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突然暴病身亡?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突然暴病身亡?](https://img.taocdn.com/s3/m/8cdacd8451e79b89680226c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皇帝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突然暴病身亡?导语: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圆明园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时年58岁。
据官方记载,雍正去世前几天都正常办公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圆明园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时年58岁。
据官方记载,雍正去世前几天都正常办公;八月二十一日开始发病(“上不豫”);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见宝亲王弘历(皇四子)、亲王弘昼(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等,宣布传位于弘历;二十二日深夜至二十三日凌晨(子时)之间死亡。
当时著名文人袁枚为雍正临终之顾命大臣鄂尔泰写的行状,则与官方的说法有所不同。
鄂尔泰为雍正最倚信的大臣之一,常奉令值宿禁中,随时听令。
根据袁枚记录,八月二十三日雍正临终时,身边的顾命大臣仅有鄂尔泰一人。
雍正驾崩后,鄂尔泰连夜携带遗诏从圆明园奔还城内的紫禁城。
因深夜里仓促间找不到马,他只好骑上一头运煤的骡子奔回,拥弘历即位。
之后他又留于宫中帮助新皇帝处理大事,7天以后才得以出宫。
出宫时人们惊异地发现,鄂尔泰裤子上染有一片血迹。
根据鄂尔泰自己的解释,这些血迹是那天骑骡子时不小心磨破大腿而留下的,他自己竟不知道。
雍正虽然“暴亡”,但是皇位的传承倒没有出现问题。
依雍正遗诏,弘历顺利继位,就是乾隆皇帝。
因为雍正吸取康熙时“九子夺位”的教训,事先已经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将自己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后面。
为了便于对证,还在圆明园内“拷贝”了一份同样内容的遗嘱,密封起来,雍正去世后也找了出来。
然而,负责宣读遗诏的鄂尔泰却如此生活常识分享。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8752a2532b160b4e767fcf2e.png)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方铁摘要雍正朝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笔者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了本次改流之目的、实现改流的手段、改流的不同类型、改流后的社会状况等问题,对过去的一些观点提出商榷,同时总结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清朝雍正朝改土归流清代雍正朝在西南蛮夷地区进行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相关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面世。
1近年随着一批清宫档案尤其是边疆大吏奏疏的整理及面世,研究者于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新的认识。
鉴于云贵地区为雍正朝施行改土归流的重点,其内容在西南三省亦有明显的代表性,本文以云南、贵州两省为重点,试探讨雍正朝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从汉唐羁縻治策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是中原王朝在边疆治策方面的一大进步。
土司制度在元明清三代施行,2加强了朝廷对南方蛮夷地区的统治,其统治深入的程度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均使前代的羁縻治策难以望其项背。
3土司制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原王朝大体实现了对施治地区自然资源的有效调控。
朝廷授予土司利用自然资源的某些合法性,同时掌握收回其资源占有资格的权力,从而减少蛮夷首领独占资源或为争夺资源而争斗不已的情形,大体实现朝廷对蛮夷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为土司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
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指出,以汉化夷及以夷制夷为抚定蛮夷的基本方法,4实则道出了土司制度得以成功的关键。
土司制度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是土司获得朝廷的保护,而朝廷对其行为或鞭长莫及;土司亦逐渐掌握与朝廷打交道的方法,平时借多征税收以自肥,条件具备时逐渐坐大,甚至凭借掌握的土军分裂割据。
朝廷允许土司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客观上也保护了落后社会及其旧俗,并使土司辖下的夷民难以得到国家法制的保护。
随着边疆地区的进步,土司制度保守、落后的一面逐渐明显,土司与朝廷争夺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对驿路开通和移民进入等肆行阻挠,也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
雍正皇帝下旨,砍掉云贵地区的“栱树”,而且要一棵不剩
![雍正皇帝下旨,砍掉云贵地区的“栱树”,而且要一棵不剩](https://img.taocdn.com/s3/m/d13526d6524de518974b7d26.png)
清雍正年初,云贵地区的一伙土著人持械造反,朝廷震怒,派兵进行剿灭,可是在剿灭的过程中,清军却连连吃亏,因为这伙造反的人,竟然用一种可怕的毒箭射杀清军,清军吃了大亏之后,处在了无边的恐惧当中,雍正皇帝得到消息后,传下了一道严旨,命令云贵地区的官吏,一定要将当地的“栱树”全部根除,而且要一棵不剩,这是什么情况,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从头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雍正皇帝剿灭云贵地区土著人的造反,是对是错,这事已经有定论,故此,小编就不说了。
下面小编说一下清朝云贵地区的情况。
云贵地区的土人之所以敢造反,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山高林密。
因为地形的原因,朝廷派来剿乱的清军施展不开。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地的土人有一种绝杀的秘密武器。
当清军抵达云贵地区后,发现云贵地区山峦绵延、树木丛生,造反的土著人藏在山里,面对沟壑丛生,藤萝密布,敌情不明的情况,令清军手中的长矛、火枪或利箭等短程和远程武器,基本失去了作用。
可是云贵地区的土著人却非常熟悉山里的环境,他们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早就通过打猎练就了一身的超级打不死“小强”般的本领。
双方开战后,当地的土著人施展了大招,他们在箭镞上涂抹一种秘制“毒药”。
这种毒药究竟有多么厉害呢?我们在清朝大臣呈上的奏折中,便能得知:“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
也就是说,只要被涂抹“毒药”的箭镞射伤,活下来的概率基本为零——这就是传说中的阎王爷的“勾魂牌”。
清朝的士兵,他们面对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毒箭,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死亡的阴影笼罩在他们的头顶,恐惧的气氛在军营中弥漫——这仗基本上已经没法打了。
雍正得知消息后,立即派相关大臣进行调查,寻找破解毒药之方。
雍正三年五月,广西提督韩良辅呈上寻找毒药经过的奏折,他们发现土著人使用的毒药,是从“栱树”的树汁中直接提取的。
这种树外形长得像白杨,树叶较为圆并带尖,其树干上的浆液,便是剧毒提取的来源。
历史趣谈:雍正怎么死的 揭秘历史上雍正皇帝到底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雍正怎么死的 揭秘历史上雍正皇帝到底怎么死的](https://img.taocdn.com/s3/m/3d6b621c02020740be1e9b63.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雍正怎么死的揭秘历史上雍正皇帝到底怎么死的
导语:雍正怎么死的:雍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人,出卒于1678年1735年,清朝的第五位皇帝,是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出生于北京。
雍正在
雍正怎么死的:雍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人,出卒于1678年—1735年,清朝的第五位皇帝,是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出生于北京。
雍正在位的时候,先后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并且设立了军机处加强了皇权,而后又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接下来就由小编来详解下雍正怎么死的。
纵观雍正皇帝的一生,有两大悬疑案是流传至今的,一个是雍正皇帝的即位疑案,另一个就是雍正的死因疑案,而我们要说的正是雍正的死因疑案。
具体来说可分为为五种说法。
死因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
这个时候有一个案子叫吕留良的一个文字狱案子,吕留良遭到了严厉的惩处。
但是传说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落网了,私自逃跑,没有被杀,这吕四娘就拜师学艺,武艺高强,后来想法乔装打扮混到了皇宫里面,见了一个机会,把雍正的头砍下来,替她父亲,或者替她爷爷报了仇。
这个传说就很生动了,那雍正没有头怎么发丧,传说做一个金头给搁上,这样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
很多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杀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这满门抄斩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吕留良的女儿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说,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宫,即使混到皇宫,也没有机会她把雍正给杀了。
所以这只是一个野史小说在这儿编造的一个很生动、很有趣的故事。
生活常识分享。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https://img.taocdn.com/s3/m/340485868762caaedd33d489.png)
雍正四年八月,时任云贵总督的杨名时接到了朝廷颁发的一道上谕。
雍正在上谕中毫不留情地点了查弼纳、杨名时、裴度、张楷、魏廷珍等督抚的名,责备他们“操守虽清而皆顾惜情面,将就求容悦于人,故内外之人皆称誉者甚多”。
在说明了这种官场风气对吏治的严重破坏作用之后,雍正在谕旨中表扬了四个“模范督抚”——田文镜、杨文乾、李卫与诺敏,说他们“实心任事,整饬官民,不避嫌怨”。
他还在谕旨结尾处说:“朕深望尔等为明达体用之全才,而深惜尔等为同流混俗之乡愿,故谆谆告诫,不惮周详。
”杨名时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然成了阻碍改革深入的“绊脚石”,他只记得自己殚精竭虑,做了许多赤诚为国的实事,并无“苟且塞责,姑息养奸”。
难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做错了,竟没有觉察?难道是皇上听信了谗言,对自己有误解?他心乱如麻,不明所以,思绪早已飞到了往昔的岁月……一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61年1月24日),杨名时出生于江阴朝阳关。
他自幼苦读经书,以“端方耿介”自持,勉力追求“正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为了用科举成绩证明自身的价值,也为了表明“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的决心,他一再推迟婚期,大有不中进士不结婚的气魄。
几经坎坷蹭蹬,他终于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随后,杨名时投身于康熙年间的名臣李光地的门下,李光地对他十分器重,在授课时曾经当众表扬他说:“志气强毅,临事有担当。
外面却如田夫野老,甚好。
”他认为,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除了有能力、有学识、有政治资源之外,还必须有敢作敢当的气魄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而杨名时正是具有这种成功潜质的人。
康熙四十年,在李光地的极力推荐下,杨名时被任为提督顺天学政,“虽流金之暑,见其阅卷,所著白布衫渍汗成浅皂色,不暇易。
秉烛至夜分不卧,群笑其自取苦也”。
这段记载,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志士勤勉恪职的坚毅形象。
雍正改元之后,杨名时首次上请安折就收到了新皇帝的朱批谕旨回复:“尔向来居官任声名甚好,自兹莫移初志,益当勉之。
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
![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05428de4aeaad1f346933f99.png)
行这个政策的中心代表 , 在其中所起 的作用举足轻重 。用他的话来讲 , 云、 ” 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 民必制 夷, 欲制夷必改土归流。0 -3 在贵州“ 改土归流” 的过程 中, 鄂尔泰发现 了从事贩卖人 口并借机蛊惑“ 苗民” 的
川贩 , 并与之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由此着手对这些川贩采取惩治行动。鄂尔泰所采取的措施符合清政府统治 意图。但是, 有关这一事件的资料与研究不多, 笔者仅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史料及有关资料对此
管辖又无流官管理 的所谓“ 化外生苗” 以开辟黔东南 “ , 三千里苗疆” 为实施 重点。正是这样 , 鄂尔泰才有机
会直接面对活动在贵州苗疆的川贩了。
关于川贩的名 目, 应该说有两层含义 , 一是川贩的构成 中, 以四川人为多 , 或是 以四川人为首要 ; 二是被 贩卖的人 口最终的 目的地主要也是四川。因为历史上的原因, 四川许多地方人 口明显偏少 , 少人多 , 地 历史 上就有过“ 湖广填四川” 的说法。雍正四年 四月(76年 5月 ) 署成都 副都统伊礼 布眼中的景象依然是 12 时,
至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的许多情况, 对当今社会规范和治理也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 清代 贵 州人 口贩 卖 整饬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85 (0 6 O 7 6 10 70 20 )一 2— 4— 中图分类号 : I
清朝 自雍正时起开始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强制推行“ 改土归流” 以武力开辟 “ , 三千里苗疆 ” 鄂尔泰是执 ,
可图, 贵州“ 苗疆” 民族区域又多为贫穷落后之地, 此成为了当地不法棍徒从事劫掠贩卖人 F的“ l 动力” 也是 ,
川贩诱惑鼓动这些人的着手点。“ 议定男 口年十岁以上者价若干 , 十岁 以下者价若干 , 口亦如此计算 。议 女 定之后, 即纠约党羽, 伏草茅之内, 遇有过往人民或各处樵牧童男妇女 , 辄出捆缚 回家, 按名交与川贩 , 即从苗 径深林密箐昼伏夜行护送 出境 。 ” 由于缺乏有效处置措施和打击J贩的迫切性, l I 尽管当时对川 贩已经有所 了解并对部分 隐匿在苗寨 的川 l
历史上雍正帝暴死之谜
![历史上雍正帝暴死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85ba4b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3.png)
历史上雍正帝暴死之谜历史上对于雍正的死好像并没有很仔细的记录,对于雍正的死一直是个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雍正帝暴死之谜。
雍正帝暴死之谜一代枭雄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圆明园离宫中。
官方记载说他是忽然发病身亡。
作为第一手资料的《起居注册》中是这样记载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办事如常。
二十二日,上下豫。
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
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寝宫发布遗诏给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
龙驭上宾于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
由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着宝亲王继传。
”然而民间却流传着雍正遇刺身亡的故事。
例如《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等等记载说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了皇帝。
吕留良文字狱于雍正六年发生。
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处死。
其亲人也被严加处置,另一子毅中斩决,孙辈发配极边为奴。
传说四娘以宫女身份混入皇宫侍奉皇上,伺机行刺。
还有传说四娘在吕案发生后逃亡外地,练就一身功夫潜入宫内,以飞剑砍去清帝脑袋。
还有人传说除四娘外还有一位名为鱼娘的女子做帮手。
即使下笔谨严的学者,在提到世宗死时,也会提及这些传闻。
但有人认为这种行刺之说纯属谣言。
首先,吕案发生后,其家人皆受罚,无漏网之鱼。
其次,四娘根本不可能混进宫。
虽然曾经也有过罪犯眷属特别是15岁以下女子,没收入宫为奴,像株连在吕案中的严鸿逵、黄补,其妻妾子妇即服侍于功臣家,然而吕氏的孙辈在宁古土基成为奴隶,犯大罪的人犯多是这样下场。
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宫内。
还有,皇帝实际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驻跸在圆明园这个离宫。
紫禁城内明令整肃,与有“亭台园林之胜”称号的圆明园根本不可比较。
因此,他“自新正郊礼毕移居园宫,冬至大祀前始还大内”,“盖视大内为举行典礼之所,事毕即行,无所留恋也”。
园内内阁及各部院等机构之规模宏大与大内不相上下。
雍正二年起,便设护军营,一个女子根本不能飞檐走壁,穿过昼夜的巡逻和森严的戒备,轻易地就进入寝宫,刺杀皇帝。
雍正是怎样管教官员的
![雍正是怎样管教官员的](https://img.taocdn.com/s3/m/ea764c4c6bd97f192279e9d3.png)
雍正是怎样管教官员的作者:唐博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11期一系列澄清吏治的措施,在一段时间内营造了不敢贪、不能贪的官场风气。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西郊畅春园。
老皇帝康熙撒手人寰,四阿哥胤禛在“九门紧闭”的肃杀氛围中夺得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父皇留下的烂摊子需要整饬,庙堂坊间的猜测需要澄清,而这一切,既离不开他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官员们的具体落实。
因此,管好官员成了雍正初政的关键步骤。
如今,中央要求各级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简称“三严三实”。
当年的雍正,管教官员也有其独到做法,在他看来,“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
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康熙晚年,为政宽厚,管理宽松,官僚队伍相对稳定,一些高级干部任职长久,工作没了新鲜感,于是因循怠玩,日趋废弛。
雍正一反乃父的旧“常态”,人事变动频率加快,前些天还在庙堂之上,过几天便身陷囹圄;前些天还是基层小吏,过几天便主政一方。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雍正初年的政治斗争激烈残酷,允禩、允禟集团和年羹尧、隆科多集团的相继倒台,使大批干部丢官。
另一方面,一些并非科举出身的官员,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因办事机敏、政绩卓著,被提拔到要职肥缺,发挥更大作用。
同一个职位,走马灯似的换人,看似来去匆匆,有点混乱,但雍正有自己的道理:“事无一定,又不可拘执,有时似若好翻其案,不知其中实有苦心,总欲归于至是,是故或一缺而屡易其人,或一人而忽用忽舍,前后顿异,盖朕随时转移,以求其当者,亦出乎不得已。
”无论以前官职高低,任期长短,背景软硬,都要流动起来,既保持了工作的新鲜感,又增加了官员的阅历,在轮岗和尝试中,逐步实现官员和职位的匹配,最终把差事办好。
同时,促使人人自危,不敢荒废政务,官员队伍更加勤恳敬业,作风为之一振。
御史刘灿曾公开反对雍正推行的耗羡归公改革,雍正认为他这么做是有私心,便把他调到刑部当郎中。
雍正的长处与短处举事例分析
![雍正的长处与短处举事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f58997d4d8d15abf234e0b.png)
雍正的长处与短处(举事例分析)雍正的长处与短处(举事例分析)——by杨启樵四爷党feature200958位粉丝1楼(一)短处雍正缺点之一是卞急。
曾语群臣:“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注1】。
”既说“屡降旨”,可见不易悛改。
继位后立即定制“戒急用忍”吊牌,曾向广大提督王绍绪、云南巡抚朱纲透露此事【注2】。
直至临死前三年,宫中密档尚有制作“戒急”吊屏谕旨【注3】,可见积习难改。
另一缺点是喜怒不定。
雍正曾说当年康熙评以“喜怒不定”四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一月央求乃父:“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请“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
得旨谕允:“十余年来实未见四阿哥有‘喜怒不定’之处”,“此语不必记载”【注4】。
以上两点他直言不讳,不甚严重,其实他最大缺点有如下:1、残忍苛刻初膺帝位,即次第肃清诸弟及其党羽,屠戮、圈禁、流放、黜革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即位亲信隆科多、年羹尧辈也铲除一尽,此等措置,于当时政局安定上,或不得不乃尔,然终难逃残忍苛刻恶名。
2、猜忌多疑雍正不轻易信人,一再告诫臣僚:“自古知人为难,人心难测,事事时时留心体察,方不被其愚惑【注5】”。
又说:“可信者人,而不可信者亦人;万不可深信人之必不负己【注6】”。
2009-5-17 03:47 回复四爷党feature200958位粉丝2楼官僚中始终信而后疑者大有人在,如云贵总督高其倬,因反年羹尧适中雍正心怀,得异宠,一度誉之为“第一大臣”【注7】。
其后遭猜疑,眷遇渐衰,至雍正晚年,甚至严责:“高其倬一生惟以巧诈洁己是务,历任观之,沽誉饰名之外,一无所长”【注8】。
刊本《朱批谕旨》编纂时,雍正将高其倬赞词除之殆尽【注9】,以免后世讥诮其无“知人之明”。
其实我不觉得这么做是虚伪,因为我是天秤座,所以天秤座的一个特性跟雍正特别相像,那就是越是在乎的东西越想要表现的不在乎,那样就算有人想打击报复,也不会想到以此来作为筹码。
《清史稿·土司传》订误一则
![《清史稿·土司传》订误一则](https://img.taocdn.com/s3/m/276ea23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0.png)
《清史稿・土司传》订误一则纳彬《清史稿》错误较多,这是尽人皆知的,读者稍不留意,就会落入陷阱。
近读《清史稿•土司传》,其中即有这样一段文字:(雍正)六年,鄂尔泰总督三省,其土州安于蕃、镇沅土府刁瀚,及赭乐长官土司、威远州、广南府各土目,先后劾黜,惟刁氏之族舍土目煽纠威远黑保复反,戕知府刘洪度。
于是尽徙已革土司土目他省安置。
①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应当是:雍正六年(1728),鄂尔泰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遂将云南(因本卷专讲云南土司)沾益州土知府安于蕃%镇沅府土知府刀瀚②、者乐甸长官司长官刀联斗%威远州土知州刀光焕%广南府土富州知州沈肇乾等改流。
这里只有刀氏族舍土目不服改流,煽动叛乱,残杀流官知府刘洪度,于是将革除土司土目于他省安插$如果我们相信这段文字,认为以上事件均发生在雍正六年,那就大错特错了$下面我们把上述事件一一加以说明$(1)关于鄂尔泰任三省总督$此事的确是在雍正六年,但颁布任命的上谕是在十月初十日$雍正帝在上谕中指出:广西八达寨等处用兵,需由 鄂尔泰统一调度,且广西又“离广东总督驻札(扎)之处较远”,故令“鄂尔泰总督云、贵、广西三省一应军民事务”③。
而鄂尔泰实际接手广西①赵尔巽:《清史稿》第47册卷514《土司传三•云南土司》,中华书局,1977,第14257页$②'‘刀瀚”,《清史稿•土司传》误作"刁瀚”。
刀氏乃傣族之贵族$③《清世宗实录》卷74,雍正六年十月丁亥。
按:雍正六年十月为戊寅朔,故丁亥为初十日$ 290《清史稿•土司传》订误一则事务肯定要晚于此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所述云南改流诸事,绝大多数是在鄂尔泰任三省总督之前$(2)关于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之革职改流$此事发生在雍正四年(1726),据鄂尔泰于该年七月的奏折称:“安于蕃势恃豪强,心贪掳掠,视命盗为儿戏,倚贿庇作生涯,私占横征,任其苛索,纵亲勾党,佐其恣行。
案卷虽多,法不能究,比刀瀚更甚……于七月初四日就擒,押俘曲靖转解。
历任云贵总督
![历任云贵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a9f087db195f312b3169a5ff.png)
林则徐(1848年-1849年)
程矞采(1849年-1850年)
吴文镕(1850年-1852年)
罗绕典(1852年-1854年)
恒春(1854年-1857年)
吴振棫(1857年-1858年)
张亮基(1858年-1860年)
高其倬(1731年-1733年)
尹继善(1733年-1737年)1735年复为云贵总督
庆复(1737年-1741年)
张广泗(1736年-1747年)为贵州总督
张允随(1741年-1750年)
硕色(1750年-1755年)
爱必达(1755年-1756年)
恒文(1756年-1757年)
爱必达(1757年-1761年)
魏光焘(1900年-1902年)
丁振铎(1902年-1906年)
岑春煊(1906年-1907年)
锡良(1907年-1910年)
李经羲(1909年-1911年),末代总督。
巴锡(1698年-1705年)
贝和诺(1705年-1710年)
郭瑮(1710年-1716年)
蒋陈锡(1716年-1722年)
张文焕(1720年-1722年)
高其倬(1722年-1725年)
伊都立(1725年)
杨名时(1725年-1726年)
鄂尔泰(1726年-1731年)1727年管理广西,为云广总督
历任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云南和贵州的军民政务。
沿革
顺治十六年,设立经略,然后改设总督。
康熙元年,分别设立云南总督,总督府驻曲靖;贵州总督,总督府驻安顺。
雍正帝之死
![雍正帝之死](https://img.taocdn.com/s3/m/0d7b581e866fb84ae45c8d1d.png)
茎£
说法流传培广。 这件事 首先要从雍正朝的 起“ 文字狱” 案
件说起。 雍正六年 (7 8 胤镇登基已有6 了。 12 年) 年 在这一段时 问里, 他对威胁皇位的诸兄 弟进行了严厉惩处, 在朝政方 面, 则对政治、 经济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雍正帝 而搞清华夷区别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瘫正觉得这种思想 的传播对清廷的统治极为不利, 他多次发布 谕, 对这种 思想进行训斥, 同时 电对 自己“ 篡位” 的种种说洼进行“ 辟 蹯” 后来又将这些上喻台刊, , 称为《 大义觉迷采 。
后来, 雍正帝暴死, 其中有不少使人感到蹊跷的地方, 不
口供使雍正感到事情很严重,如不认真对待, 会对 自己 将
的统 治不利。 于是, 他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吕留良的子孙门 徒,以及允祺等的余党。 这 吕留 良是清初著名学者 , 到此时 己死去4 多年了, o
久, 社会上便有 了雍 正是被吕留良孙虫 吕阴娘刺死 的传
棺 安弊 的 说浊 。
样 I问对巍巍紫禁城存 极大的好奇心, I J 稍十 消包, 则辗 转川传, 化传讹,以 r远离真柑,而清延以满人统治, 以 始终难 以泯火以人的反抗之心, 所以刑满洲 宅 I传说, 内
免 掺 杂 某 些 民 旌 情绪 。畦 扔 年 , 反 草 命 以 反满 柑
的u号影响砖人, 而那 叫的史人 茸谈清代宫廷掌做, 此 种 l站尤巫。 第一, 四 卜七年(7 8 i, 10 q ) 抗清义十 一 念 侏中闻故被牵连其r , 卜 幸
和 尚被清廷捕获, 日留良K
雍【死 H 1 F 阴娘之下虽为野 传 ,H { 确也有 些学 肯相侍此 扼 如13 年, 97 许霁英写了 篇《 辩正被刺f 说》 # , 认为这个传说之所以 社会 L 流传, 亦1 无I 。 “ r ” 往雍J 】 - 帝朱批谕 旨 } 雍正曾 其亲信人 李 『 , 的奏折中批道 “ 近闻自 f 1氏孤儿之说, 靠 卿关系 浅,尚颁严为南 此 爸。” 以此看来, 氏孤 儿消网之说 雍 ・:I ’ I时叩已传入 } 中, 雍 寥錾数语, 是叫李卫 八词盎此 *的命 令, 同
雍正生平
![雍正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4db13468561252d380eb6e5e.png)
雍正生平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
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
”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
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胤禛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搏取了父皇的好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遗诏的安排下,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
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
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作劲敌,对他们予以坚决打击。
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
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
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允禵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
康熙的皇九子允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猪)”,皇八子允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狗)”。
康熙皇十二子允祹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允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
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
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
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
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
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
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
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
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雍正大事年表
![雍正大事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a53a857f783e0912a2162a2b.png)
雍正大事年表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胤禛出生,为康熙帝第四子,母吴雅氏,孝恭仁皇后,时为宫女,次年受封德嫔。
1683年(时虚岁六岁)跟从侍讲学士顾八代学习,直至康熙三十七年。
1686年康熙巡行塞外,胤禛随行,同往的皇子有允礽、允褆、允祉。
1691年约在本年胤禛俸父命同内大臣费扬古女喇那氏结婚。
喇那氏为孝敬宪皇后。
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诸皇子从征,胤禛掌正红旗大营。
1698年康熙授诸子世爵,胤禛为贝勒。
1699年是年,康熙为诸皇子建府,胤禛府邸在其中,为日后的雍和宫。
1703年康熙南巡,至江宁、苏州、杭州,胤禛及允礽、允祥随行。
1708年废黜皇太子允礽。
1709年复立允礽为太子。
胤禛受赐王爵号雍亲王。
约于是年受赐圆明园。
1711年胤禛第四子弘历生。
第五子弘昼生。
1712年康熙再次废黜皇太子允礽。
1713年雍邸属人戴铎提出全面夺取储位规划,胤禛说他的建议是金石之言。
1722年康熙死,隆科多传遗诏,命胤禛继位,胤禛正式即位,改元雍正。
1723年分化瓦解朋党;革新除弊;实行秘密立储制。
青海厄鲁特罗布藏丹津叛乱,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讨之。
1724年雍正将康熙圣谕十六条敷衍成《圣谕广训》,作序颁布,令向民间宣讲。
颁布《御制朋党论》,为允祀集团而发。
任命田文镜为河南巡抚。
1725年以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为祥瑞,告祭景陵。
以杨名时为云贵总督管云南巡抚事鄂尔泰为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
以九十二大罪命年羹尧自裁;命李卫为浙江巡抚。
1726年将允禩、允禟削除宗籍;命张庭玉为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蒋廷锡为户部尚书。
1727年签订《恰克图条约》。
以四十二大罪将隆科多圈禁,后死于禁所。
1728年湖南曾静遣其徒张熙往陕西策动岳钟琪反清,兴大狱,株连浙江已故理学家吕留良及其门人严鸿逵、沈在宽等。
1729年因曾静案,设湖南观风整俗使。
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出征准噶尔。
设军机房,即日后的军机处,代替了内阁的地位。
1730年允祥死,雍正临丧所,命配享太庙;成亲王允祉以临丧无状,削爵圈禁;封允仍子弘皙为理亲王。
清代道光朝滇省论文越狱案件论文
![清代道光朝滇省论文越狱案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8063cbc5da50e2534d7fae.png)
清代道光朝滇省论文越狱案件论文摘要:道光时期是清政府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不管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队、社会等方面,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统治者有心扭转日下的局面,但也回天乏术。
一个国家出了问题,大到中央,小到地方,所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
诸如越狱此类问题,或许看来并不是重大的事件,但它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清代江河日下的现实。
滇省越狱案件在道光朝时有发生,即使当时官方在案发后,严厉惩治,大力整改,却没有太大的作用。
究其原因,这与当时清代的法律、清中后吏治的腐败、当时滇省的社会状况等均有一定联系,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清初,所设的刑制很简单,对于那些重罪者才会处斩,对于罪轻者仅仅是鞭扑而已。
“雍正三年之律,乃依例各於本律注明板數。
徒、流加杖,亦至配所,照數折責。
盡恐撲責過多,致死傷生命,法外之仁也。
”③但由于清代中叶以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司法镇压也比从前更加残酷。
从嘉庆时起,对于所谓“江洋大盗”适用斩首枭示刑。
道光元年更扩大到爬城行劫的罪犯,以及京城、大兴、宛平二县境内的劫盗。
④由此可见,清代初期和中期的刑律要比清后期的相对宽容,统治者能够法外开恩,执行死刑的手段也相对没有那么令人发指。
光绪三十一年,修订法律的大臣奏请才将凌迟、枭首、戮尸这三项重法改为斩决,严酷的死刑处置方式,才有所改变和缓解。
从滇省越狱事件来看,案犯主要系被判死刑者,且多数因盗窃、抢劫,并没有及其重大、十恶不赦的犯罪缘由。
越狱的人自知罪重,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并且受不了如此极端的刑罚手段,所以,他们起意越狱。
从道光十五年,云贵总督阮元上书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可以明确地看出案犯越狱的缘由。
“上年十二月,宋添名因见同监,平彝县斩犯邓正云,奉到部文处决,自知罪重,起意商同王小蒋、曹发逃走。
王小蒋、曹发亦知不能活命,均各应允。
”⑤可见,他们对如此残忍的死刑手段产生了既恐慌又畏惧的心里,他们认为逃出去会免于一死,但是他们却践踏了法律的威严和不可抗拒性。
雍正初年镇压长寨苗民史料(上)
![雍正初年镇压长寨苗民史料(上)](https://img.taocdn.com/s3/m/1b674e3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7f.png)
雍正初年镇压长寨苗民史料(上)
佚名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2008()3
【摘要】雍正三年(1725年),云贵总督高其倬在镇压贵州定番、广顺土司叛乱后,决定在长寨等地设营驻兵,以加强清政府的统治,此举引发当地土司的强烈反对。
雍正四年,管理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以武力相慑,平定贵州长寨土司的叛乱,之后设立长寨厅(今贵州长顺)。
贵州的改土归流由此开始,有言此战为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试刀之战。
此组史料选编自馆藏宫中、军机处等全宗,现予刊发,供研究参考。
【总页数】10页(P3-11)
【关键词】雍正四年;史料;苗民;改土归流;高其倬;土司;清政府;鄂尔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6;F333.69
【相关文献】
1.光绪初年清政府镇压东乡抗捐史料选(二) [J],
2.同治初年清政府镇压东北滚地雷王五史料 [J], 王澈
3.光绪初年清政府镇压四川东乡县抗捐史料(一) [J], 王澈
4.光绪初年清政府镇压东乡抗捐史料(三) [J],
5.光绪初年清政府镇压东乡抗捐史料(四) [J], 王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雍正怎么死的?关于雍正之死的五种说法
![历史趣谈雍正怎么死的?关于雍正之死的五种说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6ba705964bcf84b9d57b46.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怎么死的?关于雍正之死的五种说法导语:雍正是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为加强皇权设置军机处等一系列铁腕雍正是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为加强皇权设置军机处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重要性的作用。
雍正于1735年去世,葬清西陵的泰陵。
关于雍正的死因是清宫谜案之一,众说纷纭。
见他AK军事网小编给各位网友简单介绍雍正怎么死的。
雍正怎么死的:雍正被吕四娘谋刺死一、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
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
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
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
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
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
不过这些传说,都是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二、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
不过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
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了。
雍正怎么死的:雍正服丹药中毒而死三、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
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
胤禛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
四、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
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最后一个说法就是胤禛是被曹雪芹跟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不过这也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历史上雍正之死有哪几种说法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历史上雍正之死有哪几种说法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https://img.taocdn.com/s3/m/21ff4856e518964bcf847c3d.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雍正之死有哪几种说法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导语:大清帝国的第五届皇帝,就是雍正。
雍正是大清帝国最神秘的皇帝,他是如何登基成为皇帝的,这是一个谜。
他又是如何死掉的,这是第二个谜。
大清帝国的第五届皇帝,就是雍正。
雍正是大清帝国最神秘的皇帝,他是如何登基成为皇帝的,这是一个谜。
他又是如何死掉的,这是第二个谜。
单只说他的死,就是史学界最热闹的场所,目前至少有三种死法,为史家所力捧。
头一种死法,是“侠女派”史学观点,该观点认为,雍正的死因,是江湖著名女剑客吕四娘,夜入皇宫,以飞剑取了雍正的脑壳去。
第二种死法,是“玉女派”史学观点,该观点认为,雍正那厮老是在宫里玩变态游戏,宫女们实在受不了他,就将他活活勒死了。
第三种死法,是“红楼派”,这一派的观点认为,杀死雍正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据说那林黛玉原本是大文豪曹雪芹的情人,可是被雍正横刀夺爱,抱去皇宫当上了皇后……想那曹雪芹盖世文豪,岂能受此羞污?于是潜伏进皇宫,找到情人林黛玉——据说她的真名叫竺香玉,情人相见,分外相亲……一边相亲着,两人捎带脚把雍正给掐死了……
从历史的渊源上来看,雍正的“侠女派”死法曾长期占据主流,因为这种死法最科学,最经济实用。
也更符合中国民众的思维认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影视剧创作的发展,林黛玉的弱不禁风,远比吕四娘的彪悍麻辣,更符合广大女性的职业定位,再加上众多的非红学派人士招呼也不打一个,突兀的杀入红学研究领域,在引发了广大红学派人士无限悲愤的同时,也将雍正的“红楼派”死法推介给了广大观众。
生活常识分享。
皇帝故事-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哪些关于他的猜测?
![皇帝故事-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哪些关于他的猜测?](https://img.taocdn.com/s3/m/96fed38469dc5022aaea003d.png)
皇帝故事-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哪些关于他的猜测?最近几年,四爷雍正时常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雍正也因此大火了一把。
雍正,即爱新觉罗·胤禛,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让康乾盛世得以连续下去。
不过,雍正有功亦有过,他大兴文字狱,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害了众多无辜人的性命。
正因如此,雍正这个皇帝在历史上才会存在许多争议,就连他的死,也变得离奇起来。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雍正是被慢性毒药害死的,下毒之人是暗恋果郡王的圆明园百骏园驯马女叶澜依。
可电视剧终究不是真的历史,雍正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他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呢?史书对雍正的死只有寥寥几笔,说他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但病得轻,“仍照常办事”,谁知第二天他就突然病重,并且在第三天的晚上死掉了。
由于事发突然,很多大臣甚至都来不及反应过来,这位大清皇帝就已经驾崩了。
雍正死后,官方并没有给出他的死因。
朝廷这副遮遮掩掩的样子,简直就是欲语还休啊,世人好奇不已,正所谓事出反常即为妖,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如果雍正死得很“正常”,朝廷绝不会这副态度。
不久之后,雍正离奇之死便迅速在全国传开了,一时之间各种说法都有。
有人说,雍正活着的时候作天作地,冤死了那么多人,仇家肯定不少,他定是被仇家所杀。
但杀手是谁呢?一部分人声称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女侠吕四娘刺杀雍正,砍下了雍正的首级。
另一部分人却说杀死雍正的是皇宫内的宫女太监。
还有人说,雍正一生痴迷丹药,年轻的时候就不着调,一副天天都想要成仙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来他居然是做皇帝的料子。
所以,雍正极有可能是吃了什么半吊子丹药而死的,假药害死人啊!最后,有人根据官方的病死的说法,推测雍正应该是中风而死。
总之,老百姓的脑洞大的出奇,什么样的说法都有。
后来,人们在一个清朝重臣的私人记录,也就是小日记里,找到了关于雍正之死的一些线索。
这个臣子名叫张廷玉,雍正病危时,曾急召大臣,交代身后事,张廷玉就是其中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2009-06-30 06:36:20来源: 《百家讲坛》杂志(郑州)杨名时蒙冤八年,心中却一直坚持着对“道义”的参悟与追求。
为了生存,他在云南开馆授徒,讲解《大学》与《中庸》,听者云集。
人们纷纷前来,就为一睹这根连皇帝也打不断的理学脊梁。
雍正四年八月,时任云贵总督的杨名时接到了朝廷颁发的一道上谕。
雍正在上谕中毫不留情地点了查弼纳、杨名时、裴度、张楷、魏廷珍等督抚的名,责备他们“操守虽清而皆顾惜情面,将就求容悦于人,故内外之人皆称誉者甚多”。
在说明了这种官场风气对吏治的严重破坏作用之后,雍正在谕旨中表扬了四个“模范督抚”——田文镜、杨文乾、李卫与诺敏,说他们“实心任事,整饬官民,不避嫌怨”。
他还在谕旨结尾处说:“朕深望尔等为明达体用之全才,而深惜尔等为同流混俗之乡愿,故谆谆告诫,不惮周详。
”杨名时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然成了阻碍改革深入的“绊脚石”,他只记得自己殚精竭虑,做了许多赤诚为国的实事,并无“苟且塞责,姑息养奸”。
难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做错了,竟没有觉察?难道是皇上听信了谗言,对自己有误解?他心乱如麻,不明所以,思绪早已飞到了往昔的岁月……一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61年1月24日),杨名时出生于江阴朝阳关。
他自幼苦读经书,以“端方耿介”自持,勉力追求“正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为了用科举成绩证明自身的价值,也为了表明“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的决心,他一再推迟婚期,大有不中进士不结婚的气魄。
几经坎坷蹭蹬,他终于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随后,杨名时投身于康熙年间的名臣李光地的门下,李光地对他十分器重,在授课时曾经当众表扬他说:“志气强毅,临事有担当。
外面却如田夫野老,甚好。
”他认为,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除了有能力、有学识、有政治资源之外,还必须有敢作敢当的气魄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而杨名时正是具有这种成功潜质的人。
康熙四十年,在李光地的极力推荐下,杨名时被任为提督顺天学政,“虽流金之暑,见其阅卷,所著白布衫渍汗成浅皂色,不暇易。
秉烛至夜分不卧,群笑其自取苦也”。
这段记载,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志士勤勉恪职的坚毅形象。
雍正改元之后,杨名时首次上请安折就收到了新皇帝的朱批谕旨回复:“尔向来居官任声名甚好,自兹莫移初志,益当勉之。
”这说明,雍正对他印象不坏,可是,如今又为什么要给他定下“违道干誉”、“姑息养奸”的恶名呢?杨名时哪里知道,雍正皇帝对他的态度变化,肇因于君臣之间往来的密折。
密折制度是康熙所创,到雍正初年已经定型。
凡地方上有所兴革,该地督抚大吏必须先缮写“兴革意向”于密折之上,然后再派专人赴京呈上密折请旨,皇帝在折上写下密批旨意,再送还给“上折人”。
即便皇帝已在密折上允准所请,也不能马上付诸实施。
因为从密折的创意来看,它不过是君臣私下互通信息的一个秘密渠道,有利于皇帝迅速了解地方上的实情,遥控指挥督抚大吏,巩固皇权。
但皇帝的个人意见还不能当作朝廷颁发的正式公文。
正式公文的形成还需要督抚在吃准了皇上的旨意后,另行缮写可以公开的奏章,经皇帝批阅后交内阁评议,最后由皇帝综合各方意见决定是否准行。
这是地方兴革得以实施的必经程序。
密折与奏章的并行,可以确保在地方督抚大吏与中央阁部大官之间实现权力的制约,督抚不得借密折侵夺阁部之权,阁部也不得以“廷议”来阻碍督抚的兴革建议,最终实现在皇帝一手把持之下,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目的。
雍正登基之后,以务实求真、雷厉风行作为自己的勤政原则。
他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密折和奏章,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而且有时为了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还要洋洋洒洒地细细述说,以至于有时批语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多,这就导致他常常要工作到深夜。
为此,他期盼各地督抚们所上的奏折内容务实,言简意赅,不利用密折频繁上奏,讨好皇帝,挟制上司,恐吓下属。
虽然雍正与杨名时素未谋面,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君臣关系还算融洽,雍正曾经亲手题字“清操夙著”赐予杨名时,以示褒奖。
但同时,雍正也不太欣赏杨名时的工作风格,他认为杨名时“太软些”,有看重并依从下属的毛病。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发生了杨名时在奏章中泄露皇帝密批的事件。
这是雍正最忌恨的,因为这会导致内阁大学士在讨论地方兴革时,鉴于皇帝已有的看法而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
雍正认为此举破坏了督抚与阁部的权力平衡,于是停止了杨名时的密折奏事权。
雍正三年夏,时任云南巡抚的杨名时为此上“请安折”,请云贵总督高其倬代为呈递,雍正不愿接受暗中道歉,公开下旨予以拒绝。
在高其倬的点拨下,杨名时又上奏章,公开认错,称泄露密折并非故意,请求恢复密折奏事权。
雍正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杨名时接到圣旨:“杨名时既知过失,恳切奏请,仍准折奏。
”四月二十日,杨名时登上了宦海最高峰,成为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
雍正在任命诏书上很有权术而又极为坦诚地说:“前因人捏陷尔奏之,朕偶失斟酌之,所疑今已明白,何罪之有?朕再不粉饰一时之误,枉罪汝也。
朕之性情如此,不畏有过,但虑朕不能改耳。
往事当释然于胸,不必丝毫系念也。
”表面看来,君臣两人的误会已经涣然冰释。
杨名时也恭谢天恩,感激涕零,决定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他高兴得太早了。
此时的雍正正在酝酿一个大动作。
在解决了兄弟与他争夺皇位的遗留问题以及处理了隆科多、年羹尧等危险政敌之后,他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整顿官场风气上。
康熙晚年,由于满足于现状,官场上的确出现了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的污浊风气。
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去办实事,只求一个廉洁安分的虚名。
为了保证自己掌控的国家机器自始至终高效运转,雍正打算自上而下地铲除那些碌碌无为的“木偶”清官。
此外,雍正对科举出身的文官也一直心存芥蒂,而对直言敢谏、特立独行,以道义自负而又“妄谈国是”的古代士大夫的清议传统则更是厌恶,他最不能容忍那种自许清廉而又保持独立人格的“海瑞罢官”式的行为。
在他看来,这种“洁己沽誉”的“巧官”比贪官污吏更坏。
因此,他的整顿利刃一旦出鞘,惩处的将不仅仅是没有作为的清官,更有那些心怀清流传统的持独立人格的清官。
而杨名时恰恰属于后者。
他成了雍正“排除贯彻自己改革路线的人事阻力”的典型人物。
雍正的理政风格是雷厉风行,而杨名时的风格则是春雨润物。
雍正对此不大满意,因为他刚劲的政令每每到了杨名时的辖区就会被分解、柔化,而且杨名时还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赞誉。
雍正觉得杨名时就是孔子口中的“乡愿”,即“德之贼也!”他对“乡愿”尤其反感,经常批评那种表面真诚谨慎,实则欺世盗名的人。
所谓“打蛇打七寸”,雍正把整顿官场的第一刀砍向了杨名时等五个督抚大吏,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告诫他们最好识相点,操守清廉是必要的,但更应做到奴性十足——必须消灭自己的独立人格,绝对地服从皇权。
此时的杨名时,如果真的识相而隐忍不言,或者凭着官僚惯有的圆滑,表示诚心受教,勉力改正,那么此事很快就会被淡化。
查弼纳、魏廷珍等人同样被斥为“乡愿”,日后并没有大祸临头就是明证。
可是,杨名时做不到,作为一个严以律己且在儒学上很有造诣的士大夫,他不能违心地承认自己就是孔圣人所深恶痛绝的“乡愿”,相反,他要上书,他要争辩,他要表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二雍正四年九月初四,杨名时上密折申述,他首先表示理解皇上深忧臣下沾染“乡愿”习气的良苦用心,随后发表了一番议论:“圣贤之所恶非一,而于恶乡愿尤甚,于佞与利口、无札、不逊及徼讦为智直之流,以其皆属作伪,而乡愿更为深巧,斥绝倍严。
人臣苟不知切戒乎?此足不可立于圣人之世。
臣自今以往,惟有切省不遑,内则整肃身心,外则厘饬政事,期无蹈于悠忽因循,以无负训迪拳拳至意也。
”该文写得内方外圆,合乎情理。
但凭着绝顶的智慧,雍正不仅看出了杨名时深怀抵触之心,而且还品出了折中的弦外之音:引用同样被圣人所厌恶的“佞、利口、无礼、不逊及徼讦”,旁敲侧击他在圣旨上表扬的“实心任事、不避嫌怨”的田文镜、李卫等大臣。
杨名时指出的圣人所厌恶的四种小人行径,几乎是弹无虚发,发发命中李卫等人的要害。
历史上的李卫,根本不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所戏说的“用小混混的插科打诨,去冲击官场规则而内心却充满正义感”的那种人。
他家境富有,但识字不多,出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从此步入官场,田文镜也仅仅是个监生。
他们得到雍正的重用,有几个原因:首先,心中只有皇帝,没有朝廷。
朝廷是个集合体,它的利益就是封建贵族的集体利益,保护这种利益的有许多是科举士大夫,所谓“社稷为重,君为轻”。
而田、李等人只认皇帝的个人利益,唯皇命是从,见风就升帆,怎能不讨皇帝喜欢?其次,他们的个人工作作风与皇帝保持一致,皇帝喜欢雷厉风行,他们就快刀斩乱麻,办事绝不拖延。
再者,他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并且肆无忌惮地捏造事实攻击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为皇帝清除“眼中钉”提供证据。
本来就对杨名时的文过饰非十分不满,现在他又含沙射影地讽刺自己的心腹,雍正顿时气贯顶门,很想马上下旨捉拿杨名时。
但他毕竟是封疆大吏,没有什么证据就解往京师,恐怕难以服众。
雍正强压怒火,作出批示:“朕得力处即…持平‟二字,再不敢为天下先。
”毫不客气地回击了杨名时对自己用人行政“不持平”而“偏胜”的影射。
为了显示帝王的风度,他又写道:“朕岂好辩,乃不得已。
指迷之论,卿当熟读以增识见。
可谓君臣万里谈心,亦属人间乐事。
”收到密批后,耿直的杨名时天真地认为,皇上想通过与他“谈心”,使君臣之间尽快消除隔膜。
但他大错特错了。
雍正早已挽好了一个索套,正在等待一个时机,将套圈抛向他的头颅。
作为一个公然标榜“以一人治天下”的独夫,雍正的原则是宁用家奴也不用名儒。
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李卫等人就相当于他的家奴,他们不折不扣地在地方推行雍正颁布的政令,而且取得了让他满意的政绩。
这一点让雍正感悟到,饱读诗书、追求仁政的名儒确实没有“臂指如意”的奴才更有效率,要雷厉风行地贯彻自己的治国主张,必须彻底摧毁名儒们对皇权的相对独立性。
更让雍正反感的是,杨名时还时不时地在密折中流露出以理学自重的倾向。
雍正虽然对汉文化常怀鄙视,是满文化优越论的坚定信奉者,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身为“夷狄”的自卑,唯恐被饱学汉儒轻视,所以对名儒的奏折尤为敏感。
他在批谕杨名时的密折时曾写道:“向来尔等之春秋,朕所深畏,一字一意,朕不能忽视也。
”这句话充分暴露出,他对汉人精英的畏惧之心以及其中深藏的敌视之意。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雍正极力想把汉官都驯化成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奴仆。
现在,杨名时不但不接受驯化,反而以理学自重,“自以为记载数篇腐文,念诵几句史册”,就敢在整顿官场风气的关头挺身而出,暗藏讥讽,“一字一言,皆怀诡谲强梁”。
对于这种不能感化、不怕威压,偏执狡诈、刀枪不入的异类,雍正认为绝不能手软,必须严加惩治,以为众人戒!就在雍正暗下决心准备拿杨名时开刀的时候,一个人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