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正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正

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B.阐释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B.分寸感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要使文学批评不丧失其本质属性.文学批评家必须把他的对象当作C审美的对象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C.判断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C.思辨性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形态主要是B.评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世纪是指C.20世纪提出“原始意象”概念的是D.荣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A.含混德国著名文学批评专著《汉堡剧评》的作者是D.莱辛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划分,文本批评的切入角度是D.文学与文本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B.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B.得意忘言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B.气质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D.文学性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基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A.钟嵘《诗品》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D.章法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A.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D.艺术思维成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B.古典原则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C.绘画派别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B.意图谬误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A.莫奈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代的B.修辞研究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B.现代语言学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是B.李健吾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孟子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而成为文化批评关注焦点之一的问题是B.大众传媒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C.批判与否定莱辛的批评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其《拉奥孔》中讨论了D.诗与画的关系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的是C.弗洛伊德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C.对话体评论心理批评的形态主要有E.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通常有两条途径是A.描述和论证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B.变异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B.形象思维的产品文学批评思维的思辨性主要是强调文学批评思维的C.科学抽象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D.20世纪出版作品集《文学生活》,明确提出印象主义基本理论的是C.法朗士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世纪是指C.20世纪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C.辩证逻辑规范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白日梦”的是C.弗洛伊德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批评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具启发性和震撼力的文字往往是B.警策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A.理性思维活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不涉及政治的是C.唯美主义批评促进心理批评迅速崛起的原因大体上有A.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B.古代文艺心理思想的直接影响D.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表现为A.强烈的变化态势B.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C.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E.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A.实证主义批评C.现实主义批评E.唯美主义批评文学批评家的主体感知力包括B.语感C.结构感E.意象感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包括C.真实性D.社会效果E.倾向性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是C.社会历史的考察D.美学的考察对20世纪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两个共同特征是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下列文学批评流派属于从文学内在角度研究文学A.形式主义批评B.新批评E.结构主义批评19世纪俄罗斯三大民主主义批评家是A.别林斯基B.车尔尼雪夫斯基D.杜勃罗留波夫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论著体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特点是A.逻辑严密C.论据充分D.论点明确促进心理批评迅速崛起的原因大体上有A.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C.美学家对审美现象的心理学探索D.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B.获取印象D.整合感受E.抒情描写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受分析哲学影响的文学批评一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B.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为印象主义批评提供理论基础的是A.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D.审美知觉理论随笔体评论文章的特点是A.卓约轻灵D.短小精悍E.理趣见长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的两次高潮出现在C.魏晋时期E.明清时期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B.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D.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E.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弗洛伊德为文学批评提供的学术资源主要有A.冰山理论与潜意识 B.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C.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E.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张力新批评的概念,指诗歌中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状态,或者说,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一.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诗言志的当代阐释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复习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复习

文学批评提纲题型:1.名词解释(5题×5)(张力、反讽、生化、解构主义等)2.填空(10题×1)(流派、代表人物、著作、代表观点、机构等)3.不定项选择(10题×2)4.简答(2题×10)(要点5′展开5′)5.论述(25)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理论要点10分,结合文本阐释15′,一篇文章,运用所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导论1.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文学批评的性质:科学性、自发性、开放性1)科学性a、意味着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而是一种知识,这是由批评的目的所决定的b、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还意味着它具有客观的基础,而不是主观的随意评价c、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按照审美的标准,而不是可以采用任意的尺度2)自律性:表现在批评对创作的独立,对理论的独立3)开放性:a、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文学作为“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的本质所决定的B、也是文学批评进行审美发现的必然要求C、同样是文学批评应对今天全球跨学科的学术趋势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3.文学批评的功能:阐释功能(阐释与判断)发现功能创造功能第一章文学批评的主体1。

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批评、职业批评、大师批评2。

批评主体应怎样坚守明确的价值立场(10分简答题)1)注重核心价值与共识性价值的辩证关系2)体现崇高的精神担当3)贯穿严肃的政治情怀4)显现高尚的学术人格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对象(怎样展开研究):文本、作者、思潮、文学史第三章文学批评方法(上)(重点)一、社会历史批评1。

什么是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文学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文体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排斥作家研究,排斥“外在的”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

性别批评: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倾向性: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

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忌、仇恨的心理。

弗洛伊德说,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陌生化:指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意图谬误:新批评视探究作者的意图为谬误,认为这种批评容易导致以作家传记代替对作品的分析。

新批评认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其次,就是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价值上理解.更重要的是,浅薄的作品比较容易受作者的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4.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5.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6.《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7.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8.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9.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孔子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

(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

(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

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

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孔门文学——文章、博学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

)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

)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

“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文学观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文学批评原理复习整理

文学批评原理复习整理

文学批评原理更习整理第一部分:绪论1 .什么是文学现象?定义:文学现象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文学的所有现象。

二、文学现象的主体文学现象有: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研究文学作品的人。

三、文学现象的功能文学现象是认识研究文学的基础。

我们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出发,以达到本质为目标2 .丹纳的三因素说:种族,环境,时代丹纳沿着赫尔德,斯达尔夫人的方向,继续讨论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丹纳明确提出影响文学生产和发展的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

3 .三个总体:社会生活,文学思潮,作家的全部作品4 .车别杜指的是:车:车尔尼雪夫斯基别:别林斯基杜:杜勃罗留波夫他们明显的超越了丹纳,他们所运用的社会一一历史批评方法有三大特征:以思想性,真实性和典型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5 .法国斯达尔夫人: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6 .戈德曼的发生论,结构主义法国文艺理论家吕西安•戈德曼倡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社会学流派中重要的一支。

其理论特色表现在:在价值立场上,它融文学研究的科学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在方法论上,它坚持文本结构分析和社会历史结构分析相结合、理解和解释相统一的原则,从而既克服了形式主义批评的“非历史化”,又克服了社会-历史分析的“泛文本化”倾向。

简而言之,戈德曼文论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科学和人文、历史和审美之间的辩证综合。

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的这种特质,正好与当代文论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相吻合。

因此,它可以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乃至文艺学学科建设指明方向和道路。

7 .布迪厄,文学场115“文学场唧”文学生产场"(theFiieldofliteraryproduction),是人类学、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2-2002)将结构和历史视野辩证统一起来的一种文学观,是他医治形式主义文学观放逐历史和行动者,以及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学观遗弃文学自主性的一剂良药。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鍾嶸其人其事:約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 (河南長葛)人。生於齊梁時付,齊時官至司徒 行參軍,梁時官至西中郎晉安王記室。《梁書》 本傳載其為《詩評》,《隋書經籍志》稱《詩評》 又稱《詩品》,後來專稱《詩品》 《詩品》的寫作年付:《詩品序》稱梁武帝為 ‚當今皇帝‛;又說‚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 所寓言,不錄存者‛,其中所錄最近之人爲沈約, 而沈約卒于梁武帝天監12年,可以斷定作于梁武 帝天監13年以後。 《詩品》的寫作宗旨和背景: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 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 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 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 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
持同样观点的有令狐德棻、李百药、姚思廉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批评

主旨:對齊梁詩風的批評及復古債向并建立唐付 对诗歌的美学特征的认识 陈子昂的“兴寄论”和“风骨论”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 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 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不安) 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 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寡味。爰及江左,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 诸公诗,皆帄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创变其体。刘越石仗清 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 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仍嘉中,有谢灵运, 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 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 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仍嘉之 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 也。 三、五言詩作家及其風格流派 情兼雅怨:曹植詩是《詩品》的典範,如曹植 ‚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骨氣奇 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绪论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P3)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

(P7)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P16)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P19)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P29)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P34)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P34)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P36)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P38)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

(P49)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P63)15、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文学批评基础》复习提纲

《文学批评基础》复习提纲

《文学批评基础》复习提纲及部分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并不是指批评是一种( )、( )、( )知识形态。

2、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意味着它不是一门单纯的( ),而是一种( ),这是由批评的( )所决定的。

3、文学批评的目的和功能已经包含对批评的()和( )。

4、衡量文学批评是否专业、是否客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进行文本( ),它的一切创造性阐以是否始终能够围绕文本而进行,是否从文本中获得。

5、文学批评的科学性,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按照( )的标准,而不是可以采用( )的尺度。

6、文学批评的( ),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实践,一门独立的学科的( )。

7、文学批评的自律性是指批评实践不是对文学创作的附庸,更不是对批评所赖以沿用的各种理论话语的依附,而是指批评拥有自己特殊的( )、( )、( )话语和精神品格。

8、文学批评的自律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有自己特殊的( )、( )和( )。

9、文学批评与( )、( )的差别就在于文学批评是一种系统的知识,它不建立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也不满足于初步的审美体验。

10、文学批评虽以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但并不受制于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本身,而是拥有自己( )的地位。

11、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文学界作为()的本质所决定的。

12、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也是文学批评进行( )的必然要求。

13、文学批评的开放性,同样是文学批评应对今天全球( )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

14、文学批评的( )功能、( )功能、( )功能,是指批评在文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价值和作用。

15、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指从事文学批评的人。

进行文学批评的人可以是不同身份的人,既有( ),也有( );既有( ),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大学教授,等等。

16、“文本的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基石,是伊瑟尔根据英加登关于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被( )而创建的。

17、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 )。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概要(1)基本概念: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

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6、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

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

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的。

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9、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类及其种族的集体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10、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化特点:1长期封建社会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其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中国的农业宗法制社会性质,促使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文学批评的表现形态:1、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文论形态。

2、书信序跋百3小说评点4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的文论中5专门性的论著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的异同以孔子与庄子为例,儒道两家,相通之处有三:(1)都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2)都主张“爱人”,注重仁义,富有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意识;(3)都重“美”,以美为各自的人格追求与审美崇尚。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人们都主张“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学思潮的两大源头。

儒、道二家美学思想与文学批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1、文化渊源不同。

作为史官文化、宗法文化产物的儒家学说,起源于齐鲁文化;而作为巫官文化嫡裔的道家学说,起源于荆楚文化。

2、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各异。

儒家思想以政治伦理哲学为基础,表现出伦理化倾向;而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学为基础,表现出自然化倾向。

儒家主善,重美善统一;道家主真,重美与真的统一。

儒家重人伦,道家重天理。

儒家重功利,道家超功利性。

儒家以社会发展为生活准则,道家以人的生命的发展为生活准则。

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奋斗目标,道家以清静无为为人生目标。

3、美学风范迥异。

儒家尚文,道家崇尚素朴自然之美。

儒家追求的人格之美以严肃刚正为特色,道家追求的人格之美以自由奔放为特色。

儒家以人工取胜为美,以中和之美为核心;道家以自然取胜为美,主张以自然无为之美为核心。

儒家主“辞达”,肯定“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而道家主“得意忘言”,认为“言不尽意”。

4、审美境界差别巨大。

儒家的审美境界以政教合一为最高境界;道家的审美境界以物我为一为最高境界。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阐释——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评判——判断作品的功能、价值、意义。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这种阐释表达了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释,它意在告诉读者,作家是怎么创作的,作品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有哪些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文学批评的这种阐释功能,使文学作品获得了价值和意义。

主要表现为:(1)帮助读者选择阅读对象。

(2)引导读者正确理解作品。

例证:《水浒传》——(宋江)钻出船上看时,星光明亮。

金圣叹评点:“此十一字渺不可说。

非云星光明亮照见来船那汉,乃是极写宋江半日心惊胆碎,不复知天地何色,直到此,忽然得救,夫而后依然又见星光也。

”二、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文本阐释是指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和批判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产生影响。

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主要是指对作品中的政治、道德、宗教、社会心理等作出解释和评价。

政治批评——对社会上的政治体制和道德伦理进行批评,以体现批评家的正义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

文化批判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对腐朽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废墟的重建,表现批评家高度的责任感和现实关怀精神。

审美价值判断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鉴别。

它所运用的是审美尺度。

哲学功能的体现:表现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革新;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等。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方法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主张:1、强调文学内容与双人滑生活的密切关系;2、文学肩负着社会历史使命。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观:1第二,文学艺术必须是与条件生活相联的,脱离现实生活则失去其生命力。

2第三,文学应当服务于现实生活。

3第四,文学不能不是某一思想倾向的体现者。

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观:1、“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主张。

“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现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2、“文学应表现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

“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是与人类有关系的文学,在被迫害的国里更应该注意这个社会背景。

”——《创作的前途》3、关于“作家论”的批评:结合时代精神特质和变迁来把握作家思想和艺术发展的脉络,同时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评判作品时充分考虑作家的阶级出身、社会阅历及政治态度。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但是社会历史批评却试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社会历史内容,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弊端;社会历史批评比较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导致对文学作品本身特性的研究不够;社会历史批评赋予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使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庸俗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庸俗社会学的弊端:习惯从政治观念出发批评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艺批评变成了阶级斗争。

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1、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显而易见,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否,都将是文艺批评的一支活跃力量”——魏伯·司各特“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

”——韦勒克《文学理论》这说明了文学、作家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2、从批评对象和批评家两方面论证其必要性批评家、作家和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忧患意识是其突出特征。

因此,社会历史批评迎合了这种需求。

第四章、印象批评印象批评,顾名思义,就是凭个人的主观印象和审美爱好以及瞬间顿悟来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它与社会批评方法不同,它不重视时代背景和具体材料的分析,而凭自己的直觉和艺术感受去把握文学作品。

印象主义强调不以客观现实和观察为准,而以更富主观性的推理或情感想象为表现内容。

印象主义艺术家本能地直觉到,深刻的真理不可能得到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特定的象征、神话或情感氛围间接地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绘画努力追求不加说明的直接情感效果,认为情感与观念一致,线条与色彩一致。

"形式之和谐与理念之合理的一致,决定了装饰之美与精神之美的一致",而色彩则能达到思想的中心,综合的线条和色彩能够表现思想。

在印象主义中,高更的绘画方法倾向于象征主义,因此也就影响了一些画家。

被认为是印象主义主要代表的画家有:莫罗和雷东等。

印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现实主义是从画室走出来的,可它发现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印象主义也是从画室走出来的,但它所发现的却是情感、色彩和变化万千大自然。

印象主义画家是由大自然的科学原理来进行表现的各种色彩构成的,也就是说印象派的画家们借用了自然科学中的光学原理,把光作为绘画的主人,认为大自然中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气候、环境、日夜朝暮都是在不同光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同色彩。

1、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

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上帝死了:长期以来,“上帝”观念始终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一切最高价值,向人许诺不朽、至善和宇宙秩序。

有了上帝,终有一死的个体生命从灵魂不死中找到了安慰,动物性的人从上帝的神性中发现了自己的道德极境,孤独的个人从和谐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博爱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充实。

基督教诚然贬低了人的尘世价值,却在幻想中赋予了人以某种永恒价值。

上帝的灵光使人显得渺小,但同时也给人生罩上了一圈神圣的光环。

基督教世界观实质上是人类中心论,它借上帝的名义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为人安排了一种超自然的世界秩序。

所以,哥白尼的天体说不但打击了神权,也打击了人类中心论,而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乐观气氛中沉醉不久,使开始觉察到人失去上帝后的悲凉境遇了。

尼采认为人应当做超人,应当是主人道德,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一切道德价值重估。

:“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你和我,我们都是凶手!”上帝死了之后,欧洲人便陷入了可怕的虚无之中,一部分人感到焦虑、迷惘、绝望、荒诞、无意义,另一部分人则在自以为是——尼采把前者称为消极的虚无主义,把后者称为积极的虚无主义。

积极的虚无主义者认为,既然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就都是我的意志”。

至于痛苦的哲学问题,这个“连上帝也没有解决的难题”,就让超人来解决吧。

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

” 上帝死了之后,我们用什么来拯救人类呢?尼采也无法挽救自己,最终把自己送入了疯人院。

3、超人说:叔本华:亚瑟·叔本华,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以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

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的和佛教。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

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生命哲学观:“世界是人的主观的表象,而要形成这种主观的表象,必须依赖于人的直觉。

”“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

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和西方印象批评的异同1、相同点:1)都注重批评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都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印象艺术地传达出来。

2)都具有直观性、鉴赏性的特点。

2、不同点:1)在批评主体和批评对象的关系上,西方印象批评过度夸大批评家的主观性,中国古代印象批评是在对批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和整体风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印象描述。

2)出发点与归宿点不同:西方立足于文学的审美本身,中国批评渗透了伦理和功利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