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46例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4例 。 3例, 1例 ; 龄6~1岁 , 中年 龄1 月~ 1 L6 男 O 女 6 年 d 3 其 个 岁2 例 . ~ 3 1 例 , ~ 6 5 , ~1 岁 9 。 O 1 岁 2 3 岁 例 6 例 3
1 2 方 法 .
入 院 后 均 选 用 一 次 性 吸 痰 管 负 压 吸取 呼 吸 道 分 泌 物 送 实验 室 进 行 细 菌 培 养 和 药 敏 测 定 。
2 1 病 原 体 种 类 及 其构 成 情 况 .
见表 1 。
表 3 8 大肠 埃 希 菌 的 药 敏 情 况 株
抗 生 素 阿 米 卡 星
环 丙 沙 星 亚胺 培 南
敏感率( )
7, 5
l
(
o0
.
6
(
(
4 4 2 2
;
(
D l
7 5 2. 5 O 5 5 2 7 O 5 2 2
治 疗前 的 痰 培 养值 得 临床 重视 。 关键词 : 性下呼吸道感染 ; 原学 ; 急 病 药敏 试 验
中 图分 类 号 : 9 ; 6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 0 8 1 4 2 0 ) 4 0 2 1 R 6 R5 2 B 1 0 —0 0 ( 0 8 0 —0 2 —0
阿 米 卡 星 头 孢 西 丁 环 丙 沙 星 亚 胺 培 南 哌 拉 西 林 / 唑 巴坦 他 复 方 新 诺 明 万 古 霉 素
阿 莫 西 林 / 拉 维酸 钾 克 美 洛 西 林 四环 素 左 氧 氟 沙 星
头 孢 噻 肟 头 孢 噻 吩 头 孢 唑 啉
2 0 一 O ~ 2 0 一 O 痰 培 养 阳性 急 性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患 O6 4 O7 6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叶辉;张春丽;刘喜;陆必森【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2(007)023【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 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TI)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ALRTI患儿共1045例.采用逆转录(RT)-PCR 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1~4型、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冠状病毒(HCoV)、肠道病毒(EV)、博卡病毒(HBoV).分析各病毒检出情况,病毒感染与年龄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与季节的关系.结果①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以RSV(29.38%),RV(18.56%),PIV(8.32%),IFB(8.04%),HBoV(8.04%),AdV(7.08%),E V(4.59%),HCoV(1.15%),hMPV(0.77%),IFA(0.48%).②病毒感染阳性率6月至1岁(95.05%),1-3岁(84.14%),>5岁(76.71%),3-5岁(74.75%),0-6月(70.26%).病毒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05).③冬季97.19%,春季(88.78%),夏季(84.4%),秋季(66.67%).季节病毒阳性感染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病毒病原检测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RSV,RV为主要病毒病原,在6月至1岁年龄发检出率最高,冬季检出率最高.【总页数】2页(P25-26)【作者】叶辉;张春丽;刘喜;陆必森【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518000,深圳市宝安区新生儿科;518000,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518000,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贵阳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J], 冯杰;周燕明;王予川;崔玉霞;吴悦2.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J], 颜云盈;曾贵祥;邱宝强3.南通地区2014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常见病毒病原学分析 [J], 苏建友;孙宝兰;沈荣春;宋红花;倪红兵;杨春兰4.武进地区冬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J], 朱松立;冯罗华5.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J], 杨琴;马红玲;陈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临床探析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临床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特点。
方法回归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102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病原学检测查结果。
结果 102例患者中病毒抗体igm检测呈阳性45例,总阳性率44.12%。
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5%、柯萨奇病毒(cv)13%、副流感病毒(piv)10%、腺病毒(adv)6.12%。
在年龄段与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中,rsv 在1岁内阳性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大阳性率下降。
结论 rsv是导致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主要分布于1岁以内婴幼儿,因此对该年龄段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小儿应注意对该病毒感染治疗。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是我国儿童常见多发病,临床上认为病毒、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是主要病原体。
近年来,由于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下呼吸道感染中细菌感染比例逐渐下降,而病毒感染却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已成为危胁儿童健康主要病原。
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主要有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病毒(cv)。
我院呼吸科收治10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小儿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呼吸科收治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者102例,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0-10岁,平均年龄2.0+1.7岁。
其中支气管肺炎29例、毛细支气管炎2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7例、哮喘2例、急性支气管炎16例,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
1.2 方法患儿与入院当日或次日抽取静脉血3ml,3000r/min离心,分别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病毒(cv)的抗体igm,试剂由德国维润公司提供,检测设定阳、阴性标准对照,用serioneasy base 4pl软件自动评估血清中抗体含量。
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 讨 患儿 下呼 吸道 感 染 的 致 病 菌 及 其 药 敏 试 验 情 况 , 临床 合 理 用 药提 供 依 据 。方 法 为 标 本 经 分 离培 养 , 用
VI E T R AMS微 生 物 自动 分 析 仪 做 鉴 定 菌种 和 药敏 试验 , 时对 大 肠 埃 希 菌 和 肺 炎 克 雷伯 菌 进 行 超 广 谱 D 内酰 胺 酶 ( S L ) 同 E B s检
Q “Xio u Gu Ho g i a h a, tr d cn t eS c n s t l 厂f[ td t d c lColg y S a tu Unv riy, De a t n La o ao y Me iie,h eo d Hopia o A ii e oMe ia le eo h no ie st a
对 抗 生 素 的 敏 感 性 , 理 使 用 抗 生 索 , 行 有效 的抗 感 染 治 疗 , 合 进
对提 高 医疗 质 量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现 对 细 菌 标 本 培 养 结 果 及 主 要 检 出 菌 的 药 敏 试 验 情 况 进 行 分 析 , 临 床 取 得 最 佳 的感 染 防 为
菌 ) A7 C 5 2 (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A7 C 0 6 3 肺 炎 克 雷 、 C 293金 和 C 700 ( 伯 菌 ) 行 药 敏 试 验 质 控 检 测 , 按 照美 国 临 床 实 验 室 标 准 化 进 并
杆 菌 为主 , 条 件 致 病 菌所 致 感 染 有 上 升 趋 势 , 且 药敏 试 验 呈 多重 耐 药 性 。 临床 应 根 据 细 菌 培 养 和 药敏 试 验 结 果 合 理 选 用 抗 生素 ,
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要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
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
RSV 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
致病机制Ol气道阻塞炎症所致气道阻塞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的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RSV感染可引起气道纤毛和气道上皮细胞脱落,脱落的气道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淋巴细胞在气道中积聚引起气道阻塞,同时黏液的过度分泌及气道的水肿加剧气道阻塞。
中性粒细胞不仅通过释放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损伤气道上皮细胞,而且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上调肿瘤坏死因子Cr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3的表达来促使黏液的分泌。
在气道炎症期间,TNFr又可以反过来促使中性粒细胞募集,并且与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相关。
RSV感染后机体呈现Thl7优势免疫应答后,IL-17作为主要的效应因子表达增加,IL-17的分泌可以导致大量的黏液产生。
RSV感染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气管及支气管上皮可因炎性反应受损脱落,导致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并释放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这些递质可反作用于外周靶细胞引起神经源性因子升高。
神经源性因子除了增加感觉纤维的反应性,还可促进乙酰胆碱、感觉神经肽P物质等的释放,从而增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的收缩幅度。
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引起气道平滑肌持续紧张、影响副交感神经分布等。
神经肽P物质通过增加ASMC内钙离子浓度,从而引起ASMC收缩力增加。
同时能激活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白三烯、IL-6、干扰素-Y及前列腺素D2等,并具有强烈收缩支气管作用。
03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婴幼儿RSV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高反应性,这与后期的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神经调节机制和病毒的持续存在有关。
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学调查

摘 要 :目的 了解住 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ct l e r p a r f t nA R ) aueo r e i t y n co , L I的病 毒感染 状况 , w s r o ie i 为临 床
儿 童 AL 提 供 病 毒 病 原 学 诊 断 依 据 。 方 法 RI 选择 20 0 8年 l o月 至 2 0 0 9年 5月 在 九 江 市 妇 幼 保 健 院 呼 吸 内科 住 l9例 送 检 标 本 , 性 7 阳 院 的 AL 患 儿 1 9例 , 其 入 院 当 天 静 脉 血 , 行 呼 吸 道 病 毒 IM 检 测 , 括 呼 吸 道 合 胞 病 毒 ( S 、 病 毒 RI 7 取 进 g 包 R V) 腺 ( V) 流 感 病 毒 (V)副 流 感 病 毒 ( I , 对 检 测 标本 阳 性 的 病 例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结果 AD 、 I 、 PV)并 3 9例 , 2 . ( 9 19 。在 3 例 阳 性标 本 中 , S 3 例 、 8 . , D 占 17 3 / 7 ) 9 R V 4 占 7 2 A V 1例 、 2 6 ,V2例 、 5 1 , I 占 . I 占 . P V 2 、 5 1 。R V 感 染 的 发 病 高 峰 在 1 1 例 占 . S 、 2月 份 , V 感 染 多 见 于 3岁 以 下 儿 童 , 、 发 病 比例 为 2 0 RS 男 女 . 9:1 。 结论 本 院 2 0 0 8年 1 O月 至 2 0 0 9年 5月 住 院 患 儿 中 , 起 AI I 引 的病 毒 病 原体 以 R V 为 主 ,V 和 P V 次 之 。 R S I I
实用临床医学 21 年第 l 卷第 7 00 l 期
P ata rcc i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郭黎英【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4(000)017【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
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361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7种常见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年龄构成和感染情况。
结果:本次研究患儿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呈阳性341例,阳性率25.05%。
不同性别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其中PIVⅢ病毒的感染例数最多(128例),其次为RSV病毒感染(122例)。
单种病毒感染和混合病毒感染的患儿当中均为PIVⅢ病毒感染率最高,其次为RSV病毒。
年龄≤3岁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4~7岁组和≥8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VⅢ是本地区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首要病原,该病在≤3岁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且多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总页数】2页(P116-117)【作者】郭黎英【作者单位】458030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南通地区2014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常见病毒病原学分析 [J], 苏建友;孙宝兰;沈荣春;宋红花;倪红兵;杨春兰2.昆明地区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抗原检测分析 [J], 冯星星;樊茂;奎莉越;周百灵3.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642例常见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J], 周虹;邹洪兴;黄明德;周辉4.中山地区6822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分析 [J], 黄军; 杨海霞; 童辉纯5.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检出情况分析 [J], 罗丽;龙博文;陈小金;刘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沙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杨绍基 , 任 红. 传染 病学 [ M] . 7版 . 北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与检 测 、 预防用 药 、 人 工 喂养 等 , 可 有 效 控 制 艾 滋 病 母 婴 传 播 率, 对 促 进 优 生 优 育 及 提 高 出 生人 口素 质 起 到 积 极 的作 用 。
3 . 3 各年龄段 中, 2 0  ̄2 5 岁 阳性 者 较 多 , 为 HI V 感 染 的 危 险
] 口 ] ] ] ] ]
・
临床 研 究 ・
长 沙地 区儿 童 急 性 下 呼 吸 道 感染 的病 原 菌 分 析
张 靖( 湖 南省 长沙市妇 幼保健 院检验 科 4 1 0 0 0 7 )
【 摘要】 目 的 了解 长 沙 市小 儿 急 性 下 呼吸 道 感 染 的 细 菌 病 原 学 流 行 特 点 , 为 临床 合 理 使 用 抗 菌 药 物 治 疗 及 预 防 下呼 吸 道 感 染提 供 依 据 。 方 法 收 集 2 O l O年 1月 至 2 O 1 1年 1 2月诊 断 为 小 儿 急 性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儿 科 住 院
3 . 4 此 次 婚 检 HI V 感 染 者 文 化 程度 普 遍 较 低 , 均 为 初 中文 化 以下 , 政 府 和 婚 检 部 门应 加 强 对 文 化程 度较 低 人 群 的婚 育 指 导
及 艾 滋 病 知 识 宣 传教 育 力 度 , 增 强 其 自我 保 护 意 识 , 强 调 健 康
908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毒病原学研究

测筛查4 种 常 见 呼 吸道 病 毒 的 特 异性 抗 体 ( I g M ),包括 呼吸 道合 胞 病 毒 ( RS V)、腺 病 毒 ( AD V )、流感 病 毒 ( I v )及 副 流感 病 毒 ( P I V ),对 检 测 标 本 阳性 的病 例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9 0 8 份 标 本 中有 2 3 5 份 检 出 了病 毒 特 异性 抗 体 ( I g M )阳 性 ,总 检 出率 为 2 5 . 8 8 %,其 中A D V最为 常见 ,检 出率 为2 0 . 2 6 %,其 次 为I V( 9 . 1 4 % ),R S V( 3 . 6 3 % ),P I V( 1 . 7 6 % )。检 出率在男 女之 间 差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P>O . 0 5 )。病毒 阳性 检 出率 在各 年 龄组 之 间差异 有 统计 学意 义 (x = 9 2 . 5 4 9 ,P< 0 . 0 0 1 ),以4~5 岁年 龄 组检 出率 最 高 。病 毒 总 检 出率 在 四季 分布 差异 有 统计 学意 义 (x = 1 0 1 . 0 1 1 ,P< 0 . 0 0 1 ),以夏季 检 出率 最高 。结 论 :病 毒病 原在 桂 东地 区儿 童AL R T I 中 占重 要地 位 ,其 中A D V、I V 是 主要 病毒 病 原 ,病 毒检 } { J 率 以4 ~5 岁 年龄组 检 出率最 高 ;夏季 病毒 总检 出率 高于其 他季 节 。 【 关键 词】 急性 下呼 吸道感 染 ;病毒 ;儿 童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s i s i n c h i l d r e n wi t h a c u t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t r a c t i n f e c t i o n v i r u s — s p e c i ic f a n t i b o d i e s i n Gu i d o n g a r e a ( I g M)
天津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Taj et fr i aeC nrl n rvni , i j sttfr r ete dc eTaj 0 0 C ia ini C n ro s s ot dPeet n Ta i I tueo e n v Mei n, in n30 1, hn n e De oa o nn n i P v i i i 7 A src Ob cie T uvyte i s t l yi n sp ay ga aprt N A cl c df m ci rnwt aue bt t a j t : o re r i o ao hrn el si e(P ) o et o hl e i c t e v s h v u eo g n a l e r d h
HKU1a d C V 2 9 / 6 .Hu n B c vrsf V)a d WU’ oy mo i s( n o 2 E NL 3 ma o a iu HBo n p lo vr WUP V)w r ee td b C Re ut: u y ee d tce y P R. s l s
T ep sie a oei rsi t yvrss a 1 1(48 i 0 P a pe. f 5 i s oiv ai t, 42 .%) h oiv t gnc epr o i e s 5 7 . t ph ar u w %)n2 2N A sm l O 1 r siept ns 5 ( 7 s 1 vu p t e 6 w r i ssc-net n T em s f q e t e c dvrsw sR V (21 )fl w db I (08 ) n hnV ee2vr e o if i . h otr unl d t t i a S 4 . ,ol e yPV2 % ad R io u co e y ee u % o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1 Xhe Af f i l i a t e d Hos pi t a l o f Ch e ng d u U ni v e r s i t y , Che ng d u 6 2 00 8 1 ,Chi n a ;2. The Af f i l i a t e d Hos pi t a l o f Luz h o u Me d i ca l Co l l e ge , Luz h o u, Si c h ua n 6 4 60 0,Chi n a
【 摘 要 1目的 探 讨 本 地 区 引起 儿 童 急性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 ALR I ) 的病 毒 病 原学 特 点 。 方 法 2 0 1 0 年1 月一 2 0 l 1 年1 月在 泸 州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儿 科 住 院 患 ) L 5 4 5 例, 符 合 ALRI 诊 断标 准 , 采用E L I S A法 分 别 检 测 患 儿 急 性 期 血 清 中 呼 吸 道 合 胞 病 毒 ( RS V) 、 腺 病毒( AD V) , 甲 型流 感 病 毒 ( I F V A) 、 乙型 流 感 病 毒 ( I F VB) 和副流感病 毒 ( P I V1 、 P I V2 、 P I V3 ) 特 异性I g M; 用 速 率 散 射 比
v i r a l s p e c i f i c s e r u m I g M a n t i b o d i e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e n z y me - l i n k e d i mmu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 E LI S A) f r o m 5 4 5 c a s e s o f AL RI b l o o d .
1402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多病原学临床研究

[ sr c] Aba e t e ciia ,eilgc la d e ie oo ia h rceit s o jci v n etg t h l cl too ia n pd milgc lc a a trsi f n c
A R 的临 床 特 点 、 原体 分布 与患 儿 年 龄 的 关 系及 其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 法 选 择 20 年 1 至 2 0 L I 病 方 05 O月 0 7年 l O
月 本 院 收 治 的 10 例 AL I 儿 为 研 究 对 象 , 入研 究 组 ; 择 同期 在 本 院 健 康 体 检 的 健 康 儿 童 5 纳 入 42 R患 纳 选 O例
对 照 组 ( 研 究 遵循 的程 序 符 合 本 院 人体 试 验 委 员 会 制 定 的 伦理 学 标 准 , 到该 委 员 会 批 准 , 组 征得 受 试 对 本 得 分
象 家 属 的 知情 同 意 , 与 其 签 署 临 床 研 究 知 情 同 意 书 ) 并 。两 组 患 儿 性 别 及 年 龄 等 比较 ,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差 ( P>O 0 ) . 5 。采集 两 组 受 试 者 鼻 咽 深部 分 泌 物 分 别 进 行 病 原 体 培 养 、 定 和 抗 原 、 体 检 测 , 原 、 体 的 检 鉴 抗 抗 抗
中华妇幼l 医学杂志 ( 临床 电子 版 ) 0 2年 6月 第 8卷 第 3期 21
・
论 著 ・
1 0 例: J 急性下 呼吸道感染 多病原学 42 b L 临床研 究
吴 茜 温柏平 李杨 方 倪 林 仙 赵 明波 樊茂 陈祝
【 要 】 目的 摘 通 过对 昆 明地 区小 儿 急 性 下 呼 吸道 感 染 ( R ) AL I的细 菌 、 病毒 和非 典 型 病 原 体 检 测 , 讨 探
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标本的细菌与病毒病原学

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标本的细菌与病毒病原学亓晓;赵根明;张建华;丁云芳;陶云珍;诸丽娟;姜庆五【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31)003【摘要】目的了解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疾病种类及其病原学,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新鲜痰液,细菌培养检测细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同时相应地对每一位患儿作问卷调查.结果999例患儿中83.0%为肺炎病例,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合并感染、支气管炎.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季节疾病种类分布不同.999例痰标本中,细菌、病毒总检出率为39.3%,其中单纯病毒检出率16.5%,单纯细菌检出率18.1%,细菌病毒合并感染检出率4.6%,细菌病毒合并感染中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87.0%),细菌则以嗜血杆菌(74.0)和肺炎链球菌(15.2%)为主.多因素分析表明,季节、抗生素应用情况及疾病种类分布对病毒检出率有影响,不同季节、地区、年龄的患儿细菌检出率不同.结论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疾病及其痰标本细菌、病毒病原学分布存在人群、地区和季节的差异,应加强对其监测,以协助临床诊治该种疾病.【总页数】4页(P270-273)【作者】亓晓;赵根明;张建华;丁云芳;陶云珍;诸丽娟;姜庆五【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上海,20003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上海,20003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苏州,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苏州,21500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相关文献】1.苏州地区5岁以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J], 江艳微;华军;吴婧;王丹;李莺;丁云芳;张涛;赵根明2.郴州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基金项目:郴州市科技局资助重点项目(CZ2013065);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项目(N2013-005).通讯作者:范楚平 [J], 吴琼;陈礼娟;黄新泉;欧书腾;刘子菁;范楚平3.云浮地区6880例住院患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J], 覃超强;丁永星;袁炜华4.粤北地区8547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常见病毒病原学分析 [J], 邱建武;肖小兵;刁诗光;马占忠5.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调查 [J], 洪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wi tp yo o c se ie mi i.8 tan t s h r h a c l 2 sri swi tp yo o c sa ru .t. e rss t t sa h lc c u p d r ds 0 sri swi e c ei i oi h h c 。7 t n t sa h lc c u u e sec Th e it a h n a rtc o —b cl o a iii n mo ii i r ey h g ,T e r ssa trt fG c c it e iii n r— ai fG a iit mpcl n a d a xcl n wee v r ih h eitn ai o l l l e o c o p ncl n a d e l y trmy i r ey h g .T e icd n e o a tn a a ue lwe e prtr rc ne t n n i a t sh g e n b t I o cn wee v r ih h n i e c fb ce i c t o rr s i o ta ti ci s i nn s i ih r i oh l a y f o f s mme n p n .Co cu i n u ra d s r g i n l so :Ba tna ifcin i h i a s fAL . e p i e if e ze i te motc m— ce i n e t ste man c u eo RI Ha mo hl n u n a s h s o o u l
h e p i s i f e z e 5 ta n t l b i l n u n a , 1 0 sr i s wi t p o o c s p e mo ie 4 sr i s a mo h l n l n a ,1 9 sr i s wi k e sel p e mo i e 0 tan t sr t c c u n u n a ,8 t n u u h a h e a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与药敏分析

细 菌感 染是导致 儿童下 呼吸道感染 的重要 因素 ,
肺炎克雷伯菌 5 0株、 不动杆菌 4 0株、 金黄色葡萄球
菌3 5株与白色假丝酵母菌 3 株。 O 对我院儿科病房送检的 60 0 份痰标本的病原菌分布 2 2 铜绿假单胞 菌 的药敏试验 由于本 组所涉 及 的 . 情况与耐药性进行分析,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株 (2 5 ) 革兰 I性球 菌 8 6 .% 、 l i t 0株 (0 0 ) 真菌 7 2 .% 、 0 株 (75 ) 占前 5位 的 是 铜绿 假 单 胞 菌 9 1 .% 。 0株 、
9 8
菌的外膜通透性较低 , 与抗生素接触后可产生抗生
山东医药 20 年第 塑 鲞筮 09
派拉西林 、 头孢呋辛 、 头孢 曲松 、 头孢 噻肟 、 头孢他 啶、 亚胺 培南 、 丙沙 星 等 1 环 0种抗 生 素 纸 片 为英 国
O I XO D公 司产 品 。
2 结 果
本 组资料 取 材 于 20 07—20 08年 , 呈 现 了 以 也
G 杆 菌 为 主 的 势 态 , 杆 菌 在 院 内感 染 中 占 一 G一 6 .% , 2 5 占前 5位 的是铜 绿假单胞菌 、 肺炎克雷伯 菌、 不动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 白色假丝酵母菌 。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革 兰阴性细菌, 主要存 在
株鉴 定 : 检标 本 同时接 种巧克 力平板 和 血平板 上 , 送 培养 2 4h出菌 落后 进 行 分 离 培 养 、 定 和 药 敏 试 鉴 验 。培养基 及 药敏 鉴定条 均采用 法 国梅里 埃公 司 的 产 品。质 控菌 株 大肠 埃 希 菌 A C 292 金 黄 色葡 T C 52 、
萄球菌 A C 2 93 铜绿假单胞菌 A C 28 3 超 T C 52 、 T C 75 、
1458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f y wo d 】C i rn P to e i a tr Ac t o e eprtr rc ne t n; pd milg Ke r s hl e ; ah g nc b cei d a; ue lw r rsiaoy t tifci E ie oo y a o
1 458 Ca s se
GONG a g i g Xi n y n Y ANG A nf n Ia a g
D p r n fP da c , h n rv c i u C n a H s i lY w 2 0 0 C ia e a me t e i r s Z @a g P o i e Y w e t l opt , i u 3 2 0 , hn t o t i n r a
c l e wih hi dr n t AL . R e RI sul s n h 1 58 np te t hid e wi ALRI t b ce a o iv r t wa 1 0% . e t I t e 4 i a in c l r n t h . he a tr —p st e ae i i s 9. h t HI V po iie ae st r t v
I b ta t A s r c 】Ob e t e T x l e te ei oi s e t m a d e i mi o i lc aat s c i df rn g ru s o h de i j c i o epo h t l c p c u n pd o g a h r e t s n ie ta e go p f c i rn w t v r o g r e l c c r i fe i l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亚娟写在课前的话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疾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各病原的治疗原则各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具有显著意义,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保障。
一、概况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的常见疾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 岁以下儿童中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30万死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占该年龄组死亡人数的30% ,其中肺炎占80-90% 。
在我国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它的发病率占儿科住院患儿的 24.5%-65.2% ,5 岁以下儿童中每年有 105 万人死亡,其中 30 万死于肺炎,为该年龄组的第一位死因。
由此可见,寻找有效的降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办法是必须的。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管理急性呼吸道感染项目,已成功地减少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致病原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有效地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明确病原是首要问题。
但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是非常复杂的。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非常复杂,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嗜血杆菌 A、B 型,副流感Ⅰ、Ⅱ、Ⅲ型,还有腺病毒,其他病原可以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由此可见,肺炎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十分复杂,给病原学的诊断带来了困难,尤其对细菌病原的诊断。
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A.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 流感嗜血杆菌A、B型,副流感Ⅰ、Ⅱ、Ⅲ型C.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D. 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正确答案:B解析: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非常复杂,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嗜血杆菌A、B型,副流感Ⅰ、Ⅱ、Ⅲ型,还有腺病毒,其他病原可以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所以答案为B。
国外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较多,发达国家以病毒为主,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在我国对小儿病原学作系统性研究较少,北京儿童医院曾两次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进行了探讨,从而可以明确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指导临床治疗。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有哪些?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第一、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时间短于一周。
第二、具有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症状及体征,包括有发热、热度可高可低,咳嗽、呼吸急促、肺部啰音、胸部凹陷、喘息或有喘鸣音。
第三、胸部 X 线可以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门旁浸润,支气管周围浸润,片状阴影,胸腔积液等。
第四,要除外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应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
三、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一)研究一( 1997.11~1998.5 )1. 入选标准本组研究的入选标准是年龄 3个月~14岁,临床有肺炎的症状和体征,胸片显示肺实变伴有或不伴有胸腔积液。
排除标准:具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和近三个月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病人。
2. 研究目的本组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明确儿童急性下面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明确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
3. 材料和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病房 1997 年 11 月至 1998 年 5 月,年龄在 3 个月到 14 岁,起病在一周以内的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 102 例儿童。
对入选的儿童我们收集他们的血标本和痰标本。
本组研究主要采用了抗原、抗体等免疫学的检测方法,对常见的病原进行检测。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标准是什么?4. 病原学诊断标准血培养阳性或者是血清学检测阳性即可做病原学诊断。
第一部分是细菌感染,至少具备以下一项标准才可诊断:( 1 )血培养阳性。
( 2 )血清抗原检测阳性。
( 3 )血清抗体反应明显:①肺炎链球菌感染:血清中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抗体,恢复期抗体为急性期的 2 倍或者是 2 倍以上。
抗肺炎链球菌 C-多糖抗体,恢复期抗体为急性期抗体的 3 倍或 3 倍以上。
循环免疫复合物中抗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抗体,抗肺炎链球菌 C- 多糖抗体或抗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 A 抗体 ≥ 100 均可诊断,若≥50 则为可疑链球菌感染;② B 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血清中恢复期抗体为急性期的 3 倍或 3倍以上,或者是血抗原检测阳性即可诊断 B 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③不定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以 10 株不定型流感嗜血杆菌为抗原,血清中恢复期抗体为急性期的 3 倍或 3 倍以上即可诊断;④卡他莫拉菌感染 : 以 10 株卡他莫拉菌菌株为抗原,血清中恢复期抗体为急性期抗体的 3 倍或 3 倍以上即可诊断。
第二大部分是病毒感染。
应用了单克隆抗体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如果抗原阳性即可做相应病毒的诊断。
第三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它包括两种,第一种是急性期血清 IgM 阳性即可作为诊断。
第二种是恢复期抗体为急性期的 4 倍或者以上,也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第四是衣原体感染。
它包括急性感染、既往感染。
急性感染的诊断标准:急性期血清抗体 IgM ≥1 :16 ,或者任何时相血清中 IgG 抗体≥ 1 :512 ,或者是恢复期血清 IgG 抗体是急性期血清的 4 倍或 4 倍以上,即可作为衣原体感染的急性诊断标准;既往感染: IgG ≥ 1 : 8 ,但 <1 :512 ,或 IgM<1 :8 ,即可作为衣原体既往感染诊断标准。
右图为病原学检测结果。
经病原学检测,一共在 102 例入选的病例中,共 60 例诊断是阳性,占到 58.8% ,其中细菌感染 31 例,占到 30.4% ,病毒感染 30 例,占到 29.4% 。
细菌感染病例中单纯细菌感染 15 例,混合感染 16 例,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单纯病毒感染19 例,混合感染 11 例。
图表 1 102 例 ALRI 儿童混合感染的形式上图显示了入选儿童的混合感染形式。
混合感染定义是一种以上病原感染,两种细菌、两种病毒的感染也包括在内。
在所有血清学检测中,混合感染共占 17 例,占到 16.7% 。
他们包括两种病原混合 16 例,占到 15.7% ,两种病原混合中细菌与病毒混合的包括有肺炎链球菌,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 3 例。
B 型流感嗜血杆菌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混合 3 例。
卡他莫拉菌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时感染两例,流感嗜血杆菌与流感病毒同时感染 1 例。
在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中,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 B 型混合感染 2 例,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不定型混合感染 1 例,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中,肺炎链球菌与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 2 例,流感嗜血杆菌 B 型与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 1 例,病毒与衣原体感染 1 例,见于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衣原体的混合感染。
在三种病人感染中看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 1 例。
上图:本组实验中最常见的三种病原在年龄上的比较。
黄色代表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粉色的代表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绿色代表肺炎链球菌。
从这个图可以看到,呼吸道合胞病毒并 B 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随着年龄的递增呈递减趋势,而肺炎链球菌随年龄递增有增加趋势。
5. 实验结论在诊断为 ALRI 的入选病例中,58.8% 有病原诊断,细菌感染居首位( 30.4% ),其次是病毒感染( 29.4% )。
在所有常见病原的检测结果中,RSV 最常见(28.4%),其次是肺炎链球菌 (16.8%) ,Hib(13.9%) 支原体感染 (10.8%) 。
混合感染不少见 (16.7%) ,其中与 RSV 感染混合最常见 (58.8%) 。
在年龄的分布上,肺炎链球菌分布各个年龄组,RSV 、Hib 感染,2 岁以下常见;学龄儿童支原体感染常见。
(二)研究二( 2005.10~2006.5 )1. 病例来源病例主要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病房。
2005 年到 2006 年,年龄在 3 个月到 5 岁,起病在一周内,符合诊断标准的 100例儿童,我们对他们的痰标本和血标本同时做了培养,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检测,本种应用多重激活酶链反应即反行线性点杂交技术,下面简称 RLB 。
2. 研究目的第一:明确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尤其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中的地位。
第二:对从临床呼吸道吸取物标本及血标本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型,以了解我国肺炎链球菌的常见血清型。
本组实验中一共有 12 组常见病原入选。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A 族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B 型、百日咳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
在没有标准菌株的卡他莫拉菌和百日咳杆菌中主要应用的是来源于临床的分离株。
这两株都经过了传统的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和生化鉴定后获得的。
3. 研究结果①临床结果:共 100 名患儿入选,血培养结果中共有 3 例阳性, 1 例是肺炎链球菌, 1 例是表皮葡萄球菌, 1 例是粪肠球菌,其中 1 例表葡和 1 例粪肠结合临床考虑可能污染的机率高一些。
痰培养中共获得了 26 例阳性,其中 13 例培养出肺炎链球菌, 5 例流感嗜血杆菌, 4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3 例肺炎克雷伯, 1 例卡他莫拉菌。
上图:本研究中所用的部分引物和探针。
本表主要列了本组研究中所应用的引物和探针。
前四行代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正向引物、反向探针,正向探针、反向引物。
第二列显示的是我们感兴趣的基因。
第三列是我们感兴趣的病原 -- 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四列是它的 TM 值。
后面是我们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的序列。
第五列是我们感兴趣的如肺炎链球菌、 A 组链球菌等。
上图显示用 RLB 杂交方法检测的 12 种病原的参考菌株。
纵坐标代表设计好的探针标记在显微膜上。
第一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反向探针,第二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像向探针,后面依此类推。
横坐标代表加入的参考菌株。
无论是参考菌株的正向探针看到的阳性标记还是反向探针看到的阳性标记,都可以认为这种病原是阳性的。
从上图可以看到, 12 种常见病原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特异的,是没有交叉反应的。
上图:从痰标本中检测到的常见病人的结果。
同样纵坐标代表标记的感兴趣的探针,横坐标代表加入的临床痰标本。
第一行、第二行代表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三行、第四行代表肺炎链球菌,依此类推。
从上图可以看到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检测出的阳性率是非常高的。
上图:肺炎链球菌 53 例,流感嗜血杆菌 38例,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6 例,肺炎支原体 4例,卡他莫拉菌 3 例,肺炎克雷伯 3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