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实验讲义(1)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专业实验指导书
化工教研室编
徐州工程学院化工学院
2015年9月
目录
实验一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3)
实验二反应精馏法制乙酸乙酯 (7)
实验三共沸精馏制备无水乙醇 (10)
实验四硼氢化钠(钾)还原水中对硝基苯酚动力学测定 (14)
实验五超滤膜分离实验 (17)
实验六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22)
实验七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 (26)
实验八二元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30)
实验一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平推流反应器、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

常用的示踪剂加入的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

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主体流,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

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

整个过程可以用图3—1(a)形象地描述。

(a)脉冲输入法
t
c
c
t
c
c
(b) 脉冲输入(c) 出口响应
图1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
脉冲输入法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代表了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即E(t)。

若加入示踪剂后混合流体的流率为Q,出口处示踪剂浓度为C(t),在dt时间里示踪剂的流出量为Qc(t)dt,由E(t)定义知E(t)dt是出口物料中停留时间在t与t+dt之间示踪剂所占分率,若在反应器入口加入示踪剂总量为m 对反应器出口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
Qc(t)dt=mE(t)dt(1) 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
m=⎰∞0)(dt t
Qc(2) 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
E (t)=


)()
(dt
t c t c (3)
关于停留时间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
F (t)=


)(dt t E (4)
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

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引入另外两个统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

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t ,即
_
t =

⎰∞∞
0)()(dt
t E dt t tE =⎰∞
)(dt t tE (5)
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它的定义是:
_
022)(t dt t E t i
⎰∞
-=σ 2 (6)
若采用无因次方差2
Θ
σ则有2Θ
σ_
2/t i
σ=2对活塞流反应器02
=Θσ,而对全混流反应器
12=Θσ;对介于上述两种理想反应器之间的非理想反应器可以用多釜串联模型描述。

多釜串联模型中的模型参数N可以由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2Θσ来计算。

N =
2
1
Θ
σ
(7)
当N为整数时,代表该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以用N个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来建立模型。

当N为非整数时,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近似处理,也可以用不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串联模型。

三、试剂与仪器
饱和氯化钾溶液。

连续流动反应器返混测定装置(2套)。

四、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注意:设备必须接好地线。

1) 将饱和KNO 3液体注入标有KNO 3的储瓶内,将水注入标有H 2O 的储瓶内。

2) 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3) 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2、三釜串联返混实验
4)将控制面板的乒乓开关,指向“釜1”.
5)打开电导率仪,按下“测量/校正”按钮3秒使电导率仪处于测量状态,此时计算机软件上【工艺流程】中,各釜的测量值由“校正”变成数字。

6)打开电磁阀电源。

7)旋转三通阀,使示踪剂流向指向三釜。

8)打开水泵电源,关闭流向直管部分的调节阀,打开流向三釜部分的调节阀。

调节旁路阀,和转子流量计上方调节阀,调节水的流量在20L/h.
9)打开搅拌调速器,使搅拌速度在300转/分左右。

10)每天初次使用此设备应将电导率仪预热15~20分钟。

11)在【实时采集】中,点“开始实验”,设定电磁阀开阀时间和操作员号。

然后点击“确定”,使示踪剂以设定时间进入釜1中,同时计算机采集各釜出口的电导率值。

示踪剂加入量以釜1出口电导率峰值为2.7mS/cm左右为宜。

12)实验进行到釜3出口的电导率值和开始实验时釜3出口电导率相等后,即釜3出口电导率值不变时,停止实验。

如釜1出口电导率峰值为2.7mS/cm,水流量为20L/h 时,大约实验时间2400秒。

13)反应结束,点击“停止实验”,然后再看到提示是否保存后,保存数据。

14)在【历史记录】中点“打开”,找到保存的文件名。

将打开数据文件。

并得到实验结果。

15)点“导出数据”可以将本次数据的结果导出以用户指定的文件名以Excel方式将实验数据和结果显示出来。

16)以本次实验数据为例,加入示踪剂3.2秒,水流量20/h,釜1出口电导率峰值为
2.74mS/cm,实验时间2400秒。

实验结果如图。

3、直管返混性能实验
1)将电气面板的乒乓开关,指向“直管”.
2)打开电导率仪,按下“测量/校正”按钮3秒使电导率仪处于测量状态,此时计算机软件上【工艺流程】中,直管的测量值由“校正”变成数字。

3)打开电磁阀电源。

4)旋转三通阀,使示踪剂流向指向直管。

5)打开水泵电源,关闭流向釜1部分的调节阀,打开流向直管部分的调节阀。

调节旁路阀,和转子流量计上方调节阀,调节水的流量在20L/h.
6)每天初次使用此设备应将电导率仪预热15~20分钟。

7)在【实时采集】中,点“开始实验”,设定电磁阀开阀时间和操作员号。

然后点击“确定”,使示踪剂以设定时间进入直管中,同时计算机采集直管出口的电导率值。

示踪剂加入量以直管出口电导率峰值为2.7mS/cm左右为宜。

8)实验进行到直管出口的电导率值和开始实验时直管出口电导率相等后,即直管出口电导率值不变时,停止实验。

如直管出口电导率值为2.7mS/cm,水流量为20L/h时,大约实验时间200秒。

9)反应结束,点击“停止实验”,然后再看到提示是否保存后,保存数据。

10)在【历史记录】中点“打开”,找到保存的文件名。

将打开数据文件。

并得到实验结果。

11)点“导出数据”可以将本次数据的结果导出以用户指定的文件名以Excel方式将实验数据和结果显示出来。

12)以本次实验数据为例,加入示踪剂0.4秒,水流量20/h,釜1出口电导率2.74mS/cm,实验时间200秒。

实验结果如图。

4、停车
(1)实验完毕,将实验柜上三通阀转至“H2O”位置,将程序中“阀开时间”调到20秒左右,按“开始”按钮,冲洗电磁阀及管路。

反复三、四次。

(2)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釜底或管式反应器底部排水阀,将水排空。

(3)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1 三釜串联返混的测定
流量:电磁阀开启时间:搅拌器转速
根据表1的数据,用excel或origin软件以各反应器出口电导率对t作图。

用多级混合槽模型计算N。

六、思考题
1、示踪剂注入时间长短对返混测试结果有什么影响?
2、搅拌转速对反应器的返混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反应精馏法制乙酸乙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反应精馏是既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又服从相平衡规律的复杂过程。

2、掌握反应精馏的操作。

3、能进行全塔物料衡算和塔操作的过程分析。

4、了解反应精馏与常规精馏的区别。

5、学会分析塔内物料组成。

二、实验原理
反应精馏过程不同于一般精馏,他既有精馏的物理相变之传递现象,又有物质变性的化学反应现象。

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使过程更加复杂。

因此,反应精馏对下列两种情况特别适用:(1)可逆平衡反应。

一般情况下,反应受平衡影响,转化率只能维持在平衡转化的水平;但是,若生成物中有低沸点或高沸点物质存在,则精馏过程可使其连续地从系统中排出,结果超过平衡转化率,大大提高了效率。

(2)异构体混合物分离。

通常因为它们的沸点接近,靠精馏方法不易分离提纯,若异构体中某组分能发生化学反应并能生成沸点不同的物质,这时可在过程中得以分离。

对醇酸酯化反应来说,适于第一种情况。

但该反应速度非常缓慢,故一般都用催化反应方式。

本实验是以醋酸和乙醇为原料,在硫酸催化下生成醋酸乙酯的可逆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 + C2H5OH——→CH3COOC2H5 + H2O
流程选用连续进料,但本实验采用塔釜间歇进料。

三、实验装置及试剂
反应精馏塔用玻璃制成,内径20mm,塔的填料高1 400mm,塔有侧口5个,最上口和最下口分别距塔顶和塔底均为200mm,侧口间距为250mm。

塔内填装2×2mm不锈钢θ网环型填料。

塔釜为四口烧瓶,容积为1000mL,塔外壁镀有透明导电膜,通电流使塔身加热保温。

透明导电分上、下两段,每段功率240W。

塔釜置于300W电热包中。

塔顶冷凝液体的回流和采出比用摆动式回流比控制器控制。

此控制系统由塔头上的摆锤、电磁铁线圈及回流比控制电子仪表组成。

实验所需冰乙酸、无水乙醇、浓硫酸为分析纯或化学纯。

反应精馏装置示意图
1-电加热套;2-玻璃塔釜;3-玻璃塔体;4-U管压差计;5-玻璃塔头;6-冷凝器;7-回流比分配器;
8-收集瓶;9-原料贮槽;10-进料泵;11-进料流量计;12-预热器;13-取样口
四、实验步骤
1、在塔釜内加入250~350g醇酸混合液(其中醇酸的摩尔比1.1~1.7,催化剂硫酸的含量为酸的0.5% ~ 1%),
2、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测温电源开关和塔釜加热系统,设定好仪表的温度值(推荐温度为170 ~ 190℃),
3、当釜内物料开始沸腾时,打开塔身上、下两段透明保温的电源,顺时针调节电流给定旋钮,使电流维持在0.1~0.3A。

开启塔顶冷凝水。

4、当塔顶摆锤上有液体出现时,进行全回流操作15分钟后,设定回流比为3:1,开启回流比控制电源。

5、30分钟后,用微量注射器在塔身三个不同部位取样,应尽量保证同步。

测得塔内各组分浓度的分布曲线。

6、分别将0.5uL样品注入色谱分析仪,记录数据,注射器用后应用蒸馏水或丙酮洗清,以备后用。

7、重复5、6步操作。

8、实验操作约2h左右,关闭塔釜及塔身加热电源及冷凝水,关闭总电源,对馏出液及釜残液进行称重和色谱分析。

五、实验数据处理
自行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乙酸和乙醇的全塔物料衡算,计算塔内浓度分布、反应产率及转化率等,绘出浓度分布曲线图。

六、思考题
1、如何提高酯化收率?
2、什么是反应精馏?其特点是什么?可应用于什么样的体系?
3、不同回流比对产物分布有何影响?
实验三共沸精馏制备无水乙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共沸精馏过程的理解;
2、熟悉精馏设备的构造,掌握精馏操作方法;
3、能够对精馏过程做全塔物料衡算;
二、实验原理
精馏是利用不同组份在气-液两相间的分配,通过多次气液两相间的传质和传热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对于不同的分离对象,精馏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分离乙醇和水的二元物系。

由于乙醇和水可以形成共沸物,而且常压下的共沸温度和乙醇的沸点温度极为相近,所以采用普通精馏方法只能得到乙醇和水的混合物,而无法得到无水乙醇。

为此,在乙醇-水系统中加入第三种物质,该物质被称为共沸剂。

共沸剂具有能和被分离系统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成最低共沸物的特性,在精馏过程中共沸剂将以共沸物的形式从塔顶蒸出,塔釜则得到无水乙醇,这种方法就称作共沸精馏。

乙醇-水系统加入共沸剂苯以后可以形成四种共沸物。

现将它们在常压下的共沸温度、共沸组成列于表1。

为了便于比较,再将乙醇、水、苯三种纯物质常压下的沸点列于表2。

表1 乙醇水-苯三元共沸物性质
表2 乙醇、水、苯的常压沸点
从表1和表2列出沸点看,除乙醇-水二元共沸物的共沸物与乙醇沸点相近之外,其余三种共沸物的沸点与乙醇沸点均有10℃左右的温度差。

因此,可以设法使水和苯以共沸物的方式从塔顶分离出来,塔釜则得到无水乙醇。

整个精馏过程可以用图1来说明。

图中A、B、W分别为乙醇、苯和水的英文字头;AB Z,AW Z,BW Z代表三个二元共沸物,T表示三元共沸物。

图中的曲线为25℃下的乙醇、水、苯三元共沸物的溶解度曲线。

该曲线的下方为两相区,上方为均相区。

图中标出的三元共
沸组成点T是处在两相区内。

以T为中心,连接三种纯物质A、B、W及三个二元共沸点组成点AB Z、AW Z、BW Z,将该图分为六个小三角形。

如果原料液的组成点落在某个小三角形内。

当塔顶采用混相回流时精馏的最终结果只能得到这个小三角形三个顶点所代表的物质。

故要想得到无水乙醇,就应该保证原料液的组成落在包含顶点A的小三角形内,即在ΔATAB Z或ΔATAW Z内。

从沸点看,乙醇-水的共沸点和乙醇的沸点仅差0.15℃,就本实验的技术条件无法将其分开。

而乙醇-苯的共沸点与乙醇的沸点相差10.06℃,很容易将它们分离开来。

所以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将原料液的组成控制在ΔATAB Z中。

图1中F代表未加共沸物时原料乙醇、水混合物的组成。

随着共沸剂苯的加入,原料液的总组成将沿着FB连线变化,并与AT线交于H点,这时共沸剂苯的加入量称作理论共沸剂用量,它是达到分离目的所需最少的共沸剂量。

上述分析只限于混相回流的情况,即回流液的组成等于塔顶上升蒸汽组成的情况。

而塔顶采用分相回流时,由于富苯相中苯的含量很高,可以循环使用,因而苯的用量可以低于理论共沸剂的用量。

分相回流也是实际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它的突出优点是共沸剂的用量少,共沸剂提纯的费用低。

三、装置、流程及试剂
1、装置
本实验所用的精馏塔为内径Ф20mm的玻璃塔,内部装有Ф2×2 mm不锈钢Θ网环填料,填料塔高度略高于1.2m。

塔釜为四口烧瓶,容积为500mL,塔外壁镀有透明保温膜,通电流使塔身加热保温。

实验所需能量由电加热套提供,塔釜置于250W电热套中。

电热套、塔底、塔顶温度数均由数字智能仪表显示,实验中采用阿贝折光仪分析取样组分的含量。

2、流程
1-电加热套 2-玻璃塔釜 3-玻璃塔体 4-U管压差计 5-玻璃塔头 6-冷凝器 7-回流比分配器 8-收
集瓶
3、试剂
实验试剂有95%乙醇(化学纯),99.5%苯(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称取100g 95%的乙醇和一定量的苯(参考量为45g),加入塔釜,再放入几粒沸石。

2、向全凝器中通入冷却水,打开电源开关,开始塔釜加热。

与此同时调节好超级恒温水浴的温度,使水浴内的循环水通过阿贝折光仪,并保证其在25℃下恒温。

3、待釜液沸腾,开启塔身保温电源,调节保温电流为0.2A左右(冬天适当大些),以使填料层具有均匀的温度梯度,保证全塔处在正常的操作范围内。

4、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塔顶和塔釜的温度,每隔20分钟用阿贝折光仪分析一次塔釜的釜液组成。

也可以取塔釜汽相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汽-液平衡关系推出塔釜液相组成,这样可以排除试剂中少量杂质(高沸物)对折射率的影响。

5、对于间歇精馏,随着精馏过程的进行,塔釜液相组成不断变化,当釜液浓度达到99.5%以上时,就可停止实验。

6、将塔顶馏出物中放入分液漏斗内,静置5分钟,将分离后的富苯相和富水相分别称重。

然后用阿贝折光仪测出各相的折射率值,再查表计算出两相各自的浓度。

7、用天平称出塔釜产品的质量。

8、切断设备电源,关闭冷却水,结束实验。

五、实验处理
1、作全塔物料衡算,求出塔顶三元共沸物的组成。

2、画出25℃下乙醇-水-苯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在图上标明共沸物的组成点,画出加
料线,并对精馏过程作简要的说明。

六、思考题
1、如何计算共沸剂的加入量?
2、需要测出哪些量才可以作全塔的物料衡算?具体的衡算方法是什么?
实验四硼氢化钠(钾)还原水中对硝基苯酚动力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浓度变化的方法。

2、了解化学动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

3、加深理解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级数、速率系数、活化能等重要概念和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对硝基苯酚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可用于生产医药、农药、和杀菌剂等。

然而对硝基苯酚一旦进入环境,会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由于对硝基苯酚具有高毒性、能溶于水、性质稳定,是最难以治理的化合物之一。

对硝基苯酚的还原产物对氨基苯酚的毒性相对低得多,同时对氨基苯酚也是重要的化工和医药中间体。

将对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既能实现对硝基苯酚的降解,也能合成对氨基苯酚。

因此,开发一种在水介质中处理对硝基苯酚的环境友好的技术是很有意义的。

硼氢化钠(钾)作为还原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将对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
NO2
OH cat. NaBH
室温
NH2
该方法具有条件温和、高效、快速和环境友好等优势。

化学还原法使用的催化剂以贵金属催化剂金、银为主。

一般是将金或银分散在载体中,这样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也便于催化剂回收利用。

由于金、银是贵金属,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铋的毒性很低,是一种“绿色”金属。

铋(III)盐也是安全、无毒的,常被设计成环境友好的催化剂。

铜和钴对此反应也有催化活性。

本实验拟采用四氧化三铁为载体,将铋盐、铜盐或钴盐负载
后再还原得到Bi/Fe
3O
4
、Cu/Fe
3
O
4
或Co/Fe
3
O
4
催化剂,将其用于硼氢化钠(钾)还原对硝
基苯酚。

在紫外-可见光谱中对硝基苯酚溶液的特征吸收峰位于320 nm左右,加入硼氢化钠(钾)溶液后,溶液呈碱性,促进对硝基苯酚解离,其特征吸收峰出现在400 nm处。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主要检测400 nm处特征吸收峰的变化,判断反应进程。

在硼氢化钠(钾)过量时,此反应可看作准一级反应,且对硝基苯酚的浓度和其吸光度成正比,因此有如下关系式:
ln(A t/A0) = ln(c t/c0) = -kt
式中:k为表观速率常数;c0和c t分别为4-NP在t=0和t=t时刻的浓度;A0和A t分别为4-NP在t=0和t=t时刻的吸光度。

因此,通过测定不同时刻的吸光度可判断反应进程,也可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并求出相应的k值,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

改变反应温度,可求出活化能。

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
RT
Ea Ae
k -
=
可得:
RT Ea A k -
=ln ln
以ln k 对1/T 作图,根据直线的斜率可求出E a 。

三、试剂与仪器
对硝基苯酚溶液(40 mmol.L -1,1 L)【对硝基苯酚分子量为139。

称取1.39 g 对硝基苯酚,溶解后用250 mL 容量瓶定容即得】;硼氢化钠(钾)(硼氢化钠分子量为37.8,硼氢化钾分子量为53.9);五水硝酸铋(分子量485);五水硫酸铜(分子量249.7);六水氯化钴(237.9);四氧化三铁。

分光光度计(2台)、集热式磁力搅拌器(6台)、250 mL 烧杯(6)、量筒。

四、实验步骤 1、催化剂的制备
以10%的Cu/Fe 3O 4为例:称取0.39 g 五水硫酸铜,用50 mL 水溶液,搅拌均匀。

加入1 g 四氧化三铁,搅拌10 min ,再加入0.3 g 硼氢化钾,搅拌至基本无气泡。

抽滤、水洗至中心、抽滤、乙醇洗、抽滤得催化剂。

2、反应过程
取10 mL 40 mmol.L -1的对硝基苯酚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水90 mL 水,室温搅拌。

称取0.216 g 硼氢化钾溶解在50 mL 水中后(按硼氢化钾与对硝基苯酚的摩尔比为10:1计),然后倒入烧杯中,搅拌均匀(观察颜色变化),取样,测其400 nm 处的吸光度A 0。

称取0.02 g 催化剂加入到反应烧杯中,开始计时,每隔2 min 取样。

用针管抽取0.5 mL 样品,注入比色皿中,再加3 mL 蒸馏水,用蒸馏水作参比液测定其吸光度。

直到吸光度接近0,停止反应。

改变硼氢化钾的用量,使硼氢化钾与对硝基苯酚的摩尔比分别为20:1、30:1、40:1,重复上述过程。

固定硼氢化钾与对硝基苯酚的摩尔比为30:1,在温度为室温加10 ℃和室温加20 ℃进行反应并检测。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1 不同物料比下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
催化剂用量: 室温:
表2 温度下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
催化剂用量:
物料配比:
根据表1的数据,用excel 或origin 软件以 ln(A t /A 0)对t 作图,对相关点拟合后得到直线,可由作图软件求出方差和直线的斜率。

斜率的相反数即为k 。

l n (A t /A 0)
Time/min
E
Adj. R-Squa E E B B C C D D
图1 硼氢化钠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根据表2 的数据,用同样的方法作图,求出不同温度下的k 。

以不同温度下的ln k 对1/T 作图,得一直线,根据直线的斜率可求出反应的活化能。

l n k
1/T
图2 不同温度下的ln k
六、思考题
1、改变物料配比,活化能会改变吗?
2、测定反应物料吸光度时为什么要精确配制待测液?
实验五超滤膜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分离机理
膜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法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与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膜分离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

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它微粒的水溶液体系。

膜分离包括反渗透、超过滤、电渗析、微孔过滤等。

膜分离过程具有无相态变化、设备简单、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能耗少、适应性强等优点。

目前,在海水淡化、食品加工工业的浓缩分离、工业超纯水制备、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超过滤是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掌握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液相膜分离方法有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和微滤(MF)等方法。

图1为各种渗透膜对不同物质的截留示意图。

对于超滤(UF)而言,一种被广泛用来形象地分析超滤膜分离机理的说法是“筛分”理论。

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孔径不同的孔眼象筛子一样,截留住了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图1 各种渗透膜对不同物质的截留示意图图2 超过滤工作原理示意图最简单的超滤器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当含有高分子(A)和低分子(B)溶质的混合液流过被支撑的超滤膜表面时,溶剂(如水)和低分子溶质(如无机盐类)将透过超滤膜,作为透过液被收集起来,高分子溶质(如有机胶体)则被超滤膜截留而作为浓缩液被回收。

应当指出的是,若超滤完全用“筛分”的概念来解释,则会非常含糊。

在有些情况下,似乎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唯一支配因素,但对有些情况,超滤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起到决定性的截留作用。

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小,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

由此可知,比较全面一些的解释是: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等,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