一步发展了青绿山水。
3、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高度成熟。——写实、技法开始丰富、皴法越来越多
五代两宋时社会安定,贵族士大夫们喜爱游山玩水,寻求精神娱乐,于是这种能满足人们审美娱情需要的绘画十分盛行。画家们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山水画表现技法也因此得以丰富,特别是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皴法越来越多。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宽《溪山行旅图》
画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人畜虽皆画得其小如蚁,然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溪山行旅图》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宋)马远《踏歌图》
4、元代以后山水画达到鼎盛时期。——文人画兴起,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盛行。(重点介绍)
文人画兴起的历史背景:蒙古族入侵中原,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冷遇,一些文人画家寄情山林。他们的绘画不再是单纯地描绘对象,更多地通过笔墨来寄托胸怀,抒情遣性。审美情趣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1、山水画成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
2、强调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3、画在宣纸上,发挥笔墨的独特艺术效果。
4、题字作诗,配合印章,诗文、印章和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山水画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他的绘画格调和创作思想,对明清两代文人画影响很大。
浏览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体会元代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
(四)、经典赏析。时间是8分钟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