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控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社会控制论文

[摘要] 抚今追昔,细细揣摩这些穿越数千年历史的预控思想精髓,不难发现其对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启迪意义。诚然,古代社会与当代社会具有巨大的差别,古人的预控智慧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其强烈的超前控制意识及其睿智哲思,仍会对今人有所裨益。

[关键词] 社会控制预控古代管理思想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者无论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稳固或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总是想方设法来对自己治下的社会实施必要的控制。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世界上封建制度延续最长的国家,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控制上是最成功的国度之一。那么作为一种社会控制艺术或政治智慧,其精要是什么?今天的社会管理者们能否从中借鉴一二?毋庸置疑,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应该抛开种种局限,去芜存菁、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反映统治术的典籍可谓浩如烟海,其中阐述社会控制思想的论述亦汗牛充栋,绝非一篇短文所能详述。但是笔者研究发现:古代先哲们社会控制中的预控思想,可能正是其成功实施社会控制的精要之处,同时也是今人所忽略或未能予以足够重视的。故而本文不揣浅陋,梳理了古人社会控制“预控思想”的八大精要之处并点评如下,以飨读者。

一、逢事必占,庙算在先

对社会的预控必须以预测为前提,因而古人对预测极为重视,早

在5000年前和3500年前就发明了“龟卜”和“蓍筮”的预测方法[1]。从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来看,当时人们无论生老病死、出行打仗,几乎逢事必占。《礼记·中庸》中甚至把预测的重要性推崇到极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负责占卜(预测)的人地位亦是很高的,周王朝就开始在宫内设立龟官,专司预测之职,其地位不仅与御史相当,而且可以直接决定天子的言行,随时参与帝王的决策。由此可见,古时预测和预测者地位之高,预控意识之强。虽然,古人当时的“神灵性预测”方法[2]是愚昧的,但其努力预知吉凶,趋利避害的预控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古人逐渐摈弃愚昧的神灵性预测方法,经由经验性预测向趋于科学的哲理性预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庙算在先”的思想,对预控特别具有启迪意义。《孙子兵法·计篇》深刻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3]什么是“庙算”?曹操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就是“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孙子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4]“察”什么?也就是“计于庙堂”的内容是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就是察需要预控的主要因素。孙子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五事七计”(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在2000多年前就能对战

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提出这样系统的预控措施,不能不令今人感佩和汗颜。孙子这种谨察慎战,预算胜负,通过庙算实施预先控制的做法和思想精髓,应该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管理必须认真领悟的。二、采诗考政,体察民意

言为心声,行由心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解民众的想法,随时掌握民意,对于治理国家,控制民众的行为,是实施有效社会控制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所以,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统治者们为了了解民意,观察时政得失,以便更好地实施社会控制,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设有一种被称之为“采诗”的民意调查制度,其具体做法就是在朝廷中设立一种叫“采诗官”的职务,并派这些人常年巡游各地,专门在民间采集歌谣民谚,汇编成集并层层上报。[1]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实际上就是由此而来的。例如其中脍炙人口的《魏风·硕鼠》,[2]现在的人们把它当成先秦文学作品,而在当时,却是被当作一条反映当地民意的信息来收集的。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已经很清楚地说明,古代王朝“采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繁荣文学创作,而是为了了解民意,以观政治之厚薄,为统治者的政治决策服务。

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当时周王朝设置的这种采诗制度,可以说是现代民意调查制度和当代舆情调查制度的渊源所在。这种制

度在前馈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作《采诗官》中得到很好的佐证:

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闭。/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作为一种制度化的预控措施和办法,我国周代的“采诗制度”,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三、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古人主张一旦发现事情的微动之几,便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不要待到事情已经发展到无可救药时才手忙脚乱被动应对;同时还认为:如果能够在管理活动之初就注意研究并把握各种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扰动因素,便能掌控事物运行全过程的主动权,从而获得管理的成功。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和《韩非子》等典籍中。《易·系辞下》说:“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3]这里所谓的“几”,就是事物过程之初刚刚显露出的端倪、征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即将或者有可能输入系统的扰动因素。而这些扰动因素

又往往只是一种细微的变动即微动之几,不仅不易为人所察觉,而且或吉或凶之后果却又蕴含其中。因此要想把握这些微动之几,就必须注重“研几”即对那些将输入系统的微小变量进行分析研究。《易·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4]这就是说,凡是成功的管理者都是注重“研几”的,只有把握了微动之几,才能实施前馈控制,才能“成天下之务”。

这种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前馈控制思想在韩非子那里有着更为生动的体现: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5]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败局的形成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隐匿向显著发展的过程,而败局的形成往往有多次实施预控的机会。桓侯之病由腠理而至肌肤,由肌肤而至肠胃,由肠胃而至骨髓,终于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正是因为他没有“见几而作”,听从扁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