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63f91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e.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与融合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表现和影响。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列国,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地的文化表现也不尽相同,随之而来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如齐国的儒家文化与楚国的道家文化,二者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之间出现了冲突,最终导致了齐楚之战的爆发。
同样的例子还有晋国的兼并政策遭受到了周边国家的抵制和反对。
地域文化的冲突往往是源于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不同的文化习俗,因此解决这种文化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人们在思想上能够逐渐的接受其他文化,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协调解决差异和冲突。
二、道家、儒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的竞争和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思想流派在相互竞争和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有代表性的两大思想流派,他们的思想观念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道德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注重道德与伦理,提倡“贤人政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可以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倡导自由自逍的状态,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由的思想。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竞争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也在无形中发生了融合,可以看到很多传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都是因为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竞争而形成和发展的。
三、先秦诸子的学术团队的论辩和合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团队是由诸子组成的,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哲学等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思考,他们之间存在着合作和论辩。
例如,韩非子和李斯之间就出现了激烈的争执和论辩,但是也可以看到在争执中,他们也会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思想和观念。
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54f68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9.png)
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引言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阶段,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产生了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也有着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几个主要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仪、孝道等核心观念,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教育体系。
一直以来,儒家价值观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推崇的道德规范指导着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了种种美德。
孟子与性善论孟子是儒家学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腐化。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正面引导和道德塑造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
他的思想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启示人们关注并发掘自身潜能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修养。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源于“道”,强调谦虚、无欲、不能争强好胜等价值观念。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广泛渗透,也对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禅宗、修身养性等伦理思潮。
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主张消除社会上不平等和战争,并推崇工程技术和实用主义。
尽管墨家未能形成独立的学派体系,但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墨子的核心观点和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兼爱”、“非攻”等价值观。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擅长使用寓言和譬喻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庄子强调追求自由、无为而治、放弃功利等思想,对个人修养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了许多灵感,在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形成了独特风格。
结论先秦诸子哲学对于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
![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890fb03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5.png)
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时期就是诸子百家时期,这一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朝统一国家前后,历时近300年。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派,被称为“诸子百家”,其中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等。
这些学派各自拥有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时期:历史背景、思想成果、哲学影响。
一、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战乱和分裂的时期。
不同的国家和诸侯之间互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斗不休,战争不断持续。
同时社会矛盾和阶层分化也显得十分明显,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士人阶层和富商企业家阶层。
这种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各学派产生的思想体系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人民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困境。
思想家们的努力和探索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哲学思维方式,而且在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思想成果诸子百家时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下面我们将分别来看一下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五个主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它提倡“仁爱”“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强调教育和培养人才,注重礼仪和家风,同时也提倡国家制度。
在儒家看来,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是因为人们对德行的推崇和尊重。
墨家: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它提倡“兼爱”“非攻”等观念。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攻击。
同时,墨子也提出了许多技术和实用的发明,如测量仪器、水利工具等。
道家: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它认为人们最应该追求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通过发扬天道以达到完美。
道家的思想十分抽象,注重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强调内心的美好和自我的完美。
名家:名家思想以公孙龙为代表,它提倡言行一致,虚心好学,取得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同时也注重忠诚和信任。
诸子百家的思想综合和文化传承
![诸子百家的思想综合和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f4aff27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4.png)
诸子百家的思想综合和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古代以及整个人类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的思想综合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其重要性和深刻影响。
一、诸子思想综合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瑰宝。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探究世界,思考宇宙的本质和意义等问题。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大多涉及到人性、道德、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几个代表性思想学派的主要思想: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和人文价值,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克己复礼、仁爱、忠诚等人性道德。
儒家提倡“仁心仁术”,认为“仁德”是治理国家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为中心,主张顺应自然,遵循宇宙本源,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提倡“无为而治”,强调自然、虚无、寓意、反常、道德无为,以及纯真、自由、无欲、平和的心态。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与利益,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
他们主张公平、公正、公益、公共利益和互惠互利的理念,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价值观,并通过约束权力、调节利益、实践崇尚人格核心价值观等手段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成。
他们对人体和宇宙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研究,提出了相生相克、阴阳五行、乾坤八卦等理论体系,为后来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上这些思想与学说虽然各具特色,但又不可分割地贯穿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历程。
并且,这些理论和思想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地应用和体现,相互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统一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就大大增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二、诸子思想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即如何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后人能够理解和欣赏到先辈留下的智慧。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3c2e3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d.png)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和学派,称为“先秦诸子”。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分封制,各国之间独立自主,没有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多样性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为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先秦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断有战争、内乱和灾害发生。
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思考逐渐深入,催生了诸多哲学思想和学说的形成。
这些哲学思想和学说,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又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新的解释和认知。
先秦诸子的形成也与古代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古代是一个注重传统和文化的社会,先秦诸子也都是在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代文化进行了阐发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哲学体系和思想学说。
总之,先秦诸子的起源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他们的思想跨越时空,被后世不断发掘和传承,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
![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6b255e8e9951e79b892745.png)
感悟诸子一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分离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
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剧变,人们观念的变革,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发展高峰。
②思想领域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新气象。
③出现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文学成就,《诗经》和诸子散文、屈原及《离骚》是其代表。
④绘画和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诸子的思想核心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儒家的基本倾向是认为,实际可实现、可操作的“仁”和“恕”还是通过“礼”;大同的“大道”还没有到来,现实可行的就是“礼”。
因此,孔子和儒家的实际思想贡献正是集中在如何维护“礼制”上,“仁”和“恕”是作为“礼”的最高理想被阐述的。
孟子: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荀子:荀子所说的“礼”指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关于“礼”,荀子继承了儒家先人孔子的思想,至于“礼”的起源,不得不谈到“礼”中的等级制。
等级制是荀子“礼”的核心内容。
荀子明确地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有贵贱的等级,有明确和严格的是非标准;提出“礼有三百,仪有三千”“分莫大于礼”,“礼”应该是完备而且细密的。
这样的“礼”,也就是这样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秩序。
老子: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13ee18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b.png)
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基础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定时期。
诸子百家的争鸣,士阶层的活跃,让古老的华夏大地的思想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时期。
由于过去的周文化、商文化和周边的各民族产生了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三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
一,宗法观念相对淡薄的秦晋文化秦晋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一带。
关中原本是宗周文化的发源地,但是由于戎狄的入侵而遭到了破坏。
在地理环境上,秦晋地区的条件较为恶劣,只有渭河平原、汾河平原等狭窄地区适合农业生产。
在这些河谷周边就是沟壑纵横的高原山地。
在民族分布上,河谷地区主要是秦人、晋人,而周边则是北狄、西戎等游牧民族。
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宗周文化。
秦国地处宗周故地,这里原本是周文化的起源地,秦人虽然并非周人,但是长期居住周原,无疑会受到宗周文化的影响。
晋国是周朝的姬姓封国,长期也是山西高原周文化的传播者。
不过,两国的宗法观念却是相对淡薄的。
秦人本是东夷人,迁居关中后又长期和戎狄杂居,并未形成周人那样严格的宗法体制。
晋国是因为内部长期发生了公族的内斗,最终导致“晋无公族”。
没有了宗法贵族的牵制,秦晋地区能够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更早,更彻底。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改革的都最早发生在秦晋。
如废除封邑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废除公社土地制度,推行了土地私有制;颁布成文法等。
到了战国时代,改革的目的进一步发展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魏国有李悝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
改革的推行,进一步瓦解了宗法贵族势力,力图改革的法家思想也兴起。
春秋战国法家代表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子都是三晋人士。
两国所处的民族环境也是其变革更加激烈的原因。
秦晋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区,北方生活着北狄、中山、娄烦等少数民族,秦国周边也是西戎和义渠等游牧民族。
两国在历史上长期和这些游牧民族交战,因而民风彪悍,尚武好斗,少有浪漫主义情怀。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db42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8.png)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先秦诸子,泛指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等诸子,他们各自成立学派,开创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伟大的传统。
他们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元,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些诸子的起源及原因,则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一、先秦时期社会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和学术思想家纷纷活跃在这一时期。
在这个时期,周朝的衰落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进行反思和探讨。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地域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思想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个时期社会蓬勃发展的背景,为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以及诸子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和环境。
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先秦诸子的产生和兴起,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对峙,政治变革频繁,社会矛盾激化,这种政治动荡使得社会上层对人生、政治、伦理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促使了各种思想文化的兴起。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发展。
这种经济变革也催生了不同的经济观念和思想倾向。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成果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各种文化活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种多元文化的并存,促使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为先秦诸子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三、思想多元化倾向先秦诸子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倾向。
在这个时期,各地的学者思想家都开始大胆地探索人生、自然、国家和社会等问题。
他们各自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也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老子主张“无为”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的思想,韩非子主张“法治”的思想等等。
这些多元的思想倾向,为后来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兴起提供了动力。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1703d6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b.png)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
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
儒家注重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注重德政。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质。
提倡教化,抨击暴政。
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儒家以人为本,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
道家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
“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
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法家法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太史公自序》)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一讲(导论)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一讲(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b926cdda38376baf1faede.png)
语言与地域文化
《水浒传》23回:武松道:“嫂嫂坐地,等武二 去烫酒正当。”妇人道:“叔叔,你自便。”那 妇人也掇个杌子近火边坐了。 《金瓶梅》41回:(春梅):“俺们一个一个, 只象烧糊了的卷子一般,平白出去惹人家笑 话!”
大话西游方言版
曾经有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 没有珍惜,等到后来才后悔,人世间对 我最好的就是你了,你用刀劈死我吧, 不用想了,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讲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加上个日期,我希 望是一万年!
文化与地域关系
饮食 性格 语言 曲艺
饮食与地域文化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 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涮涮辣”(象鼻椒),云 涮涮辣” 象鼻椒),云 涮涮辣 ), 南德宏,100万斯科维尔单 南德宏,100万斯科维尔单 位
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毛肚火锅、麻辣火锅),起源于明 末清初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 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 鸭肠、牛血旺等。
课时安排
9(行课)+1(考试) 20%(平时成绩)+80%(考试成绩)
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
先秦诸子百家概说 先秦地域文化的分类 先秦地域文化的特征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一讲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
诸子百家的定义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的由来
诸子百家概念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 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 以为博士。”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 孔子与齐鲁文化 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老庄与荆楚、中原文化 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墨子与齐鲁文化、邾娄文化与中原文化 名家与三晋文化 兵家与齐文化
李明晓,mingxiaoli5201@, 李明晓,mingxiaoli5201@,xqdywhzz@
论韩非子及其思想
![论韩非子及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bb3db04581b6bd97f19ea62.png)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韩非子及其思想课程名称: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任课教师:***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号:****************名:***2014年05月07 日目录论韩非子及其思想一韩非子生平简介 (3)二韩非子的思想 (4)(一)思想简介 (4)1.自利的人性假说 (4)2.“法治”思想 (4)3.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思想 (5)(二)思想分析 (5)1.管理目标 (5)2.管理对象的特征依据 (5)3.管理的依据 (6)4.管理手段 (6)5.管理技巧 (6)三韩非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7)论韩非子及其思想摘要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包含丰富的管理智慧, 他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管理目标, 而且也有清晰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思路。
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各种管理提供了极高的管理启示。
关键词韩非子法术势管理一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人。
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还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https://img.taocdn.com/s3/m/dc4c89de4693daef5ff73d16.png)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着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就是时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后了层次之高乃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精神的文化基础由此而得以奠定。
对于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日益普遍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解体了,章学诚所谓古代王师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不再能统一、整合、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与“政出多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涌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士”人,出现了《庄子·天下篇》所述的古之“无乎不在”的“道术”分散为诸子百家的现象。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仍具价值,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士阶层中,群英荟萃。
其间,有思想家孔丘、老聃、庄周、墨翟、孟轲、邹衍、荀况……他们深邃的哲理思考表明这时的中国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又有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少正卯、孔丘、邓析,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论辩家惠施、公孙龙,还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dd088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a.png)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中国文化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下)
![中国文化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下)](https://img.taocdn.com/s3/m/c2b7b77b561252d380eb6e6a.png)
“尊君”与“重民”的关系
尊君与重民可谓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体双翼。 首先,“民为邦本”,只有爱民、保民、惠民、惜 民、恤民,才能“尊君、“固本。 其次,重民以尊君为前提,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前 者屈从于后者,如《左传》在充满民本情怀的同时, 又不离所谓“国不堪贰”,“臣无二心,天之制也” 的“大义”。后来历代统治者和政治理论家,大都 遵循此一原则设计国家结构,处理君民关系。
其楚 秦 三 齐 中 他文 文 晋 鲁 国 地化 化 文 文 文 域 化 化 化 面 文 貌 化 的 多 样 性
六 、 先 域 秦 文 时 化 期 的 区
中国文化面貌的多样性
文化古今沿革,有其时代性;文化因环境之 别,又有地域性。《礼记·王制》说: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 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 俗,刚柔、轻重、 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文化面貌 的多样性。
飞凤花卉纹绣锦袍局部。1982年出土 于江陵马山1号战国楚墓,该墓总共出土 以35件丝织品,有纱、彀、罗、绢、纨、 缟、绨、组、缣、绮、绵、绦等等,几乎 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被誉 为“丝绸宝库”。
随着儒家思想的国家化、 政治化,民本思想也成为 历代立国治邦的基本国策, 凡中国历史上相对社会安 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之时,如汉代“文景之 治”、唐代“贞观之治” 等“盛世”的出现,除综 合性的社会因素的促成外, 民本主义中的“轻刑薄 税”、“制民之广”等训 言的指导作用也是显而易 见的。
中国文化史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 的多元走向 (下)
本章主要内容
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ce8d40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3.png)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 社会变革。
-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旧的政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寻求变革图强。
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等事件反映了旧贵族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势力的崛起。
-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形成。
- 文化氛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诸子百家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 各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他们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治国理政提供方案。
例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众多学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第二讲: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孔子的生平与经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
- 他的主要活动包括在鲁国从政,曾担任司寇等官职,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堕三都等,但最终因与鲁国贵族势力的矛盾而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 孔子的思想核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个人修养角度看,“仁”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人际关系方面,“仁”体现为“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它。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445c59f0c22590102029da4.png)
孟子思想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贡献大的有子思和孟子,称思孟学派。子 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 道”,《中庸》乃其笔录。“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孟子著有《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 德政。
中华文化元典“五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循天道、尚人文、轻鬼神、近世 俗,通变异、寻圜道,崇教化、求经世,重民尊君,直 觉体悟等。这些东西经孔子整理、传播,对中国两千多 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学说:
孟子(前372—前289),战 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亦周游 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 数百人”(《腾文公下》)。 宣称“如欲治平天下,当今 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下》)直到唐代 韩愈复兴儒学,始为“亚 圣” ,颜渊亦尊为“复圣”。
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论:孟子把孔子的仁爱思想扩展道政治 上,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这便是“仁政”论,方法是由下而上的人治主义。仁 政的内容首先要“治民之产”,其次是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
孟子性善论和“四端”说的伦理观:孟子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水之 就下,是自然而然,是生来就具备了的。“四端”为仁、义、礼、 智(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看到了人生所具有的良知、良能,把“仁” 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3b70ca1a37f111f1855bcf.png)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三。
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国人也越来越表现出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信仰缺失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我们注意到在注重改革开放,提倡“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近年来的“孔子热”“国学热”也验证了这一点,人们渴望从2000多年前的儒家经典思想中找到解决目前社会困境的方法。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目前流传于人们生活中孔子语录多是经过2000多年的去伪存真保留下来的经典思想,这些思想对现在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孔子的治学思想,孔子思想是个庞大的体系,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向被认为是他思想体系中的精华部分。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突出特点是:孔子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启发式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与行结合,将获得知识和增长才干结合起来,在孔子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身体力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从而感悟到“仁政”的精华及要实现天下“和谐”的不易。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4b29fff705cc175527099f.png)
《管子》内容与作者
• 《经言》、《外言》、 《内言》、《短语》、 《区言》、《杂篇》、 《管子解》、《管子轻 重》。 • 现存76篇,管仲、管仲 弟子及管仲学派、齐法 家所著。非一人一时所 作,兼有战国、秦、汉 “管仲学派”的思想和 理论。
管子思想 • • • • 重农思想 民本思想 和谐思想 法治思想
商鞅
• 商鞅生平 • 《商君书》的作者 • 《商君பைடு நூலகம்》的内容及其思想
商鞅生平
• 鞅“少好刑名之 学”,封于商。废 井田,开阡陌;郡 县制;迁都咸阳。
商鞅:改革者先死之悲剧
•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商君列 传) •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 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 乡邑大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 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史 记·秦本纪)
法家代表人物
• • • • • • 管子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李斯 韩非
管子
• 管子生平 • 《管子》内容与作者 • 管子思想
管子生平
• (?-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 安徽颍上人。 • 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国多财则远者来, 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 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慎到
(前395-前315),赵人。早 年学黄老道术,曾以齐国稷 下讲学而负盛名。后离齐至 韩,为韩大夫。他与田骈同 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 主张“尚法”和“重势”。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 子》42篇,现存残本仅7篇。
尊君、贵势与尚法
(一)尊君与任法 1.君主立法,“民一于君”。(君民关系) 2.尚法而不尚贤。(君臣关系) 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 也。(《慎子·君臣》)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荀子·解蔽》) (二)贵势与“法治” “权重位尊”、“令行禁止”。 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 (《慎子·威德》)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4ef00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a.png)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1,燕赵文化――“混血”的文化,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河北
2,三秦文化――自古帝王都,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陕西
3,三晋文化――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
山西
4,齐鲁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鲁文化、圣人之乡。
山东
5,吴越文化――尚文的部落。
江苏、浙江
6,荆楚文化――能文能武的部落。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将” 湖南、湖北
7,巴蜀文化――兼容、开放的文化。
四川、重庆
8,滇云文化――回合各民族特色的文化。
云南
9,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兼具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广州、香港
10,闽南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实质。
福建
11,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文化。
西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齐鲁文化孕育下的儒家思想
课程名称: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任课教师:李明晓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班级:2010级一班
学号:222010326032005
姓名:张阳
2012 年5月25日
齐鲁文化孕育下的儒家思想
张阳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400715)
摘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影响到了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的产生与发展。
先秦各种学派的发源都在齐鲁,了解齐鲁文化与各种学派的联系更能很好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先秦诸子齐鲁文化发展
前言
西周末年“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私学之兴及诸侯“养士”的需要, 使士阶层迅速起, 诸子之学逐渐生成。
王国维注意到诸子有南北之别的地域文化特性, 孔、墨和老、庄可分别作为北、南代表。
春秋以来的政治家渐走出蒙昧主义, 孔子更树立起理性精神, 墨子虽讲鬼神、天志, 却有以之制约统治者之旨, 老、庄多关注自然天道, 与孔、墨的实用理性不同,其他各家也可以作瞩目于人生或自然的大概划分, 诸子确有南北之别。
孔、墨、孟、荀、韩等。
儒、墨、法诸家文风不同, 却都主于实用, 他们所代表的北方派可以用一字“实”字概括, 而以庄、列为代表的道家和阴阳家驺衍等南方派, 则富于想象, 可用一字“虚”字概括, 他们分别开启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
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
从学派上说,包括诸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从地域空间上说,包括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闽文化、徽文化等。
齐鲁文化是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以齐鲁两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作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化类型。
齐鲁文化虽然只是中国古代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支,但由于齐鲁文化孕育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以及其他众多先秦诸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并随着儒家思想上从汉代上升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独尊地位,齐鲁地区就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圣地”,齐鲁文化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一种无与伦比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贡献是多方面的。
不仅儒家思想体系是在齐鲁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而成,而且中国文化史上其他几种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也大都是由齐鲁文化孕育、影响或催生而成。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并称“显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孟子都是正宗的鲁国人,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虽为赵人,但年十五即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并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也是鲁国人。
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 《淮南子》),遂决然自立门户,创建起墨家学派。
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
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
他的思想学说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先秦兵学多出于齐文化。
兵学为齐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吕尚、孙武、孙膑及司马穰苴均为齐国人。
在中国古代兵学文化中,齐鲁兵学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代表着先秦兵学的主体构成与最高成就。
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定《武经七书》,将《六韬》、《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定为当时武职人员学习的重要兵学宝典。
《武经七书》中,除《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外,其余五部书皆出自齐鲁地区。
显然,齐鲁从上古到战国时期,不仅是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兵学最发达的地区。
其兵书数量之繁富、影响之深远,是其他地域无可比拟的。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虽非齐鲁之人,但中国古代道家形成和发展也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汉书,艺文志》在记述道家时,将东夷之人的商代伊尹与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列为道家之首,并将齐国的《管子》一书列入道家著作,可见老庄之前,道家思想已萌芽于齐鲁文化之中。
此外,庄子的里籍也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河南民权县说、安徽蒙城县说、山东冠县说、山东东明县说山东曹县说),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肯定山东
东明县说,主要理由是唐代诏改东明县为南华县,并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封《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而南华山就在山东东明境内。
即使庄子的故里有争议,但可以肯定庄子的里籍在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处,地近鲁国,受到齐鲁文化的辐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先秦阴阳家的著名人物邹衍、邹爽都是齐国人。
盛行于齐地的阴阳家与齐国的神仙方术成为后世道教的重要源头。
金元之际,全真道在山东地区的兴起也与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有着重要关系。
虽然战国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多出于秦晋等国,但先秦法家也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基本上出于晋国与齐国。
齐国的管仲就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位法家先驱代表人物,在管仲影响下形成的学派,号称“齐法家”。
此外,战国法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与李斯,而他们二人都是著名的稷下先生荀子的学生。
儒学大师荀子受到齐法家的强烈影响,主张礼法结合并用,无怪乎会培养出李斯与韩非两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秦始皇攻灭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齐鲁文化一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汉王朝建立后,一改秦王朝的治国理念,先是采用战国时期形成于齐国稷下学宫的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后又于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际上,无论是黄老之学,还是儒术,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
这说明齐鲁文化在汉代逐步上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的主流文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儒学取得国家法典性的地位后,逐步在国家的支持下成为“经学”。
而汉代的经学大师大多出于齐鲁之地。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传授儒家五经的八位大师中有七人是齐鲁学者:传《诗》者共三人,其中二人出齐鲁,鲁人申培公和齐人辕固生,另有一人为燕国韩太傅;传《书》者为齐人伏胜;传《礼》者为鲁人高堂生;传《易》者为齐人田何;传《春秋》者为齐人胡毋生和赵人董仲舒。
而董仲舒虽是赵人,却是齐人公羊寿的学生,可见董仲舒的经学也是出于齐学。
此后,汉魏时期许多著名的经学大师大多为齐鲁学者,如遍注群经的郑玄为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王肃为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而《公羊》学大师何休则是任城樊(今山东济宁)人。
由此可见,作为齐鲁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不仅在汉代上升到国家法典性质的地位,而且经学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基本上全为齐鲁学者所垄断。
因此可知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齐鲁文化,不仅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紧密契合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特质,成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华夏文明的代表和象征,而且从汉王朝以来约2000年的古代社会中,作为齐鲁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家学说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范式的建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说,齐鲁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其特定的历史时
期和特定的地域界限,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 [A]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 [C] . 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 邓乔彬. 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 二二十子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 司马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M] . 二十五史 [C]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