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原子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x 2 2 y 2 2 z8h2 2m (EV)0
这便是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式,式中:E是体系的总能量;V是 体系的势能;m为微粒的质量。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波函数:解薛定谔方程所得出的ψ是一系列的函数 表达式而不是一个个数值,称ψ为波函数,它并没有实际 的物理意义。
ψ是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是空 间坐标(X,Y,Z)的函数。
1、主量子数(n) 物理意义:决定核外电子的能量和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
(1)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最近的一层即第一电子层,用n = 1 表示,余此类推,可见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
电子层:在一个原子内,具有相同主量子数的电子,近乎在同 样的空间范围运动,这一范围称电子层。
(2) 主量子数也可用光谱符号K, L, M, N…表示。 n 123456
E = n hυ
(二 ) 玻尔理论(三个假设)
1、定态轨道的假设:原子中的每个电子,都是围绕原子核在一 个固定的、有一定能量和有特定半径的定态圆形轨道上运动的。 每个轨道表达(描述)了原子中电子的一种固定的运动状态。
2、轨道能量的假设:轨道能量符合量子化特点。轨道所具有的 能量随轨道离核距离不同而不同。离核越远的轨道能量越高。
2、熟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3、重点掌握周期系内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 征,并结合原子参数,熟悉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
§6.1 概 述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光以能量或波长顺序排列得到的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光谱;分子光谱是带光谱;由炽热的物质所 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光或辐射的能性质和原子、电子等微粒的性质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
3、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假设:电子运动时所处的能量状态称为 能级。在正常情况下,电子是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轨道上运 动的。此时电子既不释放能量,也不吸收能量,处于稳定状态, 称为基态(n = 1的轨道)
但当电子受到外界能量作用时,将吸收能量,从离核近的 一个轨道跳跃到离核远的某个轨道上,电子处于离核远的高能 量轨道时,称为电子处于激发态(n>1的轨道)。
(2)原子轨道:在量子力学中,把原子体系中的每一个 这种波函数叫原子轨道,代表微粒的一种运动状态,是一 种概率的量度。
波函数ψ和原子轨道是同义词,用ψ(X,Y,Z)表示。具体 应用时,应注以量子数下标。
Ψn,l,m(X,Y,Z)合理地描述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它是薛定谔方程的特定解。
Fra Baidu bibliotek
三、四个量子数
按照相对论的质能联系定律:E = mc2 ; m = E/c2
已知光子的能量: E =hυ; c = υλ
光子的动量: P = mc
故
P = E/c = hυ/c = h/λ
2、实物粒子有波粒二象性的预言(1924)
如果光子具有二象性,那么微观粒子在某些情况下, 也能呈现波动性。
对于质量m,速度v的微粒,其波长可用下式求得: = h / mv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能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 余能量并回到基态。
因为电子的能量与辐射能的频率成正比, 即: E = h 所以: E2 - E1= E = h
= (E2 - E1) / h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E的单位为J。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 不能说明多电子原子光谱的规律和特征; 2.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第六章 原子结构
§6.1 概述 §6.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6.3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6.4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6.5 原子的电子构型和 §6.6 主要的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基本要求:
1、从氢原子光谱了解能级的概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 动的近代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德布罗依的假设在1927年为戴维逊和革麦的电子衍 射所证实。
四、测不准原理
192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 要关系式 —— 测不准关系:
△x.△P≥ h/4л 该式表明:粒子位置的测定准确度越大(△x越小),则其相 应的动量的准确度就越小(△P越大),反之亦然.
0 -0.872 -1.36 -2.42
-5.45
-21.79
氢原子轨道能级示意图
7 6
红
5
外 光
4
区
谱 线
3
2
紫 外 光 区 谱 线
1
三、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
1、光子的二象性:20世纪初人们根据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
应等大量实验认识到光既有波动的性质,又有微粒子的性质,即 光的波粒二象性。
用于描述光的参数有:光速c、波长λ、频率ν等。它们 之间存在简单的关系:
c=νλ 原子并非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其组成结构也是极其复 杂的。
原子
原子核
质量很小(9.11×10-31Kg) 电子 运动空间小(直径约10-10 m)
高速运动(106m/s)
电子运动规律 遵循量子力学规律
具有量子化特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氢原子光谱
1、形成:将低压H2置于放电管中,在其两端通以高压电流,使
H2 然后
H 原子(基态)
H 原子(激发态),
以光的形式辐射出光谱。
2、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2)各条谱线的λ、υ是不均匀的,但存在一定的规律。
二、玻尔理论
(一)普朗克的量子化理论: 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当时被誉为
物理学上一次革命性的量子化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物质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即:
式中: E:光子E的能=量h;υυ:光的频率;
h: 普朗克常数 (h = 6.6262×10-34 J .S) 物质的能量就是以这样一个能量单位一份一份地(或按照这 个能量单位的整数倍n)辐射或吸收,因而是不连续的。即上式 也可写成
§6.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量子力学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出发,认为微观粒子的 运 动状态可用波函数(x,y,z)来描述。波函数可通过量子力学的基本 方程求解。
一、薛定谔方程
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 E. Schr ödinger )在考虑实物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通过光学和力学的对比,把微粒的运 动用类似于表示光波动的运动方程来描述。它的具体形式如下:
这便是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式,式中:E是体系的总能量;V是 体系的势能;m为微粒的质量。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波函数:解薛定谔方程所得出的ψ是一系列的函数 表达式而不是一个个数值,称ψ为波函数,它并没有实际 的物理意义。
ψ是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是空 间坐标(X,Y,Z)的函数。
1、主量子数(n) 物理意义:决定核外电子的能量和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
(1)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最近的一层即第一电子层,用n = 1 表示,余此类推,可见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
电子层:在一个原子内,具有相同主量子数的电子,近乎在同 样的空间范围运动,这一范围称电子层。
(2) 主量子数也可用光谱符号K, L, M, N…表示。 n 123456
E = n hυ
(二 ) 玻尔理论(三个假设)
1、定态轨道的假设:原子中的每个电子,都是围绕原子核在一 个固定的、有一定能量和有特定半径的定态圆形轨道上运动的。 每个轨道表达(描述)了原子中电子的一种固定的运动状态。
2、轨道能量的假设:轨道能量符合量子化特点。轨道所具有的 能量随轨道离核距离不同而不同。离核越远的轨道能量越高。
2、熟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3、重点掌握周期系内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 征,并结合原子参数,熟悉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
§6.1 概 述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光以能量或波长顺序排列得到的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光谱;分子光谱是带光谱;由炽热的物质所 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光或辐射的能性质和原子、电子等微粒的性质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
3、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假设:电子运动时所处的能量状态称为 能级。在正常情况下,电子是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轨道上运 动的。此时电子既不释放能量,也不吸收能量,处于稳定状态, 称为基态(n = 1的轨道)
但当电子受到外界能量作用时,将吸收能量,从离核近的 一个轨道跳跃到离核远的某个轨道上,电子处于离核远的高能 量轨道时,称为电子处于激发态(n>1的轨道)。
(2)原子轨道:在量子力学中,把原子体系中的每一个 这种波函数叫原子轨道,代表微粒的一种运动状态,是一 种概率的量度。
波函数ψ和原子轨道是同义词,用ψ(X,Y,Z)表示。具体 应用时,应注以量子数下标。
Ψn,l,m(X,Y,Z)合理地描述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它是薛定谔方程的特定解。
Fra Baidu bibliotek
三、四个量子数
按照相对论的质能联系定律:E = mc2 ; m = E/c2
已知光子的能量: E =hυ; c = υλ
光子的动量: P = mc
故
P = E/c = hυ/c = h/λ
2、实物粒子有波粒二象性的预言(1924)
如果光子具有二象性,那么微观粒子在某些情况下, 也能呈现波动性。
对于质量m,速度v的微粒,其波长可用下式求得: = h / mv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能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 余能量并回到基态。
因为电子的能量与辐射能的频率成正比, 即: E = h 所以: E2 - E1= E = h
= (E2 - E1) / h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E的单位为J。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 不能说明多电子原子光谱的规律和特征; 2.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第六章 原子结构
§6.1 概述 §6.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6.3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6.4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6.5 原子的电子构型和 §6.6 主要的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基本要求:
1、从氢原子光谱了解能级的概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 动的近代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德布罗依的假设在1927年为戴维逊和革麦的电子衍 射所证实。
四、测不准原理
192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 要关系式 —— 测不准关系:
△x.△P≥ h/4л 该式表明:粒子位置的测定准确度越大(△x越小),则其相 应的动量的准确度就越小(△P越大),反之亦然.
0 -0.872 -1.36 -2.42
-5.45
-21.79
氢原子轨道能级示意图
7 6
红
5
外 光
4
区
谱 线
3
2
紫 外 光 区 谱 线
1
三、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
1、光子的二象性:20世纪初人们根据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
应等大量实验认识到光既有波动的性质,又有微粒子的性质,即 光的波粒二象性。
用于描述光的参数有:光速c、波长λ、频率ν等。它们 之间存在简单的关系:
c=νλ 原子并非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其组成结构也是极其复 杂的。
原子
原子核
质量很小(9.11×10-31Kg) 电子 运动空间小(直径约10-10 m)
高速运动(106m/s)
电子运动规律 遵循量子力学规律
具有量子化特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氢原子光谱
1、形成:将低压H2置于放电管中,在其两端通以高压电流,使
H2 然后
H 原子(基态)
H 原子(激发态),
以光的形式辐射出光谱。
2、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1)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2)各条谱线的λ、υ是不均匀的,但存在一定的规律。
二、玻尔理论
(一)普朗克的量子化理论: 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当时被誉为
物理学上一次革命性的量子化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物质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即:
式中: E:光子E的能=量h;υυ:光的频率;
h: 普朗克常数 (h = 6.6262×10-34 J .S) 物质的能量就是以这样一个能量单位一份一份地(或按照这 个能量单位的整数倍n)辐射或吸收,因而是不连续的。即上式 也可写成
§6.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量子力学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出发,认为微观粒子的 运 动状态可用波函数(x,y,z)来描述。波函数可通过量子力学的基本 方程求解。
一、薛定谔方程
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 E. Schr ödinger )在考虑实物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通过光学和力学的对比,把微粒的运 动用类似于表示光波动的运动方程来描述。它的具体形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