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血细胞一般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病人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组织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病原体、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状态,从而协助临床进行诊断、观察病情、制定防治措施和判断预后的方法。
二、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措施的投入效益进行评估的科学。
循证医学的兴起,给检验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实验在医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明确诊断、鉴别诊断(肝炎转氨酶甲、乙肝)
2、有助于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转氨酶检查,可知肝功能损害程度)
3、有助于安全用药(庆大、卡那对肾脏损害)
4、有助于预防疾病和职业病的诊断(放射人员定期查体)
5、有助于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胎儿性别、染色体)
第一讲血液一般检验
主要内容:①红细胞、血红蛋白、贫血简介以及诊断;②白细胞及分类计数;③血小板;④网织红细胞;⑤血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查、贫血诊断
【原理】红细胞:显微镜的肉眼计数和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计数原理;
血红蛋白: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参考值】:
红细胞:男:(4.0-5.5)×1012/L (400万-550万/μl)
女:(3.5-5.0)×1012/L (350万-500万/μl)
新生儿:(6.0-7.0)×1012/L (000万-700万/μ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临床意义】
1、增多: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严重脱水(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大量使用利尿剂。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生理性:胎儿及初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
病理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CO中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少:
(1)生理性:①妊娠中、后期,母亲为适应胎儿血循环的需要,血容量明显增加(25%),血液稀释;②3个月-15岁,生长发育迅速而RBC生成不足。(2)病理性: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等。
附:红细胞三种平均值的计算
一血标本中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通过这三个数据,可进上步间接计算出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便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特征,有助于贫血的分类与鉴别。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ct/RBC(飞升fl)【参考值】血液分析法:80-100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g/L) /RBC/L(皮克)【参考值】血液分析仪法:27-34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g/L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Hb/(g/L)/Hct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表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原理】:1、电阻抗法,也称为库尔特【原理】
2、容量、电导、光散射(VCS)白细胞分类法VCS(volume conductivity lightscantter)
【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
初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分类:中性粒细胞0.5~0.7 (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01 (0~1)×109/L
淋巴细胞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0.03~0.08 (0.12~0.8 )×109/L
【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所以本节介绍的白细胞总数的临床意义的主要指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1.中性粒细胞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
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值;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h,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h)。恶性肿瘤时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