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概念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_ l
叶 壮 丽
( 泉卅 l 五中, 福 建 泉 州 3 6 2 0 0 0 )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历 史 概 念 教 学 的 几 点 思 考
历史概念是对历 史现象或历史 事件所做 的抽象概括 , 是 在 历 史 表 象基 础 上 形 成 的对 历 史 事 物 的本 质 属 性 的反 映 。形 成 和 运用 正确 的历 史 概 念 , 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 , 是 历 史 学 科 各项 能 力 的基 本 。 新课程背景下 , 高 中学 生 对 历 史 概 念 的 学 习 和 理 解 是 历史 教 学 的一 项 重 要 内 容 .也 是 高考 历史 考查 的 重 要 方 面 。 因此 , 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 是 培养 思 维 能力 的需 要, 也 是 应 对 高 考 能 力 要 求 的 需 要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 对历 史 概 念 教 学 的 思 考 和探 讨 应 该 成 为新 课 程 教学 研究 的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下 面 我 结 合教 学 实 践 谈 谈 对 历 史 概念 教 学 的思 考 。 区分 不 同类 型 的 历 史概 念 , 有 针对 性地 分 析 概 括 历 史 概 念 从 内 容 上 可 分 为 两 大类 型 :历 史 知 识 概 念 和 历 史专有概念。 教 学 中应 区 分 不 同类 型 的历 史 概 念 , 采 取 不 同 的 处理方法 . 更 好 地 把 握 概 念 的 内涵 和外 延 。 1 . 历 史 知 识 概 念 。如 , 中 国古 代 土 地 制 度 、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模式 、 农耕 经济 的高 度 发 展 、 工业革命 、 罗斯福新政 、 经 济 全 球 化、 经 济 区域 一 体 化 等 ; 历 史 知 识 概 念 在 结 构 上 有 单 一 性 和 复 合 型之 分 。单 一 性 概 念 如 土 地 制 度 、 资本 主 义萌 芽 、 殖 民扩 张 等. 比较 单 纯 , 其 内涵 和 外 延 在 教 材 中有 集 中 的 表 述 或 明 确 的 定 义, 故 在 教学 中及 时点 拨 即 可 。 复 合 型 概 念 如精 耕 细 作 农 业 模式、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会 生 活 等 , 它 们 由若 干 单 一 性 历 史 概 念 以 各种 逻 辑 关 系 组 合 而 成 的 ,且 往 往 在 教 材 中没 有 集 中 的文 字 表述 . 只 是 散 见 于 各段 落甚 至 各 课 中 , 还 需 分 析 与 概 括 。如 精 耕 细作 农 业 模 式 , 它 包 括 铁 犁 牛 耕 的 耕作 方 式 、 水 利 设 施 的 完善 、 私有土地的出现 、 自耕 农 经 济 的形 成 等 。学 生 必 须 在 了 解 农 业 的耕 作 方 式 、 水 利设 施 概 况 、 土地所有 制 、 经 营 模 式 等 的 基 础 上 才 能概 括 其 内涵 : 在有限的土地里辛勤耕耘 , 努 力 提 高耕作技术 , 注 重 灌 溉施 肥 , 改 良土壤 , 增 加 单位 面积 产 量 。 很 多 重 要 的历 史 概 念 , 需进行挖深 、 拓宽, 弄 清 其 内涵 与 外 延 如 布 雷 顿 森 林 体 系 , 必 须 分 析 它 确 立 的背 景 、 条件 、 目 的、 内容 , 进而把握其特点 : 是 以美 元 为 中心 的 国 际 货 币金 融 体 系 其 实 质 是 满 足 了 美 国对 外 扩 张 的需 要 , 确 立 了美 国在 世 界 经 济 中的 霸 主 地位 。 但在 世 界 经 济 混 乱 的 情 况 下 , 它 也 起 到 了稳 定 世 界 金 融货 币 秩 序 的作 用 。 有 利 于 世 界 经 济 的发 展 , 促 进 二 战 后 世 界 经 济 向体 系化 、 制度 化 方 向发 展 。 随着2 O 世 纪7 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 美 国 的世 界 经 济 霸 主地 位 动 摇 , 资本 主 义 世 界 经 济 形 成 三 足 鼎 立 的 局 面 ,世 界 经 济 开 始 向 多
历史说课ppt课件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问答互动等形式进行互动式教 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感谢观看
THANKS
历史说课ppt课件
目 录
• 历史课程介绍 • 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 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 历史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 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支持
01
历史课程介绍
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培养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 的发展历程,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 神。
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现代历史
总结词
中国现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
VS
详细描述
中国现代历史包括1949年至今的历史, 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以及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通过学习中国 现代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培养社会主义价 值观和世界观。
书。
《世界史纲要》
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有助于 学生了解全球历史的发展趋势和
相互影响。
《史学研究方法》
深入浅出地介绍史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提高历
史研究能力。
网络资源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提供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方便学生查阅。
史学研究网
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摘要:从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都是完全按照教材的标准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因此,在整个历史课堂中,学生都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内容选择,这就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降,同时也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想改变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应该在大概念教学的指引下,结合单元教学主题,构建情境,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知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与知识内容相结合,展开探究和分析,从每一个历史事件中,形成个人的主观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单元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大概念;单元主题教学目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老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觉得学生只需要将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掌握就可以了。
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采取一种机械识记的方式来积累知识,长时间地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造成了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变得僵化,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知识中,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因此,老师们应该积极地利用大概念的形式来展开单元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形成个人的自主认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经验。
一、大概念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优势首先,将历史教科书中重要的观念联系起来。
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
在这个时候,教师为了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授课时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对学生的历史素养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教师使用大概念教学形式,展开单元主题讲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各课时知识点充分融合,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充分融合,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会变得更高。
新课程下历史概念教学论文

浅析新课程下历史概念的教学【摘要】”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重视教科书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对具体的历史概念解读,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
分析历史概念的重要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价值的意义【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课堂教学新课改进行了多年,我们在”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教科书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对具体的历史概念要么随意解读一番,要么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
然而,有些被忽视的概念无论是对澄清历史得出结论、连接历史事件的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内容等都大有裨益。
下面我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中的几个概念为例,在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历史概念的重要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价值的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民主是热门话题。
可有人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就有了民主,言外之意,现在提出民主是多余的。
其实,中国几千年文明史里根本就没有民主,而且中国古代社会也根本产生不了民主。
不错,25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过”仁政”的思想,后来孟子也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质的先进思想,是贵族领主制社会进入集权官僚制社会经济结果在上层建筑里的反映,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数量很大却占地很少的小生产者自由民即农民说话(而在之前的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没有人的基本权利)。
然而,这是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它的要害是让统治者懂得”民”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使之理解”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唐太宗);它的核心是对民进行驯化、软化、奴化。
明确提出只有“为民着想”、”为民作主”,民才能”安分守己”,天下才能太平。
所以,几千年来,魏征、包拯、海瑞这些清官被推崇备至;”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就成了为官者的最高境界。
民本思想的极致,是期盼救世主的出现;而其主体——”民”,却始终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民主,质言之,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
它最早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现。
初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教学

初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教学一、大概念教学1、大概念内涵大概念有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之分。
新课标中的大概念主要是指学科大概念,即能反映历史学科本质、居于历史学科中心地位的核心观念。
它们是组成历史发展结构的主干,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能够统摄该阶段的具有纵横联系的大量学科知识,并提供理解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或关键工具。
2、大概念教学教师要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框架,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二、初中历史课程中常见的大概念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不是固定的,可以从多层面进行整合和提炼。
新课标中将大概念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大概念——六大学习板块的大概念中国古代史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古代史中的“多元文明”,世界近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世界现代史中的“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2、第二层次的大概念——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单元中的大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单元主题,常见的单元主题有教材中各个单元的标题名称,如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第三层次的大概念——每一课的具体内容的大概念如动荡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两课的大概念都是社会变革。
因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变。
三、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在进行大概念教学时可以结合四大联系——横向联系、古今联系、因果联系、中外联系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
在纵向整合方面,教师可以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重要概念和学习主题。
在横向整合方面,教师可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下进行学习。
历史入门常识教案初中

历史入门常识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意义。
2. 掌握历史学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 熟悉中国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历史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意义。
2. 历史学家的主要流派: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新历史学等。
3.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杜特蒂、费尔南·布劳迪尔等。
4. 中国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等。
5. 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黄帝时代、夏禹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唐代开元盛世等。
教学重难点:1. 历史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意义。
2. 掌握历史学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 熟悉中国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历史的概念,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讲解历史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意义。
2. 介绍历史学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三、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历史的意义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
四、练习(15分钟)1. 完成历史知识点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2. 分组完成中国历史主要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的时间顺序梳理。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目。
2. 阅读有关历史学家的著作或访谈等资料,做简单记录或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历史学习有了初步了解,能够理解历史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意义,熟悉历史学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完整版)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

(完整版)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
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
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
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
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
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
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
跨学科视角下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建模思考

跨学科视角下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建模思考当下“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育人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强调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性理解与迁移。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次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观的高度去设计跨学科视角下的大概念教学。
只有教师真正理解跨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掌握跨学科视角下大概念教学设计的路径与策略,才能真正推进课程改革的落地。
然而,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与问卷调查,发现跨学科视角下历史大概念教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线教师对相关理论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一、开展跨学科视角下历史大概念教学的意义开展跨学科视角下的大概念教学对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弥补分科教学的局限新中国成立后,分科课程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课程体系。
分科课程有利于学科的专业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探究。
但分科教学也易造成学科壁垒,使学生习惯于掌握各学科的“知识”,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如果缺乏对各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仅凭“各自为政”的、模块化的学科知识难以解决未来学术探究和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针对分科课程造成的学科知识认知碎片化、割裂性的局限,跨学科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跨学科教学可以打破学科间壁垒,构建多学科间交流通道,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并体验到各学科之间的互融互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
1.《中华文明史》
2.历史的基本概念
3.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提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
1.介绍《中华文明史》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文明史》的内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
2.历史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历史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师通过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主要历史人物。
三、巩固
教师设计历史知识的小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历史,深入了解历史,做一个懂历史的人。
六、作业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懂历史的人。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一、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二、课程目标1.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5.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三、课程内容1.世界历史: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现代史等重要的历史时期;2.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不同时期的历史;3.历史事件和人物:重点介绍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2.讨论法: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思想的碰撞;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作、演讲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优秀的历史教材作为教学主要参考资料;2.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历史书籍和参考资料;3.多媒体教室:提供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学使用;4.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六、评价方式1.考试评价:组织针对性的历史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评价:布置历史作业,检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堂表现:通过平时的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的表现;4.综合评价:结合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七、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本课历史相关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知识传授:讲解并介绍本课的历史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表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作、演讲或模拟实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澄清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疑惑;6.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历史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课程下的历史概念性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概念性教学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无论是对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还是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概念性教学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特征形成方法一、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
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确定性。
即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其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
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
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1978年的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巨大震撼,30多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
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再比如说1992年,正如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之所以又是一个春天,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就解决了改革开放中人们对“姓资”、“姓社”问题的疑虑,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深化了我国的改革开放。
明确历史概念的时空定位,有助于学生把历史事实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而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
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
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
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
新课程视野中小学体育教育【新课程视野下如何进得历史概念教学】

新课程视野中小学体育教育【新课程视野下如何进得历史概念教学】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许多历史教师不断长期地投身并致力于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新课程实际,笔者认为历史概念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众所周知,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个性以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历史概念。
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在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但教学中运用比较形成历史概念,必须避免概念的模糊和混乱。
同时也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二、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
历史概念虽然源于史实,但它毕竟又高于史实,只有对史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根据因果、包容、并列、递进等关系,组成有一定层次的概念体系。
三、注意历史概念教学的动态性由于历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会随 __发展而不断变化。
可见,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具有动态性。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当原有认知结构不适应新的认知结构要求时,就需要对之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意义。
尤其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
概念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究

2 . 3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其更加的科学
理 论 是来源 于 实践 的 ,并 且实 践还 会提 升理 论 的科学 程度 。 概念 教 学 法也 是 如此 ,在教 学 的过 程 中很 容 易 发现 理论 中存在
的不 足 ,并 对 其进 行 改进 ,这对 概 念 教学 法 的完 善 和提 高 是非 常有 利 的, 能够让 其更 加 的完 善和科 学 。
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将概念教学法 入进去 的必要性和可 能性 1 . 1中学历史概念教学法的含义
在 实 行 历史 教 学 时 ,把 历 史 概念 较 好 的运 用 是很 重 要 的任
务 ,这种运用可较好 的帮助他们处理历史资料方面的问题,这 对他们的历史思维技能及辩证技能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 在 进 行 概念 教 学 的 时候 应 该正 确 的 了解 历 史观 念 ,并 根据 观 念 和 标 志 性 的事 件 、历 史 现 象 以及 人物 进 行 因果 关 系 的解 析 ,这
概 念 的 转变 会 引 发认 知 方面 的冲 突 ,学生 首 先 意识 到 的是 新 的知 识 和 以往 自己形 成 的 观念 有 一 定 的差 别 ,这 也是 认 知冲 突 出现 的最 主要 原 因 ,然 后 学生 应 该对 新 知 识 以及 旧 的知 识进 行一 定 的分 析 和 调 整 ,从 而更 好 的对 其 冲 突进 行 解 决 。作 为历 史教 师 , 在上 课 的时候 , 必须根 据 学生 自己的概 念进 行情 境 创设 , 让他 们 产 生 一定 的认知 方 面 的冲 突 ,并 进 行 概念 的 引进 ,帮助 他 们 更好 的进 行冲 突 的解 决 ,进行 概念 的转变 。
Hale Waihona Puke 中图分类号:G 6 3 2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陕西省富平县迤山中学同武娟邮编:711700[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试着从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现状陈述;导致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现状原因分析;加强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的对策浅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并希望引发同仁对这个问题的新思考,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历史课堂概念教学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已有很大的突破,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学生对历史概念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上述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是由于对历史概念的认识、讲解不到位引起的。
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并希望引发同仁对这个问题的新思考,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现状陈述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常涉及到概念问题的教学,但对于如何具体把握概念讲解的深度与广度却仍是长期以来的老观念,表现为对一些普通的史实概念(如井田制、科举制等)只要背下来就行了,对于较深的理论概念(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自然经济等)更是不去作深层次的分析、联系和对比。
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没有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二、概念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1、对史实概念缺乏理论分析。
教师在讲课中一般都能注意涉及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要素的完备、准确。
但对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缺乏理论上的分析。
2、理论概念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极其薄弱。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掌握概念要求时,一般都只落实到史实概念,很少提出掌握理论概念的具体要求。
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它学科也常常涉及,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目录
CONTENTS
高中历史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历史课程论——
历史教学论——
01
02
03
史学理论——
教什么?
怎样教?
04
05
06
历史课程论
历史课程≠历史课程表
历史课程≠历史学
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
1 关于历史课程的四种片面认识
一、什么是历史课程?
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抨击
唯心主义倾向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重新建构
1
2
3
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情景学习
4
课例:《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 罗斯福新政》 教师把美国大萧条时银行提款人潮的幻灯片 投射到大屏幕上,几个学生站在大屏幕旁,指 着屏幕来解释他们所看到一切:人们站立的姿 势,穿着打扮,街道和标语牌上写着什么,建 筑物看上去有什么特征。当学生对图片的内容 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难度不断地增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他们已经 获得的信息: “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建筑?” “人们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二、进步史观的辉煌及困境
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起及困惑
汤恩比文明形态史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汤恩比文明形态史观的根本特征
——悲观哲学
全球史观的流行及问题 全球史观兴盛的表现 全球史观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史观?
01
历史学永恒的魅力在于探究!
02
结论
谢谢大家! 请提意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可归的灾难性后果。接着教师让学生扮演银行
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

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初中历史教学逐渐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大概念教学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其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大概念教学的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
大概念教学是指在学科领域中,具有核心地位、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原理、观点和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概念教学指的是在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的概念、观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时空跨度较大,学生很难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而大概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历史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概念教学不仅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素养。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而大概念教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大概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提高其核心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概念教学时,首先要确定历史知识中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应该是能够统领其他概念,具有上位性的概念。
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民主与法制”可以作为核心概念,因为它可以涵盖其他相关的概念,如公民权利、政府体制、法律制度等。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制度的异同点,让学生思考这两种制度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合作探究是实施大概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历史入门常识教案初中版

历史入门常识教案初中版
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
2. 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分类;
3. 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
教学重点:
1. 掌握历史的定义和分类;
2.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
教学难点:
1. 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2. 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代划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意义,指出历史是研究过去事件的学科,是人类经验的宝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二、教学主体(30分钟)
1. 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分类(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分类,包括考古学、文献史料研究、口述史料研究等方法,以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分类。
2. 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同时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如尧舜禹治水、夏禹灭洪水、商汤禹同德等。
三、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读后感,并准备下节课的口头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但仍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深层次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界定与教学课例

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界定与教学课例历史学是一门关注过去发生的人类事件及其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的研究学科。
它也是一门研究各种知识体系的学科,这些知识可以从古代的文献和文件中提取出来。
历史学的研究重点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题,以细节和源材料来表述趋势、模式、趋向和评价。
它是一门“多维”学科,研究内容和问题经常可以在不同的维度或角度上分析。
大概可以说,历史学也是一门学习和体验过去的科学,它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和行为,而且关注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历史文献分析、历史考古和历史思想改变等。
历史学的教学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们发现、理解和尊重过去,以此增强自身的调整和修正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法,其中包括直接演示、小组活动和讨论。
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是包括学生在教学中,而不仅仅是给他们推荐阅读素材和要求他们完成课外作业。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来,并将它当作一种有趣的学习和发现之旅。
此外,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还应该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具体的细节,也要强调广阔的理论视野,将历史研究中发现的事实或情况放大,把这些研究内容放入更宏观的、更抽象的框架中,使之更容易理解和体验。
历史教学应该着眼于越来越多领域的内容,并将它们与个人的价值观连系起来。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一种总体上的认识,更明确自身参与到历史发展中去的地位和贡献,他们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过去给今天带来的影响。
最后,尽管历史学科的内容、方法、理论和技能非常复杂,但最重要的就是把历史学的教学法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来。
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更加了解过去,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它,历史学就可以成功的体现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究 历 史 概 念 的 教 学 ,有 利 于 提 高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和 解 决 问题 的 技 能 技 巧 , 培 养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唯 物
教 师 讲 清 历 史 事 实 , 意 在 给 学 生 提 供 生 动 的 历 史 史 观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学 习历 史 的兴 趣 , 更 好 地 学 习 历 印象 。 教 师 字 斟 句 酌 的 讲 解 、生 动 形 象 的描 述 ,将 历 史 这 门学 科 。
忆 就 容 易得 多 了 。
以上 三 个 方 面 掌 握 了 , 等 于 寻 到 了又 一 个 占有 浩
在 把 握 以上 基 本 程 式 的 基础 上 , 师 再把 历史概 念 瀚 历 史 知 识 的基 本 思维 方 法 。 教 所 蕴含 的历史事实 讲清 楚、 讲透 彻 , 析 中肯、 分 归纳 到位 。
同; 不 同的 时 间 、空 间条 件 下 ,但 性质 、 结 果 却 是 相 同 的 ; 同 一历 史 的 概 念 , 在 不 同 的 时 间 ,它 的 内涵 和 外 延 是不同的。
历 史 是 一 门科 学 ,历 史 知 识 中 的 历 史 概 念 及 历 史 自然 而 然 地 将 教 师 的 讲 解 、描 述 通 过 想 象 在 头 脑 中 形 概 念 系 统 , 客 观 、 正 确 地 反 映 了 历 史 事 实 及 历 史 现 成 一 定 的 表 象 。这 种 表 象 极 其 深 刻 , 能 浮 现 出一 定 的 象 。它 是 把 很 多 的 历 史 现 象 经 过 分 析 、 对 比 、 归 纳 , 历 史 镜 头 , 各 种 历 史 事 实 和 历 史 现 象 在 现 实 的 脑 海 中 去 掉 个 别 的 东 西 , 留 下 共 性 的 东 西 而 形 成 的 ; 或 者 留 下 独 特 印 象 。这 样 , 这 个 概 念 也 就 深 刻 地 留 在 记 忆
一
“ 日战 争 ”存 在 两 条 抗 战 路 线 , 即 片 面 抗 战 路 线 和 抗 全 面 抗 战 路 线 , 它 们 处 在 同 一 时 间 、 同 一 条 件 下 , 并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如 何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掌 握 历 史 概 念 且 都 是 抗 日 ,但 是 这 两 条 抗 战 性 质 的路 线 是 不 同 的 , 呢 ?笔 者 的 体 会 是 ,先 使 学 生 掌 握 历 史 概 念 所 包 括 的 其 结 果 也 是 不 同 的 。 片 面 抗 战 路 线 只 依 靠 政 府 、 军 几 个 共 性 的 方 面 , 掌 握 了这 些 ,就 等 于 掌 握 了 一 个 基 队 ,结 果 一 败 再 败 , 丢 失 大 片 国 土 。全 面 抗 战 路 线 依
/ 学园地 / 教
i . 9 9 j i s . 6 1 4 9 . 0 0 i . 7 03 6/ . sn 17— 8X 2 1.0 0 7
历 史 课 概 念 教 学
韩 安 选
为 了使 学 生更 好 地 掌 握 历 史 概 念 及 历 史概 念 系 统 , 应 对 历 史 概 念 进 行 分 解 :特 定 的历 史 时 间 ,特 定 的 历 史 空 问 ,特 定 的历 史 人 物 及 对 象 ,特 定 的历 史 本 质 , 特 定 的 历 史 特 征 。注 重 在 同样 的 时 间 、 条 件 下 , 而 性 质 不
说 对 历 史 现 象 进 行 科 学 地 概 括 ,反 映 历 史 现 象 的 本 质 之 中 。
和 内在 联 系 而 形 成 的 。历 史 概 念 有 反 映 历 史 事 件 的 、
教 师 对 历 史 事 实 、 历 史 现 象 进 行 透 彻 分 析 、 中肯 归 纳 ,既 可 以 充 实 内容 , 又 可 以 区 分 特 征 ; 既 使 学 生
反 映 历 史 人 物 的 、 反 映 典 章 制 度 的 , 等 等 ,可 以 说 ,
有 多 少 历 史 现 象 和 历 史 事 实 , 就 有 多 少相 应 的历 史 概 掌 握 某 种 历 史概 念 的共 同 本 质 , 又 可 以使 学 生 认 识 每 念 。一 定 时 期 的 历 史 概 念 便 成 了 相 应 的 历 史 概 念 系 个 历 史 概 念 的个 性 特 点 , 从 而 科 学地 接 受 历 史 知 识 。 统 。历 史 教 学 中要 使 学 生 掌 握 历 史 概 念 及 其 历 史 概 念 分 析 和 对 比时 注 意 让 学 生 区 分 掌 握 三 个 问题 。 系 统 , 既 是 学 生 发 展 学 识 智 慧 的 核 心 ,解 决 问题 和 进 i 在 同 样 的 时 间 、条 件 下 ,而 性 质 不 同 。例 如 ) 行 创 造 性 活 动 的需 要 , 也 是 历 史课 教 学 的 中 心 任 务 之
史 事 实 活 灵 活 现 地 呈 现 在 每 位 学 生 的 面 前 , 学 生 就 会
( 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桂花中学) 作
作者 : 中学一 级教师 ,现 从事 学 校管理 工 作 。
2 1年4 00 月上 第 1期 ( 0 总第 16 ) 9期
酉
—
1
7 — 7
象 ;4)特 定 的历 史 本 质 ;5)特 定 的历 史 特 征 。例 如 都 属 于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性 质 , 都 走 上 资 本 主 义 道 路 , 都
“ 克 萨 之 战 ”之 一 历 史 概 念 可 以 分 解 为 :特 定 的历 使 生 产 力 得 到 发 展 ,进 入 工 业 化 时 代 。 雅 史 时 间— — l 8 ~ 1 8 年 ; 特 定 的历 史 空 间 —— 雅 克 65 66 3 )同 一 历 史 的 概 念 , 在 不 同 的 时 间 ,它 的 内涵 和 萨 之 战 ; 特 定 的 历 史 人 物 — —清 康 熙 帝 ; 特 定 的 历 史 外 延 是 不 同 的 。 如 “ 田制 ” 这 一 历 史 概 念 ,北 魏 的 均 本 质 —— 自卫 反 击 ; 特 定 的 历 史 特 征 — — 谈 判 解 决 两 均 田制 和 唐 朝 的均 田制 是 不 同 的 ,一 个 是 按 人 为 单 位 国 边 界 问题 。 这 样 一 分 解 , 运 用 自我 提 问 的方 式 去 记 授 田, 一 个 是 按 户 为 单位 授 田。
பைடு நூலகம்
本 套 路 、基 本 规 律 ,理 解 、 记 忆 任 何 一 个 历 史概 念 都 靠 人 民 ,发 动 群 众 , 结 果胜 利 ,创 下 抗 日根据 地 。 可 以 由 此 去 “ 规 蹈 矩 ” , 从 而 驾 轻 就 熟 。 一 个 历 循 2 )不 同 的 时 间 、 空 间条 件 下 ,但 性 质 、结 果 却 是 史 概 念 基 本 可 以分 解 为 五 个 方 面 : 1 )特 定 的 历 史 时 相 同 的 。如 英 国 的 资产 阶 级 革 命 、 法 国 的 资产 阶 级 革 间 ; 2) 特 定 的 历 史 空 间 ; 3)特 定 的 历 史 人 物 及 对 命 、 美 国 的独 立 战 争 , 它 们 的 性 质 和 结 果 是 相 同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