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病与生物伦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合集下载

艾滋病的社会认知与科学理性

艾滋病的社会认知与科学理性

艾滋病的社会认知与科学理性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纯净性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艾滋病给全球范围内的卫生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艾滋病对人类生命和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中,社会认知和科学理性起着重要作用。

艾滋病的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知、了解和观念。

艾滋病是一种通过血液、性交、母婴传播的疾病,对人们的性行为、血液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关注。

然而,由于艾滋病带有传染性,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存在着诸多偏见和误解。

社会认知不足带来了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排斥现象,影响着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

科学理性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理性是指对于事物本质的客观、准确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科学理性的认识,人们可以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控疾病的传播。

科学理性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歧视,促进社会对艾滋病的加强认识和关注。

艾滋病的社会认知与科学理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艾滋病的科学理性认知可以提高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减少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误解。

同时,社会认知也可以促进科学理性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中对于艾滋病的关注和认知程度越高,就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研究和医疗资源的投入,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在提高艾滋病的社会认知和科学理性方面,教育和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普及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此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艾滋病的宣传和认知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径。

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艾滋病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开展,促进艾滋病的社会认知和科学理性的形成。

“基因编辑婴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基因编辑婴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新华日报/2018年/11月/28日/第015版科技周刊·探索“基因编辑婴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本报记者仲崇山蔡姝雯王拓张宣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本月在中国健康出生。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这则“重磅”消息震惊了社会,因其涉及对人体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并孕育生命,引发了科学界的同声斥责以及对科学伦理与研究安全性的担忧。

究竟什么是基因编辑?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意味着什么?背后的争议和风险又有哪些?何谓“基因编辑婴儿”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曾完成世界上第一例对人类胚胎基因的编辑修改,该研究止步于胚胎发育极早期,但依然引起全球科学群体的关注。

这一次,进行基因编辑后的人类胚胎孕育出了生命。

消息称,贺建奎的研究团队采用的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相关专家介绍,这种技术能够精准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它可以引入一段基因,消除一段基因,甚至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的修改,被称为是“基因魔剪”。

目前许多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背后也有这项技术的影子。

但是基因编辑婴儿是用该技术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

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该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理论上讲,如果这个基因出现变异或缺失,就有可能关闭HIV病毒入侵人体的大门。

此前有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他们对HIV病毒有较强的“免疫力”。

但手术之后,婴儿体内的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挑战“禁区”,风险到底在何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瞩目,吸引全球科学家在医学、动植物育种、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

HIV的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研究

HIV的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研究

HIV的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研究HIV,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是一种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自己的基因组。

HIV在人体内作用的靶标是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帮助身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的入侵。

当HIV侵入宿主机体,会杀死这些T细胞,并破坏免疫系统,使人体失去抵挡各种疾病的能力。

HIV的生命周期HIV的生命周期从感染到复制再到传播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吸附、渗透、反转录、整合、转录和组装。

吸附:HIV病毒在感染人体时会依靠自身表面的膜蛋白与T细胞接触,这个过程称为吸附。

此时,病毒会寻找目标细胞的受体,并粘附在细胞的表面。

渗透:免疫细胞的表面膜会被HIV病毒的外鞘蛋白所结合,从而使病毒进入到细胞内部。

这个过程称为渗透。

进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将分泌化学信号,引导HIV病毒向其他T细胞移动。

反转录:HIV病毒进入细胞后,它会迅速繁殖。

病毒的RNA被反转录为DNA,这个过程称为反转录。

反转录完成后,病毒DNA以另一种蛋白质形式将自己融合到宿主T细胞的染色体上。

整合:当病毒DNA与宿主细胞染色体融合时,病毒将定位到宿主细胞DNA的特定区域并整合进去。

这个过程称为整合。

整合后,HIV就成为了被宿主细胞接受的一份基因信息,能够与宿主细胞一起表达基因。

转录:转录是指病毒的DNA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获取信息并转移到其自身DNA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DNA会被转录成RNA。

病毒RNA会在进一步复制的时候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多个新的病毒。

组装:病毒的新复制体在宿主细胞内组装完成后,会逃离细胞并进入在整个身体内游动的液体中。

这些复制体将进一步寻找另一个宿主细胞进行再次复制。

HIV的治疗研究HIV是一种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但治疗研究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将合成的抗逆转录药物和去除副作用的新药物应用到临床上。

这些治疗方案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并减少病毒负荷,从而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得到修复。

2010年9月3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科研现状。

2010年9月3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科研现状。

2010年9月3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科研现状。

来源:侯景.PDF的日志2010年9月9日,清华北大院长在《SCIENCE》抨击中国学霸未隔一星期,浙江大学某老师又在《Nature》发文指出,通过软件分析发现所有中文类期刊中有31%存在相互抄袭现象。

~~~叫国人情何以堪?详见:/blog/227870967/489048159这是今天Science的一篇社论。

题目很简单,只有三个单词;篇幅很小,仅一页;但三张图片很值得深思,一张是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另一张是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最左边是一叠叠百元人民币。

近两年,Nature和Science上评论中国科研体制的文章并不少见。

但往往都是劝诫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学生,研究者要正视问题,不同流合污等。

但像饶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如此直白、如此一针见血的评论“权贵阶级”、"Policy Maker"仍是头一回!其实,文章里指出的问题,包括潜规则,下至研究生(部分本科生),上至科技部长......是谁都知道的问题!但这次真是第一次中国最出名的两大高等学府——清华、北大的两位生科院院长在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上不拐弯抹角的说出“上层阶级”这些问题。

虽然两位教授的文字里没有提到如何解决问题,因为这两位中国生命科学界的“大佬”也知道个体与群体,以及制度体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但这篇文章是值得纪念的,也许若干年后总结科研体制改革时,这篇文章即使不算一个里程碑,但至少可以为一个里程碑的建立作以注脚。

即使有时我不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但可以为敢说真话的老师鼓掌......以下转自《科学时报》的译文: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

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

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清华医学院教授张林琦主持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医学院教授张林琦主持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医学院教授张林琦主持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导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联合使用复制性痘苗病毒载体和粘膜途径初次免疫的创新型艾滋病疫苗策略,为疫苗进一步的优化和人体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病毒学》(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粘膜免疫复制型载体艾滋病疫苗可有效控制猴艾滋病毒致病》的研究论文,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联合使用复制性痘苗病毒载体和粘膜途径初次免疫的创新型艾滋病疫苗策略,为疫苗进一步的优化和人体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滋病被发现的30多年以來,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万感染者。

在过去的五年內,由清华大学医学院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张林琦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香港大学李嘉誠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博士等,合作完成了上述粘膜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体内的临床前试验研究。

该团队发现这种粘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与传播。

接种此疫苗的猴子保持健康体征,而没有接种疫苗的猴子,绝大多数在感染一年半后相继发病,呈现典型的艾滋病症状。

该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张林琦表示,性传播已经是艾滋病病毒在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以异性和男男同性传播为主,高等院校的学生也不容轻视乐观。

这种传播的隐蔽性以及有关性教育的缺乏,使我们预防艾滋病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使用艾滋病粘膜疫苗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病毒的性传播。

一旦这种疫苗策略在将来的人体试验中获得成功,将对我国乃至世界有效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支持。

并计划在下一个五年中开展临床研究。

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生存质量睡眠及两周患病情况

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生存质量睡眠及两周患病情况

DOI: 10.13419/ki.aids.2021.01.11•论著•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生存质量睡眠及两周患病情况王培成\袁业泓、郭戈2,卢红艳\赵啸\任仙龙\程峰1(1.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100084; 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13)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SM)不同睡眠情况及两周患病情况与生存质f t 的关系,为改善该人群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736例HIV阳性的MSM进行调查。

采用 WHOQOL-HIV BRKF中文版调查生存质量,并收集患者睡眠和近2周患病情况。

结果736例HIV阳性的MSM总体 生存质f l得分(丨〇〇制得分:58.3± 12.8)分;不同就寝时间分组下,MSM总体生活质量(y()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睡眠时长你h的MSM总体QOL以及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低于睡眠时 长>6 h的人群(P<0.05);本研究中,56.0%的感染者入睡时长>30 min,而入睡时间越长者,在总体Q0L、生理领域、心 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和精神领域等方面的评分越低(P<0.05)。

该人群2周患病率为18.3%,94.5%的患者会及时就诊,近2周内患病的HIV阳性者总体生存质量低于未患病的HIV•阳性者(P<0.05)。

结论北京地区HIV抗体阳性的 MSM生存质量较低,而睡眠时间较短、入睡闲难和近2周患病的HIV阳性MSM生存质量有所降低。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睡眠情况;两周患病率;生存质量中图分类号:K 512.91; R 37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2-5662(2021 )0卜004卜04Difference of quality of life in sleep and two-week prevalence among IM SM living with HIV W A N G Peicheng',Y U A N Yehong1,G U O G e2, L U Hongyan3, Z H A O Xiao\ R E N Xianlong3,C H E N G Feng'.(/. Vanke School of PublicHealt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3.Beijing Center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ijing 100013)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Feng, Email: *******************.cn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874100); Beijing Municip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ssion (D171100006717002)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in sleep and two-week prevalence among MSM living with HIV in Beij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QOL of MSM group.Methods A total of 736 HIV-infected MSM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QOL was evaluated by WHOQOL-HIVBREF, and the differences of OQL among them with different sleeping conditions and 2-week prevalence were comparedby ANOVA or t-test. Results The overall QOL score in the was MSM (58.3±12.8).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 of QOL score among the MSM with different bedtime (P>0.05).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sleep duration >6 h, those with sleep duration ^6 h had lower QOL scores and lower QOL score in the domains of physiology, psychology,independence and social relation. The patients with longer time to fall asleep had a lower score of total QOL in the domains of physiology, psychology, independence and mental health(P<0.05). In this study, 135 (18.6%) patients sufferedfrom diseases in the past two weeks and had a lower QOL than those without the disease (P<0.05). Conclusion The QOL of MSM living with HIV in Beijing is relatively low.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QOL of the MSM withshort sleep time, difficulty in falling asleep and illness in the past two weeks.Keywords: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sleep; two-week prevalence; quality of life男男性行为者(MSM)的高危性行为发生率较收稿日期:2020-05-07;修回日期:2020-09-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74100);北京市科技计划项 目(D171100006717002)第一作者简介:王培成(丨988—),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传 染病流行病学胃Email:********************通信作者:程峰,研究员,Email:*****************( 高,我国MSM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也呈逐年 升高趋势1:。

【课外阅读】清华大学成立跨学科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

【课外阅读】清华大学成立跨学科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成立跨学科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今天,世界上第一个跨学科的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揭牌,著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任主任。

“何大一是世界艾滋病研究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他的到来将我国艾滋病科研水平迅速提高到世界前沿,并为中国艾滋病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说,该中心的成立是我国艾滋病防治领域转折性的事件,也表明了我国在科研领域对全世界开放的态度。

艾滋病的防治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和领域。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整合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健康传播、社会学、法学等与艾滋病相关的多个学科,用这种新形式的“鸡尾酒疗法”,为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患者关怀、社会教育等方面寻求优化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中心现有的三个研究所中,除艾滋病病毒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外,健康传播研究所和艾滋病政策研究所均致力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分别由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和社会学教授景军担任所长,他们都曾长期从事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科学研究、媒体倡导、教育培训和政策设计。

据悉,该中心未来还将吸收更多与艾滋病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如法学、心理学等。

解决HIV感染者晚发现的策略:以综合性医院为中心开展全病程管理治疗

解决HIV感染者晚发现的策略:以综合性医院为中心开展全病程管理治疗
[Abstract] HIV/AIDS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n incurable disease to an internal chronic disease, but about 1/3 of the patients are still diagnosed late. Late prese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hospitalization rate,high transmission risk, heavy economic burden and poor long-term prognosis. Therefore, late present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llen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in China.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ate presentation in China are the limited screening scope of non-high-risk population, the insufficient recognition of non­ specific symptoms of HIV infection, and the high proportion of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01_AE subtype in HIV patients with male homosexual behavior. The focu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V/AIDS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 general hospitals, and the late presentation rate may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improving the recognition of nonspecific symptoms of HIV infection, expanding the cognition of patients with various complex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HIV antibody screening before surgery and other invasive procedures in general hospitals. Taking the general hospital as the AID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 combini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may become an essential form of HIV/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生命伦理热点问题探讨-艾滋病

生命伦理热点问题探讨-艾滋病

病毒模型图片
TIP:人体是HIV最好的生存环境

离开人体后HIV会变得很脆弱, HIV对热敏感,56摄 氏度 30分钟灭活,许多化学物质都可以使HIV迅速灭 活,如乙醚、丙酮、2%次氯酸钠、50%乙醇等对乙 型肝炎有效的消毒剂对HIV也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艾滋病临床表现

红丝带
习主席看望艾滋病人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 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艾滋病威胁每一个人和一个家庭,预防艾滋 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世界艾滋病的流行仍在继续蔓延,每分钟有 9 人新感染艾滋病,每天约有1.5万人感染 ! 每 分钟有 6人死于艾滋病,每天约有 8000人因
为 艾滋病离开人世!

非洲的艾滋病病毒流行最为严重——有7个国家 的成人感染率超过了20%,最高的接近40%。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重要事件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1989年发现经性途径感染HIV的国内感染者 1989年从注射毒品者中发现HIV感染者 1995年发现经卖血传播的HIV感染者 1995年发现经母婴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
1.一般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 结肿大。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 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 时可便血。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 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 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 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技术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神秘的基因、克隆、生殖辅助技术、干细胞等诸多生命科学技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寻找解决之道。

基因编辑技术是生命科学技术中备受关注的技术之一。

在基因编辑技术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人们对于基因本质的理解和认知的差异。

一些人认为,通过基因编辑,我们可以消除一些遗传病,实现人类健康的长久保持。

然而,同样的,基因编辑技术也有着伦理问题。

例如,为了实现一些与基因有关的人类创新,一些人可能会尝试基因修改,并且这些行为确实不容忽视。

除了基因编辑,克隆技术也是备受关注的生命科学技术。

通过克隆技术,我们可以制造出与原始细胞完全相同的“副本”,这项技术也有许多实际应用。

比如说,如果一位知名科学家的细胞被克隆,那么他的遗传特征可以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然而,克隆技术的产生也随之带来了伦理问题。

一方面,克隆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明确,甚至可能被用于复制人类。

另一方面,克隆技术的过程对细胞原有的特性也可能存在破坏性。

生殖辅助技术也是生命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生殖辅助技术,一些有生育问题的人也可以通过辅助技术的方式来实现生育。

然而,类似基因编辑、克隆技术一样,生殖辅助技术也存在许多伦理问题。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在寻找助孕方式时借助了一些非常规方式,以至于胚胎的存活和健康都受到了威胁。

此外,涉及到生殖技术领域的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技术也涉及到许多伦理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考量。

最后,干细胞的研究也是生命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干细胞可分为多样化、多潜能型干细胞,这些细胞在造血、神经、肌肉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应用前景。

但与此同时,干细胞的研究也由于操作不当等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系列伦理问题。

例如,一些与干细胞研究不太相关的技术被广泛使用,如即使心脏内部仅有一根毛细血管受到损伤,医生也可能使用“干细胞”来进行治疗。

分子生物学与艾滋病研究的进展

分子生物学与艾滋病研究的进展

分子生物学与艾滋病研究的进展艾滋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也促使人们加大了对艾滋病的研究力度。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和特性的科学,通过了解艾滋病毒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与人体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为艾滋病的研究提供更为详细和深入的基础知识。

一、分子生物学及其发展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分子结构、生物进化等等。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及其内部基因组的构成和特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

人们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更多细胞和生命体的运行机制。

二、分子生物学在艾滋病研究中的应用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毒的攻击的对象是人体免疫系统,因此,艾滋病毒的研究一直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

今天,分子生物学在艾滋病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热门领域。

1、光谱学研究光谱学是一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在艾滋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谱学的研究可以用来分析艾滋病毒及其组分的精细结构,如病毒包膜、内核蛋白、RNA等有机分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究艾滋病毒的生命过程和致病机制。

2、基因工程法基因工程是一种将人工合成的DNA序列导入到活体细胞中的技术,在艾滋病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梳理分子水平,了解艾滋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并尝试通过人工干预调控其RNA表达,从而控制病毒的繁殖和致病过程,有望为病毒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3、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一种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手段,它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艾滋病研究中,蛋白质组学可以用来研究艾滋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细胞相互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治疗艾滋病提供更深入的基础知识。

三、分子生物学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艾滋病毒的治疗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

分子生物学发展带来了艾滋病治疗的新方法,例如: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一种利用化学药物抑制活体内的艾滋病毒繁殖的方法。

生物智能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智能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智能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生物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智能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等学科知识,研究和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治疗艾滋病的研究中,生物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综合征,它破坏了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对各种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容易引起各种严重的继发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目前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抗病毒治疗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在艾滋病的治疗中,生物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病毒复制抑制病毒复制是导致艾滋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生物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一种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药物对HIV的抑制效果,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智能技术来筛选出新的药物,并预测它们对HIV的抑制效果,为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二、免疫疗法HIV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的损害,从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

此时,免疫疗法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免疫功能,提高对病毒的抵抗力。

通过生物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细化的设计免疫疗法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可以直接编辑DNA序列,改变细胞的基因组。

在治疗艾滋病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变人体内的T细胞,使其具有抵抗HIV感染的能力。

通过生物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基因编辑的精度和安全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生物智能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是一项充满前景和挑战的新领域。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智能技术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艾滋病的手段。

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治愈艾滋病,难,但有希望

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治愈艾滋病,难,但有希望

清华⼤学张林琦教授:治愈艾滋病,难,但有希望主题:治愈艾滋病嘉宾:清华⼤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观点:1)“柏林病⼈”和“伦敦病⼈”涉及的疗法临床应⽤意义不⼤2)抗体、细胞治疗等新策略有望让艾滋病治疗迈向“功能性治愈”HIV(黄⾊)感染⼈类免疫细胞(蓝⾊)图⽚来源:NIH/SPL艾滋病(AIDS)是⼈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最后阶段,被发现距今已有近40年,从最初的“未知恐慌”到如今的“沉着应对”,离不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成功研发。

通过这类药物的“鸡尾酒”疗法,艾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可以得到⾮常好地控制,患者死亡率已经控制在5%以下,存活年限可达到与正常⼈相似的寿命。

不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不能治愈艾滋病患者,因为,每⽇服⽤这类药物虽然⼏乎可以全部清除外周⾎中的HIV病毒,但⽆法杀死潜伏在宿主细胞——CD4+ T淋巴细胞中的病毒。

⼀旦停药,这些潜伏的HIV病毒就会再次攻击机体的免疫系统。

⼏⼗年来,唯⼀被认定为治愈的艾滋病患者只有1位。

这位昵称为“柏林病⼈”的美国⼈叫Timothy Ray Brown,他于1995年在柏林上学时感染了HIV,⼜于2006年被诊断出患上了急性髓系⽩⾎病。

TimothyRay Brown(来源:DANIEL JACK LYONS)治愈⽩⾎病最有效的⼿段是造⾎⼲细胞移植;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得以重建,就能杀死残留在体内的癌细胞(患者接受移植前,先接受放疗或化疗的预处理,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和其它异常细胞),从⽽达到治愈的⽬的,并防⽌复发。

Brown在2007年接受了移植,不过,他的⾻髓捐献者⾮常特别,携带⼀种名为CCR5的基因的突变版本——CCR5Δ32。

CCR5全称为C-C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表达在⽩细胞表⾯,是HIV 病毒⼊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

当它发⽣突变后,病毒就⽆法进⼊细胞,从⽽也就⽆法发挥“破坏”作⽤。

具有CCR5Δ32突变的⼈群对CCR5依赖型HIV病毒具有天然抵抗⼒。

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

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

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
郭建丽
【期刊名称】《中国学校卫生》
【年(卷),期】2005(26)3
【总页数】2页(P223-224)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作者】郭建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9;R512.91
【相关文献】
1.佛山市南海区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分析 [J], 曹晓鸥;谢冬怡;陈维炬;布坤涛
2.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调查分析 [J], 郭建丽;徐勤;刘瑛
3.医学高职高专大学新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和性观念调查分析 [J], 陶立新;黄丽玲;磨传真;欧建文;梁升平
4.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 [J], 林皞; 吴祖达; 王晶
5.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J], 刘瑛;郭建莉;徐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病病毒抵抗力的关键基因被发现

艾滋病病毒抵抗力的关键基因被发现

艾滋病病毒抵抗力的关键基因被发现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4(24)12
【摘要】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三年,对来自南部非洲的375名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个体对HIV感染的反应主要取决于编码Ⅰ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HLA-B,该等位基因在人体与病毒之间的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细胞感染了病毒时,HLA抓住病毒制造的蛋白片断,并将这种蛋白质片断放在它们的表面上,
【总页数】1页(P105-105)
【关键词】关键基因;等位基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LA-B;细胞感染;人类白细胞抗原;HIV感染;种蛋;抵抗力;蛋白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5;R512.91
【相关文献】
1.美研究发现帮助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基因 [J],
2.科学家发现捕捉艾滋病毒基因 [J],
3.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的关键基因 [J], 任博;沈从乐;李娟;马建和;方茜;李韦杰;王雅杰
4.英发现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基因 [J],
5.英发现可抑制艾滋病病毒扩散的新基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世纪的艾滋病毒研究--艾滋病毒的发现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4世纪的艾滋病毒研究--艾滋病毒的发现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4世纪的艾滋病毒研究--艾滋病毒的发现获得2008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胡勤学;黄鑫;杜涛
【期刊名称】《生命科学》
【年(卷),期】2008(20)6
【摘要】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艾滋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文简述了艾滋病毒的发现及25年来在HIV 起源、致病、治疗和预防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837-842)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胡勤学;黄鑫;杜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9;Q1
【相关文献】
1.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研究经历探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J], 李小平;王建六;魏丽惠
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的巅峰之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述评 [J], 刘虹
3.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艾滋病毒的发现 [J], 任衍钢;白冠军;文艳平
4.通过发现技巧而丰富人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第2版)一书介评 [J], 边林
5.RNA干扰的发现获20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真核细胞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J], 祁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世紀黑死病 (愛滋病)主耶穌說:「我肯, 你潔淨了罷。

」 ---聖經壹.愛滋病 (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一. 前言1.愛滋病的嚴重性:(參考以下附錄新聞)2. 發現經過:在人類歷史中早就有AIDS了,只是人們並不清楚。

1981年六月,Gottlieb在美國LA發現五名年輕男性罹患肺囊蟲肺炎而死亡。

在紐約亦發現20名卡波西氏瘤去逝的年輕患者。

這兩種病只有年紀大或缺乏免疫力的小孩子才會被感染病,年輕人不應有的病。

這幾位年輕病患,有一共同特徵:體壯的男同性戀者。

於是,美國國家疾病防治中心發現這與後天免疫系統缺失有關係,而稱之為愛滋病 (AIDS)。

3.社會動力學(Social Biodynamics)角度看待它的發現史:違反熱力學第三定律,故在最多同性戀者的城市,LA與紐約,發現在同性性戀者(高危險群)身上的病。

二.甚麼是AIDS?1.愛滋病 (AIDS)既「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此症是由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所引起。

2.當人類感染了愛滋病毒,它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中樞細胞(T4淋巴細胞),並持續不斷繁殖,使得人類免疫系統完全癱瘓,致使其它病菌侵入,而造人類得死亡。

3.免疫機制(1)一般免疫機制(2)空窗期:感染卻尚未產生足夠抗體以為偵驗的期間(3)潛伏期(4)陽性、陰性反應與帶原者4.愛滋病發病過程與症狀[1]病毒感染。

[2]經數週或數月出現急性症狀:淋巴腺腫、脾腫、出汗、發燒、疲倦、皮膚發疹、肌肉關節疼痛、咽喉疼痛。

[3]經數天或數週痊癒、進入潛伏期。

[4]全身淋巴腫大。

[5]體重急劇減輕(10%以上) 、疲倦、夜間盜汗、持續發燒(3個月以上) 、下痢、淋巴腫大。

[6]出現卡波西氏瘤、肺囊蟲肺炎、泡疹、白色念珠菌症、梅毒等。

三.AIDS病毒之來源1.一般病毒有很複雜的病毒-寄主關係 (virus-host relation),所以很容易改變它的特性而無法預防。

病毒亦會改變而越來越抗藥性。

難再有藥醫。

2.可由非人類之靈長類找類似之病毒如: yellow fever, Warburg等病毒。

3.愛滋病毒有人類的HTLV (human T-lymphocyte virus)與猴類的STLV(Siman T-lymphocyte virus),它們彼此有90~95%相似性(homology)。

分別都會對其寄主會造成lymphoid cancer。

Chimpanzee (黑猩猩)、非洲綠猴(green monkey)與HTLV 之遺傳性最像,有95%相似性。

Chimpanzee 不會由siv 感染,但會被HIV感染。

非洲green monkey 30~70% 具有siv,但此猴仍生活、繁殖得很好,是一種與病毒共生現象(coexistence)。

但亞洲monkey則會因而得病。

西非洲的HIV-2型病毒與美國之HIV-1型不太一樣。

但卻與SIV很似。

而且得HIV-2之人很少會再得HIV-1感染之病。

因此,哈佛大學大學教授Gallo提出一個理論說明AIDS之來源:(1)在非洲STLV 演變成 HTLV,再經奴隸販賣黑人進入北美洲或由葡萄牙商人帶進日本等亞洲國家。

(2)在中美洲之有很多人有HTLV (HIV),所以以為AIDS是由此進入美國的發生的。

此說帶有種族偏見?!四.傳染途徑基本上愛滋病很脆弱,一旦離開人體便會死亡。

因此,愛滋病並不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

一般社交活動,如:握手、一起進食、工作或上學、以至共同使用洗手間、游泳池等,都不會被感染。

1.構成感染的三條件:[1]皮膚或黏膜上有缺口[2]帶有病毒的體液交換[3]足夠數量的病毒2.AIDS是靠體液傳染的,一般接觸不會受感染,也不會是其它方法受感染。

[1].危險的性行為[2].血液接觸感染[3].母子垂直感染五.愛滋病流行趨勢(1)全球概況:2000年至今有560萬人被感染,有260萬人因愛滋病而死亡。

1999年有3,360萬人是愛滋病帶源者,95%是在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其中120萬名是兒童。

(2)臺灣慨況:台灣地區自1984年第一案例發現以來已有4366人以上是愛滋病毒之帶源者被檢驗出來。

感染人數成指數曲線快速成長。

感染人口93%是男性,7%是女性。

感染年齡主要在20-39歲,佔70%。

台灣平均每天有兩人染上愛滋病。

(3)高危險群五.如何預防與治療1.針對感染途徑來防範:[1].有正確性行為[2].避免有交換血液之機會[3].建立正確的有關愛滋病的教育與宣傳2.治療:[1]目前醫學界尚未發展出特效藥或疫苗來作為防範或治療之用。

[2]有人以愛滋病發病過程所須之病毒生理學,來使用各種藥物的混合(雞尾酒療法)來抑制病毒之致病力。

但效果仍然有限。

[3]有些人不會被感染(約1/5的泰國妓女不會被感染)。

因為,缺少一種病毒感染寄主所須之蛋白質。

[4]延長病毒發病時間。

六.AIDS對社會的影響1.對保健之影響2.對經濟之影響3.對社會安定之影響七.天譴或無辜?愛滋病是否是同性戀者的專利?他們是受害者,他們更是我們的弟兄與姐妹。

八.對於愛滋病之反省1.病人與家屬關係2.醫學界3.政府4.社會大眾九.結論十.討論1.愛滋病的成因為何?2.愛滋病的感染為何?3.我們對愛滋病患的看法如何?4.愛滋病與同性戀者的關係如何?5.如何醫治愛滋病?6.如何控制愛滋病的蔓延?7.愛滋病對於社會、經濟等的影響如何?8.想像如果你發現自己感染了愛滋病,你的反應會是如何?9.想像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家人中有人感染了愛滋病,你的反應會是如何?十一.參考資料1.「認識生命倫理學」(1997),鄂爾著,章福卿譯,校園p102-1202.「天使的眼睛」(2000),門諾醫院,黃勝雄等著p143-1523.「愛滋病全貌」(1992)莊哲彥著,行政院衛生署p161-1654.「性教育」(1995)江漢聲,晏涵文著編,性林文化p335-3645.”Medical ethics”(1997) by Campbell et al., Oxford, p110-119.6.”Bioethics: A committee approach” by Minogue,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 p298-343.十二.附錄1.監院警告:愛滋病恐將吃掉政府總預算台灣愛滋病學會於: 2002/7/30 更新上網監院警告:愛滋病恐將吃掉政府總預算記者游其昌/台北報導監察院在九十年度決算報告中指出,到今年三月愛滋感染者已達四千零八十七人,如果任由愛滋病繼續每年以百分之廿快速增加,預估到民國一百一十年,當年醫療支出將近一百億元,而累積有形總損失將達兩兆七千億元,等於花掉去年中央政府總預算。

監察院是根據愛滋防治推動委員會的報告資料,提出上述警告。

決算報告中說,愛滋病在性行為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百分之九十一點七;感染年齡以廿至廿九歲最多,達百分之卅六點三;其次是卅至卅九歲,達百分之卅三點五,顯見青壯年族群普遍沒有安全性行為認知。

行政院為因應這項危機,成立「行政院愛滋病防治推動委員會」,由副院長擔任召集人,組織十二個部會共同防治。

作者:記者游其昌來源:2002-07-30/聯合報/9版/生活2.愛滋病在中國大陸迅速蔓延台灣愛滋病學會於: 2002/8/20 更新上網愛滋病在中國大陸迅速蔓延(中央社記者任紋儀特稿)中國大陸愛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數近年來迅速增加,中共官方媒體披露今年廣州市感染者增長率已超過百分之百。

吸毒、賣淫嫖妓及血液感染等,助長中國大陸愛滋病氾濫,而中共「諱疾忌醫」的鴕鳥心態,則是愛滋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難題。

中國大陸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成長量十分驚人,去年八月中共官方公佈截至當年三月底的愛滋感染者為兩萬四千人,當時專家估計實際感染人數已超過六十萬人。

但中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長齊小秋今年四月宣佈,截至二00一年底,中國大陸累計已有八十五萬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其中約有二十萬感染者已發展成為愛滋病病人,而在二十萬愛滋病病人中有一半已經死亡。

不過,聯合國今年六月發表的報告,估計中國大陸的愛滋病病毒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一百萬人,而且由於中共對於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夠以及態度不夠開放,導致愛滋病毒還在蔓延。

預估至二0一0年,中國大陸將有約一千萬人成為愛滋病患者或病毒感染者。

聯合國的報告絕非「危言聳聽」,雖然中共官方至今不承認愛滋病在中國大陸傳播近乎失控,但相關單位的數據和學者專家的警語仍可獲得印證。

中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官員孫新華透露,二00一年報告發現的愛滋病感染病例數比二000年增加至少百分之四十。

廣州市衛生局的調查發現,廣州近幾年愛滋病感染率每年平均上升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陸愛滋病專家曾毅也警告,中國大陸正處於愛滋病氾濫之前的關鍵時期。

被稱為「愛滋病村」的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文樓村,在大批村民感染愛滋病的情況曝光後,中國大陸愛滋病氾濫情況始受關注。

中共官方的報告說,目前,愛滋病感染人數較多的有雲南、新疆、廣西、廣東、河南、四川、北京、安徽及上海等地,其中西部地區感染者以吸毒為主,中部地區以賣血者最多,而東南部地區和大城市主要以性病病人、暗娼居多。

根據專家估計,河南因為賣血感染愛滋病病毒者達數以百萬計。

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發現的愛滋感染病例中,以吸毒共用針頭靜脈注射而感染的超過一半以上,其次是採血輸血方式不衛生而感染,另外則是性途徑感染。

比較特別是的是,中國大陸近年來從十多個省的賣血人群中發現數量龐大的愛滋病感染者,據香港媒體披露,大陸基層血站把同血型的多袋血液混入離心機攪拌處理,保留上層的血漿,將沈澱的血液重新注入賣血者體內,以便快速再造血,而如果一名賣血者感染愛滋病毒,就會將病毒傳播其他人,甚至又傳給配偶和子女,病毒感染率將以倍數增加。

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社會問題也逐漸增加。

截至去年十月底,中共官方累計登記在冊吸毒人數達到九十萬一千人,由吸毒引發的愛滋病例急劇增多,另外到二00一年,中國大陸性病案例已超過一千萬例,並由珠江三角洲向長江流域迅速蔓延,性病的流行間接提高愛滋病的感染比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專家曾毅不諱言指出,中國大陸愛滋病感染者已從吸毒者等高危險群擴展到社會各階層,但中共對於「世紀黑死病」的大流行及嚴重危害顯然估計不足,導致防治工作出現預防宣傳不夠、開展防治措施的政策不夠、干預措施的力度和廣度不夠、以及科學研究的投入不足。

曾毅的論點正突顯出中共對大陸社會問題的漠視,而中共的鴕鳥心態勢將助長中國大陸愛滋病問題繼續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