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基础主干落实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1.矛盾激化:17世纪初,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2.限制王权: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二、革命的发生1.背景:(1)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

(2)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

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2.革命过程:三、《权利法案》1.时间与颁布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

2.内容:(1)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拥有最高权力。

(2)国民可以自由请愿→赋予公民一定权利。

(3)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国王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3.影响: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任务驱动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前,除革命时期(1640—1660年)外,英国国王不但享有行政和司法大权,而且时常侵犯议会的立法权及财权。

国王颁布的行政命令,由他所任命的大臣来执行。

议会无权直接对国家的行政事务进行干涉,议员只能讨论国王所颁布的命令。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三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到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58.0分)1. 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如图亚非文明发源地中,制定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地区是()A. ①B. ②C. ③D. ④2. 如图是某一宗教的传播路线,该宗教是()A. 佛教B. 基督教C. 伊斯兰教D. 印度教3.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

这说明其征服()A. 导致文明的单一性B. 中断了世界走向整体C. 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 客观上促进文明交流4. 《奥林匹亚圣火辉映环球的希腊文明》写到:“雅典的民主制度就是通过公民自己参与国家的各类管理机构来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的。

”据此看出雅典的民主制度体现在()A. 主权在民B. 小国寡民C. 崇尚武力D. 重视教育5. 据如图的示意图推断,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A. 《汉谟拉比法典》B. 《十二铜表法》C. 《查士丁尼法典》D. 《罗马民法大全》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式学习时搜集了下列图片,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 古代亚非文明遗址B. 雅典民主政治C.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D. 古代法律起源7. 解读示意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有()①西欧封君封臣制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②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③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各地,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这反映的时代是()A. 原始社会的人类文明B. 封建时代的欧洲社会C. 封建时代的亚洲社会D. 走向近代的欧洲社会9. 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

”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A. 农民阶级B. 封建贵族阶层C. 市民阶层D. 工业无产阶级10. 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6—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特征

16—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特征

2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

并且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展开,之后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英国宗教改革与同时期的德国宗教改革和瑞士宗教改革相比,展现出其独树一帜的风采。

英国宗教改革给英国历史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也展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王权成为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政教合一追求共同利益以及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渐进性的改革。

1王权成为宗教改革领导者1.1君主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英国史学家波拉德(A.F.Pollard,1869—1948)曾指出,15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古代君主制的新型君主制形式,这种新君主形式是封建君主专制向现代君主制度过渡的一个阶段。

波拉德认为16世纪的政府是一个“绝对政府”。

波拉德尤为关注新君主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这一特点。

他认为,人民有着相同的民族国家观念是国家利益被摆到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原因。

在他看来,与国家利益相比,个人生活、自由和利益都是不值一提的,这才是真正的都铎暴政。

亨利七世一边支持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一边团结刑事法庭和枢密院提高自身威信,重视人才选拔,从新贵族和新兴市民资产阶级中培育支持自己的力量,授予他们官职以加强王权统治。

国民认可这样一位睿智、具有决策能力并且可以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国王。

与黑暗腐败天主教会教皇教士相比,国民更愿意拥护一位真真正正为国家着想的睿智英国国王。

同时16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王权也有意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合作,“封建主义表层下面形成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于王权,王权是进步因素,是人格化的国家。

因此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与忠君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读了关于中国传统与变革的相关内容后,那真的是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和魔法的大箱子,啥新奇的想法都冒出来了。

咱先说说中国传统,这就像家里传了好多代的老宝贝,拿出来都闪着岁月的光。

像那些传统节日,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全是喜气洋洋的。

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感觉就像被浓浓的爱和团圆的味道给裹住了。

还有端午节的粽子,那可不仅仅是个食物,那是对屈原的纪念,每一口咬下去,都像是在品尝历史的韵味。

传统的手工艺就更牛了,什么刺绣啊,绣娘们就像拿着魔法针,在布上绣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简直是在布上开了个小世界。

可是呢,这世界就像一辆一直在往前开的超级大巴,要是一直抱着传统不撒手,也不行。

这时候变革就闪亮登场了。

变革就像是个调皮的小魔法师,到处捣鼓着新花样。

你看现在的中国,科技发展得那叫一个快。

互联网把大家的生活变得像变魔术一样方便,想买啥东西,手指一点,东西就像从魔法口袋里掏出来似的,直接送到家。

移动支付更是厉害,出门带个手机就搞定一切,钱包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传统和变革在一起的时候,刚开始还真有点像两个性格不一样的小伙伴,有点小摩擦。

比如说有些传统手艺,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差点就失传了。

但后来呢,大家发现它们其实可以成为好伙伴。

像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被运用到现代的设计里,那就是一种超级酷炫的融合。

故宫文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把故宫的那些传统图案、故事和现代的小物件结合起来,手机壳上印着故宫的猫,笔记本上画着古代的宫廷画,一下子就让传统的东西变得时尚起来,年轻人都抢着要。

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和变革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舞蹈。

传统是那稳重的舞步,变革是那灵动的旋转和跳跃。

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跳出一支美轮美奂的舞蹈。

它们共同打造出了一个既有着深厚底蕴,又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现代中国。

这就好比一个人,既有老一辈的稳重和智慧,又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样的组合简直无敌了。

咱就期待着中国在传统与变革的奇妙组合下,不断地创造出更多让人惊艳的东西吧。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变革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的深入探讨,书中呈现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中医、武术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们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信息爆炸、物质文明的冲击等因素,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对其产生了偏见,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更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民族的尊严和自信,更好地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3000字在阅读《中国传统与变革》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本书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演变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艺术和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如山水画、园林和寺庙等。

其次,中国文化注重“礼乐教化”,即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教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尚。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尤为盛行,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中国文化强调“家国情怀”,即注重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这种情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和政治中都有所体现,如《诗经》、《史记》和古代的政治制度等。

二、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中国文化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阶段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哲学思想、政治制度和艺术风格层出不穷,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歌、散文、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对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逐渐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更新。

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经济、社会到文化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通过读书,我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与变革的关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是多年来代代相传的智慧。

而现代则代表着对于传统的批判和改革,是对于过去的一种超越。

然而,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变革也促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经济变革与中国传统经济领域是中国变革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这一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家族企业相对比较稳定,而市场经济的变革给传统经济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在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被重新激发,在现代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三、社会变革与中国传统社会变革是中国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社会结构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再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差距和纷争。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的价值观以及亲情关系等传统因素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道德一直是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四、文化变革与中国传统中国的文化变革是中国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封建礼教和士人文化为核心,而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往往更加开放、多元和国际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既有被淘汰的风险,又有发展的机遇。

然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发展出了新的面貌。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讲述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变革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失传,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简单地抛弃,而是应该在变革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根本。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更是我们的灵魂。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但不是僵化不变的。

它应该在变革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变革不是为了否定传统,而是为了使传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只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与变革是一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较政治制度》参考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参考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参考书目1、宋玉波:《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

2、杨祖功、顾俊礼:《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3、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商务印书馆,1993年。

5、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3年。

6、孔寒冰等:《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系列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6、(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主政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谢庆奎等:《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9、(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1984年。

10、(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

11、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罗豪才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曹沛霖等:《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曹沛霖等:《外国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曹沛霖等:《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18、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21、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学情分析:在经过高一一学期之余的锻炼后,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时空观以及对史料分析的学科基本素养和能力,且其抽象性和批判性思维已经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但学生仍然缺乏对世界历史的宏观认识,难以较好把握历史的前因后果。

因此,在本设计中,特别重视历史逻辑的梳理,注重历史前后联系,将本课与前一课《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时空定位:历史概念: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

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通过革命道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历史上只占少数,多数国家是经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过渡的。

但在17、18世纪还没有国家是经由改革完成过渡的。

历史概念: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较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欧洲的哪些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反映了哪一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影响力的扩大与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所谓“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影响之下,资产阶级逐渐站上世界舞台中心,深深影响历史发展。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资产阶级是如何站上历史舞台,又是如何站稳脚跟的,即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问题探究一:“破”与“立”——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资本义制度的确立思考1: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美、法的历史境况是怎样的?英国:有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美国:有地方自治传统;清教的民主精神。

法国:封建专制传统浓厚;启蒙思想得到传播。

思考2:17C-18C,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有何共性?(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背景:(史料实证)材料一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国王于1215年签署《大宪章》。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测试卷--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测试卷--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的观点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典型特点是()A.人民是实,君主是虚B.议会是实,司法是虚C.君主是虚,立宪是实D.君主是实,立宪是虚2.美国成功地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保持了地方的创造性。

主要原因是采取了()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民主共和制3.漫画《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风趣地反映出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激烈与紧张。

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最终由()A.参议院选出B.众议院选出C.选举人选出D.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4.“这是一部充满了设计者的理想和对未来寄予憧憬的宪法。

它所创设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原则……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范例和模本。

”该宪法确立的政体是( )A.民主集中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责任内阁制5.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A.中产阶级B.工业资产阶级C.工业无产阶级D.新贵族6.“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

□□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8-19世纪时能填入上述方框的国家是()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7.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

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

2014届全国高考试题预测四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4届全国高考试题预测四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4届全国高考试题预测四历史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

”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引发的事件是A.《权利请愿书》出台 B.《权利法案》颁布C.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D.《议会改革法案》制定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C.监察 D.司法4.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这能够体现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B.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的公正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保护了自由人的权益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是指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C.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7.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A.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B.是军队的最高统帅C.是国家的元首 D.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8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弱国无外交”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9.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0.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额内部条件造成的。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税务1101 贺双双1402110106暑期读书笔记——《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

他的着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号称“头号中国通”。

此书从远古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跨度几千年,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

身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中华文明是何等灿烂辉煌,中国文明是博大悠远,于是小时候的我们莫名得就有了一种身在这片土地的幸运感。

当我们随着时间长大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国家其实曾经落后而又贫穷。

时间封印住一切,过往的事情已无人能改,但对事情的记述却难免作者的或有意或无意的局限性。

西方史学家与我国史学家的一大不同是全球视野。

国内史学界一向固步自封,只知埋头钻研故纸堆,却不知放眼世界。

费正清等一些西方史学家,擅长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里进行东西方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让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看待我们的国家。

从这本书书中我弄明白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漫漫数千年,却一直以中央集权的政体延续至今?又为什么中国曾经很长时间里,在技术,文化多方面傲视全球,却从来没有发展中今天西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有许多讲解。

这本书以类似塞缪尔·亨廷顿的角度阐述了东亚文化圈的起源。

即地理上的原因,中亚的荒漠,南亚的茂密雨林,东边的海洋,将东亚在现代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一直就作为一个相当封闭的文明圈在独立发展,而其中中华文明又是绝对的主体。

上溯自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因为对抗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以及农业文明对抗游牧文明骚扰的客观需要,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中央集权形式的统治结构。

对比之下,也就能理解古希腊城邦及其早期共和民主能诞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又多岛屿环海条件下的原因了。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写在答题卡上)1.(2分)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

”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2.(2分)如表是对古代亚非文明进行整合后的成果,四个标题体现的共同之处是()古代埃及金字塔背后的信仰与权威古代巴比伦玄武石柱上历史的密码古代印度宗教烟笼下的牛颅之国古代中国炎黄子孙龙的故事A.法治社会B.政治神化C.政教合一D.神灵人化3.(2分)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育。

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

学习内容见表。

年龄学习内容约6﹣14岁写作、音乐、体育约14﹣18岁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18﹣20岁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上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A.构建了面向所有居民的教育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C.专注于培养英勇无畏的战士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4.(2分)在古罗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

这种艺术行为旨在()A.塑造罗马皇帝权威B.倡导民主与平等C.表现神人同形同性D.推动罗马法普及5.(2分)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

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在传统中变革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在传统中变革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

《在传统中变革中国传统与变革读后感》摘要: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等同于历史,但仅仅拥有厚重的时间会让传统套上枷锁变得刻板和死气沉沉,真正的传统应该兼顾了古典与现代,包容了久远和摩登,优秀赛事、顶级赛事、传统赛事,这就是网球赛事的三个阶段,2009年的中网和上海大师赛都是同级别赛事中的新生儿,他们虽然没有传统赛事那般厚重的历史沉淀,但却依靠各方力量成为众多赛事中的生力军大满贯在球迷心中就是传统赛事的标杆,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忠实的球迷、争先恐后的球员、数之不尽的赞助商、扎实广泛的媒介基础,还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等同于历史,但仅仅拥有厚重的时间会让传统套上枷锁变得刻板和死气沉沉,真正的传统应该兼顾了古典与现代,包容了久远和摩登。

温网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世人眼中极为守旧和无趣的英国人其实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和温存。

他们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一百多年前最初的那片青草地,遗留着那个时代人们吃草莓冰淇淋的饮食习惯,同时还严格界定参赛选手的着装打扮,当然也少不了英国皇室永恒的支持。

不过这些并没有让人烦躁,茵茵青草上的白衣飘飘,草莓奶油的甜蜜浓厚,还有伊丽莎白女皇的举止优雅雍容华贵,都让球迷将温网的感觉牢牢地收藏了起来。

但温网不仅仅只有这些,别忘了伦敦上空阴霾的天空和随时可能光临的大雨,这些也算是全英俱乐部的传统。

温网同样也推陈出新,为了使其进入21世纪之后依然能在网球赛事中处于“领头羊”地位。

温网官方在1993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直接目的在于提高观众数量和竞技水平、吸引政府加大支持以及引起更多邻邦的关注。

英国人计划周密。

他们先是在1997年新造了一号球场、一个大型的广播中心、两个室外草地球场。

接着,他们新建了一座千禧大厦,供球员下榻、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以及政府官员和俱乐部会员的入住。

旧一号球场外复杂的交通状况也得到整顿,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直通千禧大厦的新干道。

中央球场的西看台得到延长并增加728个新座位。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M.W. Flinn, Origin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1966, P66,转引自转引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 溯源[M]
《溯源》在分析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时,偏重于分析被大多数人所 忽视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因为“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 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 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便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作者认为英 国人的这种“自觉期望的目的”和“愿望”就是追求财富的“合双谋利” 精神,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心理动力,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 族,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新文化运动 ……
二、《溯源》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探讨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稳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资本条件: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 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大量技术熟练工人。 市场条件: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直接原因)。
——The All England Law Reports, Volume 3[C],Butterworth, 1963,P107.
英国的政治传统有三: 英国有议会传统,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在习惯上,英国的王权是受限的,而非无限。 血统原则是英国的重要传统,国王必须出自王室。
在英国,王室的血统十分重要,即使用武力夺取王位,夺 位者也必须有王室血统,与被推翻的王朝有直接的承继关系, 否则就没有合法性。
——马世力:世界史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英国内战中,曼彻斯特伯爵说)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 次,他和他的后代仍旧是国王;而国王如果击败我们,哪怕是 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会沦为奴隶。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读书笔记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读书笔记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读书笔记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卷首语: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和缓,平稳,渐进英国特色:工业化社会,民主化政治,理性化思维,英国式道路,英国绅士风度第一章:现代政治观念由来一·来自天国的权力第一阶段:战争胜利是王存在的前提,武力是唯一的合法性基础,野蛮人的军事领袖第二阶段:主权在神,仅是封建贵族的军事首领职能:分封土地,收取封建义务征召军队(1066年诺曼征服,征服者威廉,安格鲁萨克逊结束)仲裁内部纠纷合法性来源:血统,神的旨意诺曼王朝,安茹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第三阶段:都铎王朝民族利益+国王私人野心=专制王权(民族国家形成的必须)控制宗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君权神授神授下的合法性来源:民意(议会)——矛盾所在二,生而自由的英国人:王权限制-对自由的追求(王权必要而危险,必须加以限制)自由传统:诺曼枷锁的传统自由即是权力,始于贵族与王权的斗争,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以权力为中心展开,而权力在中世纪即是自由,两方实力均衡,于是终成传统。

封建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约束王权,法律高与王权,“抵抗暴君”。

1215年,《大宪章》王权之于法律之下,贵族开创自由,扩大到平民阶层议会:冲突妥协的产物。

“国王在议会”-“混合君主制”“以法治国“保证中央集权,保护古老自由三,君主立宪制度:胡可:公共权力高于一切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密尔顿:民权神授国王主权——议会主权——人民主权光荣革命:王权与自由的调和,维护传统与寻求变革的适中,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第二章,工业民族精神的演进人的创造力+社会不平等=福利国家一,财富的召唤有利条件:有利的政治环境:城市自治权,私有财产保护,旧贵族衰落市民商人崛起社会结构:三层式社会结构,阶层的开放性与适应性合理谋利精神(社会提供的谋利机会,以自由为本质的渴望变化心理,虔诚)思想革命:工业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霍布斯,洛克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工业革命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追求与进取精神在全社会弥漫,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鼓励,激发人的创造力二,平等的召唤第一个提倡财产公有:约翰·威克里夫(1329-1384)鲍尔:民主与公产17世纪,掘地派1649.4.1土地公有,农民公社温莱斯坦:真正公正的立法与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使用土地,否定财产权,向后看潘恩:赋税致贫——改善政治权利才能改善经济地位,社会福利计划农业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斯彭斯:平等的重要条件是财产公有,土地公有为目标罗伯特·欧文:引发合作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三大理论来源工人运动三大方向:合作运动,公会运动,争取选举权费边社会主义:现存制度下再分配、三,福利国家社会立法协调冲突:都铎王朝济贫法,斯品汉姆兰法贫穷威胁统治阶级与国家安危:双方软化——工党上台,自由党成功改革,福利国家开端贝弗里奇报告,1947.8生效对财富的追求与对平等的追求在福利国家上契合,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工业民族精神第三章:英国发展道路形成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稳重守成的保守主义:可维持时守旧,不可维持时变革,之后立刻转入新阵地守旧——天然守旧思想立宪保皇派首领:爱德华·海德有保留的变革:柏克,小皮特,——一切权力来自于传统激进派: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托马斯·潘恩,天赋人权——改革必要性1832年改革形成英国式道路——财产选举权第四章:理性思想的孕育诺曼征服前,宗教兴趣淡漠,之后,教权低于王权中世纪观念:1.自由选择与自由意志,本质是宿命论与精神独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独立精神,只能在上帝的框架内自由2.幸福:本质是上帝与人类之间某种神秘的联系,通过对上帝的沉思默想来获得3.道德本能圣洁不灭,良心易陷入错觉与迷误4.善恶观念:罪恶是魔鬼的化身,信仰上帝吧,你就会得救!理性存在的空间:1.欧洲文化传统,神学研究的必要2.基督教本身的理性精神——启示精神(信仰)神律(理性改造世界)走出中世纪:教会自身问题:买卖圣职;赎罪券;肉体诱惑观念转变:始于爱情领域:蔑视爱情,敌视婚姻——13世纪。

2014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32分)12、安徽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安徽文化的发展,波澜壮阔,代有高峰,名人辈出。

下列叙述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老子程长庚朱熹陈独秀A.老子认为:“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B.京剧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发展的特点。

程长庚为道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做出重大贡献C.原徽州府人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谓之天理”D.陈独秀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他的错误也是突出的,应辩证看待13、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

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114人,北方共48人。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B.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C.南方是经济和文化中心D.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1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

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

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历史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研究历史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15、1895~1898年的李鸿章曾说道“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日本变法以不过二十年耳。

”“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今之论者皆知变法,但有治法须有治人”“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

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依据相关知识判断,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的主张应包括①创办新式学堂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共和政体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16、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869年工业发展是因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1919年轻工业下降的原因是国民大革命的影响C.1952年工业结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D.1957年,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7、下图是近代时期一场战争示意图,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争发生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B.战争过程中,侵略者攻占北京并制造了大屠杀C.这场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这场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8、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一衣带水的日本都兴起了一场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欲使国家走向世界,实现工业近代化,以发展经济、求富求强的变革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卷首语: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和缓,平稳,渐进
英国特色:工业化社会,民主化政治,理性化思维,英国式道路,英国绅士风度第一章:现代政治观念由来
一·来自天国的权力
第一阶段:战争胜利是王存在的前提,武力是唯一的合法性基础,野蛮人的军事领袖第二阶段:主权在神,仅是封建贵族的军事首领
职能:分封土地,收取封建义务
征召军队(1066年诺曼征服,征服者威廉,安格鲁萨克逊结束)
仲裁内部纠纷
合法性来源:血统,神的旨意
诺曼王朝,安茹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
第三阶段:都铎王朝
民族利益+国王私人野心=专制王权(民族国家形成的必须)
控制宗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君权神授
神授下的合法性来源:民意(议会)——矛盾所在
二,生而自由的英国人:
王权限制-对自由的追求(王权必要而危险,必须加以限制)
自由传统:诺曼枷锁的传统
自由即是权力,始于贵族与王权的斗争,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以权力为中心展开,而权力在中世纪即是自由,两方实力均衡,于是终成传统。


建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约束王权,法律高与王权,“抵抗暴君”。

1215年,《大宪章》王权之于法律之下,贵族开创自由,扩大到平民阶层议会:冲突妥协的产物。

“国王在议会”-“混合君主制”“以法治国“
保证中央集权,保护古老自由
三,君主立宪制度:
胡可:公共权力高于一切
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密尔顿:民权神授
国王主权——议会主权——人民主权
光荣革命:王权与自由的调和,维护传统与寻求变革的适中,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二章,工业民族精神的演进
人的创造力+社会不平等=福利国家
一,财富的召唤
有利条件:有利的政治环境:城市自治权,私有财产保护,旧贵族衰落市民商人崛起社会结构:三层式社会结构,阶层的开放性与适应性
合理谋利精神(社会提供的谋利机会,以自由为本质的渴望变化心理,虔诚)思想革命:工业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
霍布斯,洛克自由主义——重商主义
工业革命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追求与进取精神在全社会弥漫,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鼓励,
激发人的创造力
二,平等的召唤
第一个提倡财产公有:约翰·威克里夫(1329-1384)
鲍尔:民主与公产
17世纪,掘地派1649.4.1土地公有,农民公社
温莱斯坦:真正公正的立法与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使用土地,否定财产权,向后看
潘恩:赋税致贫——改善政治权利才能改善经济地位,社会福利计划
农业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斯彭斯:平等的重要条件是财产公有,土地公有为目标
罗伯特·欧文:引发合作社会主义运动
——工人运动三大理论来源
工人运动三大方向:合作运动,公会运动,争取选举权
费边社会主义:现存制度下再分配、
三,福利国家
社会立法协调冲突:都铎王朝济贫法,斯品汉姆兰法
贫穷威胁统治阶级与国家安危:双方软化——工党上台,自由党成功改革,福利国家开端
贝弗里奇报告,1947.8生效
对财富的追求与对平等的追求在福利国家上契合,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工业民族精神第三章:英国发展道路形成
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稳重守成的保守主义:可维持时守旧,不可维持时变革,之后立刻转入新阵地守旧
——天然守旧思想
立宪保皇派首领:爱德华·海德
有保留的变革:柏克,小皮特,——一切权力来自于传统
激进派: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托马斯·潘恩,天赋人权——改革必要性
1832年改革形成英国式道路——财产选举权
第四章:理性思想的孕育
诺曼征服前,宗教兴趣淡漠,之后,教权低于王权
中世纪观念:
1.自由选择与自由意志,本质是宿命论与精神独立
人不可能有完全的独立精神,只能在上帝的框架内自由
2.幸福:本质是上帝与人类之间某种神秘的联系,通过对上帝的沉思默想来获得
3.道德本能圣洁不灭,良心易陷入错觉与迷误
4.善恶观念:罪恶是魔鬼的化身,信仰上帝吧,你就会得救!
理性存在的空间:1.欧洲文化传统,神学研究的必要
2.基督教本身的理性精神——启示精神(信仰)神律(理性改造世界)
走出中世纪:教会自身问题:买卖圣职;赎罪券;肉体诱惑
观念转变:始于爱情领域:蔑视爱情,敌视婚姻——13世纪。

罗曼蒂克的
爱情发展起来,私奔成为时尚
告别绝对善恶:封闭式心理让位于开放理性式观念
商品经济占主导,世俗化与理性化程度提高
对自然的控制力增强
中世纪思想解体: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教会权威的丧失,对爱情的渴望,对尘世幸福的追求,善恶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突破
理性主义:贵族获得权力入场券,理性主义表现为节制·半保守·重视实际·从唯灵论发展为唯物主义,并表现为经验论与感觉论
约翰·威克里夫:论公民统治权
罗杰·培根:实验
托马斯·摩尔:理性控制下改革
占星学的仪器孕育自然科学,强调真理必须得到证明,以及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全民族的灵魂
洛克,笛卡尔,牛顿,贝克莱,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罗素
——宗教与理性的契合
第五章:英国风度的造就
贵族社会与贵族精神:垂直流动性大——开放的精英
对自由的向往+浓厚的等级观念=传统文化
土地资产的占有是构成贵族身份的主要因素
限制因素:血统;贵族教育;联姻;从政;土地
贵族基业:农村经济中心;权力中心;社交提供场所;体育;室
内活动
贵族权力来源:政治上,上院;经济地位;传统观念
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敏磊落(决斗),对情人崇拜(现代爱情起点)强烈的自立精神与欲望
强烈的主人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对知识和文化的推崇
保守,怀疑创新,固步自封,矜持,懒散,追求豪华与虚荣向上流社会看齐:贵族精神为国粹的表现:
教育(许多课程设置出现是修养外,毫无用处)
暴发户与贵族的联姻
贵族的生活方式与风度成为新富们的目标,财富成为手段,背离清教精神,腐蚀事业心与创业精神-英国衰落
文化优势——向上流社会看齐;追求有深度的生活——追求有节制的生活,闲暇休闲成为重要目标
绅士风度:中等阶级(资本与竞争意识):自我奋斗
无产阶级:劳动与合作基础上的平等
贵族:协调上层矛盾
交融:(维多利亚精神:工业阶级形象塑造的绅士精神)
中产阶级观念没落原因:集体主义思潮复兴;对自身价值准则的怀疑
表现:对工业经济态度的冷漠
教育中对工业与技术的忽视
对绅士式生活的热望
绅士风度:公平而合理的竞争原则
抑制感情色彩,让理性来主导一切
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维护国家与个人荣誉在所不惜
消极:保守,推崇稳重;对高雅的追求,本身无可指责,却不少人附庸风雅,矫揉造作;厌恶竞争,平心静气的生活
结束语:危机与展望
衰落原因:工会力量强大,抵制技术革新;福利病;管理方面缺乏职业精神
汤因比指出,任何文明都有其成长与衰亡的过程,能否勇敢接受挑战决定着文明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