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科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
4.匀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②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1米/秒= 3.6千米/时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5.变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运动快慢时常在改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②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v=s总/t总
6.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Km/h,空气中声速为340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m/s。
第二节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F)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记忆: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共存。)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拓展】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易错辨析】要注意弹簧长度和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区分,后者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是这个变化量。同时在表述时不能说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因为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而不是反过来。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图示。
具体做法:①确定受力物体.②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
③.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
B力的示意图: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
9. 弹力
(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如一物体静止放在桌面上,物体会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桌面向下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形变,而桌面对物体产生一个与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上。我们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本质上讲都是弹力
第三节重力
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
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因为地球引力(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而地球在自转,当然我们也在跟着旋转,那就要有一个力提供我们做向心力(指向物体所在纬度圈圆心),地球上的物体所需的向心力比万有引力要小,那么,余下的就表现为重力了
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辨析】⑴重力和引力的区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引力。
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
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①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②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
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第四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