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讲座

合集下载

聆听吕嘉戈大师全新解读中国哲学与中医文化

聆听吕嘉戈大师全新解读中国哲学与中医文化

聆听吕嘉戈大师全新解读中国哲学与中医文化最开始听说吕嘉戈老师是从陈姥姥小儿推拿的微博,从中感受是一位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的大家。

后来逐渐了解到吕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吕炳奎是新中国第一任中医司长,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有幸亲身聆听吕嘉戈老师的讲座,收获颇多。

总体对吕老的感觉:他对中国哲学研究颇深,可以将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哲学观。

同时,又对具体的医理和医病有深厚的功底和独特有效的方法。

吕老潜心十年研究中国哲学文化,并出版了多本专著。

本次讲座中从易经讲起,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娓娓道来。

为了复兴中医文化,必须让人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中医的实际疗效。

因此,吕老准备进行医家功的传承,让更多的人学习医家功来帮助人们,最终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

每次听到吕老的雄心壮志时,不仅在内心表示极大的钦佩,也有跃跃欲试投身吕老伟大的中医复兴事业中去的想法。

本次听课的收获和体会,详细记录如下。

一、中国的哲学方法起源于易经,易经最早是研究天文的,古代一直被帝王所垄断,所以普通人觉得具有神秘感,甚至与算命、迷信等挂钩,这都是片面的理解。

二、中国的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观,顺其自然的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事物。

其思维方法严格区分于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强调形象思维、取象比类以及尚中合和。

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强调平衡、和谐和中庸。

三、中医的起源主要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药物知识;以经络和气为核心的导引术;针灸、砭石术;中药。

导引术是最古老和最基础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

阴阳五行中涵盖了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植矿、颜色、气味、静止状态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医学从宏观上说是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就是经络学说。

四、中医中的五伤。

1.情绪: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行为:久走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3.五主: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中医养生强调避免两方面的疾病:因风所致和因筋所致1、因风所致。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源、中华文化之源”。

本期百家讲坛将带您领略精彩的《道德经》讲座全集。

第一集:道德经的起源和背景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成书时代及其历史背景,并分析了《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地位。

第二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的文化内涵,包括“道”与“德”的含义、阴阳观念、天人合一等。

第三集:道德经中的道、德、人、治本节主讲人介绍了《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德”、“人”、“治”,并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奥义。

第四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本节主讲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哲学意义,并解读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第五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第六集:道德经的现代价值本节主讲人分析了《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以及对个人的修身养性的指导作用。

第七集: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比本节主讲人对比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重点。

第八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本节主讲人讲述了《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包括虚心谦让、真诚待人、持重慎独等,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第九集:道德经与领导力本节主讲人阐述了《道德经》中的领导力理念,包括以德服人、不争之德、审时度势等,为现代领导人员提供启示和指导。

第十集:道德经中的艺术欣赏本节主讲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道德经》中的哲学艺术,探讨了它对人们审美、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启示。

以上是本百家讲坛《道德经》讲座全集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盛宴。

讲座儒家老师发言稿范文

讲座儒家老师发言稿范文

讲座儒家老师发言稿范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一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为主要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思想,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自我修养的完善。

在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仁。

仁是一种基于爱心、善良和同情心的道德品质,儒家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来实践仁的道德理念。

另外,儒家思想也非常强调礼。

在儒家看来,礼不仅是一种仪式和规矩,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敬畏。

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我们要做到有礼貌、有节制、有分寸,以此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睦。

除了仁和礼之外,儒家思想还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尊重家庭成员,关心社会大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竞争激烈、紧张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智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我们的行为举止,建立
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儒家思想的精髓,将之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谢谢大家!。

张祥龙的讲座哲学导论

张祥龙的讲座哲学导论

第一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边缘问题的合理性探讨的学问。

哲学是游离的。

宗教变成了信仰,它的哲学味道很少了。

什么是合理的?理性的——最典型的就是逻辑——所以最出色的就是数学。

中国人理解的的哲学不止于论证。

加深你的理解和领悟,它就是哲学活动。

问题永远出现在边缘。

在中间。

感受到好像抓不住,学中的问和问中的学。

幸福,你不能充分地对象化,但是能够很真切地来思考。

哲学不是只是相对主义,它可以达到很确定的解,你的人生因此而改变了,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这是一个唯一的解。

二.西方哲学的诞生及哲学的门类。

最关键的是数学。

希腊人学了很多,希腊人厉害的是,一下子变轻巧和形式化,还能证明这样算不会错。

这就叫定理。

公理化系统。

西方数学的特点是充满了形式感。

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谐。

音乐里面有数学关系。

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

提出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一切事物都有形式的,甚至是纯形式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毕达哥拉斯时代,一个数的时代。

形式化、概念化、逻辑化的哲学不能垄断对终极问题的探讨,还有其它的角度。

形容判断要用系词,to be,判断才有真假,后面出现了(是,存在)存在论,存在问题后面又翻译成本体论。

宇宙论加存在论,叫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讨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

到了近代,叫认识论,研究我们如何认识真理,能不能认识真理。

在这个之外,还有个叫价值哲学,里面最重要的是伦理学,什么是美德,勇敢是怎么回事,那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还有个美学,美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美;还有政治哲学。

后面叫烂了,饮食哲学,就是原理的意思了。

它要寻找形式上的什么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什么”,西方要很确定。

中国讲道。

西方语言文字的影响很相关。

西方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形式特别突出的,它的语法功能通通要通过变格来体现。

理念,form,型式。

王阳明讲座心得体会

王阳明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者李泽厚先生。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这句话揭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分开,认为知识是行动的基础,但实际上,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说:“我曾经在大学里学习心理学,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后来,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心理学知识用于自我成长,才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精髓。

”这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拥有良知。

良知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这句话强调了良知在人心中的地位。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王阳明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良知的力量。

他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时,遭遇困境,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良知,最终战胜了困难。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坚信自己的良知,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走出困境。

三、格物致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

格物,即观察事物,了解其本质;致知,即通过观察、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即物付心,心即物。

”这句话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谛。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阐述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说:“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格物致知正是我们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途径。

敬一丹第九讲观后感

敬一丹第九讲观后感

敬一丹第九讲观后感首先,我想就中国哲学史本身的研究对象和意义进行一些思考。

敬一丹先生在讲座中提到,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二是探究中国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三是寻找中国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一次深入探索,是对中国哲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当代传承和创新。

因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次,我想就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方式进行一些思考。

敬一丹先生在讲座中提到,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期法、思想史逻辑分析法、文本校勘法和思想文化比较法等。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需要立足于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需要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需要站在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和现实之间进行对比和比较。

可以说,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方式是一种融合了历史学、哲学学、文学学、宗教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方式。

因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方式是一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和方式。

最后,我想就中国哲学史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进行一些思考。

敬一丹先生在讲座中提到,中国哲学史的当代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哲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二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当代传承和创新。

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中国哲学思想的当代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和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可以为当代社会和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因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总之,敬一丹先生的第九讲《中国哲学史的不同方式》是一次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讨论和探索。

这次讲座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史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方式,也引发了听众对中国哲学史的热烈讨论和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专题讲座PPT课件(含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哲学》专题讲座PPT课件(含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哲学》专题讲座PPT课件(含详细教案)中国古代哲学专题讲座PPT课件(含详细教案)简介本PPT课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思想和代表人物。

通过本次讲座,听众将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讲座大纲1.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2. 儒家哲学- 孔子与“仁”的概念- 孟子与“性善论”- 荀子与“性恶论”3. 道家哲学- 老子的“道”与“无为”-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道家的现代意义4. 墨家哲学-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 墨家思想的社会影响5. 法家哲学- 商鞅与法家的“法治”- 韩非与“法”、“术”、“势”6. 名家哲学- 名家与“名实之辨”- 惠施与公孙龙的辩论7. 玄学与哲学- 魏晋玄学与“清谈”- 的传入与影响8. 宋明理学- 周敦颐与“濂溪先生”- 朱熹与“格物致知”9. 的心学- 王阳明与“知行合一”- 陆九渊与“心即理”10. 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价值- 古代哲学与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教案1.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定义与特点,掌握其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2. 儒家哲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理解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3. 道家哲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探讨其现代意义。

-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4. 墨家哲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墨家哲学的基本原则,分析其社会影响。

-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5. 法家哲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法家哲学的主要思想,评价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6. 名家哲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名家哲学的基本观点,欣赏其辩证法思想。

-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7. 玄学与哲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玄学与哲学的特点,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概论

哲学概论

哲学概论讲座简明讲稿赵本义(西北大学哲学系)哲学讲求理性和思考,试图从“终极关怀”和“根本解答”的层面上阐释人们生活与实践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注重思维的方式和精神的价值诉求。

哲学扩充人们的经验,通达知识的逻辑,慰藉人们的心灵,升华精神的境界,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

哲学概论主要概览哲学的本质与问题、学说与学科、历史与成就,着重阐释哲学的自我理解、阐释哲学的对象、学科和社会功能等问题。

本次讲讲座主要讲两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形态及其思想成就。

主要考虑到干部学员都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开阔视野,提高思维水平,升华精神修养,因此有必要了解哲学的本质、一般特点、深层问题和发展规律,掌握哲学的思维方法,以期能运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更好地引导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第一讲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哲学有不同的理解;每当哲学发展到一个新历史阶段时,人们特别是那些哲学家们,都会提出并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反复被追问,不断被重新解释的问题。

什么是哲学?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哲学的总体图景。

哲学概论试图给人们提供哲学的总体图景,在内容阐述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围绕哲学是什么展开,都在为哲学作辩护。

除了讲哲学是什么之外,还讲哲学不是什么;除了为哲学作辩护之外,还要为哲学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作说明;人们寄予哲学种种希望,事实上,哲学不可能完成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些人总是说哲学的好话,说哲学有多么重要,一生必然要与哲学打交道,等等。

但具体地看,问题在于你接触到的是什么哲学,你如何应对哲学;哲学给人们带来智慧、境界和永载史册的思想的同时,也给许多人带来了迷茫与混乱;那些与哲学打交道非常紧密的人多多多少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特殊的生活方式,有的带有一定的精神病症;19世纪以前的许多西方哲学大师过着独身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本次讲座,我们将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儒家文化——道德的灯塔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慧与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道家文化——自然的哲学道家文化,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代表作,其“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文化——心灵的净化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提倡慈悲为怀,引导人们修行向善,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四、书法艺术——纸上的舞蹈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誉为“纸上的舞蹈”。

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行书、草书,中国书法艺术历经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绘画艺术——丹青的魅力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

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各有千秋,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希望您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进一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七、民间艺术——生活的诗篇中国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们以朴实的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力,描绘着生活的诗篇。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2015.1&2封面报道**Cover story 文 ︳本刊特约记者:尚新娇 崔迎 图 ︳马健受“河南省厅级领导干部经纬讲坛”邀请,2014年12月2日,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作了一场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讲座。

聚光灯下的于丹,淡紫上衣,一抹笑靥,在两个多小时内,从易经讲到孔孟之道,结合禅宗故事,引经据典,从天地精神到日常人伦,从古典智慧到现实思索,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生动地为观众阐述她眼中的中国智慧,如潺潺溪流,润泽人心,为大家带来了文化之美、哲学之思。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面能够由智生慧于丹“点睛”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儒家有儒家的答案,道家有道家的答案。

作为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家和万事兴。

我说的每个人找的坐标是历史,而对于我们的家,对于我们的国,建设是着眼于未来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坐标上,我想跟河南有关,跟中国有关,跟每一个人的信念有关,谁有信念谁就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面能够由智生慧。

我们身处中原,天高地阔,我们手里握着汉字,我们能够看着整个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多的器物摆在我们眼前,这一切还不足以让我们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吗?我以中国文化的名义祝福所有的朋友,用自己的血液激活祖宗的文化,并且用一份担当,让整个零落缤纷的世界变成一个美好的现实。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别丢了自己的那个依据为什么今天要谈文化?于丹讲了一则中国的禅宗故事,一个和尚和一个差役最终置换身份的故事。

故事没有结论,没有答案,但引人深思,犹如醍醐灌顶。

“我们看看今天这个喧嚣的岁月,静下来想想,咱们每一个人不都走在这一条路上吗?咱们每一个人手边不都有这些东西吗?和尚的‘包袱’是和我们相伴一生的条件。

”“包袱”这东西一辈子你都忘不了它,因为每一个人都关注物质生活。

谈到物质,于丹谈起对郑州的印象作为插曲,“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跟着导师游学来趟郑州,觉得郑州远着呢,现在坐高铁,从北京一路走来才两个多小时。

王东岳讲座第48课

王东岳讲座第48课

王东岳讲座第48课王东岳48.哲思总结——我们人类的认知为何有偏差?从人类文明本源出发,重塑你的认知,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这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论述!我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始终在讲一句话,人类文明不是铺垫在客观世界之中的,而是铺垫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之中的。

因为所有动物都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它们为什么不创造文明呢?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思想功力的调动,是在人类虚拟和假设的基础上,求证出符合逻辑的知识体系,这样延展和铺垫的产物。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要建立的基本观念,它和我们原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你只有理解这些东西,你逐步才能理解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乃至人类知识的构成基础。

那么我们的知识既然只是一个主观逻辑模型,那么这个逻辑模型为什么能够指导我们的实际生存?这当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是在一个封闭通道中进行的,我们并没有感知之外的另一个通道抵达外物,因此我在书中把它描述为“形而上学的禁闭”。

所谓“形而上学的禁闭”,你可以把它用更简单的方式理解,叫“感知通道禁闭”。

因为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主观感知中的世界。

我们并没有主观感知通道以外的另一条通道抵达外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中国的今天,也有人提出全知论,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主观感知的总和。

其实这个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早就证明了,可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不够的,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感知是什么?既然我们的感知只是一个封闭的主观感知通道,它为什么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和跟外部世界的对接有效?而且我们的感知逻辑模型为什么不断地变革?这些问题仅用全知论都是不足以回答的。

全知论只说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的感知模型,这在哲学上只相当于说吃饱了不饥——说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可为什么这种表述是有价值的?是因为它纠正了我们认为我们的感知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所以请大家理解,我们一切感知、一切思想、一切知识、一切学说,都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仅仅是一个思维模型。

墨家思想讲座ppt课件

墨家思想讲座ppt课件

墨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总结词:手段不同
详细描述:墨家思想主张通 过教育和感化实现社会和谐 ,强调道德的力量;而法家 思想主张通过法律和刑罚维 护社会秩序,强调强制的力 量。
总结词:目的相同
详细描述:尽管手段不同, 但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目 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
06
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墨家思想讲座ppt课件
• 墨家思想概述 • 墨家的尚贤思想 • 墨家的非攻思想 • 墨家的兼爱思想 • 墨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的思想比较 • 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01
墨家思想概述
墨家思想的形成与背景
墨家思想的形成
墨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的一种学派。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 大变革,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墨子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兼爱、非攻” 的思想,呼吁人们相互关爱,停止战争,构建和谐社会。
墨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比较
01 总结词
哲学观相反
02 详细描述
03 总结词
社会观相反
墨家思想的哲学观是唯物主义, 强调现实和实践,注重通过努力 和奋斗实现社会进步;而道家思 想的哲学观是唯心主义,强调超 脱和自然,注重通过无为而治实 现社会和谐。
04
详细描述
墨家思想认为社会是由众多人构 成的,强调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维 护;而道家思想认为社会是由道 所支配的,强调顺应自然、回归 本真。
兼爱思想的背景与内涵
背景
墨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矛盾 和阶级斗争日益激烈,墨子提出兼爱思想, 旨在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平等与和谐。
内涵
兼爱思想是一种平等、博爱的思想,主张人 们相互关爱、互助互利,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

宣传中国文化活动总结(3篇)

宣传中国文化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日益成为各国人民增进了解、促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活动。

本次文化活动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二、活动概述本次文化活动历时一个月,共开展了包括展览、讲座、演出、互动体验等多个环节。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者,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活动内容1. 展览环节(1)传统书画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我国历代书法家的墨宝,以及传统绘画艺术精品。

展览现场,观众们驻足欣赏,流连忘返,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

(2)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昆曲、剪纸、泥塑等。

观众们通过近距离观看这些传统技艺的表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3)现代艺术展:展示了我国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包括油画、雕塑、装置艺术等。

这些作品既有传统元素,又具有现代审美,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

2. 讲座环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广大观众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引导大家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中国历史讲座:通过讲述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

(3)中国哲学讲座:深入解读中国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让观众领略中华哲学的博大精深。

3. 演出环节(1)京剧表演:邀请国家级京剧表演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精彩的京剧演出,让观众领略国粹的魅力。

(2)民族歌舞表演: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歌舞艺术,如藏舞、苗舞、维吾尔舞等,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3)现代舞剧表演:结合现代舞蹈元素,创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剧,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现代风采。

4. 互动体验环节(1)书法体验:邀请书法艺术家现场教授书法技艺,让观众亲身体验中华书法艺术的魅力。

道德经讲座心得体会

道德经讲座心得体会

道德经讲座心得体会在听完道德经讲座后,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通过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经思想的精髓。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讲座中提到,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忙碌奔波,但往往却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而道德经告诫我们要学会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只有在无为而治的心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这使我深刻反省自己,时常纠结于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在道德的建设。

因此,我决心要学会“无为而治”,放下功利心,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慈爱”的重要性。

讲座中提到,道德经强调了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善待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而慈爱不仅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更是一种积极的责任和行动。

听完讲座后,我深感当今社会缺乏真正的慈爱。

人们往往忙于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矛盾。

因此,我决心要学会以慈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需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道德经强调了“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讲座中提到,道德经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法则和规律,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生态的恶化和地球的危机。

听完讲座后,我深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我决心要遵守自然规律,爱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道德经讲座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学习和领悟道德经的思想,我深深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以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我决心从现在开始,学会“无为而治”,放下功利心;以慈爱之心待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遵守自然规律,爱护环境。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不断实践道德经的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4月26日晚7:00道德问题专家邓晓芒教授在人文馆主厅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的讲座.邓晓芒教授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讲座一开始,邓教授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有过真正的信仰".他谈到90年代曾经有人讨论过中国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但最终没有结果.他说,实际上"中国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假命题".中国的精神不是人文精神,而是自然精神,天地精神.纯粹的人文精神是不会因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因而也就不会有人文精神的失落的问题.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性,它是纯粹的精神,与物质完全分离,而中国的精神却是建立在自然界之上的,以人为本的,与世俗紧密联系的精神,也就是说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接着,邓教授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信仰最初是与宗教分不开的."按照黑格尔的划分方式,宗教分为自然宗教,实用宗教,自由宗教",其中,"只有自由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自然宗教是迷信,是巫术.实用宗教是把宗教当作政治统治的手段,而儒教从某种意义来说可归于实用宗教的范围.自由宗教主要是基督教,黑格尔把它称作"纯粹的宗教".中国的儒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精神与物质不分".儒教介乎于政治教1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真正的信仰?邓教授指出"中国人相信物质的东西甚于精神上的东西.即使有信仰的精神,也是物质化的精神".中国的"道"是物质性的东西,而不是纯精神.中国几千年没有信仰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独立的个人".人类最初是不独立的,但儒教使天人相分,虽然破除了迷信,但是也使人更加自觉的沉默于群体之中,由于没有独立精神生活的需要,个体的人始终没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儒家的安生立命的思想把人融化在社会中,融化在历史中.个人在群体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别人身上,没有独立的灵魂面对中国的现状,邓教授向我们指出我们可能有什么样的信仰.他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走出迷信和巫术的阴影,还没有摆脱实用主义的伪信仰,还有个人崇拜主义,而要中国人信仰基督教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他提出是文学,艺术,音乐等.我们将真,善,美当作我们的信仰,当作追求的目标."为真理而真理,为正义而正义,为艺术而艺术".当然绝对的真,善,美是追求不到的,但正因为如此,它是超越一切的目标,是超越一切的信仰.2。

中国哲学与人生境界 ppt课件

中国哲学与人生境界 ppt课件
❖ 怎麼相處?都要很高的原則,父子有亲父慈 子孝、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 友有信等等。 Nhomakorabea大同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唐·司空图《诗品》: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 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三 儒家哲学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五倫五常 ❖ 父子、君臣、兄弟、夫妻、朋友。 ❖ 四維八德
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中国哲学与人生境界
国学系列讲座
中国哲学和人生境界 兼谈“国学”
【 不 到 园 林 , 怎 知 春 色 如 许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
诗意的栖居,文辞的渊海: 境界宜高远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 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 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 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 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谓弟子曰:“鸟, 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作业一、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凡是有形态看得见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些大自然现象的表现;而这样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灵气驱动的使然。

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无形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气聚成形而为万物,形散返原而复归于太虚三、聚亦吾体,散亦吾体聚是我的身体,散也是我的身体,聚合都只是暂时的现象。

四、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形态的“气”所构成的,“气”凝聚时形成万物,并通过光色显现其形体,使人能够看得见。

它散则为虚空,无光五色,使人无法看见。

所以世界只存在“幽明”之分,不存在有无差别。

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一切有形的现象都是由“气”所派生出来的暂时、易变的形态,而“太虚”这个“气”之本体则是永恒的常在。

六、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就是说气聚拢形成存在,各种现象最终会化成气回归本源。

七、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虚其实就是气,是一种实质的存在,也就没有绝对的虚无。

八、气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太虚”这个“气”之本体则是永恒的常在,这正如冰产生于水一样。

论张载本体论张载是北宋道学思潮高涨时期中最勇于“造诣”的哲学家之一。

《宋史》本传谓:“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

”张载哲学首重周易,其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传》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表述了他以“气”为本的宇宙本地论思想。

在人性论方面,他从“气”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范畴,较好的处理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分。

同样从“气”本体论出发,他还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人生实践方向即人生论,把天地人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了儒家主张的个人所应有的使命和人生的理想,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里,我想集中讨论一下张载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因为宇宙本体论是张载思想的逻辑起点。

张载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富特色的就是关于“虚空”和“气”的理论,这是他整个哲学的基础,他的思想中有三个最重要的概念,即“太和”,“太虚”和“气”。

所谓“太虚”,本指虚空,在先秦文献中都指天或天之虚空的空间,自汉代宇宙论兴起,“太虚”又增加了天地始源、宇宙本根的含义。

到了北宋时期,“太虚”概念亦为学者们所习用。

张载认为,“太虚”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他曾说:“太虚者,天之实也。

万物取足于太虚。

”在张在的理论体系中,“太虚”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而无形无状的“太虚”实质上是“气”本然状态即“本体”。

至于“气”,在张载那里即可指阴阳未判的元气,又可指阴阳已分之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这里“太虚”与“气”并不是一种时间先后的生成关系,而是一种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即所谓“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则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太虚”与“气”只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它们的区别在于形上与形下,用张载的话说就是“可象”与“不可象”之别。

前者“至静无感”、“无感无形”是“性之渊源”;后者则有“聚散”,“客形”,“客感”,可使人“有识有知”。

二者经由“尽性者”而统一起来。

“气”是有聚有散、有形质而表现为万象生化的现象之存在,“太虚”则是超越聚散、形质的本体之存在。

所以,就“太虚”言即是“死亡不亡者”,无论“气”聚还是散都是“吾体”,如张载又在其语录中指出的那样:“凡有形之物即易坏,惟太虚处无动摇,故为至实。

”至于“太和”一词,按传统的理解,“太”指极至,“和”指和谐,合起来讲“太和”就是指阴阳二气的变化运动不失其序的和谐状态。

阴阳二气的和谐统一是张载“太和”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把“太和”提升到“道”的高度来解释,以此构成他“气”本体论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点。

坚实的宇宙本体论基础既已奠定,张载的理论体系之后的展开也就顺理成章了。

张载的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作为新儒家的理学思想,为了与佛、道相抗衡,就必须弥补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之不足,首先建立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谓本体论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的学说。

张载正是首先从本体论入手,为理学开路奠基的。

他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自觉地以唯物论的“气一元论”哲学理论与主张“万物幻化”、“有生于无”的佛老唯心论相对立,气魄宏大,充满生机。

中国哲学中很早就存在着“元气论”的传统,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张载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明确提出“气”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质。

他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大到苍茫天空,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山脉河流,小至飞鸟游鱼、花草树木等,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张载对“气”这一哲学范畴是这样规定的:“所谓气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正蒙.神化》)在他看来,蒸发蓄积的气态物质是气,凝结聚合的固态物质是气,即使浩然(广袤无边)、湛然(深远无际)的无形质可见的虚空也还是气。

“气”实际上成为张载概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尽管还比较粗糙朴素,但却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他对“气”范畴的哲学规定,标志着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张载认为,有形可见之“气”与无形可见之“太虚”的关系,实质上是气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当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

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不可见,太虚无形无状,但并不是空无所有,因此,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先秦原始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本体,而张载却认为所谓“天”或“道”都是气,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所谓“天”,即宇宙空间,而“道”则是气化的过程。

2.“一物两体”的辨证法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气化)中,“气怏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正蒙.太和》)气的这种神妙莫测的变化本性,被张载称为“神”。

他说:“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

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

”(《正蒙.神化》)他还认为,气化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正蒙.神化》)在张载看来,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对立,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正蒙.动物》)张载还把整个宇宙内部的对立和宇宙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内部的对立概括为“两”,把他们各自内部的统一概括为“一”。

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则),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正蒙.参两》)“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太和》)这里是就整个宇宙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运动变化而说的。

所谓“一物”,指统一的宇宙“太虚”;“两体”也称“两端”,指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对立,正因为有这种对立,对发生变化(两故化),这种变化是复杂不定的(两在故不测),而这种变化的趋势则是“推行于一”。

天之所以为“参”,正因为它是包括内在矛盾(两体)的统一整体(一物)。

总之,张载强调“两”与“一”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反对割裂两一,推测到这种既有“两”又有“一”的关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推动力。

这种“一物两体”、“一故神两故化”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结合。

3.人性论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张载的宇宙论在他的整个学说中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奏,是为了引发出理学的主题——人性论和道德论。

张载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来说明人性,认为宇宙中的事物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

因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别,因此便产生了万殊不一的人和物。

气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

他还进一步把人性看成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所构成。

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正蒙.诚明》)张载认为,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都是根源于气的,但二者各自在根源上又有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